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元16款油箱多大

聊聊干货,比亚迪的“常压油箱”也能达标,说明了什么?

【文:王润泽】长城和比亚迪的在社交平台的对话,毫无疑问是当下汽车圈的“顶流事件”。我们吃瓜群众不妨先放下立场和成见,今天就用用白纸黑字的文献和实实在在的技术聊聊干货。

站在第三方角度,我们只聊技术,油箱常压还是增压,真那么重要吗?

令车厂伤透脑筋的国六

为什么不起眼的油箱成了这次“长比之争”的焦点?问题的核心是因为极其严格的国家强制排放标准:GB 18352.6-2016,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或者是我们更熟悉的那个名字,国六排放。

国六排放标准是个有近400页的内容,涵盖了冷启动/正常行驶工况下的发动机废气、曲轴箱废气、蒸发污染物、污染控制装置耐久性、车载诊断设备等等一系列系统的强制性标准。而长城这次举报比亚迪就是因为他们认为,使用了常压油箱的比亚迪不满足国六标准里单独列出的附录F,蒸发污染物部分。

什么是蒸发污染物?

众所周知,汽油是高度易挥发的液体,它会在油箱内蒸发,如果不加以处理排入大气就会造成污染——这就是国六标准所提到的“蒸发污染物”。为了减少燃油蒸汽排放、满足标准,汽车厂商在油箱里安装了通过隔板与拥有吸附能力的活性炭、主要靠发动机运转时的负压驱动的油气分离装置,也就是碳罐。在碳罐的帮助下,车厂可以将蒸发污染物质量轻松控制在国六要求的每次实验0.7克的范畴内。

“高压油箱”又是什么?

但对于插电混动车型来说,却存在这样的特殊情况:车主一直给车充电、使用纯电动模式驾驶,车跑了上万公里但发动机几个月都不启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发动机启动才能进入满功率工作状态的碳罐将无法发挥作用。因此汽车厂商们使用了另一种处理燃油蒸汽的方式:被长城一纸举报推上风口浪尖的高压油箱。

其实高压油箱并不是“处理”燃油蒸汽的方式。顾名思义,它所容许的内部气压相比常压油箱要高,达到了35-40kpa。更耐压的油箱内部能储存更多的燃油蒸汽,面对插电混动汽车长时间不启动发动机的工况时能“憋住”油气,让车企通过严苛的国六标准。但有得必有失,相比常压油箱,高压油箱要设计单独的加油降压/加压油气过滤系统,增加了车辆的复杂性,也要付出更多的成本。相比常压油箱,单车成本大约要上涨1000-1500元。

或许这就是长城着重提及比亚迪使用常压油箱的原因:成本更低的常压油箱承压能力更低,在面对长期不启用发动机、碳罐不满负荷工作的工况时会存在油气满溢的状况。不过要注意的是,常压油箱并非没有内部压力,实际上常压油箱的内部也有7-10kpa的压力。

管中窥豹:比亚迪的专利说明了什么?

花开两朵,聊完了长城的举证,来看看比亚迪要如何应对。比亚迪在官方公告中相当直白的 “技术不像同行想得那么简单”足以引发无数联想,但比亚迪官方目前还没有发布任何的技术解读信息,因此我们只能从比亚迪关于常压油箱燃油蒸汽处理的专利、比亚迪实车使用的燃油蒸汽处理零部件和比亚迪官方的车辆手册入手进行分析,看看长城所言的“比亚迪使用常压油箱有污染超标嫌疑”能否被证实。

实际上相关的专利网站上很容易就能查询到比亚迪在燃油蒸汽处理系统上申请的相关专利——早在2014年3月21日,也就是9年多前,比亚迪提交了申请号为CN201410109751.7的专利,名称为:混合动力车辆的蒸发排放控制方法、装置及混合动力车辆。专利有效期至2034年3月21日。简单来说,比亚迪所申请的这份专利使用了一套另辟蹊径的办法:他们在发动机的控制单元内加入了一个启动间隔计时器,在油箱内加入了燃油蒸汽传感器,时刻分析、计算当前的燃油蒸汽浓度与发动机的停机时长。一旦浓度过高,系统将提示用户将发动机启动,以此对碳罐进行脱附,对油箱内的燃油蒸汽进行处理。

而比亚迪在2020年提交的,申请号为CN202010561609.1则将这套系统进一步完善:比亚迪建立了碳罐的吸附模型,确定了碳罐的蒸汽吸附量;通过更多的传感器数据,比亚迪能够做到在未启动发动机时也能够预估碳罐吸附量,并且在碳罐趋于饱和之前自动将车辆的运行模式从纯电动切换为混合动力模式,实现及时脱附碳罐,有效地避免了由于碳罐过载导致的燃油蒸汽泄漏发生。这份专利材料相当详实,拥有详尽的技术解析与流程示意,囿于篇幅无法向大家完整呈现,我们将其全文摘录转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获取链接。

比亚迪用常压油箱通过测试,说明了什么?

