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被开除

特斯拉全球裁员10%,研发投入已落后比亚迪

特斯拉刚刚经历了一个销量闪崩的一季度,全球交付量创过去5个季度的新低,也是近4年来首次季度交付量同比下降。最新消息显示,特斯拉CEO马斯克已发布全员邮件,即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0%。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最大竞争对手比亚迪喊出“电比油低”口号,众多厂商相继跟随,新一轮价格战已经打响。特斯拉中国一季度销量落后比亚迪近20万辆,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去年四季度10.5%降至6.7%左右。

不过与比亚迪和中国头部的造车新势力相比,特斯拉依然是最赚钱的新能源汽车公司。

2023年,特斯拉Non-GAAP(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08.82亿美元(当前约787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比亚迪全年实现净利润300亿元,同比增长80%,扣非后净利润为285亿元。

新势力品牌中,理想汽车以117亿元的净利润,成为继特斯拉和比亚迪之后第三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蔚来亏损扩大至211亿元,小鹏亏损扩大至103亿元。

从单车利润这个维度来看,根据粗略估算,特斯拉每卖掉一辆车可以净赚43300元,而比亚迪则只有8600元,理想达到了31100元,蔚来和小鹏尚处于净利亏损状态,平均每卖掉一辆车净亏13.2万和7.3万。

可以看出,特斯拉仍是最能赚钱的新能源汽车厂商;比亚迪主打“薄利多销”,这跟它主攻低价车型的策略有关;刚刚爬出亏损“泥潭”的理想,其主打30万以上家用SUV车型利润不菲。

虽然在赚钱能力方面还不及特斯拉,但中国新能源品牌在研发投入上丝毫不吝啬。

特斯拉2023年用于研发和资本支出的费用分别达到39.69亿美元(287亿人民币)和48亿美元(347亿人民币),均达到了公司历史上的最高值。

而比亚迪2023年的研发费用为396亿元,比特斯拉多出将近110亿元。这也是继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车年销量首次超过特斯拉之后,又一项重要数据的超越。

“蔚小理”三家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34亿、53亿、106亿。纵观四家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费用情况,除了小鹏研发费用低于销售费用以外,其他三家均是研发占据费用大头。

从现金流的角度来看,特斯拉2023年营运现金流为133亿美元(952亿元人民币),显示出公司的强劲现金流状况。比亚迪经营性现金流达到169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51%,均创下历史新高。

此项数据“蔚小理”分别为-14亿、-62亿、507亿。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蔚来和小鹏的现金储备分别为573亿和457亿。短期看各家都没到“缺粮”的地步,长期来看存在经营性现金流为负的状况表明企业面临着“失血”现象,摆在蔚来和小鹏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就是何时扭亏。

不安于只做汽车公司的特斯拉,把新的增长点希望寄托于FSD(完全自动驾驶)和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而随着时间的推进,现有车型逐渐变老的问题对特斯拉的负面作用只会越来越强烈。

在产能扩张和研发投入上采取激进策略的比亚迪,眼光不只局限在国内,正在积极出海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在造车新势力,率先摆脱亏损的理想让蔚来和小鹏看到了希望,也抢占了先机,充足的现金流足以支撑其在技术迭代上的投入,战略调整更加自如,而对于后两者来说,活下去更为重要。

销量和营收正在失速的特斯拉依旧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王者,不过以比亚迪的为首的中国品牌正在快速缩小差距,正如马斯克所说:“中国汽车制造商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汽车公司,在没有设置贸易壁垒的情况下,中国品牌将在全球范围内‘吃掉’其他大多数竞争对手。”

日赚8000万,比亚迪高利润的秘密到底是啥?

Hello大家早上好!

2023年,比亚迪成绩单公布了:

净利润290-310亿,按最低标准算,日赚8000万。

总销量302万辆,单车净利润9600元。

过去的一年,比亚迪可以说是赚爆了、赢麻了。

不过问题也来了:

新能源车全行业普遍亏损,为啥只有比亚迪这么赚?

主动发起价格战,为什么价格战越打,赚的越多?

最走量的都是10万级车,为什么毛利率比特斯拉还高?

刀片电池+DM-i是真的黑科技,还是降成本的利器呢?

