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灵川4s店售后

灵宝铜箔何以领跑——来自灵宝宝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调研报告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赵力文

企业名片灵宝宝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生产高端动力电池用锂电铜箔和高精线路板铜箔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2015年11月,位于灵宝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城东产业园,注册资本15.67亿元,占地305亩,年产能4万吨,为国内高精电解铜箔龙头企业龙电华鑫控股全资子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国工人先锋号,河南省制造业头雁企业、“瞪羚”企业、优秀(杰出)成长创新型民营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诸多殊荣。

2016年到2021年,5年时间,国内单体产能最大的锂电池负极专用铜箔企业——灵宝宝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鑫科技”)连续创造“国内高精铜箔新建规模最大、国产自制设备创新最多、当年投产当年盈利”等诸多佳绩。

凭借着过硬的产品,该企业迅速打开市场,拿到了LG新能源、SK新能源、松下新能源、宁德时代、中创新航、比亚迪、欣旺达等国内外知名锂电池企业的长期订单。在短时间内就把薄薄的铜箔产品做到业界“引领者”的水平,其中究竟有什么奥秘?近日,记者走进宝鑫科技,寻找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滚动发展,“五年磨一剑”

“一个配套的水处理站工程今天开工。”接受记者采访时,宝鑫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李会东的电话一个接一个。

这些年来,李会东习惯了“边建设边生产”的滚动发展方式。这样的方式贯穿了该企业的发展历程——2016年,宝鑫科技年产4万吨铜箔生产项目奠基开工。该项目分为8个工段,分批次开工、建设、调试、投产。2018年7月,第一个工段投产。企业边生产边积累资金投入下一个工段建设。2021年10月,8个工段全部投产。2022年,项目实现满负荷生产,全年生产铜箔达4.2万吨,产量占全国的10%,成为全国生产规模最大的锂电铜箔企业。

李会东把这个过程总结为“五年磨一剑”。

产能逐步扩大的过程,也是技术不断突破的过程。通过引进韩国等国外技术人员,宝鑫科技不断提升研发能力,生产出更为轻薄、性能更为优异的锂电铜箔:2018年,成功批量生产6微米铜箔;2022年,实现批量生产4.5微米铜箔;2023年,成功实现批量生产4微米、3.5微米铜箔,厚度还不到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20。目前,该企业正在进行锂电池用极薄双面光电解铜箔关键技术的研发。

2023年6月,宝鑫科技扩建项目开工,企业再次迈上新的征程。

踩准风口,还要抓住风口

“我们是踩准了风口。”李会东说。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等行业的快速发展,锂电池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负极材料铜箔用量大增。据测算,插电混动车单车铜箔的用量为6.2—9.3公斤,纯电动汽车单车铜箔的用量为25.3—38.0公斤,纯电动巴士铜箔用量更是高达500公斤。3C数码、小家电等也同样需要使用铜箔。

蓬勃的市场需求催生大量订单。宝鑫科技项目建设时期,每投产一个工段,就迅速产生效益,客户催着要货,甚至想包下整个生产线的全部铜箔产品。

火热的市场,并没有让宝鑫科技“迷失”。该企业坚定“以铜为基、精益制箔,致力于成为全球新能源材料制造领域引领者”的发展理念,坚持“三抓”(抓品质提升、抓研发创新、抓市场拓展),“六化”(职责明确化、作业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执行程序化、响应快速化、效益最大化),不断赢得锂电池企业大客户订单。

赢得大客户,是工业品抓住风口的关键。为此,企业加强管理,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和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此外,还要接受大客户定期抽查。如今,每个月都有三五拨儿客户前来企业考察现场管理、生产过程、质量管控等。

市场多变,如何立于不败之地

铜箔市场火热,随之而来的是扎堆扩产,产能出现阶段性过剩。今年,铜箔产品“价格战”开打,市场进入洗牌阶段。6微米至8微米的普通铜箔已成“白菜价”产品,不少生产企业被迫按成本价销售。

面临多变的市场形势,宝鑫科技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践行“稳产量、提质量、抢市场、扩产能、调结构、控成本、重研发、强管理”的生产经营方针,凭借雄厚的研发实力、卓越的管理团队、优秀的产品品质、丰富的产品规格、优质的客户服务,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我对铜箔市场还是充满信心的。”李会东说,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铜箔用量会非常大,市场“蛋糕”也会越来越大。目前的产能过剩只是阶段性现象。为了应对市场形势,宝鑫科技坚持轻薄化、差异化、特色化生产,针对不同用途研发生产差异化产品。

不同用途的铜箔产品,除了厚薄不同,还有高抗拉强度、高延伸率、高模量等不同的性能要求。

“要一直进步。你不进步,人家就追上了。”李会东说。目前,为了应对“价格战”,宝鑫科技已把一半以上产能用于受影响较小的高精铜箔;同时,加强研发,引进人才,聘请国内外专家,成立了锂电铜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以上,做到产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今年新开工的铜箔生产线投产后,宝鑫科技将实现根据客户需求的定制化生产。“我们还要上马新的生产线,充分利用多年的行业积累、拔尖的技术优势,努力保持竞争优势。”李会东说。

企业家名片

李会东灵宝宝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河南省有色金属行业协会理事;在铜箔科技创新领域获得省科技成果奖7个、三门峡市科技成果奖1个,参与完成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37项;被灵宝市总工会评为2023年“金城大工匠”。

企业家访谈

通过创新保持领先地位

——访灵宝宝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会东

记者: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锂电铜箔企业,能介绍一下你们的产品吗?

