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危机变局
国产汽车崛起,优秀企业辈出,如奇瑞,长城,吉利等。
但是,任何一国汽车工业崛起,绝不意味所有品牌都能走到最后。德国汽车产业崛起,新王登基,数不清的车企成了垫脚石,几百家,破产到了只剩下几家。
一将功成万骨枯。
哪些国产品牌能走下去,是市场问题,哪些车企走不久,就不是简单的市场问题,单看比亚迪,市场上没问题。
绝不代表比亚迪就没问题。
5月份的时候,立华我讲了一下汽车,我讲的是汽车的产业,不是汽车的产品,饶是如此,后台突然就出现了传说中的水军。
但是微信公众号有一个特点,微信的评论需要筛选才能出现,不像是其他平台的评论,留言就会放出来。因此这么个搞法,就有点让我摸不着头脑。
仔细一琢磨,可能是试图影响我的判断罢。
是哪几家车厂的水军,我不讲,都是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公司,也没有哪一家的目的是坑害消费者,既然是为了群众的,那立华我自然要给几分薄面。
后来,购置税减半,汽车销量又涨。
比亚迪乘势而起,单款汽车销量,时常排到前几,每月动辄上万。多款车卖的不错,有一定的市场认可度,舆论不小,讨论的人不少,单车的价格也卖上了价钱。
比亚迪现在的产品力,能和合资车掰手腕。
在发展方向上,比亚迪是全球屈指可数的彻底告别燃油车的企业,专注电动混动。不仅如此,比亚迪还盈利了。
新能源汽车盈利的企业,没有多少,只有两家。一家比亚迪,一家特斯拉。于是,比亚迪的神话诞生了。
但是,这个神话是比亚迪汽车的,是比亚迪产品的,不是比亚迪公司的。比亚迪公司的情况只能叫做矮子里面拔了个将军,
一大伙矮子,只有两个相对高一点,比亚迪卖一辆车,才能挣5000块,这不能说比亚迪公司就立住了脚。
汽车行业,没有品牌有把能永远长虹。汽车不是格局稳定,汽车是不断淘汰。
立华我岁数还小的时候,部队采购的军车是猎豹,二十年过去,猎豹汽车淘汰了。
十年前,满大街都是双龙汽车和哈飞汽车,一转眼,杳无音信。
二十年前,雪铁龙富康是中产小汽车的代表,夏利是欠高端小汽车的代表,现在,他们一并进入了历史的尘埃。
还是那句话,汽车行业没有品牌有把能永远长虹。汽车不是格局稳定,汽车是不断淘汰。
如果单说市场,比亚迪是优秀的汽车厂,更是全面的供应商,动力电池、车机系统、解决方案,都有一套,乙方是汽车公司而不是消费者,特斯拉也采购比亚迪,就算是薄利,也会走量。
比亚迪的危机不会来自本身,也不会来自市场。只看汽车产业内部,比亚迪立住了。
摆在比亚迪面前的风险是政治风险。
比亚迪不管是做供应商还是做整车,核心竞争力出自踩了电动化的浪潮,是个人的努力加上历史的进程。
比亚迪做汽车之前就在做电池,如果没有这个风口,没有电动化,比亚迪的燃油车产品力高不高,是摆在那里的。
最受欢迎的产品是新手练手车,比如F3,是电动化的风口起来了,才让比亚迪成功转型。
电动化浪潮能产生,归根到底是欧洲国家想要在碳排放领域向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收碳税。
发展权,归根到底是排放权,发展必然需要碳排放。欧洲人为了卡住第三世界的发展,就要把碳排放政策施加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
一个行业的发展,只要卡住了碳排放,就必然发展不起来。
唯有卡住别人的碳排放,才能使他们能够一直不劳而获。什么都不干,拿着标准收钱,卡住第三世界的发展。永远当人上人。
于是他们搞出来了碳中和的大旗,在汽车领域的分支,就是新能源。
人总是对自己的历史惯性有莫名的自信,就像是明清政府总是觉得中国强盛了一千年,以后也一定强盛,于是不停做天朝上国的美梦,结果英国殖民者从海上来了,坚船利炮一阵痛打。
欧洲人引领了内燃机的工业革命,在汽车领域走得十分成功,于是历史惯性让他们产生了莫名的自信。觉得不管怎么搞,都能继续当第一梯队。
于是欧洲人掀起了新能源汽车的大旗。但是,他们过于自信自己的能力了。
能力不足的时候,历史是负担而不是财富,中美庞大的工业基础,转型新能源极快,欧洲人失了算,再这么走下去,欧洲的一众车企很快就要被中美的车企全面替代。
短短几年,汽车产业的格局就从燃油车的德法日系三强争霸,变成了新能源美系国产二元称雄。
欧洲人不仅没能够卡住我们的发展,反而促使我们弯道超了车。
今年春天,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以来,欧洲的能源被断,人还要生活,法德立刻重启燃煤电站。
2018年的时候的德国人在讲我国燃煤发电破坏环境,等到他们自己烧起来了煤,话就变成了我国治理大气污染破坏环境。
