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长安组团到比亚迪走访交流,为推动电池合资公司落地?
汽车日报 邢秋鸿
[ 行业] 6月8日,据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消息,中国长安市场部带队到比亚迪汽车走访,针对未来产品及服务配套、技术共研共享、零部件市场化改革发展等方面与比亚迪采购总监陈东红、弗迪科技研究院副院长赵伟冰、弗迪科技战区总监龚伟开展深入交流。
图片来源:中国长安汽车集团
座谈交流会上,弗迪科技、中国长安分别介绍了各自基本情况和当前产品。中国长安分别与比亚迪采购中心、弗迪科技就当前合作项目推进瓶颈、IGBT产品和弗迪科技战略发展布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陈东红表示,比亚迪汽车始终秉持“不以成本换质量”原则,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期待与中国长安在产品配套、技术共研等领域拓展合作渠道,抱团取暖、共同应对当下市场因素的挑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8年,长安汽车与比亚迪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电池合资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联合双方在新能源、智能、海外市场、共享出行等领域的优势资源,开展从商业到资本的全方位合作。
根据双方合作内容,双方拟在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开展资本合作,共同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业务。对此,双方拟共同成立一家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动力电池合资公司。
早在2018年,长安汽车与比亚迪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电池合资合作框架协议
此后,动力电池合资公司迟迟没有落地。这次走访交流,或是希望推动电池合资公司进一步推进。按照计划,开发的电池不仅搭载到长安体系车型上,在满足长安体系供货后也可向第三方销售。
目前,在长安汽车主销的新能源产品中,采用比亚迪电池的并不多,仅有长安UNI-V智电iDD采用的是西安众迪(比亚迪孙公司)的磷酸铁锂电池。其他新能源车型,例如UNI-K智电iDD、长安Lumin的电池供应商为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国轩高科。
从年报看比亚迪、长城、长安的人员、薪酬和效率变化
2022自主品牌利润三强年报人才观察:比亚迪人员扩张最猛,长安研发人均薪酬、人均销售收入最高……
截至5月2日,所有整车上市公司均已发布2022年年报。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利润“三强”(比亚迪、长城、长安)在过去一年的赚钱能力也已分出高下。
从整体来看,三家车企营业收入均超过了千亿元,其中比亚迪以4240.6亿元的营业收入领先于竞争对手;长安汽车全年营业收入1212.5亿元,同比增加15%;长城汽车营业收入1373.4亿元,同比增长1%。
上期,笔者盘点了造车新势力(蔚来、理想、小鹏)的人员、组织和薪酬情况,本期我们将目光转向备受行业关注的比亚迪、长城、长安这三家自主品牌,通过梳理他们在年报上披露的人才信息,看中国主流汽车品牌的人员发展现状。
比亚迪人员扩张最猛:销售和生产大幅增员
据中汽人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黄晓静介绍,2022年,几家民营车企都实现了人员的大幅增长(增速高于10%),其中比亚迪增长最大,员工数量近乎翻番,从2021年的28万多增长到2022年的57万多。而国企在2022年对人员有所控制(增速低于10%),其中长安全年只增长了450人,同比增长1%。
从专业构成看,比亚迪在生产和销售上实现了人员的双倍扩张,在技术、行政人员上也增长80%左右;长城在技术和生产人员上增长10%以上,在销售和财务人员上增速达到30%和25%;长安实施紧缩的人才扩张政策,除了技术、财务和行政人员增长8%左右,其余处于不增长或负增长,其中生产人员减少了389人。
注:比亚迪和长安的技术人员大于研发人员
分企业来看,作为制造型企业,三家的生产人员占绝大多数,比亚迪和长安生产人员占比高达70%左右;其次是研发人员,比亚迪、长城和长安分别占比13%、27%和22%。
再看教育程度,三家的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半数以上,比亚迪、长城和长安分别达87%、54%和65%;其次是本科,比亚迪、长城和长安分别占11%、42%和29%。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比亚迪有23.3%的营业额来自手机部件、组装及其他产品,加之比亚迪一直采用垂直一体化的模式,坚持自己研发、生产几乎所有新能源车零部件,导致比亚迪拥有大量的生产制造人员,这也间接导致其大专及以下人员占比高达87%。
长安研发人均薪酬最高
再看一下三家的用工成本情况,这里的成本和薪酬既包括实发工资,又包括代扣代缴的个税社保和公积金,同时还覆盖了企业承担的社保公积金等;这里的人均为平均人数,即(期末.员工人数+期初.员工人数)/2,与上期蔚小理年报人才观察中人均为期末人数不同。
注:根据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职工薪酬“本期减少”相关数据制成
三家中,长安的人均人工成本和人均工资均领先,这得益于长安销量、营收和利润的增长,以及对人员扩张的控制。据长安2022年度报告,长安销量突破234.61万辆,同比增长2.0%,连续3年保持同比正增长,创5年新高。在销量上升的同时,长安汽车的产品效益不断改善,实现营收增幅优于销量增幅13.32%。利润方面,长安2022全年利润表现较营收更优,长安汽车归母净利润77.98亿元,同比增长42.46亿元,增幅119.52%。另一方面,2022年长安只在原来基础上增长450人来达成这些业绩。
比亚迪人均人工成本和人均工资最低,这源于两点:一是比亚迪大量制造业员工,拉低人均薪酬;二是比亚迪虽然营收强劲,但利润不高。黄晓静指出,垂直一体化模式让比亚迪渡过了近些年供应链产能不足和成本上涨的危机,市场份额得到快速增长,但也间接导致了其组织愈发庞大,效率提升缓慢,人均工资在业内偏低的局面。
那么三家企业的研发、销售人员的薪酬情况如何?
