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出发
这注定是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日子。
疫情突袭,我们的生活被打乱,
熟悉的节奏仿佛被按下“暂停键”,
但与生命有关的一切,全力加速,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疫情在,我在!
汽车人,出发!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2月2日,大年初九,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
10天,34000平方米,1000张床位,这个众人期盼的医院竣工了!
对疫情笼罩下的武汉来说,这是一颗定心丸。
在雷神山与火神山的建设过程中,4000万网友全网监工,身在一线作业的挖掘机、吊车、水泥搅拌车、叉车等施工机械被起了各类昵称,叉酱、铲酱、大白兔、长颈绿、小绿……迅速走红。
在这10天的工地上,“小绿”上汽红岩、欧曼渣土车,日均作业时间超过20小时;“长颈绿”雷萨泵车,连续不停机时间达114.8小时,泵送方量累计共2093方;“呕泥酱”是中国重汽等提供的混凝土搅拌车,它们不停运送着水泥砂浆;像长颈鹿一样的“送高宗”,需要上下伸缩工作,福田欧曼GTL给它做起了底座……
长颈绿、小白兔、小绿们彻夜不眠的背后,援建的北汽福田雷萨设备支援队和施工人员鏖战正酣。为保证设备24小时昼夜运转,他们随时待命。
有人称他们为“基建狂魔”,也有人赞他们创造了“奇迹”。可哪有什么奇迹,不过是一群不眠不休的普通劳动者,一点一滴,聚沙成塔!
放眼全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遍地都是汽车人的身影。
面对疫情,生于荆楚的东风汽车第一个捐款之后,多家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捐款捐物,合计金额已超过7亿多元。
这其中,既有一汽、东风、上汽、北汽、广汽这样的国有企业,有吉利、长城、比亚迪等民企品牌中坚力量,也有造车新势力小鹏、蔚来、威马和哪吒,还有福耀玻璃、宁德时代、博世中国等中外零部件巨头等。
除了捐款捐物,汽车行业还利用各自的特殊优势,为这场疫情阻击战贡献力量。
请战!为一线战士披上“铠甲”
1月24日,大年除夕,上汽大通无锡申联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接到一份来自工信部的紧急订单:2月5日前交付60辆负压救护车,驰援湖北抗击疫情。
负压救护车被称为医护工作者的“铠甲”,主要用于运送传染性疾病群体。与普通救护车不同,它能够基于负压隔离原理,对新发或者突发性传染病实施紧急处理,最大限度避免医患的交叉感染以及对外部环境的污染,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正常情况下,这些车的生产周期需要1个月,压缩至10天,还要保证质量,任务相当艰巨,但疫情就是命令!
上汽大通紧急生产负压救护车
当天,上汽大通公司副总经理徐鸿毅等管理层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研讨落实方案。大年初一,上汽大通技术、采购、物流、生产等部门骨干都到场,员工返厂,工厂复工,公司上下加班加点,与时间赛跑。
10天后,也就是武汉雷神山医院建成当天,30辆上汽大通负压救护车赶到现场;与此同时,另外25辆也在上汽大通无锡工厂做最后的安装调试,星夜兼程,于2月6日抵达武汉。
同样接到“铠甲”紧急生产任务的,还有奇瑞瑞弗。
“大年初一接到公司紧急开工通知后,我立刻从宣城老家开车往芜湖赶。”周笑是奇瑞瑞弗救护车生产线上的一名装配技术人员,自大年初二紧急开工以来,他已经连续加班十多天,每晚都到9、10点。
电工罗海林接到公司电话时正在阜阳老家,因为买不到长途车票,他二话不说,开着家里的面包车,驱车5个多小时,赶回芜湖。
发往湖北的奇瑞瑞弗负压救护车
整个春节期间,奇瑞瑞弗40多名员工放弃休假,放弃与家人的团聚,为全国抗“疫”行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奇瑞瑞弗总经理柯传灯说,面对春节假期人手紧缺、物流不畅以及底盘等核心配件缺乏的困难,瑞弗想尽办法克服。对于送货困难的供应商,公司直接派车上门取货;对于返岗时遇到出行困难的员工,公司做好交通保障。
2月5日下午,奇瑞瑞弗特种车辆技术有限公司车间内,经过10余天加班赶产,20辆负压救护车全部完工,并顺利交付。
除了上汽大通和奇瑞瑞弗,北汽福田、江铃汽车、华晨汽车等车企也主动“请战”,均在10天左右时间,完成任务,为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病人送去了“铠甲”。
行动!与时间赛跑的采购