尽管专利上显示比亚迪或许掌握了使用常压油箱也能控制燃油蒸汽排放、通过标检测的技术,但专利终归是理论层面的产物,我们需要相关的证据来证明比亚迪如他们自己所说“符合国家标准”,抑或像长城所言“蒸发污染物排放超标”。好在万物皆可联的互联网给了我们丰富的资料获取渠道,据我们当前所收集的资料显示,比亚迪或许真的使用常压油箱通过了严苛的国六排放测试。

第一项证据来自比亚迪为DM-i车型所编写的用户手册,上面明确提到“发动机长期未启动会导致碳罐饱和,有燃油泄漏风险,需要定期对碳罐进行脱附。用户若长期 EV 行驶,会触发该功能启动发动机,此时“EV”进入“HEV”,直到碳罐负荷满足要求,退出该功能。”

这与前面提及的专利部分高度一致,我们可以由此判断比亚迪确实为车辆实装了申请了专利的油气处理程序。考虑到比亚迪的车型即便在锁车时都可以自动在低电量状态时启动发动机为电池组充电、油箱也拥有相关传感器,我们认为,在碳罐负荷饱和但车辆锁止时,比亚迪的车辆同样可以自动启动发动机对碳罐进行脱附,但目前尚未有直接材料证明这一论据。

而第二项证据则来自于GB 18352.6-2016的附录F,也就是国六排放标准的蒸发污染物测试流程。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国六排放的测试标准为:充电到满电后开始相关测试(已标注),同时放油后将碳罐强制吸附到满负荷后(已标注)再进行高温行驶实验(已标注)与热浸实验,最终进行两昼夜的排放测试。

根据比亚迪所公布的专利与车主手册标注,在碳罐满负荷后进行测试的比亚迪车型必然将在行驶测试中开启发动机对碳罐进行脱附,同时开始处理油箱内的燃油蒸汽。因此在进行高温浸车与两昼夜静置排放测试前,比亚迪混动车型的油箱内很可能并不存在燃油蒸汽富集情况,通过两天的测试显然有很大的裕度。

而比亚迪的插电混动车型所使用的碳罐则更加佐证了我们的观点。比亚迪在旗下的插混车型,尤其是拥有更长纯电续航里程和直流快充能力的秦、宋等新车型上使用的碳罐组件(左图)尺寸相当巨大,甚至比同排量的纯燃油车(朗逸)所使用的碳罐体积还要大近一倍,同时使用了效率更高的多腔室设计,这明显是为了更大的使用负荷所作出的设计。

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站得直

必须要说明一点的是,本篇文章所进行的技术分析是基于公开信息的汇总与收集得出的观点,其中观点或许并不准确。我们更好奇的是,这起由声明而掀起的风波将走向何处?

中国汽车的发展,得益于像比亚迪这样的技术型企业,获得弯道超车的机会。技术积累才是中国汽车立足于世界的根本,无论是长城也好比亚迪也好,更应该在技术上正向竞争,你追我赶,而非内耗拖后腿。中国汽车的成才,环境很重要。

比亚迪常压油箱说明书里面早都说清楚了

比亚迪Dmi车辆使用说明书里面早就对常压油箱的所有问题说清楚了,大家不必再议论了。

关于比亚迪的常压油箱,你可能不知道的这些事

一纸声明,让两家被视为“国货之光”有力竞争者的中国品牌,正式走向了对立面。

近日,长城汽车发布声明称,举报比亚迪秦PLUS DM-i(产品型号:BYD7152WT6HEVC2)、宋PLUS DM-i(产品型号BYD6470ST6HEV2)采用的是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由此引爆热搜。

紧跟其后,比亚迪在官方微信做出了一则没有加盖公章的《声明》,对长城举报的内容进行了不定性的回应,其重点在于称长城汽车购买、保管并安排送往中汽中心(天津)检测的车辆不符合国标要求的送检状态,认为其检测报告无效,不能以此作为依据。

而且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比亚迪的《声明》回应的最后,还顺带呼吁了一下诸如“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像有些同行想的那么简单!”、“新能源汽车发展至今,相当不易!”、“中国品牌成长至今,也相当不易!”等阐述大局观的话语,也由此引发了众人猜想。

