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秦怎么调出油耗

遥遥的天之涯,Z112去哪?

8600里,48小时,从海口到哈尔滨,Z112次列车是春运里程最长的列车之一。

它是一趟绿皮火车,驶过海南、广东、江西、安徽、山东、北京、东三省,长长的硬座和卧铺车厢搭载了候鸟老人、打工者、北漂、上班族、学生和探亲者。

这是杨万宏在Z112担任列车长的第7个年头。他眼见着这些年列车和乘客的变化:提速后,列车往返全程从6天压缩到了5天;而哈尔滨的“文旅热”,也让不少游客踏上开往东北的列车。(此前报道→“泼天的富贵”,为何轮到了哈尔滨?)

国新办的发布会预计,2024年的春运,40天内大约会有90亿人次出游,这个数据创历史新高,接近去年同期的两倍。

这是一个真正流动起来的春节。而Z112就像是流动中国的缩影,那些来自不同省份、操着不同口音,有着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人们,他们步履不停,上车又下车,带着过去一年的喜乐愁盼,也带着对未来的期待与心愿,奔向家乡或异乡。

Part.

1

“候鸟列车”

在秦姥姥的小外孙眼里,海比松花江大多了,一眼望不到边。

今年寒假,12岁的外孙、6岁的外孙女跟着秦姥姥从哈尔滨去海南旅行,22天的行程,孩子们第一次见到了辽阔的海。在列车上,小外孙伸出手掌,兴奋地展示自己在万宁日月湾捡到的白色小海螺,他还捡了一些贝壳,打算给妹妹串条项链。

秦姥姥和她的外孙、外孙女。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陈思众 龙云杰 郑朝渊 拍摄

这些年,许多东北人去海南旅游、置业、养老,在Z112的车厢里,常能看到一箱一箱的热带水果,那是东北人带给亲友尝鲜的海南特产。

列车长杨万宏说,每年九、十月份,不少东北老人会搭乘Z112到南方过冬,到来年三、四月份再返回,Z112也因此被称为“候鸟列车”。

在这趟“候鸟列车”上,有两地的迁徙,也有不变的乡情。乘务员兼播音员白雪见过去南方养病的乘客,也见过回北方落叶归根的老人。

打从Z112开通起,餐车主任刘凤就在车上了。

餐车主任刘凤。

在刘凤看来,“时代在前进,口味也在变化”。她的餐车提供的餐食现在讲究色香味俱全,摆盘的餐具也愈发精致,四五年前是白盘,现在是蓝花点缀的餐盘。

列车从南开到北,给乘客准备的食物也各不相同。在南方时,菜口味清淡些,比如烧鲜蘑、烧笋、香菇油菜,经过江西南昌,会加些辣,而进到东北,口味变重了,小鸡炖粉条、土豆红焖肉端上了餐桌。

这四五年来,刘凤明显感觉大家更注重养生了,点菜讲究荤素搭配,还有人会专门叮嘱少油少盐。

她注意到,有些“候鸟”老人会自带饭菜上车,有的在家煮好了饺子,上车用开水热一下就能吃。还有人提溜着电饭锅上车。

为了照顾老人的口味,刘凤会把菜和饭焖的软一点,有时候遇到乘客过生日,就给他们煮上长寿面,卧个鸡蛋。

Part.

2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在外务工人员是搭乘Z112返乡的主力军之一。

2月4号夜晚,列车驶入广东境内,硬座车厢上来不少打工者模样的乘客。65岁的李忠诚是河南人,在广东茂名砍甘蔗,一天工钱100元,之前他还在宁波做过建筑工,砌砖、粉刷。因为年纪渐长,建筑工的活不太能做了。

劳动者的脚步总是不停歇。两位年近60岁的工人在三亚做建筑工,过去几年,他们去过河南、也去过内蒙古和新疆,哪里有活干就去哪里。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李忠诚的儿子在检察院工作,老伴帮着带孙儿,他在外打工,每年回家几个月,看顾庄稼。想着今年结算到了工钱,孩子还挺争气,他很知足。

在广东的几个站点上车的乘客,很多人排队等着补票。等待的间隙,他们攀谈起来,“我在20多号就开始买票了,买了半个月”、“这票为啥一抢就没了呢?”

