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本田和比亚迪混动版区别

dmi超级混动和本田混动哪个好?

汽油车还是新能源纯电动?汽油车本田是全球性技术型企业,发动机有一定口碑,比亚迪后来着,应该有差距!纯电动车,比亚迪占有优势!

本田汽车与比亚迪汽车哪个好?

我是国人,目前来说本田的车要好一些,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比亚迪会更胜一筹

国产最强混动系统!吉利雷神动力和比亚迪DM-i谁更强

日前,吉利星越L雷神Hi·X油电混动版正式开启预售,新车限量2022个名额,预售开启9分钟不到就已经售罄......同样火爆的还有比亚迪DM-i车型,今年累计销量加订单都超过15万辆,订单交付排队平均3个月以上。

一个雷神动力、一个DM-i动力,在纯电大行其道的今天这两种混合动力订单火爆的画风过于凸显了。

实际上,这也正是响应了国家政策。从国家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中提到了“至2035年国内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各占一半,汽车产业实现电动化转型。”

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混合动力为代表的节能车也将会是主力推广的车型,并且对于我们节假日习惯远距离迁徙的需求来看,混合动力车型为代表的节能车并不缺乏市场。

作为市场上备受热捧的两款混合动力系统,雷神动力和DM-i都有什么技术亮点,我们一起来探讨。

雷神动力

首先,雷神动力只是一个宽泛的统称,其技术是包含了1.5TD/2.0TD混动专用发动机,以及DHT(1挡变速器)/DHT Pro(3挡变速器)混动专用变速器,支持A0-C级车型全覆盖,同时涵盖混动、插混和增程等多种混动技术。

这项技术有多牛,直接列参数先:

1、全球最高发动机热效率43.32%、

2、全球最高3挡DHT Pro、

3、40%节油率,油耗低至3.5L/100km

按照吉利高层的说法是雷神智擎Hi·X混动系统在核心技术上全面优于日系品牌,究竟有多先进我们一样一样来看。

1.发动机部分

雷神动力的1.5T和2.0T发动机都是采用涡轮增压动力,这和很多日系厂商甚至国内厂商都不一样,通常混动系统搭配阿特金森自然吸气发动机较多。

雷神动力的发动机技术亮点主要有高压直喷、增压中冷、米勒循环、低压EGR四项技术,在热效率部分是超过日系混合动力最高水平的41%。

高压直喷技术放在今天算不上高难度技术,越高压汽油的雾化效果就越好,燃烧更充分,它的喷油系统压力达到350bar算是顶尖水平了。

增压中冷这项技术同样不新鲜,但是一般也是中高端车型使用较多,采用这项技术可以降低进气的温度。

米勒循环大家听起来比较陌生,它和阿特金森循环的目的一样,都是通过增大膨胀行程来提高热效率。

阿特金森循环是通过进气门晚关来实现,米勒循环则通过进气门早关实现;阿特金森一般适用于自然吸气发动机,米勒循环则应用于增压发动机。

和我们普通发动机采用的奥托循环(压缩比等于膨胀比)相比,米勒循环发动机压缩和燃烧过程的温度更低,因而降低了传热损失也更省油。雷神动力的DHE15发动机它的压缩比达到了13:1,装备双VVT可变气门正时,可以更精准控制发动机的进排气门的开闭时机。

常规奥拓循环配气相位

米勒循环配气相位

EGR就是我们常说的废气再循环,低压EGR可以降低排气温度和压力之余,提升了循环效率、减少了氮氧化物的排放,简单理解就是对环境更友好。

除了高压直喷、增压中冷、米勒循环、低压EGR四项技术外,它还运用了电动空调压缩机和电动水泵,减少发动机附带的部件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发动机负荷,提升整机效率。

