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低至9万元比亚迪秦值得买吗?
最近车坛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比亚迪的插混车型秦PLUS最低配价格下降到9.98万。由于秦是新能源车型(能上绿牌),可以够享受免购置税的优惠政策,所以车主全部费用加起来,只需要10.5万元以内即可落地。
于是,这个车型一下子变得备受关注,我身边无数亲戚朋友询问我,这个车子到底值不值得买?
今天,我就逐一来和大家分析一下,价格低至9万元的比亚迪秦到底值不值得买,以及有什么优缺点吧?
什么叫插混?可能很多朋友不太了解什么叫插混?毕竟说纯电大家知道,说混动大家也明白(卡罗拉双擎),插混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
插混的意思就是说,既可以用纯电的方式行驶(需要充电),也可以用卡罗拉双擎那种混合动力的方式行驶(不需要插电),相当于把两者的优点集于一身。
当然,缺点也是有的。就是纯电的电池和电机太小,用纯电的方式跑,能够跑的里程数很低。
以这款价格下探至9万元的比亚迪秦为例,用纯电模式跑,官方数据是只能跑55万公里。但是,根据我很多购买该车型的朋友反馈,实际只能跑40公里左右,如果是遇上冬天,需要开暖气,里程数还要低点。
当然,即便纯电的电池没电了,也不用担心,因为可以切换到混动模式继续行驶。它的混动模式官方宣称的百公里油耗是3升多。根据我很多亲戚朋友的实测,发现这个数据水分不大,他们也确实极少能把油耗干到4升以上的。这个节油能力,和卡罗拉,雷凌的混动可以说是差不多。
这种插混的车型值得买吗?我觉得要看用车需求,如果你是买来跑网约车的,那么我不建议。因为网约车一天基本要跑200--300公里左右,别说秦低配的纯电只能跑50公里,就算是高配能跑100多公里那款,也显得很鸡肋。
如果你是作为私家车使用,我觉得是可以购买,甚至很值得购买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部分居住在中小型,以及小县城的居民,一天是跑不了40公里的。也就是说,这个续航里程虽然短,但是已经足够让你用。
而即便居住在大城市的居民,每天也很少有跑超过100公里的。按你一天跑70公里计算,减去40公里纯电,剩下30公里混动,所需要的油耗也不会超过10块钱。
这么说吧,它的使用成本比燃油车和普通混动要低,但又没有跑长途需要半路浪费时间到充电桩充电顾虑。要知道很多节假日出行高峰期,在高速服务区充电,光是排队都可能要排两三个小时啊。
外观内饰和空间在外观方面,秦的设计是比较偏向纯电动风格的(卡罗拉之类的就和燃油版一样),让人看起来的感觉比较年轻,运动,时尚,还充满科技感,很有从前概念车的感觉。
至于这种设计好看不好看,我只能说见仁见智。我个人的感觉是,35岁以下的朋友,或者女性朋友,是很喜欢这种设计风格的。年纪比较大,或者审美观念比较传统的朋友,可能就比较喜欢传统燃油车的设计风格。不过就我本人而言,我觉得比亚迪的外观设计是属于十分好看的,甚至比特斯拉还要好看,唯一觉得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感觉轮胎尺寸有点小了,这和车子年轻运动的设计有点违和,如果再大一些,就更匹配了。
感觉轮胎和轮毂看起来小了一些
内饰方面,和从前相比,改变最大的地方就是仪表盘,从前秦的仪表盘有两种,一种是尺寸很小,直接捆绑在方向盘前面(赛车风格),另一种是内嵌式,凹进去的。不过根据车主反映,两种仪表盘都不太好。前者是屏幕太小,设计不好看,后者是有点反观,影响观看。
新款的悬浮式液晶显示屏
现在的最新款,厂家明显是听进去了消费者们的意见,把仪表盘改成了8.8英寸悬浮式的,一下子美观度和实用度,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其次,座椅和内饰新增了一个叫暖阳棕的配色,这个颜色相对比喻纯黑色而言,温馨感提升了很多。我觉得很多女士或者举止比较斯文的朋友应该会很喜欢。因为作为一个二手车贩子,我开过很多车回家,我发现我老婆特别不喜欢纯黑的内饰车型(有些人喜欢,认为这样高档豪华),她觉得这样的颜色看起来太冰冷了。
所以新增的这个颜色,我觉得应该会很受消费者追捧的,最起码我和我老婆看了都觉得很喜欢。
而且它的座椅,新增了打孔功能,在造型设计上,包裹性也明显更强了。这让车主和乘客在乘坐舒适度上,肯定是有所提高的。最起码没那么容易感觉到屁股烫和腰骨疼。
至于空间方面,比亚迪秦在和同级别,同价位车型相比,也是相当优秀的。
它的长宽高分别为4765/1837/1495mm,轴距为2718mm。
说这些冰冷的数字,大家可能没什么形象感。这样吧,我们就来做个对比吧。
丰田卡罗拉的长宽高是4635/1780/1455mm,轴距为2700mm
简单而言,比亚迪秦的尺寸和轴距,比一般市面上看得见的紧凑级轿车,都要大些,再加上后排地板是纯平的,所以它的空间表现,不会输给同级别的任何竞争对手。
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由于它的外观设计,是带有一点溜背式的风格,所以后排头部空间可能会略微逊色,以及需要安装电池电机的原因,后备箱的容积会小一些(500L)。不过放两个大行李箱和一些小行李包肯定是没问题的。我觉得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是够用的,毕竟大多数普通人,后备箱的利用率很低,有几个家庭能经常拖家带口去自驾游的?
