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关闭发动机声音

比亚迪宋怎么关闭发动机启停?

比亚迪秦plus-dmi不充电可以跑。原因如下:比亚迪秦PLUS超级混动搭载的是DM-i超级混动专用刀片电池,采用全球首创脉冲自加热和全球领先冷媒直冷技术,可实现超长寿命和可靠安全双保障。作为一款插电式混动车型,在车辆亏电的情况下依旧能够以燃油方式行驶,并没有对车辆产生实质性的损害。拓展资料:比亚迪秦plus-dmi需要充电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用车成本,发挥其作为一款超级混动的最大优势

比亚迪自动启停怎么关闭?

1.就是比亚迪的超级混动技术。

2.你可以永远不充电,只用油跑还省油,因为它是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热效率达到罕见的43%。要想再省钱,就充电用电跑,一个油不用,一公里不到一毛钱。

DM-i对我们的意义,远不止省油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听过这么一类说法:“世上只有两种混动,一种是XX,一种是其他。”这里的XX不管是谁,反正和中国品牌没有关系。但如今,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不管世上有几种混动,都一定有比亚迪DM-i一席之地。

节能减排是当下全球的主旋律,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宣布了纯燃油车的“禁售时间表”,许多汽车制造商也将研发的重心转移到了纯电车型上。

纯电也许会是未来汽车的形态,但基建的支持、能源结构的改变非一日之功,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内燃机和纯电动还将共存,而共存的形式必然是混合动力。

虽然混合动力像是过渡产品,但它同时需要应用到内燃机和电驱动两大领域的技术,研发门槛高、难度大。目前拥有先进混动技术的汽车制造商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韩国,而欧洲厂商对混动并不热衷,推出的产品更像是在应付法规。为什么这么说?后文会有解释。

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晚,等到我们有实力开始研发混动技术时,国外品牌早已筑起了层层专利壁垒。不少车企发现,在夹缝中研发出的产品效果一般,难以与国外品牌匹敌。莫非我们就只能交“专利税”?

比亚迪不信这邪,在2008年推出比亚迪F3DM双模混动车型,想来相关的研发在更早之前就已经开始。查询当年比亚迪申请的专利,以及F3DM的图纸可以发现,这款比亚迪DM车型的鼻祖,同时也是如今第三代DM技术——DM-i超级混动的原型。

当年F3DM市场表现不佳,是因为时机和技术尚不成熟。如今DM-i的发布就像吹响了变革的号角:凭什么只有国外品牌能做好混动?凭什么它们的插电混动车卖那么贵?机电一体化,我们也不差。

比亚迪DM-i到底有多强?它的意义只是省油吗?接下来,我给各位仔细分析分析。

★ DM-i为什么能省油?

关于混动系统的分类,各位可以翻看之前的《讲堂》栏目,里面已经有了非常详细的讲解。排除插电混动车纯电行驶的情况,混合动力之所以能实现省油,主要是通过两个方法:

第一,制动能量回收。第二,让内燃机工作在高效区间。

第一点很简单也很好理解,把原本通过刹车系统耗散掉的动能回收到电池,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用,自然能够节约燃油的消耗。

第二点则复杂得多。相信各位都听说过发动机热效率,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厂商会对这个参数进行宣传。然而最高热效率只是发动机万有特性图上的一小块区域,车辆在实际行驶时发动机不一定处于这一工况。

从上面这张万有特性图可以看出,这款发动机(型号待查)的最高效率点(燃油消耗率最低,颜色最深)大概在1500rpm左右,中等扭矩输出,这对应的是高速巡航工况,所以我们通常会感觉跑高速油耗低。而一旦偏离这个工况,油耗就会明显上升。

对于纯燃油车来说,只能通过变速箱挡位切换来尽量维持在高效区间,但这还不够,开车难免会加速、会堵车、会怠速,发动机难免要进入低效区间。而一套优秀的混动系统能够最大程度地将发动机“保护”在高效区间。

用一个词来概括混动系统的工作逻辑就是:“削峰填谷”。当车辆的动力需求较低时,只让电机来驱动,发动机休息;或者让发动机输出多余的动力,驱动车辆的同时给电池充电。

当车辆动力需求较高时,电机和发动机协同工作,发动机依然只顾自己“舒服”,缺的动力让电机来补。当然,急加速的时候系统也会让发动机脱离舒适圈,提供最大输出。

许多人其实都有一个疑问:让发动机发电给电池,然后再用电驱动车辆,不会有二次损耗吗?反而还省油?