所以实现高热效率并不是吉利找到了突破性的技术,而是通过整体的优化实现高热效率,这当中主要是针对混动进行专门优化。

2.DHT/DHT Pro混动专用变速箱

相比发动机,雷神动力的混动专用变速箱反而是更大的看点。丰田混动凭借动力分配行星齿轮组独步天下,本田凭借多片离合器同样简单精妙。

在过去国产品牌和欧美厂商苦于日系混动的技术专利壁垒,只能简单的在变速箱前端加上电机,虽然简单直接但是效率和尺寸完全没法和日系相提并论。

在2018年,吉利推出了第一代混动系统,正是在7速双离合变速箱内集成了单电机,要想进一步降低油耗,开发混动专用变速箱也就无法避免了。

以往我们介绍一款混合动力系统大都是从它的混动结构来介绍,串联、并联、混联等等颇为复杂的名词大家看完也记不住。

对于小白来说,用电机位置来进行分类会更加简单明了。从电机布置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P0-P4五种结构,P代表电机位置,布置在不同的位置用不同的数字代号。

从P0到P4分别表示的电机布置方式,数字越小越靠近发动机。

P0:电机位于发动机前端的皮带上

P1:电机位于发动机的曲轴上

P2:电机位于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位于离合器之后

P3:电机位于变速箱输出端

P4:电机位于另一驱动轴上(如果发动机驱动前轴,则电机在后轴,反之亦然)

当然,有些车型不止一个电机,那么这些车型结构就是Pxy的混合体。

另外还有一种独立于P0-P4之外的PS架构,这种架构和P0~P4构型有很大差异的,如丰田的THS可归类于PS式。

DHT Pro变速箱

吉利的DHT Pro则是由P1、P2双电机组成,和发动机相连用于发电的则是P1电机,负责驱动的则是P2电机。

发动机、P1电机和P2电机之间通过离合器实现脱离和接合,纯电行驶、发动机怠速运转和为电池包充电时,这个离合器是断开状态。

整个DHT Pro的重点实际就在于P2驱动电机中,它集成了换挡机构和双行星齿轮组,提供不同的传动比。在结构上吉利DHT Pro就像是一台E-CVT变速器与3AT变速器的结合体,比长城柠檬DHT混动的2挡双离合变速器结构更复杂,挡位增多发动机处于高效工作区域的机会也会增多,理论上看吉利的DHT技术比长城的更具燃油经济性。

工作逻辑上,DHT Pro也能实现纯电、串联和并联模式。纯电模式就是P2电机单独驱动车辆,起步或小油门加速时皆由其完成。

串联模式下,发动机通过P1电机给动力电池组充电,P2电机负责驱动车辆,并调节发动机负荷。借助纯电和串联模式,相比传统车型其系统效率提升了30%。

并联模式下,发动机会直驱车辆,电动机辅助发力。制动过程中,电机还能实现100%动能回收。

需要说明的是,吉利的混动系统还支持全速域并联,车速20km/h以上系统就能进入并联模式,一来利用发动机高效工作区间减少能量损失,二来借助三挡变速器,能释放60%的储备动力。

比亚迪DM-i

比亚迪的DM混动系统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它主要是基于双离合变速箱打造的混联式动力,虽然它主打新能源,但在性能方面的表现要远比“新能源”这一属性更突出。

前面说了,性能和燃油经济性不可兼得,因此要想节能性能就要有所取舍。为了满足不同用户需求,比亚迪将其一分为二,推出 DM-p和DM-i 双平台,分别主打性能与经济性。

实现DM-i的经济性,发动机是关键

DM-p平台下的发动机都是采用2.0T或1.5T发动机,并且都是带涡轮增压,和它们的燃油版车型相比,搭载的发动机动力数据都是一致,并不是混动系统专用发动机,这也导致插混车型的油耗依旧比较高。

以宋Pro和宋Pro插混为例,燃油版搭载的1.5T发动机最大马力160PS(118kW),最大扭矩245Nm;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中搭载的1.5T发动机最大马力160PS(118kW),最大扭矩245Nm。

要实现低油耗,从发动机入手也就非常必要了。要知道日系混合动力车型的发动机都会进行相应的调整,采用阿特金森循环更是必不可少,毕竟电动机加入后发动机动力的需求也就不那么重要,省油才是第一要务。

在结构组成方面, DM-i 平台的混动系统集成了一个驱动电机、一个发电机、一块大电池、一个单挡直驱变速箱和一个插混专用1.5L或1.5Ti发动机。

1.全新1.5L/1.5Ti发动机,做“减法”实现43%热效率

热效率是用来评定发动机的经济性,在目前技术下汽油机的热效率普遍在35%-40%左右,其余的大部分能量都通过排气、摩擦、附件消耗等流失。

换句话说,热效率越高经济性就越好,比亚迪应用的技术说不上高精尖或者是巨大创新,而是结合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减法”实现了43%的高热效率,这一点和吉利的雷神动力发动机出奇的相似。

