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潍坊汽配城比亚迪配件电话号码

#比亚迪

购车前必读:价格战已经打响!今年不适合购买新能源汽车。

何时购车最为合适呢?这是一个人们反复探讨的话题。在这里,我想简单分享一下我的看法。预计到2024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战将告一段落。如果您不急着购车,那么在2023年底购买可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2024年是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革新的一年,也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相信大家已经注意到,自8月份以来,各家车企不断降价。对于那些急需用车的朋友来说,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下单购买了。但是,我想提醒大家,2024年是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升级的关键一年,您不要感到惊讶。

同时,价格战也将结束,也就是说,从现在到明年下半年,整个行业将处于价格战的激烈竞争中。相反,明年上半年可能会是一个不错的购车时机。

从今年开始,800伏电压平台、SC碳化硅、前后一体化压铸车身、底盘一体化、300千瓦或400千瓦超级充电等新技术已经在30万元左右的车型上得到普及。小鹏G6率先采用这些新技术,售价已经降至20万元以下。

随后,各家车企纷纷表示,他们即将推出的新车型将至少采用上述新技术,而且技术的下放必须实现规模化和全产业链自主研发。因此,我们可以预见,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将有大量车企采购配件和配套设施,从而降低成本。

再加上今年特殊的市场情况和价格战的热潮,在原来的新技术代表割韭菜的时代,我指的是高价割韭菜。但是,今年的情况非常特殊,所有车企都必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即车更便宜、技术更先进。因此,这就是我为什么说,明年上半年是购车的最佳时机。

好了,兄弟们,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最新情况,请通过懂车帝搜索。也可以点赞收藏,看看我的预测是否准确。

现代化启示录:我从潍坊学到了什么?

1月7日到10日,我和第一财经研究院、领教商学堂一行到山东潍坊调研。当下中国经济遭遇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困难不少,但在潍坊,我们却是一路调研,一路惊喜。

10日下午坐火车返程前,恰逢天降瑞雪,更觉神清气爽,不虚此行。

我们这一代媒体人,从上世纪80年代接受大学教育起,所学所思,所行所写,如果凝聚为一点,就是求索中国的现代化。潍坊之行对我的最大收获,是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有了更加多元的思考。

我从工作起,前十几年在广州,后十几年在上海,调研主要在珠三角、长三角,对一二线城市了解较多,觉得这就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不知不觉中也进入了“唯GDP论英雄”“沿海大都市崇拜”等思维框架。

站在“大都市优越”的角度,可能会说,潍坊有什么好学的?

从居民收入看,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89元,潍坊为33919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4%。对比一下上海,是7.22万元。潍坊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085元 vs. 43834元,2020年)。

从居民消费看,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1210元,潍坊为20993元。

从总体经济实力看,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20年潍坊排39名(5872亿元)。潍坊有近940万常住人口,人口数排全国城市的20多位。从人均GDP看,2020年全国人均GDP为72447元,潍坊为6.26万元,是全国水平的85%左右。(注:数字均据政府公报,不含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

潍坊面积很大,有1.6万多平方公里,快赶上北京了。我常去浙江嘉兴,嘉兴2020年GDP是5500多亿,比潍坊少300多亿,但嘉兴的面积是3900多平方公里,还不到潍坊的1/4。按单位面积经济产出算,潍坊在全国也不突出。

总体上,潍坊在中国还是一座三线或2.5线城市,远没有北上广深苏杭这样的一线准一线城市抢眼。

既如此,为什么要学潍坊?让我慢慢道来。

一学潍坊力争上游的精气神和聚焦民生的实干劲

学潍坊的第一层理由,是潍坊正在加速发展,后劲很强,新旧动能转换趋势很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在不断优化。这种不甘居中游、力争上游的精气神值得学。

2021年潍坊的GDP比上年增长1000多亿,前三季度增速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第4。潍坊的GDP总量在山东排第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第3。“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之比等高质量发展指标都在迅速提高。潍坊注重发展实体经济,已有国家级单项冠军1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7家。

经济增速快、增量多、制造业规模大,但环境质量并未下降。2021年前三季度潍坊GDP增长11.3%,能耗增长2.6%,单位GDP能耗下降了7.82%。2021年潍坊的空气综合指数、PM2.5、PM10等指标改善率居全省第一,空气优良天数达289天,比上年增加了21天。

