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位,领导往死里骂你,你会还嘴吗?
能动手绝不对骂。
不论什么原因,有事说事,错了可以批评,为什么要骂人,还往S里骂,这是什么领导?不就是当官的吗?告诉他有骂就换出揍来了。
TA有权,就可以随便骂人吗?我们单位就有一个当官的,说话嘴臭,张嘴就骂人,这个那个的倍难听,就是平时说话都带嘟噜,有一次和我说话,就脏话连篇,我一脚就给踹出去,后来在一起五年的时间一句都不敢骂我。
领导处理我们之间的事,说的踹人不对,我就说我不会骂人,她骂我的那些要怎么算?不处理她,就处理我一个人呀?那不行,先处理了她骂我的事,再说我踹她的事。最后,就没有最后了,这个人再也不敢骂我了,当官怎么滴,当官的也是一鼻子俩眼睛。
一个人行的正做得端,绝不容许任何人用语言侮辱。,绝不会对骂,我不会骂人。
为什么有些人会说比亚迪不好,比亚迪到底怎么样?
1、当然,我会坚决骂回去。
2、我是来上班赚钱的,不是来受气的。
3、就是工作不要了,我也要坚决反击,不惯着任何人。
4、暗气暗憋,会得病的,真得了病,那点工资不够住几天医院的。
5、我不用还贷款,银行里趴着7位数的存款,短期失业不怕。
6、有什么问题,好好沟通,骂人,绝对不允许。
7、工作,绝对不拼命,差不多就得了。
8、看我不顺眼,给我赔偿,转身就走,绝对不墨迹。
9、敢骂我,我绝对让他后悔,我可不怕闹大。
10、我跟很多领导打架、拍过桌子,现在照样上班。
11、有些人你越不好意思、越怕他,他越来劲。
12、聪明的领导,懂得控制情绪,骂人不能解决问题。
13、再说,都是人,凭什么让他骂!
14、骂我,那就骂回去,当众骂,看谁丢脸,我不怕。
长城举报比亚迪:损人不利己,下下策!
长城汽车公开举报比亚迪,2023年汽车行业最大的“瓜”来了。
5月25日上午10:40,长城汽车官方微博发布一份《声明》,称其在4月11日就比亚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上由于采用了常压油箱,有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嫌疑,向主管部门进行了举报。
长城汽车《声明》发布两个小时后,比亚迪在其官方微博发布《声明》进行回应,称长城汽车向中汽中心送检比亚迪汽车的行为,无论是操作流程还是车辆状态,都不符合国标要求,不能作为依据。同时比亚迪汽车还表示,该公司的插混技术“积累深厚,不像同行看上去那么简单。”
一、长城到底在举报什么
根据长城汽车《声明》显示,其举报比亚迪的核心问题是:比亚迪旗下两款插电式混动汽车,在燃油挥发问题上环保不达标。
用通俗语言解释这个问题:
只要是使用燃油的车,油箱里的汽油会挥发,从而造成环境污染。
传统燃油车,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常压油箱+碳罐”的解决方案,平时汽车未使用时,燃油挥发气体会被碳罐吸附;当汽车运行时再利用发动机的进气压力,将碳罐中的燃油气体运送至发动机内燃烧处理。
对于燃油车而言,这个技术解决方案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对于插电式混动汽车来说,出现了一个特殊场景:如果车辆在纯电模式下行驶,发动机长时间不工作,碳罐中的燃油气体就不能被及时燃烧处理,从而有可能导致燃油气体溢出等情况,从而造成环境污染。
可以看到,燃油挥发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燃油车上解决技术很成熟,在纯电车上因为不会使用燃油所以不存在,目前只有在插电式混动汽车上有可能发生。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长城汽车举报比亚迪背后,其实是针对插电式混动汽车市场的一次定向狙击战。
二、长城为什么要举报比亚迪
多年以后,当人们回顾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或许会将“长城汽车举报比亚迪”这一事件作为一个分水岭。从这一天开始,燃油车的时代日薄西山,曾经的国产品牌霸主英雄迟暮,以一场“不够体面”的战场,吹响了进军新世界的号角。
长城为什么盯上了比亚迪,在举报之前,业务层面就已经为冲突埋下了伏笔。
今年3月份,长城汽车发布Hi4智能电混系统,这成为长城汽车新能源战略升级的重要标志。长城汽车首席增长官李瑞峰对外称,2024年底前长城汽车几乎所有车型都将标配Hi4技术。
长城汽车的Hi4技术,被认为对标比亚迪DM-i混动技术。
5月15日,长城汽车发布混动车型哈弗枭龙和枭龙MAX。上市当天,长城宣布今年是哈弗新能源反攻元年。
值得玩味的是,长城举报比亚迪的当天下午,正是比亚迪新车宋Pro DM-i冠军版的发布会,这款车在定位和配置上,成为长城枭龙和枭龙MAX的直接竞品。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插电式混动汽车(包括增程式)零售销量为141.98万辆,同比增长160.5%,远超新能源车整体市场的增速。而最新乘联会数据显示,1-2月,插电式混动车销量同比增长79.7%,更是远高于纯电动车的5.6%和新能源车整体市场的22.8%。