先来看看比亚迪1.5L的发动机技术参数,它的最大功率为81kW,最大扭矩为135Nm,并且符合国六b排放。参数乍一看并不出色,但是不要忘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以电机驱动为主,发动机动力并不需要太强。

为了实现高热效率,比亚迪首先在发动机的压缩比上做文章,它将发动机的压缩比提高到了15.5,这对汽油机来说是相当高了。作为参考,柴油机通过压燃的方式使得压缩比达到17-18以上。

压缩比的提高使得混合气中的汽油和空气结合的更加充分,火花塞在点火的一瞬间便能使混合气完成燃烧,释放出最大的爆发能量。但是提高压缩比会带来严重的早燃和爆震问题,这一问题比亚迪也通过一些技术解决,这部分放到后面再讲。

为了实现高压缩比,比亚迪对气缸和活塞进行了调整,增大了冲程和缸径比,使得燃烧放热的时间更短,做功的时间更长 。

阿特金森循环是广泛应用在混合动力车型上,它的实质就是膨胀比大于压缩比。采用进气门晚关的方法,让缸内的混合气被压回进气管一部分,这样活塞的加速做功冲程就长于压缩冲程。

所以,阿特金森循环的好处就是发动机的效能更高,也就是热效率更高。但是它的缺点也很明显,低速扭矩表现很差,长活塞行程也不利于高转速运转。

但是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不用在乎低速的“不在状态”和高速的“不中用”,因为这两个时段有电动机在为车轮提供动力,发动机在油耗表现最优异的转速运转。

低速和高速用电动机的大扭矩弥补动力的缺陷,两者互补之后也就能实现动力和经济性的双赢。

EGR在柴油车上是更为常见,它的中文意思是废气再循环装置,它由冷却器和EGR阀组成,冷却器是将废气降温后再回流的一个装置,EGR阀是对进入进气管的废气量进行控制,使一定量的废气流入进气管进行再循环,引入气缸再燃烧,降低燃烧的温度 ,温差降低,散热损失也就降低了。

这就是前面说,压缩比达到15.5如何解决爆震的问题,答案就在这。

为了提高EGR率,让燃烧和排放更清洁更有效率,比亚迪设计的进气管很特别,有很大的鼓包。它做了EGR的预混室,提高EGR率,将废气冷却到100度,再进入气缸。

在传统的燃油机上,发动机的附件是相当的多,需要通过皮带带动发电机、起动机、冷却水泵、空调压缩机等等,这些需要通过皮带轮带动,如此多的轮系也就自然产生机械功的损耗。

比亚迪通过做“减法”省去了所有轮系,通过电器化把皮带轮取消了。空调压缩机、水泵等附件都采用了单独的电驱动。附件的电器化给发动机大大减负,自然也就提高了热效率。

在发动机的冷却散热上,比亚迪也做了优化,它采用了创新的分体冷却,通过电子水泵双节温器把缸体和缸盖分体冷却。

采用这一方案的原因是发动机不同位置温度不一样,通过分体冷却可以提高散热效率,在冷机着车时可以快速提升水温,在热机时可以提高散热效率,发动机的热效率自然也就有所提高了。

2.EHS单挡直驱变速箱

和吉利的DHT变速箱不同,比亚迪DM-i的变速箱是出奇的简单,和本田的i-MMD混动系统高度相似,不过比亚迪在控制逻辑、电机集成度上是要更加的先进一些。

从结构来看,EHS单挡直驱变速箱由一台发动机、一台驱动电机、一套离合器组成,没有传统意义的变速箱结构,大部分工况下由电机进行驱动,是一个以电为主的混动技术。

在电量充足时,直接由电机进行驱动,这时发动机和电机是断开状态。

当电量不足时,发动机介入,这时候发动机除了负责驱动车辆还会给电池充电。

在急加速时,发动机和电机会并联输出动力,共同驱动车辆;当减速时系统切换为串联驱动。

高速工况时,发动机会进行直接驱动。

用一句不太严谨的话来总结就是,低速部分增程,高速直驱,加速并联。

国产“丰田”和“本田”

