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钴酸锰锂电池

比亚迪王牌车型再推新款,合资品牌该如何招架?

还用问吗?比亚迪提前布局了多少年了,吉利也就口头追追,它自己恐怕都不敢相信能追上

吉利新能源汽车以后和比亚迪谁会领先?

在中国汽车业里,吉利汽车算是在中国企业里格局是最好的。以前收购沃尔沃,现在收购奔驰股份。

比亚迪是中国最早研发新能源汽车的公司,在国内新能源汽车里现在算是领跑者。

所以这二个公司多有实力在新能源汽车里有所突破。大家有什么建议一起探讨。

“无钴电池”的中场战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芯锂话

1753年,瑞典化学家格布兰特从辉钴矿中分离出一种带有浅玫色的灰色金属,与当时所有认知中的金属均不相同,后来人们发现这种金属正是高纯度的金属钴。

钴在被发现初期,并没有立刻引起人们的关注,反而因为它具有毒性,而一度被人们敬而远之。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家们逐渐发现,钴十分适合应用于电池之中,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产品都需要这种金属。

纵观全球市场,钴矿资源分布极为不平衡,钴的产量主要依赖于几大核心矿产公司,这就导致钴的价格很容易受到供需影响。

2018年,钴价就经历了一次过山车。

由于钴价长期处于低位,因此全球最大钴矿公司嘉能可在2015年8月宣布关闭位于刚果(金)的两处矿山,导致钴的供给减少近20%。恰时又适逢新能源汽车崛起,作为三元动力电池的核心元素,钴价伴随新能源汽车的放量而迅速攀升,一度达到68.5万元的历史高位。

由于价格上涨,嘉能可重新在2018年扩产钴,当年产量同比增长54%,从而导致钴的供需转为过剩。在钴价上涨过程中,大量中间企业择机囤货,这一方面造成了钴价的快速上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钴价的快速下跌,最低时每吨均价仅为22.3万元。

在此之后,伴随着全球新冠疫情的爆发,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崛起,钴库存迅速消化,价格逐渐抬升,走出底部。

聚焦今年,钴价再次暴动。年初的时候,钴每吨均价尚处于28万元左右,而到了12月,每吨均价已经高达49万元左右。一年时间,钴价暴涨75%。

在库存金属钴基本消化完毕的当下,叠加全球钴主要产地刚果(金)局势持续动荡,近三分之二中资采矿企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在全球钴矿关键转运中心南非,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再度肆虐,钴矿物流出现交货延迟。

二者综合,导致钴价长时间的持续上涨,并仍有进一步涨价的可能。

暴涨暴跌的钴价,始终是电池企业和整车厂心中难以消解的痛。迫于涨价压力,整车厂联合电池厂商不断削减三元锂电材料中钴的用量,但这种方案治标不治本。

在钴价一路上涨的当下,“无钴”会成为锂电池行业未来数年的发展趋势吗?谁又是“无钴”先行者呢?

01 钴,生来昂贵

以上海有色网12月21日现货价格计算,在三元前驱体直接原材料中,硫酸钴(≥20.5%国产)每吨均价高达9.925万元,电池级硫酸镍每吨均价3.475万元,电池级硫酸锰每吨均价仅约1万元。

不难看出,硫酸钴价格是其他两种材料的数倍,也正因此,钴的价格对三元电池的成本影响极大。

市场经济之下,产品的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而钴的高昂售价和大幅波动,也正是两者叠加的结果。

供给端,钴本身是一种极为稀缺的金属。根据美国地址勘探局(USGS)数据显示,2020年探明钴矿储量仅710万吨。如果按照2020年开采量进行估算,全球现有钴矿可开采年限约为50年。

更为重要的是,全球钴矿储量和产地都十分集中。仅刚果(金)一个国家就占据了全球钴矿储量的50.70%,此外澳大利亚钴资源储量占比约19.72%,古巴占比约7.04%,三个国家占据全球钴矿近8成的储量。

产量方面,这种不均衡表现更为显著。在2020年全球14万吨的总产量中,刚果(金)产量即高达9.5万吨,占全球产量的7成。在全球钴矿企业中,嘉能可是绝对的巨头,2020年产钴2.7万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21.6%。

