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在郑州建厂是真的吗

郑州比亚迪电池部怎么样?

华为不招本地人,只是注册一个公司,给一些政绩,来换取市场。

比亚迪本质上也是这样,只是能招本地人,创造一些就业岗位。

华为和比亚迪在郑州投资的到底是什么?

华为是电子信息,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大数据

比亚迪是汽车零部件,电池材料,新能源

比亚迪落户郑州,开封借“同城”加快引进新能源汽车产业 | 加码新能源⑤

编者按: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增长率已连续8年全球第一,正成为全球新能源领域的“领跑者”之一。

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已被河南省列为重点培育的产业链之一,未来将打造万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一辆汽车由上万种零部件组合而成。河南省现有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600余家,产业整体规模2600亿左右。围绕郑州为主、开封为辅的整车产业布局,郑汴地区、焦作、洛阳、新乡、南阳、许昌、安阳、鹤壁等地聚集了众多零部件骨干生产企业。

河南省各地市将如何围绕自身优势,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顶端新闻“串珠成链·聚链成群”系列专题启动,首先以 “加码新能源 领跑新未来”为主题,聚焦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您详细解读。

顶端新闻记者 丁亚菲/文 受访者供图

8月22日,由开封市尉氏县相关领导带队的招商考察团,刚刚结束对宁波、重庆、芜湖等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拜访,回到尉氏。

今年上半年,类似的招商考察活动,一直没有停。

比亚迪落地郑州,给提了多年的“郑开汽车产业带”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给开封当地政府部门吹响了招引相关企业、发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冲锋号。

【现状:一家企业,带动一个产业链】

一个产业的发展,往往需要一只“领头羊”,来盘活、带动整个产业链。

当地人看来,开封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上,奇瑞就是那只绝对的“领头羊”。

在当地人记忆里,开封汽车产业真正起步,和奇瑞落地开封几乎同步。

图说:奇瑞河南的生产基地

2010年3月,奇瑞河南在开封注册成立,带来了一些配套企业。在此之前,海马落地郑州后,有零部件企业开始在开封建厂。

13年过去,具备年产30万台整车制造能力的奇瑞河南,今天已成为开封工业企业第一纳税大户,也是开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龙头企业,带动了包括亚普汽车部件(开封)有限公司、开封武秀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等在内的30余家企业落户开封。

如今,奇瑞的配套企业中,已有近20%的企业来自于河南,比如洛阳的中航锂电、鹤壁的天海集团。

图说:奇瑞河南的焊装车间

8月14日,在位于河南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的奇瑞汽车河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瑞河南”)总装车间里,一个个智能机器人沿着既定路线,忙碌穿梭着,将各种零部件送到指定位置。不到2分钟,一台整车即完成总装。

奇瑞汽车河南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顶端新闻记者,2022年,奇瑞河南总产量突破16万台,总产值150亿元。其中,新能源车占比约为15%。“今年1-7月份,我们实现产销11.93万台,产值97.21亿元。其中,新能源车占比为10%-15%,跟去年差不多的水平。今年九、十月份,我们还会上两款油电混动的新能源乘用车车型。”

近几年,依托“郑开汽车产业带”和自贸区的开放优势,开封围绕奇瑞、海马、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已经引进了住友电工、河钢集团、扬州亚普等一大批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已初具规模。

据开封市工信局装备科负责人介绍,开封现有汽车及零部件企业5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3家,2022年完成产值186.9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5家。

【机遇:借比亚迪落地东风,尉氏县上半年落地13个汽车零部件项目】

一家大公司的落地,往往能带动整个城市乃至周边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具备全产业链优势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在郑州的布局,给提了多年的“郑开汽车产业带”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给开封当地政府部门吹响了招引企业、发展产业的冲锋号。

融入航空港,建设新尉氏。这是开封尉氏县给自己提出的发展总目标。

尉氏县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将汽车零部件制造确定为主导产业,编制好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发展规划,围绕引进一个整车项目和比亚迪零部件企业,瞄准“1+3+1”(指整车+车身系统、底盘系统、内外饰+配套服务)产业发展方向,建设汽车整车、座椅内饰、汽车模具、拆解回收、会展交易等一批专业园区或园中园,力争打造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一辆汽车,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车企和主机厂只是产业链的最末端。汽车零部件的集聚程度,是衡量当地汽车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更是关乎产业稳定发展的基础。

