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行业特点有哪些

比亚迪工厂怎么样?

反正都比国企强!

比亚迪市场范围?

看好吉利、比亚迪、长城民营车企,奇瑞这样的国企利润不亏损就不错了

全球第一!比亚迪半年产销125万辆,这10项核心技术是硬实力

近日,比亚迪发布2023年6月产销快报出炉,1-6月的销量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第一,打开中国汽车竞争新格局。

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1-6月,比亚迪共销售125.56万辆,与去年同期134036辆相比增长88.79%,首次突破25万大关,达到了2022年全年销量的2/3,与去年同期累计641350辆相比增长95.78%,再创销量新高。

比亚迪热销数据的背后,是比亚迪始终坚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初心,离不开其极致的产品、卓越的品质和暖心的服务,更离不开其关键核心技术。

二十多年来,比亚迪在技术自研的道路上,累计投入了上千亿的研发资金。目前拥有11大技术研究院、6.9万人的研发团队,其中60%是硕士和博士,2.8万项授权专利,其专利创新指数在国内汽车品牌中连续三年排名第一。

比亚迪逐渐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车核心技术,建立起了自己的“技术鱼池”,这是比亚迪稳步发展的底气,是支撑销量增长的基石,是能保持颠覆性技术迭代的催化剂。

当市场需要时,比亚迪适时推出如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3.0、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等颠覆性技术。今年,比亚迪更是发布了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易四方等核心技术。

接下来,就和机械知网一起盘点比亚迪的10大核心技术——

01 刀片电池

刀片电池是比亚迪在2020年3月29日正式推出的技术产品,其具有其他动力电池无法比拟的安全性能。除此之外,与传统磷酸铁锂电池相比,“刀片电池”还具有长寿命、高续航的显著优势。

比亚迪发明的刀片电池是指电芯像刀片一样扁平且长条,是基于方形铝壳来做的一种长电芯电池方案,正极材料采用磷酸铁锂,负极材料为人造石墨。刀片电芯具有超大长宽比的物理结构优势,所以相邻电芯才可以紧密排列在一起,系统密度提高。组成的结构类似蜂窝铝芯,然后通过上盖板和底板组成类蜂窝铝板三明治结构,强度大幅升级。

虽然没有在材料上进行重大的创新,但刀片电池在结构和工程技术上是全球首创,在比亚迪原有的电芯的尺寸基础上,减薄电芯的厚度,增大电芯的长度,将电芯进行扁长化及减薄设计,且刀片电池成功通过了行业内公认的对电池电芯安全性最为严苛的检测手段——“针刺穿透测试”,重新定义了电动汽车的安全标准,引领全球动力电池安全标准迈上新台阶。

02 DM-i超级混动技术

从2008年成功研发出第一代DM技术开始,比亚迪持续不断地研究DM混动技术。

DM-i超级混动是比亚迪基于DM技术平台打造的全新动力架构,颠覆传统混动技术以油为主的设计架构,以电为主的架构,以大功率电机驱动和大容量动力电池供能为主、发动机为辅的电混架构。不再过多依靠发动机,可以让发动机做减法,按照工况区域来设计发动机,不需要全面兼顾高、低速性能,使发动机更加聚焦高效。

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技术的核心组件包括:骁云插混专用发动机(其中有两个不同的版本——1.5L发动机主要用于秦PLUS、宋PLUS;而1.5T涡轮增压发动机则用于更大型的唐DM-i车型)、EHS双电机、专用刀片电池,加上一系列的整车控制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电机控制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共同构成超级混动系统。

而EHS电混系统是DM-i超级混动技术的核心,它集成了双电控,双电机和离合模块。两台电动机一台负责发电,另一台负责驱动和能量回收,采用了扁线绕组技术的两台电机转速可达16000rpm,拥有非常宽泛的经济区间,最高热效率达到97.5%,相同功率下电机的体积更小,更节能。

其特点可以高度概括为 “超低油耗、电混系统——以电为主的混动技术”,同时整车控制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电机控制系统、电池管理系统也完全自主研发。带给用户超低油耗、静谧平顺、卓越动力的用车体验。