驾驶感和质量对比起同级别燃油车来说,比亚迪秦在驾驶感方面最大的亮点是提速能力,它的0--100加速时间,能干到7秒多。而同级别的燃油车,如卡罗拉,日产轩逸,大众朗逸之类的,基本上都要11.2秒。虽然说朗逸速腾也有带涡轮增压的,但提速能力依然比不上比亚迪,而且价钱,起码贵了两三万。
不过在驾驶感方面,比亚的秦也不是没有缺点的,根据我很多车主朋友的反应,普遍觉得秦的轮胎抓地力不是太好,特别是下雨天,总是感到抓到能力不足,有点滑。
在质量方面,大多数车主反应都是没什么毛病的。主要就是时不时可能会蹦出一些故障码,但是不用修,也不用换件,去4S店消一下码就好了。
在电机和电池方面,是终生质保,如果坏了,或者衰减到一定程度,都是可以免费更换的(有里程数限制,一年3万还是4万公里不记得了,但家用绝对够)。
总结比亚迪秦刚刚宣布降价的时候,很多人认为这是套路,因为按照大多数车企的德性,最低配永远都是买不到的,只是作为噱头,吸引顾客到店。
但是根据我很多朋友的反馈,这款车型确实是可以订得到,买得到的。而且最低配根据比亚迪的官方命名,叫做冠军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比亚迪玩的绝对不是套路,而是希望这款车能成为走量车型,冠军车型的。
那么这款车值不值得买呢?我觉得要看个人的用车需求。如果你是买来跑营运(网约车)的,这款车并不是那么值得买。因为纯电的续航里程太低了,会导致你的营运成本增高。营运车,始终都是纯电才是第一选择。
但是如果你是买来家用,这款车无疑是十分值得购买的。因为无论从价格,配置,空间,设计,还是使用成本(油耗)来说,它都比其他车型显得要优秀。
毕竟你买卡罗拉,最低配落地的价格,都不止10.5万元了。买轩逸,这个价位也根本买不到新款,只能买经典款(老款)。至于买纯电动车,一方面是比亚迪秦的续航里程对于普通城市日常代步来说已经够用,混动又让你不需要担心跑长途浪费时间充电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纯电车的价格,要比秦贵不少。
以广汽传祺的Y为例,现在最低配落地都要将近14万,配置还比不上比亚迪。要是你想买个三厢型,尺寸和比亚迪秦差不多大小的纯电动车,落地价怎么也得去到16.7万,这对于很多普通工薪阶层来说无疑是一种浪费。
当然,比亚迪作为一款插混车型,它的保值能力是不如燃油车,甚至不如纯电动车的。以丰田卡罗拉混动为例,17年将近17万落地的混动卡罗拉,现在在二手车市场的报价也就6万出头,和同年份最低配的燃油版卡罗拉差不多,还没燃油版卡罗拉那么好卖。
但是,基于比亚迪秦现在的价格确实已经被压到很低,再加上几年后的油钱也能让车主省出不少。所以,如果你是打算长期持有(5年以上),其实是不必过于纠结保值率这个问题的。
值不值得买,我的建议是,值得买。但是如果你不着急现在马上买车,可以选择再观望一下,因为市场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比亚迪现在降价增配,成为了非常值得购买的车型,势必会挤压到其他车企的生存空间,这也会导致,后续其他汽车的竞争车型,很有可能也会加入降价的序列以谋求生存,到时候谁的性价比更高,谁更值得买,又要重新计算一下了。
口罩!口罩!口罩!近期关于口罩的一切,由我来告诉您
眼下,各地陆续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到了最吃劲关键阶段,哪哪都需要口罩。有网友调侃,口罩已经从“年货”变成了生活“必需品”。
那么,目前我国口罩生产形势如何?有借口罩发国难财的吗,相关部门如何处理?疫情形势出现了积极变化,此时一些人就想出门不戴口罩,这种做法可取吗?