现阶段的中国汽车市场,处于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车的过渡阶段,插电式混动汽车作为过渡产品,市场接受度更大、增长速度更快,因此长城汽车选择以插电式混动汽车作为进军新世界的“先锋”。
根据《电动汽车用户联盟》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插混车型终端销量前十中,比亚迪占据了半壁江山。从市场竞争态势来看,长城汽车进军插混市场,比亚迪俨然是最大的竞争对手。
同行是冤家,也只有同行也才能看到对手可能犯的错误。长城汽车此次举报比亚迪,或许正是以为发现了对方的纰漏,于是“舍得一身剐,誓把皇帝拉下马”,借此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三、长城举报比亚迪:损人不利己,下下策
在商业竞争中,有三层境界,最上为“利人利己”,其次为“损人利己”,最下为“损人不利己”。
此次长城举报比亚迪,在品牌月旦评看来,就是“损人不利己”的最下策。
从对比亚迪消费市场的影响来看。长城汽车举报的问题,只是环保未达标,对消费用户体验和产品定价上的杀伤力不大,对于比亚迪在消费市场上的口碑和销量难以产生实质性的撼动。有网友甚至调侃,“以后比亚迪可以放心买了,长城替我们检验完了,只有油箱一个小毛病能挑出来,还是关于环保的,跟买车的没多大关系。”
对比亚迪最大的影响,或在于一旦监管部门查证举报属实,可能涉及产品召回、罚款等经济损失,以及对市场正常销售产生干扰。
对于长城的举报,比亚迪仓促之间作出的品牌回应也并不高明。尤其是最后上升到“中国品牌成长不易”的高度,如果是外国品牌举报,走国货情怀路线或许能有效果,但是两大国产品牌互撕,尤其是作为行业老大,何须卖惨博同情,来一场硬碰硬的直接较量或许更能赢得尊重。
但是对于长城汽车而言,采取如此“奇袭”手段,极有可能“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不仅损人不利己,反而会遭到反噬。
从长城的收益来看,之所以说“损人不利己”,是因为目前的市场不是零和市场,用户在插混品牌的选择上,除了比亚迪,还有其它大品牌,把比亚迪拉下水,长城有可能为他人做嫁衣。
中国商场,同行举报并非新鲜事。早在2019年,格力就曾实名举报奥克斯能耗虚标,最终奥克斯被罚10万元,允许消费者退货、置换新机等。
但此次事件和格力举报奥克斯还是有所不同。
彼时,格力是行业老大,举报奥克斯是一场阻击后来者冲击其地位的防御战。另外,格力也是通过此事“敲山震虎”,在经销渠道中树立品牌权威。
此次长城作为后来者举报行业老大,是一场进攻战。羽翼未丰之前,过早挑战行业老大,除非一击致命,否则必遭反噬。因此,不能拿长城举报比亚迪去类比格力举报奥克斯,攻守之势完全不同。
对于此事的利弊,资本市场用钱投票。长城举报比亚迪之后,接连两天,长城和比亚迪股票双双下跌,且长城股票跌幅比比亚迪更大。短期内,孰胜孰败,由此可见一斑。
长城举报比亚迪,竟然如此用心险恶
此文为小e的第47篇原创文章,还请大家多多支持
前几天不是和大家聊了聊长城举报比亚迪这事嘛。但随着评论区提出质疑的人越来越多,我突然明白长城这么做的用心到底是有多么险恶。
首先,这件事情到目前并没有定论。长城比亚迪各执一词,谁对谁错目前很难分辨。而出具证明的中汽研究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拒绝给出任何回应,就显得有些离谱了。
不过如果深究这事,这家公司现在最好的选择也只能是避而不谈当个哑巴。毕竟,这个检测数据,从某方面来说,它的确不符合相关规定。根据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制及测量方法(第六阶段)》附录F 蒸发污染物排放试验 F4.1.1规定,汽车机械状况应良好,试验前至少进行了3000km的磨合行驶。在此期间,蒸发污染控制系统因正常连接和工作正常,炭罐经过正常使用,未经异常吸附和脱附。当汽车停止行驶时,油箱应至少有40%的燃油。磨合期间,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以及两用燃料汽车应该尽量使用汽油发动机模式。
而长城送检的车辆在检测时里程仅为450-670公里。作为整车制造商,长城不可能对此毫不知情。作为检测机构,中汽研究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又怎会不知道检测流程。
可就是这样一份不靠谱的检测报告,使比亚迪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消息一出,比亚迪股价应声下跌,当天发布的宋Pro无人关注,并且在舆论场上讨伐比亚迪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如果长城这份报告没有问题,这些负面影响比亚迪理应承担。但如果长城这份报告并不属实,那么比亚迪的损失该由谁来承担呢?
