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华为百万年薪创业,“天才少年”稚晖君获比亚迪押宝
来源:鸿途FLY(ID:hongtufly) 作者:孟帅 编辑:深海
稚晖君踩中了时代风口。
“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前“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光芒闪耀。
近日,由稚晖君担任联合创始人的公司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获得一轮融资,包括比亚迪在内的多家投资方为其吸引来了外界不少关注的目光。
这则消息之所以能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除了比亚迪在此轮融资中押宝,还与稚晖君的光鲜履历有关。雷达财经了解到,这个93年出生的小伙,曾为OPPO效力,而其通过“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加入华为,却又在去年放弃百万年薪的经历,更是为其吸睛不少。
在离开华为后,稚晖君选择了创业进军人形机器人赛道。不久前,稚晖君作为联合创始人的智元机器人,刚刚发布了第一代通用型具身机器人“远征 A1”。不过,智元机器人所处的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人形机器人赛道,目前已经迎来了不少竞争对手,包括特斯拉、小米、华为等在内的巨头以及一众创业公司纷纷下场。前“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的创业项目能否在高手云集的混战中挺到最后,还需时间检验。
前“华为天才少年”创业公司获比亚迪投资
天眼查显示,近日,智元机器人关联公司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彭志辉(稚晖君本名)为董事,新增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等为股东。同时,公司注册资本由约4847万元增至约5097万元。
而在此次比亚迪等投资方对智元机器人进行押注之前,智元机器人就已在今年上半年获得过多轮融资。天眼查显示,今年3月,高瓴创投、奇绩创坛一起参与了智元机器人的天使轮融资。
之后的4月初,高瓴创投又联合鼎晖投资、高榕资本、临港城投一起在智元机器人的A轮融资中现身。同月月末,智元机器人乘胜追击完成A+轮融资,包括BV百度风投、经纬创投、司南园科在内的投资方在此轮融资时纷纷入局。
4个月后,智元机器人的A++轮融资,又再一次吸引到外界的目光。雷达财经了解到,智元机器人本轮融资除了吸引到比亚迪的青睐外,还吸引来了沃赋创投、蓝驰创投的注意。
据天眼查股东信息显示,目前桑蓬(上海)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45.51%的股份,兴夙(上海)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篷翼(上海)机器人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管鲍(上海)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北京高瓴裕润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分别持有该公司14.91%、10.2%、7.87%、4.61%的股份,而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为3.76%。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的受益所有人并非是彭志辉,而是法定代表人舒远春。天眼查显示,舒远春通过桑蓬(上海)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39.23%的股份,彭志辉目前暂未在该公司直接持股。
不过,彭志辉在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的股东企业桑蓬(上海)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13.79%的股份,据此计算,彭志辉持有公司6.28%的股权。桑蓬(上海)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另一位股东为舒远春,持股86.21%。
“天才少年”稚晖君曾放弃华为百万年薪
雷达财经注意到,这家名为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的企业,其实成立时间并不算很久。
天眼查显示,今年2月27日,该公司才正式注册成立,经验范围包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服务消费机器人销售;智能机器人销售;人工智能理论与算法软件开发等。
以此计算,该公司成立时间刚满半年,可以算得上是十分年轻。这么年轻的一家公司,为何可以吸引到诸多资本纷纷下场?这与其幕后联合创始人彭志辉的光鲜履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说起彭志辉的名字,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如果提到“稚晖君”、“野生钢铁侠”等绰号,或许有不少网友早有耳闻。尽管如今的彭志辉已是一家机器人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但其年仅30岁。
1993年,彭志辉在江西吉安的一个农村出生。彭志辉的家庭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父母只不过是普通的工薪阶层。2015年,彭志辉从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毕业。2018年,彭志辉又顺利从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拿到研究生的毕业证书。