是的,能量转化的损耗一定会有,但经过计算,只要这种损耗小于让发动机工作在低效区间的损耗,这么做就是划算的。

“削峰填谷”说起来简单,但实现起来难度极大。丰田和通用使用的是行星齿轮组方案(详细解析见往期讲堂),偏向机械层面;本田的i-MMD和比亚迪DM-i使用的是电控耦合方案,偏向电子层面。

顺便说一句,i-MMD和DM-i虽然理念有些类似,但结构、原理都有区别。而且i-MMD推出时间比DM晚了5年,之前的IMA则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以比亚迪宋PLUS DM-i为例,它有纯电、并联混动、串联混动(增程)、直驱,四种驱动模式,而大部分混动车都做不到并联和串联共存。不同模式间的切换极其平顺而且安静,用户基本感受不到。

更多样的驱动模式,意味着发动机能够在更多工况下维持高效输出。另一方面,这也对电驱系统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DM-i混动的核心是一套名为EHS的电混系统,它包含两台最高转速16000rpm的高速永磁同步电机,一台负责驱动,一台负责发电。没有变速箱,依靠电机宽泛的调速范围和功率平台满足车辆的行驶需求。

如何让一台发动机和两台电机协同工作,同时满足最优效率,想想就让人头疼,这也是这套系统最大的设计难点。这一方面需要优秀的软件算法,另一方面需要强大的硬件性能,也就是IGBT,可以看做是自动化控制领域的CPU,这里先不展开。

而比亚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IGBT技术,是国内唯一一家,电控综合效率98.5%,这就相当于电脑厂商自己掌握着CPU技术,这意味着什么,大家可以想象。

电机同样是比亚迪自研,使用扁线8层绕组,槽满率更高,功率密度可达44.3kW/L。同时采用内置油冷方案,直接冷却热源,散热能力更强。电机最高效率达97.5%;效率>90%占比90.3%。

说了这么多,比亚迪DM-i通过软件、硬件、电机、电控各方面的努力,打造出了一套高效智能的系统,为发动机提供了一个极其“舒适”的环境,但发动机本身也不能拖后腿。

宋PLUS DM-i搭载了骁云-插混专用1.5L发动机,运行阿特金森循环,压缩比15.5,最高有效热效率43.04%。这可了不得,全球顶尖的热效率,配上顶尖的混动系统,不省油就怪了。

为了实现超高的热效率,这款1.5L发动机采用了先进的加工工艺,最大程度降低摩擦损耗;将压缩机、机油泵、水泵等传统轮系移除,转而由电机驱动,降低发动机的运行负载;再加上诸如低温废气再循环之类的技术,最终完成了这一杰作。

宋PLUS DM-i在亏电状态下依然能实现百公里4.4L的油耗(110km版本为4.5L),放眼全球,这也是极其优秀的水准。

★ DM-i和其他混动系统的区别?

上文提到,丰田THS混动的核心是行星齿轮组,行星架、太阳轮和外齿圈分别连接发动机、1号电机、输出端&2号电机。整套结构非常精妙,节能效果极佳。但是受限于固定的齿比,发动机无法发挥出全部性能,电机纯电行驶的能力也比较差。这些情况直到最新的第四代THS有所改进。

欧系的混动车型要么是48V轻混,要么是插电混动。其中插电混动大多是P2或P3结构,电机与变速箱集成,发动机的动力输出依然需要通过变速箱,和电机无法形成高效协作,亏电时性能下降明显,同时削峰填谷的能力也将下降。优点是不需要对原本的底盘架构进行大幅修改。

最近增程式混动也是一大热门,它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方便控制,发动机和电动机之间是解耦的,是一种纯串联混动。缺点是在适合发动机直驱的工况下,发动机无法直驱,依然只能充当增程器的角色,承担能量转化的损耗,燃油经济性无法达到最优。同时,由于增程器功率往往较低,在亏电状态下增程混动车型性能会有明显下降。

而DM-i是一种相对全面的混动结构,没有变速箱的它输出极其平顺,有较好的高速行驶能力,燃油经济性也十分优秀。而且对消费者来说非常重要的是,它并不贵。

★ DM-i为什么这么实惠?