DM-i车型还会根据系统工况,自主判断用电还是用油,亦或是油电协同,既能享受电动汽车的驾趣,又能长途行驶里程无忧,满足了大多数用户的需求。

03、易四方技术

“易四方”技术是中国国内首个量产的四电机驱动技术,被誉为给用户提供极致安全的“金钥匙”,能够凭借四电机独立矢量控制技术对车辆四轮动态实现精准控制。

通过感知、决策、控制三大环节的技术创新,围绕新能源汽车特性进行全面重构,实现四电机独立控制、极限防滑控制以及车身稳定控制,从而打破传统汽车的想象空间,创造全新的汽车安全技术体系。秒级的速度独立调整车辆四轮轮端动态,从而更好地控制车身姿态。

搭载“易四方”技术的车型,拥有良好的车身及座舱密闭性,甚至可以凭借四轮独立矢量控制功能获得应急浮水脱困能力,展示了远超传统燃油汽车的动力技术应用方式想象空间。

04 云辇-A智能空气车身控制系统

在近日(7月3日)发布的比亚迪纯电动豪华猎跑SUV腾势N7,全球首搭云辇-A智能空气车身控制系统(标准版),基于高度、阻尼两项可调,让整车具备极致的舒适性、支撑性与通过性。

云辇-A智能空气车身控制系统(标准版)具备阻尼自适应可调功能,为用户提供多档高度可选,开发了智能化的功能模式,如随速调节、智能迎宾、载物模式、高度安全锁定等,多种功能模式拓展。

这套技术专为高端车型而生,面对各种路况都能够让车身保持平稳,进一步提升乘坐舒适性。根据此前发布的信息,比亚迪云辇包含云辇-C(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云辇-A(智能空气车身控制系统)、云辇-P(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以及云辇-X(液压式主动悬架控制系统)四套不同取向的车身控制系统。

其中,比亚迪腾势N7运用CCT舒适控制技术,在车辆起步、加速、制动以及停车时,能识别、预判车辆自身运动状态,通过底盘集成控制技术协调不同执行机构(制动系统、驱动系统以及云辇系统),给用户不错的驾乘体验。

云辇技术最大的意义是打破了海外品牌和海外零部件供应商长久以来对高端车型主动式车身控制系统技术垄断。我们国产品牌比亚迪也已经全面掌握了这项技术,并且更先进、更可靠。

05 八合一高效电驱总成技术

比亚迪研发的八合一高效电驱总成,是集成了驱动电机、减速器、驱动电机控制器、高低压直流转换器(DCDC)、双向车载充电器(OBC)、高压配电箱(PDU)、电池管理器(BMS)、整车控制器(VCU)八大模块,其整体性能较上一代功率密度提升20%,整机重量和体积分别降低15%、20%,系统综合效率达到89%。

其最大功率270kw,具备前驱、后驱、双电机四驱三种驱动形式,满足A0级到C/D级车型动力搭载需求。

比亚迪八合一电驱总成集成度高,系统软硬深度融合,是全球截止目前唯一一家能够开发且量产八合一电驱总成的车企,核心在于其对功率模块、芯片的产业链掌控。

06 CTB车身电池一体化技术

2022年5月20日,比亚迪发布了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及首款搭载了CTB技术的e平台3.0车型——海豹。比亚迪海豹是全球首款搭载CTB技术的量产车,同时也是首款搭载iTAC技术、后驱/四驱动力架构、前双叉臂+后五连杆底盘悬挂的车型,该车型一上市即成爆款。

CTB技术融合了电池包壳体、车身结构和装配工艺设计的技术,是对新能源车身设计及总装工艺技术的一次颠覆性变革。

所谓CTB技术(cell to body),即电池与车身一体化技术,同步设计电池包和车身底板,将车身底板+集成电池上盖+粘接剂+电芯+粘接剂+托盘组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将将电池包与底板融于一体,电池包上壳体替代了中地板的一部分结构,让电池包直接成为车身结构的一部分,电池包上盖与门槛及前后横梁形成的平整密封面通过密封胶条密封乘员舱,底部通过安装点与车身组装,这样动力电池包既是能力体,又是结构体,在减低车身自重的同时,又加强车辆的整体强度。