求学之路结束后,彭志辉选择加入了OPPO,在OPPO研究院AI实验室担任算法工程师。而真正让彭志辉名声大噪的经历,则是其于2020年加入的“华为天才少年计划”。
据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的税前年薪共分为三档。其中,最高档的年薪为182万元至201万元、第二档的年薪为140.5万元至156.5万元、第三档的年薪为89.6万至100.8万元。
不过,想要拿到如此高的薪资也并非易事、除了过硬的实力外,候选人还要通过华为包括三轮技术面试、专家面试、主管面试、CTO面试,再到总裁面试的多轮选拨,才能正式入职。
彼时,彭志辉在经过前后多达七轮的面试后,终于顺利拿到了华为公司的offer。加入华为后,彭志辉主要负责昇腾AI芯片和AI算法相关的研究工作。据媒体报道,彭志辉在华为工作期间表现颇为出色。有华为员工表示,彭志辉不仅在部门绩效评价中多次拿到全A,还拿到过总裁奖、明日之星、金牌团队等奖项。
在外界看来,华为大厂年薪以百万计算的工作是一份不错的美差,但彭志辉并不满足于此,反而于去年年末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从华为辞职。去年12月27日,稚晖君在微博发文,“我离开菊厂啦”,向外界宣布了自己正式从华为离职的消息。
放弃百万年薪从华为出走,稚晖君的下一步规划成为了外界不少网友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在告别微博中,稚晖君坦言,“传言不虚,细节不表,接下来我会开启一段新的事业,去做更有挑战的事情,不是因为我们已经有把握把它做好,而是因为,这件事是我一直以来的热爱和梦想。”
随着智元机器人的创立,稚晖君口中的新的事业正式揭开了神秘面纱。据了解,智元机器人是一家专注于发展通用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的公司,致力于以AI和机器人的深度融合,长期投入打造有竞争力的机器人产品和生态。而稚晖君不仅是该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还在公司担任CTO、首席架构师。
今年4月,稚晖君还曾在微博卖力地帮助公司发布招聘帖招揽人才,“我们是一个年轻的创业团队,虽然才刚刚起步,但是团队阵容十分硬核,而且会提供非常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目前多个岗位开放引贤纳才”。
雷达财经梳理得知,彼时智元机器人主要招募包括大模型及机器人运动控制方向的算法工程师、硬件工程师、嵌入式开发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等在内的多个岗位。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华为天才少年”的光鲜履历,稚晖君还是B站知名的科技UP主,其曾获得过B站2021年的百大UP主荣誉。
2020年,稚晖君发明的一台可以处理图像、也可以当语音助手和服务器,外观却只有硬币大小的迷你小电脑的视频,便曾在B站引起不小的关注。此后,稚晖君陆续在B站发布了可以打游戏的充电宝、用螃蟹做的火星车、带电子墨水屏幕的智能门禁卡等相关的视频,收获了越来越多的粉丝。
雷达财经了解到,目前稚晖君在B站注册的视频账号已拥有超过250万的粉丝量,其近期发布的视频多数播放量均在百万以上,播放量高的视频甚至可以达到500多万、600多万的水准。
在此前告别华为的微博中,稚晖君还特意提到与自己UP主身份相关的事宜。他表示,自己不可能做全职的UP主,但其仍旧会把预告过的个人项目的坑填完,还会跟大家聊聊自己的想法和计划,未来自己或许会将其当作记录自己创业生活的一个窗口。
人形机器人赛道或是下一个风口
将视线从稚晖君本人转至其创业公司智元机器人身上,尽管该公司成立时间不长,但智元机器人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根据智慧芽数据显示,目前智元机器人共有 3 项公开专利申请,全部为发明专利,主要专注于机器人、限制器、机械手、电机等技术领域。
8月18日,成立仅半年左右时间的智元机器人,更是对外发布了第一代通用型具身机器人“远征 A1”。
据介绍,远征A1身高175cm、体重55kg、最高步速可达7km/h、全身49个自由度、整机承重80kg、单臂最大负载5kg,不仅在形态上与人类相似,更在双足行走、智能任务、人机互动等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能力。机器人灵巧手 SkillHand 集成了基于视觉的指尖传感器,专门面向精密操作。
在语言任务模型上,公司自研的 WorkGPT 系统充分应用了语言与图像大模型庞大的知识库和理解能力,能实现复杂的语义多级推理。此外,具身智脑 El-Brain 使得机器人在任务执行的过程中,能够不断自我强化与学习。
据悉,智元计划将整个机器人硬件成本控制在了20万元以内,并打算在明年快速切入商业化落地,首先应用于工业智造领域,随后逐步走向家庭,协助工人、科研人员和家庭成员完成各种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远征A1的发布会上,智元新创团队就曾透露,远征A1的商业化将首先应用于工业智造领域,他们在和汽车公司、3C制造商接触,希望远征A1可以真正的“去干活”,而不是单纯的模仿人。
智元新创团队还表示,已经在和某国产头部汽车厂商进行密切洽谈。如今随着最新一轮融资消息的披露,外界有不少人猜测这家神秘的头部汽车厂商正是比亚迪。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比亚迪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首个公开投资项目。
有分析人士指出,比亚迪此时选择押注智元机器人有多方面的考量。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力成本上升、劳动力缺口扩大等一系列的问题日益严峻,市场上对于人形机器人的需求愈发强烈。在技术和市场不断趋向成熟之际,较早入局可以使得企业具备更多的先发优势。
