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汉铝合金车身

全铝车身,20年前奥迪走过的弯路,为什么比亚迪捡起来?

大家都知道造车的主要材料是钢材,但汽车只能用钢来造吗?显然不是的。铝合金、碳纤维等等,也在汽车的制造中占有一席之地,比如F1赛车就无比热衷碳纤维材料。不过碳纤维还是过于昂贵了,在民用车范围中,对它的使用一直都相对克制。但在造车史中,铝合金则是实实在在掀起过一股热潮。那为什么如今造车的主流依旧是钢材?当外资车企普遍认为用铝造车是“弯路”时,眼下的中国品牌为何又纷纷入局,开始加重用铝造车的比例呢?

中国品牌把铝合金捡起来,为了啥?

用铝造车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首款以保时捷命名的车型上,即保时捷356系列。但在受众门槛、热衷程度上,比保时捷更为痴迷用铝造车的,当属奥迪。不过这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情了,彼时的奥迪在大众的“纵容”下,逐渐打下了能够挑战剩下两家老朋友的技术基础。其中,全铝车身亦是奥迪当时选中的技术突破口之一。只不过奥迪最终放弃全铝车身的技术路线也很具有代表性。因为在造车领域,大量使用铝材,导致的强度、可塑性、隔音效果以及铆接工艺等方面的问题。其背后意味着车辆安全性、使用经济性、NVH、以及制造成本等方面的压力。至少时至今日,对于大多数主流汽车制造商而言,用铝造车已经是一条被验证的“弯路”。诸如宝马等品牌,甚至更愿意把注意力放在碳纤维材料的使用上。

那为什么中国品牌如今把外资车企走过的“弯路”又捡回来继续走?比如比亚迪、奇瑞、北汽等等,都在底盘、车架,甚至全车身都采用铝合金材质。这其中除了时代发展,从而一定程度上客观降低的生产、加工成本,以及相应的工艺提升之外,新能源的大趋势也不容忽视。

用铝造车与新能源发展有啥关系?从主观感受上,新能源车显然能够带来更迅猛、跟安静、更清洁,甚至更省钱的出行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新能源车的技术路线就是有利无弊的存在。而铝材的广泛使用,则可以一定程度上,为当下的新能源车技术“打补丁”。

比如说最直观的一点,即铝合金材料的减重效果,对于新能源车而言就是立竿见影。比如说采用全铝车身的奇瑞小蚂蚁,即便续航超过400km(CLTC)的版本,其整备质量也依旧控制在1吨以内。为什么如此强调续航里程?一方面,现阶段新能源车产品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就在于续航。其次,携带电池的容量大小,客观上还会进一步影响车身的重量。而车重本身,又会反过来影响续航的效率。所以在同级别一众竞品基本只能提供300km左右续航表现的情况下,奇瑞小蚂蚁能够带来的续航潜力更大。但是铝材在成本上的影响也很明显,毕竟微型车领域的价格基数低。那么在更昂贵的车型上,铝材的使用又有什么效果呢?

以比亚迪汉换装铝合金悬架为例,其减重的目的性显然弱于对车辆驾乘体验的升级。这也来到铝材在新能源车场景下的又一个应用优势,即对底盘质感提升的必要性。前面提到的奇瑞小蚂蚁,虽然采用了全铝车身。但是在轮毂与悬架等部分,却并没有强求一定要上铝材。这当然与车型的定位有关,对比亚迪汉这种级别的产品而言,特别是面对同级别的外资品牌,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底盘一定是必须要下的功夫。压力同样来自电池,同级别、尺寸接近的新能源车,由于电池包的问题,车身往往比燃油车更重。虽然性能上能够带来大幅提升,但悬架如果不能跟上,则在驾乘体验上很容易陷入“傻快”的境地。排除结构等因素,铝合金材质的悬架显然是降低簧下质量,为车辆的操控与灵敏度减负的好办法。

铝的缺点被弱化,但也不是多多益善

从前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铝合金造车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很大程度上有着新能源车对其材料特质的需求在促进。而且新能源的背景甚至一定程度上中和了曾经外资车企踩的坑。比如说铝材应用在车身上,对于隔音降噪并不友好。但新能源车的一大特点便是极大程度的降低了车内的噪音来源,从而弱化了铝材使用对于NVH的压力。

当然,也不是什么缺点都可以如此好运地被“中和”。想要更广泛地应用铝,核心还是在技术升级方面,其中最大的难点恐怕还是在安全性。在上一次主流车企们纷纷抛弃铝制车身时,安全性就是最为核心的考核标准。时过境迁,车辆安全早已经跳脱堆料的单兵作战模式,而是形成了一整套协同作战的结构体系。所谓笼式车身、溃缩吸能,这些关键词已经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此外,日趋普及的车身稳定系统、安全气囊等传统主被动安全功能,以及智能化趋势下诸如主动刹车、碰撞预计以及更高阶的驾驶辅助功能,都使我们的汽车比过去更安全。