07 具有豪华质感的整车造型技术

传统的“刚性”自动化生产线主要实现单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而柔性制造则在生产中为制造企业的生产环节提供了灵活性与应变能力。

比亚迪汽车工厂实现了超柔性生产制造,除生产线具备多平台多车型混流生产的软硬件条件外,整个物流系统也有别于传统车企的模式,比亚迪每个生产基地的商品车停车场只能最多存放三天产量的整车,为了节省面积,有些基地还建成了立体存车库。比亚迪的理念是将传统车企的整车库存模式转变为零部件的中间库存模式,工厂严格按订单组织生产,全力以赴保交付,形成了具有比亚迪特色的超柔性生产制造体系。

08 超柔性生产制造技术

传统的“刚性”自动化生产线主要实现单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而柔性制造则在生产中为制造企业的生产环节提供了灵活性与应变能力。

比亚迪汽车工厂实现了超柔性生产制造,除生产线具备多平台多车型混流生产的软硬件条件外,整个物流系统也有别于传统车企的模式,比亚迪每个生产基地的商品车停车场只能最多存放三天产量的整车,为了节省面积,有些基地还建成了立体存车库。

比亚迪的理念是将传统车企的整车库存模式转变为零部件的中间库存模式,工厂严格按订单组织生产,全力以赴保交付,形成了具有比亚迪特色的超柔性生产制造体系。

09 超宽大电池包合装技术

比亚迪为了提升插电混动车型和纯电车型的电动续航里程,电池包的尺寸设计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宽。

比亚迪的工程师们开发了以满足超宽电池包合装技术为特色的一系列混动、电动汽车制造的新工艺新技术,满足了不同尺寸大小的混动车、电动车的混流生产及质量保证要求,特别是在总装底盘合装后设计了一条电池包合装线,采用车身载具托车轮的方式,完全释放了装配工艺上对电池包大小的限制,为比亚迪汽车大批量高节拍生产新能源汽车奠定了技术基础。

10 零部件深度垂直整合技术

比亚迪经过近20多年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造就了其在新能源车领域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同时掌握着电机、电控、电池以及车规级半导体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车企,能够提供一站式新能源汽车整体解决方案的车企。其深度布局、垂直整合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上游原材料到中游零部件再到下游整车,形成完整闭环,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

在进入汽车行业之后,比亚迪就开始对整个汽车产业链进行布局,上至电池金属原材料,下至汽车模具、IGBT……比亚迪供应链体系。不仅自己造动力总成零件,而且自己造底盘零件,不仅造机械件还造自己造电器元气件,比如线束、安全气囊、大灯、控制器等。

比亚迪的零部件深度垂直整合技术,能让全产业链齐心协力,上下依令而行,为比亚迪新车型开发赢得了时间和成本优势,在这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想不成王都难。

20多年来,比亚迪一步步将核心技术与供应链掌控在自己手中,静待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的大爆发,终于一飞冲天。毫无疑问,汽车行业是真正以技术说话的产业,更是奉行长期主义的产业,如果没有真正的核心技术实力,很难在汽车行业立足,更不必说奢望市场表现了。

总之,比亚迪汽车公司在以“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发展理念指导下,长期坚持在主业产品研发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取得了丰硕的技术创新成果,本文总结的十大核心技术只是这些成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改变比亚迪汽车形象,打开中国汽车竞争新格局的“金钥匙”。

自此,比亚迪也翻开了引领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崛起的新篇章。

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从比亚迪看中国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发展潜力

8月9日,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成为全球首家达成这一里程碑的车企。发布会现场,大家无不受到“梦想成真”的激励鼓舞。

谈及过往创业心酸,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数度哽咽。“多少次迎着冷眼和嘲笑,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这是《海阔天空》的歌词,也是比亚迪二十年来的真实写照。

比亚迪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王传福秉持的企业家精神。作为一家中国企业,比亚迪的成长路径,也能让我们见微知著,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运行规律。

