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e6维修资料

比亚迪e系列第一款车拆解,底盘和e6一样,动力总成也一样

海鸥是比亚迪e系列的首款车型,比亚迪e系列的第一款车,在此之前,比亚迪主要做的是汉 EV,而这款车是从比亚迪e6衍生出来的,在之前我们也做过一期比亚迪e6的拆解。

海鸥这款车有个特点就是外观非常漂亮,很有冲击力,侧面看线条很流畅,有点像跑车的感觉。而且它的内饰也非常漂亮,配置也很高,在这个价位区间里算是非常优秀了。但是它不像e6那么好开,操控并没有那么好。

因为海鸥这款车是从e6衍生出来的,所以在底盘方面和e6完全一致,甚至动力总成也是一样的。但是这款车从底盘、内饰到驾驶感受上都有很大差别。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这款车。

底盘

海鸥是e系列首款车型,也是比亚迪e系列第一款车,所以在底盘方面采用了和e6一样的底盘设计。先来看一下这款车的悬挂,海鸥的悬挂采用了前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后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底盘布局很合理,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海鸥的前悬用了横向稳定杆和多连杆式独立悬架,后悬用了横向稳定杆和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但这样的布置会导致整个车重偏高,同时也会让车辆重心偏高。所以实际开起来并不是那么好操控。

海鸥的底盘还有个特点就是很软,这种软是和e6完全不一样的。e6在前悬挂上用了横向稳定杆和多连杆式独立悬架,这样的设计可以降低车辆重心。但海鸥这款车用的是前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和后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这样做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这款车在操控方面完全不如e6,因为它不像e6那样可以通过调整悬架来达到很好的操控。

动力

海鸥采用的是比亚迪的e平台,这个平台也是比亚迪的专利。它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够将各个部件进行模块化设计,从而使其更好的进行组合,而不需要改变整体结构,从而让车辆的整个架构更加灵活。这一点和比亚迪e系列完全不同,e系列在产品层面上是要重新进行设计和开发,而海鸥则是直接将各个部件进行了模块化设计。

海鸥有三种动力总成可选,分别是55 KM、60 KM和80 KM。这三种动力总成分别是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和高性能电池。其中55 KM是55 kWh的三元锂电池,60 KM是60 kWh的磷酸铁锂电池,80 KM是80 kWh的磷酸铁锂电池。从动力参数上来看,海鸥和e6都差不多。

车身结构

底盘结构很简单,就是三根纵梁,两个纵梁之间是一根横梁,两根纵梁之间是一根横梁,横梁上有一条横向的加强筋。

最重要的一个地方就是电池包的位置。这款车的电池包放在了后排座椅下方,这个位置的电池包最大特点就是“不安全”。因为我们在拆解e6时发现,这款车的电池包在后排座椅下方,而且没有任何固定措施。这就导致了这个位置一旦发生碰撞,电池包就有可能会被挤压变形。

由于海鸥是新车型,所以说整车结构和e6是完全一致的。唯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海鸥的车身结构和e6完全不一样。所以在安全性方面海鸥肯定没有e6那么好。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拆解e6时,会发现它有一个严重的安全问题。

电池

海鸥这款车的电池是由比亚迪自主研发的,电芯是比亚迪自家的,同时采用了比亚迪自主研发的 CTP技术,即电池包直接集成到车身框架中,没有采用传统的底盘电池包。

CTP技术可以让车辆拥有更好的续航和能量密度,同时也减少了整车重量。CTP技术与刀片电池技术是一脉相承的,在电池管理系统方面和刀片电池也是一致的。但是 CTP技术是需要车身底盘完整匹配才能实现更好的能量利用率,而刀片电池不需要底盘匹配,直接将电芯集成到了车身框架中。

海鸥这款车的动力电池组是比亚迪自主研发的磷酸铁锂电池,容量为70 kwh。电池组为两个单体结构,每个单体的容量为21 kwh,总容量为61 kwh。

驾驶感受

动力方面,比亚迪海鸥搭载了一台最大功率为135 kW,最大扭矩为280N·m的电机,匹配的是一台磷酸铁锂刀片电池。由于使用的是磷酸铁锂电池,所以这款车的续航里程可以达到550公里左右。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款车并不支持快充,只支持慢充。

底盘方面,海鸥与e6的底盘完全一致,采用了前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和后多连杆式独立悬架。这个悬架组合与比亚迪e6完全一样。

因为比亚迪海鸥是e系列的第一款车,所以在研发时,就将所有底盘系统进行了整合。而这款车使用的是一套由比亚迪自主研发的三电系统。由于这款车采用了磷酸铁锂电池,所以电池组会比三元锂电池更重一些,但是也不是特别重。

