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比亚迪工厂一线员工“排队离职”:薪资太低是主因?
最近比亚迪又上热搜了,但这次并不是因为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卖得火,而是因为比亚迪工厂被爆有大批量的员工离职。
近日,有知情人爆料表示,比亚迪在长沙望城、雨花的两个工厂都出现了员工排队离职的情况。因为想要离职的人太多了,人力还表示:本月的离职名额已经满了,想要离职的员工需要等到下个月再排队提出申请。
这倒是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了,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火爆是有目共睹的,而销量的背后必然意味着巨额的利润。既然企业能够赚到钱,员工的薪资待遇应该也不会差,尤其现在这个工作难找,普遍就业困难的时代,比亚迪的员工为什么放着看似前景不错,薪资待遇也应该不错的工作不想要了,一下子有那么多人想要离职到底是怎么了呢?
据悉,主要原因还是比亚迪的薪资待遇太差了。有消息表示,比亚迪长沙工厂给普通一线工人开的工资是每月基本薪资1950元,这基本可以靠拢长沙市的最低月收入标准了。但另一边是比亚迪招聘广告上公布的普通一线员工工资收入5000-8000元。虽然很多企业都会在招聘广告上稍微标高一些工资待遇,但实际不到2000,和招聘广告上显示的5000-8000之间差距还是太大了。
比亚迪的员工透露,底薪确实是那么多,想要达到5000的工资标准,光靠正常时间上下班是远远不够的,完全需要不停得累计加班轮轴干才有可能实现。对于很多一线员工来说,他们日常娱乐生活较少,大多数都是家境比较差,所以能加班就加班,能辛苦就多辛苦点多赚钱加班费。往年比亚迪汽车销量快速爬坡期,工厂一线工人总是忙得连轴转,尽管加班时间很长,但是每个月加上加班费工资拿到5000以上问题不大。但今年以来,比亚迪的产能一下子放松了,工人基本上一天工作八个小时就可以满足工厂的产能需求,当工厂不需要工人不停得加班来满足产能需求时,工人也就无法获得额外的加班补贴了。所以他们基本上每个月的工资只能拿到两三块钱,每个月的收入大幅度缩水使得工人们连基本的开销都无法正常保障,这才有了比亚迪长沙、雨花工厂一线员工多人排队离职事件的发生。
尽管比亚迪的一线工人在排队离职,但比亚迪的销量和净利润却在大幅度增长这是不争的事实。
比亚迪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比亚迪净利润高达160亿人民币,同比翻了四倍,今年一季度,比亚迪的利润依然增幅明显,一季度净利润超40亿。
相较于很多造车新势力净利润还在年年大幅度亏损的现状,比亚迪的日子好过太多了。比亚迪光鲜亮丽净利润的背后却是其一线员工月工资低下,连基础的月开销都无法保障,有统计数据显示,比亚迪虽然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头牌,但其一线员工的收入却在行业内处于垫底的位置,这确实让人唏嘘。而这也是网友对比亚迪不满的最主要原因。
入职比亚迪的血泪史,求职的得谨慎斟酌
入职比亚迪的血泪史:求职需谨慎斟酌
刚毕业的小李怀揣着满腔热血,踏入了比亚迪的大门。他以为这里将是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却没想到会经历一段令人难忘的血泪史。
面试那天,小李满怀信心地走进公司大厅。他被比亚迪的品牌影响力和发展前景所吸引,觉得这是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好地方。然而,面试过程却比他想象的要艰难得多。面试官提出的问题既深入又广泛,让小李有些应接不暇。尽管如此,他还是尽力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小李终于收到了入职通知书。他兴奋地告诉了家人和朋友,觉得自己即将迎来职业生涯的春天。然而,入职后的现实却让他大跌眼镜。
首先,小李发现公司的管理制度非常严格,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每天都要打卡上下班,迟到早退都会被扣工资。而且,公司对于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也非常高,稍有差池就会受到批评和惩罚。这让小李感到压力山大,几乎喘不过气来。
其次,小李发现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并不如他想象中那么和谐。有些人为了争夺资源和晋升机会,不惜在背后搞小动作、说坏话。小李不想参与这种勾心斗角,但却常常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他感到孤立无援,心情异常低落。
最让小李难以忍受的是,他的工作内容与他最初的期望大相径庭。他原本以为自己能够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但实际上却被安排去做一些琐碎的事务。这些工作既无法发挥他的专业特长,也无法让他获得任何成长和进步。他感到自己的才华被埋没,前途一片渺茫。
一天,小李忍不住向一位老同事倾诉自己的苦恼。老同事叹了口气,说:“这里就是这样,竞争激烈,压力巨大。如果你不能适应,就只能选择离开。”小李听了这话,心里更加沉重。
他开始思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他是否真的适合在这里工作?他是否应该继续坚持下去?然而,每当他想到离开,就会想到自己曾经付出的努力和汗水,以及家人的期望和朋友的鼓励。他觉得自己不能就这样轻易放弃。