另一方面,作为高度依赖生产制造的汽车企业,与智元机器人建立密切的合作及股权关系,比亚迪的整个生产流程或许可以享用到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最新技术,而这对于解放人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或有巨大帮助。
据雷达财经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诸多巨头相继进军人形机器人赛道。早在2021 年,马斯克就在特斯拉AI日上发布了特斯拉的通用机器人计划。去年10月举行的2022年AI日活动上,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原型机正式亮相,特斯拉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工厂进行搬运、浇水植物、移动金属棒的视频。马斯克还在 2023 年股东大会上大胆预测,未来市场对于机器人的需求将达100亿,人类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甚至会远远超过汽车。
靠手机产品起家的小米,也盯上了这一赛道。去年8月,小米发布了人形机器人 “铁大”。甚至就连稚晖君的前东家华为也在该领域有所布局,今年6月,华为为抢滩布局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斥资8.7亿元成立了东莞极目机器有限公司。
此外,包括达闼机器人、追觅科技、宇树科技、傅利叶智能、小鹏鹏行、乐森机器人、星动纪元等在内的厂商,也都重点发力人形机器人业务,其中不少厂商已获得资本的助力。
据东吴证券研报显示,在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标杆引领作用下,全球将在 2025 年初步实现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实现销量2万至3万台。另据华福证券邓伟称,假设按照2030年105万台空间的计算(替代美国210万劳动力缺口的50%),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210亿美元。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从技术层面来看,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和平衡、感知和环境识别、人机交互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挑战。以各家厂商的进展来看,目前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还不足够成熟,距离大规模应用也尚有一定的距离,而巨额的研发投入也给不少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因此行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变数。
[本文作者鸿途FLY,创业家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ID:hongtufly)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20年做到万亿市值,究竟靠的什么?起底王传福背后的“比亚迪工程师天团”
“今时今日,即使所有财产包括土地、厂房、专利、股票全部消失,只要这些工程师还在,随时可以东山再起。”
——2013年9月 王传福
2003年1月22日,年轻的“技术狂人”王传福做了一个违背股东的决定:斥资2.7亿元购入秦川汽车77%的股权。那一段日子,他被骂惨了,有媒体直言,“比亚迪造车是无知者无畏的不知深浅的大冒进”。
果然,就在收购的次日,比亚迪就迎来基金机构的“洗仓”,股价随即开始暴跌,两天内市值蒸发了27亿港元,且后续跌幅加剧,惨不忍睹。
可就在如此艰难的时刻,王传福又做了一个让股东心在滴血的决定:给秦川所有员工全面加薪,且无一人被裁。
在王传福看来,当时的自己是造车的门外汉不假,可秦川的那些汽车工程师,他们却是造车的栋梁之才。
显然,自王传福把脚迈进造车门槛的那一刻起,工程师在比亚迪就拥有崇高的地位。这种对工程师的尊重与推崇,融入了比亚迪的血液里,流淌至今。
在收购秦川汽车之后的第一个20年,凭借数以万计的工程师们的创新和努力,铸就了比亚迪在电动化技术的领先,从而以绝对优势赢下电动智能化的上半场,一举成为中国汽车市场品牌销量冠军。同时在全球市场超越日本的铃木集团,位列全球销量第九位。这是中国汽车工业70年以来,第一次有中国品牌达成这样的成就。
2024年1月16日,在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第二个20年的元年,比亚迪在深圳举办了“梦想日”。璇玑架构、车载无人机、手掌钥匙、全场景车载卫星通信、易四方泊车、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王传福“技术鱼塘”里面的大鱼一条条的跃出水面。
当晚,已经不再年少的王传福仍旧“轻狂又热血”地谈论着他的梦想,比亚迪的梦想,中国汽车的梦想。而能实现这些梦想的,正是他引以为傲的比亚迪工程师天团。
廉玉波、陈刚、杨冬生、任林、罗忠良、宫清、姚伟、江向荣、刘斯源、彭旺。
当晚,和王传福一同亮相的10位比亚迪工程师天团代表都是中国汽车科技界的翘楚,他们背后站着的更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汽车研发团队——十大工程师天团,9.1万名比亚迪工程师。
此情此景,不由得让人想起了马云和他的十八罗汉。他们携手并肩纵横商场,罕逢敌手,仅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打造了一个电商帝国。那么,这些跟随王传福征战电动智能化战场的工程师天团究竟有着怎样的战力和战绩,十大天团代表又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往事呢?