由于比亚迪e系列一直以来都是以轻量化为主要卖点,所以这款车在车身重量上应该会比e6轻一些。但是从实际感受来看,这款车的重心还是比较高的。

内饰

内饰方面,我觉得海鸥这款车的设计还是非常漂亮的,在这个价位里面属于比较优秀的了。同时它的用料和做工都非常好。方向盘采用了真皮包裹,握感非常舒服。仪表采用了全液晶仪表,显示内容非常丰富。中控屏幕是10.1英寸的,同时它还有一个10.1英寸的液晶大屏,这两个屏幕都很大,并且都是全触摸操作。

车内有很多物理按键,但是这些物理按键设计的都非常合理,手感也很好。方向盘前面有一个小小的显示屏,可以显示一些信息。空调面板是全触控操作的,空调出风口也是全触控操作的。这些设计都非常合理,也很实用。

在空调面板和中控屏幕上还有一些常用的物理按键和旋钮开关。

总结

在这个价位,海鸥算是非常优秀的一款车了。首先从外观上看,这款车的外观造型非常动感,侧面线条也很流畅。而且它的内饰非常漂亮,配置也很高。从底盘方面来看,这款车的操控并不像e6那么好开,而底盘是和e6一样的,所以从驾驶感受上来说,这款车和e6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但是从底盘方面来说,它又是和e6完全一致的。

因为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品牌沉淀,这是其他品牌无法比拟的。但是海鸥也有自己不足的地方:首先是它的外观造型过于动感,运动风格不是很强烈。其次是它的内饰做工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最后就是它比较重。

它不仅颜值高、配置高、动力也不错、操控也很好。而且从底盘方面来说,这款车也不会给人太多廉价感。

钢针刺穿刀片电池结果惊呆了 被比亚迪狠狠上了一课

【太平洋汽车网 技术频道】当许多人对磷酸铁锂嗤之以鼻的时候,比亚迪默默拿出了新的电池结构成果——刀片电池,继续坚守磷酸铁锂电芯这条技术路线。刀片电池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呢?这么说吧,2008年比亚迪推出了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纯电动车比亚迪e6,电池单体容量是45Ah。而2020年首搭于比亚迪汉的磷酸铁锂电池,在电池单体体积变化不大的前提下电池单体容量为138.5Ah,并且电池包的体积利用率从40%提升到60!这就是刀片电池结构的最直观明显的提升。

当高安全性的磷酸铁锂电池解决了能量密度低的问题之后,这便意味着,从前磷酸铁锂电池主要用于电动商用车、电动乘用车用三元锂电池的局面将会被打破。

刀片电池是什么

电动车传统电池包内部采用的是由多个电芯组成的模组,再将模组安装到带有横梁、纵梁的外壳上,组合成电池包,形成了电芯-模组-电池包三级装配模式,从模组到横梁、纵梁都占用了寸土寸金的电池包空间,限制了电池包能量密度的提升。

而“刀片电池”采用的就是大家既陌生又熟悉的CTP(Cell to Pack)无模组结构设计,省去了中间模组环节,直接将电芯集成为电池包。如果将比亚迪汉的电池包拆解开来,我们可以得到一堆长度1米,宽度10厘米,厚度不到2厘米的电池单体,这些电池单体紧密排在一起,就像“刀片”一样插进电池包,所以才得名刀片电池。

并且电池包内部几乎没有横梁或纵梁,薄如刀片的磷酸铁锂电池组合起来就能起到提升电池包整体结构强度的作用。于是,寸土寸金的电池包内部得以安装更多块电池单体,体积利用率得到极大提升,电池包总容量也就提上来了。在采用磷酸铁锂电芯的前提下,刀片电池结构将磷酸铁锂电池的容量/续航水平拔高到了和三元锂电池的同一水平线。

回到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刀片电池是什么?其实一句话就能说清,刀片电池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电池结构,其意义就在于通过改变电池结构的方式提高了电池的体积利用率。那么就会有人开始想到,三元锂电池是否也可以采用刀片电池结构呢?

我们从弗迪电池工程师的口中了解到,在弗迪电池当前技术储备下,三元锂电池也是可以做成刀片电池结构,但弗迪没有采用三元锂电芯路线的主要原因还是耐高温性能不如磷酸铁锂材料,为了弥补三元锂电池的热安全性,在设计电池包时需要预留更多的空间设计防火墙。

而采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会有哪些优势?在电动车常用的两种主流电池当中,磷酸铁锂材料本身具有放热启动温度高、放热慢、产热少、材料在分解过程中不释放氧气难以起火这四大优势。打个比方,在500℃温度下,磷酸铁锂材料结构还非常稳定,但三元锂材料在200℃左右时就会发生分解,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释放氧分子,引发热失控。

从电池材料热安全的角度来看,磷酸铁锂有天然优势,但过去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远不及三元锂,最终还是在新能源汽车电池补贴大战敌不过三元锂电。刀片电池结构的出现将扭转这一态势,使得其在发挥热安全优势的前提下,缩小与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差距甚至持平。

