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深圳比亚迪宿舍照片 坪山

三万应届生涌入比亚迪,谁被谁改变|特稿

文|郭宇 陈亮 翟芳雪 邓雨洁

编辑|王静仪

比亚迪正在成为真正的大厂。

敞开门,你看到的是有关它的光环。全球卖出最多新能源车的车企;世界500强;正在实现从几万元到上百万元的汽车产品覆盖;深圳街头的出租车就是它最好的招牌;不仅造车,还造电池、搞汽车芯片,多领域跨界。

关上门,你看不到的是有关它的日常。它是全球员工数量最多的车企之一,2023年一季度已达66万人,足够“大”;一天三次打卡,午休只有一小时,宿舍还是上下铺,紧张和秩序的管理方式也足够“厂”。

2023年的夏天,有3.18万应届毕业生入职了比亚迪,比去年的人数翻了一番,是历年最多。他们来自50个不同类别的专业,有六成是硕博学历,有八成人员将投入到研发工作。

学历至关重要。以本科应届生为例,毕业于双非院校底薪为5500元,211院校6000元,985院校底薪7000元,C9院校底薪7500元。硕士底薪比本科高1500元到5500元不等。

他们加入的是有“民企里的国企”之称的比亚迪——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比亚迪共有12位高管,7位在2000年之前就入职,最晚加入的也在2005年。其中,有四位高管均是一毕业就入职了比亚迪,花费了二十年左右时间,从当年的应届生做到了如今的位置。

企业文化与制度,筛选人,也被筛选。不是所有校招生都认同比亚迪所说的竞争文化,和它所体现的“民企里的国企”的企业气质。

我们找到了5位加入比亚迪的校招生,想知道在这些年轻大学生眼中,真实的比亚迪是什么样的,又该如何看待它。

01 简单、快速、“秋招之光”

今年6月刚毕业的佳琪,如今已经入职比亚迪一个多月。回顾当时的投递经历,源自一个意外——她在另一场公司面试上,听到面试官提到比亚迪的名字,没想到比亚迪后来成了她的“救命稻草”。

佳琪本科专业是新闻学,原本打算进入媒体行业,但一份份简历石沉大海。一再受挫之后,她才发现了比亚迪这家跟原专业完全不对口的企业。“比亚迪实实在在研发产品,干的是实事。”佳琪琢磨了很久,得出这个结论。

向比亚迪投简历更多出于“碰运气”的心态,但佳琪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比亚迪并不难进——简历通关之后,甚至没有笔试环节,面试也只有三轮,问题也都相对简单。第三轮面试之后两天,佳琪就拿到了offer。相比之下,绝大多数互联网企业都会有笔试和几轮高难度面试。

同样感叹比亚迪校招简单的还有周涵。周涵毕业于南方某985高校的土木工程系,春招期间,她通过脉脉、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得知,车企大厂比亚迪offer“点击就送”。于是她顺手就投了一份简历。

不久,比亚迪汽车工程院一名部门主管联系了周涵,开始了三轮较为简单的面试。一面是部门主管,只让她作了基本的自我介绍;二面是人事,也只是询问她意向地点和意向岗位;三面又回到部门主管,主要谈薪资。

“一开始我对比亚迪没兴趣,觉得它只是一家工厂。”这是今年刚刚入职比亚迪的小乐最初的心声。比亚迪的校园宣传并没有吸引在东部省会念书的小乐,总部来的人力专员介绍笼统、开出的薪资不高,让小乐兴味索然。

比亚迪总部 郭宇/摄

但遍地可见的比亚迪出租车、深圳亲友对比亚迪的一致好评,让小乐愿意去了解这家企业。转折发生在面试时,事业部HR的专业态度一下子吸引了小乐,对方从企业发展到平台能力,从事业部规划到个人发展,从职级体系到薪资福利,都详尽地介绍。

而且事业部HR和部门领导的态度都让小乐觉得被尊重,不像其他大厂领导一样不苟言笑。她认为在比亚迪工作有一定前景,最终选择了比亚迪。

多名受访者都向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坦言,比亚迪并非他们的首选。只是由于面试简单,比亚迪成了毕业生考研失败、大厂碰壁之后的避风港,被称为“秋招之光”。

“如果有更好的offer,我也不会来比亚迪了。”佳琪说。她本科就读于双非院校,按照比亚迪的薪资标准,只能拿到最低档的5500元,未来的涨薪空间也不明朗。

佳琪还从社交媒体了解到,比亚迪住宿条件差、食堂难吃,还没有加班费。但她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就抱着“来大厂学本领”的心态,进入比亚迪深圳总部。

小七本来计划读研,2022年2月考研失败后不得不加入春招大军,她才匆忙投了比亚迪。虽然她轻松拿到了比亚迪的offer,但由于岗位与兴趣不符,再考虑到薪资和离家距离问题,她觉得过不了多久自己就会“跑路”。

就这样,比亚迪在高速扩张的过程中招进大量应届生。光是2023年,就有3.18万名应届生进入比亚迪。2021至2022年,比亚迪在职员工数量从28.8万人增长到惊人的57万人,增长率达到97.92%。

02 双非底薪5500,985值7000

校招生激增背后,是比亚迪爆发式增长的用人需求。

2020年至今,比亚迪在国内已经过规划了10余座新工厂,对应新增产能超400万辆;海外的建厂和开店计划也在同步进行。这势必需要渠道管理、工程建设、技术研发等无数岗位。迅速拿到offer的佳琪对此深有体会,“这届人特别多,感觉HR都顾不过来,流程飞快”。

急速扩张的用人需求,让比亚迪难以“精挑细选”,HR和业务部门领导都很难审视每一个应聘者。而以学历定起薪的“出身论”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也是比亚迪给这些毕业生上的社会第一课。

不同学历背景的毕业生入职后将获得不同职级,职级则对应薪资待遇和职场起点。国内大学中,“C9联盟”属于第一档,“985”次之,“211”再次之。国外大学则按QS排名分级。

以本科应届生为例,毕业于双非院校底薪为5500元,211院校6000元,985院校底薪7000元,C9院校底薪7500元。硕士底薪比本科高1500元到5500元不等。如果专业为计算机类、机械化、控制类等技术类专业,底薪会相应增加。

这样的光景,也曾出现在数年前的房地产行业。2019年以前,房企高速扩张,每年以高薪吸纳大量应届生。单是在2017校园招聘中,碧桂园“超级碧业生”就能给到应届生24万的年薪,引来许多羡慕。