作为一个长城前任车主,我对长城这次的行为真的很失望。我不是说长城不能举报自主品牌,也不是说比亚迪有错不应该接受曝光。但问题是作为国内头部整车制造商,拿着这么一份不符合国家检测要求的报告。并且,还在比亚迪发布新车的日子才公开宣布,你要说长城是无心之举,那多少有些强词夺理。
并且,比亚迪早就将解决办法写在了用户手册中。正常来说混动车型发动机启动时间较短,所以会导致燃油挥发。但比亚迪另辟蹊径找到了一种很奇怪的解决方法。那就是车辆在使用EV模式行驶时,如果炭罐吸收的燃油达到临界值,车辆就会启动发动机消耗燃油,通过油箱内的负压,将炭罐中的燃油吸回油箱,从而解决了车辆蒸发污染物的排放问题。
这种做法虽然没有高压油箱符合逻辑,但它的确是一种可以节省成本的做法,并且他还符合国内法规。你说,长城连车都买回去了,也不说找人研究研究用户手册。这么大一个企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真的是不应该啊。
但不管怎么说,长城阻击宋Pro算是成功了,比亚迪在部分人心目中的地位也的确受到了影响。可这样真的能提升枭龙系列的销量吗?
最后说一点,如果长城是为了汽车行业的发展,那就不要只举报比亚迪。有本事你把吉利、奇瑞、奔驰、大众等一众车企挨个检查一下,如果能做到,我算你是条汉子。如果做不到,麻烦您把心收一收 好好造车,不要在做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了。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任何谣言的后果都是无法消除的,长城这次的行为真的是赢麻了。但是,想要靠这种手段赢的长久的发展,我看多少有些难度。
2023汽车圈8大互撕名场面
来源:【中国汽车报】
岁末将至,回顾2023年,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汽车圈可谓从年头吵到了年尾,车企之间一言不合就互撕,一把手破防亲自上阵也并不少见,上演了一场又一场大戏。
接下来,就一起盘点一下2023年汽车圈那些互撕名场面。
01 起亚高管开怼王传福
2月16日,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杨洪海公开发文怒怼王传福,声称让王传福好好教教自己的“水军”什么叫素质,并且调侃BYD的车标竟然是一句骂人的话,以及比亚迪产品存在自燃、公里数虚标、数据作假、谎称出口车数据第一等问题。
事件起因被猜测是前后脚上市的起亚K3和比亚迪秦 PLUS DM-i产生了“摩擦”,虽然起亚K3起售价更低,但评论区依然有不少网友推荐比亚迪。
比亚迪方面对此并无回应,杨洪海在微博评论区回怼了不少站队比亚迪的网友后最终选择删除了该条微博。
点评:与以往偏重于技术层面的探讨不同,这样措辞激烈的表态并不多见,结合发言者的身份及行业履历,露骨“话风”堪称“活久见”。
02 长安告吉利“抄袭”
2月28日,网上流传一张长安汽车委托律师事务所发给吉利汽车的律师函,称吉利汽车发布的吉利银河“银河之光”原型车存在大量与长安汽车概念车、量产车型雷同之处,涉嫌侵犯长安汽车知识产权。
后吉利汽车集团发布声明表示,上述律师函的内容严重失实、对我司的指责毫无根据,误导公众,对我司品牌和商誉造成了严重损害。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在社交平台表示:“要良性竞争,不要内卷内讧;要转型发展,不要同时乱战;要团结一致,不要分裂抹黑。”
点评:5月,长安和吉利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握手言和的转折说明——合作才能共赢。
03 无人驾驶“扯淡”之争
3月底,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公开场合表示,“无人驾驶都是扯淡,弄个虚头巴脑的东西,那都是忽悠,它就是一场皇帝的新装”。
华为余承东率先隔空回应:“说自动驾驶是扯淡有两个原因,或者是对行业不了解,或者是故意这样说的,说这话的大佬应该是故意打击这个行业。”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随后在2023技术架构发布会上演讲,其背后的PPT直接打出“XNGP是智能辅助驾驶的终极形态,让无人驾驶绝非扯淡。”疑似变相回应。
点评:大佬亲自上场扯头花,不吵哪来的技术进步。
04 沃尔沃叫板全体新势力