李会东: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飞速发展,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直接或间接为车辆提供动力,被公认为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零部件。我们生产的电解铜箔是锂电池负极的核心原材料,可以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载体,传导负极电子,起到汇集电流的作用。

记者:身处充满竞争的行业,你们是如何搭建创新体系的?

李会东:为了提升研发实力,2022年1月,集团公司成立了河南高精铜箔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为宝鑫科技提供技术支持。研究院由中韩资深技术专家、教授领衔,拥有专职研发人员40余人,硕士研究生占比70%。研究院科研平台包括研发实验室、研发中试生产线,已购置先进设备50余台(套)。目前,研究院也已与西安交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省科学院等多家国内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构建了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记者:围绕产品,创新什么?

李会东:锂电铜箔厚度及性能对于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意义重大。锂电铜箔的轻薄化是当前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锂电铜箔的厚度直接影响锂电池的能量密度,相比于8微米锂电铜箔,采用6微米、4微米锂电铜箔生产的锂电池,能量密度可分别提升5%、11%左右。

截至目前,公司累计获得技术专利190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先后实现了4.5微米、4微米高阶铜箔全系列量产,打破了日韩企业在极薄锂电铜箔领域的垄断;攻克了以3.5微米锂电铜箔为代表的多项“卡脖子”技术,做到产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记者:你们是如何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加速开发新产品的?

李会东:宝鑫科技持续在研发、生产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发力,针对多项制约国内铜箔生产技术提高的重大关键技术,开展多学科交叉技术研究,提升研发实力。研究院建立了一套小型铜箔生产系统进行试验,通过小试、中试、生产线试验最后到生产线推广量产,不断优化生产工艺、研发迭代产品,保持产品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同时,我们还立足新能源产业,面向新能源汽车领域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加强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在科技自主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联合下游客户LG化学、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进行新产品开发,贴近新产品技术应用第一线,上下游合作共赢,全面提升公司极薄锂电铜箔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满足新能源等领域快速发展对基础装备和材料的重大需求。

专家点评

塑造新动能 形成新优势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评论》主编、研究员张富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宝鑫科技通过构建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深厚的行业积累和领先的技术优势,不断开辟公司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形成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为宝鑫科技带来重要机遇。宝鑫科技瞄准新能源汽车领域重大需求,不断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符合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需要。

宝鑫科技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立志做铜箔行业引领者,坚持在一个细分领域做到极致,深刻体现了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性,是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样本和示范。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形成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是制造业发展的方向。总的来看,宝鑫科技紧抓现实机遇,顺势而为,不断延伸产业链,并有效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2024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28日在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 王凯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深刻变化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殷殷嘱托,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全力以赴攻难关、解难题、防风险,经济稳的基础持续巩固,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十大战略”深入实施,“两个确保”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济运行整体向好。全年生产总值增长4.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2%,工业投资增长8.9%,技改投资增长1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粮食产量1324.9亿斤,经营主体1094万户。“三个一批”产业项目9262个、总投资6.8万亿元。济郑高铁全线贯通,率先在全国建成米字形高铁网。郑许市域铁路通车,安阳红旗渠机场投运,贾鲁河综合治理全面完工,引江济淮工程、小浪底南岸及北岸灌区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

(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突破2%,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3.4%,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20.3%。形成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建设省实验室16家、产业研究院40家、中试基地36家、创新联合体2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13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172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70.9%。高校“双一流”建设扎实推进,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80个学科进入前1%,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揭牌运行。常俊标、康相涛等6位科学家当选“两院”院士。

(三)产业升级步伐加快。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28个重点产业链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7%,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增长10.9%,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46%。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394家、高新技术企业1.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万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785家。新增上云企业3万家、智能工厂和车间186个。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上汽乘用车二期正式投产,整车产量突破100万辆。洛阳百万吨乙烯项目开工建设。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项目启动,龙芯中科中原总部基地建成投用。新一轮找矿行动实现重大突破。

(四)乡村振兴有力推进。全力应对极其罕见的“烂场雨”,打赢了“三夏”攻坚战,最大限度减少了损失,最大程度保护了农民利益。实施秋粮增产夺丰收行动,克服“华西秋雨”的不利影响,秋粮产量达614.8亿斤、增产19.6亿斤,实现了以秋补夏。完成国家153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415万亩油料种植、53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耕地面积连续三年实现净增,累计超过100万亩。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达1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7个。新创建5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6个乡镇和60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3.1%。