有网友认为,“在这种严肃问题里打感情牌,估计是心虚”,而也有不少人认为,比亚迪此举是顾及到友商的面子,如果直接回应“自己有其他技术,可以满足排放,长城将就此一蹶不振,行业内再无朋友”。

可以说,国内车市自从被新能源车降价、涨价霸占热点之后,也开始步入了真正的技术水平之争。

那么作为这次争端的主角——比亚迪的常压油箱到底靠不靠谱?对于车主用车又会有什么影响?暂且不论二者对错与否,钟叔驾道在与多位行业人士交流后,试图为大家捋一捋其中的门道。

常压油箱与高压油箱区别在哪里?

关于常压油箱与高压油箱,它们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载体——插电混动车型。

通常来说,油箱在正常使用以及加油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油气,如果这部分油气泄露到大气环境中,就会成为VOC排放,不仅可能直接损害人员健康,也会参与光化学反应进一步污染大气。

在燃油车时代,技术人员给出的办法是将油气导入充满活性炭的碳罐中,然后通过利用发动机进气歧管真空度来脱附碳罐内的油气,导入发动机成为燃料,通过发动机的持续工作,将吸附在活性炭中的VOC吸入并充分燃烧,排放合格的尾气,俗称为活性炭脱附。

然而来到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里,这种常规工况发生了变化。因为有纯电驱动的形式,如果车主有足够便利的充电条件,完全可以不需要发动机介入——这就使得发动机运行的时间极大地减少甚至完全没有,无法提供足够的脱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车企往往采用高压油箱的方案。相比传统的常压油箱,高压油箱增加了隔离装置,尽可能地将油气封闭在油箱里,极大地降低对发动机脱附能力的需求,满足插混车型的排放要求。

而从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国内在售的比亚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确实没有使用高压油箱的方案,而是采用整体控制碳罐系统(常压油箱+截止阀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国家监管部门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国六排放标准的实际测试环节中,对于常压油箱和高压油箱会采用不同的针对方案。

比如在常压油箱的测试时,预处理最后阶段会安排一段高温行驶,其中车辆要求必须满电状态,这样整个过程发动机没机会起动,碳罐也难以将里面的油气脱附,这一点对于常压油箱而言是非常难处理的,如果没有其他技术手段处理,通常都会蒸发超标。

所以,长城汽车的举报有可能是成立的?且慢,如果只看到这点,那就有些过于小瞧今天的新能源车领导者——比亚迪了。

一纸专利,两极反转?

根据最新消息来看,网上关于比亚迪一项相关专利的爆料,将这场争议引向了更有悬念的方向。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显示,比亚迪在2021年12月21号申请了公布号为CN113815599A的一项专利,该专利为发明专利,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混合动力车辆,正好与此次争议息息相关。

整个专利公告篇幅较长,这里简单总结一下,就是搭载该技术的车型,在车辆处于电动模式时,根据预先建立的碳罐吸附模型,确定碳罐吸附量,在传感器感知到碳罐吸附量大于预设值时,就会将电动模式切换为混动模式进行碳罐脱附。

换句话说,即便搭载该技术的混合动力车型长时间在纯电模式下行驶,只要车辆碳罐吸附模型感知到预设值时,就会强制切换为混动模式,像燃油车一样,通过发动机的工作快速处理油气,而且不需要增加额外零部件成本。

这一点在比亚迪相关车型的车主手册里也有注明,根据网络上的一些车主留言,车辆长时间在EV模式下行驶,大约是6天时间,能够感知到车辆会强制启动发动机,让碳罐内的油气实现脱附。

所以,如果从比亚迪的这项专利技术提出的解决方案来看,它确实是可以做到不采用高压油箱,也能解决“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

钟述

抛开商业竞争不谈,从技术角度和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可以确定的是:燃油蒸汽必然产生,而且肯定是插电混动车型的共同烦恼。

而燃油蒸汽在油路中只有两种办法排出——直接排放到大气;或者是经过发动机燃烧后从排气管路排放,经过三元催化等一系列过滤措施,满足排放标准。

从已知信息来看,比亚迪大概是有相关技术解决常压油箱在插电混动车型的应用问题,但更具体的还是看事件后续进展,大家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Ps:大家需要知道的是,高压油箱也不是万能,它也有极限。理论上来说,只要车辆的停放时间够久,高压油箱在突破极限时,也会往空气中排放燃油蒸汽,最环保的办法,就是偶尔还是要开一开车,避免长时间停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元16款油箱多大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