从上面的一系列介绍来看,在发动机技术上,吉利和比亚迪都不约而同的采用相似的技术路线,主要着力点都在于减少发动机附件带来的负荷,实现发动机热效率的提升,两者都达到了43%以上的热效率。

变速箱方面,吉利的变速箱技术采用的是多挡行星齿轮组变速箱,比亚迪则是简单的单挡直驱变速箱,就如同丰田混动系统和本田混动系统的区别。在平顺性和效率上各有优势,但是不可否认比亚迪的EHS单挡直驱变速箱在成本上是更有优势的。

同样的高热效率发动机、各有优势的变速箱和控制逻辑,要想将雷神动力和DM-i分个高低并不容易,或许还是需要等实车体验对比一番才能有最终解。

新车|售31.98万,“零百”加速3.7秒,比亚迪新款汉DM-p到店

汽车日报 曹浩

比亚迪汉DM家族于今年4月正式上市,共推出了5款车型,包括4款DM-i车型以及1款DM-p车型。近日懂车帝在经销商处拍摄到了售价为31.98万元的比亚迪汉DM-p四驱旗舰型,该车配备四驱系统,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仅为3.7秒,同时还提供NEDC工况202公里纯电续航里程。

汉DM-p延续了老款车型设计理念

两个风刀将会引导气流

外观方面,新款汉DM-p延续了“Dragon Face”设计理念,并加入了钢琴黑运动套件,而标志性的大尺寸中网,配合镀铬点阵式设计,凸显了整车的运动性。而格栅两侧细节也经过了重新设计,在增加了风刀设计之后提升了气流导向作用,使得车辆风阻系数比老款更低。

车身长度比老款车型增加15毫米

双色轮辋具有很强运动感

新车侧面造型相比老款并没有改变,不过车身长度增加了15毫米,长宽高分别为4975/1910/1495毫米,轴距为2920毫米。汉DM-p的双色轮辋十分有设计感,并且配备了固特异EAGLE F1系列轮胎,规格为245/45 R19。

尾灯造型灵感来源于中国结元素

车尾配有3.7S尾标

车尾方面的主要亮点在于尾灯部分,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结元素,视觉效果十分出色。另外,车尾也同样配备了钢琴黑装饰件,而“3.7S”的尾标则代表着这辆车将会拥有十分出色的性能表现。

车内使用凝夜紫碳纤维内饰,车内使用了红色碳纤维

红色碳纤维在日光下会显示紫色效果

此次实拍的汉DM-p选装了凝夜紫碳纤维内饰,整体色调是以棕色为主,饰板部分使用了红色碳纤维,在日常光线下这部分可以显示出紫色效果。另外,整车内饰采用了环抱式设计,也让车内空间看起来十分宽敞。

中控屏尺寸为15.6英寸

还带有W-HUD抬头显示功能

新车中控屏尺寸达到15.6英寸,并内置最新版本DiLink智能网联系统,支持5G网络。同时也配备了Di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也拥有W-HUD抬头显示、DMS疲劳驾驶预警系统等等。

前排采用一体式运动座椅,并带有加热、通风等功能

后排也采用了同样风格座椅

车内前排配备了一体式运动座椅,并且支持多项电动调节以及加热、通风等功能,副驾座椅还配备了老板键。后排两侧座椅也是一体式设计,中间位置则可以放倒成为后排扶手,并配有杯架和储物空间。

搭载1.5升涡轮增压发动机+双电机的插电混动系统

新车还配备铝合金悬架系统

动力方面,汉DM-p将搭载由1.5升涡轮增压发动机和前后双电机组成的插电混动系统,发动机最大功率102千瓦,峰值扭矩231牛·米;前后双电机最大功率分别为160千瓦和200千瓦,峰值扭矩则为325牛·米和350牛·米,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仅为3.7秒。另外,该车还将配备铝合金悬架系统以及DiSus-C智能电控主动悬架。