近日,长江商学院李伟教授在第一财经发表署名文章,从比亚迪的发展路径出发,分析了王传福所反映出的中国企业家精神以及由此所折射出的中国经济潜力,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分享 | 李伟

来源 | 伟观(ID: liwei-econ)

李伟

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长江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主任

长江商学院大数据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亚洲市场副院长

现在中国经济遇到了一些困难,许多民众和企业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开始持悲观态度。

显然,无论是从政府的经济数据来说,还是从民众和企业的切身感受来看,这种悲观的看法都有一定的依据,但假如把视野拉的更长远一些,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目前的局面呢?

今天笔者想换一个角度来分析目前的宏观经济,即从一个企业出发,从它的成长和经营特点来探索中国经济的运行。

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在于一国的经济是由大大小小无数个企业组成的,分析一个企业,尤其是先进企业的发展史及其现状,就可以为判断一国的经济前景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这非常有利于启发我们的思维,开拓我们的视野。

正所谓“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今天我们就来尝尝比亚迪这块脔肉。

01 比亚迪发展史

提到比亚迪,就不得不提及它的发展史,因为后文的很多分析都是基于此的。


很多人都已经写过了比亚迪的发展史,但为了行文需要,笔者在这里还是要简述一下这部分内容。

比亚迪是企业家王传福创立和控制的公司,这点很重要,因为这使得王传福可以通过比亚迪这个平台来表达自己的意志。

可以说,王传福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比亚迪的发展战略和运营策略,比亚迪的兴衰取决于王传福的观点是否符合现实的需要和未来的发展潮流。

从比亚迪的发展史来看,王传福在大的战略上总体是成功的,比亚迪抓住了几个大的发展机会,逐渐由小变大。

具体来说,在比亚迪的发展过程中,王传福至少抓住了三次机会:

第一次,1995年,王传福偶然得知镍镉电池的全球老大——日本出于环境方面的考虑宣布将不在本土保留镍镉电池生产线。

王传福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镍镉电池生产基地国际大转移的好机会,整个行业将重新洗牌。

王传福迅速杀入镍镉电池市场,而日后的发展也确实如王传福所料,比亚迪仅用三年时间就抢占了镍镉电池全球40%的市场份额,成为了行业老大。

第二次,在王传福初战告捷后,镍镉电池污染的问题依然无解,这时候锂电池崛起了。

锂电池1990年由索尼公司首次研发成功,由于不含镍、铅和汞等重金属,对环境友好,因此其很快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尤其是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数码相机等产品中。

换句话说,锂电池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初,三洋、索尼、东芝和松下等日企占据着全球锂电池市场近90%的份额。与之前生产镍镉电池不同,锂电池是日企的重要产品,日企并无放弃生产的计划。

这意味着假如比亚迪要生产锂电池,就必然会与日企短兵相接。

王传福对待锂电池的态度是研究、拆解、改造和创新,用自己的方式组建适合自己的半自动化流水线,尽可能用人工代替机器,辅以夹具(夹具是指机械制造过程中用来固定加工对象,使之占有正确的位置,以接受施工或检测的装置)来固定零部件,提高精度,保证质量。

在这样的操作下,比亚迪不仅可以节约昂贵的前期固定资产投入(当时仅一间配备全自动化设备、全干燥的锂电池工作室的报价就高达十几亿元人民币),而且其锂电池在价格上可以比竞争对手低40%,质量却处于同一水平,这意味着比亚迪的锂电池具有极高的性价比。

当时又恰逢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控制成本成为下游厂商和消费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于是比亚迪的锂电池迅速打开了市场。

第三次,王传福造车。

王传福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研究的就是电池,做电池生产得心应手也属自然。在电池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之后,王传福接下来的一个操作震惊了几乎所有人——他要转型去制造汽车。

这个跨度有点大,公司内外对这个决定的态度是反对的人多,支持的人少,但王传福认为当时市场上的汽车价格过高,造汽车可以复制他生产电池的经验,即制造出性价比更高的汽车。