4月16日,沃尔沃大中华区销售公司总裁钦培吉公开放狠话说:“新势力会的,我们3年就学会了。我们会的,新势力10年都学不会。”
随后,蔚来汽车CEO李斌表示:“这明显不符合事实。我们会换电,它不会。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我们那么多同行都非常优秀,每家都有独门武器,它肯定没有都学会吧。要是都学会了,那还得了?那不成孙悟空了?那我们都可以买它股票去了,当然它没啥股票。”
点评: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之下,没销量就没体面。
05 长城举报比亚迪“排放造假”
5月25日,长城汽车通过官方微博账号发表声明,就比亚迪秦PLUSDM-i、宋PLUS DM-i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进行举报。随后,比亚迪官方回应了长城汽车的举报,认为其检测报告无效,长城不能以此作为依据。
理想、岚图、零跑以及吉利银河等多家品牌纷纷“撇清关系”,声明自家PHEV车型用的是高压油箱。
点评:车企之间的摩擦很正常,但直接实名举报,这还是头一回,头部企业“反目”的背后是价格战之下的成本压力。
06 何小鹏、余承东就AEB隔空互怼
11月初,何小鹏在接受自媒体采访谈及AEB时称,“第一,大部分人可能从来没有碰过AEB。第二,友商讲了AEB,我认为99%是假的,它就是造假,那些宣传都不是公司官方发布的,全是来自小视频。我们的人也去问了,它的AEB根本不能开,路上误刹车的情况太多了。”
11月3日,余承东在朋友圈针对AEB技术发文:“赶紧体验吧!居然有车企的一把手还根本没有搞懂。”他表示,“一些人根本就没有搞懂AEB为何物!跟有人说智能驾驶就是忽悠,几乎如出一辙!”
腾势、哪吒等品牌高管也就AEB发表看法,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围观后留下一句“不和华为吵架,实在吵不过”的评价。后来何小鹏与余承东“握手言和”,何小鹏发文:“有时候误会后更容易成为好朋友”。
点评:火药味十足的互怼让AEB热度大增,这波技术路线的争论,比普通科普更有效果。
07 蔚来怼理想“营销费用率最低”
12月7日,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发文表示:“大家最关心的营销和传播的费用,理想汽车是中国所有汽车品牌里‘营销和传播费用率’最低的企业,全球比我们低的应该只有特斯拉。”
蔚来汽车品牌与传播助理副总裁马麟对此表示,理想今年3款车抖音内容投放应该在9000万左右。另外他还反问道:“大家最关心的不应该是研发的费用和费效吗?”
点评:汽车界的营销费用一直不低,但相比营销,做好产品更重要。
08 懂车帝冬测风波
12月,懂车帝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能源汽车极限环境冬测,测试了-40℃左右严寒情况下的混动车型纯电续航达成率,其中,比亚迪仰望以85.08%的续航达成率排名第一,华为、赛力斯联合打造的问界M7增程版倒数第一,只有31.6%。
上述结果迅速引来几家车企围攻。余承东发文称:“坑人的测试,误导民众!科学与严谨才是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长城汽车宣布举行懂车帝冬测标准质疑沟通会;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杨学良紧随其后表示:“我也是不认同的,我同样认为测评过程不科学、不严谨,结论不令人信服,不仅误导了消费者,还伤害了懂车帝自身的公信力”。
懂车帝回应称,冬测所有项目使用统一标准,符合用户用车场景,不存在区别对待,同时公开邀请车企和媒体参加漠河进行的新能源车极寒测试。
点评:风波背后的本质是消费者诉求,中国汽车行业确实需要科学、合理和高质量的新能源汽车测试标准。
年度小结:2023年的汽车圈比娱乐圈还热闹,高管下场、阴阳友商、内涵对手、贴脸互喷。在这个竞争压力巨大的浮躁时代,“语不惊人死不休”似乎成了最好的营销利器,有流量才有关注度,黑红也是红,最怕的就是没声音。
然而,理性范围内的争论才能让真理越辩越明,而冷嘲热讽、互撕谩骂、攻击对立、彼此拉踩甚至恶意造谣,不怼不精彩,无底线的博眼球式营销并非正途,不利于企业和行业发展。对抗车市“内卷”没有捷径,只有好产品、好服务、好口碑,才能结出基业长青之果。
本文来自【中国汽车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