刚果(金)之外,南非是全球钴供应链又一个关键节点。从刚果(金)产出的钴矿,主要通过公路运输至南非的德班港,之后运至全球货物目的地,也正因此,南非成为全球钴矿的关键转运中心。

产能集中,运输路线集中,这就导致全球钴矿供应链刚性极强。一旦出现突发事件,钴供应马上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钴价暴涨。

另一方面的应用端,钴的场景十分广泛,但大规模的需求却集中于几个大的下游市场。钴最早的应用领域是染色剂;到了20世纪,钴最大的应用市场是高温合金,对应的下游是航空业,钴矿应用规模尚小。

进入21世纪后,随着钴在化学应用,尤其是电池材料上的需求快速攀升,电池行业用量超过高温合金行业,成为钴的最大的消费终端行业。在2020年全球钴消费结构中,电池行业应用占比高达68.80%。在我国,由于3C制造业和锂电池产业向中国转移,电池行业占我国钴消费的8成以上。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动力电池成为钴的新增量需求。据安泰科预计,2021年全球钴消费结构中,3C锂电占比36%,动力电池将占比31%。

长期来看,3C锂电和动力电池都是规模庞大且稳定高速增长的市场。在全球产业发展大趋势下,市场对钴的需求十分刚性。在供应链刚性和需求刚性综合影响的市场格局下,钴的价格自然居高不下,且波动极大。

02 三元电池不可或缺的稳定剂

供需趋紧决定了钴价必不便宜,而刚性供应链决定了某些时候钴价将更加高昂。出于商业考量,近年来三元电池材料“无钴”的呼声越来越高。

自商业应用以来,能量密度、安全性、成本形成了现阶段动力电池发展的“不可能三角”。

目前来看,锂离子电池主要的正极材料包括三元材料(包括镍钴锰 NCM和镍钴铝 NCA)、磷酸铁锂(LFP)、钴酸锂(LCO)和锰酸锂 (LMO)。其中钴酸锂体积能量密度高,在3C消费品中是当仁不让的霸主。在动力电池领域,目前主要包括两种,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

磷酸铁锂成本低,安全性好,循环寿命好,但能量密度低,低温性能不好;而三元材料能量密度更高,高低温性能好,但成本较高。可以说,两种电池材料都不完美。

于是便出现了两条改进路线:一是提升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如比亚迪刀片电池,在电芯设计、电池包结构等层面进行优化,比一般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50%。另一条路线则是降低三元电池的成本,于是“无钴”就应运而生。

但实际上,在三元材料研究中,“无钴”从来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在锂电池的发展过程中,一众研究人员已经对正极材料的各种组合进行过无数次的实验,三元正极中“钴”的引入和剔除以及相应变化对动力电池属性的影响,自然也是经验证的课题。

结果呢?三元成为商业化最为成熟的动力电池材料之一。钴没有被剔除,自然有其不得不保留的原因。

实际上,在镍钴锰三元材料中,钴的作用不容忽视。在三元材料动力学性能和结构上,钴的存在具有极大的增益效果。一般来说,钴的作用在于可以稳定三元材料的层状结构,提高材料的循环和倍率性能。同时钴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高镍带来的锂镍混排问题。

但最为关键的是,钴对于三元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起到了具有主导性的作用。

近年来,为提升动力电池能量密度,镍的占比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热稳定性成为了三元动力电池的最大短板。

实验数据显示,在三元电池放电中,钴由于独特的化学特性能够先于Ni元素发生还原而占据四面体位置,从而延缓了镍元素的迁移,进而推迟释氧放热反应,提高三元电池的热稳定性。

从目前公开资料来看,NCM811和NCA两种含钴较低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显著,但在安全余量上略低于NCM523和NCM622。

也正因此,在NCM811电池和NCA电池使用时,整车企业往往配合其他的动力电池技术提高安全性,如广汽集团的弹匣电池,以及特斯拉的圆柱电池等等。

总而言之,动力电池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目前来看,在保证三元电池综合效能上,钴仍然不可或缺。

03 谁先“抛弃”了钴?