我们住的酒店,电梯屏幕上经常播放潍坊的宣传片,几天下来我们也很清楚潍坊未来几年的“一二三”目标了:GDP总值过万亿,进军国内二线城市,冲刺全国大中城市综合实力30强。这目标很高,但我们在潍坊经常听到一句话,“工作有难度才正常,工作没难度说明目标太低”。

2021年初,潍坊启动了由市领导带头的“服务企业专员制度”,下沉到企业做好服务。一开始很多人觉得不可能做到。但截至目前,全市已选派1.5万名各级干部,服务了2.1万家企业和项目,集中解决反映比较集中的9类关键共性问题,即人才用工、土地、资金、能耗煤耗、生态环保、安全生产、审批、基础设施配套、法律服务。为此还开发了“潍企通”智慧管理平台,共收集了4万多个问题,解决率达到95.3%。

潍坊市委书记田庆盈是潍柴集团、歌尔电子、潍百集团、山东海化、星泰克5家企业和潍柴国际配套产业园项目的服务专员,市长刘运是得利斯、迈赫机器人、山东大业、北汽福田、青州耐威5家企业的服务专员。企业内有一到两名对接人,凡需政府帮助解决的都可直接联系服务专员。

“服务企业专员制度”的雏形是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潍坊市工信等部门探索实行机关人员“包靠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工信局114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包靠联系了114家规上重点企业,协调解决原材料、资金、用工、运输等问题。这样的联系制度我在长三角看到过,潍坊的难得之处是,复工复产正常后,把这一特殊时期的制度在更大范围推开了,常态化了。

2021年,深圳科技工业园(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潍坊经济开发区落地了北方分园。从考察洽谈到项目签约落地,效率极高。签约前,深圳方提交了10项需要支持的优惠条件,没想到潍坊主动追加了两条,一是双方干部可以相互挂职,二是园区10年封闭运营。签约后,潍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双组长”,迅速出台支持园区和入园企业的“双12条”。因为签约是在线上,来回盖章还要10天左右,协议尚未完全落到纸上,潍坊片区的拆迁已经开始。签约后仅20多天,首批703亩、涉及的20多家企业全部签订了拆迁补偿协议,其背后是“一家企业、一名包靠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套攻坚班子”的包靠机制,以及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潍坊的作为,让深圳科技工业园(集团)公司董事长何景成脱口而出,“深圳科技工业园要学习‘潍坊速度’!”

提高目标,自加压力,不限于经济领域,还覆盖到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潍坊提出,落小落实,聚焦民生办实事,出实招,见实效。

2021年潍坊提出暑期学生“零溺亡”目标。学生这么多,哪能做得到?结果,全市教育系统干部教师辛勤付出,所有水域责任都包到人,真的达成了目标。

潍坊在山东率先实现所有政务服务热线全部并入“12345”,提供24小时(含节假日)人工服务,全时段受理热线事项,帮群众解决“急难愁盼事”,并确保合理诉求“一办到底”,当月清零。为此,专门出台了地方性法规《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2021年1到11月,12345热线为民服务总量500多万件,受理企业和群众诉求336万多件,诉求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都在99%以上。不少人说,在潍坊找人打招呼不如找12345,12345办不了,那就是真的办不了,找人也没用。

潍坊还首开“让位于民”,将公共停车位向市民开放,解决群众停车难问题。机关事业单位、城市道路、医疗卫生场所、学校以及大型商超、企业等场所的“五种停车资源”,全面推开限时免费停车。如机关事业单位,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全天、工作日自下午下班30分钟后到次日上午上班30分钟前免费开放,停车需求大的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实施24小时免费停车。“让位于民”会得罪一些既得利益者,为保证长治久安,2021年6月潍坊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开放公共场所限时免费供市民停车的决定”。目前全市限时开放免费停车泊位有52.5万余个,其中包括机关事业单位11.3万个,基本实现全市范围内“应开尽开”。