而影响安全性的另一个方面在于铝合金材质的铆接。以往钢材中我们常见的电焊或者激光焊接技术,在铝合金材质这里难以直接套用。而以铆接为主的技术应用,很大程度上也局限了整体框架的强度提升。以比亚迪为例,早在2011年的纯电动客车领域,比亚迪就开始大规模应用全铝车身,以提升车辆续航以及耐腐蚀性。在连接工艺上,则是通过采用铆焊粘结合工艺,在实现车身减重的同时,还能提升刚性。此外,前不久全新北京BJ40所披露的铝合金大梁,也带给了铝制车身更多解题思路。即,减重实现更加乘用化体验的情况下,又能尽可能保证硬派越野车辆的刚性与使用场景。

总的来说,在技术进步以及客观需求的双重作用下,铝材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所重视。这不仅不是因为中国品牌缺乏技术储备,导致只能借用铝材抄近路。相反,由于在新能源路线上走得更远,中国品牌们对于铝材在新时代的技术应用与经验也相对更成熟。相比一味堆料、炫技的时代。如今的中国品牌在应对铝材的使用时,更能够有分寸的利用它在不同车型上,以及诸如溃缩区、车架、底盘、悬架等不同位置上的应用。

比亚迪仰望U8太难了,车重接近4吨,被吐槽造坦克

仰望U8从来不缺乏关注度,在上海车展亮相时更是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易四方和云辇系统的应用都让这款车成为了市场的焦点。然而,正因为仰望U8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这款车稍微有点不完美的设计就会引起很大的争议,比如这款车的总重量接近4吨,很多人担心这会影响用车体验,甚至用坦克一词来形容这款车。

为何这么重?

我们先来了解为何仰望U8的重量为何能这么重。这款车本身就大,定位于大型SUV,更多的车身用料,会显著增加车身重量。另外,仰望U8还配备了同级车型没有的功能,比如原地掉头,并且仰望U8的掉头方式跟奔驰G级不同,掉头过程的精准度更高。

不仅如此,仰望U8还有冰雪定圆、浮水模式、爆胎继续行驶等多种模式,甚至加速性能都做到极致,零百加速时间仅仅在3秒级,一款大型SUV能做到这个成绩是何等的夸张。可以说,仰望U8全方位性能都做到了极致,而实现这些人无我有的功能,背后难免需要付出更多,仅仅是硬件配置就需要多于对手,比如配备了四轮四电机。然而市面上的新能源车基本是双电机。

而对于车身重的问题,比亚迪官方也进行了回应,表示仰望U8重量的主要来源是高强度车身材料和先进的电池技术。关于车身材料,从仰望U8庞大且硬派的造型,以及强悍的性能便能想到不简单。

比亚迪表示,仰望U8的车身和底盘都大量采用了高强度钢和铝合金材料,从而保证车辆的耐用性和安全性。此外,这款车还采用了大型车体,重量较大,同时结构也更为坚固,加上较高的车轮驱动力和高功率的发动机,所以单单是车身外壳就有不轻的重量。而在电池方面,仰望U8用了比亚迪著名的刀片电池。

其实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就是取舍,就好像我们平时想要得到更好的东西,背后就需要付出大量功夫。而仰望U8提供极致的性能表现,比其它车型能带来更好的用车体验,这需要一系列先进技术和系统支撑,所以在重量方面也会比其它车型更重。

会影响用车体验吗?

通常来说,车辆的重量更重,那么在行驶过程中就需要消耗更多能量,就像我们背着更重的背包出行,都需要用更多的力气,所以网上很多人也担心近4吨的重量会不会影响仰望U8的驾控和燃油经济性。

在喵哥看来,会影响,但这些因素不会影响仰望U8用户关注的。要知道,仰望U8定位于大型SUV,没有人买这款车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车身灵活性或者驾控乐趣,所以仰望U8在驾控性能上的短板或许对于用户来说并不重要。另一方面,喵哥在上文已经说过,仰望U8的零百加速时间达到3秒级,这足以说明这款车有着不俗的加速性能。

此外,仰望U8的预售价高达109.80万元,有这个资金的用户,更高的油耗也不是问题,否则揽胜和奔驰G级不会有那么多人购买了,更何况仰望U8的油耗并不一定高。这款车用的是增程混动系统,这套系统在CLTC工况下的纯电续航里程达到180km,这意味着在城区里短途用车,完全用电即可。而长途用车时,混动系统的助力还能进步降低车辆的油耗,所以油耗高一事,放在仰望U8身上或许并不存在。

