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长沙比亚迪打螺丝

观致汽车和奇瑞汽车,有什么关系吗?

比亚迪宋MAX这款车型我还不是很了解,但也不致于把五菱宏光S这款车淘汰掉吧?顶多是对宏光S的销售量造成一定的冲击罢了,正所谓是"罗卜白菜,各有所爱"。质量过关,价格合理亲民,就能赢得市场销量。

上汽大通G50怎么样?

宋MAX价位和定位都和宏光S没有重叠,买宏光S的不会看宋Max,买宋Max的也看不清宏光S。

宏光S主要对象还是广大农村,或城镇小商户,需要做工具使用的,即使是宏光新推出的S3,宋Max主要对象应该是新款730,向上可以竞争旅行车之类的,比如朗阅,蔚领,杰德,GL6.途安。未来吉利推出的MPV预计也是这个姿势。

看完奔驰宝马的数据,笑不出来了

  30年河东,30年还是河东。

  文丨华商韬略 熊剑辉

  富贵不买BBA,如锦衣夜行。

  【嘲起】

  先有比亚迪“秦王扫六合”,拿7.98万起的秦PLUS猛砸市场;后有现代、长安,拿7.58万起的伊兰特、7.39万起的启源揭竿而起,誓将价格战进行到底……

  2024年一开年,中国汽车市场就开启“地狱模式”。

  规模空前的新旧势力大战,让车企极度焦虑,也让整个汽车市场硝烟与喧嚣不止。

  但号称“豪车扛把子”的BBA(即奔驰、宝马、奥迪),却仿佛在大战中失语。

  曾经的BBA,是内外兼修、气质奢华、运动质感、官家加持的信仰,是电、是光、是神话。

  如今的BBA,却在一次次网络群嘲中,活成了段子和笑话。

  2022年,一位尊贵的奔驰车主,遭到了某特斯拉销售的无情嘲笑。

  得知他买下奔驰EQC后,特斯拉销售仅用三句话,就让他憋出了内伤:

  “你买了奔驰电车啊”,“哎哟,我的妈呀”,“没事没事,那就这样吧”。

  啥也没有说、啥也没有讲,但纯纯的鄙夷气息炙热浓烈。车主气不过,把事情的经过拍成短视频,发上网、求评理,结果“一人嘲”变成了“万人嘲”。

  看看你50多万买的奔驰EQC都有啥:

  1、续航440公里,干不过20万、续航500公里的国产车;

  2、百公里加速5.1秒,极氪3.8秒;

  3、座椅通风没有,后排加热要钱,中低配只有定速巡航……

  这么凄惨落魄的配置,说你就是“大冤种”还不算啥,更有高赞的评论来扎心:

  “恐怕连卖你EQC的奔驰销售都在嘲笑你。”

  奔驰遭遇群嘲,奥迪更加卑微。

  网友曝光某奥迪4S店的宣传标语,竟是“奥迪也有纯电新能源”,主打一个态度卑微、言辞恳切,就差苦求:

  “进来看看吧”。

  宝马算是BBA中的“硬骨头”,主打一个“不服气”。

  卖个BMW i3,却把和特斯拉Model 3、小鹏P7的对比做成海报,极尽拉踩之能事。

  百年大品牌,跑去“碰瓷”新势力,只能说明真急了。

  面子挂不住,里子也砸地下。

  因为在专属充电桩上投入少,尊贵的BBA纯电车主,只能顶风冒雨雪、排长队,跟10万、20万的国产车主们哄抢公共充电桩。

  当年高高在上的燃油车“老钱”,如今沦落为新能源“杂牌”。

  造车新势力们,也将BBA当成“围猎”的目标。

  蔚来的李斌喊出“短期对手是BBA”,长期要变成“NBA”;华为余承东放言“50万以内要将BBA赶出去”。

  比亚迪推出百万级豪车“仰望”,蔚来抛出80万的ET9,极氪推出76.9万的001FR……欲与BBA比高。

  新势力的销量势头,也很有说服力。

  2023年,理想、蔚来、小鹏、极氪的销量,分别高达38万辆、16万辆、14万辆、11.8万辆……个个碾压BBA的新能源。

  产品的进化上,BBA更简直是老牛拉车。

  从强大的语音、交互的大屏,到高阶的智动驾驶、智能座舱……BBA可以说是没有一个跟得上。

  但如此这般窘境之下,BBA却不检讨自己,反而反思别人,甚至有奔驰某高管“怒喷”友商:

  某些车企堆料堆得违背市场规律,既短视又极具破坏性,让整个汽车行业难以盈利。

  但这种愤怒不解决问题,反而让网友们纷纷戏言:

  再不努力就只能开BBA了。

  曾经站在顶端的BBA,仿佛已是“冢中枯骨”,彻底被时代抛弃。

  但BBA,真的已被时代抛弃了吗?

