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郑州比亚迪招聘信息最新招聘

2020年度长沙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精明的投资公司都会在投资一家公司股票的时候同时在融资融券上准备对冲风险的。既然阿里巴巴暂时遇难,三家造车新势力又估值虚高,那就清掉股票再向市场故意透露这样的信息,以便在对冲市场上再赚一票了。

比亚迪未来的市值有多高?

高领突然清仓阿里巴巴,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是怎么回事?

首先,要知道高领资本集团是一家专注于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的投资公司,由张磊于2005年创立,高领吸收了本杰明.格雷厄姆和著名投资大师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经过10年的发展,现已经成为亚洲地区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投资基金之一,以价值投资理念的公司,注重两个点:

1.行业的发展趋势问题

2.把握该行业头部企业的高速发展期

3长期持有稳定增长型企业甚至会重仓持有

再来看看高领资本清仓阿里巴巴,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的时间实在太2020年第三季度,2020年10月24日,马云在外滩金融论坛上,高谈阔论,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即蚂蚁IPO后续被延期推迟,监管多次约谈井贤栋等支付宝高管,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阿里巴巴的高速增长期,有放慢脚步的感觉,资本是逐利的,特别喜欢企业的高速增长期,也可以理解,但拼多多一只独秀,成为了重磅股,所以拼多多高速发展期还未过,抓住机会,加油吧!屏幕前的朋友!

2.对于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也一直在降温,不像之前只要是新能源,不管是混合动力还是纯电的,补贴有所下降,对续航里程也有要求,甚至处罚了一些骗国家新能源补贴的不良商家,所以新能源汽车在风口,被降温也是情有可原

最后,总体来说,减仓并不是这些企业不好,只是高领考虑的是企业的高速发展期过了或者有更好的高增长投资机会,比如拼多多,并未减仓,还在持仓中,京东,阿里巴巴,拼多多都是人家参股的,就说明他们虽然没有做起独角兽,但是在独角兽的身上可以说赚的盆满傲满,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他把分散投资完到了极致!

比亚迪60万人了,明年将成全球员工最多车企

前段时间,央视有一个新闻,说比亚迪员工人数今年将达65万,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根据央视新闻截图,比亚迪今年月均增长2.3万,截止11月份已经是60万,年底将达到65万,明年超过90万!

最近,在比亚迪第300万辆新能源下线活动上,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证实了这个60万人的数字,在发布会上,王传福对比亚迪的60万员工表达了感谢。

按60万这个体量,比亚迪人数远远超过了特斯拉(10万人),也超过国内车企人数的上汽集团(22万人),距离全球车企人数最多的丰田(67万人),只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

没有意外的话,2023年一季度,比亚迪必定超越丰田,登顶成为全球员工最多的车企。

如果比亚迪超过丰田,在全球所有员工最多的企业排行榜,排在比亚迪前面只有6家,按2021年500强的数据,1)沃尔玛230万,2)亚马逊129万,3)中石油124万,4)国家电网89万,5)鸿海集团(富士康)88万,6)中国邮政82万。

11月初,在乌镇2022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京东集团CEO徐雷说,截止2021年,京东员工数超过42万,是中国人数最多的民营企业,他应该是没想到比亚迪的员工增速那么猛。

我们去年也说过,京东要追赶亚马逊,至少员工人数要提升一个量级。2021京东是营收9500亿,而亚马逊是33000亿,亚马逊营收是京东的3倍多,员工数量差距也是3倍多。

为什么比亚迪、京东都要提升员工数量?

对于京东、亚马逊这种一体化的电商公司,除了前端拼交易能力(GMV交易额、订单),后端要拼履约能力(商品物流和配送),履约能力是它们核心竞争力。

京东和阿里是不一样的,京东核心是自营电商,上面所有货都是京东的,京东挣钱主要靠商品差价。而阿里是平台电商,上面所有货都是商家的,阿里挣钱主要靠服务费。

所以,京东必然要做重(all in仓储、物流、配送),阿里历来喜欢做轻(all in商家服务),阿里是非常看重GMV的,这是它的护城河,因为GMV越大,服务费才越大。

比如2021全年,阿里GMV是8.1万亿,京东3.29万亿,阿里一定要想办法跟京东拉开GMV差距。

同样,京东的配送能力是它的护城河,必须拼最后一公里的员工数量,京东一线配送人30万人,阿里菜鸟自营员工则只有1.4万人,阿里配送主要靠第三方。

回到比亚迪公司,为什么要疯狂的招人?

