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蚌埠比亚迪汽车厂

斥资千万打假!比亚迪零容忍,拒绝潜规则,网友:消费者大快人心

阅读本文前,您可以点击“关注”成为铁粉,这样能优先收到最新的文章推送,也便于您参与讨论交流,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来源/首席商业智慧作者/首席商业智慧 引言:2024新年伊始,一则“盛邀”从车企圈内悄然发出。这并不是寻常的商务宴请,而更像一份“廉政过年檄文”。据悉,比亚迪再次致信合作伙伴,呼吁在即将来临的新年佳节里,共同维护商业道德底线,不要送礼打赏,否则将面临取消合作资格、拉入黑名单等严惩。

图源:比亚迪官方

这样“冷水”的警告令业内颇为捏一把汗,毕竟招待和礼尚往来已经成为许多行业的“潜规则”。但比亚迪态度强硬,不给任何容忍度。

国家“拍蝇打虎”,大型企业也不甘示弱,车企反腐的势头已然到来!

01、比亚迪发出“廉洁过年”盛邀,碰触底线面临严惩

仅过去一年,汽车行业就已发生多起反腐案件,多名高管被查,比亚迪此番举动是乘胜追击。面对日渐严峻的反腐形势,比亚迪选择了坚决表态——发出公开信函,向合作伙伴“保底”:新年期间,切勿送礼贿赂员工,一旦发现,后果自负。

从函件内容来看,比亚迪此次致信内容包括三个关键词:“廉洁”“惩处”和“严厉”。比亚迪明确表示,将对违反商业道德的合作伙伴进行经济处罚,甚至取消合作资格,列入黑名单。可以说,已经超出了一般惯常的寒暄警告,而是真刀实枪的严打姿态。

比亚迪之所以表现得如此“不近人情”,也有其必要。这两年发展迅猛,业绩亮眼,已成为全球新能源车的“顶流”。

正因为深知体量带来的种种风险,比亚迪才在反腐问题上态度强硬。

可见,反腐对于比亚迪来说,绝非嘴上说说,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死攸关。那么,为什么单单新年期间,比亚迪反腐特别敏感呢?

这其中有很多硬伤,要知道新年送礼已成为许多企业的“规矩”,一些供应商会趁机送去价格不菲的礼品或礼金,而个别员工也会暗箱接受。对员工而言,这无疑是在工资外额外收入;对合作商而言,也可以增加在企业内部的影响力。

这种多方交易的套路已经成为公开的“隐形规则”,消费者也是苦不堪言。

比亚迪这一招,可以说直击要害。新年送礼看似寻常,却往往暗藏玄机,一旦放任,后患无穷。

02、比亚迪为何加大反腐力度?家大业大,家贼难防!

比亚迪为何在反腐问题上如此上纲上线?其背后原因,与其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

比亚迪可以说是新能源车领域的一匹“黑马”。短短数年时间,其产销量就实现了百倍式增长。2023年,比亚迪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全年销量超300万辆,位居全球车企前列。

与此同时,比亚迪的营收和利润也节节攀升,市值超过千亿,早已是世界500强企业行列的“佼佼者”。

然而,这些光鲜背后,也潜藏着不少隐忧。古语有云,“家财万贯,家主不见”,大量资金流转使腐败更易发生。再加上组织机构日益庞大,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员工人数激增至近百万,种种因素使腐败滋生的土壤和空间大大增加。

另外,比亚迪汽车目前拥有约70万员工,在深圳、西安、重庆、长沙、上海、合肥、蚌埠等诸多城市设有工厂,人员结构较为复杂。

而汽车制造业自身的特点,也给腐败提供了温床。众所周知,一辆传统燃油车有多达3万个零部件,即便电动汽车的结构大大简化,零部件也依然有上万个。

每个零部件从采购、送样、定点、批量采购,到入库、上线、装车最后验收等等,其中的每一环节,都存在被某些不良分子利用的风险。

权力、金钱聚集的地方,自然也更容易滋生腐败,尤其是在监管不严的情况下。汽车生产线上的小额腐败,可能影响某一些批次的产品质量;而放在采购环节,则可能造成成本控制失灵,导致企业严重失血。

