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任少卿:AI进入现实世界,车企会更有优势 | 36氪专访
采访|李勤 李安琪
文|李安琪
编辑|李勤
今天智能驾驶的发展节奏,几乎所有从业者都未预料到。
2022年底,在蔚来智能驾驶研发副总裁任少卿的判断里,城区NOA(领航辅助驾驶)的规模铺开,需要挨个开城。
但进入2023年,一下子就要“全国都能开”。始作俑者是华为。甚至华为提出的“全国都能开”,也是在同行不断加码开城目标后,被动做出的调整。
智能驾驶是嫁接在智能汽车核心属性中的技术变量,它被认为是最大势能的变革之一。在各家车企的落地节奏中,自然寸步难让。
但可能少有人料到,是蔚来紧跟华为,把“全国都能开”的高阶智驾交付给用户。去年开始,华为喊出智驾“全国都能开”,不断刺激着同行的神经。蔚来智驾则相对低调,鲜少参与开城数字交锋。
今年开始,蔚来智驾风格突变,斗志拉满。
按照蔚来的计划,将于4月30日开启全域领航辅助NOP+全量推送。不仅成为华为之后,第二家交付全域领航辅助驾驶的车企,从用户推送规模看,也是目前体量最大的一家,超20万量级。
蔚来节奏激变是如何发生的?
数日前,36氪在北京见到了蔚来智能驾驶研发副总裁任少卿。近3个小时交流中,任少卿分享了智驾工程、技术和安全等问题,以及对端到端自动驾驶、世界模型等前沿技术的洞察。
蔚来智能驾驶研发副总裁任少卿
2020年8月加入蔚来前,任少卿已经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风云人物。其毕业于中国科大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班,2016年曾获得全球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CVPR 最佳论文奖。毕业后还参与创立智能驾驶公司Momenta,担任研发总监。
然而,智驾量产之路荆棘遍地。虽然投入重资,蔚来直到2023年才发布全域领航辅助NOP+功能。质疑伴随着蔚来智驾团队。
任少卿说,蔚来有自己的逻辑和节奏,“我们习惯于把基础的东西先做完”。团队除了经历早期4颗Orin芯片的域控制器控选型,还重写了软件架构。2022年,任少卿判断,智驾必然会从高速走向城区,因此带领团队开始部署兼容城市场景的算法架构,“我们不是第一个推出城区智驾功能的公司,但是第一个城区技术架构上车的”。
蔚来CEO李斌为团队构建了以汽车工业为基础的认知逻辑,即围绕“十几年车辆生命周期”做技术布局。
蔚来的思路是,智驾软件至少做到10年更新,三代软件同架构,硬件起码要保证6-7年的最佳体验。
蔚来在二代平台车型标配4颗英伟达Orin芯片,整车AI算力1016 Tops。蔚来的坚持一度被质疑,毕竟同行普遍采用2颗Orin方案,即便蔚来第3颗Orin作为系统冗余,仍有1颗Orin“赋闲”。
但在蔚来的技术体系下,节奏突变的关键,也是找到了第4颗Orin的用武之地,跑出“群体智能”路线。
2023年9月,任少卿和智驾团队定下目标,在今年二季度完成60万公里城市道路验证。
行业普遍的做法是,自建测试车队,即一城城验证后开通路线。但结合群体智能,蔚来可以通过每台量产车的1颗Orin算力,乘以规模数量,得以验证道路的智驾功能是否可用。这超出蔚来意料,原定9个月的才能完成任务,实际只用了3个多月。
蔚来智驾开始“狂飙”。任少卿表示,目前每月的道路验证里程达数千万公里,蔚来智驾已经在全国726个城市铺开。
在任少卿看来,在整个智能驾驶的技术落地背后,根基是安全。
蔚来推送全域领航辅助驾驶的一个核心标准,就是事故率低于人类开车,未来2-3年,蔚来还计划将事故率降低30%乃至更低。
为了减少事故风险,蔚来选择了一条枯燥的道路:分析用户的所有智驾接管数量。“每天可能达几百万次。”第4颗Orin可以筛掉99%无用数据,再经过复杂流程,得到万分之一安全接管案例,回传至云端。此外,蔚来还能通过ADAS(辅助驾驶)和ADMS(增强型驾驶员感知系统)等系统精准地提醒用户,减少事故发生。
技术演进方面,“端到端”被视为智驾行业下一代方案。
据任少卿介绍,蔚来的端到端智驾方案是将感知模型与规控模型合并,实现信息无损传递。当前行业各家基本都在构建感知大模型与规控大模型。
大模型化很重要的一点是,让智驾拥有更强的预测能力。就像大语言模型ChatGPT能够预测下一个字词,智驾也要具备对物理世界的时空认知能力,认识“路面下雨会打滑”等物理规律。
这背后是更庞大的世界模型。去年中,蔚来开始探索机器人世界模型,目前已有阶段性成果,端到端方案也将在年内发布。
任少卿认为,机器人世界模型的建立强依赖于机器硬件如智能汽车、机器人等。而这些硬件生产与供应链能力,恰恰是中国公司的强项。这也是车企做世界模型的优势所在。“车企一定会是真实世界中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
以下是36氪汽车与蔚来智能驾驶研发副总裁任少卿的对话,经编辑:
「谈城区智驾:华为教会了大家打“心智战”」36氪汽车:从竞争角度来看,大家加快开城速度与华为有关系吗?