在三元材料体系内,目前达成的共识是,一方面通过高镍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另一方面通过减少钴的用量来降低总体成本。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三元正极材料正加速从 NCM523、622 等中镍向 NCM811、NCA 等高镍化方向加速渗透。根据 SMM 统计,NCM811 在三元正极材料中的占比从2018年1月的 1%提升至2021年9月的 38%。在这个过程中,电动汽车钴用量逐渐减少。

以特斯拉为例,特斯拉最早的电动跑车Roadster,使用的是更昂贵的钴酸锂,而到Model 3的NCA体系,钴的使用量减少了60%。据特斯拉透露,在2012年特斯拉的钴使用量为平均每辆车11千克,2018年这一数字已经减少到了4.5千克。

钴用量不断减少,但仍然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无钴”电池,尚未出现。

需要注意的是,锂电池行业追求的“无钴”电池,是在保有三元体系高能量密度特性的同时,实现高安全性和低成本,形成一种更完美的动力电池解决方案,而并非其他不含钴材料如磷酸铁锂等。

实际上,真正的三元体系“无钴”电池,目前仅处于“技术储备”层面,尚未成为全行业的重点布局方向,但仍有多个企业在无钴方向探索,长城汽车旗下蜂巢能源即是先锋之一。

蜂巢能源最早从2018 年就开始投入研发无钴电池,并在2020年9月发布无钴电池两大产品平台,并在当年12月接受全球预订;如今其首款无钴电池产品已经能够量产下线。

在今年的第二十四届成都国际车展上,首款搭载蜂巢能源无钴电池包的量产车型长城欧拉樱桃猫正式亮相,虽然樱桃猫搭载的无钴电池包的系统密度并不高,系统能量密度仅为170Wh/kg,但它却标志着动力电池行业正式进入无钴时代。

此外,关于无钴电池的后续产品规划,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表示,蜂巢能源无钴电池目前共规划四款量产产品,分别是无钴H系列115Ah电芯,155Ah电芯,H Plus系列157Ah电芯,和无钴E系列115Ah电芯,覆盖全部车型超长里程。其中无钴H系列115A电芯和155Ah电芯能量密度为240Wh/kg,115Ah产品已经率先实现量产装车。

12月16日,蜂巢能源宣布首条无钴电池量产线在安徽省马鞍山经开区蜂巢动力锂离子电池项目基地投用,无钴电池和HEV电池开始量产下线。

除蜂巢宣布量产外,其他厂商对于无钴方向多止于技术层面。如近日宁德时代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回复,其对于无钴电池、全固态电池、无稀有金属电池等下一代电池和行业内的新兴技术,始终保持高度关注并开展技术布局。

根本上说,动力电池的无钴化是一个相当宏大的课题。从基础科学研究理解工作机理,再到实验室进行材料实验,进一步放大至商业化大生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钴电池的商业化,必须要所有配套材料同步革新,这更是一个十分复杂、相当缓慢的事情,目前来说,任重道远。

更完美的动力电池解决方案始终是一众电池厂商追求的方向,“无钴电池”上半场中,更早进行“无钴”布局的蜂巢能源无疑抢得先机。但随着特斯拉和宁德时代等巨头的入局,这场关乎动力电池材料效率和成本的战争远远没到终结的时候。

比亚迪“重拾”磷酸铁锂电池,是技术倒退的表现吗?

传统燃油车有“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而对于新能源车来说,“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的重要程度堪比“三大件”之于传统燃油车。而动力电池作为电动车的核心部件,其重要性同样不言而喻。

实际上,车用动力电池也分许多类别。最早,动力电池按照正极材料可分为钛酸锂、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镍钴锰和镍钴铝等几大类。而从综合性能来看,磷酸铁锂和三元锂(包括镍钴锰和镍钴铝)最符合电动车的使用要求。

作为国内新能源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车企,比亚迪掌握着完善的“三电”技术。在电池技术上,比亚迪前些年始终坚持磷酸铁锂路线,并且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近两年由于补贴政策的变化,使得其不得不跟随市场趋势,相当于“半路出家”进行三元锂电池的研发,不过如今也做到了“后来居上”,其“811”电池研发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

然而,近日比亚迪在其业绩交流会上表示,将于明年5-6月份推出全新一代铁锂电池。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外界广泛关注。在三元锂电池成为绝对主流的今天,比亚迪重拾磷酸铁锂寓意何为呢?难道是“技术倒退”的表现吗?