比亚迪也深知这一点,通过企业官方号多次发表声明,鼓励员工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

比亚迪之所以在反腐问题上如此敏感,也与外部环境变化有关。近年来,在高压态势下,无论是车企还是其他行业,反腐力度明显加大。一些曾高调上市的企业,也因各类违规操作而黯然退市,这一定程度上给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企业敲响了警钟。

在反腐方面比亚迪并非完全无功,早在多年前,比亚迪就成立了专职的审计监察系统,并在节假日前对员工和合作商发出反腐警示。

自2018年比亚迪首次发布案例以来,截至2021年底,四年的时间,比亚迪通报并查处超百起员工贪腐事件,涉及员工245人,也收获了不少好评。

03、市场上车型那么多,消费者不再任人宰割

“车祸频出烂尾楼也不少,比亚迪反腐难治‘质量癌’?”、“比亚迪反腐的钱都用去哪了?”网友的质疑点出了一个问题——如今的消费者不再是任人宰割的“韭菜”。

以前,买车多是看品牌和价格,质量问题频发也只能忍气吞声。但经过十几年消费市场的洗礼,消费者已经清醒过来,开始追求性价比,并积极曝光问题车企。

近年来,包括比亚迪在内的新车企推陈出新,车型层出不穷。消费者也不再局限于传统品牌,而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心仪产品。购车前,他们也会花时间做功课,比对不同品牌车型的配置和口碑。

一旦发现严重质量问题,消费者就会快速在网络上曝光和传播,让更多人知晓潜在风险。比如比亚迪汉DM、宋Plus等车型频现故障,消费者的抱怨和申诉便在社交平台“炸开锅”。

有网友直言:“我是花钱买的车,又不是要你们的捐赠。质量问题频发还不认真回应,这就是耍流氓!”他们要的是一个合理的购车体验。

此外,在选择车型时,环保和智能化也成为消费者新的关注点。他们不仅看重车的动力和操控,也会考量能耗表现和智能化水平,关系到日常使用成本和体验。

车企必须认真倾听消费者的心声,面对质量质疑,企业不能再用公关语言敷衍,而要以实际行动回应、解决问题车型,并提升产品的环保性和智能化,这是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必由之路。

同时,消费者也在加大对企业反腐工作的全民参与力度。毕竟,商业贿赂和腐败最终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和消费者利益受损。

可以说,消费者监督已成为企业反腐的一道重要“防线”。它要求企业从根本上杜绝腐败生存的土壤,以实际行动回应消费者的监督,共同提升商业社会的风清气正。

04、车企斥资千万打假,迎合的是消费者

车企的市场策略必须紧跟消费者需求。他们需要努力提升产品实力,在技术和质量上不断超越,而不是依靠夸大宣传和信息封锁。只有真金白银的实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图为:比亚迪2023年12月产销快报

然而,在积极进取的同时,车企也要保持理性,做好应对舆论风险的准备。因为一些虚假信息和恶意抹黑同样会误导消费者,破坏公平竞争。

以长城汽车为例,2023年3月宣布悬赏1000万用于打击网络水军。7月,长城汽车公示了首批奖励,向提供重要线索的26位网友发放总计约100万元的奖金。

长城汽车表示,截至7月14日,已收到网友举报线索近千条,部分网络水军恶意抹黑的行为也进入了司法诉讼。根据公示,“向北不断电”等六个账号因使用谩骂、诽谤语言进攻长城汽车,而被追讨高达500万的赔偿。

长城汽车斥资千万应对网络水军,实际上是对消费者期望的积极回应。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消费者购车决策越来越依赖网络信息。面对复杂的评论区,他们渴望得到真实可信的产品评价。企业打击假信息和恶意抹黑,就是为消费者筛选真知灼见。

此外,消费者也希望车企能加快技术迭代,推陈出新。近年来,无论是电动化还是智能互联,汽车技术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不断改变和丰富出行体验。