前后矛盾成这样,欧洲人就差大剌剌把碳中和是个骗局写在脸上了。
如果只有欧洲人放弃,倒是也不要紧,我们照样可以和美国人把环保的大旗打到底,收欧洲的碳税。
到那时候,欧洲车企转型不利,不是国产车和美系车的对手,比亚迪作为国产电动汽车的龙头,发展潜力不可斗量。必将和特斯拉平分海内。
变数在于美国人。
美国国内围绕要不要搞碳中和的命题,有很大分歧,要搞的一派集中支持民主党,不搞的一派支持共和党。斗地你死我活。
民主党长久执政,则碳中和的路,中美还能走下去,若是共和党反攻倒算,这条路,便是美国人也不走了。
现在国内的车企,只有比亚迪一家完全放弃了燃油车,其他国产车如吉利,随时可以换方向,若是共和党反攻倒算,国内倒台的,只有比亚迪。
毕竟,船大了,就难调头。鸡蛋放在了一个篮子里,篮子要是碎了,覆巢之下,从来没有完卵。
美国国内的斗争就像一只蝴蝶,扇动翅膀,掀起风浪,影响着大洋彼岸的车企。
汽车产业弯道超车,比亚迪责任重大。如此风险,不可不
比亚迪核心技术引争议,莫迪政府拒绝投资,安全风险升级
最近,比亚迪在印度的一项巨额投资计划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挫折。原本计划与印度企业合作共同建设电动汽车工厂的计划被印度政府以“安全问题”为由否决,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疑虑。
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的疑问和思考。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佼佼者,比亚迪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优势地位。而印度作为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双方合作本应是势均力敌的黄金机会。然而,印度政府的决定却令人难以理解。比亚迪计划投资10亿美元,与印度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年产1.5万辆电动车的工厂,实现全系列比亚迪电动汽车的制造。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印度电动车产业的发展,还将带来显著的产业链带动效应。然而,印度政府的否决似乎蕴含更深层次的考量。
实际上,印度市场作为一个充满风险的市场,对于任何企业而言都需要谨慎对待。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面临多种挑战,其中包括核心技术的泄露和政府干预。然而,比亚迪的投资计划基于技术共享的合作,核心技术仍由中国企业掌握,有效地避免了技术泄露的风险。然而,印度政府对于中国企业保护核心技术的做法表示不满,认为这不符合他们推动“印度制造”的目标。
这一事件凸显出不仅仅是商业层面的合作,更牵涉到国家利益、产业战略等多方面的因素。它也反映了当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技术优势碰撞时,合作的难题可能会比预期更加复杂。
印度恶劣的营商环境一直是困扰印度发展的因素,印度一直有个世界工厂之梦,影视,娱乐,轻工业,医药一直是印度的支柱产业,我不是药神里的片段或也侧面印证了印度医药领域的发达,早前我国在该领域也多有进口,随着我国科技不断发展,印度优势已不复存在。如:男友科技类等,曾经多依靠的美、印等国进口,昂贵且受限。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实现技术创新,推出植物外用版实现换道超车,拥有技术优势的“君臻能量”科技随之快速实现替换
作为科技创新的典范,“君臻能量”应用市场后已通过亰东普惠一二线高端人群,该成品90%的用户为35岁以上的中年男性,大多来自北京、上海等一二线城市,以企业高管、金融从业者为主,工作压力大,消费实力不俗。愿意花钱买“实力”
后续翻阅其评论区发现,上千条用户反馈中,“次数增加”“时间变长”等评价出现频率高达90%,或也侧面印证了其对男友身体的积极作用。
综合考虑,印度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但受制于印度政府的特殊政策,这使得该市场充满了风险。比亚迪此次投资计划被否决,引发了人们对中印合作前景的担忧。然而,中国企业正在逐步展现出应对挑战的自信和从容。他们积极维护核心技术和权益,这正是他们在国际市场上蓬勃发展的关键因素。