研发部分:注:长城的研发人员同为技术人员
三家中比亚迪对研发的投入最大,实现了近乎翻倍的增长;比亚迪的研发人员数量和薪酬也增长了80%左右。比亚迪的技术人员增量惊人,目前近7万人,上汽集团是国内最大的汽车集团,研发人员约才3.4万。
研发投入增速位居第二的是长城,虽然近两年长城销量增长不大,但其对研发却毫不吝啬,2022年,其研发投入的增速达到34%为122亿元,研发人员的增速在10%以上,研发人员薪酬的增速在为50%。
数据显示,2022年,长安研发投入同比增长了17.63%,其中,新能源板块投入同比增长112%,软件、智能化板块投入同比增长 104%。长安在研发上虽然没有大幅增长,但是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长安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研发人员的人均薪酬每年增长4万左右。
销售部分:作为创造收入的最直接部门,三家的销售人员人均薪酬均高于研发人员人均薪酬。其中比亚迪的销售和研发人员人均薪酬相差不大,主要是其销售人员的增幅大于研发人员增幅。整体而言,三家的销售人员数量都远远低于研发人员,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但在汽车行业内卷竞争惨烈的当下,销售人员无疑是企业最“照顾”的群体。
长安人均销售收入最高
最后看一下三家的人效情况。
注:此处利润为“利润总额”
人均销售收入、人均销量与人均利润与各家的营收、销量和利润呈正相关。2022年,比亚迪和长安在营收和利润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人均指标增速得到了相应提升。但除长安外,比亚迪和长城的人均销售收入、人均销量与人均利润绝对值并不高。
就比亚迪而言,除其采用人海战术和垂直一体化的模式使人员基数巨大外,车型产品主打性价比、销量增加导致营业成本增加、研发投入高、软件能力不足限制新收入开拓等也是比亚迪人均销售收入、人均销量与人均利润不高的原因。
就长城而言,虽然营收和净利润得到一定程度增长,但销量不及去年,加上近几年高额的研发投入,使其人均销售收入、人均销量与人均利润远低于长安。
结束语
作为有实力的三家自主车企,他们的一举一动体现了中国主流汽车品牌的发展现状。
凭借新能源风口,比亚迪在营收和利润上一骑绝尘。但比亚迪的人均薪酬、人均销售收入等并不高,自主品牌向上及高端制造之路仍任重道远。
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长安自主品牌经营质量持续向好,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规模增量降价了成本,产品盈利空间也逐渐在增大。长安汽车的赚钱能力变强了,人均薪酬也更高了。
长城在2022年虽然没有实现销量的同比增长,但营收得到了提升;依托产品向上以及产业链成本优势,利润总额也有所提升。“2022年深蹲,是为了2023年更好地起跳”,前期的投入有望为后期的发展打好基础。
新汽车时代浪潮凶猛,伴随而来的是中国品牌进入全盛时代。比亚迪、长城和长安还将讲出怎样的新故事?让我们拭目以待。
A股8家乘用车企年报盘点:长安汽车人均薪酬最高,比亚迪分红“最大方”
年报季结束,A股乘用车企业悉数交出2022年成绩单。面对芯片与零部件短缺、物流与终端销售受阻、原材料价格飞涨等各种不利因素,A股乘用车企业在重重挑战之下实现了逆势增长。
2022年,A股八家乘用车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15827.19亿元,同比增长18.1%,归母净利润460.01亿元,同比增长20.3%。其中,有4家车企实现了营收、净利润的双双上涨,分别是比亚迪、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广汽集团。
营收普遍上涨,比亚迪“最赚钱”
从营收规模来看,上汽集团以7440.63亿元继续稳坐营收第一宝座,比亚迪以4240.61亿元的总营收位列第二,两家超头部企业营收合计达11681.24亿元,占据整个乘用车板块的73%,行业马太效应越来越显著。
从营收增速来看,上汽集团虽具备较强规模优势但其营收增速已经放缓,营收同比去年的7798.5亿元减少了4.59%。
其余7家车企的营收均实现不同程度上涨,其中涨幅最高的为赛力斯,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赛力斯营业总收入341.05亿元,去年为167.18亿元,营收同比上涨104%。
此外,比亚迪的营收从2021年的2161.42亿元增长至4240.61亿元,同比增长96%,近乎翻倍。
从归母净利润来看,八家车企2022年的表现分化更为明显。其中,比亚迪净利润达166.22亿元,同比增幅446%,成为A股“最赚钱”的乘用车企业。
