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最近动作为何如此豪横?
因为低调太久 所以过去不显眼而已 了解这家公司的早就会知道他有多牛
比亚迪元2024款和2023款的区别?
中国的优秀企业是国家需要什么就造什么[呲牙]
比亚迪“受宠”:股价两年翻倍涨,700多只公募基金押宝
图/IC
业绩亮眼,10月18日,比亚迪股票一度涨超7%。
当天,比亚迪A股高开后涨幅收窄,截至收盘,每股报价273.67元,涨幅达4.99%。
根据比亚迪前三季度业绩预告,预计归母净利润为91亿元-95亿元,同比增长272.48%- 288.85%。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新能源汽车热潮下,伴随业绩起飞,比亚迪在三年时间内于公募基金中地位不断攀升,并于今年二季度跻身公募基金青睐的十大个股之一。
截至6月底,726只公募基金持有比亚迪,持仓市值400多亿元,相比2019年底涨了100多倍。
3年进阶:跃升百位,跻身第6大公募重仓股
从基金重仓情况来看,早在2019年底,比亚迪在公募基金名单中并未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位列被青睐个股第262位,仅24只基金持有比亚迪股票,持仓总市值4.14亿元。
贝壳财经记者梳理看到,接下来约三年时间,比亚迪地位直线上升,并逐渐成为公募基金的“宠儿”。2020年中报和2020年底,分别有66只、177只公募基金持有比亚迪股票,而截至2021年底,这一数字达到了421只,其排名也跃升至第18名。
2022年一季度,比亚迪在公募基金中的持仓排名与上年末相比还未有明显变化。进入二季度,比亚迪迎来公募基金大幅加仓,截至6月底,跻身第6大公募青睐个股,120家公司旗下的726只基金持有比亚迪,持仓总市值达475.95亿元。
比亚迪受宠,亦频繁被机构调研。仅今年二季度以来,比亚迪分别在4月、5月、7月、9月,多次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参与调研的人员包括券商、基金以及国内国外机构。
贝壳财经记者看到,截至6月底,重仓比亚迪的前五大基金分别为东方新能源汽车主题混合、汇添富中证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海开源新经济、华夏中证新能源汽车ETF、富国中证新能源汽车。前两只基金持股数量超过500万股,后三只基金持股数量超过300万股。
从投资类型来看,5只基金中3只都是被动指数型基金,另外2只为偏股混合或灵活配置型基金,其中,前海开源新经济由去年的冠军基金经理崔宸龙掌管。
二季报时,崔宸龙表示,整个新能源大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包括锂电池,光伏等领域均出现了令人兴奋的新产品,新技术加速市场化和规模化,新能源大行业整体发展在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投资机会伴随着这些快速升级变化而不断涌现出来。
此外,东方新能源汽车主题混合由基金经理李瑞掌管,其同样看好新能源车市场长期发展。从投资方向上,新技术将集中落地,而新技术的方向和变化成为2022年重要关注点。
股价一度突破300元大关,基金经理仍看好新能源
公募基金重仓,背后是比亚迪的一路“开挂”。
10月17日,比亚迪公布了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预计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91亿元-95亿元,同比增长272.48%-288.85%。此外,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预计为55.05亿元-59.05亿元,同比增长333.60%-365.11%。
比亚迪股份表示,2022年第三季度,尽管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疫情散发、极端高温天气及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等多重不利因素,但新能源汽车行业继续加速上行。
亮眼的业绩也让市场炸锅,当日,比亚迪美股ADR大涨5%。10月18日,比亚迪A股表现同样不负众望,以每股279元的价格高开,截至收盘,涨幅达4.99%。
贝壳财经记者梳理看到,近年来比亚迪股价经历了迅速上涨。早在2020年之前,其股价长期在50元以下水平徘徊。自2020年下半年起,比亚迪股价从每股50多元的价格直线拉升至2021年2月的273元。
2021年2月至今,比亚迪股价大概经历了两次上涨三次下滑,并于2021年下半年突破300元大关。今年6月,比亚迪迎来最高股价——358.76元,随后逐渐回落,不过仍处于250元以上。
对于新能源板块表现,贝壳财经记者发现,多位基金经理表达了乐观态度。
日前发布的首份权益基金三季报中,基金经理柳预才表示,随着经济复苏,各类线下消费场景开始出现边际改善。其中,政策支持,具备较强消费升级属性的智能汽车产业链,值得重点关注。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新能源/智能汽车处于巨大的增量市场,与新能源产业链的协同效应显著,需求回补较快。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研究管理部总监兼基金经理王大鹏表示,从长期角度来看,可以关注新能源汽车和光伏板块。新能源汽车方面,在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的扶持下,中国已成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生产国和销售国,形成了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渗透率、产业配套均走在世界前列。此外,中国企业的核心技术也领先全球。中国光伏制造业具备产业链全部生产环节,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较高的产业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
“我们看好的科技方向包括新能源汽车、绿色能源、现代化军工、半导体设备材料、国产软件、人工智能。”银华基金业务副总经理、投资管理一部总监李晓星在展望四季度和明年时表示,在这个点位对于市场的悲观没有意义,而是应该用积极的心态去挖掘市场的机会,逐渐加强组合的进攻性。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付春愔
比亚迪上半年净利大增超两倍,研发投入“烧”掉140亿,下一轮价格战谁将胜出?