任少卿:华为教会了行业怎么打心智战。智驾的使用和熟悉成本确实比较高,像座椅电视这种,10秒钟搞不明白,一分钟总搞明白了。但智驾说不清楚,一些测试和试驾最少得跑两三个小时。华为让消费者认知到了智驾。
36氪汽车:“全国都能开”对于智驾行业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任少卿:自动驾驶每年都有热词,2022年的BEV(鸟瞰图),2023年Occupancy Network(占用网络),今年的全国开城、端到端大模型。对于头部玩家,今年上半年开城就会进入尾声。
城区智驾属于高端功能,但其实智驾还有两条线,往下走,做好更便宜的方案;往上走,探索L3级自动驾驶,法规、保险全部都要跟上。
36氪汽车:智驾功能之前是按城市是挨个验证的,现在明显感觉大家都来不及了,这对你们的价值观来说有挑战吗?
任少卿:之前大家不太理解我们的逻辑,最近逐渐有一些理解了。
我是2020年下半年加入蔚来,那时候正好是设计第二代平台。第一个不被理解的问题是,为什么把激光雷达装到头顶?
它确实挑战了很多传统车的设计语言,内部设计同学一开始也很难受。
这其实是基于我们的认知。激光雷达装在车顶比装在车前感知更远,泥点子、灰尘影响更小、维修成本更低,还不容易被撞到,对用户价值更高。
斌哥(蔚来CEO李斌)就去沟通造型设计的同事,他说这是挑战,也是个机遇,这是之前没有过的设计语言,如果做得足够好,可能会引领一个时代。
现在已经有很多车的激光雷达装在车顶,但细看,整体协调性和流线感还比不上蔚来的设计。
第二个被诟病的是4颗英伟达Orin芯片。但换个角度,大多数人的车怎么也得开个5-10年。Orin是2022年下半年量产,Thor(英伟达下一代芯片)明年量产,三年换代,难道三年也要换车吗?
芯片行业变化很快。从2017-2018年到现在,算力变化百倍千倍。Mobileye 的EyeQ4是2018年量产,算力2.5 Tops,但2022年的Orin算力254 Tops了,100倍差距。如果到2025年Thor量产,6年时间算力上涨500倍。
所以软硬件设计平台生命周期要足够长,这对用户的长期持有是最有价值的。我们想做到软件更新10年,三代软件同架构,硬件上要做到两代,6-7年时间。
36氪汽车:所以李斌的逻辑还是从汽车工业出发,不是消费电子?
任少卿:他考虑的是生命周期。车不是手机,不能一年一换,要看10年-15年。消费者买的时候可能加了一些钱。30万以上的车加3%成本,总比三年换一辆车成本低得多。
今年,能实现城区智驾的车,ET7是最老的一辆。很多比它晚上市的车,都做不了城区智驾。
36氪汽车:蔚来全量推送的标准是什么?
任少卿:我们的红线的是,全域领航功能的安全性一定要比人开要好。不管是全域智驾开放,还是车辆使用全生命周期,我们都希望能够减少事故。
减少事故,涉及到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首先要知道有没有事故?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像气囊炸了这种很容易监控,但有些剐蹭,用户自己可能都不知道,也不知道别人蹭了你还是你蹭了别人。
我们从去年中开始建系统,一开始用气囊、IMU(惯性传感器)的数据,但都很难判断,后面把视觉和Occupancy(占用网络)加入进来做剐蹭判断。
36氪汽车:很多时候是车辆快要蹭到了,用户安全接管,这种也会纳入数据分析吗?
任少卿:会有。冰山上的问题永远是小的,还需要看冰山下面的数据。所以我们建了第二套系统,分析所有接管。这是什么概念?一天几百万次接管,包括高速NOA的接管。这是一个更复杂的系统。因为数据量太大,可能都没有办法回传。
怎么办?群体智能。比如100公里接管了10次,车端一颗Orin可以筛掉99%不是安全接管的案例,剩下1%的安全性接管,再经过一个复杂自动化流程,再筛掉99%,得到万分之一的案例。所以其实是两个指标,真实事故和潜在事故。
36氪汽车:数据分析完了,怎么减少事故率?