民生方面有不少事属于难事顽疾,比如一些居民早已住进了商品房,却办不出房产证。原因林林总总,但对居民来说,没有房产证就是他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潍坊市深入调查研究,制定了“化解土地房屋产权历史遗留问题实施意见”,成立了工作专班,从市中院、公安、住建等部门抽调了10多名精干人员,实行7×24小时集中攻坚,除小产权房等触碰政策红线的问题外,坚持“群众无过错即办证”,创新实施“征缴分离、证罚分离、证税分离、容缺受理”,扭住134个重点问题项目一案一策,集中攻坚,上门办理,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化解完毕。排查出的134个问题项目共办理大证485个,办证率100%,办理小证2.9万户,办证率99%。

我在潍坊看到,无论是高质量发展还是聚焦民生,有太多事可做,“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也想到中国还有少数地方,缺乏变革图强的勇气,自甘平庸,甚至城市没落了也无所谓,无所为,等着“打点滴”。中国的现代化还有很长路要走,我们需要潍坊这样只争朝夕、奋勇向前的精神,需要把解决民生问题不是挂在口头而是落到实处的实干劲,我们没有躺平的资本。

二学潍坊通过工农业协调发展给人民带来了获得感

学潍坊的第二层理由,是潍坊的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发展得比较均衡。协调发展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尊严感很强。

“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潍坊2020年农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51元,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99:1,大大低于全省(2.33:1)和全国(2.56:1)的城乡差距。

以前只知道潍坊所辖的寿光是“蔬菜之乡”,来了才知道全市12个县市区都有特色,寿光是设施蔬菜(大棚),昌乐是西瓜,昌邑是大姜,安丘是大葱,青州是银瓜和蜜桃,潍城和寒亭是潍县萝卜(注:潍县是指潍坊市在解放前的旧称),临朐是大樱桃和山楂,诸城是苹果和绿茶,高密是葡萄,峡山是有机蔬菜,坊子是都市休闲农业。不少品牌都是全国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安丘大姜”“安丘大葱”更是入选了中国首批受欧盟保护地理标志。

潍坊是中国北方最大的蔬菜集散地,一些地方的农产品自己进京销售,卖不动,要先运到寿光再进京。原因在于这里是市场集散地,来进货的商户各种菜都会配一些,外地来的单一农产品很容易被配出去。如果不到寿光,就享受不到大市场一站式服务的红利。

农业和工业是可以互动的,潍坊的农机和配件生产企业有650家左右,产量约占全国的35%。

我在寿光参观了蔬菜小镇的物联网大厅、品鉴中心、种质资源库,参观了国内单体面积最大、占地120亩的中国寿光型智能温室,以及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与其说是农业,不如说是用高科技、标准化、工业化的方式做农业。在智能玻璃温室内,几乎见不到人,生产管理的全流程都实现了云端托管、智慧程控和远程操控。温室内有20多个机器人在工作,授粉、运输、喷药、巡检、精准水肥、潮汐灌溉、分拣等等,都自动化了。控制中心收集汇总所有机器人的数据信息,并在处理后生成指令进行反馈。如果温度过高,会下达指令启动温室的风机系统或外遮阳系统。如果巡检机器人巡检到叶片的病斑,或需要叶面追肥,会自动下令,让喷药或者喷肥机器人去操作。

在媒体对寿光蔬菜产业的报道中,充满了这样的细节——

西红柿一棵就能结150多斤果,机器人还可以根据色彩感知,穿行其间自动摘果;

辣椒外表五颜六色,仅品种就有100多个;

西瓜不再匍匐满地,而是一个个被吊了起来,藤蔓犹如电线,西瓜好似灯笼,一个西瓜能卖到100元,每亩收入从3.4万元增加到8.9万元……

寿光是享誉全国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发源地,从1989年发端至今,“土大棚”进化到了第七代智能化大棚,种植主体也增加了不少“80后”“90后”,被称为“棚三代”。他们很多都是在外地读书的大学生,回乡务农创业,有的村已回来了几十个大学生。大棚科技含量高,里面装着自动控制系统,大棚卷帘、喷淋、放风等温湿度调控、水肥调配浇水,可以通过手机上的APP完成。由于科技化,大大减少了体力劳动强度,再加上紧靠市场,销售不成问题,年轻人自然愿意种菜了。