跟京东类似,比亚迪也是产销一体化的公司,从整车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电池、电机、电控)、以及汽车生产、汽车销售基本上都是自己在搞。

在新能源汽车阵营,你会发现,为了加快量产,从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等,它们都要亲自搞工厂造车,只是,这几家跟比亚迪不一样,它们缺少一些关键零部件,比如动力电池、芯片,像比亚迪的动力电池甚至还成了特斯拉的供应商。

所以,前段时间,当比亚迪成特斯拉的供应商新闻出来,很多特斯拉车迷心态要崩,你本来买的是特斯拉,结果四舍五入,其实你买的还是比亚迪。

现在新能源汽车赛道,除了拼整车设计(PPT能力),最拼的就是交付能力(产量和销量)。

下图就是最近10月份销量排名,去年还是“蔚小理”刷榜,今年它们就被其他厂商都快“卷”到榜单最后了。

比亚迪之所以能杀出重围,在2022年一举超过特斯拉,除了比亚迪储备十几年的电池技术、半导体技术,其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比亚迪的产能太惊人了!

如图所示:

这图还是今年上半年的,数字可能算保守的,现在各大厂都在追加产能。

既然有了那么多的工厂,就需要更多工人……所以,比亚迪疯狂找人,能理解吧。

为什么比亚迪跑得比其他新势力快?

比亚迪有三大主业,除了汽车制造、电池制造,还有一个非常成熟的代工业务,跟富士康类似,主要客户包括华为、三星、苹果、小米、iRobot、vivo等智能移动终端厂商。

疫情初期,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比亚迪3天出图纸7天出设备24天成为全球最大的口罩工厂的故事,这侧面说明比亚迪工厂管理能力是非常抗打的。

当然,相信很多人,依然觉得特斯拉智能制造更厉害,觉得特斯拉目前市值、盈利水平都比比亚迪强,我们不否认。

任何一个行业,只有厉害的对手同台竞技,行业才会有更高质量的发展。

最后的思考。

一个公司员工人数规模大,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

先说两个好处。

首先,这是一种竞争策略,无论是京东的履约能力,还是比亚迪的交付能力,通过几十万员工去构建业务闭环的护城河,这能快速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这是最重要的好处。

包括华为11万工程师(总员工19万),字节跳动7-8万码农(总员工11万),这些庞大的员工群体,你可以叫它占劳动力密集优势,也可以叫人才规模优势。

其次,获取额外商业溢价,当员工数量成公司的一个“规模优势”,从社会面来说,特别容易收获口碑,什么社会责任、国民企业自动有人给刷“好评”,有关部门也会重视你的“就业贡献”。

从HR来说,超大规模的员工群体,天然会形成“最佳雇主”口碑,各种奖项可以拿到手软,简单的讲,就是招人留人更省事了。

比方说,2022年之前,比亚迪在互联网头部公司、华为等大厂面前,校招并不占优势,但是,今年比亚迪招2万校届生,结果20多万人踊跃投简历,不乏有大量清北、C9等高校学霸们。

员工太多,同样也会有明显坏处。

一是财务压力大。

每年华为、腾讯、阿里新财报披露,因为每年有几百亿的薪酬与福利费用,媒体们就有模有样的算他们的“员工人均工资”,其实这只是企业总花销,不代表员工到手的钱。

不管怎样,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薪酬水平高是不争的事实,对企业来说,成本压力大也是看得见的。所以,一旦公司收入见顶或投资失误,裁员总是难以避免的,像美国科技公司大厂几乎最近都在裁员,国内腾讯和阿里,今年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员。

二是管理复杂度高。

以富士康为例,高峰时候全球150万人,现在下降到了88万人,但是,多年前深圳富士康“十几跳事件”让人心有余悸,最近郑州富士康20万人“疫情管控”让人备受质疑。

那么大体量的年轻员工聚集在一起,是非常考验公司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的。

还有一种情况,像美国福特汽车、通用汽车等老牌车企,它们难以全力转型新能源赛道,甚至还时不时陷入僵局,主要原因是员工老龄化,退休金高企,员工技能也难以更新。

未来的京东和比亚迪,迟早也会面临这些问题。

总之,甘蔗没有两头甜,你不能全占好处。

120万员工何去何从?富士康正加速撤离中国,比亚迪能否撑起就业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三十年前,富士康凭借着大陆对台商的优惠政策来到大陆投资建厂,多年来一直与大陆处于互惠互利的关系,直到“十三跳”悲剧的发生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恶魔工厂”!

“天下攘攘皆为利去”!如今富士康正逐渐将核心业务转出大陆,从大陆一步一步撤离出去。一旦完全撤离,将会造成大约120万名厂工失业,这非常不利于社会稳定,其险恶用心何其毒也!

那么富士康为何要撤离大陆呢?而作为我国本土企业中的后起之秀“比亚迪”能否为下岗工人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呢?

