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f3疑难杂症

【汽修案例】比 亚 迪 F 3R — 直 冲 缸 的 故 事

一辆2009年产比亚迪F3R 轿 车 ,配 备473QB发动机和手动变速器,

VIN : LGXC14AF390 x x x x x x ,行驶里 程 91345k m , 车 主 过 来 更 换 后 窗 锁 电 机 ,结果发现发动机漏机油,车主反映 机油明显减少了,打开水箱盖发现水里 面全是机油。很明显是冲缸了。

此车行 驶不到7个 月 ,行驶里程不到3000km , 但已经是第三次冲缸了。

故 障 诊 断 :

此 次 冲 缸 离 上 次 维 修 同 样 故 障 结 束 不 到 10天 ,建议客 人 回 原 来 的 维 修 厂 免 费 返 修 ,但客人 说 上 次 维 修 后 人 家 告 诉 他 这 车 不 能 跑 长 途 ,只 能 近 距 离 跑 跑 。 这 就 奇 怪 了 ,为 什 么 呢 ?原 来 上 两 家 维 修 厂 都 在 维 修 后 说 缸 体 不 平 ,即 使 换 了 缸 垫 ,磨 了 缸 盖 平 面 ,仍 然 无 法 解 决 彻 底 问 题 。

图1 磨 了 0 .1 0 m m 后 ,缸 体 外 沿 仍 然 有不平的地方

于 是 决 定 按 照 大 修 的 标 准 拆 解 发 动 机 进 行 检 修 。 结 果 不 出 所 料 ,缸 体 不 平 度 达 到了 0 .1 5 m m 以 上 ,查 阅 维 修 手 册 ,缸 体 最 大 的 维 修 标 准 是 0 .1 0 m m , 于 是 告 诉 外 加 工 的 人 ,只 磨 0 .1 0 m m , 结 果 缸 体 磨 了 0 .1 0 m m 后 ,缸 体 外 沿 仍 然 有 磨 不 到 的 地 方 ,如 图 1红 线 向 外 ,亮度比 较 暗 部 分 。缸 盖 也 稍 磨 了 一 下 ,其他 拆 装 都 按 维 修 手 册 规 定 来,如 缸 盖 拧 紧 力 矩 为 30N ? m + 1 3 0 。 等 。但 装 好 发 动 机 后 ,本 人 发 现 散 热 风 扇 运 转 的 时 间 相 对 比 较 长 ,虽 然 经 多 次 排 空 , 用X 431 PAD DI查 看 到 发 动 机 在 93弋 运 转 ,90T :后 停 转 ,好 像 也 正 常 ,但是 接 着 用 手 感 觉 两 个 位 置 不 正 常 :一是风 扇 转 过 后 (达 到 正 常 工 作 温 度 后 ) 发 动 机 出 水 管 的 温 度 比 发 动 机 回 水 管 的 温 度 要 低 ;二 是 水 箱 上 面 左 边 的 温 度 比 右 边 的 温 度 明 显 要 高 (如 图 2所 示 )。再 次 观 察 发 动 机 上 安 装 的 水 温 传 感 器 ,结 果 发 现 它 竟 然 装 在 发 动 机 回 水 管 那 个 位 置 。

这 不 正 常 啊 ,只 有 一 个 水 温 传 感 器 的 话 ,都 是 装在出 水 口 那 里 的 (有 两 个 的 话, 一般一 个 装 在 发 动 机 出 水 口 检 查 发 动 机 水 溫 ,