一对大学生夫妻,在寿光建两个大棚,一年可收入三四十万元。而弥河边挺好的河景房,每平方房价不过7000元。大棚夫妻一般都有一部带拖斗的农用车和一部轿车,每天时间安排相对自由,常常开车出去旅游,其生活状态比很多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惬意的多。

年轻人实现自身价值,不是只有蜂拥而去一二线城市一条路,似乎不到那里就没希望。寿光的“棚三代”创业者,昭示出价值创造和美好生活的更多可能。

在寿光,最让我眼界大开的是洛城街道屯田西村。该村有963户3500多位居民,因城市化改造,村庄变城市,居民小区都是“三无楼”,即无空调室外机,无防盗网,楼体外墙无下水管道。小区每季度评选“红旗楼道”、优秀楼道和“美丽庭院”(居室美、庭院美、厨房美、厕所美),村里拿出少量资金,奖励多数,促进少数,引领全部,邻里关系和家庭环境非常和睦。

屯田西村建了6个服务中心。其中党群服务中心设村级服务、民政社保、物业服务、流动人口等10个服务窗口,进一个门办所有事;老人活动中心实用面积1200平方米,配套建设了健身按摩、图书阅览、休闲餐饮、舞蹈瑜伽、书法影视、棋牌娱乐等11个功能区;地下文化中心占地2000平方米,配备了乒乓球桌、儿童滑梯、舞台、显示屏和储物柜,晚上群众可以来跳广场舞,也解决了室外扰民问题,这里还配备了整体厨房、30套桌椅和锅碗瓢盆,家里有喜事宴请可免费使用。

此外还有青少年培训中心、综治物业服务中心、警务助理调解中心。小区物业管理按照城市小区一流智慧物业标准,居民不收物业管理费。

2020年屯田西村还投资4000余万元,建了一处馆建面积4500余平方米的仓颉汉字艺术馆(注:仓颉是寿光人),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以汉字演变为主题的艺术馆。

在屯田西村参观时,我们一行好几位都说:“比我在上海住的某某小区还好。”可见,有的三四线的地方、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安全感、舒适感、幸福感,并不次于一线城市。

屯田西村为什么发展这么好?因为走了“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村庄”的路子。当然他们有有利条件,就是城市化改造,改造后给村集体留下了9万平方米沿街房和近2亿元资金。村里投资3.5亿元建了两处学校,一处租赁给寿光现代中学,一处租赁给街道办事处,年租金收入2000多万元。这就把流动资金变成了固定资产,既有稳定收入,还能持续增值。

屯田西村的沿街商铺只租不卖,80%商铺由外来商户租用。村里把给村民发放肉奶蛋油改成发放“福利票据”,村民在商铺吃饭、购物、理发都能用,商户定期拿着票据到村里兑付现金。这就使票据能流通起来,既满足了村民需求,又刺激了商铺消费。

屯田西村已经没有农业用地,他们就创新探索“飞地经济”。由村“两委”牵头,与土地富余的化龙镇签定承包协议,承包了400亩土地,村集体出资配套水电井路等基础设施,38户村民承包建设蔬菜大棚,每个大棚年收入20多万元。“白天当农民、晚上当市民”成为一些村民的生活新模式。

2020年,屯田西村集体收入为3100万元,给村民发放福利人均7000元,60岁以上的9000元。我还听说,“村改城”后,一户人家的新住房总面积为180平方米,有人就住60平方米或120平方米,把其余的用于出租,也是一笔收入。

屯田西村有城市化改造红利,如果没有,农村是不是就发展不起来?不是。

寿光有个东斟灌村,很偏僻,但他们抓住了俄罗斯、韩国、日本喜欢吃彩椒的市场机会,几年来由村合作社带领社员拆除旧棚300多个,新建高标准新式大棚400多个,本村社员流转周边村庄土地3000多亩,还带动辐射20多个村庄发展彩椒大棚2万多亩。周围一亩地原来的年租金只有六七百元,后来涨到了1200~1500元。菜农们采用土壤改良新技术,秸秆还田,使用环保酵素,减少病虫害,新一代大棚生产的彩椒与老旧大棚比,个大、色泽亮丽、口感香脆、产量更高。斟灌彩椒已是寿光蔬菜的知名品牌。

一个品牌带动了全村产业振兴,集体增收,农民致富,东斟灌村新建了卫生室,建设了文化广场、图书室、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统一规划建设了居民楼3座,别墅楼116座,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大提升。