许多车企也在这方面大力投入,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推出新车型。比如小鹏汽车推出的飞舟系列,就在智能驾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这些创新举措,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车企的市场策略必须紧跟消费者需求,需要努力提升产品实力,在技术和质量上不断超越,而不是依靠夸大宣传和信息封锁。

面向消费者、锐意进取,是车企在新时代立足之本。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也将推动整个行业在质量和服务水平上不断进步。

05、结语

经过几年反腐风暴的洗礼,车企的反腐意识明显增强,相关力度也在加大。然而,反腐仍任重道远,不能有丝毫懈怠。

一方面,要坚持标本兼治,既严惩腐败,也注重机制建设。另一方面,还需提升产品质量,以实际行动恢复消费者信心。只有做好这两手准备,车企才能踏踏实实开拓市场,更上一层楼。

笔者期待车企反腐能够越做越好,为行业注入更加廉洁的新风尚。同时,也希望广大消费者能保持理性,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车企的反腐努力,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商业环境。

您怎么看比亚迪新年反腐倡廉一事呢?您在购车时会遇到一些“套路”吗?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讨论交流,谢谢!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点赞、评论、分享、收藏),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优先收到更多好文推送@首席商业智慧

比亚迪腾势在蚌埠成立销售公司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蚌埠腾势之星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邓伟,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经营范围含汽车销售、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电池销售、充电桩销售、二手车经纪、机动车鉴定评估、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等。股权全景穿透图显示,该公司由腾势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全资持股,后者为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天眼查信息:

安徽“汽势”汹汹

10月末,德国大陆集团轮胎事业部总裁克里斯蒂安·科茨来了趟合肥。科茨此行旨在加快推进大陆集团合肥四期项目的建设。

作为世界第四大轮胎制造商、全球五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大陆集团今年与合肥的互动甚是密切。单是科茨本人,今年夏天就和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碰了两次头:第一次是7月,虞爱华率队赴欧,造访大陆集团总部;第二次是8月,科茨回访合肥,商谈深化合作。

当时的新闻报道称:双方表示,时隔一个月再见倍感亲切,上个月赴德国汉诺威大陆集团总部拜访商量的事,这个月就回访推进,体现了务实高效的作风。

高强度互动背后,除了“务实高效”,更是因为切实可见的机遇。今年1月至8月,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44万辆,同比增长3.8倍,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77万辆左右,汽车集群营收突破3000亿元。再看整个安徽省,今年前9个月汽车产量169.9万辆,占全国比重为8.1%;新能源汽车产量60.6万辆,占全国比重为9.6%;汽车出口82.2万辆,占全国比重为24.3%。

10辆新能源汽车里就有1辆“安徽造”,每出口4辆汽车里也有1辆“安徽造”,安徽汽车产业发展势头之迅猛有目共睹。随着今年7月安徽提出将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一个新词也随之在安徽频频见诸报端:“汽势”。

安徽的“汽势”着实令人惊艳,而“汽势”本身更值得仔细研究。

2022年6月,比亚迪合肥基地整车下线。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长丰“逆袭”

合肥市下辖的长丰县是安徽“汽势”的一个缩影。作为安徽最年轻的县之一,虽然长丰县名寓意“长治久安,人寿年丰”,但一个“穷”字成了挥之不去的标签。1994年,长丰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是全国唯一的省会城市下辖的国家级贫困县,直至2012年方才脱贫摘帽。

长丰县的故事,在2021年迎来了大转折。

2021年,国内汽车行业龙头企业比亚迪宣布合肥基地落地长丰。次年6月,一辆红色的比亚迪秦PLUS DM-i新能源汽车从生产线上驶出,长丰县自此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版图上的一个新节点。

从谈判到签约,用时23天;从签约到开工,用时42天;280万平方米的厂房完成建设,用时280天;从开工到首台车下线,用时不到10个月。比亚迪长丰项目的推进速度,堪比疾驰在高速公路上的新能源汽车。目前,比亚迪合肥基地电机、电控、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生产项目也已全面投产。达产后,预计可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实现总产值1000亿元。项目三期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近2000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总产值不少于3000亿元。

