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起火概率大

万亿比亚迪,不该老起火

作者:老古,知名财经作家。

近日,比亚迪市值高歌猛进,一度突破万亿,再次“引爆”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

股价一路高企的同时,比亚迪自燃风波也在延烧,频繁的自燃事件给比亚迪向高端品牌冲击埋下了隐患。

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一哥,比亚迪的未来,可以说是让我欢喜让我忧。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否成为未来中国称霸世界的产业龙头,比亚迪的表现,至关重要。这家龙头企业的表现,可以说是代表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和发展模式。

说得更严重一点,在新能源这个赛道上,比亚迪胜,则中国胜,比亚迪败,则中国有可能错过一次汽车工业弯道大超车的机会。

01

制造业未来谁执牛耳

二十世纪,制造业中的皇冠产业是什么?

汽车工业,没有之一。

1908年福特汽车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属于普通百姓的汽车-T型车,世界汽车工业革命就此开始。

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又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这一创举使福特T型车一共达到了1500万辆,缔造了一个至今仍未被打破的世界记录。

“T型”福特牌汽车

而汽车工业是工业制成品中销售量最大,带动最多产业,技术密集程度最高的一个行业。

几大工业强国,在汽车产业上几乎都是拥有强大的企业。美国的通用,德国的大众,日本的丰田、本田,二十世纪下半段,世界工业的历史,这几家公司就是其中的超级主角。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汽车工业突飞猛进,中国也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

但是,中国的本土汽车产业,想要在发展百年的西方汽车产业面前抢一杯羹,其实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情。不管是人才的累积,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数十年的时间就想干掉对方,那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国内的几家民营和国营的自主乘用车品牌,在燃油车时代,都陷入低端品牌的困境,不管是品质、消费者认同度,还是品牌的调性,在外资品牌面前,几乎全部是新生儿。

然而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启动后,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巨头们累积百年的燃油车品牌的技术积累瞬间化为乌有,一切从零开始。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掌握了新能源汽车中几个关键环节,比如电池,宁德时代的电池和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就相当于燃油车时代的中国车企突破不了的发动机技术。

即使特斯拉这样的全球电动车第一品牌,电池依然需要向中国企业采购。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的竞争重点与传统燃油车完全不同。

传统燃油车的重点在竞争发动机技术、内饰、做工、稳定、成本等领域,而新能源汽车竞争的是智能化、电控技术、续航能力等要素。

而这些领域要竞争 ,需要的是不仅仅是先进的制造工艺,还需要发达的电子产业和软件工程人才。

在中国创建新能源汽车,就成为中国企业峰拥而上的赛道,为什么?因为全世界电子产业最发达的地区在哪?中国。全世界软件工程人才最多的地方在哪?中国。

这两项优势,使得新能源汽车领域未来的霸主,只能出现在两个国家,一个就是美国,一个就是中国。

因为只有这两个国家建立起了庞大的软件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而日本 和德国,在这两个领域都存在短板。

日本曾是电子工业的大国,但现在这一地位已被取代,韩国拥有三星这种能生产先进制成芯片的行业巨头,而日本没有。三星手机销售位列全球第一,而日本却在该领域几乎无踪影 。日本企业更多的沦为电子产业中的部分配套企业,而他们的份额也在逐步减少,在系统总成领域,几乎是一去不复返了。

日本的车企目前将技术路线赌在氢能源上,如果失败,那将意味着他会错过一个时代。

德国制造业非常发达,但德国存在严重的人才荒,缺乏足够多的软件人才。

在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的电动车时代,软件在汽车上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10年前,一辆汽车仅需约1000万行软件代码;时至今日,一辆智能电动汽车已经拥有1亿行软件代码。

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汽车软件代码行数将增加到7亿行左右,软件成本将占汽车成本的50%以上。

2021年,大众在德国总部成立“沃尔夫斯堡42编程学校”,员工可以报名参加程序员培训项目。预计这两项计划将在2025年前为大众再新添5000名软件开发人员,最终实现大众电动汽车60%的软件自研比例。

这个数量,在中国就不够看了,因为中国每一年都有数十万名软件工程师向市场供应。

可以说,在新能源这个赛道,中国企业占据天时地利。十年后,全球就要逐步进入禁售燃油车的时代了,这代表着什么?