一个中年女人补完票从人群中挤出来,站在卧铺车厢的连接处。她打算回沈阳,但一直买不到票,打开手机,密密麻麻都是候补未出票的记录。

她来海南打工10年了,在工地砌砖墙,做抹灰的小工,“东北这两年建筑活少了,不是重点开发海南嘛,所以我们来这里发展。”

列车上的乘客。

入夜了,硬座车厢的人,有人躺下来蜷着休息,有人把被子垫在地上,还有的母亲让孩子在座位上睡,自己站在一旁。

从安徽阜阳站下车后,李忠诚要再找客车去沈丘,回在周营乡的家。他说,自己的新年愿望是团团圆圆,欢欢喜喜。

Part.

3

累并打拼着

去年,Z112次列车的广州和天津站,分别变更成了广州白云站和北京丰台站。列车长杨万宏说,从北京站上车的,不少是“北漂”,也有换乘的旅客。

从北京出发的乘客梁夏书,这趟目的地是长春。去年起,他在北京开网约车,拉的多是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的乘客。

他从乘客身上感受这座城市的气息——他们往往是在CBD的上班族,21:30到22:00下班,带着一脸倦容上车,很少和司机聊天。

梁夏书回忆,有一位女乘客,上车不到五分钟就开始哭,足足哭了半小时,一直到下车。她似乎在银行工作,不知道什么原因,客户不满意她的工作。

“在北京,挑战和机会并存。”列车上,另一位做互联网运营的乘客牛爽感慨。

一位从北京丰台站上车的年轻人,斯斯文文,脸上总挂着笑容。他从杭州出发,目的地是哈尔滨,但没有买到后半段的票,他计划坐到山海关站再换乘。

累,是他2023年的关键词。他在杭州一所私立学校做生物老师,平时上课、周日补课,他希望2024年经济上更宽裕,“其实还是想回家,但没有赚够钱。”

一年到头,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惦念的还是家里的味道。同样从北京上车,去往哈尔滨的林麒,已经在畅想到家时的情形,“我爸一定会做一桌子菜,应该都是我想吃的。”

23岁的他刚上班一年,在车企工作。这次回家,他从深圳乘飞机到北京,再转火车到哈尔滨,这样算下来能比直飞节省一半的费用。今年领工资了,他想给爸妈发个红包。

Part.

4

流动起来的年

人潮又回来了,这是一个流动起来的年。

杨万宏说,今年Z112的硬座车厢超员率达到了104%,以往整理一个车厢的废品,往返用20个1米长、半米宽的垃圾袋装就够了,现在40个都不够。

杨万宏今年44岁,在火车上跑了23年,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从前列车少,春运的旅客有票都挤不上车,列车员值乘也很累。现在高铁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分担了不少客流。

列车长杨万宏。

如今人们的出行工具也更多元了。数据显示,中国汽车的产销量在2023年双双创下历史新高。据国新办发布会的消息,今年春运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自驾出行成为绝对主流。

乘客梁夏书回忆,10年前的春节他搭火车,见到大家总是大包小包,现在的乘客更多是拎着旅行箱,轻便了许多。

哈尔滨客运段党总支书记程继东也说,过去他们希望乘客们“走得了”,现在是要“走得好”。

列车提速了,硬件也改善了。三年前,Z112次的列车员还是用票夹子补票检票,现在一部手机就搞定了,乘客们买票也都从线下转到了线上。

乘务员张洪亮眼见着,这些年人们的吃穿更讲究了。以前上车是吃泡面馒头,现在有自热米饭,从前是大棉袄裹得严严实实,现在是轻便、靓丽又保暖的冬装。

在这趟车上跑了3年,乘务员郑玮觉得辛苦,也时常感到暖心。比如车上有小朋友来回跑,乘务员要去提醒他们,有的孩子会突然间送来个小水果;还有一次,他在车上发烧了,有个老人给他掏自己兜里的药。