疫情蔓延,抗“疫”物质短缺,奇瑞、吉利、领克、比亚迪、长安汽车等汽车品牌各显神通,利用遍布全球的网络,寻找采购渠道。
大年初一,与往年收到的新年祝福不同,奇瑞国际公司团队的20多个海外总监,同时收到奇瑞国际公司总经理张贵兵发来的一项紧急任务——奇瑞控股集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小组,在全球范围内筹集医用口罩、医用手套、手术衣、护目镜、防护服、测温仪等国内紧缺的医疗资源。
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奇瑞多年来合作的海外伙伴也纷纷伸出援手,投入战“疫”行动。
截至2月2日,奇瑞国际公司海外团队共计采购到N95防护口罩56060副;一次性医用口罩65000副;连体服1200套;一次性手术衣11000套;室外额式测温仪1000台;防雾护目镜5000副;医用无菌手套10000副,这些物资正在陆续运抵回国。
1月29日,吉利汽车白俄罗斯团队首批采购到位,其中包含一次性医用手套3.7万副、N95防护口罩4860个、医用防护服145套。同时,团队还预订了一次性医用口罩10万个、2000套防护服,运抵国内后,交由浙江省阳光教育基金会。
难以想象,这些重要战略物资是在如此短时间内跨越几个大洲、多个国家筹集到的,但是遍布全球的汽车人做到了。
前进!最美车队“逆行”者
“大年初一,当我开车驶向街头时,我没忍住,放声大哭!”41岁的张少华,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寂静的武汉。
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中心城区实行机动车禁行管理,私家车不能再自由流动,曾经,热闹繁华的街道、活色生香的巷子,陷入沉寂。
1159个社区民众没有了出行工具,但应急出行的需求,却一刻也不能耽误。
“家乡生病了,我只想尽一份力。”周师傅毫不犹豫地就报名曹操出行保障队,“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这么年轻,我身体健康,我一定要上一线!”在看到东风出行征集应急车队的号召时,张少华和丈夫立马报名,在封城前,从老家阳逻出发,赶往武汉市区。
东风出行应急车队
为解决市民居家出行不便等问题,武汉市在每个社区配备数台应急保障用车,东风出行、曹操出行临危受命。从接到任务到执行任务,仅有不到两天的时间,车辆协调和物品、资金应援,都是不小的难题。
东风出行紧急协调各方资源,从神龙公司借调防护服,并发出征集应急车队驾驶志愿者的倡议,不到2小时就招募了50名志愿者;曹操出行A轮投资机构天堂硅谷和硅谷天堂也立马出资100万元,用于支持应急防控保障车队。
就这样,当其他人自我隔离时,数千名汽车出行公司的“逆行者”,往来穿行在武汉大街小巷之中,为居民送医、送药、送物资,接送医护人员往返。
这段日子,雷师傅起得比平日在曹操出行接单的日子还早,有时候患者需要6点到医院,早上5点就要起床,乘客在医院检查期间,他还要在外等候,有时候要从中午一直等到晚上九点,回去还要对车辆进行消毒,常常到后半夜才能休息。
曹操出行司机对车辆进行消毒
31岁的陈琛不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但在武汉生活11年后,这里已被她视为第二个家。她负责的社区,一位75岁的老人有脑梗病史,患病后必须在3小时内送至医院进行救助。得知这个消息后,她每日定点给老人打电话询问健康情况,还定时与那些患病或独居的老人保持通话。她觉得,只要在电话里问声“您好吗”,老人的心里就踏实不少。
不仅仅是武汉,其他实施交通管制的城市,也有不少“逆行者”。针对这类城市,一汽旗下的一汽出行组织了“特别爱心车队”,由当地政府统一调度使用。同时,一汽旗下所有品牌经销商4S店,按照当地政府要求积极参加疫情防治工作,随时听从当地政府的统一调度。
欧了出行防疫保障车队
1月28日,长城控股旗下欧了出行向保定市疫情应急指挥部主动请战,成立“欧了出行抗击疫情应急保障车队”,与交通主管部门、运输管理机构建立了即时沟通渠道,司机们24小时随时待命,为医护人员、指挥部提供便捷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
困难背后,到处都有暖心的故事在上演。
2月初,由147位社会爱心人士共同捐赠的护目镜、口罩、手套等物资运送到曹操出行武汉运营中心。捐赠发起人说,她看到了曹操出行保障车队为武汉市定点社区提供免费出行服务的事迹,被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深深打动。
保障车队也非常感动。李师傅说,这些物资给予了车队司机们坚守抗“疫”一线的底气与信心,接下来会继续做好防疫保障工作,冲在前线,保卫好家园,共同打赢这场战“疫”。
驰援!物流运输时刻准备
物流运输是抗“疫”大动脉,保障大量药品、医疗和生活保障物资第一时间运输到湖北省各地,是打赢疫情阻击战的一大关键。