然而,众所周知,近几年房市增速放缓,以“高周转”闻名的房企相继暴雷,除了缩招应届生,已经入职的也在经历被裁员的命运。

智联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三季度,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行业的招聘,平均薪酬为9978元,同比下跌2.3%,较2022年同期的第16位下降了8个名次。猎聘大数据显示,细分行业分布TOP20中,房地产开发/建筑/建材/工程行业的新发应届生职位,占比下降最多。从2021三季度的10.93%下滑到2022三季度的5.10%

风水轮流转,房市触底之际,新能源车市场崛起,产生大量人才需求。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比亚迪吸纳了大量应届生。但谁也无从判断,假以时日新能源车市增速放缓,这些应届生命运会如何。

高速背后的无序已经逐渐在比亚迪内部出现。

一方面是薪资和职级的倒挂。学历决定薪资起点,帮助比亚迪吸引了大量高精尖人才,但这把双刃剑也砍向了员工士气。不少老员工由于早年学历不够光鲜,在职级上还不如新员工。这也就意味着,老员工花5-6年去翻越的职级高山,被一些学历背景好的新人轻松越过。

另一方面是个人职业发展的迷茫。南方某985高校地质专业2022届毕业生花泽进入比亚迪的第一年,就已经换了两个岗位。

最开始,他被安排到开发中心。“虽然顶着开发中心的名号,但其实就是后勤。”花泽自嘲道。他到比亚迪的第一个任务,是给厂房设计管道。厂房建设一结束,他就被调到了别的部门,理由是原部门组织架构调整。花泽说,对于自己这样游离在汽车核心技术部门外的员工来说,生存环境是很狭窄的。

又由于本科专业与岗位需求并不匹配,花泽的工作有时会出现纰漏,这时他总能感觉到老员工隐隐的排斥,他也因此感到羞愧,以至于对上班产生强烈的抗拒心理。

如今,花泽只想跨专业考研,逃离比亚迪。他认为比亚迪本身很不错,技术强、声望高、前景好。只是他在岗位发挥不了自己的价值,冷漠的同事关系也让他感到孤独。“我们只是不合适。”花泽这样定义自己和比亚迪的关系。

03 真正的大厂

互联网行业从业者经常半抱怨、半骄傲地将所在公司戏称为“大厂”,以此调侃互联网公司工作强度高、压榨员工,有如制造业工厂。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也许并未亲身体验过真正的制造业“大厂”。

比亚迪深圳总部 受访者提供

小七在比亚迪体验过。手机闹钟响起,关掉闹钟,打开手机上名为“打卡”的APP,人脸拍照+实时定位打卡。这样的打卡流程,小七一天要重复三次,分别在早上上班、中午吃饭和午休期间、下午下班。她说,一天打卡三次,中午休息一小时,自己仿佛进了“民企里的国企”。

在比亚迪上班,员工都需要每天完成早中晚三次打卡,漏掉一次就会扣发当月绩效。在互联网企业、外企实习过的应届生,往往需要一个月时间才能适应这样的制度。

如今,小七入职一年了,她“感觉自己像个螺丝钉,没有作为一个人的感受”。一句“如此生活三十年”,已经到了嘴边。如果说打卡制度是工厂管理的虚拟化缩影,让小乐坚信比亚迪是一家工厂的,是环境。

2007年建成的六角大楼,成了比亚迪深圳总部的代表建筑。这座大楼承载着这家公司最引以为傲的技术,接待用的礼宾楼有着漂亮的玻璃外立面、高科技的展示橱窗和贴满专利的高墙。然而穿过现代化的礼宾楼,六角大楼的其他部分都显得老旧,除了颗粒感十足的水泥路,连灯光都泛着昏暗的白色。让小乐“一步穿越回十几年前”。

饮食和居住环境也没小乐预想中的好,小乐踏入公司宿舍的第一天,就连夜找中介搬了出来。公司宿舍名曰公寓,免费提供给应届生,供大家过渡用,但看着上下铺设计、没有网络和洗衣机的宿舍,小乐感慨连大学宿舍都不如。

小七也体验过同样的住宿环境,后来她和同宿舍的人一起在公司外租了房子。目前公司会给应届生每月1000元的住房补贴。

六角大楼的食堂很便宜,一顿工作餐只需要6.5元,但如同不见荤腥的“斋饭”,是吃饱而不是“吃好”,而且人山人海。想吃好点有许多选择,诸如肯德基等餐饮店已经入住园区,但考虑到路程和排队情况,会挤占本就不富裕的1小时午休+吃饭时间,以至于不少员工选择自带午饭。

小乐印象最深刻的,是“入厂第一课”上公司发的入职礼包,里面有保温杯、笔、伞和卡套,这让在外企实习过的小乐有些失望,虽然实用,但缺少新意。

2022届校招生入职礼包 受访者提供

之前,在同学间口耳相传的“入职礼包”,可能是阿里的智能音箱;字节的T恤和帆布包,腾讯的企鹅公仔。

这些互联网企业在发展初期代表着年轻化、进取、活力,因此往往受到应届生青睐。互联网文化逐渐进入制造业,跨界而来的“造车新势力”就带着互联网行业的烙印。比如蔚来的校招入职礼包有盲盒、徽章和贴纸等等;小鹏有香氛、小音箱等等。

与造车新势力相比,比亚迪这种传统大厂也许更老气横秋、按部就班。但也更体系化。一名入职造车新势力一年多的应届生就感慨,在比亚迪,至少做事情可以有迹可循,但在新势力更多靠自己摸索。

“在造车新势力,很多事情连前辈都没干过,更别说形成方法论。说得好听是可以自由探索,说得难听叫盲人过河。”这位应届生说。她觉得,这在职业起步期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今她更向往不那么光鲜亮丽的“大厂”了。

04 比学赶帮超,筛选人,也被筛选

比亚迪崇尚竞争文化,“比学赶帮超”是校招生入职时的必修课之一,此外还要学习基本的岗位知识。

这样的竞争文化让比亚迪在短时间内成为新能源汽车霸主,一批又一批勤劳的比亚迪人在付出。例如比亚迪会表彰每月加班最多的那批员工,通过类似放榜的方式,刺激着所有部门所有人。花泽觉得,比亚迪的竞争文化区别于内卷,每月的绩效考核也比较公平。