在绿皮车里,人和人的距离似乎更近。有时相似的口音、一声问候、一袋小吃就能迅速连结两个从未谋面的人。

在硬座车厢的通道里,两个年纪相仿的男生交谈起来。他们一个21岁,东北人,做电商运营5年了;一个24岁,山东人,在广东的工厂打工。

东北男生说,他每天都在不停地选品,寻找既便宜佣金又高的东西,比如一个在淘宝上卖到20元的洗脸巾,他可以18元出售,同时还能赚到佣金。

去年,他最有成就感的事是买了一辆7万元的摩托车,他的手机里存着自己与摩托车的合影,戴着头盔,很神气的样子。他说,未来还是想参加大学本科自考,想着学历提升了也许更好找工作。

山东男生也想试试成人高考。他14岁就辍学了,起初被发小带着学做烧烤,后来又辗转不同的省份打工,去年他在广东肇庆做线路板检验,一周能做上七天。忙了一年,他最盼望回家吃家乡的猪脚,哥哥足足给他买了二十多个。

普通人的愿望有时候很简单。Z112次列车上有对乘务员夫妻,王铁和白雪,一个是卧铺车厢乘务员,一个是车厢广播员。他们在这趟列车上,跑到了十一个年头。

王铁和白雪夫妇。

因为工作的关系,他们春节并不都能在家过,今年,家里的两个孩子早早就算好了,除夕一家人终于能团圆了,等着他们俩回来做好吃的。

Part.

5

朝着家的方向

家是中国人的情感公约数。

戴着黑色鸭舌帽的兰力臣和48岁的东北老乡姜延成聊起各自的女儿,脸上浮起了笑容。

兰力臣去年到海南做外墙保温工,“苦的甜的人生百味都尝过了,挣不挣钱无所谓”,他就盼着到家里,吃上老婆做的热饭,聊聊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姜延成这次没买上坐票,只能靠着列车,坐在自己做工用的桶上,旁边摆了一双蓝拖鞋。他刚来海南工作不到半个月,做芒果装卸工,但不适应湿热的天气,手上腿上都长了疹子,只能先回去。

卧铺车厢,有不少跟着家长回东北老家的孩子。10岁的男孩李明哲自称“社牛”,他戴着黑框眼镜,穿梭在车厢跟同龄伙伴打招呼。

2岁那年,李明哲就跟着家人到了海南。他还没见过雪,今年很想回东北打雪仗、堆雪人。他在列车上认识的小伙伴侯欣彤也是在南方长大,这次回老家吉林,很期待去澡堂子泡澡。

李明哲。

跟随父母迁居他乡的东北第二代,还是有割舍不断的乡愁。16岁的男生胡城启,五年级时就跟着母亲从吉林转到广州读书。南方的同学很新奇,围着他问了许多关于东北的事;而他,很想念东北的麻辣烫和烧烤。

在长春站,一个背着双肩包的年轻男士打算下车。他在广东做保险,去年台风多,保险案子也多,他在东莞、珠海、深圳来回出差,这一年比往年都忙,他已经四年没有回家过年了。

Z112次列车上的窗花。

列车一路向北,距离终点站越来越近。有人帮孩子戴上了厚帽子,有年轻女孩在补妆。这时,响起两个孩子稚嫩的童声,“阿姨,我们俩的帽子都有熊耳朵”。

窗外的雪越堆越厚,太阳缓缓下坠,在北方的大地上晕出橙黄色的光。一个烫着卷发的中年女人,望着车窗外的景色,哼起“萱草花”的曲调。

“遥遥的天之涯,萱草花开放,每一朵可是我牵挂的模样,让它开遍我等着你回家的路上,好像我从不曾离开你的身旁……”