“吸血工厂”

很多人对于富士康不太了解,只知道这是一家全国性的电子厂。直到“十三跳”事件发生才使得富士康走到公众的视野。

从2007年至2011年,五年间富士康相继发生13起跳楼事件,而在2010年,不过半年的时间就发生了10例极端事件,且这些死者均是二十几岁的青年人,那么富士康到底做了什么导致这么多年轻人以这种极端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

过去三十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期,而我国能够迅速崛起的原因也离不开世界第一大人口国的红利,庞大的消费人群形成一个极具潜力的超级市场,吸引着各国各地的资本前来投资建设,而富士康就是其中典型的受益代表。

上世纪八十年代,富士康在深圳建设了第一家电子厂,主要业务是给那些高科技产品进行加工,与它合作的厂牌有苹果、三星、索尼、诺基亚等等。

因为从事的是代加工业务,富士康所获得的利益自然没法与技术支持者相比。为了提高利润,富士康只能从工人身上谋取利益,他们化身为“吸血鬼”,榨干这些年轻人的最后一点“血液”。

工人们夜以继日的的工作,然而所获得的报酬远不能与其付出相比,来自身体和精神双重折磨使得一些年轻人不堪重负,这也是富士康“十三跳”事件的根本原因。

一位厂工面对记者的采访哽咽道:“他们都是累死的,每天像一台机器般连续工作将近十小时,期间不得休息,不得坐下。”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资本压榨着便宜的劳动力,蚕食着打工人的精神,工人们为了生存有苦不能言,所以成年人的脆弱与疯狂就在那么一瞬间!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在特殊期间,一声“妈,我想回家”让很多人泪目。疫情期间,富士康疏忽对于疫情的防控使得80%的员工感染上了新冠病毒。

由于医疗条件有限,感染者没有及时被隔离,造成的后果就是集体感染。员工被迫封在寝室楼中。对于员工们的哀求,富士康的管理层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十三跳”、“员工求救”等一系列关于富士康丑闻被曝,让人们对富士康高层人员麻木不仁的所作所为非常愤懑,导致“富士康”连续多天挂在热搜榜上。

面对群众的舆论,富士康公关方面并没有给出任何回应,相反有媒体报出富士康有意搬离中国,打算将目标市场转移东南亚的消息。

富士康撤离,百万人失业

在中美贸易往来发生冲突时,郭台铭非常担心国家间的政治斗争影响到他与最大“金主”之间的合作,所以郭台铭毅然决然的当起了苹果的舔狗,还对华为做出了落井下石的事。

当然了,对于企业客户的维系本来就是无可厚非。但其忘恩负义,崇洋媚外的言论以及轻蔑的态度实属可恨。

郭台铭曾发表了一番话语,他说:“我给大陆带来了巨大的的财富,并提供了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这些都是我给予大陆的恩惠。没有富士康那些员工将会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这段话表明了他对中国企业的不友好,无论是对于美国的“舔狗”行为,还是对于华为的落井下石。富士康的成功在中国,不仅仅是简单的“赏饭”吃,更是广大中国劳动力的贡献使其得以发展壮大。

很多不明真相的网友认为富士康是被国人骂走的,也不是一些人所说的因为产业升级而离开,实际上,富士康离开中国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人口红利的消失。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吸引了越来越少的劳动力进入制造业,导致制造业的用工成本大幅增加。而且,由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这也对制造业造成了压力。

因此,富士康开始着眼于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如印度、东南亚和非洲等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更低,同时也有更多的年轻劳动力,这对于制造业来说是一个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追求利益是资本家的本性,正是因为如此,富士康才会将目光投向印度。比起继续待在中国,富士康去印建厂有三个优势。

第一,由于印度的人工费用相对较低,这无疑成为了其扩大业务的重要优势之一。这意味着富士康可以在印度招聘更多的工人来降低生产成本。

第二,且当地政策并未要求提供员工福利,富士康得以在该地区大幅降低运营成本。第三,印度市场的潜力巨大,特别是在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电子产品方面,这将为富士康带来更多的商机。

当然,在印度建厂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基础设施的不足和营商环境的不稳定。但是,如果富士康能够充分利用印度的优势,同时应对挑战,那么他们将能够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利润。

富士康搬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苹果公司向郭台铭提出转移工厂的要求,迫切将产能转移至印度和东南亚地区,因为我们国家建厂地区的用工成本已经无法支撑高额利润。

这也恰恰说明了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升,是中国劳动力价值不再低廉的根本原因。

苹果的这一决策使得富士康不得不做出调整,一步一步撤离。这一决定对于富士康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因为他们在中国已经建立了庞大的生产网络。

“撤离”是把双刃剑,其转移工厂的计划必然是要面对众多挑战的,所以富士康不敢贸然行事。同时也会给中国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令120万名员工面临下岗失业的困境,考验着我国对于下岗潮的处理能力。