竞争文化已经刻在王传福骨子里。王传福1966年出生于安徽农村,按照这一代企业家的话来说,年少时大家都是放牛娃,要想出人头地就得去读书考试,这背后都是一次次、一场场、一个个血淋淋的竞争。

2018年前后,王传福将竞争文化提到了企业文化的高度。“我们把企业文化从平等、务实、激情、创新,调整为竞争、务实、激情、创新,就是要高度重视竞争。”王传福认为,竞争虽然带来了短期的压力,但也同时带来了长期的繁荣、活力和生命力。

这也是企业内外压力所致。2017年至2019年,比亚迪陷入困境,三年增收不增利。连王传福都说,2019年他唯一的想法就是活下去。当时,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造成比亚迪汽车业务盈利下滑,其动力电池业务也受到宁德时代的挑战。

于是,比亚迪提出了竞争文化和市场化,让旗下几个零部件业务部门参与市场竞争,寻找公司外的客户,与竞争对手直接PK。

比亚迪近10年营收数据 数据来源:比亚迪财报

竞争文化无疑加速了比亚迪集团几个子公司的发展,比亚迪电子、弗迪电池都在外部竞争中自我变革,如今成为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但数年过去,新入职的应届生还吃这一套吗?

“入职一年多,我在最近才感受到卷的倾向。绩效考核变了,会加一些东西想让你竞争一下。”小七说,由于自己不是争第一的性格,所以竞争文化在她这里更像是一个口号。

刚入职的佳琪也感触不深,她所在的部门都是年轻人,和入职前她以为比亚迪是一个“压榨员工的血汗工厂”的印象完全相反,她感觉部门氛围还是十分融洽的。

但小七也强调,由于比亚迪“家大业大”,不同部门的工作强度不同,所以对竞争的感受也不同。她的一位同事日常工作是剪辑和文案,经常在工作日加班,没有加班费,但她所在的岗位一年到头也加不了几次班。

企业文化与制度,筛选人,也被筛选。不是所有校招生都认同比亚迪所说的竞争文化,和它所体现的“民企里的国企”的企业气质。

比亚迪专利墙 郭宇/摄

从OKR的提出,到ESG,再到欧洲实行四天工作制度,世界管理的主流似乎都向着人性化发展,强调关爱、员工福利、可持续化管理。狼性的竞争文化,和看起来不够洋气的企业气质,越来越被年轻人所唾弃,用小乐的话来说:“这个行为很掉价。”

如果说竞争文化成就了比亚迪的新能源与制造帝国,那么比亚迪的成就又给这些校招生们带来了什么时代红利?或许,拥有这份工作本身就是时代红利。

时代红利能停留多久,是企业和员工的双向选择。接受了这份工作,但又受不了这些价值观与制度的年轻人开始向外走——比亚迪是他们的来路,却不是归处。

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包括王传福在内,比亚迪共有12位高管,其中有7位在2000年之前就入职了比亚迪,最晚入职的也在2005年。另外,何志奇(1998年入职)、何龙(1999年入职)、周亚琳(1999年入职)和杨冬生(2005年入职)四位高管均是一毕业就入职了比亚迪,花费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从当年的应届生做到了如今的高管。

收入低、晋升慢,让比亚迪的年轻人开始畅想下一个理想国。有着当代电动汽车先驱、外企标签的特斯拉,成为了这些想要离开比亚迪的年轻人口中的理想国。虽然理想国就像围城,围城内外,总有人想离开,有人想进入。

其实,比亚迪的地位已经提升了不少。三年前的夏天,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和汽车专业毕业生聊起求职经历,详见:《

夹缝中的汽车专业:学生面试一家凉一家,老师“转行”去搞新东西》当时他们选择主机厂的“鄙视链”是外资、合资、国企,最后才是自主品牌。甚至,都不会单独提起“比亚迪”这三个字。

如今,自主品牌崛起的呼声愈高,其中的比亚迪也连续两年进入世界500强,成为全球卖出最多新能源车的车企。在2023年校招普遍缩招的情况下,比亚迪还提供了三万多个校招岗位。

但改变鄙视链并非一朝一夕,如何把招进来的年轻人留住,为这个庞大的组织注入新能量,是比亚迪需要思考的问题。

(应受访者要求,佳琪、周涵、小乐、小七、花泽为化名)

三万应届毕业生涌入比亚迪,他们都变了

招聘规模大,面试容易。虽然薪资不是最高的,但比亚迪已经成为毕业生找工作的避风港。如今,随着年轻血液的到来,这家看似气势磅礴的公司在企业管理、人才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文|《财经》研究员郭宇特邀嘉宾撰稿人陈亮实习生翟芳雪邓雨洁

编辑|王静仪

比亚迪正在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制造商。

打开门,看到的就是气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最多的车企;财富 500 强企业;实现数万至数百万的汽车产品覆盖;深圳街头的出租车是最好的标志;不仅制造汽车,还制造电池、制造汽车芯片,跨界多个领域。

当门关上时,你看不到的是周围的日常生活。是全球员工人数最多的汽车制造公司之一。 2023年第一季度达到66万人,相当“大”;他每天登录3次,午休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宿舍还有双层床,紧张有序的驾驶风格也“相当”工厂。

2023年夏天,有31,800名应届毕业生加入比亚迪,是去年的两倍,也是历史上最多的。他们来自50个不同的专业门类,60%拥有硕士、博士学位,80%会从事研发工作。

教育是关键。例如,应届大学生中,双飞学院毕业生底薪为5500元,211学院为6000元,985学院为7000元,C9学院为7500元。硕士基本工资比本科高1500-5500元。

他们加入了被誉为“民企中的国企”的比亚迪——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比亚迪共有12名高管,其中7人是2000年之前加入的,也是最近的一名。其中,有四位高管毕业后立即加入比亚迪,从应届毕业生到目前的职位,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

公司文化和系统对人员进行筛选和审查。并非所有学校的招生都符合比亚迪的竞争文化及其所体现的“民企中的国企”企业精神。

我们找到了五位加入比亚迪的大学招聘人员,想了解这些年轻大学生眼中真正的比亚迪是什么样的,以及他们是如何看待的。

简单、快速、“秋光”

今年6月份刚刚毕业的嘉琪,已经在比亚迪工作一个多月了。回想她当时的分娩经历,其实是一次意外——她在另一家公司面试时听到面试官提到了比亚迪的名字,却没想到比亚迪后来成为了她的“救命稻草”。

