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和吉利哪个安全系数高

神盾电池“杠上”比亚迪刀片,为自证安全,吉利把银河 L7 整车拆了

一直以来,关于电动汽车的电池安全问题都是业内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为保证电池安全性,电池在出厂前需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包括海水腐蚀浸泡、针刺试验、跌落重击等测试。

其中,“针刺试验”是业内主流对验证电池安全测试的方式之一,即“用一根直径 8mm、顶角 45° 的钢针刺穿电池”,目的在于让电池短路,以便观察电池的热失控情况及制定更好的安全防护策略。

比亚迪是国内最早力推“针刺试验”的车企,在 2020 年就对外展示了刀片电池的针刺试验表现,当时还与宁德时代就“针刺试验”引起了口水战,后来包括埃安、蜂巢能源等厂商在对外宣传电池安全时也都会带上针刺试验的表现,“针刺试验”一度成为检验电池安全的必经环节。

不过,吉利并未将这项堪称电池安全测试领域的“珠穆朗玛峰”的测试放在眼里,其放话称“针刺只是入门标准”。吉利认为,通过针刺试验未必就能代表安全性,电池安全不只是电池本身,而是关乎整车安全设计。

狠话已经放出,为自证汽车安全性,吉利近日将今年发布的银河 L7 进行了整车拆解。

电池的出厂历练

先看电池安全。

银河 L7 采用了吉利自研的神盾电池安全系统,据官方介绍,其在全场景极限工况下进行了 100 多项电池包级基础测试,包括模拟碰撞、机械冲击、浸水安全、湿热循环、盐雾、热扩散 6 项,高于国家标准,底部球击、跌落、IP6X、IPX9K 四项等。

在电芯层,神盾电池安全系统同样采用了电芯针刺测试标准。实际测试结果表明,电池针刺未引发火灾、爆炸或冒烟,全过程的最高温度未超过 40℃。在进行了 1 小时的静置后,电池仍未起火、爆炸,而静置 24 小时后,电芯恢复至环境温度。

另外,电芯层还采用了低反应活性电解液、高安全磷酸铁锂正极和耐热涂层涂覆技术等,以确保电芯的温度一直保持在适宜和安全的范围内。

其中,低反应活性电解液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和较少产热的特点,能够大幅提升电解液的安全性。高安全磷酸铁锂正极则是具备高稳定性和高热稳定性,即使在 500℃ 的高温下也不会分解,从而可控制电池的热安全性能。耐热涂层涂覆技术应用于电池的隔膜,具有耐高温和高强度的复合结构,在超高温度下仍能保持良好的尺寸结构,防止内部短路的扩散。

除了电芯层面,神盾电池安全系统在 PACK 层也下了功夫。

神盾电池采用田字格框架,整体模态提升 2 倍以上,配合吸能型腔,能够为电芯与箱体预留空间,即使经历 350kN 的挤压力,其电池框体未能接触到电芯,使得电芯不受力,避免起火和爆炸的发声。

另外,底部防护方面,神盾电池采用 1.5mm 的 1180DP 高强钢板+1mm的 PVC 涂层,抗拉强度是普通钢板的 2 倍以上,能够对底部损伤起到防护作用,并提升电池的隔热能力。

为了避免电池过温度过高而引发热失控,神盾电池根据电芯散热区域优化冷却流道设计,搭配高导热率的结构胶使得电池散热能力提升 30%。

在内外结合的安全设计下,神盾电池通过了电池包海水腐蚀浸泡测试、电池包三面跌落重击测试和电池包外部火烧测试等安全测试考验。

整车拆解银河 L7

除了在电池本体上下功夫,吉利神盾电池系统还在其它方面构建神盾电池安全系统。

在吉利看来,体系化造车是新能源安全的第一道门槛,如果车企无法做到体系化造车,便谈不上整车安全。

据悉,吉利银河 L7 基于 e-CMA 架构打造,配置全新一代雷神电混技术,在此加持下,吉利对神盾电池安全系统除了基础安全之外,还提出了整车安全、智能安全和健康安全等标准。

整车安全上,银河 L7 采用了潜艇式整车架构分散压力,另外,底部三重防护结构和车包一体的结构设计也能够在各个方面对电池起到物理保护作用。

据吉利品牌研究院产品专家李昊徽现场介绍,银河 L7 动力电池包前布置了一道防护梁,其最下缘比电池包底面低 10mm 以上,能够防止整车正向刮底工况导致的电池包损伤,叠加电池包正向接插件和冷却管路接头防护板和电池本体使用高强钢板,底部形成了三重防护结构。

智能安全上,神盾电池安全系统涵盖了“BMS 智能管理层”、“大数据层”以及“设计层”,分别来看:

"BMS智能管理层"采用了多维融合 AI 决策算法来进行精准的安全监控和预测。该算法能够识别准确率达到 95%,并提前预警率达到 95%。"大数据层"则是依托吉利星睿智算中心云端的安全监护,能够实时感知新能源车辆的三电安全状态,并提供电池故障分析与预警、电池寿命预测、热失控预测等功能。"设计层"采用了全场景安全仿真平台,通过构建各种用户用车安全场景的仿真测试,如模拟碰撞、振动、跌落、机械冲击、底部球击、浸水等,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验证。

