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以江东六郡为根基,那么历史上的“江东”是现在的哪里呢?
军功是将军进爵、士兵受赏的重要途径,按照军功进行封赏一直存在,只是从古至今封号不相同,但是有军队就有军功存在。
战国时期
战国时,各国的爵有卿、大夫等,像上卿、亚卿、客卿等,都是将相所得的高爵。后来各大国出现了侯爵,封君。七国纷争天下,各国为了争霸天下,招揽天下贤士名将,推行不同形式的军功爵制,一时间名将辈出。这些名将很多都是出自布衣,依靠军功获得爵位。
武安君李牧、信平君廉颇、马服君赵奢
在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是最多的,李牧、廉颇、赵奢,还有庞煖、司马尚等良将。后来又有乐毅、田单投奔到赵国。
李牧前期一直镇守赵国北部边疆,曾率军大败匈奴杀死匈奴十多万人马,令匈奴闻风丧胆,十多年不敢侵犯赵国。在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李牧又率军抵抗秦军,在肥之战大败秦军,李牧也凭借此战获封武安君。李牧是赵国后期唯一的良将,可惜被赵王冤杀,赵国自毁长城也随之被秦国灭亡。
廉颇曾带领赵军攻伐齐国,夺取阳晋,威震诸侯,因功被封为高级爵位上卿。在随后廉颇带领赵军攻打齐国、魏国,大败秦军,长平之战本来是廉颇固守,因为赵王受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才导致惨败。长平之战后,燕国想要趁火打劫,廉颇领兵反击,大败燕军包围燕国都城,迫使燕国割让五座城池讲和,廉颇也凭借此战被封为信平君。
赵奢原来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深明用兵之道,在阏与之战率军驰援阏与,大败秦军,因功被封为马服君。
安平君田单
田单是齐国名将,曾三月复国。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率燕、秦、韩、赵、魏五国之兵,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攻破齐都临淄灭齐国。最后,齐国只剩下剩莒和即墨两座城市,田单被推举为将领守城,乐毅多次攻打不下。在强攻不下的情况下,乐毅改强攻为包围,这时田单派人离间乐毅和燕王的关系,致使乐毅投奔赵国。随后田单实施火牛阵大败五国联军,收复失地七十余城,成功复国。齐国复国后,田单受封为安平君。
昌国君乐毅
燕昭王即位后,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乐毅投奔燕国,被任命为亚卿。当时齐国强大,齐湣王自尊自大引起各国的不满,燕昭王联合赵、楚、韩、魏攻打齐国。乐毅率五国联军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攻破齐都临淄,一举灭齐。在乐毅攻破临淄后,大喜的燕昭亲赴前线犒劳军队,封乐毅为昌国君。
秦
秦国自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奖励军功,是推行军功爵制最彻底的国家,对后世影响很大。
商鞅变法后,担任大良造率军队围攻魏国安邑,后又统率秦军收复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是依靠军功一步步从左庶长到国尉再到大良造,随后在攻伐楚国中多次大败楚军占领城池,又攻占楚国都城郢,因此被封为武安君。
王翦、王贲父子是秦灭六国中最大的功臣,除了韩国,其余五国都是他们父子俩攻下的。秦统一六国后,王翦被封为武成侯,王贲被封为通武侯。
秦国的军功制度非常完善,将领都是依靠军功一步步晋升的。司马错先后担任过国尉、左更、左庶长,樗里疾担任过庶长、右更,因功被封严君,公孙衍因功担任过大良造。
西汉
汉朝时期,也是实行军功爵制,最高封侯,汉初最大爵位是分封的异姓王。汉武帝时期,为了筹集军费,设置武功爵十一等,允许百姓出钱买爵,这时候虽然依然是实行二十等级军功爵,但是除列侯、关内侯两级外,其余的几乎名存实亡。
西汉开国后,刘邦大封功臣,汉初三大名将韩信拜过大将军,担任过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英布为淮南王,彭越为梁王。武将中樊哙为舞阳侯,曹参为平阳侯,周勃为威武侯后改封为绛侯。
卫青是西汉名将,曾多次攻打匈奴立下大功。龙城之战,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路讨伐匈奴,只有卫青一路获胜,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这是是自汉初以来对战匈奴的首次胜利,卫青也因大功被汉武帝封为关内侯。随后卫青先后担任车骑将军,被封长平侯。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率军大败匈奴,匈奴主力几乎全部被歼,卫青因功受封大司马,长平侯爵位又两次加封邑。
霍去病17岁就两次随卫青追击匈奴,两次杀敌、俘虏匈奴功盖全军,被封为冠军侯,十九岁时升任骠骑将军。漠北之战,霍去病封狼居胥,因功和大将军卫青一起拜为大司马,汉武帝还下令霍去病官阶和俸禄同大将军相等,霍去病成为新的权贵。
李敢跟随霍去病征讨匈奴时,勇夺左贤王鼓旗,并且杀敌多,被封为关内侯。
陈汤曾攻杀对抗汉朝的匈奴郅支单于,安定西域,因功受封关内侯。
东汉
东汉开国功臣最出名的是云台二十八将,这二十八人都是有侯爵的封号。
马援是东汉开国功臣,跟随刘秀后平定陇西立下大功,东汉建立后又抚平羌乱安定陇右,南征交趾,平定岭南,马援因功被封为新息侯。
三国
东汉后期,增设县侯、乡侯、亭侯等爵位,功劳大的食县,小的食乡、亭。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东汉后期,曹操在列侯、关内侯下又设名号侯为十八级,关中侯为十七级,关内外侯为十六级,五大夫为十五级,用来赏赐军功,全部都是不食租的虚封。