佳琪本科专业是新闻学,原本想进入传媒行业,但简历却无疾而终。屡次失败后,他发现了比亚迪,一家与自己原来职业完全不相符的公司。 “比亚迪是真正做产品、做实事的。” 贾奇想了很久,得出了这个结论。

向比亚迪投递简历更多的是一种“碰碰运气”的心态,但嘉琪没想到,进入大名鼎鼎的比亚迪并不难——简历通过后,连笔试都没有,面试只有三轮,问题也比较简单。 。第三轮面试两天后,嘉琪就收到了offer。相比之下,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需要笔试和多轮艰难的面试。

周汉也感叹比亚迪的大学招聘很容易。周涵毕业于南方985大学土木工程系。春招期间,他通过脉脉、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了解到,大型车企比亚迪有“点击送”的offer。于是他顺手就提交了简历。

很快,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的系主任联系上了周涵,开始了三轮相对简单的采访。第一次见面是部门主管,只要求他做了基本的自我介绍;第二次会议是与工作人员会面,仅询问他的预定地点和职位;第三次会议,他再次担任部门主管,主要讨论薪资问题。

“一开始我对比亚迪不感兴趣,以为它只是一家工厂。”这是今年刚加入比亚迪的小乐的最初感受。比亚迪的大学升迁并没有吸引在东部省城读书的小乐。中心的人力资源专员做了大概的介绍,开出的薪资也很低,让小乐失去了兴趣。

比亚迪总部/摄影:郭宇??

然而随处可见的比亚迪出租车以及深圳亲友对比亚迪的一致好评,让小乐想要了解这家公司。转折点出现在采访中。 HR业务部的专业态度立即吸引了小乐。对方详细介绍了从公司发展到平台能力,从商务舱规划到个人发展,从职级制度到薪资福利。

而且,业务部HR和部门经理的态度让小乐有一种被欣赏的感觉,不像其他大工厂的经理不苟言笑。他认为在比亚迪工作有一定的前景,最终选择了比亚迪。

许多受访者承认《财经》比亚迪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正因为面试容易,比亚迪成为考研失败、在大公司碰壁的毕业生的避风港。这被称为秋季招聘焦点。

“如果有更好的报价,我就不会来比亚迪了。”嘉琪说道。本科就读于双飞学院。按照比亚迪的薪资标准,他只能领取最低5500元的薪资,未来的加薪领域还不清楚。

嘉琪还从社交媒体了解到,比亚迪的住宿条件很差,食堂不怎么样,加班也没有工资。但他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于是他抱着“来大工厂学技能”的心态进入了比亚迪深圳总部。

小七本来想读研究生,但2022年2月研究生入学考试失利后,他不得不加入春招大军,所以他匆匆加入了比亚迪。虽然他轻松拿到了比亚迪的offer,但由于这个职位不符合他的兴趣,再加上薪资待遇和离家的距离,他觉得自己很快就会“逃跑”。就这样,比亚迪在快速扩张的同时,招募了大量应届毕业生。仅2023年,就有3.18万名应届毕业生进入比亚迪。 2021年至2022年间,比亚迪在职员工人数将从28.8万人增至惊人的57万人,增长率高达97.92%。

两类工资底薪都是5500,985底薪7000。

入学人数激增的背后,是比亚迪就业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2020年以来,比亚迪在中国规划了10多家新工厂,相当于新增超过400万辆汽车的产能;海外工厂建设和开店计划也在同步进行。这必然需要无数的岗位,比如渠道管理、工程、技术研发等。很快收到offer的嘉琪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这个部门人太多了,我感觉HR都顾不上他们了,而且流程很快。”

快速扩大的就业需求让比亚迪“精挑细选”变得困难,HR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对所有申请者进行审核。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出身论”,即起薪由学历决定,这也是比亚迪给这些毕业生上的第一堂社会课。

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加入公司后被分配不同的等级,等级对应薪资福利和工作切入点。国内大学中,“C9联盟”属于第一类,其次是“985”和“211”。国外大学是根据QS排名来分类的。

例如,应届大学生中,双飞学院毕业生底薪为5500元,211学院为6000元,985学院为7000元,C9学院为7500元。硕士基本工资比本科高1500-5500元。如果专业是技术类专业,如计算机、机械化、管理等,底薪相应增加。

这种情况几年前也出现在房地产领域。 2019年之前,房地产企业扩张迅速,每年都以高薪吸引大量应届毕业生。仅在2017年的大学招聘中,碧桂园的“超级学生”就能够给应届毕业生开出24万元的年薪,引起了很多人的羡慕。

然而,众所周知,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增速放缓,以“高周转”着称的房企纷纷受到打击。除了减少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外,已经加入公司的人也将面临被解雇的命运。

智联招聘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行业招聘平均薪资为9978元,同比下降,降幅为2.3%。从2022年同期第16位升至第8位。猎聘大数据显示,20大行业细分中,房地产开发/建筑/建材/工程应届毕业生比例下降幅度最大。从2021年第三季度的10.93%下降到2022年第三季度的5.10%。

时过境迁,房地产市场触底反弹,新能源汽车市场回暖,对人才的需求旺盛。作为行业领头羊,比亚迪吸引了大量应届毕业生。但没有人能说如果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这些应届毕业生会发生什么。

高速背后的困惑逐渐在比亚迪内部浮现。

一方面,薪资和职级出现逆转。学历决定薪资起点,有助于比亚迪吸引大批顶尖人才,但这把双刃剑也降低了员工士气。许多老员工的级别不如新员工,因为他们早年的学历训练不够令人印象深刻。这也意味着,老员工花费5-6年时间攀登的高山,可以被一些有良好学历的新人轻松攀登。

另一方面,个人职业发展存在困惑。南方985大学2022级地质专业学生华泽在比亚迪第一年就已经换了两个职位。

他最初被分配到开发中心。 “虽然叫开发中心,但其实是物流。”华泽笑道。他在比亚迪的第一个任务是设计工厂的管道。工厂建设刚竣工,他就因原部门组织架构发生变动,被调到其他部门。华泽表示,对于像他这样身处汽车行业核心技术部门之外的员工来说,生存环境非常局促。

而且因为本科学历没有达到工作要求,华泽在工作中有时也会出现失误。这时,他总能感受到老员工隐隐约约的拒绝,他羞愧难当,对上班表现出强烈的抗拒。

华泽现在只想通过几个专业的考研,逃离比亚迪。他认为比亚迪本身就很好,技术强,信誉好,前景好。只是他在自己的岗位上无法发挥自己的价值,与同事的冷漠关系也让他感到孤独。 “我们只是没能做到。”华泽这样定义自己与比亚迪的关系。