来源: 央视网

每日说药:溃疡性结肠炎吃什么药?美沙拉秦肠溶片的作用怎样?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溃疡性结肠炎这种疾病,反复的腹痛、腹泻让患者痛苦不堪,一旦疾病发作,必须离开上厕所,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所以对于这个疾病,应该及时治疗。

一、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炎的一种,患者常会出现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等,具体如下:

1、全身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一种慢性消耗的疾病,患者常精神萎靡、少气懒言、四肢乏力,但是如果在急性期的话,患者还会出现发烧的情况,同时可能会出现失水、休克出血表现。

2、消化道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也是一种结肠炎,患者常会出现腹部隐痛、腹胀、腹痛、腹泻的症状,特别是在寒冷、进油腻之物、过于劳累、压力过大的时候症状会更加严重。

一般来说,患者大便的次数都会很多的,一天几次甚至数十次。慢性患者在急性发作的时候,还可能会出现高热、腹部绞痛、恶心呕吐的症状。

3、体征方面

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平时会长期出现长期腹部不适、腹部隐痛的情况,一般检查的话在腹部、脐周或少腹部会有轻度压痛的情况。

二、溃疡性结肠炎如何治疗?

1、药物治疗

(1)柳氮磺胺吡啶水杨酸制剂

代表药物:美沙拉秦肠溶片,如莎尔福等。

溃疡性结肠炎其实就是结肠的一种炎症,而美沙拉秦肠溶片这一类的药物能够对肠道壁炎症起到消炎的作用,从而可以治疗疾病。

美沙拉秦肠溶片怎么样?

美沙拉秦肠溶片可以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急性发作和维持治疗,治疗的时候应该由医生确定使用疗程。国外推荐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急性发作期一般服药8-12周。有需要的朋友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2)皮质类固醇

例如强的松、地塞米松。

强的松具有抗炎的作用,而溃疡性结肠炎也是一种炎症,皮质类固醇这一类的药物能够改进全身状况,使病程缓解。

(3)免疫抑制药

代表药物:硫唑嘌呤片,如信谊、奥托康等。

免疫抑制药这类药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尚未明了,但是这类药物可改变病的进程,抑制临床表现,但不能改变基础病,常用于静止期减少复发。

(4)中成药

代表药物:固肠止泻丸。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出现与脾肾阳虚、中气下陷、胃关不固有关,治疗应该以清热凉血和柔肝止泻为主,固肠止泻丸具有调和肝脾,涩肠止痛的作用,适合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2、外科治疗

目前治疗溃疡性的结肠炎的手术方法有下面几种,包括结直肠全切除、回肠造口术;结肠全切除、回直肠吻合术;控制性回肠造口术;结直肠全切除、回肠袋肛管吻合术。不同患者适合的手术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治疗的。

三、常见治疗疑问解答

得了溃疡性结肠炎能不能治好?

就目前来说,并没有特效药物或者方法可以根治这个疾病的,但是患者在通过规范的治疗后,可以减少复发的次数、延长缓解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的。一般来说,出现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日常要注意下面几点:

1、注意休息,适量的运动,运动的话,不要进行激烈的项目。

2、饮食方面,建议应该保持清淡,可以少油少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是需要避免的。同时,海鲜之类的也是可以吃的,但是要忌无鳞的海产品。最好可以选择温性食物,避免寒凉的食物。

这期就讲到这里了,祝大家早日恢复健康!

为感谢大家这一年来对康爱多头条号的支持!

点击下方 #了解更多# 观看视频,点击关注,留言转发!我们将从评论中抽取5位幸运观众各送出东阿阿胶打粉机一台!

关注我们头条号,我们会私聊你是否中奖哦!