据弗迪电池介绍,搭载在汉EV的刀片电池包在热扩散试验当中的表现也优秀,在强制引发位于中间的电池热失控至350℃后,邻近电池表面温度最高也才80℃,没有起火、爆炸发生。

说完优点,其实磷酸铁锂材料也并且没有短板,在极端低温环境下,三元锂的放电容量明显高于磷酸铁锂,在零下20℃的条件下,磷酸铁锂的释放的电量会大打折扣。并且在低温低电量条件下的充电功率,磷酸铁锂要低于三元锂,低温环境简直是磷酸铁锂的天敌。

不过据弗迪电池的介绍,经过优化后的热管理系统可以保证刀片电池包在-35℃的极端低温环境下仍能够保持在最佳工作状态。

因为针刺实验,两个电池巨头杠上了

说到针刺实验就不得不提一提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的“旷世大战“,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吃瓜要点。故事要从比亚迪3月29日的那场刀片电池发布会开始说起,笔者当时坐在电脑面前看直播都能闻到浓浓的火药味,比亚迪宣称要改变行业对三元锂电池的依赖,将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回归正道!

并展示了刀片电池与三元锂电池的针刺实验对比视频,实验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三元锂电池剧烈燃烧,表面温度瞬间超过500℃,电池表面的鸡蛋被炸飞;而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就像没事发生,表面温度30~60℃。在这场直播中虽没点名道姓,但明眼人都知道三元锂电池市场份额最大的正是比亚迪电池最大的对手——宁德时代。

直到5月11日,在宁德时代的财报峰会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直言:电池的安全和电池的滥用测试是两回事,但有些人把滥用测试通过等同于电池安全。宁德时代的回应,瞬间将事件推向高潮,随后这两家电池巨头在微博上展开了激烈的隔空互怼。

其实比亚迪与宁德时代的争论的根源莫过于针刺实验对于验证电池安全到底有没有用?

在《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2015版国标当中,是存在电池单体针刺测试这一项目的。但随着大家都转而投向能量密度高的三元锂电池,国家不得不对这项法规进行修订。在最新强制性国标中,删除了电池单体针刺测试,取而代之的是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在热扩散试验中,可以自行选择加热触发热失控,或者针刺触发热失控,也就是针刺测试变成了一门选修课。

用一根大直径钢针刺穿电池,模拟电池短路进而触发热失控,是目前为止最严苛的测试方法,而且无论从钢针直径、刺穿速度来看,我们的国标测试方法在国际上都是最为严苛的。

带着针刺实验的疑惑,笔者来到了比亚迪位于重庆的弗迪电池工厂,亲眼目睹了针刺实验的整个过程。在针刺实验开始前,刀片电池和三元锂两种电池都已经是满电状态,刀片电池满电状态电压为3.4v,三元锂电池也达到了满电状态的4.16v。

首先开始进行测试的是三元锂电池,在调试完测试设备,一切准备就绪后,试验工程师回到指挥间。只听工程师一声令下,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隔着玻璃的隔壁试验间就传来了猛烈的爆炸声。三元锂电池一扎就爆了,针刺点被瞬间炸飞导致针刺温度未采集到。

之后用同样的方法测试刀片电池,场面毫无波澜,没有明烟明火。我甚至一度怀疑针刺试验是否已经开始,但从监控及玻璃房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钢针确实已经穿透刀片电池了。

由于刀片电池两端较长,电压处于缓慢释放的过程,安全阀温度也只是缓慢上升,2分钟后针刺点温度也才上升至33℃,安全阀温度上升至22℃左右。

1米长的刀片电池为何别人做不出?

刀片电池的概念并不新鲜,但想走出实验室量产装车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刀片电池最难最核心的部分其实是在于叠片工艺,不同于传统电池所采用的缠绕工艺。叠片工艺是把正极、负极材料切成小片与陶瓷隔膜合成小个电芯单体,然后将多个小电芯单体堆叠成一个大电芯单体。这样一来,叠片工艺赐予了刀片电池的高能量密度,但这种做法的成本也更为昂贵且麻烦。

因此刀片电池难点不在于整个电池结构的设计,而是辊压、叠片、切片等工艺的开发,由于市面上现有的叠片机最多只能做到600mm长,远远满足不了比亚迪刀片电池1米长的极片,因此这种叠片采用的是比亚迪完全独立自主开发的设备和裁切方案。

除叠片之外,刀片电池生产过程中的配料、涂布、辊压、检测等其他工艺都达到了顶尖水平。例如,配料系统的精度在0.2%以内;双面同时涂布,涂布最大宽度达1300mm、单位面积涂敷重量偏差小于1%;1200mm超大幅宽的辊压速度可达120m/min,厚度控制2μm以内,确保宽尺寸极片厚度的一致性。