下面我们就来扒一扒,比亚迪高利润的秘密:

肥水不流外人田

一辆车有上万个零件,一般来说,车企只需要掌握三大件、三电系统等,其它的依靠供应链就好了。

但比亚迪不一样,它本来就是做手机电池起家的,后来又开始做半导体和汽车电池,所以它在造车之前,就已经是一家核心供应链企业了。

也许是作为供应链企业的时候,赚差价赚的太爽,所以开始造整车之后,王传福坚决贯彻了一条原则,就是绝不让供应商赚差价,能自己造的全自己造。

用老话说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用现在的行话说这叫“垂直整合”。

别的不说,给大家介绍下比亚迪的弗迪系军团吧:

弗迪动力(负责电机和混动系统)、弗迪电池、弗迪视觉(车灯)、弗迪科技(电子配件、底盘)、弗迪模具。

这么说吧,在中国,比亚迪+福耀+宝钢+中策(轮胎企业)基本就可以等于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了。

并且垂直整合的好处还不仅仅是每一个环节的利润都自己吃下,这些弗迪系军团,还能给其他车企供货。比如特斯拉的电池就来自弗迪动力。

所以,垂直整合是妥妥的双赢,赢两次:自己省下一份利润,再赚别人一份利润。

规模效应

一辆车的研发成本、营销成本基本是固定的,销量越大,单车成本才能摊得更薄。

比亚迪秦一款车,去年卖了48万辆,比蔚来+小鹏+零跑的总销量还要多一点。

比亚迪宋去年卖了接近43万辆,基本等于问界+极氪+哪吒+智己+岚图。

一款车比别人整个企业卖得还多,从规模效应上来说,目前比亚迪基本是无敌的。

并且,规模效应和垂直整合,还能形成一个闭环的飞轮:

因为垂直整合所以成本更低;成本低了售价才能低;售价低了才能有规模效应;有了规模效应,才能让垂直整合更有效率。否则一年只卖10万辆的话,那根本值不当做什么垂直整合。

而比亚迪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把最先进的技术放在一款最便宜的车型上,再给出一个bug级的价格,让它率先驱动这个飞轮转起来。

这款居功至伟的车就是秦PLUS DM-i,刀片电池+DM-i,还免购置税,只要998。后来干脆再降1万,8.98万开回家。

不做多余的事

“只要卷不死,就往死里卷 ”,过去一年各家车企卷风阻、卷零百、卷超快充、卷城市NOA。但是如果细心你会发现,比亚迪几乎从不参与这些,比亚迪只卷一件事,那就是便宜。

比亚迪一位工程师曾说过:“车主不需要多余的性能,核心是便宜!”。

所谓全球最低的风阻,究竟让续航涨了多少呢?

日常开车,零百3秒、4秒还是5秒,有区别吗?

超快充再快,全国有几个桩呢?

城市NOA再炫酷,你敢不盯着它开吗?

与其卷这些,不如让车价便宜两万,就拿秦PLUS DM-i来说:

友商早就是两挡、三挡变速箱了,DM-i还是单档的。

友商的竞品已经到6.5秒了,它还是要接近8秒。

友商竞品早就用上1.5T发动机了,它还是1.5L的。

但是也只有秦PLUS DM-i把终端价卖到了8万出头。

秦是这样,宋是这样、汉也是这样,就连最新推出是宋L也是一样,没有超低风阻、没有800V架构、没有超快充、没有无图城市NOA,但同级车型都要卖到20多万,主力版本甚至在25-30万,而宋L只要不到19万。

不做多余的事,不堆多余的配置,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做到最便宜。既降低了成本,也让车主得到了实惠。

人海战术

2023年,比亚迪57万员工,生产了302万辆车。特斯拉仅用14万人,就生产了181万辆。从人效上来说特斯拉几乎是比亚迪的2.5倍。

为什么会这样呢?肯定不是特斯拉的员工更勤奋,因为特斯拉和比亚迪有截然不同的经营理念。

简单来说,特斯拉选择的是用更先进的设备和更少的人来降低成本;比亚迪则刚好相反,用的是没那么先进的设备和更多的人,来降低成本。

举个例子,特斯拉率先应用了一体化压铸,直接让后地板总成的成本降低了40%。

然后呢,一大批国产车企不知道是真被忽悠瘸了,还是就为了跟风抢噱头,纷纷开始上马压铸机,甚至卷起了压铸机的吨数,从6000吨、9000吨,到12000吨,还形成了鄙视链。

不过,压出来的这个零件成本确实降低了,但压铸机本身可是要动辄几千万,上亿的呀,并且维护使用的成本也不低。

中金证券做过统计,年产10万辆的生产线,采用传统冲压焊接工艺,设备投资大约5.2亿。要是采用一体压铸的话,设备总投资7.1亿,贵了差不多2个亿。

而比亚迪这种设备便宜+多雇人的办法,可以说是一举三得:一是减少了前期投资;二是产能过剩的时候,直接裁员,不用承担昂贵的设备折旧;三是充分发挥了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

一体压铸只是举个例子,这种理念还贯穿在生产的各个环节。

写在最后

成本控制,是一家制造业公司最底层的能力,福特发明了流水线生产,让它成了当时最伟大的汽车公司。丰田发明了精益生产,让它成了当今最赚钱的公司。

比亚迪在降低成本上也走出了自己的路,虽然这条路没有特斯拉那种底层工程创新和技术创新看起来那么酷,但它是比亚迪根据自己生存的土壤探索出来的适合自己的路。并且这条路成功的把比亚迪带到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一的位置。

其实,2024对中国大多数新能源车企来说,都面临一个最严肃的课题,那就是扭亏为盈。对车企来说,再亏下去,可能就有今没明了。对整个车市来说,如果新能源车总是普遍亏损,那我们今天取得的这点成绩,很可能就会变成一地鸡毛。

所以,2024希望车企们都能少吹牛、少内卷、多降本、多搞钱!