传统燃油车百年来建立起来的配套工厂体系,技术积累,人才体系,将大部分全部归零。

谁拿下这个赛道,可以说,基本上就能执制造业的牛耳,成为王中之王。

比亚迪,就是这个赛道中的中国本土企业选手,而且是一位很特别的选手。

02

比亚迪特别在哪里?

比亚迪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仅是整车生产厂家,它的起步却是电池产业,而且它还自研自产汽车芯片,这是比亚迪与全球任何一家电动汽车不同之处。它是全球唯一家,完全由自己生产“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的电动汽车企业。

甚至有人说比亚迪逆全球化,因为它几乎啥都做,大包大揽,除电池、电机、电控以及IGBT这四大核心组件之外,比亚迪还生产空调压缩机、灯具、ABS系统以及指纹识别智能门锁等各类零部件。

因为他的核心能力是制造,是生产工艺。

很多汽车新势力,都是从IT业转型过来的,因为他们有庞大的软件优势 ,比如特斯拉,小米,小鹏,蔚来,他们的创始人都是互联网从业人员。

马斯克是paypal的创始人,雷军是搞软件出身的,何小鹏是UC浏览器的创始人,而李想是汽车日报的创始人。

只有比亚迪的老板王传福是制造业的老炮,从手机电池干起,干了二十七年的制造业,还在疫情期间客串了一把口罩厂老板。

疫情期间,各个造车新势力都苦不堪言,因为配套全部由外部企业供给,而比亚迪虽然也受到影响,但远远小于这些企业,这就是比亚迪这种制造业出身所带来的独特优势。

当然,优势也是劣势。

一个企业并非什么都自己干,才是正确的。背上包袱,无法快速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也是比亚迪这种重资产模式的巨大风险。

不过,仅从当下的市场表现来看,比亚迪的表现可以说非常抢眼。

6月10日,比亚迪在A股的市值首次突破万亿,同时股价也创出了新高,成为A股首个跻身万亿市值俱乐部的中国汽车品牌。

万亿元是什么概念?大概就是超越大众集团,成为全球仅次于特斯拉和丰田般的存在,这也更加确立了比亚迪在新能源产业链上的“王者身份”。

事实上,新能源市场快速崛起的时候,基于先前的技术储备和成熟供应链体系,比亚迪能够最快响应行业发展趋势,也是最快吃到新能源市场红利的车企。

比亚迪新出的几款电动车的设计上也非常亮眼,完全摆脱了低端品牌的形象,这也让众多专业人士对比亚迪刮目相看。

但跑得快,并不能代表着就一定跑得远,因为隐忧就在眼前。

03

比亚迪的自燃风波

5月31日,上海一位比亚迪唐车主在微博反映,自己的车子在静置状态下自燃了。据车主描述,因为疫情,车子一直停在楼下,已经有2周没开过,自燃时,车子既没发动,也不在充电状态。根据小区监控,车子在早上5:10左右,从底部冒出白色浓烟,整个过程持续至少半小时。幸运的是,过程中并未见明火。

6月6日,广西贵港一辆比亚迪唐新能源车在路上起火;6月10日,比亚迪股价突破万亿当天,广西和广东两省,各发生一起自燃事件;6月12日,位于广东珠海市的银厦广场,疑似一辆比亚迪宋Pro DM-i发生起火事故。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至5月,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能够看到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约42起。

4 月 29 日,比亚迪曾发布唐 DM 的召回公告,文中称因电池包托盘制造问题,使得车辆电池包有进水风险,严重甚至会发生热失控现象。热失控后,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就会导致自燃。

这些自燃事件,成为横在比亚迪向高端品牌迈进的拦路虎。

当然,这与比亚迪汽车的销售量有关系 ,销售量越大,只要存在一定的自燃机率,那比亚迪自燃的事件就容易在媒体发酵。

2022年比亚迪自燃事故频发,网上各平台都流传出了比亚迪旗下产品的自燃的视频或图片,而且关于比亚迪的话题热度一直都居高不下。

这对比亚迪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王传福曾说过“要将自燃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抹掉”,这一豪言壮语,终究还是需要技术落地的。