续航并非磷酸铁锂电池的“天赋”

实际上,相比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更高、循环使用寿命更长、成本也更低,但能量密度的提升空间较小。而根据我国的新能源补贴政策,电池能量密度又是获得多少补贴的重要因素。另外,在电池能量密度受限的情况下,车辆的续航也就失去了竞争力。所以,比亚迪才宁愿“忍痛割爱”暂时把磷酸铁锂电池放在一边,以更高的制造成本去生产三元锂电池。

但如果能够解决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低的短板,所有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理论上是这样没错,但难度却相当大。

那么锂电池的能量密度由什么决定呢?通常来讲,锂电池有4个核心部分:正极、负极、电解质和膈膜。其中,正负极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地方,可谓重中之重。

现有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多以石墨为主,石墨的理论容量为372mAh/g,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在负极材料上大体相同。但在正极材料上,磷酸铁锂的理论容量只有160mAh/g,而镍钴锰则高达200mAh/g。此外,生产工艺水平如压实密度、箔材厚度等,也会影响能量密度。但整体来看,正极材料的性能差异才是决定性因素。

然而,比亚迪则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即使在三元锂电池成为主流的今天也持续着磷酸铁锂电池的研发,最终成功突破技术壁垒。据悉,比亚迪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可达到180Wh/kg,相比此前提升大约9%,这一数据已经不弱于“811”三元锂电池。

提高能量密度不只为补贴

根据2019年最新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在不考虑续航里程等因素的前提下,只要电池能量密度方只要达到160Wh/kg及以上,就可获得1倍补贴,而1倍补贴也是最高额度。照此来看,其实比亚迪此前就可以达到能量密度的最高标准,即获得全额补贴。那么研发全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的真正意义在哪呢?

电池能量密度,其实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定义。一是单位重量内的能量密度,也就是工信部所采用的维度,直接关系到能获得多少补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车辆的续航。而另一个,是单位体积内的能量密度,这个维度不在工信部的评判标准内,但会直接影响到车辆的续航能力,而续航能力又决定了补贴额度和市场竞争力。

而磷酸铁锂电池所谓的能量密度低,主要是按照体积维度来说的。据悉,比亚迪全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体积维度)将提升50%。那么也就意味着,相同的车型,比亚迪未来可将车辆的电池容积提高50%,虽然可能也会带来重量增加的影响,但最终实际的续航表现一定是大幅提升的。

那么在攻克最大短板后,磷酸铁锂电池的优势就突显出来了,首先就是安全性。近年来电动车安全事故频发,绝大部分是由于电池起火造成的。为了提升续航里程,如今的车企大多采用镍成分比例较高的三元锂电池,“622”型号如今已经十分常见,甚至“811”也已经在量产车型中搭载,也就是说维持电池稳定性的钴锰成分只占到20%,在续航里程提高的同时,电池安全性却成了一大隐患。

相比之下,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温度普遍在500度以上,三元锂电池则低于300度,一些高镍三元锂电池热失控温度甚至低于200度,这会增加车辆高速行驶及快速充电过程中自燃的风险。

另外在使用寿命方面,磷酸铁锂电池充放电循环次数大约3500次后容量才开始衰减,而三元锂电池在进行2000次充放电循环后就会出现衰退,存在明显差距。据悉,比亚迪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的寿命达到8年120万公里。

最后就是成本。由于磷酸铁锂电池无需贵重金属材料,所以比较容易控制生产成本。而且,比亚迪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成本进一步降低30%,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补贴退坡带来的压力。

但三元锂电池来看,无论是镍钴锰还是镍钴铝,都需要钴金属作为原材料,但其70%储量在非洲刚果金,价格十分昂贵。而高镍三元锂电池的诞生,一方面是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也跟钴技术成本过高有关。

不过,即使突破了能量密度低这个技术瓶颈,磷酸铁锂电池也并非十全十美。例如在抗低温方面,三元锂电池低温使用下限值为零下30度,磷酸铁锂电池低温下限值只有零下20度。那么如果在寒冷的北方地区,磷酸铁锂电池的性能下降会更明显。但恰恰北京又是全国纯电动车的主力消费地区,就算比亚迪在南方不愁卖,未来其动力电池将对外供应,如果失去北方市场,那么其在与宁德时代等对手的竞争中将相对被动,也不利于其动力电池业务独立上市计划的推进。

不放弃三元锂,“811”在路上

那么在未来推出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后,比亚迪会彻底放弃三元锂电池吗?毕竟目前比亚迪也已经展开了“811”电池的研发工作,如果完全放弃三元锂电池岂不是前功尽弃了?