(五)改革开放深化拓展。组建中国金刚石集团、河南钢铁集团、中豫航空集团等龙头企业,推进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国企改革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全面开展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建成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台、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中心,新增175个事项免证可办,7195个事项实现“掌上办”。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全面落地。郑州机场全货机航线拓展至49条,中欧班列累计突破1万列,海铁联运集装箱发运增长78.1%。宇通客车出口突破万辆、居全国第一,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超过1.1万家。新郑综保区进出口规模居全国第一,开封综保区封关运行。新设外资企业增长40.9%。成功举办全球豫商大会、中国侨商投资大会、第十四届投洽会等经贸活动。

(六)生态环境不断改善。PM2.5浓度下降5%,优良天数增加5.9天。全省160个国控断面中Ⅲ类及以上水质断面占比优于国家目标8个百分点。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深入实施,累计修复历史遗留矿山10.2万亩、湿地2.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1万亩。新增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居全国第2位,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6706万千瓦、占比48.2%。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和园区198个,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5%。

(七)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城镇新增就业119.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8.9万人,高校毕业生综合就业率90.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28.7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328.8万人。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农村低保标准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稳步提高。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7.5万户,279个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新改造老旧小区38.9万户。就医少跑腿等7项便民利民“微改革”效果让人民群众可感可及。获批设立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郑州美术学院、信阳师范大学,高校总数达到168所。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新开工建设乡镇寄宿制小学150所,新扩充幼儿园公办学位13.5万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达到12家,105个县域医疗中心全部达到二甲水平。召开全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等重大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文博热、非遗热、诗词热持续升温,洛阳文旅火爆“出圈”、跻身“顶流”。仰韶村、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建成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012个。成功举办省第十四届运动会暨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三零”平安单位(村、社区)创建不断深化,信访积案专项治理成效明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一年来,我们以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强大动力,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强化审计监督,持续纠治“四风”,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完成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任务,扎实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工作,国防动员建设、军民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科协、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实现新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对台、援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在曲折中发展、艰难中前行,历程很不平凡,成绩殊为不易。这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人民拼搏进取、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驻豫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向关心支持河南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意愿还不够强,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新兴领域存在短板,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依然突出。地方债务、房地产、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交织,稳增长、保民生的压力较大。一些地方盲目发展、粗放发展带来的各类隐患不容忽视,安全和环境事故时有发生。一些干部作风不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依然存在。我们一定直面问题,全力做好各项工作,决不辜负人民重托!

二、2024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做好今年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锚定“两个确保”,持续实施“十大战略”、推进“十大建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奋勇争先、更加出彩。

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5.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进出口平稳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粮食产量1300亿斤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

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5.5%,充分考虑了保障改善民生、引导社会预期的需要,充分考虑了“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充分考虑了与经济潜在增长率相匹配,有利于提振发展信心、凝聚各方力量,是积极的、有为的。但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依然低迷、外部环境严峻复杂的背景下,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关键是要深刻把握时与势、危与机、利与弊,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颠覆性迭代性技术催生了诸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方面新标准新规制推动了生产消费加速转型,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技术路线、组织形态。我国经济加快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正处于发展动能转换的窗口期、突破期。这些变化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影响之大前所未有,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天上不会掉馅饼”。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办好河南自己的事情,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质的突破上来,放在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上来,推动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赢得战略主动。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三、2024年重点工作安排

围绕今年发展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提升创新能级,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加快建设“三足鼎立”创新大格局。推动中原科技城聚能增效,推进中原量子谷建设,启动省科学院北龙湖创新基地建设,加快产出和转化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引进落地一流大学、科研机构郑州研究院10家。推动中原医学科学城架梁立柱,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中医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河南基地,谋划建设人体泛蛋白修饰组学等公共平台,吸引高端医疗装备、创新药物等头部企业入驻,加快建设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高地。推动中原农谷蓄势突破,实施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二期工程,支持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河南试验基地建设,开展一流种质资源库建设行动,建成种子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中原种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新引入种业龙头企业15家以上,构建种业创新和成果转化高地。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谋划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努力使“两城一谷”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组成部分。

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高质量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实现企业研发投入增长20%以上。支持28个重点产业链盟会长单位发起设立产学研联合基金。新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5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000个。依托智慧岛体系加快构建科技企业孵化成长链条,在孵企业及团队实现倍增,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以上。

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持续深化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健全“揭榜挂帅”机制,全面落实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探索重大项目专员制和科技攻关委托制。深化科技奖励改革及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加快引育高端创新人才,深入实施中原英才计划,加强特聘研究员海内外选聘,大力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担任高校校长、学术副校长、科研院所负责人。新建一批院士工作站和30家中原学者工作站,培育中原学者、中原领军人才180人以上。构建“产学研用孵”有机贯通、开放协同的人才引育机制,形成良好的人才引育大生态和用人单位小气候,让广大人才安心创业、潜心创新、放心发展。

(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

围绕建设制造业强省,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壮大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28个重点产业链,向下梳理延伸N个专精特新细分领域,串珠成链、聚链成群,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7万亿元。