结语:

有得就有失,仰望U8的综合性能水平在汽车市场上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但是这背后少不了一套又一套复杂的系统,而用户想要体验到最先进的配置功能,也唯有接受接近4吨重的仰望U8。当然,仰望U8的重量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很多先进技术难以做到集成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仰望U8既能有顶尖的性能水平,又可以有更轻的车身重量,进一步做到鱼与熊掌兼得。

15万元车型用上全铝车身,屡败屡战的“理工男”奇瑞能否翻盘?

导读:一向以“理工男”精神自诩的奇瑞,这次能在新能源车领域取得突破吗?

(文/潘昱辰 编辑/张广凯)7月12日,随着一辆全新的奇瑞eQ7驶下芜湖奇瑞新能源二期工厂生产线,奇瑞汽车迎来了第66万辆新能源车的下线。

对奇瑞而言,新车eQ7来头不小:它是奇瑞首个基于铝基轻量化平台的车型,车身全部采用复兴号动车组及C919大飞机的航空级铝材,预期价格则定位在15万元级。

新车外观造型简洁流畅,长宽高分别为4675/1910/1660mm,轴距为2830mm。进入内部,新车中控台采用双12.3英寸联屏设计,并搭载了集成加热、通风按摩、电动腿托的座椅,以及全景天窗、CN95级空滤系统、香氛系统、空气质量管理与分区智能恒温系统等配置。

动力方面,新车搭载后置的驱动电机和磷酸铁锂电池,最大功率155kW,电池功率密度提升35%,重量降低20%,主要车型续航里程为512km,并提供4种驾驶、3种转向和2种制动模式,以及L2+级智能辅助驾驶。

而eQ7基于的铝基轻量化平台,此前由于成本较高,一般应用于海外豪华品牌汽车之上,在15万元级车型上的应用则颇为罕见,至于中国品牌则更是绝无仅有。

奇瑞铝基轻量化平台采用集智三电的平台架构。据官方宣传,新平台CLTC高效率达91%,芯片融合数量节省60%,零件减少30%,同时采用电池车身一体化融合设计,使轻量化车身减重16%、热蔓延零事故发生、乘员舱空间提升5%。

应用于eQ7上,则可使车身骨架减重30%、能耗降低5%。

同时,奇瑞铝基轻量化平台采用多腔封闭结构环车身架构,使正碰多级溃缩吸能提升20%、侧碰侵入量减少60%,并为eQ7带来30000Nm/deg的扭转刚度。

铝基平台的奇瑞eQ7

同时,新平台可扩展至轿车、SUV、跨界车和皮卡多个车型。在产品规划上,基于新平台,奇瑞新能源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eQ7纯电版和代号为S56的硬派越野SUV,并于2024年推出代号为S57的轿车。

此外,奇瑞还将在2025年前完成一体化下车身技术,并在2030年前,完成上下分离整体车身技术。

“中国首个铝基轻量化平台的发布以及奇瑞eQ7首台量产车的正式下线,是‘技术奇瑞’在汽车新能源化、智能化‘下半场’的创新实践中,交上的一份新答卷。”对于新车型与新技术,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寄予了厚望。

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

一向以“理工男”精神自诩的奇瑞,近来在事业上可谓春风得意。

今年上半年,奇瑞集团累计销售汽车超过74万辆,同比增长56%,创下历史半年度销量新高,且连续13个月单月销量超过10万辆。

而在过去的2022年,奇瑞汽车实现了123.3万辆的成绩,首次超过100万辆,在自主品牌中仅次于比亚迪、吉利和长安。

但奇瑞仍有隐忧。

首先,在奇瑞的总销量中,出口车型占据了约30%。如果仅计算中国市场,那么去年奇瑞国内销量不到80万辆,与比亚迪、吉利、长安甚至长城都差距明显。

其次,虽然奇瑞新能源去年首次突破20万辆,达23.3万辆,同比增长113%,在自主品牌中同样位列第四,仅次于比亚迪、吉利和广汽埃安。基于此,奇瑞新能源在今年还制定了45万辆的销量目标,其中国内销售预计达到30万辆。

但从整体比例来看,新能源车比例不到20%的奇瑞,与占比达100%的比亚迪、占比超过20%的吉利仍有相当差距。

相较比亚迪、吉利等竞争对手,奇瑞的电动化转型不仅仍显迟滞,更重要的是,在新能源赛道落后的现实,又迫使其集中推出易走量的微型电动车。而以QQ冰淇淋、小蚂蚁为首的微小型电动车,占掉了去年奇瑞新能源总销量的八成。除凭借低价优势迅速走量外,这些微型车同时有利于奇瑞一贯强势的出口业务。