任少卿:所以这是一套多级体系。第一级是基础功能加强,比如用OCC(占用网络)、激光雷达等增强对安全接管的分析。
然后是功能级警报。我们有两套系统,ADAS(辅助驾驶)和ADMS(增强型驾驶员感知系统)。之前驾驶员的监测逻辑是,用户可能不处于紧张状态,DMS也会做提醒,但现在我们车内外传感器都融合,判断风险场景的出现,更多信息输入,可以更精准地提醒。
我们还做了另一套系统,智驾分数。结合我们的事故分析,会发现低分用户与高分用户的事故率差8倍以上。低分数用户的事故率较高。高分用户能开的智驾功能或者小路就会多一些,低分用户可能在主干道上用智驾更安全。
36氪汽车:智驾全国都能开在二季度推送,这个决策是什么时候做的?
任少卿:可能就今年年初。一方面是,我们原定60万公里可能要9个月才能完成,就是去年9月到今年6月,但我们发现去年12月就已经差不多了,用户热力道路都搞完了。剩下的就是,解决安全和体验上的问题。这是一个巨大的拐点。
36氪汽车:如果没有华为,你们全量推送的节奏会不会更往后一点?
任少卿:华为也是因为之前有人喊出了100城,所以才往前走一点。中国跟美国智驾市场不一样,特斯拉更多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走,但中国是一堆人在旁边,大家都在互相卷。
36氪汽车:智驾追求安全和稳健,这跟这行业竞争的快节奏有冲突吗?
任少卿:我们的长期目标大家可能都认同,但短时间内确实非常卷,每个月不发一个智驾版本可能都会觉得落后,所以每个月都在发版。客观问题逃脱不了的。
但长期工作一定要坚持。工程师如果只为了每个月发版而卷,那没有意义。比如这版开发了某个功能,但下一版就没有了。长期的认知框架,可以保证做的事持续有用。
还要有很强的测试能力,测试迭代的能力能保证能够实现终极目标。比如原来智驾半年做一次测试,但现在每月一测。如果测试搞不定,就随便发出去吗?这肯定不行。
全国道路都能开,实际有两件事要做。第一是路真的能开,包括通用检测能力,去复杂路口记一些东西。这都是技术算法范畴。
第二是能验证。中国城区道路各种各样,北京朝阳跟海淀,跟平谷就不是一个世界。怎么能验证这些路都能开,其实是一个复杂系统。
「谈蔚来智驾:我们习惯把基础的东西做完」36氪汽车:有技术公司认为,智驾是标准化的功能,不是产品,车企不应该做,您怎么看?
任少卿:我们不觉得智驾是功能,甚至也不是产品,我们觉得它是个服务。服务需要长期更新的,给用户提供可用、安全的、领先的东西。所以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推订阅服务的原因,从商业逻辑上来说,买断智驾是不现实的。
买断一定会导致大家短视。就是现在很多车卖了,功能装到车上就结束了,后面更新就看车企的良心。
从价值来看,车如果要让用户事故率下降30%,肯定不能只把它当功能来做。功能只是智驾的低级阶段,但是中高阶段一定很快会来。
36氪汽车:一些车企智驾做的不错了,但市场还是怀疑,智驾是不是真得能帮助卖车?
任少卿:说白了智驾还是个小众市场,还没有进入大众市场。
这是需要我们从业者去做的。第一,价值持续扩大,城区智驾就是一个价值扩大的点。之前高速NOA的体验成本太高了,绕两小时才能体验到。城区智驾,可以降低用户试驾的认知成本。第二,智驾的安全性需要很强的第三方证明。有了证明报告,消费者能看到实际的智驾价值。
36氪汽车:现在智能驾驶的技术构型成熟了吗?还会有大的技术拐点吗?
任少卿:从技术角度来看,基本框架都在了,后面需要持续迭代和运营,是个系统性工程。比如怎么证明蔚来的总体事故率 (包括人驾、人机共驾)真的减少30%,很难。因为用户只有在出事故时,才有明显体感。
但从规模群体来看,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也在探索保险业务,跟第三方合作验证。
36氪汽车:L3大概在什么节点?商业模式上会有大的变化吗?
任少卿:L3就跟城区一样,小规模的使用和全量之间,还是会差1~2年。小规模可能会比较快。L3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安全。如果遇到接管场景,用户可能要等一段时间,给系统几秒钟再接过来。
商业角度,从保险和责任维度上肯定有一些转移,原来个人负责,L3状态的话车企主责,保险逻辑和商业逻辑可能就要变发生变化。我们也在筹备保险相关的东西。
当然,还有政策等因素。蔚来也一直在积极推进政策落地,今年应该会有政策允许L3试点车型。原来的L4自动驾驶的测试都是纸质车牌,L3发会发铁牌,算是新型号的车。
36氪汽车:蔚来智驾开始服务乐道,会考虑别的合作吗?技术复用度如何?