在召回通告中,比亚迪首次承认,动力电池存在热失控风险。这意味着,刀片电池所经历的针刺试验,无法彻底解决动力电池的热失控问题。

刀片电池并非绝对安全,比亚迪需要面对这个问题。

当然,电动汽车自燃,这不仅是比亚迪的噩梦,也是所有电动汽车的噩梦。

但是,消费者才是企业应该去迎合的对象,如若不及时在技术上改进,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机率,那中国造车新势力,想在全球市场成为霸主,并非易事。

说严重一点,从技术路线的角度上说,当下的电池技术,是否就是将来的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都是有可能拿出来质疑的话题。

如若技术路线错了,那当下的繁荣可能不一定能长久。

比亚迪作为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头羊,不解决这个问题,那未来是堪忧的。

04

结语

中国本土造车企业占领全球汽车市场,是一个未来可以憧憬的梦想,而这一梦想已经在现实中成为可能,当下全球市场中,电动汽车产业高速崛起的,只有中国。

起了个大早,也赶了个早集,美国主导的全球环保主义政策,也许会意外地让中国成为唯一的世界汽车制造中心。

这一政策已不可逆了,各国的燃油车禁售时间表在逐步公布,可见的未来,日本、德国这样的汽车制造大国,恐怕很快就得落幕了。

可以说,这对中国车企来说,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能突破当下的技术瓶颈,让电动汽车更安全,更智能,那赢下这场新能源造车竞赛,应该是完全可能的。

比亚迪们,加油吧。

去年汽车起火案例分析,哪款车最多?哪款车从未起火!

自从有新能源电车以来,电池自燃问题就一直居高不下。要不就是停放过程中突然起火,要不就是充电的时候突然起火,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其实,新能源汽车起火的原因很多,就算是消防员也很难从一大堆残骸中准确找到起火原因。比如我在电池附近放了鞭炮,最终鞭炮导致引燃电池起火。而最终的判断,极有可能是电池自燃起火。因为我们只能找到起火点一开始的位置是从哪里出现的,除非你调监控,才能找到这是人为造成的。

所以不要迷信所谓的零自燃,这完全就是玩概念。因为就算零自燃的汽车真自燃了,也完全可以推到人为身上,这就像是明明人为的,也可以误判到电池身上是一个道理。

这个世界上唯二没有自燃的汽车品牌,一个是恒大汽车,因为总共才卖了1300辆,另一个是小米su7,因为到现在还没定好价格。

网上有人做了个表格,上面写了207起新能源汽车起火案例。其中纯电动汽车起火占比为82%,混动汽车占比为14%,还有4%没办法确定起火原因。

而在这207辆起火案例中,有69%使用的是三元锂电池,21%为碳酸铁锂电池,剩下10%不确定。

至于哪款车起火的绝对数量最多,很遗憾,这207两中比亚迪就占了33起,于是有人就开始嘲讽比亚迪。但须知,比亚迪起火概率高,是因为它的销量大的原因。如果真按照百分比来计算,恐怕比亚迪就没有这么高了。

再来看一下关于新能源汽车起火案例207起分析中的品牌占比,能看得出,越是有实力的车企起火的概率也就越高。因此,自燃起火是任何一个厂家都没办法解决的问题,这和品牌宣布的什么刀片电池之类的没有什么太大关系。

因为大凡自燃起火,任何一家厂家都会表示绝对不是质量问题,否则自家车型就没办法销售了。

比如前一阵子某一家车企汽车在4s店起火的案例,有自媒体作者说,这辆汽车是在刚刚提车以后起火的。很快涉事汽车企业便立刻辟谣,并表示要追究造谣者的法律责任。

我看了一下图片,起火车辆确实是停放在4s店门口,这一点也算是有图有真相的。至于厂家说的话,因为人家已经放话了,故我只能对厂家表示理解。因为如果我是厂家,我也会这样说,也只能这样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起火概率大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