到哈尔滨8600里:列车Z112的48小时和它搭载的时代细节

10:22

这趟列车跨越山海,载满乡愁,也载满期盼。澎湃新闻记者 陈思众 龙云杰 剪辑 高尔娜 陈曦 张力克 调色 江勇 海报 赵冠群(10:22)

8600里,48小时,从海口到哈尔滨,Z112是春运里程最长的列车之一。

它是一趟绿皮火车,驶过海南、广东、江西、安徽、山东、北京、东三省,长长的硬座和卧铺车厢搭载了候鸟老人、打工者、北漂、上班族、学生和探亲者。

这是杨万宏在Z112担任列车长的第7个年头。他眼见着这些年列车和乘客的变化:提速后,列车往返全程从6天压缩到了5天;而哈尔滨的文旅热,也让不少游客踏上开往东北的列车。

国新办的发布会预计,2024年的春运,40天内大约会有90亿人次出游,这个数据创历史新高,接近去年同期的两倍。

这是一个真正流动起来的春节。而Z112就像是流动中国的缩影,那些来自不同省份、操着不同口音,有着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人们,他们步履不停,上车又下车,带着过去一年的喜乐愁盼,也带着对未来的期待与心愿,奔向家乡或异乡。

“候鸟列车”

在秦姥姥的小外孙眼里,海比松花江大多了,一眼望不到边。

今年寒假,12岁的外孙、6岁的外孙女跟着秦姥姥从哈尔滨去海南旅行,22天的行程,孩子们第一次见到了辽阔的海。在列车上,小外孙伸出手掌,兴奋地展示自己在万宁日月湾捡到的白色小海螺,他还捡了一些贝壳,打算给妹妹串条项链。

秦姥姥和她的外孙、外孙女。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陈思众 龙云杰 郑朝渊 拍摄

这些年,许多东北人去到海南旅游、置业、养老,在Z112的车厢里,常能看到一箱一箱的热带水果,那是东北人带给亲友尝鲜的海南特产。

列车长杨万宏说,每年九、十月份,不少东北老人会搭乘Z112到南方过冬,到来年三、四月份再返回,Z112也因此被称为“候鸟列车”。

在这趟“候鸟列车”上,有两地的迁徙,也有不变的乡情。乘务员兼播音员白雪见过去南方养病的乘客,也见过回北方落叶归根的老人。

打从Z112开通起,餐车主任刘凤就在车上了。

餐车主任刘凤。

在刘凤看来,“时代在前进,口味也在前进”。她的餐车,现在讲究色香味俱全,摆盘的餐具也愈发精致,四五年前是白盘,现在是蓝花点缀的餐盘。

列车从南开到北,给乘客准备的食物也各不相同。在南方时,菜口味清淡些,比如烧鲜蘑、烧笋、香菇油菜,经过江西南昌,会加些辣,而进到东北,口味变重了,小鸡粉条、红焖肉土豆端上了餐盘。

这四五年来,刘凤明显感觉大家更注重养生了,点菜讲究荤素搭配,还有人会专门叮嘱少油少盐。

她注意到,有些“候鸟”老人会自带饭菜上车,有的在家煮好了饺子,上车用开水热一下就能吃。还有人提溜着电饭锅上车。

为了照顾老人的口味,刘凤会把菜和饭焖的软一点,有时候遇到乘客过生日,就给他们煮上长寿面,卧个鸡蛋。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在外务工人员是搭乘Z112返乡的主力军之一。

2月4号夜晚,列车驶入广东境内,硬座车厢上来不少打工者模样的乘客。65岁的李忠诚是河南人,在广东茂名砍甘蔗,一天工钱100元,之前他还在宁波做过建筑工,砌砖、粉刷。因为年纪渐长,建筑工的活不太能做了。

劳动者的脚步总是不停歇。两位年近60岁的工人在三亚做建筑工,过去几年,他们去过河南、也去过内蒙古和新疆,哪里有活干就去哪里。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李忠诚的儿子在检察院工作,老伴帮着带孙儿,他在外打工,每年回家几个月,看顾庄稼。想着今年结算到了工钱,孩子还挺争气,他很知足。

在广东的几个站点上车的乘客,很多人排队等着补票。等待的间隙,他们攀谈起来,“我在20多号就开始买票了,买了半个月”、“这票为啥一抢就没了呢?”