总结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令人佩服的,比亚迪刀片电池的横空出世,让刀片电池跟比亚迪划上了等号,刀片电池虽不是比亚迪率先提出的,但当大家闲暇谈论起刀片电池时,率先想到的一定是比亚迪。在大家都认为磷酸铁锂电池该被淘汰时,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狠狠地给我们上了一课。(图/文/摄:太平洋汽车网 张景森)

从“山寨王”到300万销量,比亚迪是如何做到的?曝王传福发家史

“比亚迪计划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车企,在2025年销量突破1000万辆,超越丰田成为全球第一。”

——王传福

2007年8月9日 深圳·坪山

从“第1辆新能源汽车到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比亚迪用时13年,而从“100万到200万”仅用时1年,再从“200万到300万”时间缩短为惊人的半年。就在上个月,站在300万起点的比亚迪发布了高端品牌:仰望。

当多数人都在议论比亚迪在“仰望”什么时,另一些人则把目光投向了20年前,那是王传福和比亚迪一起脚踏实地走过的时光。

风起于秦川

2002年年底,位于深圳特区沙头角的明斯克号航母上迎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虽然此时南方的天气已经转凉,但对于几位从北方远道而来的客人而言,这里仍足够温暖。

站在明斯克号的甲板上,一位东道主模样的人对四位客人说道,“希望未来大家能一起打造一个汽车业的明斯克航母。”

说这话的是当时比亚迪的一位高管,而那四位客人则是秦川汽车的四位老总。在外人看来,他们的话跟吹牛皮差不多。因为此时的比亚迪还只是一家电池厂,王传福广为人知的称呼还是“电池大王”。

其实早在王传福之前,来自浙江的放牛娃李书福就已经找上了秦川,不过最终联姻失败。随后江阴富豪仰融亲赴西安,对秦川伸出了橄榄枝。但好景不长,仰融案发,他仓皇出逃。命运最终把绣球抛给了无为小子王传福,台下却传来一片喝倒彩的声音。

除了明斯克号上的那几个人,当时没多少人相信王传福能把汽车做起来。事实上,更多的是反对的声音,后来担任比亚迪副总裁的夏治冰就是坚定的反对者。这个王传福在1998年亲自去北大招回来的年轻人忧心忡忡地告诉王传福,“风险太大了,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更有媒体直言,“比亚迪造车是无知者无畏的不知深浅的大冒进”。

不过王传福还是固执己见,在离他37岁生日还有20多天时,他斥资2.7亿元购入秦川汽车77%的股权。从此,比亚迪正式进军汽车业。收购完成后,王传福破天荒地游览了秦始皇兵马俑,一睹“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风采。站在始皇帝气势如虹的千军万马面前,王传福心潮澎湃。或许在那时,比亚迪就注定要改写中国乃至全球的汽车格局。

不过事情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股东们的反对并不多余,就在收购的次日,比亚迪就迎来基金机构的“洗仓”,股价随即开始暴跌,两天内市值蒸发了27亿港元,且后续跌幅加剧,惨不忍睹。与此同时,王传福却给秦川所有员工全面加薪,且无一人被裁。为了尽快融入秦川,被派往秦川的夏治冰学会了吸烟,跟员工打成一片。

那时的王传福无暇顾及股价,作为技术狂人,他深知技术的重要性。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于是他远赴上海,约见了当时国内著名的汽车设计专家——廉玉波。在上海金茂大厦谈了几个通宵后,廉玉波决定加入比亚迪。后来廉玉波在上海招了几十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购置了一些设备,比亚迪上海研发中心就此诞生。

2004年年末,比亚迪研发出了第一款经济型轿车,内部代号“316”。兴奋的王传福赶紧请来了全国各地的经销商,结果当大家看到车的时候,瞬间就鸦雀无声了。他们从来没见过这么丑的车,想说几句客套话都不知道该怎么夸。

在股价暴跌时,王传福没有过多忧伤。而在看到比亚迪的第一款车出生即“夭折”时,这位狂人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316”这款车永远封存。

有人不解地问,这样岂不是把1亿多的研发费用和一年多的时间打水漂了?王传福凝重地说,“比亚迪做的第一款车,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巨人的肩膀

说到成功,牛顿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316”夭折后,王传福也在寻找着自己的巨人。

彼时,市场上卖的最好的轿车就是丰田花冠,2003年更是以2300万辆的成绩刷新了汽车单一品牌累计销量的世界纪录。王传福一眼就相中了花冠,于是他一脚便踩在了丰田的肩膀之上。和当时的很多中国企业一样,比亚迪造车的秘诀之一就是“山寨”。

2005年,一款叫F3的乘用车正式面世,它是比亚迪向市场推出的第一款车。不仅全国人民看傻眼了,丰田自己也看傻眼了,这不就是换标花冠吗?坊间更是传说这两辆车上的零部件都可以互换,完全兼容。