于是,小李决定改变自己的态度。他开始主动学习公司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效率。他尝试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避免卷入不必要的纷争。他也开始主动寻找能够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工作机会,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李的情况有所好转。他逐渐适应了公司的节奏和氛围,也找到了一些能够让自己感到满足和成就感的工作。虽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但他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感到迷茫和无助。
回首这段血泪史,小李感慨万千。他意识到求职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谨慎斟酌和付出努力。他也明白了在职场中生存和发展的不易,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如今的小李已经不再是那个初入职场的新人,他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他相信只要坚持努力下去,就一定能够在职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这段入职比亚迪的血泪史虽然让小李经历了很多挫折和磨难,但也让他收获了成长和进步。他学会了如何面对压力和困难,如何与同事相处和合作,也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
对于正在求职的年轻人来说,小李的经历或许能够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在选择工作时,不仅要考虑公司的品牌和发展前景,还要深入了解公司的文化和制度是否适合自己。同时,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规划,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对于已经在职场中摸爬滚打的人来说,小李的经历或许能够引发一些共鸣和思考。我们或许都曾经历过类似的挫折和磨难,但只要我们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总之,职场就像一个大熔炉,既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和能力,也会让人经历一些磨难和考验。但只要我们能够坚持努力下去,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入职比亚迪的血泪史,求职的得谨慎斟酌
构思这篇文章其实已有许久,本来不想起这么有煽动性的标题,显得不是很客观,尤其是近2年就业大环境十分悲观,BYD已然成为校招的扛把子。
从迪子变成了迪爷,起这样的标题未免会扫了大家的兴;然而最近跟身边的朋友聊起BYD,其部门的一些行为让人忍无可忍,思来想去,就决定这么叫了,哪怕是给大家看个乐子也无妨。
首先,在开篇之前,先给出我对迪子的印象——一家传统的制造业企业。不论比亚迪的产品有多么智能,外界形象有多么高端,只要你进入这家企业,你第一时间感受到的一定是浓浓的传统制造业氛围。
这一定位,其实也是接下来想要说的各种行为的根本原因,很多行为的逻辑,放在传统的制造业企业中,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
接下来,主要依照入职之后的时间顺序,逐一介绍在比亚迪的见闻。
凭心而论,当初报到的时候,对迪子的印象是很不错的。不仅有大巴车一路接送,而且把寄行李的邮费以及报到的差旅费都报销了(虽然是入职一个多月后才给的)。集中培训的那几天说实话也还不错,毕竟有的时候只有早上有课,下午就可以自由活动(当然你得在部门工位上呆着),那个时候已经开始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畅想了。
然而当集中培训结束,进入部门之后,各种幺蛾子就来了。
第一,所有的流程都很缓慢:其实当我们来的第一天就可以申请电脑了,但是申请电脑之后还要加域。电脑加域的流程很慢,再加上应届生又多,光光加域就足足等了一周。这里插一嘴任何私人的笔记本电脑包括平板电脑,都是不允许带入园区的,除非你有特殊的工作需要(如销售),申请之后才可以携带,也就是说这期间你只能用手机。
如果你经常背着一个双肩包进出园区,甚至会有保安搜查你的包,所以来之后发现基本上大家都不会带包出行,要背大多数人也只会背一个斜挎包。不光是背包,如果你带着行李箱从园区出来,如果你没有行李放行条,保安甚至会在门口直接让你打开行李箱检查。
言归正传,加完域之后,终于可以使用电脑了。但电脑无法连接外部网络,根本别想查资料,除了基础的文字处理工具如word、excel、pdf、ppt这几个软件,其他软件一概没有。想要下软件必须向部门申请,经过审批之后,如果公司的软件库里有你想要的软件,那还算简单,IT部门会派人过来给你下(不可能让你自己操作的);如果你用的软件比较冷门,那对不起了,你得先提供软件,然后IT要把这个软件变成可受控的软件,至于可受控是什么意思,我也不清楚。此外你提供的软件必须是正版软件,大公司是不可能用盗版的,如果你没有正版,想请公司购买,那你打报告申请吧。