以比亚迪宋PLUS为例,燃油版顶配的旗舰PLUS指导价为14.38万,而配置大致相同的宋PLUS DM-i 51km尊荣型,指导价为15.68万,仅高出1.3万元。至于宋PLUS DM-i 110km旗舰PLUS,指导价为16.98万,也仅高出2.6万元。

这里之所以用“仅”字,是因为宋PLUS DM-i终究是一款插电混动车,而对比其他的插电混动车型,例如本田CR-V锐?混动e+,丰田RAV4双擎E+,售价都比对应的燃油车型贵5-6万。

固然,丰田本田的混动技术也非常优秀,但如此之大的差价让人很难下手。除非是在限牌城市,算上购置税和牌照成本后,这样的售价才有合理性。

而比亚迪DM-i不同,不仅是宋PLUS DM-i,其他车型的DM-i版本也是一样,相比燃油版价格只高出一两万。如果算上购置税减免,实际购车成本差别更小,而这部分成本在后期用车过程中将很容易被更低的油费所抵消(即使不充电使用)。

试想,一年半之后,现行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到期,若是插电混动车型的补贴全面取消,那些高价的插混车型将直接失去存在的意义,唯有DM-i这样价格合理的车型才能继续活跃于市场上。

比亚迪是怎么做到的?大家可能也猜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上文提到,比亚迪DM-i的电机、电控、发动机都由比亚迪自主研发,至于电池更不必说,老本行了。DM-i配备的功率型刀片电池,实惠好用,还贼安全。

比亚迪的这些技术,每一项单独拎出来,也许不全是世界最好的,但性能/成本比一定是首屈一指的。这也算是中国企业的一个特点:不仅产品比你(外国企业)好,价格还更便宜,气不气?

全产业链一手抓,自然会导致运营成本增加,风险增大。但只要能保证技术的领先,这些就都会化作技术和成本的优势。更何况,三电系统这种核心技术,只要有可能,一定要握在自己手里。见到了华为的遭遇后,相信不会有谁还抱有侥幸心理。

从初代DM到现在DM-i,我们看到的是13年磨一剑,但比亚迪实际付出的心血一定更多。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研发和创新,让我们能够买到便宜实惠的混动车型,让我们不再受制于专利壁垒,让中国的汽车行业拥有更光明的未来。

DM-i是新高,相信也是新的起点,比亚迪凭借着DM系列混动车型和刀片电池,让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领导者”的名号实至名归。期待它在未来能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也期待其他中国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开花结果,在未来的竞争中提前占领高地。

本文作者为踢车帮 敖奕丰

比亚迪DM-i系列发动机取消轮系,他的正时机构也取消轮系传动吗?

BYD当之无愧是国产车的骄傲,附件电器化,取消轮系。

网上搜了半天,是空调压缩机、发动机、水泵啥的取消轮系,那他的正时机构,即进排气的配气同步机构也都取消轮系传动了吗?这个可是一个大大的改进,也是发动机的一个重中之重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过去的车大概6万公里要更换正时皮带,后来大部分车改成了正时链条,有人说是终身免维护,或者发动机同寿命配件,后来的EA888啥的,20万公里链条响,链条拉长顶气门,这些事情比比皆是,如果这些靠发动机动力驱动的机构取消,都用电器化那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我个人感觉,正时系统是不会取消轮系,用电器化替代的,因为这个是高度同步的设置,弄不好会顶气门,造成发动机报废的,这个可以用电器替代吗?谁知道给科普一下吧。我觉得大概率这个还是里面链条传动,即曲轴通过链条加上涨紧器带动进排气机构,完成发动机做工、进气、排气的同步性,对吗?

网上搜的照片,看看这个发动机呗。

总之给比亚迪点赞,以后都买比亚迪吧。

领先就得自己找路,比亚迪用一台发动机说明什么叫独立思考能力

过去三百年,中国是落后的。过去一百年,中国想追回来。过去二十年,中国逐渐复兴。在追赶的过程中,可以模仿、可以学习、可以借鉴,因为我们落后,我们要学的还很多。领先的时候抬头望去,茫茫一片旷野,别说没有路标,连路都没有,其它人不是在旁边就是在后面。该往哪儿走?该怎么走?此时需要独立思考能力和决断力,这是中国在近100年未曾遇到过的挑战。汽车行业也是一样。