更重要的是,当时王传福已经有了生产电动汽车的想法,而这又可以结合比亚迪在电池制造方面的专长。

王传福造车经历了一系列的曲折,但结果大家都看到了:

首先,比亚迪2023年上半年的汽车销量为127.55万辆,由于下半年一般是汽车销售的旺季,因此比亚迪很有可能会实现其2023年销售300万辆汽车的目标,而整个2022年,比亚迪的汽车销量还只有186.85万辆;

其次,比亚迪在7月14日发布公告宣称,预计公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 105 亿元至 117 亿元,同比增长 192.05% 至 225.43%,这高于市场普遍的预期;

最后,2023年上半年,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占有率高达33.5%,而2022年和2021年这个指标分别为27%和17.1%,增长之快可见一斑。

更重要的是,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给传统的燃油车厂商制造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尤其是其近年来推出的“油电同价”(指新能源汽车与同级的燃油车定价持平或相当接近)销售策略。

为了应对这种压力,一些燃油车厂商不得不开始转型,例如2023年7月26日,燃油车的世界级大玩家——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宣布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小鹏汽车签订长期合作技术框架协议。

两者将共同开发两款面向中国市场的大众品牌电动车型,这两款汽车有望于2026年在中国市场推出。同时,大众将向小鹏汽车注资约7亿美元,收购其4.99%的股份。

小鹏汽车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内的“新势力”,但今年1到7月总共才销售了52443辆汽车,同比增速为-34.86%,第一季度的市场占有率更是下滑至1.4%(2022年全年为2.1%)。

2022年,大众品牌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为11.4%,但具体到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仅为3.3%。

此次携手小鹏,显然也是大众急于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力的表现,那么是谁把大众给逼急了呢?

比亚迪显然对此“功不可没”。

上述三次大的机会王传福都抓住了,尤其是第三次机会,王传福几乎是在一片混沌之中投身于造车。

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比亚迪一步一步从一个电池企业成为了一个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带头大哥,引领了一个汽车制造的新时代。

02 王传福的企业家精神

从比亚迪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比亚迪在电池和汽车两个领域都扮演了“搅局者”的角色。

本来市场已经成熟,大的玩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大家甚至可以躺着赚钱,结果比亚迪的到来让所有人都不淡定了,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创造性破坏”。

“创造性破坏”的含义就如同其字面意思一样简单明了:一方面是破坏原有的市场格局等旧因素;另一方面是形成各种新的因素,从旧的平衡走向新的平衡,经济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升。

从原理上说,企业家精神指的就是这种从事“创造性破坏”的企业家的智商与情商的总和。

那么具体到王传福身上,其企业家精神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表现了王传福的企业家精神。

第一,敏锐的嗅觉。

做生意的人常常说,“对不会做生意的人来说,做生意最好的机会已经错过了”。这句话反过来的意思就是对于那些会做生意的人来说,机会永远是存在的,无非是大小而已。

上文已经描述了王传福在电池和造车领域的发家史,从中可以清晰的看到王传福虽然是技术出身,但其拥有着异常敏锐的商业嗅觉。

日本停产镍镉电池的消息让他迅速意识到中国可以接手这个生意,而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获得第一桶金。

当锂电池逐渐成为业界新宠的时候,王传福又认为自己可以造出性价比更高的产品,从而打败竞争对手。

当新能源汽车还处于非常懵懂的阶段时,王传福就意识到其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在这个领域可能可以实现对国际汽车业巨头的弯道超车,于是就开始将这作为自己的远期发展目标。

这种敏锐的商业嗅觉,这种先人一步的战略和经营意识,不正是比亚迪发展的制高点吗?