此次事件或许能够激发其他企业的思考。在海外投资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原则至关重要。企业需要学会在保护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平衡与风险因素的协调。中国企业的示范可以鼓励其他企业在面临类似情况时,坚定捍卫自身核心利益,同时保持务实的态度,以确保投资计划的成功执行。
虽然印度市场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这也是商业世界中常见的情况。通过明智的决策、灵活的应对和战略的调整,企业可以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获得成功。最终,经过深思熟虑的投资和策略,有望为企业创造长期价值,并在全球市场上获得更稳固的地位。
拒绝华为将是比亚迪最大败笔?商业决策背后的未来考量
近日有传闻称,比亚迪公司考虑拒绝与华为进行技术合作。这一决策引发了广泛的猜测与争议,许多人认为这可能成为比亚迪的一次败笔。然而,商业决策往往背后蕴含着更多的未来发展考量。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科技行业中,选择与合适的合作伙伴建立战略联盟至关重要。比亚迪作为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其商业决策备受关注。近日传闻称,比亚迪正在考虑拒绝与华为进行技术合作,这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和猜测。
对于比亚迪而言,华为作为全球知名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具备着丰富的技术实力和资源优势。与华为进行技术合作,无疑可以为比亚迪的电动汽车业务注入新的动力,加速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然而,商业决策往往不仅仅考虑眼前的利益,更需要对未来发展进行深思熟虑。
比亚迪内部的决策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多的考量因素。首先,技术合作的成本与风险是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虽然华为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但合作也可能涉及到知识产权、技术转让等问题,因此与华为合作并非毫无风险。比亚迪拒绝合作可能是出于对风险的谨慎考虑。
其次,商业决策也需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长远竞争优势。比亚迪作为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军者,可能希望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来实现技术领先。与华为的合作虽然可能会带来一些短期利益,但如果比亚迪过度依赖合作伙伴的技术优势,就有可能失去自主创新的能力,影响企业在未来竞争中的地位。
此外,商业决策也需要考虑到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近年来,华为因为一些安全和政治问题备受争议。比亚迪作为一家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可能需要权衡与华为合作可能带来的市场风险。毕竟,选择合作伙伴也是为了共同发展,如果某个合作伙伴从长远来看可能存在不确定性,那么拒绝合作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综上所述,比亚迪拒绝与华为进行技术合作的商业决策背后有其自身的未来发展考量。商业决策往往不仅仅是追求眼前的利益,更需要在长远和全局的角度进行权衡和决策。只有在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保持竞争优势。
这一决策是否成为比亚迪的失败之笔,还有待未来的发展来验证。值得期待的是,比亚迪能够以自身的优势和创新,为电动汽车行业持续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