彼时,报纸上类似《车主花500元比亚迪变成丰田被抓》的新闻也渐渐多了起来,甚至换车标还形成了产业。被抓的车主告诉交警,为了让自己显得更有面子,就花了几百元元去汽修店将引擎盖、轮胎、方向盘上等25处比亚迪标志全换成了“丰田”的标志,立刻就让这辆7万元的比亚迪车变成了15万多的丰田车。

这么便宜的“丰田车”自然引发了购买狂潮,上市第一年便月销过万。比起十几年后蔚小理的月销量,比亚迪堪称奇迹。但即便如此声势浩大,在这款车上市后的几年里,丰田始终都没有对比亚迪发起过任何知识产权的诉讼,尽管他们曾把F3买回去拆解研究。

“我们大量的使用非专利的技术,非专利技术的组合集成就是我们的创新。譬如说汽车的外观专利有5幅照片,前面、后面、侧面、正上方和斜上方,这5个面都是相似的,你就可能是侵权的,但只要其中有一幅照片完全不一样,其余的完全一样也不侵权。”两年后,在被别人追问起来时,王传福坦然地说比亚迪的成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其实,和三洋、索尼打过专利官司的王传福深知专利的厉害,他不允许研究人员直接抄袭那些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当时在比亚迪,负责处理专利问题的人就有500多个。比亚迪首席设计师廉玉波曾毫不避讳地说,“我们每年都要拆掉很多车,如果想用一种技术,先看有没有专利,有就调整、规避掉,没有就拿来用。”他直言,他们甚至做好了打官司的准备,而且100%不会让对手赢。

后来,比亚迪又陆续推出了多款车,似乎不少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如有人说比亚迪F0的原型就是丰田Aygo,F6酷似广本雅阁和丰田凯美瑞,F8被曝出模仿奔驰C级和雷诺梅甘娜CC……

F3的横空出世让比亚迪一鸣惊人,仅仅一年多时间,销量便达到了10万辆。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曾经不可一世的美国通用汽车在百岁生日之际宣布破产,韩国双龙汽车也陷入窘境,戴姆勒公司停产一个月,欧宝汽车几乎关闭全部欧洲工厂,多家车企销量暴跌……全球汽车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令人意外的是,比亚迪的年销量却达到了20万辆。

比亚迪出色的表现成功引起了地球另一边“股神”巴菲特的注意,股神“特使”索科尔来比亚迪考察后,当即表示可以投资5亿美金。没想到却招致王传福的拒绝。王传福的理由是,他并不是在卖公司,巴菲特最多只能购买10%的股份。巴菲特闻听此言大喜,他说,一个不愿意出卖自己公司的人才是值得投资的人。随后便宣布以18亿港币投资比亚迪。

不过在海峡对岸听到这个消息的另一位大佬则勃然大怒,他在台湾媒体发文质问巴菲特,“敢不敢开比亚迪汽车上下班?”这位大佬就是当时的台湾首富郭台铭。他甚至扬言,自己将要买一两股巴菲特公司的股份,再以股东的身份当面质问巴菲特。搞清楚到底是77岁的巴菲特糊涂了,还是巴菲特公司另有所图。

郭台铭的愤怒并不是无名之火,就在一年前他便以盗窃商业机密为由在香港高等法院提起诉讼,向比亚迪索赔51.3亿元。他指称,自从2002年王传福受邀去台湾见他时,祸端便已埋下。从2003年开始,富士康就有400多名员工跳槽比亚迪,包括花费几十万元派往欧洲培养的高技术人才,同时大量机密文件被神秘地摆在王传福案头,比亚迪甚至为此成立了挖角办公室。

在富士康的穷追猛打下,2008年3月份,比亚迪前执行董事兼副总裁夏佐全被拘留,两个涉案的富士康员工分别被判处1年零4个月和4年有期徒刑。不过这个被称为“高科技领域知识产权第一案”的案子在9个月后迎来戏剧性逆转。比亚迪发布公告称,公安部门已撤销了此前对比亚迪的所有刑事调查,同时指出富士康涉嫌贿赂比亚迪前员工伪造证据。

让郭台铭垂头丧气的还不只这一件事情。在“巴菲特效应”的引导下,比亚迪的股价出现暴涨,巴菲特投资收益高达500%,王传福个人资产更是达到350亿港币,成功问鼎2009年中国首富。

与此同时,78岁的巴菲特也在美国小城奥马哈召开了股东大会,当他从一辆比亚迪车的后排玻璃窗里伸出左手,对着路边的王传福大声赞叹“Very good”时,不知郭台铭作何感想。

浪成于微澜

如果仅仅是沉醉于成为中国首富,止步于卖燃油车,王传福的人生并不会这么传奇,比亚迪也不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新能源汽车的执牛耳者。

2007年8月9日,对比亚迪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不只是因为789暗含步步高升之意,更是因为这一天比亚迪汽车坪山基地落成,F6正式下线。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山林,仅仅329天后,比亚迪就以每天挖掉一座山的速度,将30多座山头夷为平地,挖出的土石方填平了120多个鱼塘。