任少卿:我们是一个很open的状态。现在我们的第二个品牌就在复用平台的技术,包括NT2.0和NT3.0也要同平台。硬件会换,但我们自己要求模块级的复用度——就是模块级复用的比例85%以上。我们也要在新的车辆平台验证,智驾架构能做到这些事,以及成本足够低。
另外,我们是国内第一个能够跨洲量产智驾的。在欧洲我们的高速NOP已经推送了。这是我们纯自研的第一代NOP,2022年3月份在国内量产ET7后,我们在当年9月份在欧洲量产了ET7,建立了功能安全、智能安全这些大规模量产能力。现在我们在欧洲去测纯感知、纯无图的NOP+。当然,也要在欧洲建立当地的数据中心。
36氪汽车:您从2020年8月加入蔚来,2022年12月全域智驾才推出来。这个过程应该是有很多外界的噪音和压力,您怎么应对的?
任少卿:加入的一年半,开始半年是传感器、芯片选型,建立团队。因为Orin 是全球第一个量产的,而且提前了半年;高线束激光雷达也是全球第一个量产的,所以前一年半从团队和工程上的挑战是很大的。
2022年3月份ET7量产之后,我们又在欧洲做量产,这又是一个很有挑战的事情。2022年底才推了高速NOP,这可能也让大家觉得慢了。
但慢的背后故事是,为了推高速NOP功能,我们把所有架构都重建重写了。当时有两个选择,NT1.0的高速功能(基于Mobileye的方案)是比较成熟的,可以直接拿过来用,第二是全部推翻、重搞,我们选了后者。
我们的判断是,智驾功能一定不会止于高速,但NT1.0的架构是不可能支持高速以外的东西,城区智驾做不了。
所以在2022年3月量产了ET7之后,花了9月时间,重构了高速NOP的功能,到2022年12月才推出,接着推出城区功能。
而其他家,是用原来的方案做完高速领航,再做重写城区架构,车上有两套不一样的架构,然后反过来把城区智驾架构开放给高速NOA功能。
但我们不一样。我们是先把能够进化的架构重建了,先推了高速,然后再顺着推城区。我们是第一个有城区智驾架构,只是功能还没有实际推给用户。大家各自有的东西不一样,我们习惯于把基础的东西先做完。
36氪汽车:城区智驾的仗打完了吗?
任少卿:全量全国都开了,往后走,还有城区的持续优化。
我们觉得,智驾开城整体需要两年的周期。开点是去年年中,第一年大家要解决的问题是智驾功能可用,全国道路能开。第二年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智驾好用。
所以我们还需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把城区的智驾体验推到现在高速领航的等级。
「谈AI:车企做世界模型更有优势」36氪汽车:你之前在微软研究院提出了Resnet图像识别架构,那怎么看Transformer也用来做图像识别,它会是更加主流的东西吗?怎么看行业端到端智驾趋势?
任少卿:Transformer已经是主流的东西。AI未来10-15年就两个趋势,一是性能更好,比人干的好。原来AI对话觉得很傻,但现在已经靠谱很多,看起来更像人了。二是追求更通用,原来模型只能做3件事,现在做5件事。Transformer架构的好处就是,一下这两个方向都卷完了,算是一个里程碑,但演进还会持续。
36氪汽车:端到端会对现在的城区智驾是个颠覆性的事吗?
任少卿:特斯拉FSD V12在北美的表现已经非常好了,但特斯拉也不容易,搞了6年才全量推给用户。
大家都说“端到端大模型”,我把它分为三个事儿,第一层叫模型,现在国内车辆完整上模型的都没几家,别说端到端大模型了。感知模型大家可能都上了,但规控还没有。
但这里有很多工程的挑战。举个例子,原来的多模块方案,如果要改个控制策略,就在10万行代码中找到具体的几行参数改写一下。这10万行代码可能写了一年,但只改三行,只测1%的case,3天能完成。
现在上了模型后,如果场景的规控策略不行,就得重新训练一个,重新测一遍。那三天能不能测完?很难。这都不是算法的问题,是底层能力,只能靠自动化。
去年中,蔚来在高速NOA的规控里加入AI神经网络。所以第二层是端到端,其核心是把感知模型、下游的规控模型连在一起。有了模型,才能有端到端。
之前感知模型输出、规控模型的输入是一个数据结构,由人工来定义,很容易有信息丢失的。比如描述一个人,人工会定义描述身高、体重、性别,但写的再多,也不全面。如果某天AI神经网络需要知道人的表情,但不好意思,之前没有定义没有学习。
而端到端不用再定义数据结构,直接把原始数据扔进去,AI神经网络需要什么就自己选择,解决了数据流失的问题。我们今年也会推出一些端到端的东西,但最大的挑战还是在工程上。
第三是大模型。大模型有两种,一种是语言模型,另一种是世界模型。
语言模型是对一些人工抽象概念的认知能力。世界模型则是要建立对世界时间、空间的认知能力。比如现在会议室有四个人,但如果要把场景细节都说出来,是说不完的。
除了精细描述,还要学一些物理规律,比如杯子掉了会碎,路面下雨会打滑,建立这种世界认知。
这还非常早阶段。我们从去年底开始训练世界模型。某种程度上它是一个预测器,或者是对世界仿真器。表现形式就是,车辆预测一个场景之后发生的事情,如果跟人的认知一致,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学会了认知。
36氪汽车:那这个世界模型会首先用在智驾哪些地方?