在比亚迪项目的带动下,长丰县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已达325亿元,同比增长为惊人的876.8%。截至7月,全县生产新能源汽车37.56万辆、乘用车35.89万辆、低速新能源汽车1.67万辆。除比亚迪之外,双杰电气、中创新航、优信集团、佳通轮胎等一大批重点企业密集落地,2023年完成签约项目13个,协议投资额134.73亿元,一座“汽车城”正在悄然崛起。

2022年,长丰县全县规上工业产值历史性突破千亿元大关。今年上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407.34亿元,同比增长17.8%,增速居安徽省各县(市)第一。

国内风头最劲的车企,缘何选择落子名不见经传的长丰县?若是仅仅将之归因为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的安徽出身,未免过于简单粗暴。和德国大陆集团一样,比亚迪所看中的,无疑也是合肥乃至安徽的“汽势”。

2022年10月12日,在位于芜湖市的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二期工厂,工作人员在总装车间忙碌。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市市有“汽势”

2020年4月,彼时已几乎弹尽粮绝的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抓住了一根来自合肥的救命稻草。靠着合肥市政府的70亿元股权融资,蔚来绝境重生,而合肥此后也进一步押宝新能源汽车产业。

在国内这一轮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热潮中,合肥出手阔绰。据统计,合肥近年来通过创新投资路径,国资累计投入汽车产业超百亿元,带动投资500多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投向新能源汽车领域。与此同时,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上,合肥同样不遗余力,接连拿下多个“第一”:全国第一个实现电动轿车大批量外销、开通全球第一条纯电动公交线路、纯电动客车单车运行里程全国第一位……

号称“最强风投城市”的合肥,通过一系列实际行动换来了如今的“汽势”。除了救活了蔚来、引来了比亚迪,总部设在合肥的大众安徽也一再加码投资,今年7月斥资约10亿欧元在合肥成立了聚焦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先进研发、创新与采购中心——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2017年,合肥新能源汽车年产尚不足万辆,去年这一数字已达25.5万辆。近年来,合肥先后培育或引进了大众、比亚迪、蔚来江淮、长安、安凯等6家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同时集聚了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巨一科技等500多家配套企业,从业人员约10万人,全产业链产值达1200亿元,正加速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重要的产业聚集地之一。

根据合肥市相关规划,力争到2025年,合肥全市智能网联测试车辆超1000辆,新能源汽车集群规模超5000亿元,整车年产能超300万辆;到2027年,打造2—3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品牌,汽车集群营收达7000亿元,基本建成国际一流新能源汽车之都。

在安徽,有“汽势”的并不止合肥一家。面对新能源汽车这片广阔“蓝海”,各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起飞”中的芜湖,与合肥一道,构成安徽汽车产业的“双核”。除了坐拥头部自主品牌奇瑞,芜湖近年来同样汇聚了多家新能源车企及上下游配套企业,逐渐形成汽车“产业森林”。

2022年,芜湖市新招引亿元以上新能源汽车项目127个,总投资额1078亿元。今年1月至5月,签约、开工、投产项目53个,总投资额399.9亿元;在谈储备项目135个,投资额2028.9亿元。

在宣城市宁国经开区,总投资30亿元、年产6万台混合动力系统的安徽威格镁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今年开始了试生产。这家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生产企业拥有188项专利,是宣城汽车零部件产业补链强链的重点项目之一。

立足既有产业基础,作为安徽省重要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的宣城,也在积极推进传统燃油汽车零部件企业有序转型,提高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品比重。今年上半年,签约亿元以上汽车零部件产业链项目49个,协议投资166.3亿元;开工亿元以上汽车零部件产业链项目46个,总投资79.1亿元。

在蚌埠,弗迪电池有限公司刀片电池PACK包生产线、5万吨NMP回收系统、5万吨锂电池电解液生产线等项目陆续上马,使蚌埠逐步成为比亚迪关键零部件布局的重要板块。年产120万㎡全固态电致变色电子薄膜和高端镀膜设备制造一期项目,今年也在龙子湖区开工,填补了蚌埠在汽车玻璃相关领域的空白。

除了加速在车载显示、汽车玻璃、新能源电池、车用传感器等领域实现突破,蚌埠将汽车零部件与新型显示、新能源、智能传感、生物化工等产业明确为聚力发展的五大产业集群,进一步明晰了产业定位和发展路径,推动一大批优质项目加快落子布局。

在安徽淮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人在汽车线束生产车间忙碌。 新华社发(万善朝 摄)

为什么是安徽?