另 外 一 个 装 在 水 箱 出 水 口 — 相当于 装 在 发 动 机 入 水 口 检 查 散 热 器 工 作 是 否 良 好 )。

难 道 是 水 管 装 错 了 ?询问 拆 装 的 师 傅 ,说 按 原 来 装 的 ,原 来 有 一 条 水 管 从 节 温 器 盖连 着 水 箱 , 没 有 拆 下 来 呢 ,所 以 不 会 错 。 难 道 是 节 温 器 打 不 开 或 者 是 水 箱 堵 了 ?或 者 是 系 统 有 空 气 ? 于 是 按 照 一 步 一 步 的 原 则 ,先 把 节 温 器 拆 下 来 烧 水 同 时 用 温度 计 检 查 ,按 照 维 修 手 册 : (82 ± 1 . 5 ) 1 打 开 ,9 5 T :完 全 打 开 ,打 开 后 开 度 身 8 .5 m m ,都 没 有 问 题 。难 道 是 水 箱 堵 了 导 致 的 问 题 或 者 水 管 原 来 (车 来 时 候 )就 装 配 错 误 ? 于 是 I 次 查 看 维 修 手 册 ,

图2 水箱水管两个地方不正常

结 果 发 现 了 如 图 3所 示 的 图 片 ,对 照 图 2 , 即 原 车 散 热 水 箱 的 进 出 水 管 有 错 误 。原 来 车 来 的 时 候 ,发 动 机 出 入 水 管 接 到 散 热 器 时 候 刚 好 颠 倒 过 来 了 (散 热 器 的 出 、入 水 管 接 反 了 )。 于 是 按 照 正 确 的 接 法 把 散 热 水 箱 的 出 入 水 口 接 好 ,正 确 排 空 后 ,风 扇 工 作 2(>s内 停 止 工 作 。

图3 维修手册水管示意图

再 摸 水 箱 上 水 管 (发 动 机 出 水 管 ), 在 风 扇 不 转 的 时 候 ,上 水 管 明 显 比 下 水 管 热(下 水 管 即 发 动 机 进 水 管 ),水 箱 上 面 左 右 溫 度 没 有 明 显 区 别 ,证 实 问 题 解 决 。

故 障 排 除 :

正 确 大 修 ,把 上 家 维 修 厂 接 错 的 水 箱 出 、入 水 管 正 确 接 好 后 发 动 机 正 常 。

故 障 总 结 :

① 客 人 抱 怨 之 前 两 个 维 修 厂 都 是 维 修 结 束 之 后 才 告 诉 他 缸 体 不 平 ,但 要 磨 缸 体 ,要 以 大 修 来 计 算 费 用 怕 客 人 不 接 受 ,两 家 都 没 有 提 前 告 诉 客 人 ,只 是 筒 单 地 更 换了 一 下 缸 床 塾 ,磨 了 下 缸 盖 ,导 致 后 续 问 题 不 断 ;

② 第 二 次 维 修 时 维 修 厂 还 把 散 热 器 的 出 入 水 管 装 反 了 ,可 见 维 修 水 平 (没 有 记 住原 来 如 何 装 的 )不 高 , 责 任 心 不 强 (即 使 装 错 了 ,后 期 检 查 水 温 的 时 候 ,仍 然 可 以像 我 们 一 样 发 现 问 题 并 纠 正 );

③ 大 修 发 动 机 一 定 要 查 看 维 修 手 册 ,关 键 数 据 如 : 曲 轴 、凸 轮 轴 与 相 应 轴 瓦 的 配合 量 、缸 盖 、缸 体 的 维 修 极 限 量 ,以 及 缸盖螺 丝 、曲 轴 、凸 轮 轴 、连 杆 坚 固 力 矩 一 定要 按 照 维 修 手 册 来 做 。如 果 缸 盖 或 者 缸 体 的 维 修 极 限 量 超 过 维 修 手 册 规定 的 量 过多 ,会 导 致 压 缩 比 太 大 ,从 而 导 致 发 动 机 产 生 正 时 或 者 爆 震 等 问 题 ;

④ 维 修 后 要 再 次全面检查所 维 修 的 各 个 方 面 ,确 保 无 问 题 (有不 涉 及 此 次 维 修 的 问 题 向 客 人 及 时 反 映 )。

本 案 例 里 ,检 查 到 了 风 扇 不 正 常 运 转 时 间 ,发 动 机 进 出 水 管 的 温 差 异 常 , 水 箱 上面 左 右 的 温 差 也 异 常 ,再进一 步 检 查 到 水 箱 的 进 、出 水 管 接 反 了 导 致 故 障 产 生 。

三厢车没兴趣,MPV又太长了,所以车主选择目标定在了这辆SUV上!