  【逆转】

  网络群嘲中,BBA俨然已是全方位落后的代名词。

  但若就此结论,BBA已被抛弃,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2023年,宝马、奔驰、奥迪在华销量(燃油车+新能源),分别达82.5万辆、76.5万辆、72.9万辆,同比分别上涨4.2%、1.8%、13.5%,豪车市占率分别达28.92%、24.79%、23.77%。

  合计起来,是吓人的231.9万辆,以及高达77.48%的豪车占有率。

  这也意味着,印象中已经被新势力摧枯拉朽的豪车市场,就算把特斯拉加起来,所有新势力都不如BBA的任何一家。

  而且,不但销量霸榜,销量还在同比增长。

  网上吵架没赢过,线下销量没输过。

  才更是真实的BBA。

  细看BBA内部,宝马蝉联“销冠”,奥迪增速最高;奔驰的销量、增速、市占率都居中,却在百万以上豪车领域独领风骚,旗下迈巴赫、G级越野车分别增长21%、22%,蝉联100万、150万以上高端豪车年度桂冠。

  市场观感与消费现实的巨大差距因此暴露无遗:

  BBA新能源被痛骂的另一边,BBA燃油车依然被疯抢。

  包括最遭人诟病的BBA新能源,从数据和销量看,也并非毫无是处。

  被“万人嘲”的宝马,2023年交付纯电车近10万辆,同比暴增138%,非常接近极氪。

  奔驰纯电实现“交付翻番”;奥迪纯电车e-tron很惨,但也交付了3.1万辆。

  不少人认为,2023年BBA销量大涨,不过是“回光返照”。

  但2024开年,“秦王扫六合”的残酷下,BBA竟然也悄悄卖爆了!

  2024年2月,BBA四款车冲上轿车销量总榜前15。

  其中,奔驰C级、E级分别以11303辆、8683辆的战绩,冲上第8、第15;奥迪A6L以10019辆位居第10;宝马3系以9929辆位居第11。

  惨烈的价格战中,BBA非但没有倒下,反而逆势而上。

  如果说这是场战争,那就是“敌人”的势头已被削弱,“敌人”的实力依然强大。

  【反转】

  BBA的闷声发大财,离不开两大支撑:

  首先是,即便新能源电车已经是大势所趋,但在当下,燃油车依然有着巨大的市场占有,并且拥有众多死忠粉。

  然后是,豪车市场是最讲体面而不怎么讲性价比的,BBA的品牌统治力依然是它超越性价比的核武器。

  最近这几年,越来越多强调超级性价比的新势力,开口就说自己是50万、100万、甚至200万以内最好的,但实际售价却巧妙地避开BBA的火力,落后一大截,就是最好的证明。

  落到现实这种情况也很好理解,一二线大城市,你开个高端新能源,或许有人认得;但在三四五线和广袤乡村,开新势力,如锦衣夜行,还得是开BBA回家,父母有面子,全家都开心。

  背靠着两大优势,再加上BBA近年来不跟新势力学好好造车,却跟新势力学疯狂降价,其销量就更是有了保障。

  BBA如今的一系列售价,很多老司机看了都会直呼受不了。

  以冲上2月榜单的车型为例:

  据“车主之家”数据,指导价33-38万奔驰C最低21万,指导价44-59万的奔驰E最低33万;指导价42-65万的奥迪A6L最低32万;指导价29-39万的宝马3系最低21万。

  包括2023年,BBA霸榜般的销量背后,降价也是一浪高过一浪。

  区别不过于,新势力降价被炒得铺天盖地,万众瞩目,BBA们几乎一言不发,但动作比新势力更大。比如,全行业普遍8.8折,BBA一句话不说,跟。

  最狠的奥迪还被戏称“八折迪”。

  一连串的价格降下来,导致BBA的成交均价连年下降,走量产品更普遍被压到30万元以下。而30万,被视为国内豪车的“及格线”。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如此降价,BBA的业绩依然爆表。

  据2023年,奔驰、宝马、奥迪的财报,其营收分别达1532.18亿欧元(约11943.9亿人民币)、1554.98亿欧元(约12121.6亿人民币)、699亿欧元(约5448.9亿人民币),分别增长2.1%、9%、13%;净利润则分别高达145.31亿欧元(约1132.7亿人民币)、129.81亿欧元(约1011.9亿人民币)、63亿欧元(约491亿人民币)。