新型材料产业集群。聚焦超硬、关键金属等先进基础材料,新型电池及储能、高性能纤维、高纯石英等关键战略材料,功能性金刚石、高熵合金、智能仿生等前沿新材料,推动产品高端化、结构合理化、发展绿色化、体系安全化。加快平顶山百万吨尼龙切片、漯河金大地氟硅新材料、商丘力量钻石科技创新产业园、中铝鹤壁镁基新材料、濮阳赛能多晶硅等项目建设。

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聚焦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一体发展,以郑州、航空港区、开封等地为中心发展整车,洛阳、新乡、许昌、鹤壁等地重点发展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特色集群。推动郑州上汽新能源电池工厂、洛阳中州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等项目尽快投产,争取宇通、比亚迪、上汽、奇瑞等企业生产投放更多畅销车型、中高端车型。争取更多拥有先进核心智能技术的车企布局。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聚焦高端屏、智能端、专用芯、传感器和新算力,推动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建设提档加速,加快实施航空港区新型显示基地、紫光智慧终端产业园、合晶大尺寸硅片二期、超聚变全球总部和研发中心、河南电子半导体产业园等项目,吸引芯片、存储、基础软件上下游企业集聚成群。

先进装备产业集群。聚焦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农机装备、机器人和数控机床,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部件产品向高品质高性能跃升、单机产品向系列化成套化发展、成套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迈进。加快洛阳航空装备智创产业园、许昌智能电梯产业链研发基地、新乡低碳智能装备产业园、鹤壁卫星互联智造基地、南阳中欧产业园、豫东南高新区绿色能源装备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开展原创性探索性科学仪器设备研制,加快新一代智能仪表研发与产业化。争创新型电力装备、先进农机装备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豫北航空经济协作区建设。

现代医药产业集群。聚焦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高性能医疗器械和医用卫材,加强关键原辅料、高端创新药等研发攻关。支持郑州、新乡、洛阳等地布局生物药,驻马店、商丘、周口、开封、平顶山等地发展化学药,南阳、信阳、济源等地建设现代中药生产基地。推进华兰生物医药研发及智能化生产基地、国药生命科学谷、驻马店原料药与医药中间体“超级工厂”等项目建设。

现代食品产业集群。聚焦休闲食品、冷链食品、预制菜、酒饮品,建立“产、购、储、加、销”一体化现代食品全产业链条。实施牧原产业链融合发展示范区、双汇第三工业园、益海嘉里现代食品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支持蜜雪冰城、锅圈食汇等企业创新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现代轻纺产业集群。聚焦服装、家纺、智能家电、定制家居,推动产业时尚化个性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加快信阳阳光纺织服装产业园、新乡化纤生物质纤维产业化、郑州奥克斯智能空调等项目建设。

拓展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氢能储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积极开辟新赛道,建设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支持开发区突出主业特色发展,培育20个转型升级示范区。支持安图生物等优势产业链链主企业完成自主可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支持平煤神马等有条件的企业进入世界一流企业行列。到2025年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5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万家、实现数字化转型全覆盖。

(三)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转型。优化消费环境,开展“放心消费行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增加公共服务支出,创新消费金融产品,健全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机制,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改善性消费、升级性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支持发展即时零售、智慧商店等新零售,促进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多样化发展。积极培育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美豫名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打造地标商圈、特色街区、流量首店,建设品牌消费集聚区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挖掘文旅消费潜力。加快文旅文创融合,把“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打造成为高识别度、高传播度、高美誉度的国际知名文旅品牌,力争游客接待量突破10亿人次、综合收入突破1万亿元。深入推动甲骨文保护整理、文创开发,将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推动国家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建设,加快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和双槐树、北宋东京城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统筹推进世界级大遗址保护走廊和国家级博物馆群建设,打造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和体验地。推进文旅资源整合,围绕黄帝故里、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中华文化IP,建设10条具有国际范、中国味、中原韵的精品线路。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文物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打造寻迹洛神赋、问道函谷关等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展示项目,提升文旅产业的时尚度、吸引力。

加快传统消费转型。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开展汽车、家电等消费品下乡和以旧换新活动。支持老字号企业拓展市场,培育餐饮消费品牌。支持胖东来等流量商超发展。推动平台经济发展,以数字化驱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提升商贸、教育、医疗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水平,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推广普及,推动线上线下消费和不同业态消费协同发展。

促进投资提速增效。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技改投资增长20%以上,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万亿元,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0%。加快京港澳、连霍等骨干通道智慧化改造,争创国家智慧高速试点。加快建设雄商高铁、平漯周高铁和郑州南站,开工建设焦济洛平高铁、南信合高铁、京港高铁阜阳至黄冈段,建成菏泽至兰考高铁。开工建设商丘机场和南阳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郑州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和周口、鲁山、潢川等支线机场项目。开工建设周口港小集作业区、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200万标箱,力争到2025年全省港口吞吐量达到1亿吨。加快许昌能信、南阳电厂二期等煤电项目建设,开工灵宝、汝阳等抽水蓄能电站,积极谋划外电入豫新通道,实施1000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一批新能源产业基地,力争2025年新能源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争5G基站达到21.6万个、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达到20万架,新建10个左右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等工程,加快袁湾、汉山等水库建设,开工建设昭平台水库扩容工程、南水北调豫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新建出山店、前坪、故县水库灌区。推进桃花峪工程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乡村振兴中建设农业强省