事实上,在“造车”这件事情上,安徽是有底蕴的。

1968年,江淮汽车的前身、当时的巢湖汽车配件厂就生产出了第一台2.5吨载货汽车,这同时也是第一台“安徽造”汽车。20世纪90年代初,安庆汽修厂的安达尔轿车成为安徽首个进入国家汽车生产目录的本土品牌。1996年,鼎盛的安达尔产销便双双破亿元。

然而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安徽在我国汽车工业中的存在感始终略显不足。而新能源汽车给了安徽弯道超车甚至改写我国汽车产业格局的机会。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688.7万辆,产销量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5.6%。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渗透率持续攀升。作为一条全新的赛道,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而对于各地,争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制高点,无疑就是争夺产业未来。

机会摆在眼前,如何抓住机会,靠的始终是硬实力。安徽的“汽势”,源自自身雄厚的产业基础。今年前5个月,安徽本土车企奇瑞集团和江汽集团均表现不俗,奇瑞集团累计销量59.6万辆,同比增长61%,增速位居行业第二,在整车集团中排名第八位;江汽集团累计销售各类整车23.1万辆,同比增长20.4%,高于行业9.3个百分点。

主机厂之外,安徽还拥有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1100余家,建立了整车、发动机、车身、底盘、内外饰、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的全产业链体系,建成一批汽车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构架了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三大主导方向的“一链三线”战略布局。

另一方面,安徽也有科研优势。国内汽车行业有个说法:中国汽车三分天下,合肥工大独占其一。作为国内最早开设车辆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合工大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黄埔军校”,培育了一批行业领军人才。除了合工大,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科大讯飞、中电科等38所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同样是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域的重要力量。

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是安徽“汽势”的另一重要来源。目前,安徽不仅建立了由省领导牵头负责的十大新兴产业省级专班推进机制,还相继出台了《关于创建一流营商环境的意见》及支持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等23条政策举措。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产业配套供需对接服务,搭建市场服务信息对接平台,组织产业融合对接活动,帮助企业精准对接上下游企业。

今年9月,安徽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关于《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促进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的说明。作为全国首部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立法,《条例》围绕“首位产业”定位,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上汽时代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安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常州市拥有锂电池电芯及配套生产企业120余家。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长三角力量

安徽的“汽势”,也是长三角汽车工业强大实力的体现。2022年,长三角三省一市新能源汽车产量逾279万台,占全国比重超过40%,占全球比重达25%。

作为老牌汽车工业重镇,长三角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起步同样很早。

2014年10月,合众汽车在浙江桐乡成立。次年,浙江零跑和天际汽车在杭州与绍兴成立。同一时期,包括蔚来、理想在内的诸多新能源汽车品牌也相继诞生,并与长三角产生交集。2018年,特斯拉落户上海临港,“造车热”在长三角由此急剧升温。

上海的芯片、常州的电池、宁波的压铸机……在长三角,通过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形成了体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征的“4小时产业圈”。

在长三角各省市的新能源规划中,产业集群一直是重点布局方向。江苏常州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规模超7000亿元,光伏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电力装备产业规模超1500亿元,形成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集群。

浙江行动方案提出要打造“一湾一带”新能源汽车发展格局。按照“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总体部署,以县(市、区)为主体推进“核心区+协同区”建设,加快培育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合肥也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目前,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均有整车企业,产业链企业超4000家,产值超7000亿元。

今年6月举行的第五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王传福表示,长三角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肩负更高责任使命。而比亚迪新建常州、合肥两大乘用车基地,以及淮安商用车基地,在多个城市配套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助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于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蚌埠比亚迪汽车厂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