真正的大工厂

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常常半抱怨、半自豪地称自己的公司为“大工厂”,嘲讽互联网公司劳动强度高、员工稀缺,就像制造工厂一样。但他们大多没有亲身经历过真正的制造业“大工厂”。

比亚迪深圳总部 受访者提供

小七在比亚迪经历过。当手机闹钟响起时,关闭闹钟,打开手机上的“登录”APP,拍摄脸部照片,并使用实时位置信息登录。小七每天必须重复这个登录过程3次,早上上班时、中午和午休时、下午下班后。他说,每天登录3次,中午休息一个小时,他感觉自己“走进了民企中的国企”。

在比亚迪工作的员工每天必须登录三次,早上、中午和晚上。如果他们错过登录,他们的每月绩效将被扣除。在互联网公司和外企实习过的应届毕业生往往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来适应这样的制度。

如今,小七已经工作一年了,“感觉自己就像一颗螺丝钉,没有一点做人的感觉”。 “这样活三十年”这句话已经到了他嘴边。如果说登录系统是工厂管理虚拟化的体现,小乐坚信比亚迪是工厂,这就是环境。2007年竣工的六角大厦成为比亚迪深圳总部的代表性建筑。这座建筑承载着公司最引以为傲的技术。接待楼拥有美丽的玻璃幕墙、高科技展示柜和高大的专利墙。然而,穿过现代化的礼宾大楼后,六边形建筑的其余部分就显得过时了。除了砂砾水泥路,连灯光都昏暗发白。小乐“穿越回到十多年前”。

饮食和生活环境并没有小乐想象的那么好。小乐进公司宿舍的第一天,就找到了一家可以连夜搬走的中介公司。公司宿舍称为公寓,免费提供给应届毕业生临时使用。但看着那些双层床、没有网络、没有洗衣机的宿舍,小乐抱怨说连大学宿舍都不如。

小七也经历了同样的住宿环境。后来,他和室友在公司外租了一套房子。目前,公司为应届毕业生提供每月1000元的住房补贴。

六角大楼的咖啡厅很便宜,一顿工作餐只要6.5元,却像荤菜一样,吃饱而不吃饱,而且拥挤。如果你想吃得好,你有很多选择。肯德基等餐厅已入驻园区。但考虑到距离和排队情况,原本就有限的一小时午休+用餐时间被保留,所以很多工人选择自带午餐。

小乐印象最深的是“工厂第一课”时赠送的入学礼包,里面有保温杯、钢笔、雨伞和卡夹。这让曾经在外企实习的小乐有些失望。虽然它很实用,但缺乏新颖性。

受访者提供的2022年入学介绍资料包

以前同学间口口相传的“入学大礼包”是阿里巴巴的智能音箱;字节的T恤和帆布包以及腾讯的企鹅娃娃。

在发展初期,这些互联网公司代表着年轻、创业和活力,因此往往受到应届毕业生的青睐。互联网文化逐渐走进制造业,交叉的“造车新势力”都带有互联网产业的印记。例如,蔚来的入学礼包包括盲盒、徽章、贴纸等。小鹏有香味、小音箱等。

相比汽车制造新势力,比亚迪等传统厂商显得更加守旧,可能会按部就班。但它也更加系统化。一位在新造车厂工作一年多的应届毕业生感叹,在比亚迪,事情至少有线索可循,但新力量更多的是靠自己探索。

“在汽车制造新势力中,有很多东西连我们的前辈都没有做到,更不用说形成方法论了。说得好听就是可以自由探索,说得不好就是不能这是可能的。盲人过河。”这位刚毕业的毕业生说道。他觉得这在他职业生涯的初期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现在他想要一个不那么光鲜亮丽的“大工厂”。

与别人竞争追赶别人,我们过滤掉别人,我们也被过滤掉

比亚迪提倡竞争文化。 “比较学习、赶超”是入学必修课之一。此外,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这种竞争文化让比亚迪在短时间内占据了新能源汽车的霸主地位,很多勤奋的比亚迪人都在努力奋斗。例如,比亚迪每月对加班最多的员工进行奖励,并通过类似的排名来激励所有部门的每个人。华泽觉得比亚迪的竞争文化与Involution不同,每月的业绩评级也比较公平。

竞争文化铭刻在王传福的骨子里。王传福1966年出生于安徽农村。用这一代企业家的话说,每个人年轻时都是包童。如果你想出人头地,你就必须学习并通过考试。这背后,是一场血战。竞争。

2018年前后,王传福将竞争文化提升到企业文化的层面。 “我们的企业文化已经从平等、务实、激情、创新转向竞争、务实、激情、创新,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非常重视竞争。”王传福认为,竞争虽然带来了短期压力,但也产生了长期后果。繁荣、生机、活力。

这是公司内部和外部双重压力造成的。 2017年到2019年,比亚迪陷入困境,营收增加但三年没有盈利。就连王传福也表示,2019年他唯一的想法就是生存。当时新能源汽车补贴减少,导致比亚迪汽车业务利润下滑,电池业务也遭到宁德时代的反对。

因此,比亚迪提出了竞争文化和市场化,让旗下的几个零部件事业部参与市场竞争,寻找公司外部的客户,与竞争对手直接竞争。

比亚迪近10年营收数据 数据来源:比亚迪财报

竞争文化无疑加速了比亚迪集团旗下多家子公司的发展。比亚迪电子和弗迪电池都在外部竞争中实现转型,现已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先者。但几年过去了,应届毕业生还这样做吗?

