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比亚迪起火引燃隔壁特斯拉?官方账号辟谣:消息不实
汽车日报 常思玥
[ 行业] 日前,懂车帝从比亚迪网络举报中心官方账号了解到,一辆比亚迪起火引燃特斯拉的消息为不实消息。
图片来源:比亚迪网络举报中心
图片来源:比亚迪网络举报中心
比亚迪网络举报中心表示:近日,有微博用户“你的朋友小曾”在平台发布信息称,“一位提车刚一个月的特斯拉车主表示,自己的车停在那充电充着好好的,旁边的比亚迪突然燃烧,把自己的车也烧坏了”,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议论。
经办办核实,此为不实信息,起火车辆非比亚迪品牌。
比亚迪网络举报中心还表示:“目前,针对相关信息已依法取证,我们保留追究有关侵权人责任的权利。希望广大不知悉实情的网友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
此前,比亚迪网络举报中心还曾经发出过打击网络黑公关的奖励:征集有关对比亚迪进行黑公关操作的线索及证据,经比亚迪查证属实并得到相关司法机关认可的,将依据价值奖励5万至100万人民币,并对提供者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
比亚迪开展打击网络黑公关奖励征集
在2021年,比亚迪汽车累计销量达到740,131辆,同比增长73.34%,其中乘用车销量为730,093,同比增长75.4%。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全年销量593,745辆,同比增长231.6%。这也是截止至目前的中国新纪录,是此前的中国纪录的2.4倍。
花旗预测,比亚迪2022-2024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130万辆、175万辆和200万辆。
自燃问题,即使是比亚迪也一样需要处理
最近看到“电车小飒”所写的《宏光MINIEV撞烂,奔奔EV自燃,低价电动车是倒退吗?》不仅感慨,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实在鱼龙混杂,五菱宏光MINI EV撞烂后的惨状、奔奔EV自燃差点引发爆燃的现场以及开始为外企研发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
?
这两者形成的鲜明对比,不禁令人感慨,低价电车的越发优势和价位偏高点的越发劣势,已然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板。有人问,我们该谴责谁,或者,责任应该是在谁身上?也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低价电车看似是一个病态的市场,实则却满足了极多数消费群体最基本的需求,且自燃事故、车毁人亡的事件,也并不只发生在低价电动车上。
?
当得知比亚迪开始为外国车企研发新能源汽车时,我内心是自豪的,毕竟从来都是用洋人的技术,时代变迁,轮到洋人求助于我们。比亚迪作为一家从电池做起的企业,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是在刀片电池出来之后,更让人相信这是一家真材实料的车企。
?
可真材实料的背后,也有很多问题依旧需要比亚迪去解决。3月22日,位于长沙市汽车南站的桃花段路旁,就发生了一起因充电导致的起火事件,车型为比亚迪e5;4月10日晚,深圳一出租车起火,有去过深圳的都知道,深圳的出租车无一例外都是比亚迪的E6车型,有人目测是撞到电池包引发的起火,这两期皆没有具体的官方回应也尚未得知起火原因。
?
正是官方未做任何回应,才不仅令人有点失望,大概统计了一下,自去年9月份开始后的比亚迪自燃事件,都未得到回应。尽管我也看到不少是人为的,但这也不能成为不做回应的挡箭牌,前者我看到了比亚迪的成功,后者我认为比亚迪需要做得更好。
?
可见,低价电动车毛病不少,但即使是高价电动车,也存在相同的问题,我所指的不单单是比亚迪,每家新能源车企都应该做到,一切皆为保障消费者。
比亚迪唐连续发生自燃事件到底该如何解决?
近日,在国内社交平台上流出,一辆比亚迪唐新能源车在路上发生自燃起火事件。根据视频内容显示,这台比亚迪唐停靠于较为湿滑路面的中央,而车辆的底盘位置正不断有浓烟释出,自燃发生后,有交警试图用干粉灭火器对车辆进行灭火等操作,但在灭火过程中车辆曾发出多次类似于像爆炸的声音,而消防员也到达事故现场。
随着爆炸声不断传出,车辆火势也突然变大。随后,火势对比亚迪唐进行全面覆盖。
而上述两次事故之所以会发生,其实并不无缘无故。其实早在今年四月底的时候,比亚迪曾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2021年9月2日至2022年3月14日生产的部分唐DM车型(共计9663辆)进行备案及召回计划。
根据比亚迪发出的召回公告可以看到,由于车辆的动力电池包托盘的制造原因,导致托盘透气阀安装面不平整,将会有机会存在进水风险,可能造成动力电池系统电气回路故障,更有机会出现极端情况,如动力电池热失控等风险。
针对以上缺陷,比亚迪汽车将委托授权经销商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进行全面检查,若电池包存在漏电或托盘透气阀安装面不平整,则免费更换电池包。而本次比亚迪唐自燃事件的起因,是否与电池包漏电有关,比亚迪官方尚未对该事件进行解释。
随着比亚迪品牌正式转型为新能源品牌,并且单月销量不断上涨之势,也让不少消费者对该品牌产生信赖。但在早期的“比亚迪长沙雨花区工厂”的排放问题,以及此次比亚迪唐自燃事件发生后,官方并没有解释事故的起因,使得不少车主对此而感到恐慌且不满。
随着新能源汽车以上升之势不断扩展,新能源车企更应该为此而对车辆安全进行加强,为车主带来更安全的出行体验,而不是发生事件后冷漠以对,这对于市场以及品牌而言都不是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