电动化天团
电动化是比亚迪20年来制胜的秘诀。从比亚迪汽车成立的那一刻起,王传福就立志成为燃油车的掘墓人。如今,电动化天团拥有2.5万名工程师,是比亚迪人数最多的研发团队。
1987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廉玉波是电动化天团的代表,担任比亚迪研究院院长,他也是最早加入比亚迪汽车的人之一。儿时的廉玉波对飞机大炮十分喜爱,高考时他以高出录取线60分的成绩进入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梦想着造飞机。可是命运却跟他开了个幸福的玩笑。
2003年收购秦川汽车后,王传福无暇顾及狂跌的股价,随即远赴上海,约见了当时国内著名的汽车设计专家——廉玉波。在上海金茂大厦谈了几个通宵后,廉玉波决定加入比亚迪。后来廉玉波在上海招了几十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购置了一些设备,比亚迪上海研发中心就此诞生。
自2004年全面负责比亚迪汽车研发工作至今,廉玉波和团队研发了F3、F6以及2016年至今陆续上市的新能源王朝系列车型,累计20多个车型、100多款。
廉玉波的电动化天团还对一个个新能源汽车技术瓶颈展开攻克,比如刀片电池、双模技术、e平台、CTB技术、云辇等。正是这些研发成果,才使得比亚迪在电动化战场捷报频传。廉玉波本人也在2018年荣获中国汽车产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杰出人物奖”,2024您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半导体天团
半导体天团可以说是比亚迪的奇兵。在前两年的“芯荒”危机之前,甚至外界都没注意到它的存在。但事实上,早在2004年,比亚迪就成立了一家半导体公司,并于2008年收购宁波中纬半导体晶圆厂,次年其IGBT芯片即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算下来,比亚迪花了整整5年的时间,才攻克了芯片设计、晶圆制造等核心技术,打破了国际巨头的技术垄断,成为了国内唯一一家拥有IGBT完整产业链的企业。当其它车企因缺芯而减产停工时,比亚迪反而能在满足自身需求的情况下为其它中国车企提供芯片。现在,半导体天团拥有5000名工程师,他们是比亚迪的抱“芯”者。
1998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就加入比亚迪的陈刚是半导体天团的代表。虽然陈刚第一学历是学的化学,但是他自身的悟性是很强,在之后日渐的业务打磨下,也逐渐变得成熟专业。在比亚迪的二十多年里,陈刚担任过比亚迪副总裁、第六事业部总经理兼太阳能事业部总经理等职。据传,其2019年的年薪高达353万元。2020年,陈刚开始担任比亚迪半导体董事长兼总经理,也是在那一年,比亚迪半导体进行了重构,业务版图进一步扩大,主营业务涵盖功率半导体、智能控制IC、智能传感器、光电半导体、制造及服务五大板块,拥有包含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和下游应用在内的一体化经营全产业链。
“芯荒”之时,陈刚表示,车规级芯片的合作要摒弃传统的垂直协同模式采用网状的协同模式。垂直协同模式下只能进行单线联系,车厂无法直接和芯片设计环节沟通;而网状协同模式下,汽车厂商可以直接与不同环节的企业沟通,同步信息,共同发展。
2019年,比亚迪半导体荣获“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又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多次被工信部授予“中国芯”称号。当下,随着新能源汽车从上半场的“电动化”转向下半场的“智能化”,车规级半导体市场必将进一步爆发,比亚迪半导体也将同步崛起。
智能化天团
16日晚的“梦想日”,已经在电动化战场大胜归来的王传福向智能化发起了总攻,向外界展示了一系列行业领先的智能化技术,并喊出“整车智能,才是真智能。”而王传福的底气则来自于一支由1.5万名工程师组成的智能化天团。
2005年从东北大学毕业的杨冬生是这支天团的代表。进入比亚迪后,他从工程师做起,历任汽车工程研究院底盘部副经理、总裁高级业务秘书、产品及技术规划处总经理等职,一步步成长起来。杨冬生自2006年起就扛起了研发智能网联系统的重任,并在2013年带领团队主导了比亚迪DiLink智能网联系统开发。
2021年3月,杨冬生被任命为比亚迪副总裁,由此成为比亚迪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裁。同时他还兼任产品规划及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等职,负责插电混动和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在主机厂,产品规划和新技术研究院的重要性不必多说,前者是企业的决策中枢(大脑),后者是企业的核心技术(灵魂),杨冬生则主掌着比亚迪最核心的部门。
当晚,杨冬生向外界介绍了行业首个智电融合的智能化架构——璇玑架构,这是智能化天团最新的成果。其实,杨冬生还是比亚迪DM技术总设计师,在他的带领下,比亚迪研发团队突破了技术壁垒,打通了燃油车和新能源的关联。2020年6月,比亚迪首次对外透露DM-i超级混动系统,这也是比亚迪最强的护城河。
在比亚迪赢得电动化后,智能化就已经势在必得。王传福说,未来,比亚迪将在整车智能领域投入1000亿元,仅仅智驾团队就有4000余人。杨冬生领导的智能化天团,未来无疑会受到更多关注。
轨道交通天团
多年以前,在北京开完会的王传福驱车赶往机场,却因堵车误机。这让一向分秒必争的王传福十分生气。于是这位狂人工程师当即想到了一个长久的解决办法——治理交通拥堵问题,云轨是最棒的选择。2016年,比亚迪历时5年科研,累计投入50亿元,成功打造出了跨座式单轨“云轨”,正式宣告进军轨道交通。王传福说,云轨将再造一个比亚迪。
“梦想日”亮相的轨道交通天团有2000名工程师,而该天团的代表正是当初在秦川汽车任职的任林。2003年,王传福收购秦川汽车后,他便随之进入比亚迪。任林先后担任比亚迪轻轨研究院院长、第二十一事业部总经理、比亚迪慈善基金会理事等职务。