界面新闻记者 | 庞宇
界面新闻编辑 |
8月28日晚,比亚迪(002594.SZ,01211.HK)公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601.24亿元,同比增长72.7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9.54亿元,同比增加204.68%,这一增速与去年同期持平;扣非后净利润为96.95亿元,同比增长2.2倍,上年同期增幅高达7倍以上。
高增长下,比亚迪仅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已超越去年前三个季度的总和。
比亚迪的业务主要分为手机和汽车两大板块,上半年实现收入分别同比增长91%和24%,汽车业务收入占总营收比重突破80%。
汽车业务是拉动比亚迪业绩增长的主力。在超2600亿元的总营收中,汽车及相关产品收入达到208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093亿元增长超9成;与此同时,在价格战背景下,汽车及相关产品毛利率不降反增,上半年突破了20%,同比增长4.36个百分点,超过了其头号对手特斯拉17.9%的汽车销售毛利率。
在上半年汽车行业“价格战“背景下,比亚迪实现毛利率逆势增长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销量大增带来的规模效应、电池材料成本的降低以及销售结构的变化。
今年以来,比亚迪销量持续攀升,在6月份首次突破月销25万辆大关后,上半年累计销量达到125.56万辆,同比大增94%。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总体销量为375万辆,仅比亚迪一家就贡献了3成以上,市占率较2022年提升6.5个百分点。
不过,董事长王传福曾表示, 比亚迪2023年的销量目标将以300万辆作为起点,争取完成360万辆。上半年累计完成最低销量目标的约4成。
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中,有七成左右成本来自电池,而碳酸锂的价格直接决定了电池原材料的价格。2023年上半年,碳酸锂价格出现了过山车式的下跌和回升,车规级碳酸锂上半年整体均价为25.46万元/吨,相较去年同期下滑了36.8%。
另外,比亚迪汽车业务销售结构的变化也促进了盈利水平的提升。不同于以往主力销售车型都是低端车型,近年来,比亚迪汽车市场定位逐步升级,尤其自去年以来,仰望、方程豹、腾势等超30万元售价的车型逐渐进入市场,高端车型占比有所提升。数据显示,上半年腾势D9的销量达到5.6万辆,同比提升超3成,平均售价达42万元。
在此情况下,东吴证券研报分析认为,今年二季度比亚迪单车利润7400元,环比提升8%,随着下半年新车型陆续交付及高端车上市,预计2023年单车盈利近8000元。
定位升级的背后,比亚迪在研发投入上十分大手笔,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达到142亿元,同比增长120%,远超营收增幅。仅半年的研发投入开销已花掉去年全年净利润的8成以上。
深圳中金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接受界面新闻等多家媒体采访时表示,比亚迪研发投入还将持续增长,目前公司在研发上已累计投入千亿元,整个研发团队的人员规模已超过9万人。他认为, “技术都是用钱烧出来的,但技术升级也一定会得到相对应的盈利空间。”
实际上,2023年上半年,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滑坡,部分新能源车企盈利情况堪忧,同时,以特斯拉为主的新能源厂商掀起的一轮价格战,令不少车企处境更为艰难。根据财报,特斯拉第二季度的毛利率降至18.2%,为近三年来的最低。而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第二季度财报会议上明确表示,若整体经济环境不稳定,(特斯拉)还会继续进行降价。
“第一轮价格战已经基本上把三四线的汽车厂商逐步的出清。第二轮价格战挑头的很可能还是特斯拉”,龚涛分析表示,“特斯拉在最近做了两轮的价格调整,预计下半年还有些车型会进行降价,这一轮的价格战可以看作是其和比亚迪的两强对垒。比亚迪目前采取的策略还是以提高单车毛利为主。”
同时,龚涛表示,“中国目前新能源车的饱和度已经达到了全球前沿水平,且未来的增长空间在逐步缩小,但全球的市场相对来说仍是一片蓝海。因此比亚迪的全球化布局值得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在汽车业务快速增长的同时,比亚迪也有意拓展手机零部件业务。
在中报发布当天,比亚迪消费电子板块的运营主体比亚迪电子(00285.HK)发布公告称,将斥资158亿元收购纽交所上市公司捷普旗下在成都、无锡等地的零部件业务。据了解,捷普是一家电子设计、生产和服务公司,在中国、美国、新加坡、墨西哥等多国设有工厂,客户包括苹果、亚马逊等。
二级市场方面,比亚迪业绩增长并未带动股价大涨。今年以来,比亚迪A股股价累计下跌3.56%,H股累计上涨24.28%。
比亚迪DM-i换代,重点在内燃机,油耗还会继续降?
