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硬刚比亚迪:针刺实验不全面,大禹电池才是真的永不爆炸
贾浩楠 发自 副驾寺智能车参考 报道 | 公众号 AI4Auto
传统车厂转型新能源的,长城可能是最有自信的一个。
在动力电池已经形成宁德时代+比亚迪双雄的局面下,长城汽车依然自研,大有“三分天下”之志。
比亚迪宣称刀片电池永不起火爆炸,还把有意把针刺实验树立成行业标准,大加宣传。
但在长城大禹电池技术发布现场,直接diss:针刺实验不全面,长城的电池技术才是最安全可靠的。
真刚真硬核,符合长城汽车一贯风格。
但实力到底几何?
什么是大禹电池永不起火,永不爆炸,长城汽车给出这样的承诺。
大禹电池既是一整块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又不仅仅是电池。
准确的说,这是一整套电池系统安全技术。
“大禹”之名,意思是设计理念类似大禹治水一般,变堵为疏,避免热量气流在封闭空间堆积,快速排出电池包,“可以杜绝热失控后起火爆炸的问题”。
大禹技术方案是一套灵活的电池框架结构,可以搭载多种不同化学体系电芯,无钴电池、三元锂、磷酸铁锂电池都可以,电池包容量也能按照车型调整。
长城汽车特别强调,如今任何厂家的电池都有热失控风险,无法避免,而长城的技术,是在热失控发生后采取合理措施让电池不起火不爆炸。
大禹电池在化学、机械、热、整车集成、功能、电气等六个方面提出八项技术来保证安全。
比亚迪时常公开演示针刺实验,以“电池表面生鸡蛋无明显变化”来自证安全可靠。
但长城汽车说,针刺实验并不全面,因为一次只扎一个电芯,没有考虑电池包内相邻模组的互相影响。
而在用户实际使用过程中,电池热失控往往都是“一传十十传百”这样猛烈迅速的连锁反应。
大禹电池却能凭借独特设计实现“任意位置”、“单个或多个”电芯热失控后都不爆炸。
在实际测试中,长城汽车使用了三元811高镍大容量电芯,同时加热两颗电芯连续触发热失控。
最后,电池包基本结构完好,经过电池内部结构排出的热气流温度不到100度,不会对周围环境和乘员造成伤害。
实现这样的性能,大禹电池背后都有哪些技术?
大禹治“电”从现场展出的电池包实物就能看出,大禹电池在电芯、模组之间都留出了气体通道:
这种设计中的核心技术是定向排爆,即通过分流、导流、环流将火源迅速引导至灭火通道并安全排出,攻克了通道内压力、流量均匀化等难点。
而双向换流及热流分配技术,能够实现电池包内的纵向通道合理规划,设计气火流流向,减少对相邻模组冲击。
发生过热立刻疏导,避免热量气流在一点膨胀堆积,使得热失控产生的1000度左右高温立刻降到200度左右。
而在电池包排爆口,还有蜂窝状不对称灭火盒,实现火焰抑制、冷却,使排出时气流不到100度。
另外,灭火盒还通过结构设计达到正压阻氧,保持包内气压永远大于包外,避免氧气进入电池二次燃烧。
在整个电池包外部,采用耐冲击防护罩,可承受16kPa气压,以及1037度高温。
在内部也有双层绝热复合材料(电芯)、高温绝热复合材料(模组),防止一个失控波及一片的情况。
内部有隔板,有通道,会不会造成电池包空间浪费,使得车辆总电池容量下降?
长城汽车给出的解答是大禹电池是从0开始的正向研发,并不是在已有电池包上加装改装,所以不会影响电池容量,也不会增加额外重量和成本。
以上的技术,分别是针对电池包结构和电芯方面的,而对于电池内导线,也有高压连接线的高温绝缘设计,避免烧坏铜导线,杜绝高压电弧。
最后电池包还配备智能冷却系统,可根据电芯特性、热失控实时情况,智能调节冷却系统开闭程度、时间、流速流量等等。
长城的新能源布局两个月前的长城汽车科技节,魏建军就立下了军令状:
2023年欧拉品牌实现国内新能源销量第一
而且还定了一个具体数字,100万台。
在大禹电池技术发布现场,官方又重申了这个目标。
而现在坐在国内新能源销量第一位置上的,正是比亚迪。
从明年开始,长城汽车旗下所有品牌的新能源车,无论纯电、混动还是氢能,只要用电池,全部换装自家大禹电池。
具体的生产,由长城旗下动力电池子公司蜂巢能源承担。
第一款搭载大禹电池的车型,是即将亮相的长城豪华品牌沙龙的第一款氢燃料电池车。
这个重视程度和比亚迪对刀片电池如出一辙。
但长城汽车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刀片电池是比亚迪看家本领,核心技术自然保密,目前也只用在比亚迪自家车型上。
而长城汽车则计划将大禹电池核心专利全部公开。
至于公开后的专利是由其他企业随意取用,还是需要和长城汽车合作使用,目前官方还未公布。
尽管如今长城还是一个燃油车大厂,但是电池核心技术+产能+上游锂矿投资的电动车产业链已经初步建成,电动车品牌欧拉也在市场站稳脚跟,未来还有一系列混动、氢能车型面世。
有了这一整套技能傍身,在新能源战场上,长城汽车已经摩拳擦掌了。
长城汽车推电池!1037℃不起火不爆炸,自动灭火,比亚迪慌吗?