这就引出了我们的第二个话题,找不到负责人:在BYD,申请任何东西,购买正版软件也好,工作要用的仪器也罢,都需要申请。本身这也没啥,在实验室的时候买东西也得申请。但是在实验室找老板就可以了,在这里你想申请个东西,你根本不知道找谁。导师、部门领导、IT、以及专职处理各项杂活的文员会把你的需求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直到最后你泄了气,选择放弃。
但是软件用不了可以换一个(有的时候其实也换不了),测试用的仪器没有可咋办啊。于是就会有老员工自费买,大家代代相传,而且组与组之间绝不会互借,因为你借了可能就再也拿不回来了。除了采购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外,你个人的发展也很容易找不到负责人。
以我同期进入部门的一个同事为例,由于大部分人在入职之前,连自己具体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招的人太多了),该同事来了才发现,部门所做的方向与他的研究生方向毫不相干。该同事一开始认为不会就不会吧,大不了从头学起,掌握一门新的技能也是很不错的。
可惜事与愿违,在入职接近一个月之后,部门领导认为该同事所做的方向人手够多了,将他调岗了。那调岗也就调岗吧,沉没成本也不是很高,再从头学习吧。结果该同事调岗之后,新岗位人手过于不足,连个愿意带他的人都没有,时间过了一周,该同事连工作要用到什么软件都不知道,他一气之下,直接选择了离职。
离职之前,他约一起入职的几个小伙伴吃饭,期间痛骂部门领导不干人事,劝我们也尽早离职,我们当时虽也已经有些不满,但毕竟没有他这么悲惨的遭遇,一番好言劝慰,才拦住他往大领导那写邮件痛骂部门领导,现在想想,该同事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自己能回到过去,恨不得拿起他的笔替他写。
随着时间缓缓过去,也慢慢习惯了在BYD的生活,原以为生活就会这样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的时候,没想到它马上过来给了我一个大比兜。如果说上面的2条还可以忍受的话,这最后一条彻底忍无可忍。
第三是产线支援。所谓产线支援,顾名思义,就是去产线和工人们一起干活。干什么活,怎么干活,都由产线或者说流水线的管理人员决定,简单来说你就是流水线的操作工人,自己目前干过的活包括但不限于拧螺丝,装灯泡,焊锡,折纸箱,胶带封箱,拉平板车送货,测试产品等等,而且一干就是一整个工作日,有的时候工人的kpi未完成,你还需要一起加班。
这里提一嘴,工人是有加班费的,所以工人虽然嘴上说着不愿意,但是看在钱的份上还是会干的,但是管理人员(包括我这样的应届生)只有周末加班会给调休,工作日加班啥都没有。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企业在新员工入职的时候也会有产线实习,看看自己设计的产品是怎么加工出来的,有些时候还需要上手体验,目的都是为了在使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考虑到生产的需求,但我的产线支援干的根本就不是我们设计的东西,可以说毫不相干,单纯就是缺工人,需要我顶上罢了。
这样的日子从8月下旬开始,一开始的时候频率大概保持在一周一天,而且一般是直接到工位上叫人,大家轮流着来。时间进入到九月,工厂进入旺季,需要赶工的项目越来越多,从一周一天变成了一周至少3天,甚至国庆放假前的一周,自己整周都在产线上帮忙!而且晚上在产线加班到8点半,连周六都要加班生产!
眼看支援产线逐步失去控制,实在忍不了了,带上几个同事,去和部门领导理论。这里再补充一个要点,在BYD,至少是我们部门,生产和研发是不分家的,部门的领导往往既管研发又管生产,领导甚至经常要去产线上巡逻。
这样的背景下,可想而知得到的是怎样的反馈,领导甚至都懒得敷衍我们,一通你们的绩效就来自工厂,别看不起产线就给我们打发了,甚至第二天的早会还指桑骂槐,说有些人别看不起产线,有困难偶尔支援一下怎么了,此番言论让气得直发抖。
说实话BYD给开的工资真的不低,工资一天平均下来也有个小1k了(按工作日计算),BYD为什么宁可让我去打螺丝(泛指),也不愿意用同样的钱招更多的工人补充产线呢?直到有一次与同事的唠嗑,想明白了这个问题。我们研发人员的工资是计算在研发成本里的,而工人的成本是计算在生产成本里的,用我们去替代工人,短期来看可以实现非常好的降本增效。
但不管怎么说,至少所在的部门,完全缺乏对研发人员的尊重,不管你是清华的(所在部门真有个清华的,天天和我们一起去产线)还是双非的,不管你是硕士还是博士,让你干啥你就得干啥,我给你钱了,怎么使用你是我的自由,想必是一部分BYD领导的心声。
写完这篇文章,心里已经舒服不少。首先必须承认的是,这只是自己所在部门的情况,各个部门千差万别,大家也不能只听鄙人的一面之词,此文就当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已经入职BYD的朋友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意见。
其次在这两年,BYD的确为很多应届生提供了岗位,给同学们开出了颇具竞争力的薪资。但是根据观察,BYD的员工工龄呈现严重的两级分化,要么就是不到2年的新员工,即去年的应届生,要么就是5年甚至10年以上的老员工,而且大多占据着管理岗位;至于中间工龄的员工,也不是没有,但是很稀少,这其中的原因,各位可以自己揣摩。
BYD带着中国新能源车成功起飞,但是其内部的管理人员以及管理风格,仍十分接近传统的制造业企业。
希望各位在选择自己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前仔细斟酌,最好能够提前联系部门的熟人,了解具体的情况,如果实在没有熟人,那尽量避免去哪些与生产强关联的部门,选择纯研发的岗位,对你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