“我工作一年多了,最近才产生了参加考试的倾向,绩效考核发生了变化,增加了一些竞争的东西。”小七说,由于他不是一个争第一的人,所以竞争文化在他身上。这里这更多的是一个口号。

刚加入公司的嘉琪也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班级里都是年轻人。与他入职前印象中的比亚迪是“一个‘压榨员工的血汗工厂’”相反,他觉得部门的氛围还是很融洽的。

但晓琪也强调,由于比亚迪是一个“大家庭、大企业”,不同部门的工作强度不同,所以对竞争的感受也不同。他的一位同事每天担任编辑和文案,工作日经常加班,没有加班费。然而,他的日程安排不允许全年有几次加班。

公司文化和系统对人员进行筛选和审查。并非所有学校的招生都符合比亚迪的竞争文化及其所体现的“民企中的国企”企业精神。

比亚迪专利墙 图片来源:郭宇/

从OKR到ESG的引入,再到欧洲引入四天工作制,看来世界管理的主流正在向人性化、强调关怀、员工福祉和可持续管理的方向发展。年轻人越来越鄙视不合时宜的狼性竞争文化和企业气质。用小乐的话说,“这种行为很廉价”。

如果说竞争文化造就了比亚迪的新能源和制造帝国,那么比亚迪的成就又给这些新生带来了哪些红利呢?或许这项工作本身就是一次额外的收获。

期间红利能保留多久,是公司和员工之间的双向选择。接受这份工作却无法忍受这些价值观和制度的年轻人开始向外寻找——比亚迪是他们的出路,但不是他们的目的地。

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比亚迪共有高管12人,其中包括王传福,其中7人于2000年之前加入比亚迪,最后1人于2005年加入。此外,何志奇(1998年加入)、何龙(1999年加入)、周亚林(1999年加入)、杨东升(2005年加入)四位高管均在毕业后加入比亚迪,并花费了约刚毕业二十年了。今天给一位高级经理。

由于收入低、晋升缓慢,比亚迪青年开始梦想下一个乌托邦。被誉为当代电动汽车先驱和外资企业的特斯拉,成为想要离开比亚迪的年轻人心中的理想国度。虽然乌托邦就像一座围城,但围城内外总有人想走,也有人想进去。

事实上,比亚迪的状况已经好转不少。三年前的夏天,《财经》 与汽车行业的毕业生谈论了他们的求职经历。当时整车厂的“鄙视链”是外资、合资、国企,最后是自主品牌。甚至连“比亚迪”这个词都没有单独提及。

如今,自主品牌的崛起呼声越来越高。其中,比亚迪连续两年进入世界500强,成为全球销售新能源汽车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由于2023年校招普遍下降,比亚迪还提供了3万多个校招岗位。

但改变蔑视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比亚迪需要思考如何留住招募的年轻人,为这个庞大的组织注入新的活力。

(应受访者要求,化名嘉琪、周涵、小乐、小琪、华泽)

编辑|肖振宇

封面图片|视觉中国

仅在头条号发布,其他平台均为搬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欢迎转发!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评论!

三万应届生涌入比亚迪,谁被谁改变|特稿

文|郭宇 陈亮 翟芳雪 邓雨洁

编辑|王静仪

比亚迪正在成为真正的大厂。

敞开门,你看到的是有关它的光环。全球卖出最多新能源车的车企;世界500强;正在实现从几万元到上百万元的汽车产品覆盖;深圳街头的出租车就是它最好的招牌;不仅造车,还造电池、搞汽车芯片,多领域跨界。

关上门,你看不到的是有关它的日常。它是全球员工数量最多的车企之一,2023年一季度已达66万人,足够“大”;一天三次打卡,午休只有一小时,宿舍还是上下铺,紧张和秩序的管理方式也足够“厂”。

2023年的夏天,有3.18万应届毕业生入职了比亚迪,比去年的人数翻了一番,是历年最多。他们来自50个不同类别的专业,有六成是硕博学历,有八成人员将投入到研发工作。

学历至关重要。以本科应届生为例,毕业于双非院校底薪为5500元,211院校6000元,985院校底薪7000元,C9院校底薪7500元。硕士底薪比本科高1500元到5500元不等。

他们加入的是有“民企里的国企”之称的比亚迪——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比亚迪共有12位高管,7位在2000年之前就入职,最晚加入的也在2005年。其中,有四位高管均是一毕业就入职了比亚迪,花费了二十年左右时间,从当年的应届生做到了如今的位置。

企业文化与制度,筛选人,也被筛选。不是所有校招生都认同比亚迪所说的竞争文化,和它所体现的“民企里的国企”的企业气质。

我们找到了5位加入比亚迪的校招生,想知道在这些年轻大学生眼中,真实的比亚迪是什么样的,又该如何看待它。

01简单、快速、“秋招之光”

今年6月刚毕业的佳琪,如今已经入职比亚迪一个多月。回顾当时的投递经历,源自一个意外——她在另一场公司面试上,听到面试官提到比亚迪的名字,没想到比亚迪后来成了她的“救命稻草”。

佳琪本科专业是新闻学,原本打算进入媒体行业,但一份份简历石沉大海。一再受挫之后,她才发现了比亚迪这家跟原专业完全不对口的企业。“比亚迪实实在在研发产品,干的是实事。”佳琪琢磨了很久,得出这个结论。

向比亚迪投简历更多出于“碰运气”的心态,但佳琪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比亚迪并不难进——简历通关之后,甚至没有笔试环节,面试也只有三轮,问题也都相对简单。第三轮面试之后两天,佳琪就拿到了offer。相比之下,绝大多数互联网企业都会有笔试和几轮高难度面试。

同样感叹比亚迪校招简单的还有周涵。周涵毕业于南方某985高校的土木工程系,春招期间,她通过脉脉、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得知,车企大厂比亚迪offer“点击就送”。于是她顺手就投了一份简历。

不久,比亚迪汽车工程院一名部门主管联系了周涵,开始了三轮较为简单的面试。一面是部门主管,只让她作了基本的自我介绍;二面是人事,也只是询问她意向地点和意向岗位;三面又回到部门主管,主要谈薪资。

“一开始我对比亚迪没兴趣,觉得它只是一家工厂。”这是今年刚刚入职比亚迪的小乐最初的心声。比亚迪的校园宣传并没有吸引在东部省会念书的小乐,总部来的人力专员介绍笼统、开出的薪资不高,让小乐兴味索然。

比亚迪总部 郭宇/摄

但遍地可见的比亚迪出租车、深圳亲友对比亚迪的一致好评,让小乐愿意去了解这家企业。转折发生在面试时,事业部HR的专业态度一下子吸引了小乐,对方从企业发展到平台能力,从事业部规划到个人发展,从职级体系到薪资福利,都详尽地介绍。

而且事业部HR和部门领导的态度都让小乐觉得被尊重,不像其他大厂领导一样不苟言笑。她认为在比亚迪工作有一定前景,最终选择了比亚迪。

多名受访者都向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坦言,比亚迪并非他们的首选。只是由于面试简单,比亚迪成了毕业生考研失败、大厂碰壁之后的避风港,被称为“秋招之光”。