作为比亚迪的老将,生于西安的任林十分擅长学习,工作后,他曾在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甚至奔赴日本进修。2017年1月,任林和王传福兄长王传方同时被任命为公司副总裁。据悉,2020年任林的薪酬467.8万元;2021年、2022年薪酬分别为519.4万元和572.8万元。两年时间增长100多万,足见其贡献之大。
事实上,任林不负王传福的厚望,比亚迪云轨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球已获授权专利约1.8万余项。如今,进入坪山中央大道北路的比亚迪总部,最醒目的是那段绕行园区的高架路,这是比亚迪云轨实验路。目前,比亚迪轨道交通产品已落地中国银川、重庆,巴西圣保罗、萨尔瓦多等海内外诸多城市,成为中国首家在轨道交通领域出海的民营企业。
在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高歌猛进的当下,似乎很少人注意到比亚迪云轨的光芒。但和新能源汽车一样,云轨也必将助力比亚迪实现绿色梦想。
汽车集成天团
比亚迪垂直整合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其强大的汽车集成能力。“梦想日”亮相的比亚迪汽车集成天团和它的10000名工程师,提供汽车电气化解决方案,是比亚迪所向披靡的关键。
2005年加入比亚迪的罗忠良是汽车集成天团的代表,现任弗迪科技董事长。进入比亚迪时,罗忠良主要负责做机器人产业。一年后,项目结束,公司决定不再投产这个产业。罗忠良和团队接公司通知,从零开始,做了差不多一年的工程建设,也就是坪山工业园基地。
2008年,比亚迪第一款B级车F6在坪山落地,罗忠良和团队转入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和产品的开发,负责冲压件和机加件配套。同年,公司决定停掉孵化了三四年的安全带配套项目,罗忠良闻讯主动请缨,并立下军令状,带领团队用2个月时间解决了质量和交付问题。现金流是市场化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为了盘活固定资产,罗忠良和团队狠抓库存,通过库房、配送、管理责任的改变,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降了4.1亿的库存。
为了赢得客户,罗忠良和团队从2018年就开始和对手做全方位对标,去了解对手的技术、产品、人才储备、管理能力、内部的规章制度模式以及文化。每个产业都去找标杆,比如线束对标世界顶级品牌。通过全面对标和改革,弗迪科技迅速进化。
对于工程师,在罗忠良看来,工程师跟科学家是不一样的。科学家是发现问题,工程师是解决问题的,要的是结果。后来,他在给新人分享心路历程时,说首先要做一个靠谱的人,其次要时刻准备着,因为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弗迪”正暗合了工程师必备的品质:“弗迪”一名,源于《诗经.大雅.桑柔》——“维此良人,弗求弗迪”,寓意着诚实有信,踏实精进。
新材料和基础科学天团
作为一个技术至上的企业,比亚迪非常注重研发。1997年,在比亚迪成立之初,就成立了中央研究部,专注基础研究。但随着比亚迪的发展,基础研究的方向也有所扩大。比亚迪新材料和基础科学天团拥有3000名工程师,致力于解决产业相关技术瓶颈背后的科学问题,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性基础研究。
在比亚迪工作了21年的宫清是新材料和基础科学天团的代表,也是“梦想日”当晚王传福邀请上台的十位天团代表中唯一的女性。宫清的学历水平很高,是王传福的校友。1989年12月,她毕业于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并获取了工学硕士学位。后来她继续深造,又于2002年12月获得中南大学博士学位。在加入比亚迪前,宫清曾有过在高校任教的经历。2003年加入比亚迪后,宫清先后担任过客服部经理、中央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采购一处总经理等职,现任新材料和基础科学中央研究院院长。
很多人都记得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全民疯抢口罩时,比亚迪短短数天内爆发口罩产能,解决口罩荒。当时正是宫清带头组建研发团队,正常需要2个月才能完成从购买到组装的生产线,比亚迪仅用13天就完成。如今,除了早期的材料研究外,新材料和基础科学天团的研究还扩展到了算法、光学、声学,包括力学制造、金属等各种研究,全方位地支撑起比亚迪在各个产业的发展。
动力总成天团
动力总成,英文名称Powertrain或Powerplant,是指车辆上产生动力并将动力传递到道路上的一系列零部件。在汽车制造中,动力总成对提高电动化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技术和制造水平直接影响性能和成本。比亚迪的动力总成天团拥有7000名工程师,笃信用技术驱动世界,他们是比亚迪汽车拥有超高性价比的原因所在。
弗迪动力总经理姚伟是动力总成天团的代表,是十位天团代表中最低调神秘的人物之一,网上几乎没有任何关于他的公开采访。他所领导的“弗迪动力”经营范围为汽车动力系统技术研发;发动机、变速器,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模具、齿轮,铸件制造和销售。
此外,“弗迪动力”还经营电动车高压配电箱、高压线束其零件制造和销售;新能源电机、电控、电源及零件制造和销售;智能转向系统、智能制动系统、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制造和销售等。
电子研发天团
2021年,当王传福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说出那句“华为的手机大部分是我们造的”的时候,比亚迪电子这个巨无霸就清晰地浮出了水面。成立于1995年的比亚迪电子是全球仅次于富士康的代工厂。比亚迪电子研发天团拥有1.1万名工程师,他们共同造就了比亚迪电子帝国。