尉氏县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顶端新闻记者,为围绕比亚迪的配套企业进行招商,尉氏县今年专门组建了4个汽车零部件招商专班,在西安、宁波、上海、芜湖四个城市,长期驻地招商,“我们打造了几个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了标准化厂房。今年上半年,已经签约了16个汽车零部件项目,目前落地了13家,像宁波的拓普集团、上海的延鑫汽车。”

在尉氏县商务局这位负责人看来,尉氏要借助郑开同城的东风,利用好自身的临港优势、区位优势,借着龙头企业尤其是比亚迪落地郑州的机遇,为未来的产业发展抓住机会、打好基础,“现在引进的每一个项目,我们都有一个县级领导带领的专班在进行保姆式无缝对接。所有手续代办,让企业真正实现拎包入驻。”

【规划:发挥郑开同城优势,招引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落户】

2023年7月底,又一车企——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与河南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河南省支持吉利控股集团在郑州航空港布局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作为郑开汽车产业带上的一个重要城市,开封如何抢抓郑开汽车产业带建设机遇,吃到车企落地郑州的红利?

开封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封要以奇瑞河南、亚普汽车部件(开封)有限公司为链主企业,围绕整车制造,做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汽车涂装、车饰、汽车电子等全产业链。同时,积极承接国内外尤其是郑州的整车及汽车零部件配套项目,建设郑开同城示范区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已经在规划建设中。我们希望,除了吸引奇瑞汽车的配套零部件企业入驻之外,还能发挥郑开同城化发展的优势,招引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落户开封经开区,以及尉氏产业集聚区,着力发展优势零部件和核心零部件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开封市政府部门希望,能够充分发挥当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技术、资源及区位优势,加快培育完整的配套体系,打造全国一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进一步固链、延链、补链、强链,提高本地化配套率,带动开封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产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

在河南大学特聘教授、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建国看来,比亚迪等车企的落地,对河南省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对开封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握好这个机遇,真正落到实惠。“开封要做好规划,以及政策引导,围绕比亚迪等车企的需要,结合开封的优势产业,重点做好配套,和郑州协同发展。”

此外,孙建国还建议郑州和开封两地利用好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的相关政策,在郑州和开封之间打造国内第一条无人驾驶的新能源公交示范线路,“做好这个项目,占领高地,也能推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壮大。”

有了产能100万的比亚迪,郑州再也不怕“富士康不赏饭”?

“第一次来工厂,从大门到饭堂,足足走了一个半小时。”日前在郑州举行的方程豹工厂参观之旅上,比亚迪相关负责人一脸自豪地说:“这还是其中的一个工厂。”

01,规模大、产值高

外界对比亚迪郑州基地还不太熟悉,但河南人很清楚——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往东南,穿过乡村和农田,驱车30多公里,崭新的工厂赫然眼前。

由于规模巨大,都不能用工厂来形容,只好用工业园来称呼,占地超过16000亩,也是比亚迪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基地。

不仅规模大,建设速度也很快。比亚迪郑州基地2021年9月签约,37天内实现项目开工,仅17个月便顺利投产,创造“河南速度”,其中一期产能为40万辆,二期60万辆也已经开工。

在厂区周边,到处都机器轰鸣,车辆穿梭,这里不仅涵盖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造车工艺,甚至还有研发,场内拥有一个巨大的试车场,也还能制造电子产品。

百万辆不仅仅是口号,我们在工厂内赫然看见了“一个白车身工厂年产30万,共有四个这样的工厂”的字样。

2022年6月份,郑州市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实施意见》提到,在2025年力争全市新能源汽车产能超过100万辆。

2022年郑州这一数字不足7万辆,短短三年时间,从7万辆到100万辆,主要依靠比亚迪;2023年,比亚迪全球销量为302万辆。

比亚迪第600万辆新能源车--豹5就在郑州基地下线的。

“现有基地规模最大的是西安,但潜力最大的是郑州。”比亚迪相关人士称,“公司的第600万辆新能源车就是在郑州工厂下线的,目前共有2万多名员工,并在不断扩充之中。”

郑州基地不仅产能规划大,车型也偏中高端,目前主要生产宋Pro、海豹DM-i、豹5三款车型,其中宋Pro月销在2万辆左右,海豹DM-i月销1万多,豹5月销5000多,光这三款车型月产销规模就在4万辆,全年就是50万辆。