正月初七,江淮汽车的9辆格尔发重卡、1辆瑞风M6商务车,与其他物流公司的3辆重卡组成应急车队,满载着8个品种、300吨新鲜蔬菜抵达武汉。
满载蔬菜的江汽物流车整装待发
这同样是一场赛跑,运输全程不超过40个小时。
时间回到大年初五早9:30,正在江汽物流公司值班的黄荣权接到电话,公司需选派多辆江汽半挂车运菜,黄荣权迅速通知下属主管和调度,统计好在合肥的驾驶员及没装货的空车;
下午13:00,符合条件的司机统一到公司集合;
下午15:30,司机检查好各自车况,车辆一字排开等候装菜;
正月初六早6:00,物资、人员点检完毕,车队带着合肥人、江汽人的爱心和希望整装出发;
正月初七凌晨1:00,江淮汽车完成物资交接,随后有序离场。
和江淮汽车以及江汽物流一样,许多汽车人正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支援疫情防控的物资运输和施工任务。
提供车辆是一方面,针对长途运输的特性,更重要的是保障车况和出行安全。在这个特殊时期,福田汽车推出“不分品牌,免费救援”的服务理念,对所有运输疫情防控物资的车辆,都免费提供帮助与救援服务,并可通过技术专家1v1在线答疑;为了司机的安全,所有进入上汽红岩指定服务站的维修车辆,可获得包含口罩、消毒湿巾、热水、方便食品等在内的战“疫”礼包。
运输过程中,物流公司往往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他们负责车辆的调控、司机安排等调控工作。为支援疫情防控,长久物流全国22个五星车队,韵车物流18个专线车队,无偿协助政府、公益组织对疫区物品的国内运输服务;贵州丰茂物流也专门抽调了20辆物流车辆组成“红色车队”,志愿向湖北武汉等疫情严重地区运输防疫急需物资。
同心协力之下,截至2月2日24时,公路运输车辆已向湖北运送口罩、测温仪、防护服、医疗酒精、消毒液、医疗行李箱等疫情防控物资及相关生活物资6.8万吨。
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却用普通的双手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他们不是天生的战士,但在这场抗“疫”阻击战中,却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负重前行。
出发!汽车人的星火燎原
不少人是第一次经历这么长的假期。有人宅在家里,享受着难得的休闲时光,但有些人却“闲不住”,总想为抗击疫情做点什么。
来自疫区武汉“无所WEY聚”车友会身体力行,3名WEY车主以志愿者的身份,几乎全天候为这座城市服务,运送总价值逾千万元的物资。
来自南昌的蔚来车主“胖哔哔田螺”,是江西南昌第一医院北院急创中心的一位医生,疫情爆发后,他作为江西省第一支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奔赴武汉,现正在武汉第五医院的抗击疫情一线战斗。“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援鄂就是责任。”他的出征书中这样写道。
沃尔沃车主王静的弟媳是一位护士,疫情期间坚守在一线,在帮弟媳安顿家属的过程中,她觉得为了不造成社会的负担,是不是可以为这些勇敢的医护人员们提供保障用车?随后,王静和其他车主自发组成了“白衣英雄护卫队”,每天护送医护人员们安全回家。
蔚来车主韦向前是一位在武汉的餐饮从业者,身处抗“疫”一线,他每天开车前往定点医院为一线医护人员供餐,进出医院,他每天也都会给自己和汽车全面消毒,但还是因为担心感染家人,而不敢回家。
捐款捐物,更成了各地车主们的常规动作。
在黄冈,长安欧尚X7车主梅先生看到还有人每日不顾危险、奔赴在外,梅先生和家人们自发组织了志愿团队,到各处采买防护物资:口罩、防护镜、消毒液等,联系附近物资困难的乡镇医院,将物资捐赠给一线的医务英雄们。
在宁波,由广汽菲克Jeep车主们组成的东钱湖龙极救援队,向东钱湖镇政府免费提供价值50万元的全自动消毒液制作机,为学校、幼儿园、村及社区、敬老院等公共场所现场制作50吨消毒水,并联合其他Jeep车队提供上门送货的服务……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我们最后肯定能成功,只希望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 这些个人车主虽然力量有限,但却如星星之火一般,汇聚成对抗疫情的燎原之势。
回望过去,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每次重大突发事件,都少不了汽车人捐钱捐物、奔赴前线的身影,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担当,只要国家需要,中国汽车人从未缺席。
疫情之下,中国汽车人,不退,中国汽车人,出发!