我算不上懂车的人,因为看不明白各种零件的作用,但是我喜欢看一些关于的车的帖子。所以,用嘴巴说的话,我倒是可以咋呼呼的装作一个懂行的人一样。这其实也是自从09年开始买下自己的第一台车后开始的。没事就泡在论坛里看别人的作业,找车子的新闻看。到11年的时候车子开了两年就开始琢磨着以后换什么车了。所以在后面选择T600运动版之前,的确也去试驾和关注过一些别的车。这里说一下,我的第一台车是比亚迪的F3r,注意,后面多了一个r,是F3的两厢。我这人的审美有些不一样,从始至终,包括现在,我最不喜欢的就是三厢车。没理由,就是不喜欢。我的第一台车开了5年多,车况一直良好。换过电瓶和发电机,除此以外,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包括异响,也仅仅只出现在中控的共振上。这良好的使用体验,所以让我的第二台车,并不排斥国产车,甚至更加的倾向国产车。

由于第一台车已经是两厢车了,第二台车肯定不可能再上两厢。三厢我又完全没兴趣,MPV又太长了,所以我的选择目标就定在了SUV上。

首先是日系,如果周围的朋友不抵制日货,我会推荐他们考虑日系,因为日系的确是省心 省油。但是我自己是坚决不会买的,无他,我就是抵制日货,在我买的各种商品中,除了相机(这实在是没法选,日本的相机已经不便宜了,的德国人的相机更是贵到吓死人,实在不是我们这种屌丝敢去考虑的)。我只买不贴日本牌子的东西。虽然现在已经是全球工业一体化了,尤其是电子产品,不可能买到没有日本人生产的零件的产品,但是,起码我能告诉我自己,我没有买日货。不过,这不妨碍我去了解日本的产品或者去试用它,所以试驾时,我也的确试过一些日本产,仅作为参考。

美系,现在在中国大陆上卖的大部分美系车,已经越来越没有传统美系的感觉了,因为它们的油耗不再高高在上,做工也不再像以往那样粗犷。为什么,全球一体化,它必须要符合市场的需要,更何况美国人也开始不像以前那样完全不在乎油耗了。他们也开始寻找省油的车了。所以美系车,感觉现在越来越开始有欧洲车的味道在里面了。

德系,算是最均衡最不偏科的一个车系吧。说省油,它不是最省的,但是它绝不费油。说操控,它也不是最好的,但是绝对好开。说设计,它套娃,但是很多人喜欢他的中庸风格。每一样,它都不是最好的,但是,也绝对做得不差。

法系,这是选车过程中,最让我纠结的一个车系。我是真的非常喜欢法系车的设计。在最让我动心的几台车里,法系车最多。甚至到了现在,我还是非常喜欢也非常关注PSA的车子。最后,其实还是因为价格的原因,放弃了法系车。

韩系,我最不关注,也最不愿意研究的就是韩系车,我固执的对韩系车带着有偏见。它并不比国产车好到哪里去,但是却要卖出比国产车高出不少的价格。这种品牌溢价,其实是对国人盲目崇洋的极大讽刺。也许我的这个观点很可笑。但是,我就是这样想的。

国产车,我的第一台车和第二台车都是国产的,我对国产车是非常认可的。这主要还是从我的使用体验中得到的感觉。当然,我也不否认国产车有各种各样的不足,它的确是和合资车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当你把对合资车同国产车的那种有色眼镜拿开后,再来看看国产车,你会真正的感觉到,这种差距,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以逾越,当然这只是针对日常使用的主流家用车来说。并不针对高端市场。