任少卿:一种方式是,直接让模型输出轨迹去控制车辆,这有点激进了。现在我们只把它作为一种预测参考,接到下游的规划模型。
36氪汽车:端到端方案的过程比较黑盒,智驾系统的下限是可以把握的吗?
任少卿:现在能看到提升,但下限确实是需要工程化手段去保证。毕竟马斯克只是说他在FSD v12删了多少行代码,但没说他留了多少代码。如果功能回退,要么改模型,但周期很长,要不然就加规则。这是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36氪汽车:自动驾驶会遭遇高质量数据的瓶颈吗?大语言模型已经遇到了。
任少卿:语言模型的瓶颈是因为互联网的语言数据要没了,但机器人的世界模型,远没到那个阶段。语言本身是个高信息密度的东西,用人类几万年、几千万年的数据来训练。但如果把它转成图像或者说激光雷达信息,同样的时间长度数据会非常可怕。
现在上万小时的视频训练,已经是大家的极限。只要付得起带宽费用,几十万上百万的车辆数据几乎是无穷的,没有到瓶颈阶段。但机器人训练的数据没有互联网这么公开,相对比较难弄,这点车企会比较有优势。
36氪汽车:车企真的有可能成为一个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吗?
任少卿:现在AI更在虚拟世界发挥作用,还没进入真实世界终端。进入真实世界时,就需要更大规模的实际数据源。车企一定会是真实世界中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
36氪汽车:端到端大模型实际上车会是什么时间节点?
任少卿:我们其实会分开来看,端到端肯定已经在桌上了。大模型我们还在验证,把它接进去到底能产生多大的价值。
大模型不是指绝对的大小,而是训练方式和逻辑不一样,太太底层了,并且用户其实没有太大的体感。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很多公司连模型化的工程积累都还没有,就要考虑端到端,跨度有点大。
36氪汽车:现在AI大模型成为新风口,车企怎么跟AI科技公司拼人才吸引力?
AI的风口其实是一波接一波的。2016年火的是AI四小龙,后面是L4自动驾驶、然后AI制药、2022年开始是量产智能驾驶,2023年是AI大模型。风口热闹的时候,赛道都是最有吸引力的时候。
但对从业者来说,肯定要经历风口到冷静期的阶段,更多还是要看长期价值、长期竞争力。
自动驾驶所代表的机器人赛道,肯定是有长期价值的。中国和中国车企在这些点上是有长期竞争力的。
回到语言模型,国内的语言模型的劣势在于,用户的规模,说英语和中文的用户体量不是一个量级。但机器人世界模型,中国是有一定优势的。世界的本质是一样的,而国内公司的优势在于,需要硬件去触摸世界。生产能力、供应链能力,是中国公司的强项,数据积累的能力并不弱。
大模型这一仗能打一打,就看怎么打。所以AI人才是一波一波的,但要讲好自己的故事,走好自己的路。从业者也不傻,想清楚自己的积累,找到要发挥的价值,就可以搞明白。
液晶屏代换原理及代换方法
液晶电视目前已经全面代替传统CRT和PDP电视,在维修中几乎每天都要遇到换屏或换电视驱动板,进行代换时经常会遇到型号与原来不一致,怎么办?,能不能换,要改哪些电路和参数后才能代换,本文就该问题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作论述。大家把理论搞清楚了,就能举一反三,就能自己组装液晶电视机,一块电视驱动板就会配不同的屏,反之一块屏,就会配不同的电视驱动板。在阅读本文前,请认真阅读37寸奇美屏的规格书的翻译稿《37寸奇美屏屏简介》。
首先我们应对主板(电视驱动板,以下同)和屏(液晶屏,以下同)之间的连接信号应该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然后才能说清硬件如何改动,软件如何改动。
一、连接信号的研究
1、屏的逻辑电路电源的电压值和功率。
(1)电压值有5V和12V之分,以屏的规格书为准,不符合在电视板上改。
(2)液晶电视机消耗的功率主要是在背光灯上,背光灯消耗的功率占总消耗功率的80%以上,屏的尺寸愈大,背光灯的数目多,长度长,消耗功率也大。一般说来,配大屏要大功率电源板。各种尺寸的背光灯消耗的功率大约如下:17寸是25W,20寸是38W,26寸是67W,32寸是110W,37寸是145W,42寸是160W。
2、逆变器器的电源电压和控制信号
(1)逆变器的电源电压有12V和24V之分,一般20寸左右及以下是12V。30寸左右及以下是24V。