凭借一套DM-i技术,几乎横扫国内车市的比亚迪,成为了新能源浪潮下,暂时位居领跑地位的车企。之所以说是暂时,毕竟新能源车仍然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领跑者同样不能掉以轻心。而根据此前披露的信息,下一代比亚迪DM-i技术将有望于明年(2024年)推出。随着新技术的脚步越来越近,想要继续巩固自己的市场优势,下一代DM-i技术又会选择怎样夯实技术优势呢?
不会加挡位,不会减电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那便是比亚迪DM-i技术所面对的,是以经济性为主的大众消费市场。所以技术的经济性、成本,以及在此背景下的设计限制,都是需要优先考虑的因素。于是,虽然在不久前对比亚迪新曝光的DM-o技术进行推测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忽视其有可能为发动机直驱增加多挡位的可能性。但是在下一代DM-i技术中,这一可能性将大幅降低,甚至可以说没啥可能性。一方面,注定在横置平台上做文章的DM-i技术,在轴向空间上注定欠缺发挥余地。另一方面,一向强调化繁为简的DM-i技术,对于增加结构,特别是增加机械结构后,所带来的稳定性、成本控制、空间压力、散热压力等等,都是持谨慎态度。
那么,既然是化繁为简,下一代比亚迪DM-i技术有可能把电机也减一台吗?众所周知,目前DM-i技术倚仗的是P1+P3双电机的底层架构。但包括部分欧洲车企,以及国内诸如长城汽车等品牌旗下的插混技术,则是采用的P2单电机底层架构(以上都不讨论后桥P4电机的问题)。但个人认为下一代比亚迪DM-i技术,不具备减一台电机的主观意愿与客观条件。
原因也是两个。第一,从技术的直接“证据”来看。比亚迪的科技树显然是强在电气化,弱在内燃机输出。而P2架构在逻辑上,则是相当依赖内燃机在性能上的强势托底。并且横置结构下,需要占用轴向空间的P2电机与变速箱结构集成在一起。注定电机本身的输出功率,以及对于的回收效率等等,都会受到空间与散热等条件的限制。反观P1+P3架构,两台前桥电机的分工更为明确。动力输出电机可以更加“肆无忌惮”的增加功率,而且P3的位置在动能回收方面,效率也会更高。至于专职的发电电机设定,也能让整车在串联模式下的效率更为出色。
其次,从技术旁证的角度来看。包括前不久曝光的比亚迪DM-o技术,根据此前的推测,很有可能是一套采用P1+P3+P4电机的纵置发动机插混四驱结构。对于比亚迪而言,在下一代面向大众市场的技术路线上,无论从延续性、稳定性,以及扬长避短的角度来说,都难有减少电机的可能性。
有电不需油?内燃机才是升级重点前面都在强调比亚迪在电气化上面的优势,那么下一代的DM-i技术,难倒就是在三电系统上进一步集成化,然后腾出手来对效率与功率做升级吗?很显然,这样的力度是称不上一次技术大改的。而且作为插混技术,不可能只谈电气化部分,而忽略内燃机。那这与前面的技术论述是矛盾了吗?其实很多车友都被这样一个论调给“忽悠了”。即,内燃机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技术上很难有大幅提升。这句话本身也不算错,但它有一个前提条件,那便是参与驱动的内燃机。因为考虑到各种工况的使用场景,如果仅在内燃机驱动的场景下,低转扭矩、高转输出、平顺性、经济性等等,往往是互相牵制的存在。但在电机加持之后,情况就变得简单不少。特别是对于比亚迪DM-i技术这种强调电驱的技术而言,内燃机的角色,更多需要考虑的就是效率,而不是性能释放。