关于口罩的一切,都在这啦!
莫慌!口罩产能正恢复
疫情不断发展,口罩消耗量大幅增加。
每多生产一只口罩,就是为百姓和医护人员多一重安全保护。主管部门和相关生产企业纷纷与时间赛跑。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月7日,全国口罩企业复工复产率达73%。
为加快口罩生产,中央政治局作出了部署——
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强化医疗物资等的供应保障,充分调动口罩、医用防护服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加快推动企业复工达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扩大产能或转产。
为了在口罩产能“爬坡”结束前,顶过最困难的一段时间,一些企业纷纷转产。目前,已有比亚迪、广汽集团等众多公司宣布投产口罩生产线,他们来自汽车、医疗、服装等不同行业。
请注意,复产率达73%已是近一周前的数据了。近来随着口罩企业陆续复工复产,这一比例只会更高。
重罚!疫情当前,怎能借口罩发国难财
哄抬价格、价格欺诈、以假乱真、电信诈骗……口罩紧缺,有那么一小撮人就冒头了,他们动起歪心眼、发了国难财。
2月12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开曝光了第七批各地疫情防控相关商品价格违法典型案例,其中多起涉及口罩。
其中一起是这样的——
1月23日至26日期间,贵州侗润堂药业连锁有限公司要求其下属药店统一大幅提高口罩价格,将购进价格为12.8元/个的医用防护口罩涨价至49元/个销售。
有的口罩涨价幅度让人瞠目结舌,达到了1200%。
廉江市福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在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天猫平台将平时销售价格为50元一盒(50个独立包装)的一次性医疗口罩,提高销售价格至600元一盒,价格是平时的1200%。
更有甚者,玩起了空手套白狼的把戏。
北京顺义公安分局杨镇派出所近日就破获了一个“通过朋友圈卖口罩 收完款就拉黑”的案件。
对于这些违法犯罪行为,相关部门如何处理?
依法严惩,重罚!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法查处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物价、串通涨价等价格违法行为。特别是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对售卖假冒伪劣商品的,依法采取更加严厉的惩罚措施。
杜绝!疫情稍有好转,有人就不戴口罩
1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认为,当前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说积极,是有数据支撑的——
新冠肺炎治愈率明显上升;
湖北以外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增确诊病例连续下降;
新增治愈病例达到新增死亡比例的7.7倍。
这些好消息让人振奋。但是,此时有些人就准备摘掉口罩和防护工具,放飞自我。
已经到了可以放松防护的时候了吗?
答案是,不能!千万不能!
关于疫情防控,中央的最新判断是这样的——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要毫不放松做好疫情防控重点工作,加强疫情特别严重或风险较大的地区防控。
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就意味着各项防控工作不能松劲儿。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重庆市卫健委官网最新消息称,在新增病例中,三代感染病例占比明显增高,溯源还发现2月10日该市首次出现2例四代感染病例,传染链条延长,防控难度进一步加大。
还是那句话,在这场战“疫”中,每个人都是防控第一线,都是关键环节,敷衍不得、懈怠不得。
“新高”向“更高”,广东“实”力挑大梁
正月初九,龙年首个工作日如约而至。
在湛江廉江,力高尔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福亮刚过完一个忙碌的年。身为浙江人的他没有返乡,而是在新厂房紧盯温控器生产线安装进度,争取开年便开工,补齐当地小家电生产链的短板。在廉江,大大小小的企业每年对温控器的需求量达四五千万件,此前基本上要从外地采购。
在广东,不少人像吴福亮一样坚守岗位或早早开工。春节向来是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短暂休整、盘点过往的收获,先行者们早已整拾行囊,踏上新的路程。
过去一年,是经济大省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百舸争流、活力迸发的一年。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全力以赴拼经济、抓项目、促发展。
放眼南粤大地,广东以硬实力挑大梁,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正逐渐变为生动“实景画”:经济总量在全国率先突破13万亿元,连续35年全国第一,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规上工业企业突破7万家,工业投资连续3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一元复始,旭日始旦。今天,广东再度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将再一次以“开年即冲刺”的姿态,从“新高”迈向“更高”,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闯劲拼劲奋跃而上、挑起大梁。
定力如磐
前不久,有网友“晒”出一台使用26年依然正常运转的洗衣机,让产自广东的“威力”再次回到公众视野。面对外界关注,威力厂家回应:“还在坚持。”
在市场竞争、行业“洗牌”中,为何总有一些企业能够长青?