对此,比亚迪方面表示,会继续进行对“811”电池的研发工作,目前也在路试,但要“放慢节奏”。的确,作为国内新能源市场的领军者,比亚迪不仅在销量方面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在电池安全方面多年来也是很少出问题。如果为了获得短期的市场竞争力而将不可靠的产品投放市场,对于比亚迪而言绝对不是明智的选择。更何况,全新的磷酸铁锂电池同样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按照计划,比亚迪将在2022年将旗下电池业务拆分并独立上市,这对于比亚迪来说意义重大。不过,目前其“811”三元锂电池何时落地尚无定论,其电池业务的拆分工作也还在进行中,对于其能否如期上市,目前来看还不太好说。

但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的推出,无疑让比亚迪的电池业务底气更足。有了它,比亚迪就无需仅仅“押宝”811,从而手中有了更多的底牌。虽然距离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推出还有大半年时间,但比亚迪无疑向外界释放了强有力的信号。而关于比亚迪在动力电池上的最新动作,汽车头条App也将持续关注。

“811”都已经在路上了,为何比亚迪还不放弃磷酸铁锂电池?

传统燃油车有“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而对于新能源车来说,“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的重要程度堪比“三大件”之于传统燃油车。而动力电池作为电动车的核心部件,其重要性同样不言而喻。

实际上,车用动力电池也分许多类别。最早,动力电池按照正极材料可分为钛酸锂、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镍钴锰和镍钴铝等几大类。而从综合性能来看,磷酸铁锂和三元锂(包括镍钴锰和镍钴铝)最符合电动车的使用要求。

作为国内新能源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车企,比亚迪掌握着完善的“三电”技术。在电池技术上,比亚迪前些年始终坚持磷酸铁锂路线,并且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近两年由于补贴政策的变化,使得其不得不跟随市场趋势,相当于“半路出家”进行三元锂电池的研发,不过如今也做到了“后来居上”,其“811”电池研发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

然而,近日比亚迪在其业绩交流会上表示,将于明年5-6月份推出全新一代铁锂电池。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外界广泛关注。在三元锂电池成为绝对主流的今天,比亚迪重拾磷酸铁锂寓意何为呢?难道是“技术倒退”的表现吗?

续航并非磷酸铁锂电池的“天赋”

实际上,相比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更高、循环使用寿命更长、成本也更低,但能量密度的提升空间较小。而根据我国的新能源补贴政策,电池能量密度又是获得多少补贴的重要因素。另外,在电池能量密度受限的情况下,车辆的续航也就失去了竞争力。所以,比亚迪才宁愿“忍痛割爱”暂时把磷酸铁锂电池放在一边,以更高的制造成本去生产三元锂电池。

但如果能够解决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低的短板,所有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理论上是这样没错,但难度却相当大。

那么锂电池的能量密度由什么决定呢?通常来讲,锂电池有4个核心部分:正极、负极、电解质和膈膜。其中,正负极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地方,可谓重中之重。

现有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多以石墨为主,石墨的理论容量为372mAh/g,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在负极材料上大体相同。但在正极材料上,磷酸铁锂的理论容量只有160mAh/g,而镍钴锰则高达200mAh/g。此外,生产工艺水平如压实密度、箔材厚度等,也会影响能量密度。但整体来看,正极材料的性能差异才是决定性因素。

然而,比亚迪则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即使在三元锂电池成为主流的今天也持续着磷酸铁锂电池的研发,最终成功突破技术壁垒。据悉,比亚迪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可达到180Wh/kg,相比此前提升大约9%,这一数据已经不弱于“811”三元锂电池。

提高能量密度不只为补贴

根据2019年最新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在不考虑续航里程等因素的前提下,只要电池能量密度方只要达到160Wh/kg及以上,就可获得1倍补贴,而1倍补贴也是最高额度。照此来看,其实比亚迪此前就可以达到能量密度的最高标准,即获得全额补贴。那么研发全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的真正意义在哪呢?