复旦大学毕业的江向荣1999年就入职了比亚迪,从制造部经理起始,历任精密金属制品工厂厂长、技术开发中心总经理、第一事业部副总经理等职,现在是比亚迪电子事业群CEO,也是比亚迪电子天团的代表。2007年,比亚迪手机零部件及组装业务收入达91.9亿元,占营收的43.3%,几乎再造了一个比亚迪。同年,比亚迪将这部分业务拆分出来在香港主板单独上市,字号是“比亚迪电子”。
与比亚迪创立早期依靠人工的模式不同,江向荣十分重视自动化,曾每年投入超5亿元在升级自动化上。比如,2015年比亚迪电子的产值为200多亿,2018年是400多亿,在产值增加的同时,员工数量并没有增加,这是自动化最直观的体现。
疫情期间,江向荣和团队为生产口罩完成了一个看起来不可能的任务——3天画出400多张图纸。彼时的江向荣,带领团队承包了口罩厂最大量的产线,每天都扑在产线上,废寝忘食,王传福见了他也亲切地称他为“小江”。在口罩工厂布列整齐的100多条产线中,前21条产线最为特殊,他们每一台都是一个新的版本,是比亚迪口罩机快速优化迭代的印迹。由于是最早实现市场化独立运营的团队,其实这种快速换代是比亚迪电子刻在骨子里的基因,永远保持战时状态,永远与时间赛跑。
目前,比亚迪电子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够大规模提供金属、玻璃、陶瓷、塑胶等全系列手机结构件及整机设计制造解决方案的公司,合作伙伴阵容里包括华为、三星、苹果、Google等全球逾百家知名品牌。随着比亚迪汽车在智能化领域的崛起,比亚迪电子的未来也充满了想象力。
电池天团
电池可以说是比亚迪的本命物。当初,王传福正是靠着“手搓”电池在深圳扎根崛起,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王传福又靠动力电池独领风骚。可以说,比亚迪汽车的成功,除了DM技术,刀片电池功不可没。由10000名工程师组成的电池天团毫无疑问是比亚迪动力电池的缔造者,提供全领域电池解决方案。
弗迪电池COO刘斯源是比亚迪电池天团的代表,作为技术大牛,他是比亚迪十大天团代表里唯二的神秘人物,公开信息十分有限。但比亚迪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成就侧面可以反映刘斯源的过人之处。2020年3月29日,比亚迪正式发布刀片电池。该电池采用磷酸铁锂技术,通过结构创新,不仅大幅提高了体积利用率,能量密度逼近三元锂电池,而且安全性大大提升,完美通过了针刺测试和重卡碾压测试。刀片电池首搭于“汉”车型。从此,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迎来了巨大的飞跃。
由于比亚迪动力电池的优异品质,不仅已经搭载在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上,而且还外供给特斯拉等车企。在2023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行中,比亚迪仅次于宁德时代位列第二。
在电池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刘斯源和他的动力电池天团并未放慢脚步,而是用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变革。目前,比亚迪动力电池生产基地规划超过20个,2025年产能将超过1000GWh。
商用车天团
谈及比亚迪汽车,外界的第一反应是比亚迪乘用车,但事实上,比亚迪在商用车领域也同样成功。由3000名工程师组成的商用车天团就肩负着“绿色交通智慧升级”的重任。
商用车研究院院长彭旺是商用车天团的代表,作为一名80后,他成就斐然,曾荣获中国公路百名优秀工程师、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等奖项。比亚迪早在2008年时开始做起电动客车的研发,2009年正式对外宣布进军纯电动客车领域,2010年,在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比尔盖茨见证下,首辆K9纯电动客车在湖南长沙基地下线。
外界现在都知道比亚迪商用车的成功,但鲜为人知的是,2008年,彭旺组建的20来人客车研发团队中,没有一个人有做客车的经验,只有部分人员有做乘用车的经验。虽然比亚迪于2009年7月收购了湖南美的客车,但其从美的客车移交过来的部分技术资料是中型车,没有12米大型客车的相关技术资料,研发团队只能自力更生。到2018年,正式成立的比亚迪客车研究院人数已超过2000余人。
如今,比亚迪商用车产品已经覆盖K9、K8、K7、K6、K8S等全系列纯电动公交客车,C8、C7、C6等全系列纯电动客运客车,T4、T5、T6、T7等纯电动物流卡车,以及纯电动环卫车(底盘)、自卸车、混凝土搅拌车、特种车等车型产品。目前,比亚迪商用车已大规模应用于北上广深等国内城市,并出口至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结语
1994年11月18日,王传福带领20多人创业团队在深圳布吉租来的冶金大院里开始创业。1995年2月,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比亚迪——Build Your Dreams,意即“成就梦想”。
2024年1月,在比亚迪“梦想日”的宣传片里,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改变世界的瞬间,都有一群默默前进的工程师。在无人抵达的深空,他们论证着梦想,解析着梦想,实现着梦想。
回首2011年、2012年,那是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被质疑得最激烈的时候,被外界批评为“画出来永远也吃不到的饼”。此时的王传福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执着。他深信“能做出全球最好电池的比亚迪,完全有能力造出全球最好的电动汽车”。而支撑他这份自信的,正是比亚迪当时1万多名工程师。他说,这是比亚迪最宝贵的财富。