三学潍坊走出了一条自主现代化的不断进化之路

我刚到潍坊就问,潍坊的发展是不是靠别的地方的产业转移和资源外溢,比如靠不靠济南?靠不靠青岛?靠不靠京沪?答案是都没有。

潍坊也不像经济特区、最早的沿海14个开放城市等等,有先发的激励政策,可以快速接入国际大循环,一步先,步步先。

潍坊是一个普通的地级市,头上有一些国家的“帽子”,如国家级高新区(全国有169个)、潍坊综试区(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这个截至目前是唯一的),但潍坊的“帽子”和济南、青岛、烟台比并不多,比如潍坊现在还没有自贸区,更不要说和特区、国家级新区比了。

这正是潍坊最吸引我的地方,也是学潍坊的第三层理由。即潍坊的现代化之路是立足于自主、自立、自强的道路,同时又不自我封闭,而是很开放地连接世界。

潍坊这种充满内生活力的特质,可能要从历史文化基因中去挖掘。潍坊历史悠久,是“文圣”仓颉、“盐圣”夙沙氏(最早发明了煮海制盐,潍坊有100多公里海岸线)和“农圣”贾思勰(《齐民要术》作者)的故乡。这“三圣”,用今天的话来说都是创客,是创新者。

山东为齐鲁文化发祥地,潍坊地处山东半岛西部,历史上属于齐文化。齐国临海,是滨海半岛型环境,多盐碱地,有鱼盐之利,并不太适合农耕。鲁国是内陆河谷型环境,土地肥沃,适合农耕。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齐国人脑子活(“足智”),好议论,士、农、工、商、贾五民俱全,而鲁国喜好儒术,讲究礼仪,百姓拘谨节俭。

在历史上,齐国人崇拜海仙,鲁国人崇拜谷神。齐国实行“尊贤尚功”的用人政策,也就是拿业绩说话,鲁国则是“尊尊亲亲”,讲究血缘关系。齐国实行“商工立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盐业和纺织业都很发达。齐国开放务实,吸引了各国人才(“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齐国的稷下学宫更是不分国籍与出身,选了76位人才为“上大夫”,百家争鸣。鲁国则坚守以农为本,重农桑,崇尚礼仪,安守本分,重义轻利。

这样的历史文化应该是有深刻影响的。潍坊人思维灵活,爱创新,只要有机会就愿意尝试,而且能创造出机会。同时,潍坊人务实,实干,能坚持,这种坚韧性可能受到了鲁文化的持重一面的影响。

在潍坊我调研了三家世界级企业,歌尔股份,潍柴集团,豪迈集团。也和玉马遮阳、迈赫机器人、华特磁电、宝龙达、赛马力发电设备、蓝想环境、宏源防水科技等科创企业进行了座谈。全都是制造业,都做了很多年,都在不断变革创新。这种“创新+实干+坚持”的风格,想来是有历史文化积淀的。

但光有历史远远不够。历史文化和一定的现实条件只是提供了迈向现代化的初始基础,能不能做好做强做大,靠的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稀缺的,企业家在哪里出现也带有一定偶然性。

歌尔股份的创始人姜滨是威海人,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87年毕业时,刚好有一些地方为吸引大学生出台了“有偿分配”政策,他想回老家,青岛、烟台不愁没有人去,不愿意花钱,而潍坊经委愿意用8000块钱“买”大学生,他就这样到了潍坊,最初在潍坊市无线电八厂当车间技术员。潍坊当时有一家中日合资做麦克风的企业,培养了一些人才。姜滨就是在这样的土壤里成长起来。

歌尔现在有10万员工,在潍坊高新区有6万多人,有200多万平方米的厂房。姜滨对我说,潍坊是2.5线城市,二线城市土地成本高,三线四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2.5线的潍坊刚好适合歌尔的发展。歌尔在高新区,综合环境不错,对人才有一定吸引力。虽然潍坊没有出名的大学,但技术学院一类的本专科学校很多,有利于制造业发展,员工也比较稳定。