具体到我试驾过的车型,如下。

3008:这是一定要放在第一位说的车,因为我的第一选择,一直是3008。还在国产3008没有上市前,在店里见过进口3008后,我最就开始关注它了。个人认为,在30W这个价格里,没有那台车的内饰做得有3008好看,连着拿了7年最佳发动机的1.6T,爱信的变速箱,法国人的底盘调教。三大件,样样都拿得出手。唯一差点的,就是外形了。其实我个人更喜欢进口3008的样子,尤其那个大嘴巴。可惜最后还是放弃它了。唯一的原因,价格。并不是买不起,了不起就是多贷点罢了,反正我也没有房贷这些的压力,我是认为它不值那个价,顶配已经达到了进口低配的价格,距离进口顶配的也就相差2、3W。这样,作为国产,意义何在?所以,我认为3008的价格,其实应该比现在市售价格再低个1.5—2W的样子。说回车子本身,3008的空间不算宽裕,但是也足够了。即便2.0的机头也完全够用,如果有钱能上1.6T的,那动力储备就是充沛到随要随到了。车子本身其实已经接近完美了,唯一的缺点就是它的板车悬挂,让我花差不多20W买个板车悬挂的车,虽然在绝大部分的使用时间里,他甚至比不少独立悬挂还让人觉得舒服,但只要想到这点,心里还是有点小憋屈的。不是吗?

DS5:本来都说不考虑两厢车了,但是DS5真的让我非常动心,也是让我LP动心和记住的唯四的一款车型,她记住的另外三款是甲壳虫、MINI和smart。最终放弃的原因,还是因为空间。我们一家三口,外加二老。这是经常要坐在车里的,还是需要一个宽敞点的空间。车子本身,其实和3008基本是一个套路,没什么好说的

翼虎:翼虎还是带有一些美系车的粗犷味道在里面的,或者我们可以叫他简约风格?但是比起老的福克斯、蒙迪欧致胜这些车,它还是精致了很多。所以我感觉美系车的中低端车型其实是越来越没有美系的味道了,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市场需要这样的车。翼虎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的方向盘,在我试驾的这些车里,它的方向盘阻尼是让我最喜欢的,每次打方向的时候,有一种朝着反方向绞的感觉,不重,但是你要拧动它,必须要适当的用力,而这种力度,刚刚好。的确是运动型的车型,让人开着很有操控感。如果要买翼虎,1.6T的不考虑,一定要上2.0T。国外的翼虎,1.6T召回了好几次,这必然是让人不方向的。只有2.0T才是翼虎真正的精髓。不过,这样一来,价格又……。更何况,我对它的外形并不是非常感冒,只好说88了。

CX—5:同事家里有一台,之前只是坐过,后来又去试驾了。这车和翼虎很像,操控都很不错。蓝天创驰动力油耗都比较均衡,不过我总是怀疑它的低油耗,还是因为车重造成的。包括现在的本田地球梦。也许真有技术含量在里面。但是车重,应该还是有相当部分原因的。由于CX—5是日系,我不会买,只是作为参考。空间略小了一些,但是也完全足够,操控感十足,相对翼虎来说,要轻盈一些。

CRV:如果它不是日系,我会考虑它。CRV我认为是日系车最典型的代表,省油省心。只要不是人品太差,这车你开多久,基本都不会有什么需要费心的事情,只管开到换车为止。太皮实耐用了。国产SUV,大部分都是在抄它的底盘,可见老CRV之经典。对于我来说,只可惜,它是台日系。