2022年,比亚迪经营情况大好,随即推行员工持股计划,总计利用18亿左右的真金白银回购股份全部用于激励工程师。跟一般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仅限于高管不同,比亚迪激励覆盖的人数达到惊人的1.2万人,基本覆盖该公司旗下的工程师骨干。
作为比亚迪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比亚迪的第一位工程师。数十年来,王传福以工程师精神浸染着比亚迪的每一个人,一手缔造了比亚迪9万余人的工程师天团。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而工程师就是这个支点。毫无疑问,拥有工程师天团的比亚迪已经撬动了百年历史的全球汽车业。未来,正向比亚迪走来。
比亚迪投了一位最火90后
来源:投资界(ID:pedaily2012),作者:杨继云
人形机器人大举进车间。
比亚迪也来了。
投资界获悉,近日,智元机器人关联公司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智元新创”)发生工商变更,新增比亚迪等多名股东。如无意外,这是比亚迪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第一笔投资。
这家公司身后,站着一位最火90后——创始人曾是华为“天才少年”、坐拥250万粉丝的B站知名up主——稚晖君。此外,公司另一位联创是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博导闫维新。十天前,智元机器人刚发布了旗下首款人形机器人。
成立半年时间,智元机器人背后已经出现了一个豪华投资方:高瓴创投、奇绩创坛、高榕资本、经纬中国、鼎晖投资、临港城投、BV百度风投、蓝驰创投、比亚迪、沃赋创投等等。随着VC/PE迅速集结,人形机器人赛道正肉眼可见地火起来。
高瓴看中,比亚迪也投了,争抢“人形机器人”
先来看此次具体融资消息——
比亚迪的认缴出资额为191.497万,持股比例达到3.76%。变更后,公司注册资本由4847.0226万元增至5097.376万元,而除了比亚迪,蓝驰创投、沃赋创投、奇煜投资等也都是智元机器人这一轮的新增股东。
资料显示,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今年2月,经营范围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人工智能理论与算法软件开发、人工智能硬件销售、电子产品销售等。
不久前,智元机器人刚发布了第一代通用型人形双足机器人“远征A1”。这个身高175cm、重53kg的人形机器人,可双足行走,高步速能达到7km/h。远征A1拥有49个自由度,意味着更加灵活,它可以做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新能源制造工厂整理线束、拧螺丝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比亚迪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首个公开投资项目。实际上,在远征A1的发布会上,智元新创团队就曾透露,远征A1的商业化将首先应用于工业智造领域,他们在和汽车公司、3C制造商接触,希望远征A1可以真正的“去干活”而不是单纯的模仿人。
“已经在和某国产头部汽车厂商进行密切洽谈”,如今看来,这家车企大概率就是比亚迪。
那么,比亚迪为何要出手?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是,远征A1既然可以应用于工业制造领域,这个人形机器人自然就可以进到比亚迪的工厂来“上班”,例如参与外观检测流程、进行装配底盘等,在繁忙的汽车装配线上作业。
另一个原因或许在于,比亚迪通过投资来布局人形机器人及其供应链,这也是竞争对手特斯拉已经涉足的领域。再者,拥有“大脑”的机器人会以具体任务为导向自我决策,很容易联想到自动驾驶,二者或许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不止比亚迪,李彦宏也来了。今年5月,智元新创迎来了一批新的股东,包括百度、经纬、鼎晖、高榕等,其中,李彦宏最终受益股份为1.32%。在成立初期,智元机器人就吸引了高瓴、奇绩创坛入局,此外还有一批地方国资入股,包括上海临港城投、上海司南园科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等。
成立仅半年,智元机器人迅速获得了4轮融资,甚为壮观。
离开华为,90后天才少年创业
智元机器人,离不开背后的天才少年——稚晖君。
稚晖君原名彭志辉,1993年生于江西吉安,早年间因为父母工作调动去到广东生活。根据公开信息对他的童年不多的描述,他从小是个话不多、以一款只有32兆内存的GAMEBOY掌机为玩伴的孩子,喜欢绘画、弹吉他、打乒乓球。
2015年,彭志辉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继续在本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读研。期间,彭志辉展现出了强大的动手能力,并通过拍视频为人熟知:2017年,他在B站发布了11段视频,“机器人”从那时起就在他的视频中频繁出现,包括自平衡机器人、双足机器人、打乒乓球机器人等。自此彭志辉成为小有名气的科技圈KOL。
2018年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彭志辉入职OPPO研究院AI实验室,担任算法工程师,在这里他工作了两年的时间。
真正让他声名大噪是在2020年。那一年,彭志辉经过前后七轮的面试,通过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成功入职,成为华为计算产品线昇腾部门的一名算法工程师,主要方向是AI边缘异构计算领域。年薪百万,一时风头无两。
在华为工作的时间里,彭志辉等天才少年曾得到任正非的称赞,认为他们是华为创新的动力。
与此同时,作为知名UP主的稚晖君也在B站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粉丝,被粉丝称为“野生钢铁侠”。稚晖君在B站上发布了很多自研机器人的视频,点击量都高达上百万,例如3个月自制最小电视、甚至用吃剩下的螃蟹壳打造了一台可无线控制、可目标追踪、可激光测距的火星车……如今,稚晖君在B站拥有近250万粉丝。