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一部分自主车企站到了汽车产业发展的最前沿,面临的同样是往哪去、怎么去的问题。一直立足新能源领域的比亚迪没时间彷徨犹豫,它拿出了一台专门为插混动力系统开发的“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来叙述它对未来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方向的判断。所以我们不妨跟着比亚迪,看看它的解体思路。

插混市场大有可为

特意研发一台插电混动系统专用的发动机,完全是因为比亚迪看好未来5至10年插混车的市场空间。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中提及,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要占到新车总销量的20%。就目前电池技术的发展速度,在5年的时间里,电池的能量密度依然难以实现大幅度的飞跃,主要的提升方向是压缩成本、提高充电效率、提高安全性,因此纯电车的续航里程与整体成本之间的矛盾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插电混动依然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手段。在政策指导的框架下,插混是有发展前途的一条路。

再看市场空间,现在10万出头的合资轿车、自主SUV,每个月的销量能摸到5万这个数字,可以想象中国的普通家用车市场空间有多大。这么大的一块蛋糕放在这,没有人不想吃,最近的很多车企针对性推出新车的动作都表明,他们已经盯死了这块蛋糕,比亚迪也一样。不过比亚迪的做法不同,用燃油车去跟合资车刚正面显然不明智,即使说燃油车技术不相上下,合资品牌几十年的口碑积累并非朝夕可破。此刻古老的智慧再次上线,田忌赛马的故事又一次上演。电力驱动天生要比燃油驱动更强劲、更安静,没有人会否认电动车的性能和驾驶质感。那么摆在比亚迪面前的问题就很简单了,只要能把插电混动车的成本压到同级合资车的水平,靠更强的性能和质感就能收获一批过去的燃油车用户。

战略问题想清楚之后,剩下的就是战术问题了。

以退为进扬长避短

干了10多年的DM双模混动,比亚迪在技术路线上的胆子也越来越大,这台1.5L发动机算是把内燃机不想干的、干不好的活儿都甩给了电机和电池。干得好的部分就再深挖潜力,努力把燃油机做成电动系统的辅机。

作为辅机,这台汽油机只需要干好三件事,保续航、跑高速、低能耗。没有了性能指标的压力,比亚迪把这台发动机的热效率干到了43%。

具体的实现手段包括:15.5的机械压缩比,跟马自达一样并非实际压缩比,为了实现阿特金森循环,它的进气门在压缩行程里还有一段时间是打开的;增大冲程缸径比,以减小燃烧室直径,让混合器聚集在火花塞周围;EGR废气再循环,降低燃烧温度抑制爆震;重新设计的缸盖、缸体水道,实现分体冷却控制温度;曲轴驱动的附件改电动,包括水泵、压缩机、真空泵,这跟时下流行的48V轻混思路一致,再加上变排量机油泵和特选的0W20低粘度机油,把摩擦损耗降到最低;最后是新的ECU模块,适应新的工况。

以上这些还是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完成的,所以有新技术的堆上去就得有新技术撤下来,所谓择优装备。这台发动机上取消的技术包括:缸内直喷、排气VVT,这两项能省下千把块钱的成本,使得这台发动机的总成本没有提高。另外用软件复杂化替代硬件复杂化也是优化成本的一条思路。果然在中国人力成本不叫事啊,几百行代码加加班就出来了……

综合下来,比亚迪插混系统的思路就很清楚了。个人车主60-80公里的短途内,电动有无与伦比的优势,靠纯电就够用。偶尔长途,汽油机可以解决里程焦虑。高速工况,是电动机和电池的劣势领域、汽油机的优势领域,充分利用汽油机的优势维持低能耗。也算是比亚迪这么多年搞混动的经验所成。

写在最后

从目前比亚迪新能源车的比重看,DM双模能占到3-4成,纯电动还是要更多一些,这里面有一线城市政策的因素。至于一线城市的用户现在有多难啃,在往高端爬的自主品牌比我们更有切身体会。现在的插电混动在一线城市里反正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政策照顾,比亚迪干脆把目光放到了三、四、五线,那里正是现在大量消费10万级合资轿车的地方。

其实比较起来三、四、五线要比一、二线城市具有更好的充电条件,谁家还没个院子?只要解决好动辄往返上百公里的出行续航问题,实惠的电车是很有优势的。正是因此,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技术会最先落在秦PLUS和宋PLUS这两款车上。有了销量做支撑,比亚迪向新而行的步子才能迈得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关闭发动机声音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