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纳税筹划案例题

比亚迪app交付准备中要等多长时间?

七大新基建方向之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时代商机和趋势

近期,“新基建”字眼经常见诸报端,由中央高层会议定调的新基建之风,为中华大地的经济建设注入了一股“强心剂”。“新基建”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作为七大新基建方向之一正备受关注。随着社会能源的替换,且基于中国新能源汽车良好的发展前景,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补能基础设施将会大范围应用必然也是趋势,就如现在的燃油车离不开传统的加油站一般。


一、 车桩比1:1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

说到充电桩,不妨先了解一下新能源汽车,毕竟充电桩的发展与新能源汽车息息相关。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使建设充电桩基础设施更快的被政府纳入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2016年1月,十三五期间发布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中明确了行业的发展目标,即新增充电桩超过480万台,其中分散式公共充电桩50万台,公务车与私家车用户专用充电桩430万台,以满足全国5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

一时间,国营资本、私营企业蜂拥而上,掀起了一阵充电桩建设狂潮。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止2015年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保有量为5.7万台,新能源车保有量为44.7万辆,车桩比为7.84:1。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至2020年2月底,全国已建成公共充电桩53.1万台,私人充电桩71.4万台,共计124.5万台,而截止至2019年底国内新能源车保有量已达419.5万辆,车桩比约为3.4:1。

根据国家规划,在2020年底,车桩比要基本达到1:1。如果按照新能源车与桩的正常速度发展,再加上年初疫情的严重影响,车桩比在2020年底要达到1:1,似乎并不太可能。但值得庆幸的是,将充电桩设施建设纳入新基建,即意味着新能源充电桩的建设,放到了和5G建设同等的战略地位。国家和地方政府后期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倾斜,这将是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催化剂和众多充电桩企业的定心丸。


车桩比1:1背后蕴含的能量,是如此巨大。前景不错往往只是行业的表象,抛开行业的表象,探索内在的市场规律,那才是真正的充电桩行业方向。


二、充电桩企业跑马圈地过后,留下的是遍地鸡毛,和各自为政的充电桩“军阀”,共享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能源汽车的C端用户表示,“需要在手机上安装十几个App,每到一个充电站就得先看看是谁家的,然后再打开谁的App。”,这种现象给用户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当下各自为战的态势让彼此之间的数据难以共通,不同运营商、不同APP之间的包括充电、付款等互联互通功能依然无法实现。

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家公司能整合全部充电桩运营商的数据。

而跑马圈地时代留下的烙印,将是下一个时代的垫脚石,而这也指明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发展之路——共享。

共享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发展的必然趋势。倘若用户通过一个App,便可搜索所有公司的充电桩,了解其位置信息和占用情况,并完成快捷支付和反馈充电桩损坏情况等。”

这意味着,未来平台型的充电桩运营商龙头企业将会出现。而这星星之火,已经无法扑灭,正以燎原的趋势快速发展,如快速发展的联行科技等等。

“新基建”中指出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不仅仅是传统的充电桩,“新”还代表着新的数字化技术,指充电桩与通信、云计算、智能电网、车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有机融合。

在消费者看来,充电阶段所消耗的时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寻找充电桩的时间和给电动汽车充电的时间。

对于前者,充电桩作为物联网感知终端,如何利用物联网、智能交通、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电动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之间的双向互动十分重要。这种信息互动的发展方向有助于形成可查询、预约、支付及远程操控的运营模式,同时提升充电桩利用率并减少用户充电等待时间。

而对于后者,目前充电桩充电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是充电桩功率较低,以及受电池技术发展限制,新能源汽车充电倍率较低。所以,未来还需要将充电技术(如无线充电、闪速充电)与电池技术协同发展,真正提高充电效率,进而增加充电桩基础设施的周转率。


由于前期各自为战的格局,充电桩共享化、通用化的意识淡薄,从而导致运营效率极低。因此,在新一轮的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中,充电桩的运营则已经不是单纯的“建桩”,而是以“建网”的模式来运营,实现桩与桩之间的互联互通——桩联网,显得很有必要。

比亚迪挂牌流程及注意事项?

评论员小韩;新基建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 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7大领域,涉及到通信、电力、交通、数字等多个社会民生重点行业。

此前,针对云计算、大数据、5G、AI等技术必将成为城市新的基础设施的理念,业界早已有之,典型代表人物是阿里云创始人/杭州城市大脑总架构师王坚博士、“城市计算”提出者/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城市总裁郑宇博士等。

比如王坚博士曾提到,当城市第一次有了马力,城市就必然需要道路;当城市引入电力,必然需要建成电网;当城市对算力产生依赖之时,必然需要有一个新的基础设施,这就是“城市大脑”产生的逻辑,轨道交通项目纷纷复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纳税筹划案例题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