(2)控制信号有两种第一是控制逆变器的控制芯片工作的使能信号,屏规格书中是Backlighton/offControlVoltage。电视驱动板输出的高电平/低电平。要注意的屏高电平规定有差异,有的是3.3V,有的规定是5V,因高电平的最小值是2V,换屏时可以不考虑。第二种是背光灯亮度调节信号,屏规格书上是:PWMDimmingControlVoltage这个电压值有如下几种:0V~3V、0V~3.3V、0V~5V。换屏时一定要改过来,否则亮度的调整范围不够。
二、LVDS信号
1、什么是LVDS信号
LVDS(LowVoltageDifferentialSignaling)低压差分信号的缩写,它是一种低摆幅的差分信号技术,它使得信号能在差分PCB线对或平衡电缆上以几百Mbps的速率传输,其低摆幅和低电流驱动输出实现了低噪声和低功耗。因为LVDS信号直流偏置电平为1.2V,摆幅为±350mV,而且-线和+线之间的干扰还能相互抵消。所以抗干扰能力非常强,故现电视驱动板与液晶屏之间的连接基本上都是它来连接。LVDS物理接口使用1.2V偏置电压作为基准,提供大约350mV摆幅。LVDS驱动器由一个驱动差分线对的电流源组成(通常电流为3.5mA),LVDS接收器具有很高的输入阻抗,因此驱动器输出的电流大部分都流过100Ω的匹配电阻,并在接收器的输入端产生大约350mV的电压。
0.85V―1.55V之间,其由逻辑“0”电平到逻辑“1”电平变化的时间比TTL电平要快得多,所以LVDS更适合用来传输高速变化信号。其低压特点,功耗也低。
2、LVDS信号的组数和对数与屏的分辨率和灰度等级的关系
LVDS接口的信号也分为6位4组差分,8位5组差分,数据线名称为0-0+,1-1+,2-2+,CLK-CLK+,3-3+中如果是6位屏就没有3-3+这一组信号。一般标清屏是1366×768的分辨率,只有一组,其中一对线是时钟线(CLK+,CLK-),另四对是数据线(RX0+,RX0-;RX1+,RX1-;RX2+,RX2-;RX3+,RX3-),相应的三基色RGB是八位,即R0~R7,G0~G7,B0~B7,屏的灰度等级是128级。若是三对是数据线(RX0+,RX0-;RX1+,RX1-;RX2+,RX2-),0则相应的三基色RGB是六位,即R0~R5,G0~G5,B0~B5,屏的灰度等级是64级。
3、LVDS信号的像素组成格式
我们知道,三基色RGB的每一像素有八位或六位之分,我们在传输时双绞线有五对和四对之分,那么就存在一个分配问题,究竟是那对线传那一个基色,某基色每一位像素次序如何排,造屏的厂家和造主板的厂家应遵守同一规定才能对接。这就是所谓的LVDS信号格式,目前在世界上通用的有两种标准,一种是美国的VESA,是美国视频电子协会最早为监视器制定的标准,也称Non-JEIDA标准,或叫正常标准;一种是日本为数码相机等数码产品制定的JEIDS标准。现简要介绍如下。
(1)VESA格式(Non-JEIDA)
(2)JEIDA格式
上图为LVDS信号的结构和定时关系,从图中可见它是由时钟信号、数据信号、行场同步信号、使能信号等四部分组成的。从图中可见,每一个时钟周期要进行七次数据采样,每一个时钟周期是一个完整的数据采集过程。数据使能信号(DENA)的作用是确认这个周期内所传输的数据是否有效,若其为低电平这个周期内的数据为无效数据。Reserved是预留的意思。
三、屏代换时要做的工作
屏代换需做的工作分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的工作我们完全可以完成,软件方面要改动几个参数,若来的屏的有关几个参数和此屏相同,则软件可以不改动,至于改哪几个参数下面要作具体介绍。
(一)硬件方面的改动
1、屏逻辑板电源屏逻辑板电源有5V和12V之分,对5V的屏一定要注意,若接入了12V,就必然将屏的逻辑板烧坏,后果十分严重,大家一定要注意。改动的地方是在电视驱动板,下面以LC32AS20的电路为例说明,在图2中位号N800(MP1410)是DC/DC变换IC,其7脚功能是当它为高电平时使能;位号为802(CEM9435)是P道沟功率开关管,当其栅极4脚为低电平时导通。图2当控制信号PANEL_EN为高电平时输出5V,为低电平时输出12V。
2、制作LVDS连接线
电视驱动板的LVDS输出插座和屏的逻辑板的LVDS的输入插座的每一引脚信号名称都已固定,为了两者之间一致,只有通过制作连接线实现。现以AS机型为例子说明。
(1)电视驱动板的LVDS插座-XS501
(2)奇美屏(31004212)逻辑板的LVDS插座与主板的LVDS插座引脚对应表
(2)电视驱动板的LVDS插座和奇美屏逻辑板的LVDS插座之间连接线的制作
---LVDS连接双绞线-28003162
(4)表1中几只特殊功能引脚的说明
①引脚1(ODSEL)功能是帧频50/60HZ选择,屏规格书规定当其空脚,即断开时是60HZ,故此是空脚,因为现在一般都用60HZ。