奇瑞QQ冰淇淋

然而,没有技术积淀也缺乏质量屏障的低端电动车,并无助于奇瑞电动品牌的价值提升,且更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

乘联会数据显示,去年奇瑞QQ冰淇淋和小蚂蚁累计销量均超过9万辆。可到了今年上半年,受到竞争加剧及产品力下滑影响,QQ冰淇淋和小蚂蚁销量分别仅剩2万辆和1万辆出头,同比下滑五成以上。

加上今年伊始爆发的价格战,迫使奇瑞只能重复降价换市的老路。今年4月,QQ冰淇淋、小蚂蚁、无界Pro三款车型降价4000-9000元不等,但对市场的刺激作用依然十分有限。

而对于10万-20万元级的主流市场,奇瑞倒并非没有电动布局的尝试。早在2020年,奇瑞新能源就曾向市场投放定位为15万元级的大蚂蚁,但由于产品力不足加之同级竞品众多,大蚂蚁一经上市便迅速扑街,月销量从未超过200辆。

eQ7的前身——奇瑞大蚂蚁

曾经贵为自主品牌“一哥”,奇瑞在中国汽车高速增长的10年间却渐渐掉了队。在品牌力的塑造上,瑞麒、威麟、观致等新品牌的尝试皆以失败告终,反而给奇瑞带来了不少财务负担。直到2019年完成混改后,奇瑞方才重新走上正轨。

伴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奇瑞新能源的转型进程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同时,新能源车还承载着奇瑞此前从未实现的冲高任务。

去年9月,奇瑞发布“瑶光2025”战略,包括火星架构、鲲鹏动力、雄狮科技、银河生态四大技术领域,并计划在未来5年投资超过1000亿元用于三电、智能驾驶、生态等科技研发,实现从汽车制造公司到全球科技公司的转型。

同年12月,奇瑞汽车第一大股东变更为立讯精密,持股比例上升至76.71%。同一时期,奇瑞与宁德时代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在乘用车电池供应及技术合作、公共交通、新能源三电融合和换电等业务开展联合探索。

然而,奇瑞依然面临如何将技术转化为产品与品牌价值的难题。

今年4月上海车展前夕,奇瑞又举行新能源战略发布会,宣告旗下各品牌全面新能源化,走混动、增程、纯电、氢能等多技术路线并举之路。

同时,奇瑞发布了首个新能源电动品牌iCAR。其中首款车型iCAR 03则于6月迎来首台整车下线。而星途品牌也发布了全新新能源系列——星途及首款车型STERRA ES。

此外,集成奇瑞第三代超级混动技术的全新鲲鹏超性能电混C-DM专用发动机及变速箱也于6月量产下线。根据奇瑞的规划到2024年,将推出超过20款全新混动车型。

今年6月,奇瑞鲲鹏混动发动机及变速箱下线

加上当下发布的基于全新平台、集成全新技术,可视作取代大蚂蚁生态位的改款车型eQ7,将代表奇瑞新能源跻身竞争最为激烈的主流SUV市场。

“奇瑞汽车会继续坚持‘理工男’精神,致力于做好技术和产品,服务好用户,在依靠自主创新掌握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会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出去,加大开放合作和协同创新,让人才来自全球,研发布局全球,产品卖向全球,价值贡献全球。”尹同跃如是说。

但对于多数奉行现实主义的消费者而言,比之看似高端深奥的技术,奇瑞亟需推出真正的爆款车型:一个属于奇瑞的Model 3或者汉。

“多生儿子未必好打架”,这一点通过奇瑞此前的经历已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此前产品更迭的混乱,使得奇瑞尽管儿子生得够多,却比不上一款汉对整个比亚迪销量和品牌的激励作用。

驶下生产线的奇瑞eQ7

不过客观来看,奇瑞新能源的前景又很难通过这一款车型取得质变。

目前,奇瑞eQ7所处这片红海已经集结了比亚迪宋、吉利银河L7、深蓝S7等多个混动车型,尽管纯电动车尚少,但考虑到里程焦虑、电池安全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现时期混动车型的竞争优势更为明显。对纯电动的奇瑞eQ7而言,涉入深海少不了勇气与决心。

在新能源车和冲高上屡败屡战的奇瑞,这次还能行吗?或许,除全新技术外,奇瑞eQ7还需通过一个合理的定价,来给予市场期待已久的答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汉铝合金车身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