被小瞧了的比亚迪

随着政府的支持和投资,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转向高科技和环保产业,以适应全球市场的需求和趋势。

尽管富士康逐渐撤离中国的趋势让人略感不安,但中国制造业并不会迎来末日。说到异军突起,许多人可能已经忘记了曾经的比亚迪。

这家企业曾被世界首富马斯克所宣称不是他的对手。然而,如今的比亚迪已经变成了一个庞然大物,与特斯拉不相上下。

我们不禁要赞叹比亚迪的崛起之路,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比亚迪的崛起可以追溯到2003年,当时公司成功研发了一款双模电动汽车。此后,比亚迪在电动汽车市场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015年,比亚迪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

如今,比亚迪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企业,业务涉及电动汽车、充电桩、储能系统等多个领域。同时,比亚迪还在不断创新,加快推出更加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可以说,比亚迪的异军突起,为中国汽车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了新的变革。根据可靠资料显示,比亚迪目前的员工总数已经达到了65万之多。

尽管这个数字与即将失业的富士康员工无法相提并论,但其扩张速度之夸张,甚至超越了曾经的富士康。然而,这样的发展轨迹,是否值得称道,还需深入探讨。

比亚迪的总员工数已经达到了65万人,这一数字令人瞠目结舌。这样的扩张速度甚至比当年的富士康还要夸张。当然了这个数字也反映出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强劲增长。

作为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智能化和高端制造的公司,比亚迪正在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之一。尽管如此,比亚迪还需要不断地吸引优秀的人才,以保持其领先地位,并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与比亚迪相比富士康仅从事代工生产,不论其发展再久,终究必须依赖于美国苹果公司的订单以求生存。

在过去的富士康园区内,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形:一旦苹果订单高峰来临,园区便加班加产,以赚取高薪;但随后,当淡季来临,员工便会流失,待遇也随之降低。

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依赖单一“渠道”以求生存,并不能为这么多的员工提供稳定的“生计”。

而比亚迪的电池完全依靠自身生产,且拥有着领先一步的电池技术。这意味着比亚迪不仅能够提供新能源汽车生产流水线,而且还有巨大的电池生产空间待开发。

在此基础上,比亚迪展现出了自己出类拔萃的才华和实力。除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表现出色外,比亚迪还在其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比亚迪最近开始向其他企业提供电池生产设备和技术支持,这使得其他企业也能够生产高质量的电池。此外,比亚迪还在积极探索新的能源领域,如太阳能和风能。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企业员工数量将突破90万人,这是一项庞大的人力资源安排。为了实现扩大生产规模并获得更多市场份额的目标,比亚迪企业正在进行一系列扩张计划。

其中包括加强研发团队,提高生产效率,推出更多创新产品等。此外,企业还将加强与全球企业的合作,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

新征程:向“智”造业转型

随着员工数量的增加,企业将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加留人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福利待遇,以及为员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通过这些努力,比亚迪企业将继续成为国内外汽车制造业的佼佼者,为中国技术和制造业的卓越实力赢得更多的赞誉。

以郑州为例,该市拥有位于航空新港的富士康园区,然而该园区已经不断失去大量的员工。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比亚迪公司也已经在航空港建立了厂区,并且积极地收容下岗员工,并进行再次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新的生产需求。

这一举措不仅为这些员工提供了新的职业发展机会,也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比亚迪公司,还有一些其他企业也在郑州航空新港设立了厂区,如沃尔玛、苏宁易购等。这些企业的进驻为当地的就业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为园区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此外,随着郑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航空新港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郑州航空新港将成为一个集商业、制造业和物流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今年,郑州比亚迪公司已经正式开始投入生产,并且很快便宣布了第一辆“郑州产”汽车的下线。

这样的速度再次证明了,富士康的成功并非是其自身具有什么神奇的力量,而是由于这些中国制造业者们的实力过于出色,他们的能力无可比拟,使得生产过程变得异常高效。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传统的制造业,转而进入了服务业和科技行业等更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

中国曾经以其庞大的人口数量为基础,采用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吸引了外国企业的关注,这一策略如今已成为历史。如今的中国,已不再需要通过简单的劳动力出口来获取贸易机会。

这种转型对于中国的经济和就业市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变化,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来应对。因此,比亚迪能否接纳前富士康员工,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问题,更是整个中国经济转型的一部分。

同时,富士康撤离我国也提醒我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社会责任,积极履行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义务,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我相信富士康的撤离,并不会对我国产生多大影响,没了富士康,我们还有比亚迪,富士康离开中国,是越来越好还是走下坡路,郭台铭最后会不会后悔,我们拭目以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郑州比亚迪招聘信息最新招聘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