电池能量密度,其实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定义。一是单位重量内的能量密度,也就是工信部所采用的维度,直接关系到能获得多少补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车辆的续航。而另一个,是单位体积内的能量密度,这个维度不在工信部的评判标准内,但会直接影响到车辆的续航能力,而续航能力又决定了补贴额度和市场竞争力。

而磷酸铁锂电池所谓的能量密度低,主要是按照体积维度来说的。据悉,比亚迪全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体积维度)将提升50%。那么也就意味着,相同的车型,比亚迪未来可将车辆的电池容积提高50%,虽然可能也会带来重量增加的影响,但最终实际的续航表现一定是大幅提升的。

那么在攻克最大短板后,磷酸铁锂电池的优势就突显出来了,首先就是安全性。近年来电动车安全事故频发,绝大部分是由于电池起火造成的。为了提升续航里程,如今的车企大多采用镍成分比例较高的三元锂电池,“622”型号如今已经十分常见,甚至“811”也已经在量产车型中搭载,也就是说维持电池稳定性的钴锰成分只占到20%,在续航里程提高的同时,电池安全性却成了一大隐患。

相比之下,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温度普遍在500度以上,三元锂电池则低于300度,一些高镍三元锂电池热失控温度甚至低于200度,这会增加车辆高速行驶及快速充电过程中自燃的风险。

另外在使用寿命方面,磷酸铁锂电池充放电循环次数大约3500次后容量才开始衰减,而三元锂电池在进行2000次充放电循环后就会出现衰退,存在明显差距。据悉,比亚迪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的寿命达到8年120万公里。

最后就是成本。由于磷酸铁锂电池无需贵重金属材料,所以比较容易控制生产成本。而且,比亚迪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成本进一步降低30%,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补贴退坡带来的压力。

但三元锂电池来看,无论是镍钴锰还是镍钴铝,都需要钴金属作为原材料,但其70%储量在非洲刚果金,价格十分昂贵。而高镍三元锂电池的诞生,一方面是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也跟钴技术成本过高有关。

不过,即使突破了能量密度低这个技术瓶颈,磷酸铁锂电池也并非十全十美。例如在抗低温方面,三元锂电池低温使用下限值为零下30度,磷酸铁锂电池低温下限值只有零下20度。那么如果在寒冷的北方地区,磷酸铁锂电池的性能下降会更明显。但恰恰北京又是全国纯电动车的主力消费地区,就算比亚迪在南方不愁卖,未来其动力电池将对外供应,如果失去北方市场,那么其在与宁德时代等对手的竞争中将相对被动,也不利于其动力电池业务独立上市计划的推进。

不放弃三元锂,“811”在路上

那么在未来推出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后,比亚迪会彻底放弃三元锂电池吗?毕竟目前比亚迪也已经展开了“811”电池的研发工作,如果完全放弃三元锂电池岂不是前功尽弃了?

对此,比亚迪方面表示,会继续进行对“811”电池的研发工作,目前也在路试,但要“放慢节奏”。的确,作为国内新能源市场的领军者,比亚迪不仅在销量方面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在电池安全方面多年来也是很少出问题。如果为了获得短期的市场竞争力而将不可靠的产品投放市场,对于比亚迪而言绝对不是明智的选择。更何况,全新的磷酸铁锂电池同样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按照计划,比亚迪将在2022年将旗下电池业务拆分并独立上市,这对于比亚迪来说意义重大。不过,目前其“811”三元锂电池何时落地尚无定论,其电池业务的拆分工作也还在进行中,对于其能否如期上市,目前来看还不太好说。

但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的推出,无疑让比亚迪的电池业务底气更足。有了它,比亚迪就无需仅仅“押宝”811,从而手中有了更多的底牌。虽然距离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推出还有大半年时间,但比亚迪无疑向外界释放了强有力的信号。而关于比亚迪在动力电池上的最新动作,汽车头条App也将持续关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钴酸锰锂电池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