扛牢粮食安全重任。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共促。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新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450万亩。规划建设一批“平急两用”的农业综合应急服务中心。到2025年新增粮食产能100亿斤。实施现代设施蔬菜、畜牧、渔业专项方案,设施蔬菜产量达到1400万吨、设施食用菌188万吨、设施渔业10万吨。稳定生猪、畜禽生产,建设一批植物工厂、畜禽立体养殖设施,积极发展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拓展农业生产新空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精准识别、应纳尽纳,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可持续发展。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统筹用好就业帮扶车间、公益岗位等渠道,稳定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探索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扎实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做足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等家庭经营项目。推进国家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益农,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精准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打造“豫农技工”特色劳务品牌,提升农民致富技能。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统筹推进和美村庄、美丽村庄、洁美村庄建设,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稳步推进污水、垃圾治理和户厕改造。深化“治理六乱、开展六清”,探索可实施、可推广、可持续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模式。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衔接的养老服务网络。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支持周口开展农业“三支队伍”改革试点。提升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水平,增强服务带动小农户能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塑造文明乡风。

(五)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支持郑州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抢占人工智能、类脑和仿真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先机,做强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做大航空制造、航空运输、航空服务,做优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提升高端服务、前沿创新、国际交往等功能。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全面提速航空港区开发建设,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核心增长极。到2025年经济总量突破1.5万亿元,城市首位度大幅提高。

提升郑州都市圈协同发展力。深化郑开同城化、郑许一体化发展,建设兰考郑开同城化特别合作区。依托郑开汽车、许港精密制造、郑新高技术、郑焦智造等重点产业带,打造以创新为引领的城镇和产业融合发展带。加强漯河、平顶山与郑州对接联动,促进产业协作配套、链式发展。推动郑州一般性制造业、专业市场等非核心功能向周边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学研用创新平台等共建共享。到2025年都市圈经济总量大幅提升,成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提升中心城市区域带动力。支持洛阳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开放水平,做强先进制造业,充分发挥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支持南阳以高效生态经济为引领,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差异化发展,打造公共服务高地、要素汇聚洼地。深化豫鲁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大力发展市域经济,提高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打造一批枢纽城市、创新型城市,推动更多城市跻身全国百强市。

提升县域城市综合承载力。纵深推进县域经济“三项改革”,推动县城分区分类科学发展,打造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经济总量千亿县、财政收入百亿县。选择一批县城,开展居住小区、街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补短板行动,吸引更多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推动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村镇延伸覆盖,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

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牢牢抓住让人民群众安居这个基点,推动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全面开展城市体检,突出安全韧性、功能完善、品质提升,对城市短板弱项进行全方位检查,做到先体检后更新。完善水电路气暖等市政设施和垃圾、污水等环保设施,更新改造老旧管网4000公里以上,完成老旧燃气管网改造。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开展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医疗卫生等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打造功能齐全的完整社区。抓好城市生态修复,建设一批街头公园、便民绿地、城市绿道。开展历史文化街区摸底工作,建立保护名录,有序稳妥做好老街巷、老建筑、老厂区的修复保护和活化利用。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协同推进城市更新、精细化管理和文化传承保护,以绣花功夫和历史耐心,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

(六)推进深层次改革,实施制度型开放

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资源向主业、实业、新业集中,构建“一业一企一强”格局,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若干措施,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标志性举措,激励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引导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养老健康、数字经济等方面支持力度,扩大融资规模,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品种工具创新,创建郑州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健全微电网、增量配电网运营机制,降低工业综合用电成本。深入推进“五水综改”。做好机构改革工作。统筹抓好财税、生态、医疗、医保、综合行政执法等改革。

着力扩大更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提升“四条丝绸之路”优势。坚持客货并举,持续增加郑卢货运规模,加快建设布达佩斯等一批海外货站,加密国际航线,开工建设中国邮政航空枢纽项目,积极引育大型物流集成商,支持主基地航空公司立足郑州打造航空运输超级承运人,力争到2025年开通国际地区客运航线50条以上、实现与全球前20位货运枢纽机场全部通航,把郑州机场打造为国际客货运“双枢纽”。建成郑州国际陆港核心功能区,具备年开行“万列千万吨”能力。加快实施关铁融合大监管区、国际仓储分拨中心等项目,拓展中欧班列线路布局,优化省内二级节点,推进境外枢纽和节点网络建设,确保开行3500列以上。加快周口、信阳中心港扩容增效,启动贾鲁河通航和郑州港项目前期工作,构建中原出海新通道。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积极申建空港新片区,建设首批联动创新区,高标准推进RCEP示范区建设。推动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更好发挥开放平台功能和作用。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办好第十五届投洽会、第二届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等活动。