支持80千瓦升压快充

至于续航方面,该车将搭载容量为37.5千瓦时磷酸铁锂刀片电池,NEDC综合工况续航里程为202公里,而在亏电状况下每百公里油耗为5.2升。而充电方面,新车将支持80千瓦升压快充,并配备宽温域热泵空调。

市场前景分析

自从今年4月全新汉DM家族上市以来,新车销量表现十分稳定,最近4个月月均销量为1.2万辆左右,也是同级别销量最好的车型,由此可见用户对于这款车仍然十分认可。而在同级别当中,并没有类似产品定位的车型能够和汉DM家族进行竞争,不过该车的各方面产品力已经足以超越同价位合资品牌中大型轿车或者豪华品牌中型燃油或混动轿车,比如丰田凯美瑞(17.98-26.98万)、亚洲龙(19.98-28.98万)、本田雅阁(16.98-25.98万)等车型。

混动技术哪家强?比亚迪和本田谁都不服谁,看看究竟谁更牛?

在当下的汽车行业中,新能源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各大车企纷纷加大了新技术的投入和研发。

混合动力技术作为汽车全面电动化的过渡,在各个指标上都有巨大的优势。

许多车企在该领域的技术也相当成熟,其中最为突出的典型代表,便是本田和比亚迪了。

目前最为主流的两类混合动力系统,分别是油电混合动力和插电式混动,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电机的辅助程度,那么,究竟哪家更强呢?

油电混合的代表——本田

为了突破丰田对于技术的限制,本田从很早开始就针对发动机的混动技术进行研发,最终推出了自己的i-MMD混动系统。

这套混动系统主要由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E-CVT、智能动力单元IPU和动力控制单元PCU几个部分组成。

以本田雅阁的混动版本为例,它所搭载的这套动力总成最大功率为107kW,最大扭矩为175牛·米。

与普通汽油版车型相比,在油耗表现上很有竞争力,同时动力输出也较为优秀。

官方公布的0-100加速成绩为8秒左右,这个表现比2.4L的普通燃油车还要快。

由于油电混合更注重的是电机的辅助,因此,在动力增益上不是太足,这也使这套系统的缺点较为明显。

175牛·米的扭矩对于一台中型轿车而言,有些过于小了,这使得起步阶段并不能带来较好的动力输出。

除了i-MMD系统以外,本田还为旗下不同定位的车型设计了不同的系统。

包括主打经济性的i-DCD混动系统,主要搭载在一些小型车上。

刚刚讲到的i-MMD系统,主要搭载在中大型轿车上。

除了上述两款混动系统以外,本田还为旗下高端车型配备了更加强劲的SH-AWD系统,主要搭载在旗下一些大型车或是跑车上,代表车型为讴歌NSX。

总体而言,本田的混动系统主要是以电为主,油为辅。

因此,主要的优点集中在油耗表现上,不过,低速时扭矩过低的缺点也比较明显。

插电混动的代表——比亚迪

说起插电混动,就不得不提到比亚迪了。

作为国内插电式混动的主要推动者,早在2009年,比亚迪便推出了第一代双模技术的F3DM。

随后经过技术迭代推出第二代,到现在,比亚迪已经推出了第三代双模技术,简称DM3。

无论是在经济性还是性能表现上,这套全新的混动系统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这套第三代DM3混动技术主要从发动机、电动机和混动变速器三个方面进行优化,使得车辆性能进一步提升。

与本田相比,比亚迪非常注重电机在动力单元的辅助作用。

目前,比亚迪单电机单体最大功率可以做到180kW,最大扭矩380牛·米,这与本田过小的扭矩形成了鲜明对比。

除了性能表现的强悍之外,在油耗表现上,比亚迪也做得相当出色。

例如比亚迪推出的全新秦Pro DM,在加速成绩同样优秀的情况下,百公里油耗低至4.3升。

可以说,比亚迪在油耗和性能之间做了一个很好的平衡。

结束语:以上就是本田和比亚迪混动系统的简单对比,单就技术而言,比亚迪的插电式混动更为占优,不过由于需要外接电源,因此,其对环境的要求要更为严苛;反观本田的油电混动,虽然性能有些吃亏,但胜在用车的便利性上。两者各有优劣,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选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本田和比亚迪混动版区别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