那我们来看看比亚迪DM-i的内燃机,在现阶段为了效率做了哪些功课。首先,比亚迪DM-i技术有着两套内燃机,分别为1.5L自然吸气,以及1.5T涡轮增压。前者采用的阿特金森循环,后者则是采用的米勒循环。两者都常见于效率型发动机,目标都是为了实现膨胀比大于压缩比,从而获得更好的热效率表现。只不过由于自然吸气与涡轮增压的不同特质,需要针对性使用罢了。这点从丰田THS混动系统的内燃机,与大众新的1.5T涡轮增压发动机就可以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
其次,在“用电自由”之后,比亚迪DM-i的内燃机也大刀阔斧地将大量传统机械零部件,改为电气化结构。比如省去了皮带,以及将机油泵、水泵、空调压缩机等,全盘电气化。这种设计方式,与奔驰目前正在铺开的M254发动机,有异曲同工之妙。更多的电气化结构,能够明显减少传统内燃机的机械摩擦与损耗,从而实现效率提升。此外,缸体、缸盖分体冷却的电子双节温器,还有低粘度机油的使用等等,都能更快速地让内燃机进入高效区间。
那么,下一代DM-i技术的内燃机,还能怎么升级呢?其实在明确以效率为导向之后,呼吸更顺畅,与燃烧更充分,始终是内燃机发展的永恒目标。特别是对于阿特金森循环与米勒循环而言,对于气门的控制尤其重要。现阶段DM-i内燃机已经配备了很常见的可变气门正时技术。而它的发展方向,则是连续可变气门,甚至是可变气门电子控制系统。当然,后者多见于豪华车,无论从制造成本还是维修成本角度来说,都与DM-i技术面对的客户画风不太吻合。但是连续可变气门对于内燃机呼吸系统的帮助还是肉眼可见的,而且在普通民用车身上,也不算罕见。
进气之后的程序便是燃烧,这部分,比亚迪1.5T发动机已经拥有了350Bar的高压直喷,这在同级别之中已经属于第一梯队。但是,自然吸气发动机部分,比亚迪还在采用歧管喷射。从燃烧效率来说,这部分的提升空间还狠明显。至于说会不会升级双喷射系统(歧管+高压直喷),个人觉得可能性依旧不大。一方面,在DM-i的逻辑下,内燃机工况较为简单,不需要复杂的喷油系统来迁就。另外,这同样会将内燃机部分复杂化,也不利于对成本的控制。与其把工夫花在这里,不如进一步优化燃烧室滚流模型。
剩下一点便是涡轮增压发动机专属的了,那便是涡轮增压器。仅从技术角度来说,采用电动涡轮当然是“一劳永逸”的办法。但这一技术的成熟度与成本,估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即便是豪华车也只能浅尝辄止。而比亚迪1.5T已经用上了可变截面涡轮,从技术先进性来说,似乎也已经足够了,最多就是升级耐高温的能力。但在这里,个人还是有一个比较大胆的猜想。即,取消可变截面涡轮,直接换用中/大惯量的固定涡轮。毕竟在工况上,低转速表现与涡轮迟滞现象,对可能进一步强化电驱的下一代比亚迪DM-i技术而言,重要程度已经明显降低。这样一来,稳定性更为可控,且成本方面也能适当抵消其它技术升级带来的压力。
之所以这样考虑,其实也是基于下一代比亚迪DM-i的整体可能性进行的猜测。通过以上技术推测,我们大概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技术路线。即,整套插混系统,进一步强化电驱的工况范围与输出能力。只要我更多地去用电,那么经济性、效率等因素,就始终居于优势地位。至于内燃机,效率,或者明确地说就是发电效率。将成为升级的重点。于是其工况场景进一步收窄,技术升级或改进的针对性也将更明确。如此一来,整套逻辑开始从传统印象中插混的“油电并举”,朝着增程式方向靠拢。只不过,在电驱极为不具备效率优势的场景下,内燃机的直驱依旧保留。而为了这一负责托底的驱动“保险”,自然没必要去考虑什么多挡位、低负载效率等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