另外,健康安全方面则是聚焦于电磁防护体系,旨在为用户提供电磁辐射防护屏障。据悉,该技术得到了中汽研华诚认证(天津)有限公司颁发的国内首张新能源汽车电磁防辐射 001 号证书。

不难看出,吉利是通过实现电池系统与智能架构的融合,构建一整套基于电池,融合了整车、智控、云端的安全防护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能力的背后,都出自“神盾新能源安全技术中心”。吉利集团中央研究院架构开发集成工程师殷红敏表示,“神盾新能源安全技术中心”已经形成了“电池安全实验室、电磁辐射安全实验室、以及整车安全实验室”,并全面接入吉利星睿智算中心,能够展开贯穿整车和电池生命周期的安全技术研发和验证。

另外,吉利汽车还与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研发验证平台——“新能源联合创新实验室”,其由五大实验室共同构成,包括多域融合电控实验室、高压电磁防护实验室、高压电池安全实验室、充电体验开发实验室、能量管理创新实验室。

总的来看,在电池安全方面,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以及测试环节,吉利可谓都下足了功夫。不过,神盾电池具体表现如何,随着吉利银河L7交付量越来越多,用户会给出答案。根据最新销量数据显示,6月开启交付的吉利银河L7,首月销量达到9673辆。

作为智能电动汽车的核心,电池安全问题尤为值得重视,这也是消费者在选择时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这也是为何车企在现阶段热衷对外宣传电池安全测试过程。

正如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所言,“无论是电动化技术的安全,还是智能化技术的安全,一个都不能少,不能因为追求电动化而失去安全,更不能因为追求智能化而失去安全,智能电动汽车必须以安全为前提。”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肖漫,编辑|张敏)

吉利银河整车安全拆解 这才是给比亚迪上对抗的正确方式!

[爱卡汽车 原创 导购]

从第一辆汽车诞生至今,“安全性”就一直是业内亘古不变的主题。根据历史经验来看,有些畅销的“神车”,一旦在安全性上“塌房”,销量立马就会崩盘。不过,目前大多数朋友,对于一辆车安全性能的判断,还是停留在“潜意识”的层面,例如“日系车不安全,德系车最安全”,或是“买车就得买带ESP的,这样才安全”之类。实际上,汽车由上万个零件组成,安全性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水很深”。那么问题来了,究竟该如何判断一辆车到底安不安全?针对这个问题,吉利银河举行了银河L7“整车安全极限公开拆解”活动,现场呈现了银河L7整车和三电系统的拆解件,也对银河L7在安全方面的各项防护展开了解读。

说到吉利银河,一些朋友或许会感到不太熟悉。简单来说,银河不是吉利旗下的独立品牌,而是吉利全新梳理的产品系列,和比亚迪海洋系列有一些类似。在本文伊始,还是先让我来简单介绍一下吉利银河和银河L7吧。

前不久,银河L7搭载的“神盾电池安全系统”,在中汽研完成了“针刺实验、电池包海水腐蚀浸泡、三面跌落重击、外部火烧”等4项基础安全测试,达到了“全场景不起火、不爆炸”的安全电池标准,顺利通过“大考”。这次,吉利则希冀从银河L7的“架构安全、三电安全、乘员健康安全”等层面,阐释“什么样的新能源汽车,才算安全”。同时,吉利还想告诉大家:“针刺,只是入门标准,整车安全才是真安全。”

可以说,吉利在十几年前与沃尔沃结缘后,从这个以安全而闻名于世的豪华品牌那里吸收到了不少东西,“安全”自然是重点之一。吉利汽车“将安全放在造车的第一位”的理念,在银河L7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不管是主动安全,还是被动安全,银河L7都能以“钢筋铁骨”为乘员筑牢防线。下面,我们不妨继续了解一下银河L7在“三电安全”上所做出的努力。

针刺电池只是“小儿科”?

银河L7采用插电式混合动力,搭载了吉利专为银河系列打造的“神盾”电池技术。说到“三电系统”,可能有些朋友对它不甚了解,但是大家一定经常听说混动汽车或是纯电动汽车上的电池。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纯电动车失火事故,问题都出在电池上。所以,电池可谓是新能源汽车中理论上最危险也是最脆弱的部分。

编辑点评:

在2023年的新能源市场,比亚迪的“一骑绝尘”似乎成为了现象级的形态。但是,一花独放不是春,个人还是希望广大国产品牌都能继续推出好产品,加油“卷起来”,先把一些“工业垃圾”和“智商税”产品给卷死再说。吉利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从大变强”的无比艰辛。一个在安全上精益求精的吉利,才能赢得客户的信赖,造就了今天的成就。通过全方位的安全标准和技术手段,银河L7也再度刷新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标准,也显现出了吉利新能源的“体系力”。我们相信,在面对新能源转型挑战的过程中,拥有自己核心技术的吉利,完全可以经受住市场的考验。

精彩内容回顾:

吉利银河L7首月销量9673台 顶配占90.5%

吉利银河L7正式上市 售价13.87-17.37万

重新定义智能电混SUV 银河L7试驾体验

针刺电池只是“小儿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和吉利哪个安全系数高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