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推进关联事项集成办、容缺事项承诺办、异地事项跨域办、政策服务免申办,大幅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满意度、获得感。完善“万人助万企”包联服务机制,推动由纾困帮扶向“三化改造”“六新突破”“双招双引”等专业化服务拓展。全面对接CPTP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大力发展国际金融、会计、法律、咨询以及国际商事调解、商事仲裁等服务业,高质高效服务投资贸易便利化。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加快信用河南建设,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七)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深入推进生态保护治理。实施“清水入黄河”工程,加快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推进金堤河等重点河流水质综合治理。加快实施南水北调防洪影响处理工程,启动建设观音寺等调蓄工程,建成郑开同城东部供水一期工程,力争全省供水受益人口达到3500万人。加快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完成尾矿库“头顶库”综合治理。造林15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0平方公里。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降低细颗粒物浓度为主线,大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确保到2025年全省PM2.5浓度低于42.5微克/立方米。深入推进市县空气质量提升进位行动,推动省辖市在全国重点城市排名整体前移,信阳实现空气质量二级达标。开展重点河流断面、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专项治理,深入实施城乡黑臭水体消除行动,到2025年基本消除县级城市及县城建成区、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修复治理。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快建设美丽河南。

全面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开展传统产业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实施节能降碳改造项目200个以上,基本完成水泥、焦化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推动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0个,打造一批“超级能效”和“零碳”工厂。加快公转铁、公转水,到2025年重点行业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达到80%。培育壮大绿色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和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引育一批绿色制造服务供应商。加快“无废城市”建设。鼓励园区、企业、社区、学校开展绿色、清洁、零碳引领行动。落实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碳标签认证制度,筹建国家碳计量中心。

(八)保障改善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持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强化稳岗扩岗政策支持,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新增返乡创业15万人以上。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00万人次以上,新增技能人才150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90万人以上。筹备好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

持续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动学前教育普惠扩容,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纵深推进高校“三个调整优化”,加大“双一流”建设和第二梯队创建支持力度。启动河南电子科技大学、郑州航空航天大学、郑州大学医学院建设。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青少年人文关怀,呵护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

持续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加快建设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深入推进县域医疗中心综合能力提升“百县工程”。依托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100个左右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深化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改革。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快体育河南建设。

持续传承发展优秀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入实施“非遗点亮计划”。推进仰韶文化遗址、瓷窑遗址、二里头遗址申遗工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舞台艺术送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30万场以上。繁荣文化创作生产,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建成投用示范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00个,加快建设书香河南。

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实现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以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促进银发经济发展,重点解决好老年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就医用药、康养照护等问题。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鼓励托幼一体化发展,新增托位数8万个、总数达38万个。办好十项重点民生实事。

(九)守牢安全底线,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积极开展城商行风险治旧控新,支持中原银行做好改革重组后半篇文章。推动农村中小银行改革化险。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维护金融秩序稳定。集中力量化解高风险地区债务,清理拖欠企业账款,有序出清重点房企风险,兜住基层“三保”底线。我们要对各类风险保持高度政治敏锐性,压实各方责任,抓早抓小,防止不同类别风险转化传导,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风险。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压实企事业单位法人代表法定责任,紧盯人员密集场所和重点领域,精细化常态化抓好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加快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等领域智能化改造,推动安全生产治理模式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型。我们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风险。实施一批骨干河道疏浚、重要堤防加固、蓄滞洪区达标建设等重大工程,推进城市排涝设施、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元化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常态化开展综合风险评估预判,加强气象、地震、地质、洪涝等重大灾害防范,做好极端情况下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我们要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的复杂深刻影响,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构筑起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的防线。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更高水平法治河南、平安河南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三零”平安单位(村、社区)创建,健全“四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打击整治网络谣言,让网络空间健康向上、正气充盈。

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抓好民兵建设和征兵工作,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扎实开展双拥共建,落实军地“双清单”制度,合力谱写军政军民团结新篇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外事、侨务、港澳、对台、参事、史志、文史、档案、援疆等工作。扎实做好第五次经济普查。

各位代表!肩鸿任钜初心磐,功不唐捐玉汝成。我们要更加自觉坚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悟原理、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更加自觉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切实把拥护“两个确立”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见效。更加自觉坚定践行宗旨、服务人民,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践行群众路线,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更加自觉坚定依法行政、依法用权,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各方面的监督,严格遵循法定权限和程序决策,全面提升政府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更加自觉坚定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强化马上就办的意识,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纠治“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下大力气解决基层负担重的问题,把工作做实、基础夯实、步子迈实。更加自觉坚定廉洁从政、干净干事,保持自我革命精神,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养成过紧日子的习惯,努力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

各位代表!星光不问赶路人,历史属于奋进者。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河南日报》今日推出“改革开放的河南实践”三门峡篇:灵宝市 豪情满怀勇出彩 实干笃行争百强

魅力灵宝,风景如画。段景波/摄 灵宝东寨黄河观景台。郑军胜/摄

绿色苹果数字工厂。屈艺鸣/摄

中国铜箔谷——河南省铜箔质检中心。

灵宝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

□邢博

东方风来,改革潮涌。从奋进到崛起,从振兴到出彩,时间见证了金城灵宝沧桑巨变,飞跃发展;百舸争流,砥砺前行,迎来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壮丽诗篇。