在公司的背景板上,写着即将投产代号PA的车型,据透露,这是一款供出口的电动皮卡。

豹友们正在观看刚下线的豹5,主力车型售价在30万元以上。

如果按20万元/辆来计算,50万辆就相当于1000亿元产值,100万辆相当于2000亿元;按照我国整车和零部件1:1的比例来计算,又可以增加2000亿产值。

02,“富士康”外迁不可避免

比亚迪的到来,让患上“富士康依赖症”的郑州松了口气。新郑机场往北数百米,是富士康郑州科技园。

过去十几年,富士康一直是郑州的城市名片,以富士康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是郑州经济的“发动机”,富士康也是个庞然大物,曾容纳超过20万名员工。

郑州当时也给富士康足够诚意:提供土地,前五年免税,再五年减半征收。除此之外,还有着其他的各种优惠政策。

通过引入富士康,郑州成为了世界知名的“苹果城”。巅峰时期,每两部iPhone,就有一部在郑州组装,富士康也成为郑州最重要的一张名片。

富士康曾有多重要?以新冠肺炎疫情前的2019年为例,郑州富士康的出口总额为2199亿元,进口总额为1138亿元,总计占郑州进出口总额的近81%。

以至于富士康前老板郭台铭在2019年接受采访时口出惊人:“中国大陆离不开我,我建厂是给大陆赏饭吃!”

在中美贸易战加剧的情况下,“果链”迁移传闻甚嚣尘上,作为“果链”在国内的枢纽,富士康和郑州陷入舆论漩涡。

据悉,富士康计划将其3000亿元产能转出中国大陆,陆续转移到印度、越南等地。

无论是“业主”苹果的压力还是富士康本身都有外迁需要,因为代工业务利润低薄,要寻找人工成本更低的地方。

根据英国《经济学人》的最新报道,中国制造业人工成本已经增长到8美元/小时,泰国、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地普遍在2-3美元。

随着富士康逐步外迁,郑州GDP2020-2021年增速分别为4.7%、1.0%,在24座万亿GDP城市中排名倒数,不仅与老对手青岛、长沙的差距正慢慢扩大。更让郑州焦虑的,是400多公里外西安的崛起。

此前,郑州、西安同属“国家中心城市”,但不论是人口还是GDP,郑州始终压老邻居西安一头。2018年,郑州GDP首破万亿,到了2020年,西安才加入“万亿俱乐部”。

随着新能源车的崛起,西安焕发出新春。2022年,西安以101.52万辆新能源车产量(几乎全是比亚迪),超过上海,夺得“新能源第一城”的桂冠;2023年,随着比亚迪郑州基地发力,郑州GDP的增速达到了6.5%,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二。

03,产业升级:新能源车部分替代电子制造业

无论是从产业升级还是区域发展来看,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产业对以富士康为代表的电子产业替代作用逐步提升。

富士康为代表的电子代工,我们赚取的只是廉价的加工费。尽管苹果90%以上的产品还在中国大陆生产,但提供的附加值实在低得可怜。

日本媒体拆解iPhone 15 Pro后发现,中国大陆的零部件只占了可怜的2.5%。

我国人口在2023年减少203万人,劳动力不再源源不断;与此同时,每年的大学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这时更多需要的是高附加值产业。

2023年我国新车产销量首次突破3000万辆大关,其中新能源车占1000万辆左右;出口522万辆(海关总署数据)、同比增长57.4%,出口创汇超过1000亿美元,新能源车与电池、光伏成为出口“新三样”。

汽车产业从业人员有上千万,其中包括研发在内的大量人员都是年收入在30万以上的高薪人群。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很长,可划分为上游有色金属及化工原材料、中游零部件制造、下游整车制造、服务及软件应用。

这些产业链几乎都掌握在中国人手中,没有被卡脖子的风险。

由于比亚迪的集群效应,富士康甚至还加码郑州,不过加的是新能源车产业。

近日,富士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河南)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5亿元人民币,注册地为郑州航空港区,其经营范围包括机动车辆生产、新能源汽车销售等。

有了比亚迪、上汽、东风、富士康等巨头加持后,郑州的胃口大增,“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DA彬)

富士康河南大撤离,传出隐秘信号,河南正酝酿大动作!