“如果有更好的offer,我也不会来比亚迪了。”佳琪说。她本科就读于双非院校,按照比亚迪的薪资标准,只能拿到最低档的5500元,未来的涨薪空间也不明朗。

佳琪还从社交媒体了解到,比亚迪住宿条件差、食堂难吃,还没有加班费。但她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就抱着“来大厂学本领”的心态,进入比亚迪深圳总部。

小七本来计划读研,2022年2月考研失败后不得不加入春招大军,她才匆忙投了比亚迪。虽然她轻松拿到了比亚迪的offer,但由于岗位与兴趣不符,再考虑到薪资和离家距离问题,她觉得过不了多久自己就会“跑路”。

就这样,比亚迪在高速扩张的过程中招进大量应届生。光是2023年,就有3.18万名应届生进入比亚迪。2021至2022年,比亚迪在职员工数量从28.8万人增长到惊人的57万人,增长率达到97.92%。

02 双非底薪5500,985值7000

校招生激增背后,是比亚迪爆发式增长的用人需求。

2020年至今,比亚迪在国内已经过规划了10余座新工厂,对应新增产能超400万辆;海外的建厂和开店计划也在同步进行。这势必需要渠道管理、工程建设、技术研发等无数岗位。迅速拿到offer的佳琪对此深有体会,“这届人特别多,感觉HR都顾不过来,流程飞快”。

急速扩张的用人需求,让比亚迪难以“精挑细选”,HR和业务部门领导都很难审视每一个应聘者。而以学历定起薪的“出身论”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也是比亚迪给这些毕业生上的社会第一课。

不同学历背景的毕业生入职后将获得不同职级,职级则对应薪资待遇和职场起点。国内大学中,“C9联盟”属于第一档,“985”次之,“211”再次之。国外大学则按QS排名分级。

以本科应届生为例,毕业于双非院校底薪为5500元,211院校6000元,985院校底薪7000元,C9院校底薪7500元。硕士底薪比本科高1500元到5500元不等。如果专业为计算机类、机械化、控制类等技术类专业,底薪会相应增加。

这样的光景,也曾出现在数年前的房地产行业。2019年以前,房企高速扩张,每年以高薪吸纳大量应届生。单是在2017校园招聘中,碧桂园“超级碧业生”就能给到应届生24万的年薪,引来许多羡慕。

然而,众所周知,近几年房市增速放缓,以“高周转”闻名的房企相继暴雷,除了缩招应届生,已经入职的也在经历被裁员的命运。

智联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三季度,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行业的招聘,平均薪酬为9978元,同比下跌2.3%,较2022年同期的第16位下降了8个名次。猎聘大数据显示,细分行业分布TOP20中,房地产开发/建筑/建材/工程行业的新发应届生职位,占比下降最多。从2021三季度的10.93%下滑到2022三季度的5.10%

风水轮流转,房市触底之际,新能源车市场崛起,产生大量人才需求。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比亚迪吸纳了大量应届生。但谁也无从判断,假以时日新能源车市增速放缓,这些应届生命运会如何。

高速背后的无序已经逐渐在比亚迪内部出现。

一方面是薪资和职级的倒挂。学历决定薪资起点,帮助比亚迪吸引了大量高精尖人才,但这把双刃剑也砍向了员工士气。不少老员工由于早年学历不够光鲜,在职级上还不如新员工。这也就意味着,老员工花5-6年去翻越的职级高山,被一些学历背景好的新人轻松越过。

另一方面是个人职业发展的迷茫。南方某985高校地质专业2022届毕业生花泽进入比亚迪的第一年,就已经换了两个岗位。

最开始,他被安排到开发中心。“虽然顶着开发中心的名号,但其实就是后勤。”花泽自嘲道。他到比亚迪的第一个任务,是给厂房设计管道。厂房建设一结束,他就被调到了别的部门,理由是原部门组织架构调整。花泽说,对于自己这样游离在汽车核心技术部门外的员工来说,生存环境是很狭窄的。

又由于本科专业与岗位需求并不匹配,花泽的工作有时会出现纰漏,这时他总能感觉到老员工隐隐的排斥,他也因此感到羞愧,以至于对上班产生强烈的抗拒心理。

如今,花泽只想跨专业考研,逃离比亚迪。他认为比亚迪本身很不错,技术强、声望高、前景好。只是他在岗位发挥不了自己的价值,冷漠的同事关系也让他感到孤独。“我们只是不合适。”花泽这样定义自己和比亚迪的关系。

03 真正的大厂

互联网行业从业者经常半抱怨、半骄傲地将所在公司戏称为“大厂”,以此调侃互联网公司工作强度高、压榨员工,有如制造业工厂。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也许并未亲身体验过真正的制造业“大厂”。

比亚迪深圳总部 受访者提供

小七在比亚迪体验过。手机闹钟响起,关掉闹钟,打开手机上名为“打卡”的APP,人脸拍照+实时定位打卡。这样的打卡流程,小七一天要重复三次,分别在早上上班、中午吃饭和午休期间、下午下班。她说,一天打卡三次,中午休息一小时,自己仿佛进了“民企里的国企”。

在比亚迪上班,员工都需要每天完成早中晚三次打卡,漏掉一次就会扣发当月绩效。在互联网企业、外企实习过的应届生,往往需要一个月时间才能适应这样的制度。

如今,小七入职一年了,她“感觉自己像个螺丝钉,没有作为一个人的感受”。一句“如此生活三十年”,已经到了嘴边。如果说打卡制度是工厂管理的虚拟化缩影,让小乐坚信比亚迪是一家工厂的,是环境。

2007年建成的六角大楼,成了比亚迪深圳总部的代表建筑。这座大楼承载着这家公司最引以为傲的技术,接待用的礼宾楼有着漂亮的玻璃外立面、高科技的展示橱窗和贴满专利的高墙。然而穿过现代化的礼宾楼,六角大楼的其他部分都显得老旧,除了颗粒感十足的水泥路,连灯光都泛着昏暗的白色。让小乐“一步穿越回十几年前”。

饮食和居住环境也没小乐预想中的好,小乐踏入公司宿舍的第一天,就连夜找中介搬了出来。公司宿舍名曰公寓,免费提供给应届生,供大家过渡用,但看着上下铺设计、没有网络和洗衣机的宿舍,小乐感慨连大学宿舍都不如。

