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论”笼罩日本汽车业界
近藤大介/文 半导体、电视、电脑、手机……曾几何时,日本厂商制造的这些产品席卷了全球市场,业界公认“Japan as No. 1”(日本制造首屈一指)。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制造节节败退,时至今日,众多“Japan Brand”(日本品牌)早已不见了踪影。
当下,有着日本技术“最后堡垒”之称的汽车制造业,也开始出现类似的情况。
日本的丰田、日产、本田汽车公司并称燃油汽车领域的“三巨头”,其世界霸主的地位至今仍不可动摇。其中,丰田汽车公司是日本规模最大的企业。去年,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汽车总销量高达1049.5万辆,连续两年雄霸全球汽车销量排行榜榜首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丰田汽车在美国境内售出了233.2万辆,成功超过了通用汽车,登顶美国汽车销量排行榜。1931年,通用汽车超越了福特汽车,成为了美国境内销量第一的汽车品牌,并自此连续90年未尝败绩。如今,通用汽车不得不将“销冠”的名头拱手让给了丰田汽车。
去年,日产雷诺汽车的全球销量为264.1万辆。在卡洛斯·戈恩时代,日产与法国雷诺强强联合,席卷了整个欧洲市场。
本田汽车去年的全球总销量为413.6万辆。该公司对于自家的引擎技术有着绝对的自信。在去年12月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举行的2021年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1)收官战上,与本田有着深度合作的红牛车队和小红牛车队车手分获冠军和季军。
由此乐见,日本汽车三大制造商至今仍在全球市场上奋力拼搏。但尽管如此,在日本的汽车业界,“悲观论”却此起彼伏。
众所周知,全球汽车行业正在由燃油车向电动汽车(EV)方向迅速倾斜。但是,与其他国家的汽车企业相比,日本汽车“三大制造商”向电动汽车方向转换的速度远远落后。去年,在日本境内售出的电动汽车仅有21139辆。
这几年,中国的汽车公司也瞄准了世界市场。去年,比亚迪汽车公司的电动汽车销量为320810辆。于去年秋天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COP26(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会议),更是将比亚迪电动汽车确定为会议专用公务车。
去年年末,日本京都的京阪巴士公司正式投入使用了4辆比亚迪的电动巴士“J6”。这款车的价格大约是日产同类型车价格的30%左右,性能却更高,这就像半个世纪前日本汽车进入美国市场时的情形。今时,同样的情形,出现在了日本的电动巴士领域。
那么,日本技术“最后的堡垒”迟早也会崩塌吗? 在这种危机感日益加深的情况下,日本制造商在今年陆续推出了新举措。比如,索尼进军电动汽车领域。1月4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CES科技展上,索尼集团的董事长兼 CEO吉田宪一郎宣布成立电动汽车商业化的全新公司“SONY MOBILITY”。
“今年春天,为了进入电动汽车领域,我公司成立了‘SONY MOBILITY’。旨在推出将传感器技术、云服务技术、5G技术、娱乐及内容技术相结合的电动汽车。索尼集团一直深耕于上述各个领域,凭借这些技术,我们相信索尼在重新定义移动出行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受此消息影响,索尼公司的股价在一个交易日内迅速上涨5%。
两个月后的3月4日,吉田宪一郎和本田总裁兼 CEO三部敏宏共同举办了一场记者会。会上,两人表示:“索尼和本田达成了战略联盟协议,共同开创未来移动技术与服务的新时代。今年之内,两家公司将共同成立一家合资公司。预计到2025年,共同开发并销售首款电动汽车。”
实际上,索尼创始人井深大与本田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是终生挚友。井深大称年长两岁的本田宗一郎为“大哥”。在其出版的《我的朋友本田宗一郎》一书中,井深大称:
“我们俩都讨厌模仿别人,所以会很突然的定下远大目标,要创造出某些前所未有的东西。不拘泥于已有的技术和方法,竭尽全力找寻符合目标的东西——我和本田先生都采用过这种方法。本田先生和我都对自己做出来的东西有极大的自豪感。这并不是对公司规模发展壮大以及对比别人赚钱更多的自豪感,而是对自己的技术和能力的自豪感。”
索尼和本田的创始人都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合作。但是,这两位英雄豪杰并没有在有生之年遂愿。直到他们离世多年之后的今天,他们创立的公司终于携手并进。只不过,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两家公司都是因为看不清未来的前景,才决定抱团取暖。特别是本田,这种倾向尤其明显。毕竟今后的电动汽车世界不需要“世界第一的发动机技术”。