灵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素有“黄金之城”“苹果之乡”“道家之源”之美称。近年来,灵宝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省委“十大战略”,三门峡市委打造“五个强市”、壮大“六个经济”战略部署,积极融入“13561”工作布局,朝着“冲刺全国百强县”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质量效益同步提升,项目建设突飞猛进,工业转型取得质的飞跃,文旅融合持续深化,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城市建设综合水平位居全省县域前列,乡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壮美灵宝画卷徐徐展开,民生福祉稳步提升。

灵宝市先后获得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市、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全国科普示范市,河南省首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市、河南省文明城市、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进市、河南省民营经济示范市、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市等荣誉,入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工业转型转出新天地

12月12日,时值仲冬时节,走进灵宝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中国铜箔谷”闪闪发光的大字映入眼帘,一辆辆货车正在门口排队准备进厂拉货,园区内到处一派热气腾腾的抢抓生产场面。

位于园区的灵宝宝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高端动力电池锂电铜箔和高精线路板铜箔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短短5年时间,企业连续创造“国内高精铜箔新建规模最大、国产自制设备创新最多”等诸多佳绩,先后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国工人先锋号,河南省制造业头雁企业等诸多殊荣,成为铜箔产品业界的“引领者”。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们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加速开发新产品,与LG新能源、宁德时代、中创新航、比亚迪等国内外知名锂电池企业建立了长期订单关系。”灵宝宝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会东介绍。

灵宝宝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只是灵宝工业转型的一个缩影。作为矿产资源型城市,近年来,灵宝市依托雄厚的资源优势,坚持“引进重大项目、完善产业链条、推动集群发展”的理念,打造循环经济、绿色能源、装备制造、矿产资源等产业链,形成了以有色金属冶炼、铜基新材料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有色金属冶炼产业集探、采、选、冶、深加工、网上交易于一体,成为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铜基新材料产业培育了宝鑫电子、华鑫铜箔、金源朝辉、鸿宇电子为龙头的铜精深加工企业,构建了“铜—铜材—铜箔—覆铜板—电子基材”的铜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年产电解铜20万吨、电解铜箔7.3万吨、压延铜箔5000吨、挠性覆铜板480万平方米,总产值超200亿元,铜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被确定为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被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铜箔谷”荣誉称号。

在产业培育中,深化创新驱动,建成“一院五中心”科创基地,引进院士团队,拥有发明专利60项、实用新型专利440余项。宝鑫电子锂电铜箔单体产能全国第一,金源朝辉铜业生产的航空航天专用箔应用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柔性太阳翼,鸿宇电子双面无胶挠性覆铜板产能全国领先,华鑫铜箔5G高频高速铜箔量产填补国内空白。

创新,挺起灵宝制造的坚强脊梁。灵宝市以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有色金属冶炼、铜基新材料、半导体新材料全链条集群式发展,华鑫铜箔年产8000吨高频高速铜箔、万贯实业各向同性石墨、鸿宇电子二期改扩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新凌铅业资源循环利用暨绿色生产技改提升项目仅14个月点火试产,展现出灵宝速度,灵宝担当。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均居三门峡市前列。2022年,灵宝市县域工业竞争力继续保持河南省30强第12位。

1月—10月份,灵宝市完成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6%;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6.6%,新增“四上”企业入库88家,经济回升发展态势持续增强,灵宝市再次以48位入选中部县域经济百强县,一条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正在这里探索、延伸。

营商环境打造新高地

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营商环境作支撑。灵宝市始终牵住优化营商环境这个“牛鼻子”,把解决企业发展难点、堵点、痛点作为关键一招。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常务组长的优化营商环境领导体系,定期督导检查;出台灵宝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文件,从“入驻产业集聚区、税收、第一引荐人”等方面给予奖励,扩大对外开放,优化投资环境。

营商不仅要拼服务,更要拼环境。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成立7个助企工作组、40名县级领导包联专班、15个乡镇专班包联247家重点企业,县级领导作为企业“首席服务员”,乡镇负责人按照“一对一”方式,开展“万人助万企”,分别牵头联系企业,在企业融资、证照办理、涉法涉诉、用工用地、水电气等方面合力攻坚,落实“13710”工作制度,实行一线工作法,通过搭建“金数据”服务平台,实现了包联企业全覆盖,各项问题办结率100%。

今年以来,通过扎实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和“税收宣传月活动”,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15亿元,惠及纳税人、缴费人1.2万户次;发放贷款36.83亿元,发行非公开公司债券6亿元,有效助力企业恢复活力、提振社会资本投资信心。同时,灵宝市主要领导带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企业赴高校参加创新发展与提质赋能高级研修班,举办各类企业管理培训20余次,惠及企业200余家。

为了确保有力有效落实,灵宝市纪委监委在重点企业(项目)建设中推行“一码一点一员”监督工作机制,把“书记市长直通车”二维码送进130家企业(项目),选取22家企业为“营商环境监督点”,选派22名科级纪检监察干部担任“营商环境监督点”企业(项目)“护航员”,深化营商环境监督治理,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护航员”与“营商环境监督点”建立日常沟通交流渠道,每月对联系企业进行走访,通过“护航员”每月定期报送的监督工作情况,该市纪委监委建立问题线索台账,实行问题督办、限时办结、销号管理、回访反馈等机制,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2022年营商环境排名全省第13位,连续两年进入全省第一梯队。