北京农科院高建刚:每年开展小麦试验千余次,助力杂交小麦产业化
高建刚是近期北京遴选出的“北京榜样·支援合作先锋”中的一员。作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他从2017年3月至今,担任河南省邓州市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技术负责人,连续五年开展杂交小麦品种培育、种子生产与对口科技协作工作。
五年来,高建刚每年在北京和邓州往返十余次,下地次数比普通农民还多。他每年开展小麦试验1000余项次,五年累计制种15000余亩,在邓州播种、收获试验材料已有五个周期,足迹遍及7个乡镇,最远的乡镇距离市区四十公里,有力地推动了邓州科技创新、种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高建刚在邓州基地调查小麦穗部性状。受访者供图
“在这里开展杂交小麦科研和产业化的工作,很值得期待”
邓州位于河南的西南部,是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也是我国产粮大县。邓州距北京约1100公里,在2019年之前,高铁网络尚未覆盖邓州,从北京过去要坐16-18个小时的绿皮火车。
2017年3月,经过近20小时的舟车劳顿,时年30岁的高建刚从北京来到了邓州市,建设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开展杂交小麦品种培育、种子生产与对口科技协作工作。
杂交小麦的科学原理和杂交水稻相类似,但由于小麦基因组的复杂性,杂交小麦研究应用成为世界性难题,我国科学家及国际同行为此奋斗了近一百年,仍没有实现大面积应用。高建刚所属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创了“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较为成功地破解了该技术瓶颈——其核心材料属于光温敏不育系,需要特定的光温条件,此前一直缺乏理想的制种区域,限制了杂交小麦的推广应用。
高建刚从事杂交小麦研究近十年,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杂交小麦种子的生产技术研究,从安徽阜阳到河南南阳,在长期的一线工作中掌握了大量一手数据。经过严谨的试验和分析后,河南南阳盆地被确定为我国最适合二系杂交小麦种子生产的区域。其中邓州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基础,在南水北调京豫战略合作的背景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邓州市政府签署了《关于建设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的合作协议》。
“这里自然禀赋很好,还有政策支持,在这里开展杂交小麦科研和产业化的工作,很值得期待。”这是高建刚到邓州时的想法。
种子生产环节十分关键,如果生产不出或者成本太高,都不利于杂交小麦推广应用。邓州小麦种植面积有200万亩,但种业方面缺乏优势,因此除了科研工作之外,高建刚还承担了对口科技协作工作,促进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
从2017年到现在,高建刚平均每年往返北京和邓州十余次,每个月至少往返一次,试验材料播种、杂交授粉等,收获时还需要在邓州工作一个月左右。“每个月都要出差,下地也比较多,总体来说比较辛苦。”
10月21日,就在采访前一天,高建刚还在基地和乡镇制种田里考察杂交小麦种子的出苗情况。“我得调查出苗齐不齐,苗不齐会影响后期的生育进程,进而影响种子的纯度。”前两天正值播种期,需要下乡,高建刚早上六点半出发,中午在地里将就着解决了午饭,晚上七八点才回到基地休息。
五年来,高建刚和团队成员每年开展小麦试验1000余项次,四年累计制种15000余亩,在邓州播种、收获试验材料已有五个周期,足迹遍及7个乡镇,最远的乡镇距离市区四十公里。
高建刚(右一)调查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受访者供图
“我们需要通宵工作,赶在下雨前收完麦子”
“农学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田间环境影响因素非常多,都得考虑进去。”高建刚表示,他也曾被一些无法控制的变量打得措手不及。
小麦种收季节是最为繁忙和紧张的时期,由于小麦光温敏不育系的特殊性,要保证来年种子质量符合标准,就必须在特定的时期播种,很多情况下需要克服自然环境如干旱、水涝等极端天气的影响;小麦收获的季节气温较高,容易发生降水情况,收获太早又不利于仓储,如果把握不好收获时机,容易导致小麦种子收获质量或存储质量不高。