此外,长安汽车2022年净利润涨幅达120%,相较于15.32%的营收增幅,长安汽车的盈利能力值得肯定。
另外,八家车企中有三家企业录得净亏损,其中海马汽车2022年净亏损15.74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到1509.77%。对此,海马汽车表示,在利润指标方面,由于对部分终止研发的项目和无竞争力的项目计提相应减值准备,以及在客观考虑国内市场竞争机会的基础上,调整郑州基地业务重心及规模预期,终止确认部分递延所得税资产,公司2022年度经营出现较大亏损。
从毛利率角度看,2022年有四家企业实现了毛利率的上涨,分别是长安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赛力斯。其中,长安汽车以毛利率20.49%排名第一,同比增长了3.85个百分点。
广汽集团整体毛利率为5.43%,同比下滑0.63个百分点,其中乘用车业务毛利率仅为3.03%;公司称主要是本集团克服汽车芯片供应短缺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影响,自主品牌车型产销量同比增长,成本和规模效益相应增长等综合所致。
在汽车销量数据方面,2022年,A股八家乘用车企业销量总额达到1322.31万辆,同比增长10.05%。其中,上汽集团、广汽集团、长安汽车销量高居前三,2022年整车销量分别为530.3万辆、243.38万辆和234.6万辆。
此外,比亚迪2022年销量也飞速提升,全年累计销量达到1868543辆,同比增长达到152.5%,再次问鼎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亦连续十年稳居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中汽协数据显示,比亚迪2022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占率27%,同比增长近10个百分点。
研发费用攀升,上汽集团货币资金最为充足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为了保证“不掉队”,众车企均在研发投入方面持续加强力度。财报显示,2022年八家车企在研发费用方面共投入519.5亿元,同比去年的399.55亿元,增长了33.02%。综合各家年报分析,众车企的研发费用均用于布局或持续加码新能源汽车赛道。
其中,研发费用超50亿元的公司有3家,分别是比亚迪、上汽集团、长城汽车。其中,比亚迪在研发方面投入最高,研发费用高达186.54亿元,占营收比重为4.4%,同时比亚迪也是研发费用增速最高的车企,同比增速达133.44%。
上汽集团以180.31亿元位居第二,不过同比2021年的196.68亿元,下降8.32%。
长城汽车以64.45亿元研发投入位居第三,同时长城汽车研发费用相较去年也有大幅提升,同比增长了43.54%。
在货币资金方面,上汽集团、长安汽车、比亚迪货币资金均超过500亿元,公司的现金流在短期内相对充足,可以支撑营销与研发支出。
长安汽车人均薪酬最高,比亚迪分红“最大方”
从整车研发设计到汽车生产、汽车销售,车企的每个经营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力,想要跑得快,必然需要足够的人力资源来支撑。
从员工数量来看,八家车企中,主打“人海战术”的比亚迪员工人数最多,2022年员工总数达到57万人,其中研发人员达到69,697人,占比12.23%。综合来看,比亚迪员工人均创造营收额74.39万元,人均创造净利润2.92万元,人均薪酬13.91万元。
员工人均薪酬最高的是长安汽车,2022年,长安汽车员工总人数达到42894人,人均薪酬达到22.10万元。另外,长安汽车员工人均营收及利润表现也优于同行,人均营收达到282.68万元,人均净利润达到18.18万元。
从股东情况来看,股东户数最高的依然还是长安汽车,截至2022年12月31日,长安汽车股东户数达731125户,2022年年度分红预案显示,长安汽车拟以99.22亿股股本为基数,向A股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36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总额为23.42亿元。
在分红方面最为大方的是比亚迪,年报披露的分红预案显示,比亚迪拟以2,911,142,855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1.42元(含税),送红股0股(含税),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