索尼正在开发能够准确捕捉相隔450米之外的标志和物体的图像传感器。另外,在游戏领域,索尼正在开发在保证避免接触的同时高速驾驶汽车的人工智能系统。据称,本田认为索尼的这些技术,将在今后的无人驾驶汽车时代发挥巨大作用,因此说服了索尼,实现了两家公司的合作。当然,对于索尼来说,加入庞大的汽车市场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而且,在无人驾驶汽车时代之后,即将到来的是“飞行汽车”时代。在这个领域里,前丰田技术工程师福泽知浩于2018年在爱知县创立的Sky Drive公司备受瞩目,在“飞行汽车”技术方面,该公司是走在世界前沿的集团之一,甚至被寄予厚望,被称为“说不定会成为21世纪的又一个‘丰田’”。
销量突破80万辆,特斯拉击败比亚迪,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制造商
截止到今年10月份,特斯拉累计销售80.7万台新能源汽车,超越比亚迪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
在电动化的浪潮中,特斯拉和比亚迪一直扮演者着重要的角色。虽然国家和市场定位不同,但都做到了新能源市场的金字塔顶。
如果不是这组数据,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比亚迪居然可以和电动车巨头特斯拉相抗衡。
过去十年中弯道超车真正成功的企业,事实上只有特斯拉一家,这家企业截止到当下市值达到605亿美元,这一数据超出通用整整100亿美金,更将357亿美金的福特远远甩在后面。
是什么成就了如今的特斯拉?
特斯拉的成功之路回顾特斯拉品牌的发展史,2003年马丁·艾伯哈德(MartinEberhard)和长期商业合作伙伴马克·塔彭宁(MarcTarpenning)共同创立了特斯拉汽车公司,并将总部设在美国加州的硅谷地区。
次年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进入公司并引领了A轮融资,2008年,特斯拉的第一款双门运动型跑车Roadster正式发布。最初的7辆车作为“创始人系列”提供给了马斯克和其他出资人,同年10月,第一批特斯拉Roadster下线并开始交付。
先不说这款车的产品实力究竟如何,单看它进入纯电动汽车市场的时间就已经抢占了先机。
那时真正涉足纯电动汽车领域的企业少之又少,能推出一款纯电动车型的更是绝无仅有。就连被称为世界首款真正意义上量产的纯电动汽车聆风也是2010年才陆续登陆美国和欧洲市场,而且它的定位与特斯拉Roadster完全不一样,所以并不构成任何威胁。
至于那个一直被认为是特斯拉竞争对手的菲斯克汽车公司,虽然也在同年推出了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Fisker Karma,但现实是该公司在2013年已经申请破产了。
而定位高端的特斯拉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最具影响力的纯电动汽车品牌。
在全球汽车电动化的大潮下,作为已经涉足纯电动汽车多年的品牌,特斯拉必然会成为很多消费者选购纯电动汽车时的优先选择。
现阶段的特斯拉,无疑是电动车领域的佼佼者,正是特斯拉的成功让更多车企看到电动车的巨大潜力。
中国车企开始“掉队”自新能源汽车开始被重视起,中国就一直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最多的国家,而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速放缓,也和中国市场有非常大的关系。
根据数据统计,如果全球范围不把中国市场纳入统计的话,10月份全球新能源销量会同比增长3.0%。但是把中国市场算进去,那么就变成了28.4%的负增长。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侧面也反映了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比较低迷。
中国不缺市场,也不缺机遇,何况站在政策的风口上,难道是产品问题?
中国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甚至出现下滑,必然和产品的质量逃不了干系。其实中国的新能源市场是现象级的,一旦低劣的产品遭到排斥,就会引起市场反应。
新能源概念的兴起,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然后新能源汽车销量猛增,再然后政府补贴下滑,影响到销量的下滑。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很多车企为了抓住政策福利,忽略产品本身,以至于当补贴退坡后,无法依靠自身能力达到盈利。
许多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始大规模涌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甚至出现大量粗制滥造的产品以及“骗补”行为。
于是,当消费者接触到劣质的产品,即便有补贴的情况下,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当没有了补贴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就会迎来销量低潮和生存窘境。
在瞬息万变的车市中,要想赢下市场,最终还是要靠产品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