②引脚2(RFC)功能是显示旋转:低电平不旋转,高电平旋转180度。从连接线的接法可知是接地的,为默认状态,不旋转。
③引脚21(SELLVDS)是LVDS数据格式选择,通过连接线是接到电视板插座的29脚,通过R533接地为低电平,是如图1所示的VESA格式。
3、逆变器连接线的制作逆变器连接线制作目的是使进入屏逆变器插座的四个信号和逆变器插座引脚一致。这四个信号分别是:电源、ON/OFF、亮度调节、地。
①对照图5和表3可知,只要将图5中插座XS608的1脚(地)、2脚(ON/OFF)、3脚(亮度调节)分别接到表3中GND(6~10脚)、BLON(12脚)、VDIM(13脚)。另外电源24V接到相应的引脚上。
②亮度调节电压电压有区别,表3中是0~5V,而有的奇美屏是0~3.3V。正因为如此,在图5中当用中华屏时接入R818,而R222不接;当用奇美屏时接入R222,而R818不接。
(二)软件参数的改动软件改动主要是对输入信号的定时关系的三个参数,现以1366×768的奇美屏为例说明如下:
1、LVDS信号的时钟频率(LVDSReceiverClockFrequency),表3中是86MHZ。
2、行频(VerticalActiveDisplay),表3中为795行,因为有27行是帧消隐。
3、水平方向显示的列数(HorizontalActiveDisplay),表3中为795行,因为有432列是用作行消隐。须补充说明的是,帧频在前面已用高低电平选取,软件中可不考虑;屏的电源时序一般可不考虑,因为所有屏电源上电时序都是先接入主板电源,然后逻辑电源工作,接收LVDS信号,再点亮背光灯。关机时反之。各种屏的差别是在电源接通、逻辑电源工作和接收LVDS信号、点亮背光灯三者之间的延迟时间略有区别,如图9所示
5分钟看完!教你如何在家用75英寸电视看Netflix TV
“迷你主机真的有必要吗?”以上就是今天话题,个人认为,迷你主机相较传统主机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体积方面,小巧的三围尺寸可以随意放置在桌上任一个角落,甚至可以挂在显示器后面,还桌面一个干净整洁的空间。这样对于轻办公以及家庭使用的用户来说,都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加成项。更重要的是,随着PC硬件的性能升级,即便是内部空间局促的迷你主机,它们所采用的硬件配置也有一定的保证。像我之前体验过的零刻GTR5迷你主机就搭载了AMD Ryzen 9 5900HX处理器+AMD Radeon RX Vega 8核显,虽然玩一些大型游戏有点吃力,但对于日常使用所需是完全足够了。
“为什么我还要入手零刻EQ59?”最主要的理由有一点,因为我本人是个十足的Netflix(奈飞)剧迷,刷过《暗黑》全季、《毒枭》、《纸钞屋》、《马可波罗》、《副本》等等十多部Netflix剧。所以自从我家不久前买了台海信75寸电视后,我就在琢磨怎么能够在电视上看Netflix剧比较方便。
一般来说,最简单的就是在电视上下载下一个Netflix TV,用U盘拷到电视上安装,但这种方法在因为系统版本的缘故,国内只有索尼电视支持安装(据我了解所知,欢迎打脸),而我家的是海信电视就安装不了Netflix TV,这种方法只能被毙了。第二种方法是买一个海外版的电视盒子,然后再安装Netflix TV,这样再加个硬/软路由就能实现电视在线观看Netflix TV,缺点是成本较高,而且需要一定基础知识,非发烧爱好者或者专业人员很难上手。
三所以,最后我选择了利用迷你主机接入电视的方法,这样既简单,成本又不会很高,像我这次选择入手的零刻EQ59只卖一千出头(顶配16GB RAM+512GB SSD版本,另外还有8GB RAM+512GB SSD版本可选),质保方面官方提供三年保修,个人感觉性价比还是可以的。
体积上零刻EQ59也拥有堪称“小巧玲珑”的三围,尺寸为124X113X42mm3。
拓展性方面,机身正面有CLR CMOS(清理CMOS数据)*1、USB 3.0接口*2、Type-C接口*1、3.5mm耳机插孔*1以及电源按钮;后面则有USB 3.0接口*2、千兆LAN口*2、HDMI接口*2以及DC电源接口。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家可能会对放置一台迷你主机在电脑背后会不会散热不太行。对于这点,我只能说你过于担忧了。因为迷你主机的运行功率通常就只有十几W,像我入手的零刻EQ59的CPU只有15W的功率,整机加起来也只有36W(12V/3A)的功耗。因此它内部的发热量是很小的,零刻EQ59在机身内部放置了大面积的导热板和散热风扇,同时机身后侧还有3个进风口和两侧的2块大面积散热孔,散热能力还是挺稳的,至少我用了半个多月没有出现过高温预警的状况。