途观:从头到尾没有考虑过,不说它好不好,只是不喜欢它的态度,它的外观,它的内饰。反正我对它很不感兴趣。

科帕奇:性价比高,太耗油,我们群里本来有位想买T600运动版的车友,后来实在受不了加价和等待,转出手了太科帕奇。后来据反馈,油耗实在吓人。就这点,死穴。

逍客:逍客也是一台省心省油的车,空间略小了。我都没去试驾过,只是朋友开车坐过而已。同CRV一样,只要你不抵制日货,可以考虑。

奇骏:这是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台车,只因为一次采风,开了朋友的那台2.5顶配。两点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动力四驱,满载我们几个大男人和一车的摄影设备,上一个20来度的坡,显得那么游刃有余。二是它车顶上的那两盏探照灯。因为经常出去采风,当时还立志,以后换车,一定要在自己车顶上来两颗。可是现在开始转兴趣,爱拍人像了,去野外的机会也少了。这个心也开始淡了。至于驾驶感受。下面科雷傲一起说吧。

科雷傲:其实说起科雷傲,我感觉,它和奇骏,还有RAV4这三个车开起来很像。没有让人有激烈驾驶的冲动,也不会感觉车子太难以把控。都市里开着,就感觉安逸。隔音挺好,软硬合适,动力足够。没缺点就是它的优点。只不同的是,奇骏的越野性能感觉会更好些。还有就是雷诺日产这两兄弟的油耗更高。

RAV4:在城里开了一段,不累,真的不累。就跟着前车慢慢的挪动,这其实也是一种享受,享受时间消磨的感觉(因为不是我的车,不用我考虑烧油的问题,嘿嘿)。方向轻重合适,底盘软硬也合适,路感有过滤,但也能感受到一些细微的反馈。当时开的是2.0的,力量上弱一些。但是也算够用了。

昂克拉:3008我都已经觉得性价比不高了,昂克拉就更是了,完全把国人当猪宰的一款车。

H6:H6其实我之前都已经准备下手了的,但是当时也可能是没有什么车对它造成威胁,也可能是真的产能爬坡吧。反正态度不是很好,等车也要2、3个月。最主要是我没有试驾过它,4S不提供试驾车。在论坛里泡了下来,对1.5无涡轮的动力和变速箱齿比设计导致1、2档难入比较介意。因为我开车喜欢用档位来制动减速。所以,最终也还是放弃了。

X80:第一次见到X80,被外观惊艳到了的。确实很好看。内饰虽然说设计得不是太出彩,但是用料做工也确实很不错。导致我不选择它的原因是试驾。当时试驾的是2.0AT。X80的2.0真的可以用垃圾来形容,本身调教就不算高了。还要上AT。当时上高架,坡度也不是太夸张。到了60码以后,我硬是提不上速去了。再加上略高的售价。88

GS5:GS5售价高于同级别国产车是有道理的,尤其刚上市的时候,它的内饰用料都比较强。还不说它最大的卖点,阿尔法罗密欧底盘。1.8T动力也完全可以说是充沛。问题是,我决定换车的时候,周围的不少竞争车型都已经是6档MT了。它真的就显得落后了,也就凸显出了它较低的性价比。

江淮S5:最大的亮点是动力。唯一的亮点也是动力。前年看车最狂热的时候它深受锈锈门伤害,我必须承认,虽然我不认为S5也会和同悦那样锈,但是这事情,影响了我。

陆风X5:和S5一样,最大的亮点是动力。唯一的亮点也是动力。当时贵阳还没有试驾车,我还是跑到杭州区试驾的。动力确实是好。但是做工也确实是粗糙。配置虽然不主要考虑,但是总不能别人都用了,你死活没有吧。

S6:我的第一台车是比亚迪,留给了我不错的使用体验。但是我第二台车为什么不再选比亚迪呢?因为尺寸。我住的小区车位很紧张。每天晚上6:30以后到家,就已经没有位置了。75停车都已经比较让我困难了,我自然不会选一个让我更加困难的车型。而且,实话说,老的F3r使用上确实没有出现过问题。但是底盘的松散也确实存在的,这让我对有了亚迪三大件里,最差是底盘的印象。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我。