一个中年女性补完票从人群中挤出来,站在卧铺车厢的连接处。她打算回沈阳,但一直买不到票,打开手机,密密麻麻都是候补未出票的记录。

她来海南打工10年了,在工地砌砖墙,做抹灰的小工,“东北这两年建筑活少了,不是重点开发海南嘛,所以我们来这里发展。”

列车上的乘客。

入夜了,硬座车厢的人,有人躺下来蜷着休息,有人把被子垫在地上,还有的母亲让孩子在座位上睡,自己站在一旁。

从安徽阜阳站下车后,李忠诚要再找客车去到沈丘,回在周营乡的家。他说,自己的新年愿望是团团圆圆,欢欢喜喜。

累并打拼着

去年,Z112次列车的广州和天津站,分别变更成了广州白云站和北京丰台站。列车长杨万宏说,从北京站上车的,不少是“北漂”,也有换乘的旅客。

从北京出发的乘客梁夏书,这趟目的地是长春。去年起,他在北京开网约车,拉的多是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的乘客。

他从乘客身上感受这座城市的气息——他们往往是在CBD的上班族,21:30到22:00下班,带着一脸倦容上车,很少和司机聊天。

梁夏书回忆,有一位女乘客,上车不到五分钟就开始哭,足足哭了半小时,一直到下车。她似乎在银行工作,不知道什么原因,客户不满意她的工作。

“在北京,挑战和机会并存。”列车上,另一位做互联网运营的乘客牛爽感慨。

一位从北京丰台站上车的年轻人,斯斯文文,脸上总挂着笑容。他从杭州出发,目的地是哈尔滨,但没有买到后半段的票,他计划坐到山海关站再换乘。

累,是他2023年的关键词。他在杭州一所私立学校做生物老师,平时上课,周日补课,他希望明年经济上更宽裕,“其实还是想回家,但没有赚够钱。”

一年到头,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惦念的还是家里的味道。同样从北京上车,去往哈尔滨的林麒,已经在畅想到家时的情形,“我爸一定会做一桌子菜,应该都是我想吃的。”

23岁的他刚上班一年,在车企工作。这次回家,他从深圳乘飞机到北京,再转火车到哈尔滨,这样算下来能比直飞节省一半的费用。今年领工资了,他想给爸妈发个红包。

流动起来的年

人潮又回来了,这是一个流动起来的年。

杨万宏说,今年Z112的硬座车厢超员率达到了104%,以往整理一个车厢的废品,往返用20个1米长、半米宽的垃圾袋就够了,现在40个都不够。

杨万宏今年44岁,在火车上跑了23年,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从前列车少,春运的旅客有票都挤不上车,列车员值乘也很累。现在高铁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分担了不少客流。

列车长杨万宏。

如今人们的出行工具也更多元了。数据显示,中国汽车的产销量在2023年双双创下历史新高。据国新办的发布会,今年春运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自驾出行成为绝对主流。

乘客梁夏书回忆,10年前的春节他搭火车,见到大家总是大包小包,现在的乘客更多是拎着旅行箱,轻便了许多。

哈尔滨客运段党总支书记程继东也说,过去他们希望乘客们“走得了”,现在是要“走得好”。

列车提速了,硬件也改善了。三年前,Z112次的列车员还是用票夹子补票检票,现在一部手机就搞定了,乘客们买票也都从线下转到了线上。

乘务员张洪亮眼见着,这些年人们的吃穿更讲究了。以前上车是吃泡面馒头,现在有自热米饭,从前是大棉袄裹得严严实实,现在是轻便、靓丽又保暖的冬装。

在这趟车上跑了3年,乘务员郑玮觉得辛苦,也时常感到暖心。比如车上有小朋友来回跑,乘务员要去提醒他们,有的孩子会突然间送来个小水果;还有一次,他在车上发烧了,有个老人给他掏自己兜里的药。