在这片孕育着希望的土地上,当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深圳市政府领导及全国记者的面,向来低调的王传福亮明了自己的野心,“比亚迪计划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车企,在2025年销量突破1000万辆,超越丰田成为全球第一。”尴尬的是,或许是未能从王传福的“狂言”中回过味来,座位上的贵宾竟无一人鼓掌。毕竟那时的比亚迪在国内也只能排在第19名的位置,突然说要做全球第一,多少会让听者怀疑自己的耳朵。

事实上,这句话的前半句王传福说的是“未来的天下是混合动力、电动车,而不是汽油车的。”王传福认为,汽油柴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将会在21世纪走入末路,汽车的内燃机时代即将走向结束,电动汽车将会成为汽车业的中流砥柱。2008年10月,美国《麦肯锡季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2009年中国将给我们带来的七大惊奇》,第一件谈的就是比亚迪押宝的电动汽车。

3个月后,北美国际车展在美国汽车城底特律开幕,比亚迪首次进入主展厅。这一次王传福带来了双模电动车F3DM及纯电车e6。对于这个来自遥远东方的汽车品牌,《纽约时报》还做了专题报道。王传福更是扬言,“电动汽车的时代已经来临,引领世界的,不是美国人,也不是德国人,而是中国人。”他还宣称,比亚迪要做内燃机的掘墓人。

其实,王传福做电动汽车的想法比媒体公开报道的要早好几年。自从他收购秦川汽车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掘墓内燃机了。当时他把锂电池装进秦川自产的福莱尔轿车内,续航可达280公里。但由于成本等原因,没有推向市场。这期间,比亚迪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他甚至亲自担任e6纯电动车项目总负责人,力图整合比亚迪的两大核心业务——电池和汽车。当别人还在燃油车的道路上加速狂奔时,比亚迪已经在新能源的曲径中摸爬滚打。

2009年12月,《中国新闻周刊》的一篇报道为比亚迪的电动化加了把火。文章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的警戒线,业内专家认为,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石油安全,而且中国的石油缺口还在加速扩大。

在全球化时代,摆脱对石油的依赖,是中国重要的政治命题,而新能源车无疑是解题的答案之一。2010年6月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新能源补贴政策,纯电动车每辆最高补贴6万元,插电式混合动力每辆最高补贴5万元。

随后几年,中国实施了更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自2013年起,中国新能源车就开始进入了快车道:短短四年之内,年销量从1.76万辆一直攀升至77.7万辆,暴增60倍;在2015-2017年三年间,我国的新能源车销售量连续保持世界第一。

虽然大规模的补贴也滋生了诸多骗补事件,但大江大河一定是波涛汹涌泥沙俱下的。重“赏”之下,中国迅速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第一大市场。这期间也诞生了“蔚小理”等多家造车新势力,甚至引进了特斯拉这样的超级鲶鱼。面对多股势力的联合“绞杀”,比亚迪岿然不动,仿佛在说“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正是从中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2013年开始,比亚迪连续8年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而到了2015年,比亚迪则连续4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2021年5月19日,比亚迪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成为中国首个进入新能源汽车“百万辆俱乐部”的品牌。

隐秘的凶险

虽然一路走来,比亚迪看似一帆风顺,但和所有汹涌的大海一样,从风平浪静到排山倒海,比亚迪也曾历经波涛汹涌,跌宕起伏,一度进入至暗时刻。

2011年1月,一名比亚迪经销商份因其账户上仅剩50元钱而突发心脏病,几乎丧命。在另一次经销商会议上,一个50多岁的经销商因压力过大竟在众目睽睽之下哭了……

时任比亚迪销售公司总经理的夏治冰经销商们说,“你们不要怪那些小伙子(区域负责人),要怪就怪我夏治冰,我给你们深深鞠躬,我们的商务政策出了问题由我来负责任。”

其实危机的种子早就埋下了。2008年,为拉升销量,比亚迪各销售大区将把最能开拓渠道、引进新的经销商的区域经理封为“销售七剑”。比亚迪当时的商务政策是不管优质与否,只要打保证金均可签订筹备建店协议,比亚迪高层则多次在内部会议上宣称:“只要经销商签了协议,那经销商就是板上钉钉的肉,跑不掉了,随我们处置。”效果也是立竿见影,2009年,比亚迪以162%的增长率成为增长最快的本土汽车制造商,40万辆的销量跻身行业前八。也是在那一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

但到了2010年,盲目扩张的比亚迪销售体系开始失控,经销商们面临压库、资金周转不畅、利润低甚至亏本等问题。4月份,全国最大的比亚迪旗舰4S店成都平通公司宣布退出比亚迪销售网络,随后宣布退网的比亚迪经销商多达308家,整体经销商退网比例高达22.63%,许多经销商甚至转投了奇瑞、吉利等竞争对手旗下。