“性能实测如何?”首先来了解配置参数,零刻EQ59搭载英特尔Celeron N5105,以10nm制程制造,拥有4个Tremont CPU内核,频率在2到2.9 GHz(单核Burst)之间,使用1.5 MB L2和4 MB L3缓存;另外主板上还还集成了一个主频为450-800 MHz的24 UE Intel UHD图形GPU,图形性能跟GeForce MX350差不多;同时还支持最大16GB*2 DDR4双通道内存和最大2T SSD存储扩容,内置麦克风、蓝牙4.0、WiFi5等配置。
▲CPU-Z
▲鲁大师综合跑分:249517分
内存方面,我用CrystalDiskMark这款软件作为测试工具。数据显示,零刻EQ59在1G文件的测试中顺序读写速度分别为527.67MB/s和512.28MB/s;而在4K随机读取速度为132.24MB/s,随机写入为195.17MB/s。总的来说,零刻EQ59这块SSD固态硬盘的表现还不错,对于游戏加载以及文件渲染等有很大的增益。
就像我平时的工作大多数会用到WORD文档以及Adobe Lightroom修图,而在我用零刻EQ59打开Adobe Lightroom修图时,感觉当载入大量RAW格式图片时的速度不错,而且调整各项参数时图片的响应也相当迅速,
“快到碗里来吧Netflix TV!”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解决网络的“枷锁”,毕竟Netflix TV属于外网资源,没有“钥匙”可不行啊。好在window系统下的“钥匙”还是有不少,比如V2rayN、 Clash等,像我比较常用的是V2RayN,个人感觉稳定性还是挺不错的。
重要提示:
V2rayN要求系统安装有Microsoft .NET Framework 4.8或更高版本
如果程序启动不了,请先安装Microsoft .NET Framework
不要尝试使用Windows XP去运行V2RayN,V2RayN只仅支持WIN7以上系统
安装好V2rayN后就要考虑“爬梯”的速度了,这里依旧有两种方案,一是可以购买服务器自己搭建,这样理论上能够得到更高速率的网速;第二个方案适合什么都不懂,又或者是懒得折腾的朋友,那就是直接买个好点的“机场”,然后什么也不用烦,直接使用即可——具体有很多,比如BandwagonHost、Beehive等等,都是我觉得不错的,大家可以自行度娘一下。
具体操作:
打开【V2RayN】,点击菜单中的【订阅】按钮,选择【订阅设置】打开订阅界面,然后在新窗口界面中的【地址(url)】栏中粘贴你所购买的“梯子”链接,并点击【确认】按钮。最后返回到控制面板主界面,再次点击【订阅】按钮,选择【更新订阅】,就将获得所有服务器列表。
接下来设置代理方式,右键点击右下角托盘中的V2rayN图标,鼠标移动至【系统代理】,然后选择你需要的代理方式(我一般是选【不改变系统代理】,大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设置好“机场”后就简单了,直接上Netflix官网下载Netflix TV,《灰影人》追起来!
“题外话:双网口的妙用”上述提到过,零刻EQ59是一款拥有双千兆LAN口设计的迷你主机,这也就意味着它能够实现双网口加速——简单来说就是让两条100兆网速的网线同时插入LAN口,就可以达到200兆的网速。但要注意的是,这两条网线必须分别为不同运营商的宽带,比如一条电信、一条移动才行,而且要有两个网卡(笔记本标配,台式主机的话可以另外安装一个无线线网卡)。
预备功夫完毕后再对电脑进行简单设置:打开【网络和Internet】---【高级网络配置】---【更多网络适配器选项】,在弹出来的对话框中可以找到我们现在使用的网络,右击其中的一个【网络适配器】,选择【属性】,在弹出来的对话框中双击Internet 协议版本4(或者点击,然后在窗口下方点击【属性】),此时会弹出另一个窗口,然后点击【高级】,在弹出来的新窗口中取消勾选【自动跃点】,再然后在输入框内输入任意数字,最后点击【确定】。
另一个接入网络的【网络适配器】也跟以上同样操作即可,切记接口跃点数一定要两者相同,否则网络叠加就不会成功。
“还有什么要说的?”其实迷你主机在近几年的热度很高,适用场景也很丰富。所以如果你平时使用电脑只是为了浏览网页、炒股、处理文档等,又或者是跟我一样用来给电视当作进阶版的电视盒子,那么购买一款千元级的小主机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