大7:一开始我也很喜欢这车的,外观好,内饰不错,空间够大,价格也还合适。可是见到实车并试驾后,我放弃了。太不好停车是其一。动力一般,而油耗严重偏高才是主要的原因。

上面这些基本已经是我在购车时,这个级别在市面上常见的车型了,我虽然不是全部开过,但也大部分试驾或者试乘过了。所以,功课还算做得比较充足的。现在回到T600运动版上来,说说6子的故事。

首先得说说6子的外观,这是6子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让它最处于风口浪尖的地方。为什么?自然是因为抄袭。以前的6子的外观像大众、像奥迪,这是不可否认的,无论众泰怎么澄清,写出多少篇软文,发表多少设计历程。6子就是像他的两个表哥,6子的设计的确是借鉴了大众、奥迪的。我也承认,我关注6子,一开始就是冲着它的外形去的,因为我喜欢这种外形(我喜欢极光,但是对于发现揽胜这些车型不感兴趣)。虽然喜欢这种外形,但是,我绝对不会允许我去买一台赤裸裸照搬其它车外形的车子,所以我当时也很不喜欢三厢的F3。直到T600运动版出来以后,在仔细看过6子运动版外形的细节后,我接受了它。T600运动版已经完全没有了其他车型的影子,是如假包换的原创设计,而且颜值极高!把6子的各个细节拿出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和别的车型是一样的。

在接受了T600运动版对硬朗这种风格的诠释后,我开始关注它的内在。首先要看的,自然是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1.5T和2.0T的发动机对于咱平民百姓日常使用绝对是够用了。底盘没有什么期待或者不期待的。后独立悬挂,是它应有的。虽然调教上不一定能赶上法国人对板车悬挂的效果,但是,好歹它也是独立悬挂吧。这是对于SUV来说,应该有的菜。

确定了以上几点以后,就是对车子的种种关注了,等着它发布,公布预售价。等着各种谍照。等着上市,公布售价,等着实车进店,实地看车。这其中的感觉,不必细说,凡是耐心关注某一款车的车友,都有感受。咱们只说车子到店后,看到实车之后的事情。

看到实车,就是遵循惯例,看装配工艺,缝隙比较让人满意。展车自然是白色,珍珠的,还不错。内饰虽然不是一开始谣传的塑搪,但是做工也还满意。按钮的手感也不错。反正,言而总之,总而言之,实车看起来就是各种满意吧,心里也为国产车的进步而有那么一丝自豪。接下来就是问试驾事宜,答案自然是没有。不过这也在预料之中不是?所以也就如预料的一样,付了一千大洋定车,然后签合同,3个月提车,不加价。并且也在合同里写好了,在提车前一个礼拜,只要反悔,可以无条件退款。之后就是回去等消息了。

等了一个来月吧,天天泡群里和各位准车主们侃大山,交换各种消息。突然有一天接到一个消息,4S店搞活动,虽然不是6子车主的活动,但是可以参加,试驾T600运动版。马上到群里告诉了其他车主,约他们一起去,结果最后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去了。于是我就成为了大连地区第一位试驾6子运动版的准车主了。

6子的试驾,虽然线路不长,但是让我更深得感受到了国产车的进步。在操控上,虽然不像翼虎和CX—5操控十足,但是也确实能做到指哪打哪,轻松随动。而底盘的整体紧绷,也可见长安的底盘调教如果外形设计一样,深得原型车精髓的。心里面就打消了退回那1K大洋另选别车的想法。