9月底,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比尔·盖茨一行不远万里来到北京,一同乘坐最新上市的M6,为比亚迪站台,却被嘲作秀。据悉,比亚迪有超过10人专职负责此事,巴菲特之行直接花费超过100万元。事实上,比亚迪第三季度的净利润仅1100多万元,同比大跌99%。面对困境,王传福遂将当年的汽车销售目标从80万辆下调至60万辆,年底却依然没有完成。

2011年8月5日,为比亚迪汽车立下汗马功劳的副总裁夏治冰辞去所有职务,谢别王传福。他在微博上表示,由于个人的急功近利,误导了公司及销售团队……他为此而致歉,认为这几年来最愧对的就是经销商。

就在他辞职的前一个月,比亚迪高管及股东在十天内接连五次抛售所持公司股票,套现4.22亿元,公司股价一度跌幅超过3成。最终,整个2011年比亚迪销售汽车43.7万辆,同比下降了13.33%,净利润同比下降45.13%。《比亚迪大败局》《比亚迪教训》等连篇累牍的负面报道像洪水一样袭来。

比退网更要命的是,比亚迪汽车的质量问题也饱受诟病,甚至发生了同一问题五次维修仍未解决的情况。媒体上,类似《比亚迪刚买不到20天油管自动脱落汽油泄漏》的报道并不鲜见。有消费者怒称“比亚迪厂大欺客”,直接要求退车。

面临经销商“退网”,消费者“退车”的压力,王传福坐不住了。他意识到“车子只要能造出来就能卖掉”的想法必须改变,他必须让外界知道比亚迪不再是质次价高的代名词,他的车,不比别人差。

2012年4月,王传福在“汽车技术品质发布会”上表示,过去比亚迪一直高速成长,在成长过程中犯了一些错。“比亚迪就算不惜代价也要做好汽车品质”。随后,比亚迪又对外发布了IQS10质量标准,即所有单车两年内平均小于一个故障,向合资品牌全面看齐。

时任比亚迪汽车品质部总经理赵俭平说,这个会被大家戏称为“找茬大会”,在指定时间内达不到整改的品质标准的话,这意味着你的职位可能将不保,严重的将直接“下课”,“近几年,有多位事业部老总因为无法按时按质完成‘品质标准’而被撤职。”

据接近王传福的人说,他极少发脾气,但发脾气多与产品质量问题有关。在比亚迪称之为调整期的三年时间中,比亚迪的每一款新车测试出来后,王传福都是它们的首位车主。

还是在2012年,比亚迪雄心万丈地推出了全新王朝系列车型,首款车型为比亚迪秦DM。此时,距离王传福那次游览秦始皇兵马俑已经过去了近十年。而“秦”这个字,也包含了太多意义。

不仅是指统一了全中国的“秦王朝”,也指功比三皇五帝的“秦始皇”,甚至是比亚迪汽车的起源“秦川”,还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老秦人”。从“秦”这个名字,人们也得以窥见王传福在新能源汽车帝国的勃勃野心。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正是从“秦”开始,穿过至暗时刻的王传福和他的比亚迪帝国开始了一路狂奔,属于比亚迪的“王朝”已然来临,中国新能源汽车也正式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舞台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到中流击水

众人皆知秦王朝的强大,却不一定知道他也曾筚路蓝缕。在一百多年的战国历史里,秦国其实历经了四次被灭国的危险。对于比亚迪而言,起步阶段同样艰难。

如今的比亚迪给人的印象是什么都能造。但曾参与比亚迪早期新能源车研制,现任三一重工副总裁的王发平在一次沙龙中透露,王传福并不是一开始就打算什么都自己造,更多的是因为买不到。

当他们试图寻找零部件供应商时,对方要么不合作,要么干脆报出天价。比亚迪早年向博世采购刹车系统,对方报价2000元/套。比亚迪自己搞成功之后,对方立刻报价到800元/套。

既然没人愿意陪着冒险,比亚迪只好自己动手。到2010年,比亚迪旗下的配套厂已经扩至数百家,汽车零部件除了玻璃和轮胎之外,其他几乎都是自产自销,包括油漆,连广告也是自己设计。王传福早年公开在媒体上讲,“我们不仅零部件如此,就连生产线上的生产设备也是自己制造。”最终,比亚迪炼成了垂直一体化大法,什么都自己生产。

在当时,面对欧美对中国品牌的技术封锁,比亚迪的这一做法与华为如出一辙,颇具前瞻性。但是“垂直整合”模式也有其弊端,汽车零部件常年内部自产自销,没有市场机制约束,质量和腐败问题频发。“为了寻求内部过关,(比亚迪)零部件厂长多会请品质处和工程院同事们以团建的名义参加各种饭局、KTV等。”对此,王传福勃然大怒,要求旗下所有事业部摸查外部供应链资源,然后和内部进行对比,该采购的采购,该关门的关门。