威力的“翻红”,靠的是长期保持专注的定力。“创立40多年来,威力一直扎根制造业。”威力洗衣机事业部总经理廖艳说,公司坚持产品创新,每年投入上亿元用于产品研发。
这股定力,广东向来有之。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把实现新型工业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任务,力求在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正是广东的定力和底气所在。
截至去年12月,广东全省工业投资已连续3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2023年创出18年来最快增速,技改投资持续保持12个月两位数增长。
制造业“家底”更加厚实,传统产业在技术改造中焕发新机。2023年全年,广东全省规上工业营收规模达18万亿元,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超7.1万家,双双蝉联全国第一;累计培育5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9家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尽管外部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广东凭借着对产业尤其是“强项”制造业的专注与定力,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了新增长点。
早在2012年,任正非就曾在华为的一次内部会议提到:“板凳要坐十年冷。”风物长宜放眼量,今年前两周,华为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重返销量第一,2023年更是在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跃升至前三。
在“新三样”走俏全球的热潮中,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是“广东造”。比亚迪更是在去年成为“三冠王”,拿下中国汽车市场车企、品牌两个销量冠军,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有经济学家认为,历次工业革命都源自工厂车间的技术变革。在复杂严峻、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中,广东以不变应万变,持续投入锻造产业和经济的韧性,打造坚实的立足点,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活力向新
无论是国产手机的“逆袭”,还是新能源汽车的“弯道超车”,背后的“向新力”不容忽视。向新,意味着求变,是在激烈竞争中主动“进化”,实现适者生存。
广东推动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是广东“向新力”的生动体现。
去年底,国内首台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在东莞揭牌。这一由中山大学和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联合建设的“中子显微镜”,有望为新材料开发打下基础。
今年1月初,省科技厅为第三批1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授牌。加上第一、第二批的20家,广东已有3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共同推动粤港澳创新资源加快汇聚。
以中国散裂中子源为代表的大科学装置“国之重器”逐一落户,“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组成的多层次实验室体系羽翼渐丰,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型企业蓬勃发展……广东加快打造成果转化最佳地,不断提升技术要素供给质量和能力,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闭环”,锻造科技自立自强硬实力。
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韩恩厚选择到广东创办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正是看中这里对高端科创人才充分开放的态度,希望能离企业研发前沿更近一些。当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宁谈及为何回国“落户”深圳时,她说,因为“这里年轻,充满活力,一切皆有可能”。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7年领跑全国。此外,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连续四年稳居全球前100个创新集群第二位。
向新向绿向未来。春天的脚步临近,枫香舒枝展叶,铁冬青新芽萌动,从城市的公园绿地到乡村的田间地头,从珠江三角洲的湿地保护区到粤北山区的天然林海,漫步南粤大地,处处绿意盎然。
去年,全省超额完成林分优化提升、森林抚育提升“两个200万亩”任务,新建成森林乡村104个、碧道1064公里,累计开放城市绿地5.4万亩。同年12月,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项目在广东湛江成功点火投产,这标志着我国钢铁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再次迈出了示范性的一步。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带来的生态利好逐渐显现,绿色已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引力释放
“排产的订单已经到5月了。”汕头一家玩具生产企业春节期间还在马不停蹄生产。历经40年的发展,汕头澄海的玩具产业包揽了全球玩具33%的产能,年产值近500亿元,到2030年产值将有望达到1000亿元。
随着“澳车北上”“港车北上”“经珠港飞”实施,港珠澳大桥客流车流纪录不断刷新。春运期间,在2月12日、13日两天时间里三次打破纪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不久前,湛江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区内,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项目热塑性聚氨酯装置已落成投产。随着该项目首批装置竣工,一批高附加值、低碳的“湛江制造”,正供应到广东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在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楼剑锋看来,广东的战略位置“独一无二”。
放眼全省,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现代氢燃料电池等重大外资项目加快推进,为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采埃孚华南研发中心、苹果大湾区创新中心等相继落户,助推广东产业链实现价值跃升。
更高水平开放的广东正与世界形成更高质量的互动。2023年,全省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实际外资的30.9%,创下近5年来新高。
走进百县千镇万村,走向广袤海洋,携手粤港澳大湾区,拥抱世界,广东通过加强内外合作、强化陆海统筹和山海互济拓展经济纵深,用高质量发展塑造吸聚全球要素资源的“强磁场”,释放超强“万有引力”。
向省内看,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短板正逐渐补齐。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全省122个县(市、区),立足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县域经济不断壮大。
过去的一年,全省基本消除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36∶1。
飞机、高铁、高速公路、水运串起南粤各地,养老院、长者饭堂、普惠托育服务、公办幼儿园等托起“一老一小”。广东大地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正从宏伟蓝图变为实景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照进现实。
白鹅潭畔烟花映衬万家灯火,潮汕“英歌舞”矫健身姿舞出广东“开年即冲刺”的饱满精气神。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广东保持定力、激发活力、释放引力,在高质量发展的跑道上奋勇争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南方日报记者 黄叙浩 昌道励 黄进 钟哲
来源: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