近年来,河南外贸数据的大幅波动,引发了外界对这个中部重镇产业前景的热切关注。作为中国代工行业的代表富士康,其在河南郑州的庞大生产基地,曾一度主导着整个河南对外贸易的绝大部分。但随着手机制造业务的放缓,富士康对河南经济的拖累也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河南正在谋求产业转型,摆脱过度依赖代工业务的困境,努力实现科技自主,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富士康代工时代的兴衰

作为世界电子代工业的巨头,富士康为何会将中国内陆的郑州作为在华最大的生产基地?这其中蕴含着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缩影。

上世纪90年代末,受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等优势的吸引,富士康开始将生产线从台湾迁移到内地,并在深圳等沿海城市落户。然而,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用工荒等问题日益突出,富士康转而将目光投向了中西部地区。2010年,富士康在郑州建立了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海量的劳动力储备和低廉的用工成本,使郑州成为富士康实现规模化生产的理想之地。

富士康的入驻,给河南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2010年到2012年,郑州的出口额暴增6倍,达到202亿美元,几乎占据了郑州出口总额的80%。与此同时,河南的对外贸易数据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成为全国外贸大省之一。可以说,富士康为河南打开了融入全球产业链的大门。

然而,这种高度依赖富士康代工业务的发展模式,也为河南经济埋下了隐患。一旦富士康出现波动,河南的外贸数据就会瞬间承受巨大冲击。这一点在2023年第一季度得到了印证,当季河南进出口数据下滑44.1%,主因正是富士康进出口额净减少486.8亿元。

事实上,不仅河南,包括太原、南宁、成都、衡阳等地,富士康在当地的份额都超过20%。在2019年出口企业500强中,富士康及其关联企业就占据了16个席位。可以说,中国代工行业对富士康的依赖症已经根深蒂固。

二、富士康的新布局与转型之路

然而,代工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富士康也在积极谋求转型,摆脱被动挨打的困境。

其一,富士康正在加快向高科技领域拓展,实现产业升级。从2021年的青岛晶圆级封测厂,到2022年的威海科技工业园,再到与华为合作的AI质检产线,富士康的每一次布局都指向了机器人、电动汽车、电池等高新科技产业。

与此同时,富士康还将目光投向了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这一领域与富士康传统的电子代工业高度相关,也正处于风口上。2021年,富士康密集发布了多款纯电动车型,虽然后期遭遇了不少阻力,但最近有消息透露,富士康的汽车代工业务已经开张,这无疑是比直接自主造车更为稳妥的选择。

其二,在产业布局上,富士康也在加快离开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虽然外贸数据一路下滑,但富士康并未减少在郑州的投资力度。相反,富士康在郑州成立的新事业总部,就是布局高科技产业的重要一步。

其三,富士康也在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一方面通过在美国、印度等地建厂,来分散风险;另一方面也在大举提高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从而减少对苹果单一客户的过度依赖。

三、河南的产业新动向

面对代工业务的放缓和老产业的低端困境,河南也在谋求新的产业发展路径。最为突出的,就是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转型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在这一进程中,郑州无疑将发挥关键作用。多年依赖富士康,郑州在人力和资金等方面也积累了雄厚资本。从宇通客车到东风日产,再到比亚迪,一批优质的整车企业已在郑州落户。其中,比亚迪在郑州的4个工业园耗资超过400亿元,占地16000余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比亚迪整车生产基地之一,产能将达到200万辆/年。

随着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的加入,郑州的汽车产业生态也日趋完善。与此同时,郑州政府也把打造"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作为重点发展目标。在政策支持、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方面,郑州都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除了汽车产业,河南还将在智能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里,已经孵化出一批高科技企业,覆盖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

总的来说,河南正在谋求实现从"中国代工"向"中国智造"的转型。过去依赖富士康输血式发展的模式,将被更加自主可控、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所取代。在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河南必将凭借自身独特的区位和人力优势,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占据有利位置。

富士康代工时代的落幕,意味着河南进入了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当初的草木皆兵,到今日的强身自立,河南经济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但前景仍然可期。只要紧紧把握住创新驱动发展的机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河南定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

面对全球产业格局的重塑,河南正在谋求由制造大省向创新高地的华丽转身。虽然路径艰辛,但只要坚持不渝,必将收获自主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硕果。这不仅关乎河南自身的发展大计,也将为中部地区和中国内陆的产业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这些重大创新项目的实施,必将进一步激发河南的创新活力,让河南在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上大放异彩,推动产业链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与此同时,河南也在致力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堵点和难点,为人才汇聚、资金融通、要素高效流动创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产业转型既是艰巨的结构调整,也是重塑发展动能的伟大进程。河南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扛起新的历史重担,必将在这场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河南必将凭借持续的创新驱动和科技实力,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中部地区和中国内陆的发展贡献新的动力源泉。

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高地,是河南这片热土孕育的新梦想。只要坚定方向,保持定力,河南必将在这条崭新的赶考之路上勇往直前,用汗水和智慧书写出更加灿烂的明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在郑州建厂是真的吗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