  中国是它们最重要的市场,且销量也是同比增长,营收利润相信也不会差。

  或许是销量和业绩给了信心,2024年前后,BBA几乎同时宣布全面放缓电动化,短期只推内燃机和插电混动,纯电暂时不玩了。

  这被很多人解读为BBA的电动化失败了、认怂了。但结合市场现实看,它可能更意味着,BBA对一种市场预期更有信心了:真正的高端市场,燃油车依然更有优势。

  也意味着,BBA将进一步以己之长,来攻新能源之短,甚至试图以此改变行业战局。

  据第三方《20-30万中高端车市用户偏好洞察分析》数据显示,20-30万中高端是新能源和燃油车最惨烈的战区;但30万以上,燃油车保持领先;40万以上,几乎是BBA统治区。

  包括小米SU 7定价21.59-29.99万,也可以说是自觉避开BBA的优势区。

  如今,BBA一方面在20-30万区间凶猛杀价,一方面宣布放缓电动,做强燃油与混动,无疑是既要加固40万以上的固有红利,又要在大众市场打压新能源的扩张。

  所以,其暂缓电动,或许真的就只是暂缓,而且是市场上的暂缓。它们真正想干的,更可能是一方面在市场充分释放燃油车的红利,增厚血条;一方面转身恶补电动与智能创新。

  如意算盘是,以此等待自己的电动形成核心能力,再来挑起更有主动权的新能源战争。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努力冲向高端市场,BBA的转向,大概率会让这一冲刺更具难度。但这是挑战,也更是机遇:

  如果我们能坚持向上突破、向上卷,把“再不努力就只能开BBA了”变成现实,那中国汽车就真的不但站起来,而是站得高了。

  期待这反转,早日实现。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比亚迪s6改装大包围!竟然改出了奇瑞风?

比亚迪S6作为一款国产热销SUV车型,有着丰富的科技和舒适配置,超大的空间也是不少车主看中的,而对于比亚迪S6的原厂外观设计,大家褒贬不一,而如果你是S6的车主,不喜欢原厂的外观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改装了,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比亚迪S6改装大包围案例。

车主购买的是比亚迪S6 1.5T七座版,因为对原厂外观的不满意,车主才改装了这套大包围。

改装了大包围后的比亚迪S6外观变化明显,整体造型比原厂包围夸张不少,根据车主介绍,这套包围购买价格为1600,后期安装和喷漆在亲戚店里面,无需花钱。

车身方面,新安装的大包围将车身距离拉车了,车身高度也相当于降低了5CM,在车主能接受的范围内。

大包围尾部也采用了更复杂的造型设计,更具动感。

当然,这套包围也是有不少缺点,其中一个就是前包围把电子眼挡住了。

细节吻合度一般。

排气部分,加装了4个烤蓝的不锈钢尾喉。

今天的比亚迪S6改装案例鸣谢网友:qifeizaojiao888。

改装清单:

比亚迪S6大包围 1600

4个尾喉 200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国内AGV龙头,第一大客户比亚迪,机科股份北交所上市大涨256.25%

11月30日,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机科股份,证券代码:835579.BJ)在北交所上市,发行价格8元/股 ,该股开盘报25.00元,发行市盈率为24.77倍,上市首日,该公司一度涨256.25%,最高至28.50元,截至11月30日收盘报20.70元,涨幅158.75%,公司总市值25.83亿元。

成立于2004年的机科股份,是一家以智能输送技术及其高端配套装备为核心的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以移动机器人(包括AGV/AMR/RVG等)和气力输送装备为核心,面向智能制造、智能环保和智慧医疗领域,为客户提供智能输送系统以及配套的智能装备和服务,这三部分业务营收占比分别约为73%、23%、4%,使得机科股份成为北交所正宗的机器人第一股。

机科股份于2016年在新三板挂牌,2022年12月15日机科股份北交所提交注册,本次公开发行,机科股份募集资金主要投向智能输送装备生产研发基地、智能移动机器人异构协同系统研发中心、面向精密零部件的智能检测装配技术及装备研发中心项目,未来将专注中高端智能输送装备,助力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