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落户、项目建设安装了“加速器”。截至目前,灵宝市2023年纳入省18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当年投资计划的124.4%;纳入三门峡市的86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当年投资计划的123.5%,纳入灵宝市的256个重点项目顺利进展,势头强劲。

特色产业叫响新品牌

仲冬时节,在灵宝市寺河山,从山东烟台来的客商史少慧是应顾客点名要吃寺河山苹果,这次专门来寺河山收购苹果,满足顾客需求。在寺河山,随处可以看到长长的车队,停靠在路边,过磅、装车,一派热闹繁忙的苹果收购景象。

以寺河山优质苹果产业基地为基础,灵宝市坚定不移把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压舱石”,持续实施灵宝苹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围绕优质苹果产业升级改造,全力抓好现代矮砧果园发展、老果园提质增效、绿色生产、示范园创建、龙头企业培育、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等工作,着力打造灵宝苹果特色品牌,成功创建灵宝苹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年总产值85.3亿元,吸纳群众务工就业6.2万人。按照“核心品牌突出、母子品牌联动”的发展思路,打造了“灵宝金苹果”“富硒苹果”等高端品牌,“寺河山”“岭宝”“世苹”等知名企业品牌,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三品一标”产品77个。灵宝苹果品牌价值达到200.28亿元,先后获得中华名果、中国生态原产地知名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系列荣誉,探索走出一条苹果产业提档升级的新路径。

围绕“果、菌、药、烟、牧”五大产业,灵宝市持续做足“土特产”文章,利用苹果树枝条,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实施国家级伏牛山香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食用菌生产总规模达到1.3亿袋,中药材13万亩,烟叶7.5万亩,畜牧业发展迅猛。

打好“特”色牌,做好“产”文章。灵宝市把做大做强产业与农旅融合紧密结合起来,围绕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叫响“千年驿道”“百里画廊”名片,建设沿黄休闲农业、文化旅游、乡村振兴长廊项目,打造农业科普、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文化展示、党建教育基地,聚焦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重点培育1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通过旅游观光、大棚采摘、农家乐等配套项目,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

文旅融合焕发新活力

“站在这里,一眼望三省,观赏九曲黄河、长河落日、壮观云海,每到周末、节假日,来东寨村观光打卡的游客可达五六千人。”灵宝市函谷关镇东寨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展展说。

东寨村是灵宝市打造的15个沿黄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依托黄河观景台,先后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观景长廊、停车场等,大棚采摘、农家乐、游乐园、特色小吃店等配套服务项目相继落成,乡村特色旅游日益火爆,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让东寨村从原来的省级贫困村,蝶变为如今的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

近年来,灵宝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等战略机遇,坚持全域规划、统筹推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力育龙头、促融合、谋创新、树亮点、强保障,推动农旅文旅产业嫁接、深度融合,在建设文化强市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旅资源,坚持关寨融合,通过举办老子诞辰纪念活动、黄帝拜祖大典、农民丰收节、金城果会、河南省和美乡村篮球大赛等活动,带动乡村采摘游、文化体验游、沿黄生态游、自然山水游,处处呈现出一派火爆的场面,促进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函谷关是灵宝文旅产业发展的龙头,灵宝市树牢“大函谷关”理念,“镇、寨、关”“史、文、情”“山、河、塬”“游、学、养”一体推进,大力实施函谷关历史文化功能区提升工程,巧用函谷关“名人”“名关”“名著”文化资源,以历史为主线,通过实景演绎,倾力打造《问道函谷》大型实景演出节目,还原老子入关、孔子问礼、玄宗祭祖、秦扫六合、秦王点将、楚汉争关等历史场景,让游客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震撼,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实现持续增长,央视《在中国大地上边走边跳》栏目到函谷关专题录制并播出。

有历史、有文化、有资源、有生态、有产业。灵宝市深入推进函谷关历史文化功能区建设,老子文化养生园二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等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序进展;依托沿黄丰富的驿站文化、农耕文化,实施黄河文化研学中心、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项目,修复提升东古驿、盘豆驿、稠桑驿,活态化、具象化讲好历史文化、名人故事,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交汇,让诗与远方从美好的憧憬成为可以惬意享受的体验。围绕“函谷论道”“黄帝文化”“中原之巅”“金城果会”四大文旅品牌,灵宝市常态化举办函谷大讲堂系列活动;建成河南海拔最高的高山索道;西坡遗址、北阳平遗址群考古挖掘,整体提升黄帝铸鼎原品质;灵宝苹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寺河山苹果小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焦村镇西常册村、寺河乡姚院村、故县镇河西村等10个村跃入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行列,灵宝市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战略引领未来,布局决定格局。灵宝市将站位新时代,立足新起点,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紧盯“冲刺全国百强县”目标,以“拼”的勇气、“拼”的劲头、“拼”的状态,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加快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的产业体系,奋力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在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贡献灵宝力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灵川4s店售后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