曹魏的武将基本都有侯爵的称号,夏侯惇是高安乡侯,夏侯渊是博昌亭侯。张辽归降后被赐为赐爵关内侯,后又先后为都亭侯都乡侯,最后为晋阳侯。
蜀汉也是采用的这种爵位制,五虎将中关羽的汉寿亭侯是汉朝册封。刘备称帝后,张飞被封西乡侯,马超被封为斄乡侯。赵云直到刘备去世刘禅即位后,才被封为永昌亭侯,诸葛亮也是刘禅即位后被封为武乡侯,而黄忠在被封为后将军时就被赐爵为关内侯。
东吴孙坚因为讨伐黄巾起义有功被封为乌程侯,孙坚去世后,孙策承袭爵位乌程侯,后又被封为吴侯。孙策死后,孙权又承袭了吴侯。东吴武将中吕蒙攻取荆州后被封为孱陵侯,陆逊夷陵之战大败刘备后被封为江陵侯。江东十二虎臣中,韩当是石城侯,周泰是陵阳侯,徐盛是芜湖侯,潘璋是溧阳侯,丁奉是安丰侯。
两晋南北朝
自曹魏魏文帝时期,正式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二十等爵,曹魏设置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九等爵位,以后历朝历代全部采用这种形式,只是稍有变动。
晋朝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亭侯、关内侯,但是非皇子不得封王。西晋名将杜预先是司马昭的幕僚爵位是丰乐亭侯,在他灭亡东吴后,因功晋封为当阳县侯。文鸯归降司马昭后被赐为关内侯,其后一直是关内侯。
南北朝实行的也是王、公、侯、伯等这些爵位制,只是有些变动。刘宋名将檀道济先后担任吴兴县五等侯、唐县男、永脩县开国公。北齐时期名将斛律光先后为伯、西安县子、巨鹿郡公、长乐郡公、咸阳王。北周名将韦孝宽爵位先后为山北县男、建忠郡公、穰县公、穰县公。
隋唐宋辽金元明
自魏晋时期,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二十等爵,开始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制度,此后历朝全部采用这种制度。到隋唐宋明有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等。
隋朝爵位分九等,分别是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名将韩擒虎是寿光县公,贺若弼是宋国公,史万岁是太平县公。
唐朝爵位分九等,分别是王,嗣王、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开国县男。唐最出名的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这些除了一个是河间郡王李孝恭,永兴县公虞世南,其余的都是国公,像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绩等等。
宋朝爵位分十二等,分别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宋朝名将中,曹彬是鲁国公,名将韩世忠是谭国公后又进封咸安郡王,岳飞的爵位是武昌郡开国公死后才追赠的鄂王。
辽金承袭唐朝爵位,有王、郡王、国公等爵位。辽国名将耶律休哥爵位是宋国王,耶律斜轸爵位是魏王。金朝名将完颜宗望担任过许国王、晋国王、辽燕国王,完颜宗弼担任过梁王、越国王。
元朝爵位有王、郡王、国公、郡公、郡侯、郡伯、县子、县男,元朝名将王保保爵位先是河南王,后为齐王。
明朝只留公、侯、伯,开国名将中,徐达是魏国公,常遇春是鄂国公,汤和的爵位先是中山侯后又进封为信国公,刘伯温就是诚意伯。
清朝有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左宗棠先是二等恪靖伯,收复新疆后晋升为二等恪靖侯,曾国藩是一等毅勇侯,李鸿章是一等肃毅伯。
近现代
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授衔是1955年,10名元帅,10名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798名少将。后来元帅、大将取消,军衔还有将官、校官、尉官、士官、士兵。
现代军队也会依据军功给立功人员设立授予军功章,军功章有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三等,还有荣誉称号二级战斗英雄、二级模范、一级模范、一级战斗英雄和特级战斗英雄。
这些封号一直在改变,但是却是一直存在的,只要有军队军功和军功封号就会一直存在的。
东吴以江东六郡为根基,那么历史上的“江东”是现在的哪里呢?
古代军功封号是指在战争中表现出色的将领或士兵所获得的封号,这些封号通常是由皇帝或上级军官颁发的,以表彰他们的勇敢和功绩。这些封号的具体代表因朝代和地区而异,但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1. 骠骑将军:指骑兵部队的统帅,代表着骑兵的荣誉和威望。
2. 前将军:指在战争中表现出色的将领,代表着军队的最高荣誉。
3. 前锋将军:指在战争中率领先锋部队,打开战局的将领,代表着军队的先锋精神和勇气。
4. 勇猛将军:指在战争中表现出极大勇气和决心的将领,代表着军队的勇气和战斗力。
5. 神武将军:指在战争中表现出超凡的武艺和战斗技巧的将领,代表着军队的战斗技巧和战斗力。
6. 神威将军:指在战争中表现出超凡的威望和统帅才能的将领,代表着军队的统帅才能和威望。
7. 勇冠三军:指在战争中表现出极大勇气和决心的士兵,代表着士兵的勇气和战斗力。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军事制度的变化,这些封号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和作用,逐渐被废除。现代军队更注重的是个人的实际表现和成就,而不是封号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