比如小麦通常五月底六月初收获,正是雨季即将来临的时候,但下雨会导致小麦穗发芽,种子就无法使用。“有时我们需要通宵工作,赶在下雨前收完麦子。”高建刚告诉新京报记者,五年中有两年,因为即将到来的雨水,高建刚只能和同事通宵达旦,收割包括基地试验田里的300亩麦子和乡镇里的数千亩麦子。乡镇里的麦子尽管有机械协助收割,但高建刚得一直盯着,他要把种子分门别类,根据调查结果分出不同的级别。
一个通宵下来,高建刚形容自己“脑袋闷闷的”。“天气随时在变化,前一周看的天气预报不够准确,无法预判,有时候小麦不够收获标准,天气又变了,就得随时调整。”高建刚说。
小麦调查收获的时期正值夏季,太阳暴晒,天气酷热,气温一般在35摄氏度左右,为避免被晒伤或被麦芒划伤,研究人员在田里时,往往需要在烈日下穿着长衣长裤,每天加班加点在地里工作8个小时左右,一天下来,全身衣服都会湿透。
“我们下地的次数肯定比农民多,虽然辛苦点,但健康,地里空气也好。”高建刚乐在其中。
新冠疫情也曾给对口协作工作带来猝不及防的阻碍。2020年3月,正值国内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邓州与湖北接壤,更是重点防控地区,但彼时也是杂交小麦制种中育性敏感的关键时期,需要田间取样调查,进行分级评判,有针对性地进行田间管理。高建刚和同事经过层层审批,克服重重困难,在单位的关怀下,携带防疫物资,做好防疫工作,奔赴邓州开展科学试验。
还有一些可以预见但短时内比较难解决的困难。比如对方言的不适应,政府部门办事风格也和科研单位有所差异。“但现在好些了,方言我能听懂百分之七八十,交流多了起来,相互之间也更加了解,办事也比较顺利。”高建刚笑着说。
除了个人的杂交小麦科研和生产任务,高建刚还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北京农科院每年约有50位科研人员到邓州开展田间试验,由于田间试验艰苦多变,加之在异地,容易遇到突发问题,高建刚需要根据大家的需求,尽量做好预备保障,并时刻准备应对紧急复杂问题,保障邓州杂交小麦基地科研育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高建刚(左二)向专家介绍邓州杂交小麦试验开展情况。受访者供图
“基地条件好多了,品种推广区域也越来越大”
“现在基地的条件好多了,包括实验条件、住宿条件等。品种推广的区域也越来越大,刚来时,邓州杂交小麦种植面积是1000多亩,今年制种面积是8000亩左右,进展很大也很快。”这些都让高建刚感到很欣慰。
据了解,经过四年努力,基地已经选育出新一代杂交小麦新品种,并在北方不少地方推广种植。从2018年开始,杂交小麦种子已连续四年销往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和新疆等北方小麦主产区,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万亩。
此外,杂交小麦种子还从邓州出发,远销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9年,杂交小麦品种JM6-3通过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审定,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外被审定的杂交小麦品种,被评为该国近年来表现最优秀的品种。2020年,杂交小麦在巴基斯坦再获丰收。
杂交小麦种子的附加值比作为粮食的小麦附加值更高,高建刚及杂交小麦团队希望能把普通的小麦生产,做成杂交小麦种子生产,发展成为一条完整的杂交小麦产业链,带动链条内其他环节,比如加工、包装、农业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我们想通过我们的技术,在邓州或者南阳打造一个杂交小麦种子生产的区域,带动很多企业、农村合作社参与进来。这对于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乃至整体区域经济发展都将很有益处,也是乡村振兴的一方面。”
除此之外,高建刚认为培育和应用杂交小麦,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经试验培育出来的合格杂交品种,更高产、更抗逆、更适应环境。”高建刚说。
谈到未来的想法,高建刚表示:“我出身农村,所以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造福农民,把自己的最好年华奉献给农业。我将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奋斗,争取培育出更好的杂交小麦品种,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陈静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