有一次,稚晖君花费了4个月的周末时间,打造出了一款近乎完美的自动驾驶单车,甚至还配备了激光雷达,复杂程度和硬核的打造惊呆了一众网友。就连B站董事长陈睿下场亲自评论:“太强了,重新定义自行车。”
彭志辉从小就有着一个机器人梦:“如果程序员是数字世界的上帝的话,那亲手给机器人以身形,再用AI赋其灵魂,这就是真极客的浪漫啊!”于是,在2022年12月,稚晖君在社交平台正式宣布自己离开华为,去追求自己梦想和热爱的事业,2023年2月,智元机器人起航,彭志辉任职首席创新官及人形机器人首席技术官,负责人形机器人产品研发工作。
逐梦之路从上海起航。上海是人工智能发展高地,智元机器人选择入驻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与彭志辉一同创业的,还有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康养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闫维新。此外,团队中还有多位业内资深人士,“大家一拍即合创办了这家公司。”
一条科幻赛道火了,大家都在赌人形机器人
热火朝天。
稚晖君和智元机器人是一个缩影。放大看,人形机器人正在成为VC/PE关注的又一赛道。在刚刚结束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抢占“风头”,随着AI大模型技术对机器人“大脑”的升级,上半年一窝蜂关注大模型的投资人,无不再关注着人形机器人。
此前,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演讲中预测:“人工智能的下一波浪潮是具身智能。”所谓具身智能,是指一种智能系统或机器,能够通过感知和交互与环境进行实时互动通常具备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的能力。
更加通俗来讲,具身智能就是指有身体并支持物理交互的智能体,比如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毫无疑问,人形机器人恰恰就是具身智能的优秀载体。
于是,无论是特斯拉、本田、丰田等车企,还是华为、小米、三星、谷歌、亚马逊等巨头,都在抢滩布局。此外,更多的创业公司和背后的VC/PE投资人也纷纷下注,一个个独角兽从中走出。
早在2021年,马斯克就曾公开宣布要做Tesla Bot,去年10月的特斯拉AI Day上,特斯拉首款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正式与外界见面,这款机器人搭载了特斯拉同款的自动驾驶软件系统和传感器,初次亮相时可以走路、抓取物品。
今年7月,在特斯拉二季度财报会上,马斯克表示擎天柱(Optimus)已经生产5-6台人形机器人,并预计在11月进行行走测试,明年在特斯拉自己的工厂进行实用性测试。
马斯克还在2023年股东大会上预测,未来机器人需求将达100亿,人类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甚至会远远超过汽车。他甚至说,“通用型AI算法支持的机器人是特斯拉未来长期价值所在”。
特斯拉的入局带有很深的示范效应,也让行业热闹起来。实际上,去年8月,小米就率先发布了人形机器人“铁大”;此外,今年6月,华为注资近9亿成立“极目机器”,布局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更早前,缔造ChatGPT的OpenAI投资了挪威机器人制造商1X……
隐隐感到一场具有颠覆性的革命到来了,VC/PE活跃起来了。
今年7月,达闼机器人获得超10亿人民币C轮融资。这是达闼成立以来获得的第六轮融资,至此它的投资方包括软银愿景基金、上海国盛投资、东方富海、华登国际、凯旋创投、深创投、中关村发展集团、中科招商、珠海大横琴集团、新进创投、博将资本、知识城(广州)产业投资集团等等。
前不久,达闼刚刚发布了首个机器人多模态大模型RobotGPT, 不仅能够执行物理任务,还能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进行更为复杂的交互。
5月,追觅科技获得新一轮股权融资,在这家公司背后,小米集团、IDG资本、碧桂园创投、顺为资本、昆仑万维、云锋基金、泰康资产、达晨财智、CPE源峰、嘉实投资等赫然在列。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身高178cm、体重56kg的追觅人形机器人熟练地表演咖啡拉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追觅还曾经上演这样一幕:半天接待了40多个投资人,“都是来看人形机器人的”。
此外,宇树科技、傅利叶智能、小鹏鹏行、乐森机器人、星动纪元等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获得VC/PE的青睐,一个又一个人形机器人横空出世。有统计显示,60%以上的仿生机器人企业已经获得亿元人民币的投资。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8月16日,《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组织实施机器人产业“筑基”工程,发布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清单。还将设立100亿元规模的机器人产业基金,首期规模不低于20亿元。
不过,目前全球范围内,人形机器人都还处于研发阶段,几乎都完全没法实际落地应用。此外,要想让一个机器人去模仿人类进行各种动作和行为,然后进行精确的全身的运动控制和协调,“其实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但绝大多数投资人依然笃信:科幻电影那一幕终有一天会要变成现实。
[本文作者投资界,创业家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