姜滨非常肯定潍坊的环境,但在我看来,如果没有他,这些都只是潜在条件。他在创业不久就树立了“争行业先锋,创国际一流”的目标,自己开着1万多元的天津大发,却斥资百万买最先进的声音测试设备。他坚持“要做就做大池塘的大鱼”,后来又提出“优秀者死,卓越者生”,卓越就是要不断创新变革,做到更好。歌尔20年前就开始做“工业之母”的模具和“工业之父”的自动化,现在一年可以出5000套模具(在中国仅次于富士康和比亚迪),做自动化的团队从最初2个人发展到现在2000多人。没有这样的企业家精神,不会有歌尔。

潍柴集团是一家有红色基因的国有企业,在柴油发动机方面有基础,但1998年时濒临破产。这时,37岁的谭旭光走上了潍柴的历史舞台。当时潍柴账上只有8万块钱,13000多人半年发不出工资来,企业还要无偿供给职工和家属水、电、气、暖。谭旭光从自己的父亲开始,取消免费福利,收齐了他的全部费用。1999年潍柴打破技术职务终身制,2001年把部门压缩至原来的20%,80%干部免职或降职,从主业辅业分离、“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开始,大刀阔斧改革,起死回生驶入快车道。

2020年潍柴收入超过3000亿元,名列中国机械工业百强第1位。

潍柴厂区里矗立的时钟牌,显示的是距离2030年还有多少天,因为他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年收入1000亿美元。厂区随处可见的口号是“不争第一就是在混”(To be number 1 or to be nothing)“一天当两天半用”“心无旁骛攻主业”。我问为什么是两天半,原来2017年潍柴发布2020-2030战略目标时,请国际咨询公司评估了潍柴和世界顶尖同行的差距,还差10年,谭旭光说要争取用4年时间追上10年差距,那就必须加紧干,一天当两天半用,干出两天半的效率。

豪迈集团是轮胎模具行业的世界冠军,国际市场占有率为30%,与世界轮胎75强中的66家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是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最大的模具供应商。

张恭运是豪迈创始人,1983年从山东工学院大学毕业后赴新疆轴承厂工作,1988年回到老家潍坊高密的锻压机床厂,1995年辞去公职联合3名合伙人创办豪迈。

张恭运说,豪迈起点很低,但一直在进化。在求生存阶段,“是菜就往篮子里剜”,只要是铁器活就干,目的只有一个,活下去;在求温饱阶段,本着“多快好省”原则,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障质量的办法抢订单,目的只有一个,让员工始终有活干;在求发展阶段,大胆研发自己的产品,培育自己的品牌,目的在于增加市场的主导权和产品的利润率;在创一流的阶段,主动走向国际市场与世界500强合作,目的在于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豪迈认为,“创新失败的代价可分段设控,创新成功的收益却难以估算”,倡导“改善即是创新,人人皆可创新,处处皆可创新”。为促进持续创新,全员创新,豪迈定位为合伙合作企业,集团现有1.9万人,股东从最初4名发展到现今4700多人,员工无论是在成本、质量、效率,还是安全、公平、美观等方面,只要有所改善,都算创新。豪迈提出“奖要奖得及时,奖要奖得高兴”,建立健全了月、季、年奖励机制和荣誉体系。模具钳工对坐的凳子不满意,用下脚料制作了100个钳工专用的、可旋转的小凳子,获得了创新奖;开电动车厂内配送矿泉水的老大爷,为了避免被铁屑扎伤轮胎,便在车上加装了“磁铁扫帚”,也获得了创新奖。在豪迈,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得对创新者冷嘲热讽,无想法无创新才是懒惰和无能的表现。正是在“勇于创新,持续超越”精神的引领下,创新变成豪迈人的习惯。

从歌尔、潍柴到豪迈,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企业家的作用。而这些企业家长期成长在潍坊,发展在潍坊,又反衬出当优秀企业家出现时,潍坊的土壤是肥沃的。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新思考

当我在寿光品尝了十几种西红柿的滋味,当我在企业,在温室,看到了世界级的产业竞争力,我对现代化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现代化就是在需求侧呈现人民五色斑斓、不断变化和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就是在供给侧用高科技、进化与创新,持续满足乃至引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进步过程。