第二,冒险精神。

商业嗅觉很重要,但任何商业嗅觉在早期都是模模糊糊的,企业家不可能把其中所有的细节都想明白,而一些重要细节则往往会决定企业的生死。


这种局面意味着企业家不但要敢想,还要敢做。要知道,大部分的先行者最后都成了先烈,而幸存者则收割了大部分的成果。

面对这种生死抉择,是否敢于冒险就成了判断企业家素质的一个基本评判标准。

这方面王传福的表现可谓是出类拔萃,他面对国际巨头在相关领域的巨大竞争优势没有胆怯,而是积极分析谋划,并迅速投身其中,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不是一般小富即安的经营者所具有的。

第三,务实的作风。

相对于企业家的理想来说,企业的资源永远是不足的,那么如何利用手中的牌去打出最好的成绩就成为了考验企业家精神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方面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王传福在电池制造中对人工的使用。

日企在制造锂电池的过程中很早就实现了生产线的自动化,自动化有两个优点,一是节省了人工,二是稳定了产品质量。

假如王传福也按日企的操作方法去做,那么他就进入了别人的游戏规则,在别人的游戏规则中,他怎么可能胜利呢?

日企选择自动化制造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它们的人工成本很高,因此用机器替代人是非常理性的选择。

但当时的中国不一样,中国在1990年代的时候劳动力成本还非常低,于是在经过实践后王传福发现用人工替代机器是成本更低的生产方法。

但人工制造有一个问题就是其产品质量不如机器制造的产品质量稳定,这方面也没有难倒王传福,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夹具登场了。

夹具是一系列专门的生产工具,具体的操作细节就不展开了,我们只需要知道的就是有了夹具,比亚迪的产品质量就稳定了很多,在很大程度上与日企的产品质量几乎是并肩而行。

用人工代替机器以及夹具的使用使得比亚迪的锂电池具有了相当高的性价比,而这是比亚迪闯入锂电池市场的杀手锏。

可以说,比亚迪在锂电池上的成功正是其回归商业基本面,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的结果。

比亚迪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使用最贵的、最流行的商业模式,而是使用了最合适的商业模式,这改写了锂电池行业的运行规则,也使自己也成为了这个行业的重量级玩家之一。

后来在进入造车行业的初期,王传福也复刻了这一经验,对造车流程进行了详细的拆分:在总装工序上,每个工位通过夹具固定车身,即使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冲压和涂装车间,钢板给料、组件搬运等工序,大部分也用人工来完成。

第四,强大的执行力。

这个因素理解起来可能是最简单的,敏锐的商业嗅觉、敢于冒险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都很重要,但办企业不是过家家,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前三点就会归零,变得毫无意义。

这方面王传福和所有的优秀企业家一样,都有着卓尔不群的表现。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在全球变暖和减少污染的大趋势下,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未来的发展希望,但谁都不知道如何才能制造出高性价比的新能源汽车。

比亚迪从模仿起家,但当其成为行业领头羊时,前方就是未知的领域了。

为了保持行业的领先地位,比亚迪在研发上投入了巨资,更重要的是,比亚迪找到了一种有效管理知识分子的方法。

这里要强调一下,研发不是生产制造,管理好一个由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团队,其难度远胜于管理一群流水线上的工人。

如同所有的高科技领域,在电动车领域,谁掌握了人才,谁做到了知人善任,谁就赢得了先手。

比亚迪在研发上的投入和恰当激励机制的运行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以专利来计,据媒体报道,截至2023年3月,比亚迪在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近4万项,授权专利约2.8万项,专利数量稳居中国车企第一。

说完了王传福的企业家精神,笔者不禁有些感叹,中国的车企起自国企,这些国企后来大多与外资品牌成立了合资公司,有的甚至与不同的外资车企建立了合资企业。

我们曾经想着以市场换技术,但结果呢?

笔者实在想不起来有哪家国有汽车公司有比亚迪这样的发展态势。

这种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03 从比亚迪来看中国经济发展

最近两年比亚迪的发展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这是中国尊重经济规律的结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重要的启示。

首先,市场经济在提升效率和创造财富上是目前最有效的体制。

这方面中国既有深刻的教训,也有伟大的经验。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最后的结果是什么——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渐抛弃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在国内允许民营企业发展,对外则是打开国门,积极融入全球生产链。

这带来了什么结果呢?