因为一场“大禹电池”的品鉴活动,长城汽车再一次登上热搜。
9月24日下午2点,长城汽车举办了“大禹电池技术品鉴会”,不仅为大家揭秘了大禹电池的技术原理,也向外界展示了大禹电池的强悍能力:1037℃+16kPa的条件下,依旧不起火、不爆炸。
关于技术方面的解读,网上已经有不少,这里就不再赘述。我们今天想要讨论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大禹电池能否成为像宁德时代那样的行业标志?
结合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一方面,对比于其他同级竞品,大禹电池在技术上确实做到了“与众不同”,这一点主要表现在“灭火”思路上。目前大多数传统电池产品,在面对动力电池热失控时,主流的选择是“隔绝”,也就是利用隔热材料来阻断热失控电芯与正常电芯之间的热传递,简单来说即抑制热源、隔离并冷却。这就好比当你家房子着火了,就用隔绝材料把你家房子和别人家的房子隔绝开,这样就不会烧到别人家。
但大禹电池的选择是“疏通”,即在面对电池热失控时,隔断热源后再进行热流疏导等工作。这就相当于给电池装了一个散热器,将内部产生的高温分散处理,这就能够进一步保障电池的整体安全。
延伸来看,这种技术逻辑上的创新,也确实能够帮助大禹电池做好差异化营销,从而在众多同类产品里脱颖而出,快速被市场接受。
毕竟,比你有钱还比你努力,这种“别人家的小孩”你猜各个车企会拒绝吗?
另一方面,市场现状也帮了大忙。目前细分市场里大规模量产并接受市场考验的竞品并不多,也就只有大家熟知的宁德时代、比亚迪、LG化学等等,头部品牌效应还并不是太明显,况且消费者对于电池这种看不见的硬件产品本身就不是太关注,也没有太强烈的消费粘性,这也给大禹电池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机会。
此外,从长城汽车“把大禹电池作为一项公开性专利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的表态来看,他们也是希望能把这个新产品建设成一个行业标志的。
站在这个节点来分析,之前长城汽车收购澳大利亚锂矿企业股份的事情,无疑也是为了后续电池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当然了,大禹电池毕竟还只是“期货”,要到2022年下半年才会量产装车,后续的剧情能否如我们分析那般发展,还要看其自身具体的市场表现、实际效果等等。
从个人情感上来讲,我们还是希望大禹电池能开辟一片新天地的,毕竟是国货,打心底里都想支持。那么,你觉得大禹电池会成长为一匹黑马还是只能昙花一现呢?欢迎留言讨论。
作者/知嘹汽车 陈壹
知嘹汽车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平台
info@jasondigital.cn
比亚迪唐连续发生自燃事件到底该如何解决?
近日,在国内社交平台上流出,一辆比亚迪唐新能源车在路上发生自燃起火事件。根据视频内容显示,这台比亚迪唐停靠于较为湿滑路面的中央,而车辆的底盘位置正不断有浓烟释出,自燃发生后,有交警试图用干粉灭火器对车辆进行灭火等操作,但在灭火过程中车辆曾发出多次类似于像爆炸的声音,而消防员也到达事故现场。
随着爆炸声不断传出,车辆火势也突然变大。随后,火势对比亚迪唐进行全面覆盖。
而上述两次事故之所以会发生,其实并不无缘无故。其实早在今年四月底的时候,比亚迪曾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2021年9月2日至2022年3月14日生产的部分唐DM车型(共计9663辆)进行备案及召回计划。
根据比亚迪发出的召回公告可以看到,由于车辆的动力电池包托盘的制造原因,导致托盘透气阀安装面不平整,将会有机会存在进水风险,可能造成动力电池系统电气回路故障,更有机会出现极端情况,如动力电池热失控等风险。
针对以上缺陷,比亚迪汽车将委托授权经销商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进行全面检查,若电池包存在漏电或托盘透气阀安装面不平整,则免费更换电池包。而本次比亚迪唐自燃事件的起因,是否与电池包漏电有关,比亚迪官方尚未对该事件进行解释。
随着比亚迪品牌正式转型为新能源品牌,并且单月销量不断上涨之势,也让不少消费者对该品牌产生信赖。但在早期的“比亚迪长沙雨花区工厂”的排放问题,以及此次比亚迪唐自燃事件发生后,官方并没有解释事故的起因,使得不少车主对此而感到恐慌且不满。
随着新能源汽车以上升之势不断扩展,新能源车企更应该为此而对车辆安全进行加强,为车主带来更安全的出行体验,而不是发生事件后冷漠以对,这对于市场以及品牌而言都不是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