在绿皮车里,人和人的距离似乎更近。有时相似的口音、一声问候、一袋小吃就能迅速连结两个素未谋面的人。

在硬座车厢的通道里,两个年纪相仿的男生交谈起来。他们一个21岁,东北人,做电商运营5年了;一个24岁,山东人,在广东的工厂打工。

东北男生说,他每天都在不停地选品,寻找既便宜佣金又高的东西,比如一个在淘宝上卖到20元的洗脸巾,他可以18元出售,同时还能赚到佣金。

去年,他最有成就感的事是买了一辆7万元的摩托车,他的手机里存着自己与摩托车的合影,戴着头盔,很神气的样子。他说,未来还是想参加大学本科自考,想着学历提升了也许更好找工作。

山东男生也想试试成人高考。他14岁就辍学了,起初被发小带着学做烧烤,后来又辗转不同的省份打工,去年他在广东肇庆做线路板检验,一周能做上七天。忙了一年,他最盼望回家吃家乡的猪脚,哥哥足足给他买了二十多个。

普通人的愿望有时候很简单。Z112次列车上有对乘务员夫妻,王铁和白雪,一个是卧铺车厢乘务员,一个是车厢广播员。他们在这趟列车上,跑到了十一个年头。

王铁和白雪夫妇。

因为工作的关系,他们春节并不都能在家过,今年,家里的两个孩子早早就算好了,除夕一家人终于能团圆了,等着他们俩回来做好吃的。

朝着家的方向

家是中国人的情感公约数。

戴着黑色鸭舌帽的兰力臣和48岁的东北老乡姜延成聊起各自的女儿,脸上浮起了笑容。

兰力臣去年到海南做外墙保温工,“苦的甜的人生百味都尝过了,挣不挣钱无所谓”,他就盼着到家里,吃上老婆做的热饭,聊聊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姜延成这次没买上坐票,只能靠着列车,坐在自己做工用的桶上,旁边摆了一双蓝拖鞋。他刚来海南工作不到半个月,做芒果装卸工,但不适应湿热的天气,手上腿上都长了疹子,只能先回去。

卧铺车厢,有不少跟着家长回东北老家的孩子。10岁的男孩李明哲自称“社牛”,他戴着黑框眼镜,穿梭在车厢跟同龄伙伴打招呼。

2岁那年,李明哲就跟着家人到了海南。他还没见过雪,今年很想回东北打雪仗、堆雪人。他在列车上认识的小伙伴侯欣彤也是在南方长大,这次回老家吉林,她很期待去澡堂子泡澡。

李明哲。

跟随父母迁居他乡的东北第二代,还是有割舍不断的乡愁。16岁的男生胡城启,五年级时就跟着母亲从吉林转到广州读书。南方的同学很新奇,围着他问了许多关于东北的事。而他,很想念东北的麻辣烫和烧烤。

在长春站,一个背着双肩包的年轻男士打算下车。他在广东做保险,去年台风多,保险案子也多,他在东莞、珠海、深圳来回出差,这一年比往年都忙,他已经四年没有回家过年了。

Z112次列车上的窗花。

列车一路向北,距离终点站越来越近。有人帮孩子戴上了厚帽子,有年轻女孩在补妆。这时,响起两个孩子稚嫩的童声,“阿姨,我们俩的帽子都有熊耳朵”。

窗外的雪越堆越厚,太阳缓缓下坠,在北方的大地上晕出橙黄色的光。一个烫着卷发的中年女人,望着车窗外的景色,哼起“萱草花”的曲调。

“遥遥的天之涯,萱草花开放,每一朵可是我牵挂的模样,让它开遍我等着你回家的路上,好像我从不曾离开你的身旁”……

海报。设计师 赵冠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秦怎么调出油耗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