结果非常惊人——中国经济持续数十年保持高速增长,数亿人脱离了贫困。

市场经济的真谛就在于将资源的配置权力交给企业家,然后在激烈的竞争中,让市场去挑选最具企业家精神的人来作为胜利者。

胜利者会获得更多的资源,从而提高整个行业和总体经济的效率。

王传福就是这么杀出来的,比亚迪就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淬炼出来的。

其次,政府要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内发挥作用。

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一系列正向的产业政策促进了比亚迪早期的发展。

以补贴为例,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16年中央财政对2016年及以前的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总额为126亿元人民币,比亚迪获得了约27亿元人民币,占比约21%。

比亚迪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早期存在产品瑕疵多的问题,而公司也因为巨额的投入导致其抗风险能力弱,这时假如完全凭借企业自身的力量发展,或许将来比亚迪仍会成功,但肯定需要更长的时间。

从这个角度来看,补贴这样的产业政策在一定范围内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类似的产业政策的作用至今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是如此,例如骗补现象屡见不鲜。

根据《经济日报》2016年9月的报道,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申报2015年度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汽车中,有1683辆车截至2015年底仍未完工,但在2015年提前办理了机动车行驶证,多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1921万元。

由于存在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且补贴政策的积极作用已经基本实现,因此中国政府在2023年停止了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


2005年5月,中国商务部曾经表示中国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中客车飞机,这种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现象当时被解读为中国制造过于低端,在国际贸易中只能“干苦力”。

这和比亚迪早期的发展非常相似,当时比亚迪制造的是污染环境的镍镉电池,后来升级到锂电池,最后是新能源汽车。

如今,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也有了一定量的出口,根据公开资料,2023年上半年,比亚迪向海外共出口了约8万辆新能源汽车。

比亚迪的经验表明中国企业不惧怕任何竞争,相反,在全球范围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制造实现了技术和产品上的巨大升级,这提升了其自身在国际生产链上的地位,而且中国分得的利润比例也相应增加。

今天的中国不再是那个一穷二白的中国了,但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无论是比亚迪的经历,还是中国经济的实践,都证明了有效市场加有为政府才是我们发展的关键。

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中国的“王传福们”就必将培育出更多的“比亚迪”,而中国经济也必将走上高质量增长的康庄大道。

从这点来看,目前中国经济的困难很可能只是暂时的,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文中图片来自图虫创意,转载需获授权

比亚迪的技术优势:铸就未来世界级车企的基石

在全球汽车产业风起云涌的变革中,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比亚迪以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创新实力,成为业界的佼佼者。特别是在电池技术、驱动系统、智能驾驶和能源管理等方面,比亚迪的技术优势尤为明显。

一、电池技术:领先行业的"刀片电池"

比亚迪在电池技术方面的突破,堪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里程碑。其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技术,以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高安全性等特点,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这种电池技术不仅提高了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还大大降低了电池的安全风险,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二、驱动系统:高效、低噪、节能

比亚迪在驱动系统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其自主研发的电动驱动系统,具有高效率、低噪音、低能耗等优点,有效提升了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和续航里程。这种驱动系统不仅提高了电动汽车的性能,还降低了用户的用车成本,为电动汽车的普及和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智能驾驶:引领未来的智能出行

随着智能化趋势的加速,比亚迪也在智能驾驶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发和应用。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传感器技术,比亚迪的车辆能够实现自动驾驶、自适应巡航控制和车道保持等功能。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还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驾驶体验。

四、能源管理: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比亚迪在能源管理方面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技术实力。其独特的能量回收系统,能够利用制动能量和惯性能量转化为电能,进一步延长电池续航里程。此外,比亚迪还引入了太阳能发电技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供车辆使用,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预测与展望

基于以上技术优势,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要成为世界级车企,还需要在品牌建设、国际化战略、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全面布局和提升。面对未来,我们期待比亚迪能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创新和进步,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环保的出行解决方案。

总结

比亚迪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创新实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特别是在电池技术、驱动系统、智能驾驶和能源管理等方面,其技术优势尤为明显。未来,只要比亚迪能够持续加强技术研发和市场布局,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它完全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级车企。让我们共同期待比亚迪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辉煌未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行业特点有哪些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