就像寿光的蔬菜产业,最早相当于做制造,现在前端重点做标准研发、种子研发和技术集成创新,后端重点培养特色蔬菜品牌、打通高端销售渠道,中间则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体构建新型组织体系。寿光现在所做的,是抢占蔬菜全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两端,从传统生产基地向综合服务基地转型。不仅种蔬菜,卖蔬菜,更卖技术,卖标准,卖服务,卖整体解决方案,还在突破农业的“芯片”即种子的问题。

这一切的起点是什么?就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是人与生俱来的追求。

我想到寿光蔬菜历史上的两个关键事件。

1983年,寿光南部农民因单一种植大白菜,近2500万公斤白菜卖不出去,菜贱伤农。时任寿光县委副书记王伯祥认为根源是没有市场。要建市场。有人说搞“市场”容易出事,他说:“百姓富起来最重要!如果有责任,我一人承担。”

1984年,占地20多亩的蔬菜批发市场在九巷村建起,开创了产地型蔬菜批发市场的先河。今天所谓“晚上在寿光的菜园子,早上进了北京人的菜篮子”,最早的缘起就是那时。

1988年、1989年,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发现大连瓦房店有个叫韩永山的技术能手发明了大棚技术。菜是“夏天草,冬天宝”,他在王伯祥的支持下把韩永山请到寿光,还和村里的伙计到外地学习大棚种植技术。当时建大棚,属于破坏农田、砍掉青苗,判刑坐牢都可能。为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王乐义召集全村党员开会,发动村里17名党员干部带头建大棚,三元朱村所在的孙家集镇党委也专门开会,镇委书记李培吉说:“王乐义是冒着99%的风险,去争取1%的成绩,……现在我拍板,出了事,责任由孙家集镇党委政府负责!”

1989年8月大棚破土动工,12月底第一批越冬黄瓜上市,每公斤近20元,最后平均每个大棚收入2.7万元,村里一下子冒出17个党员“双万元户”。乡亲们找上门,王乐义安排17名党员分工包片、包户,到第二年全村大棚发展到144个,户均增收1万元,村里存款达128万元。现在,全国新建大棚中一半以上都有“寿光元素”,大棚蔬菜“绿色革命”从寿光走向全国,原本冬闲的北方农民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现代化的路径是多元的,初心都是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只要不忘初心,哪里都会有明媚的阳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内源发展”,强调发展的内源性,即起源于内部的发展,自力更生的发展,发扬内在潜力的发展,基于人民的文化本性从内部形成起来的发展,“通过动员和运用既有资源和潜力来满足人民特别是最无权的那部分人民的实际需要”的发展,“尊重他们由来已久的渴求并推动他们的真实个性的发展”,注重发展内容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的发展。

内源发展强调,共同适用的统一发展模式是不存在的。它强调发展的实验性,把发展看作一个待续的不断修正的过程。

20多年前我读过《内源发展战略》,在潍坊,20多年的记忆被重新调动,激活,我看到了中国现代化的一条新路。

以前总觉得一二线城市的模式就是中国现代化的模式,现在看至少是不全面的。一二线城市是很大的概念,它们不是所有方面都数一数二,都是标兵。它们也有自己的问题。寿光算四线城市,但它是中国蔬菜产业化的龙头城市,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线城市,有很高的发展水平。寿光也是山东第一个各项存款过千亿元的县级市,城乡居民富足,精神文化充实。所以,中国一些三四五线城镇甚至农村,也有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也有美好和有尊严的生活。

还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城乡均衡发展,潍坊并没有像有些地方那样,人们争先恐后到主城区买房,推高房价。房价不高,大多数人的生活成本就能有效控制。潍坊对房地产从不采取刺激政策,始终以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两大主业。长期看,这种模式可能更健康。

中国是一部大书,吾生也有涯,真的读不完。

潍坊让我反思自己过去对现代化的理解,呈现给我自主现代化、内源发展现代化、开放创新的演进式现代化、追求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等多维思考。当然,很多现代化的特质是一致的,比如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从潍坊到上海的火车上,我在电脑上敲出了这样一段话——

人总是需要一些追求、精神和目标的,只有当一个地方首先从精神上崛起的时候,现代化才能真正崛起,因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是人为了自由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而持续奋斗与创新的进化过程。

谢谢潍坊带给我的思考,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路径、内源与本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潍坊汽配城比亚迪配件电话号码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