▍稳定基本面,大客户优势明显

从股东架构来看,机科股份的控股股东中国机械总院((中央直属科技型企业集团)占股份总额60.96%,因此实控人其实是国务院国资委。同时,此次参与公司战投的机构仅有2家,中信建投的北交所主题基金(认购比例2%)和国家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认购比例18%),战投背景实力雄厚,股东持股非常稳定,战投出现国家级基金在北交所这也是第一次。

从产品来看,移动机器人属于工业机器人的一种,是智能工厂建设的重要一环。移动机器人可完成搬运、分拣、装配等作业任务,主要应用于工业生产物流及商业流通配送两大场景内,国内外技术和需求基本处于同步,这一特性使得移动机器人业务具有非常不错的想象空间。

2022年,国内市场移动机器人市场规模为96.73亿元,同比增长23.83%,目前移动机器人尚处发展前中期,有机构预测我国移动机器人市场在2027年将超过460亿元,未来5年行业年均复合增速达36.1%,市场开拓潜力广阔。而机科股份在中国叉车AGV企业竞争力排名中名列全国第一,市场成长性较为可观。

目前,中国移动机器人市场的国产化率达80%以上,属于为数不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领域,且在旺盛的下游需求下增长较快。2022年,汽车、新能源、3C电子、医药几大领域AGV销量分别达到1.3万台、1.8万台、1万台、0.3万台,2023上半年国内移动机器人继续增长26%,出货量近4.8万台,分行业看,光伏行业上半年AGV订单增长超100%,汽车行业需求也正在快速恢复。

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下,机科股份不断提高定制化系统设计能力,获得了丰富的项目经验。由于机科股份自成立至今专注于智能高端装备的研发、设计和制造,其在装备制造业,特别是在机械行业,行业垂直度和技术垂直度较高,因此具有很强的行业影响力和技术优势,可以说属于移动机器人行业备受认可的龙头企业。

从客户来看,众多高端头部客户都已经是机科股份的客户,行业护城河相对较高。例如其产品已经广泛服务于中国一汽、比亚迪、首钢集团、中国烟草等大型客户和市政及医院等国民经济的核心领域,行业影响力非常强。

在2023年上半年,机科股份的第一大客户显示为比亚迪,销售占比达30.95%,比亚迪主要向机科股份采购智能输送产品,合作关系稳定。另外,机科股份产品下游覆盖面也较广阔,除汽车制造外,还包括金属冶炼、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石油化工、印钞造币、轻工食品、环境保护及医疗卫生等多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行业壁垒高,应用市场空间大,且机科股份每年能保持20 家左右新客户的签约数。

从业绩表现来看,一方面得益于其智能制造领域产品在汽车制造行业的订单增加,一方面受益于其新产品力输送系列装备放量,2020-2022年,机科股份深耕智能制造,营收较快增长,盈利能力稳步提升,营收CAGR达20.14%,归母净利润CAGR达12.59%。2023H1机科股份实现营收1.58亿元,同比增长1.84%,2019年至2023H1公司毛利率维持在25%左右,综合毛利率非常稳定。

就企业稀缺性而言,机科股份可对标海外龙头AUTOSTORE,直接竞争对手只有新松、井松智能、昆船智能、海康机器人、极智嘉等少数企业,其中A股上市可比公司PETTM中值47.1X,机科股份发行市盈率为24.77倍,因此估值差较高,估值优势非常明显。随着机科股份未来高技术投入驱动业务布局不断完善,对下游多领域的配套能力及经验的不断积累,预计其2023年业绩依然能够维持正增长。

▍人才优势堆高品牌护城河

由于面向行业较广泛,不同场景制造过程中的输送、加工与装配、检测、包装及信息系统等环节往往需求不同,对于主要产品使用的技术与生产工艺就有着不同的需求,这导致研发设计所涉及的专业面广、技术要求高、工作量较大。

机科股份的做法是凭借自身优势资源广聚人才,并以人才作为核心驱动力,通过以行业需求为牵引,持续进行了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同时,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装备和整体解决方案,从而才能在国家级的技术创新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发基因铸就发展基石,由于机科股份是原中国机械总院直属的4个从事实体装备研发的研究所组成,一开始就拥有智能移动机器人、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和电机性能检测实验室,研发实力雄厚,同时还汇聚了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目前机科股份拥有中央企业劳动模范2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人,政府特贴专家12人,中国机械总院杰出专家8人,中国机械总院集团“百人计划”优秀青年人才8人,正高级工程师23人,高级工程师36人,博士4人,硕士83人,含科量在业内居于领先。