小七也体验过同样的住宿环境,后来她和同宿舍的人一起在公司外租了房子。目前公司会给应届生每月1000元的住房补贴。

六角大楼的食堂很便宜,一顿工作餐只需要6.5元,但如同不见荤腥的“斋饭”,是吃饱而不是“吃好”,而且人山人海。想吃好点有许多选择,诸如肯德基等餐饮店已经入住园区,但考虑到路程和排队情况,会挤占本就不富裕的1小时午休+吃饭时间,以至于不少员工选择自带午饭。

小乐印象最深刻的,是“入厂第一课”上公司发的入职礼包,里面有保温杯、笔、伞和卡套,这让在外企实习过的小乐有些失望,虽然实用,但缺少新意。

2022届校招生入职礼包 受访者提供

之前,在同学间口耳相传的“入职礼包”,可能是阿里的智能音箱;字节的T恤和帆布包,腾讯的企鹅公仔。

这些互联网企业在发展初期代表着年轻化、进取、活力,因此往往受到应届生青睐。互联网文化逐渐进入制造业,跨界而来的“造车新势力”就带着互联网行业的烙印。比如蔚来的校招入职礼包有盲盒、徽章和贴纸等等;小鹏有香氛、小音箱等等。

与造车新势力相比,比亚迪这种传统大厂也许更老气横秋、按部就班。但也更体系化。一名入职造车新势力一年多的应届生就感慨,在比亚迪,至少做事情可以有迹可循,但在新势力更多靠自己摸索。

“在造车新势力,很多事情连前辈都没干过,更别说形成方法论。说得好听是可以自由探索,说得难听叫盲人过河。”这位应届生说。她觉得,这在职业起步期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今她更向往不那么光鲜亮丽的“大厂”了。

04 比学赶帮超,筛选人,也被筛选

比亚迪崇尚竞争文化,“比学赶帮超”是校招生入职时的必修课之一,此外还要学习基本的岗位知识。

这样的竞争文化让比亚迪在短时间内成为新能源汽车霸主,一批又一批勤劳的比亚迪人在付出。例如比亚迪会表彰每月加班最多的那批员工,通过类似放榜的方式,刺激着所有部门所有人。花泽觉得,比亚迪的竞争文化区别于内卷,每月的绩效考核也比较公平。

竞争文化已经刻在王传福骨子里。王传福1966年出生于安徽农村,按照这一代企业家的话来说,年少时大家都是放牛娃,要想出人头地就得去读书考试,这背后都是一次次、一场场、一个个血淋淋的竞争。

2018年前后,王传福将竞争文化提到了企业文化的高度。“我们把企业文化从平等、务实、激情、创新,调整为竞争、务实、激情、创新,就是要高度重视竞争。”王传福认为,竞争虽然带来了短期的压力,但也同时带来了长期的繁荣、活力和生命力。

这也是企业内外压力所致。2017年至2019年,比亚迪陷入困境,三年增收不增利。连王传福都说,2019年他唯一的想法就是活下去。当时,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造成比亚迪汽车业务盈利下滑,其动力电池业务也受到宁德时代的挑战。

于是,比亚迪提出了竞争文化和市场化,让旗下几个零部件业务部门参与市场竞争,寻找公司外的客户,与竞争对手直接PK。

比亚迪近10年营收数据 数据来源:比亚迪财报

竞争文化无疑加速了比亚迪集团几个子公司的发展,比亚迪电子、弗迪电池都在外部竞争中自我变革,如今成为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但数年过去,新入职的应届生还吃这一套吗?

“入职一年多,我在最近才感受到卷的倾向。绩效考核变了,会加一些东西想让你竞争一下。”小七说,由于自己不是争第一的性格,所以竞争文化在她这里更像是一个口号。

刚入职的佳琪也感触不深,她所在的部门都是年轻人,和入职前她以为比亚迪是一个“压榨员工的血汗工厂”的印象完全相反,她感觉部门氛围还是十分融洽的。

但小七也强调,由于比亚迪“家大业大”,不同部门的工作强度不同,所以对竞争的感受也不同。她的一位同事日常工作是剪辑和文案,经常在工作日加班,没有加班费,但她所在的岗位一年到头也加不了几次班。

企业文化与制度,筛选人,也被筛选。不是所有校招生都认同比亚迪所说的竞争文化,和它所体现的“民企里的国企”的企业气质。

比亚迪专利墙 郭宇/摄

从OKR的提出,到ESG,再到欧洲实行四天工作制度,世界管理的主流似乎都向着人性化发展,强调关爱、员工福利、可持续化管理。狼性的竞争文化,和看起来不够洋气的企业气质,越来越被年轻人所唾弃,用小乐的话来说:“这个行为很掉价。”

如果说竞争文化成就了比亚迪的新能源与制造帝国,那么比亚迪的成就又给这些校招生们带来了什么时代红利?或许,拥有这份工作本身就是时代红利。

时代红利能停留多久,是企业和员工的双向选择。接受了这份工作,但又受不了这些价值观与制度的年轻人开始向外走——比亚迪是他们的来路,却不是归处。

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包括王传福在内,比亚迪共有12位高管,其中有7位在2000年之前就入职了比亚迪,最晚入职的也在2005年。另外,何志奇(1998年入职)、何龙(1999年入职)、周亚琳(1999年入职)和杨冬生(2005年入职)四位高管均是一毕业就入职了比亚迪,花费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从当年的应届生做到了如今的高管。

收入低、晋升慢,让比亚迪的年轻人开始畅想下一个理想国。有着当代电动汽车先驱、外企标签的特斯拉,成为了这些想要离开比亚迪的年轻人口中的理想国。虽然理想国就像围城,围城内外,总有人想离开,有人想进入。

其实,比亚迪的地位已经提升了不少。三年前的夏天,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和汽车专业毕业生聊起求职经历,详见:《

夹缝中的汽车专业:学生面试一家凉一家,老师“转行”去搞新东西》当时他们选择主机厂的“鄙视链”是外资、合资、国企,最后才是自主品牌。甚至,都不会单独提起“比亚迪”这三个字。

如今,自主品牌崛起的呼声愈高,其中的比亚迪也连续两年进入世界500强,成为全球卖出最多新能源车的车企。在2023年校招普遍缩招的情况下,比亚迪还提供了三万多个校招岗位。

但改变鄙视链并非一朝一夕,如何把招进来的年轻人留住,为这个庞大的组织注入新能量,是比亚迪需要思考的问题。

(应受访者要求,佳琪、周涵、小乐、小七、花泽为化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深圳比亚迪宿舍照片 坪山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