“各事业部吃大锅饭,只和自己比,不和同行比,就会失去竞争力,只赚比亚迪的钱,那不叫本事,拆出去赚市场的钱才叫本事,才意味着产品有竞争力。”在比亚迪成立23周年的活动上,王传福正式推动比亚迪内部的“改革”与对外的“开放”。比亚迪按照业务划分,打造“事业群+事业部”的组织架构,培育新的增长点。王传福想让每一个子公司都成为一个“小王传福”。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比亚迪的“改革开放”彻底激活了公司的潜力,比亚迪也由此建立了“技术鱼池”,里面满满的黑科技。号称永不起火的刀片电池、汽车级IGBT、DM-i混动技术、e平台3.0都是出自这个鱼池。如今,比亚迪已完全掌握了新能源车型电池、电机、电控的三电核心技术。

比亚迪高层毫不避讳地表示,比亚迪不仅想成为一家世界级整车厂,而且想成为新能源领域的博世。比亚迪的零部件不仅能满足内部供应,而且还可以外供给其它车企。一汽红旗、福特、韩国现代都使用了刀片电池。甚至是连一度相互嘲讽的老对手特斯拉,也对刀片电池眉来眼去。

正是在比亚迪刀片电池的加持下,2020年比亚迪汉一经面世就一鸣惊人,4个月后,其月销量就突破了1万辆。彼时,国内生产新能源汽车的车企几乎都笼罩在国产特斯拉 Model 3 的阴影之下。售价25万左右的比亚迪汉好似一把长枪,刺破了苍穹。

两年来,汉家族不断向曾被对手占据的高端新能源市场发起冲击,月销从1万辆快速推升到3万辆,一举逆转了和特斯拉Model 3的竞争态势。人们终于看到,这款以“汉”命名的轿车不负其名。

如果说“秦”开创了比亚迪的王朝纪年,那么“汉”则让比亚迪站在了新能源之巅,展现了中国汽车的恢弘之气,也让所有自主品牌看到了向上突破的希望。

时间来到2022年4月3日,比亚迪突然宣布“已自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成为全球首家宣布停止生产燃油车的车企。同年11月16日,比亚迪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发布在比亚迪全球总部举行,标志着比亚迪成为首个达成这一里程碑的中国品牌。

从“第1辆新能源汽车到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用时13年、从“100万到200万”用时1年,从“200万到300万”仅用时半年。如果说以前王传福是在用铁锹给内燃机掘墓,现在的他恐怕是开着挖掘机掘墓了。全球汽车大佬们注意到,比亚迪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品牌正在改写着百年汽车业。

尾声

2022年10月25日,日本《朝日新闻》发布了一则报道,内容是丰田汽车公司24日宣布与比亚迪公司联合开发的轿车型电动汽车“bZ3”即将在中国发售。

这则消息令不少日本人错愕。作为日本骄傲的全球头号车企丰田公司怎么会跟曾经“偷师”自己的中国年轻车企比亚迪合作呢?更令他们想不到的是,丰田的这款新车竟然搭载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而且它的设计、研发以及生产等工作也是比亚迪负责。有自媒体戏称,这是一款挂着丰田车标的比亚迪。

从“挂着比亚迪车标的丰田”到“挂着丰田车标的比亚迪”,这条路王传福走了近20年。而这一切,皆源自于秦岭脚下的一家不太知名的汽车厂——秦川。

其实早在2017年,就有媒体在日本拍到丰田购买了“比亚迪唐”整车回国研究,并由众多技术高管试驾。这不禁让人想起了1300多年前,成百上千的遣唐使乘坐木船漂洋过海来到大唐,学习唐朝的文化、制度、科学……一睹盛世风采。

在《读卖新闻》发布那篇报道的4天后,就有中国媒体报道比亚迪关联公司耗资50亿元订造了8艘可装载7700辆汽车的滚装船,其“造船出海”的野心“昭然若揭”。事实上,早在3个月前,比亚迪就曾官宣将于2023年在日本开售海豹、海豚以及元PLUS这3款纯电车型。不只是日本,比亚迪还将新能源汽车出口到了欧洲、南美和东南亚等地。

而在比亚迪一路攻城略地的背后,其实是中国汽车出口的高速爆发。继2021年出口突破200万辆后,今年中国汽车累计出口量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除了比亚迪,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和埃安等“传二代”也开启了出海之旅。媒体评论称,2022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元年。

时年56岁的王传福,早已不提当年在坪山基地说下的“大话”,但人们仍然记得他彼时的壮志雄心。而今,比亚迪虽然离成为全球第一的车企还有距离,但在电动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它已然站在神坛的边缘,仰望着云巅。

参考资料

1.《中国新首富王传福》 华文出版社

2.《比亚迪之父王传福》 中央编译出版社

3.《比亚迪大败局》 环球企业家

4.《比亚迪狂飙》 中国企业家杂志

5.《王传福的电池大冒险》 商业人物

阅读原文,抽半价车,最高省5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e6维修资料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