借助顶尖人才,机科股份很容易拥有了顶尖的研发技术能力,并长期参与了我国智能输送装备及其配套智能装备的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培育工作,承担和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04专项)等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先后紧跟技术潮流,自主开发自导引移动机器人(AGV)、自主移动机器人(AMR)、有轨制导车辆(RGV)、电动车辆系统(EVS)、气力输送及智能装备云管理平台等核心输送装备,产品技术稳定性受下游中高端群体的特别青睐,并拥有发明专利43项、实用新型专利80项、外观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131项,智能输送产品优势凸显。

开发出好产品,也要有落地能力,机科股份同样践行了抬头望天低头拉车的理念。就技术而言,部分类似轨道交通、石油化工、印钞造币等行业客观存在多重壁垒,正向工艺过程智能化转型,智能制造行业进入门槛较高。这也决定了客户需求差异化很大,制造工艺复杂,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非标生产模式,具有定制化生产的特点。项目规模大,建设周期较长,回款时间长,而且需要深入理解客户的行业特征、经营模式、产品属性、技术特点和工艺流程,才能设计制造出符合客户严格技术要求的智能输送装备及高端配套设备,否则将影响下游客户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这能够劝退80%的进入者。

因此,这些特殊行业的进入者不仅具备机械开发设计、智能自动化控制、网络技术和高端设备加工、装备和调试等一系列技术储备,同时,还有着经过系统性的培训和长时间的从业经验,以熟悉所从事行业的制造工艺和流程的行业高端人才。此外,因行业中产品多数为定制化非标产品,进入者还需要有充裕的运营资金以保证采购和生产的正常进行,可以说壁垒较为显著。

▍打造落地实践闭环

机科股份通过对细分领域的技术细节、工艺流程特点和柔性程度的深入理解,以定制化的能力和整体解决方案的集成能力,准确把握和挖掘了客户的深层次需求,在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方面持续积累了丰富的项目成功经验,以AGV为核心的智能输送整体解决方案不仅满足了客户定制化和智能化的升级需求,还实践证明了能有效提升下游工厂生产效率,逐步被终端客户所青睐,从而取得了极大的市场成功,行业集中度逐年提升,并将人才优势转化为了品牌优势。

例如机科股份参与的“异构物流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及其在中医药智能工厂的集成应用”项目就曾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从项目上来看,机科股份通过研究异构物流机器人关键技术和中医药产业特点,重点针对中医药智能工厂对物流机器人关键技术及装备的迫切需求,攻克了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环境中的异构机器人动态自学习抓取、高安全性的机器人一体化柔顺关节、AGV 移动机器人环境建模与路径规划、中医药自动化物流生产线集成工艺与示范应用等关键技术难题。

在项目中,机科股份提出了基于激光导航与磁点导航复合的机器人全局路径规划方法,研制了面向中医药车间复杂环境的物流机器人高效地图绘制系统,提高了物流机器人的重复定位精度和移动速度,物流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达±5mm,最大直线运行速度达 2 米/秒。同时攻克了 AGV作业自动调度系统与MES系统的互联互通与互集成技术,研制了面向中医药智能工厂的药品生产、分拣、储运全流程的物流配送系统,实现了 AGV 物流机器人与物流生产线、智能仓储的出入库设备、提升机等异构设备的无缝集成。

目前,相关成果已实现在医药行业的推广应用,取得了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力推动了我国制造业与中医药产业领域的转型升级发展,还助力北京同仁堂等中医药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了从产品到项目再到落地的闭环。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十四五”规划指出2025年实现70%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此推出了多项促进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从多方面推进智能装备行业的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智能转型时代,自动化生产带动产业腾飞需求下,为行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政策与外部因素双重刺激,使得智能制造成为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选项。这拉动了对移动机器人的需求,推动了智能制造产业链发展,为了践行智能制造,就需要使得产品能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机科股份就做到了这一点,通过不断创新的新技术赋能智能制造。使得产品实现了柔性化、智能化、高度集成化,帮助多家企业降低了资源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当前,智能制造、机器人的发展空间广阔,根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 andMarkets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智能制造市场规模为887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2282亿美元,预计2022年至2027年将以18.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根据IFR预测,2022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到513亿美元,2017至2022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4%;其中,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95亿美元。随着机器人市场逐渐回暖,预计到2023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477亿美元,此外,2022年中国全年实现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21.04%,中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未来仍有成长空间。

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行业,当前核心技术、专业人才、对下游行业关键工艺理解深度等已经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环境中,品牌知名度也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机科股份作为行业龙头,无疑有望分得更大的市场蛋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长沙比亚迪打螺丝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