又过了几天就接到4S的提车电话了,于是怀着兴奋的心情前去提车。说到这里,还没交待自己的车型。6子运动版手动尊享型。接下来,就得说说我的用车感受了。

还是和之前的顺序一下,咱们先说外观吧。外观的设计之前已经说过了,现在来说说和设计无关的事情。车漆。为什么说车漆?因为我的6子挂彩太早太不幸,所以我对它认识要深一些。这是一个不幸的故事。在提车后的第二周,我开着车,老婆儿子小姨子在后排吃着火锅唱着歌,我们走在高速上,路过一个座桥,从天而降一块石头砸在了引擎盖上。我不敢减速,因为外面下着小雨,天已经是马上天黑了。这种事情,咱们在新闻上看太多了,你一停车检查车辆损失,马上就会有无数彪形大汉冲出来,再然后……。后来一直到了收费站,我才停下车来检查,引擎盖凹了一大块,翼子板虽然没被砸到,也崩了好几块漆。我这才提车一周不到啊!不过事后再想,其实人家应该是冲着你的前挡风来得,只不过学艺不精,砸到了引擎盖,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之后去修车,人家就说了,这车的车漆有点薄。所以,我建议各位老车主或者新车主,给车子镀个晶吧。算是加层保护罩。

再来说性能,6子机头低扭非常的充沛,我一直想找6子的两张工况图和轮上功率来看看,但是没有找到。只能凭感觉来说话了。个人感觉在2000转内,机头应该能够爆发出它70%的扭矩了。虽然由于变速箱的原因,它不可能像出租车那样,起步就猛窜出去,但是,它的提速很线性,在路面上,只要你想,在跑出一段距离后,还是可以轻松追到前面猛窜出去得出租的,而且这一切,是保证在全程转速不超过2000转下完成的。2000转后推背感就会非常的强烈。油耗方面,我觉得T600运动版确实是比较省油的车了。我提车至今,油耗显示7.5。而实际油耗呢,确实和显示的相差不大。提车后,相对于我的老车,确实跑了不少的高速,因为车子更大了,更愿意带着一家人出去玩了。在高速上,7个多油,是正常的,我刚清零哪会,就是在上高速前清的。当时的油耗是5.7个。事后测算,这个油耗,确实是真实的。

操控和舒适度放在一起说吧。6子我总结下来就一个字——硬,这个硬是由内而外的。外形硬朗。车子里面也是硬。由于硬,这车子整体刚性感觉不错,过个沟坎这些什么的,很紧绷。在城市的合适限速里这样就让人感觉他能随动随到。但是在舒适性上,这种硬,的确不是太好受。在我试过的车里6子的座椅硬度是数一数二的。底盘由于太硬,对臀部的冲击也是比较强烈的。所幸大部分的行驶路面都是铺装,而且空间比较开阔。不然又硬又小的,那就非常难受了。对于舒适性要求比较高的同学,这车确实不适合你们。

最后送上拍的片子,咱不是专业摄影的,大师们看了不要笑话就好。

前面已经完全摆脱了抄袭的恶名,硬朗、霸气更不失运动

侧面非常的匀称

45度观赏更是美的不要不要的

这个角度也很美

后侧也是很耐看

大大耳朵给安全行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pp比老款T600更性感

排气管是隐藏式的

大脚很稳当,也没有传说中的吃胎现象

后备箱空间不错,适合家用

后排座椅可以放倒,实用性非常强

前面的空间很宽敞,中控设计的很有运动感

后排空间也很大,座椅很宽大

三幅式方向盘很时尚,多功能按键很实用

彩色行车电脑比起以前的黑白的已经提了不少档次

各种功能键一应俱全

操控区设计的很时尚,而且也很便利和高档

大大的导航屏,功能很丰富

空调很上档次

扶手很个性,下面的储物格空间有点小,不太实用

阅读灯很人性化

自动防炫目后视镜

眼镜盒,为良心设计点赞

还带镜子呢,老婆很满意

手盒空间不大

中央扶手很高大上

后排带有出风口,很贴心。后面还带有各种电源,为生活增添了便利

后排扶手

变形金刚,全是惊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f3疑难杂症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