收到20万份简历,招1.5万应届生,C9毕业年薪近30万,比亚迪成秋招最大赢家

记者 | 周姝祺 武冰聪

编辑 |

“没有笔试,面试就一个五分钟的电话,之后就发offer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应届生赵志自己都没想到,比亚迪高级电气工程师岗位的录用通知来得这么迅速。

在此之前,赵志海投了多家汽车公司,但在简历关就被刷下去了。他在蔚来汽车投了三个岗位,收到了三份感谢信,极氪投递后杳无音信,而比亚迪从投出简历到收到录用,只用时两周。

多名2023届应届毕业生告诉界面新闻,比亚迪今年招人多且招聘流程快速。赵志表示,自己身边朋友多数被其他汽车企业拒绝,但都收到了比亚迪的录用;211大学小语种专业的林雯向界面新闻介绍,自己只经历了一轮电话面试,同样从投递到拿到录用通知不超过两周。

日前,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所官方微博发布的消息称,2022年,比亚迪收到了20万份秋招简历。其中,新增员工中的清北毕业生数量,超过比亚迪过去二十多年入职的清北毕业生存量。

比亚迪执行副总裁廉玉波在今年中国汽车论坛上透露,比亚迪今年招收了1.5万名应届毕业生。有比亚迪员工向界面新闻透露,现在从位于郊区的比亚迪深圳坪山总部来往市区,都会出现拥堵。这在以前从未有过。

在多家新势力和互联网公司忙着降本增效,缩减招聘规模之际,比亚迪成了今年秋招市场最大的赢家。

比亚迪员工吕文涛告诉界面新闻,今年秋招季已经帮20多位应届生内推,其中不乏有清北毕业的学生。按照他预估,今年公司应届生招聘缺口高达3万个,且这个数字不包含一线工人。

相比之下,头部新势力招聘的规模有所缩减。蔚来汽车2023届校招总共开放800余个职位,预计发放超2000个offer;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没有公布具体岗位数量,但从招聘官网可以发现,岗位数量分别约为680余个和321个。

去年“蔚小理”大量储备人才,员工人数急剧增长,三家公司2021年员工总数较上年增加了约1.8万人。但在今年一季度,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均传来了裁员消息,多位小鹏汽车员工和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证实,这两家公司此前的确在进行人才结构优化,对外招聘规模缩减,以达到降本增效目的。

一方面新势力放出校招岗位偏少,录取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内部进行结构调整,裁员风波刚刚过去不久,部分应届生选择流向正在发展新能源的传统汽车制造商,而比亚迪凭借表现上佳的销量和营收数据获得不少青睐。

自3月份宣布全面转向新能源汽车,比亚迪销量一路高涨,10月最新销量达到21.78万辆,已完成全年150万辆销量目标的78%。

据官方披露,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营收同比增长84.37%,达到2676.88亿元;归母净利润93.11亿元,同比增长281.13%。其中,单车盈利从第一季度的2300元左右上升到第三季度的9000余元。中原证券预计,比亚迪第四季度单车利润有望突破万元。

多名应届生向界面新闻表示,尽管比亚迪开出的薪资水准不是业内顶尖,但由于处在行业前景火热的新能源赛道,公司也处在扩张期,在比亚迪工作可以获得很好的锻炼,未来发展空间也较广。

赵志介绍,比亚迪严格根据学历和专业来定薪资。按照C9、985、211、双非等不同级别,底薪依次递减;另外属于计算机、机械、车辆工程、通信电子类、自动化、动力能源类等专业的应届生,薪资将更高一些。

这也成为部分顶尖院校毕业学生的犹豫点。赵志目前每月税前月薪在1.3万元,工资的1.36倍作为额外绩效,总年薪大约在20万元。但是,如果是C9毕业的学生,年薪可以达到接近30万元。

“自己考研的时候成绩达到了部分C9院校的分数线,却在招聘时因学历降薪,会觉得不值得。”赵志拒绝了比亚迪的录用,并在积极准备北京一家研究所的面试,希望在秋招季寻求综合条件更好的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在大量扩招之后,人员管理难度上升一个量级。如何平衡好内部发展,人才“用得其所”是比亚迪接下来要面临的难题。

截至目前,比亚迪员工人数已经接近23万人,而同为传统汽车制造商的长城汽车和吉利汽车,人员规模分别为7万人和12万人。

(应采访对象需求,赵志、林雯均为化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被开除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