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正在卸下“车企”招牌吗?
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是不合格产品!比亚迪才是新能源老大!
比亚迪正在卸下“车企”招牌吗?
新能源电池方面现在谈老大没什么意义,技术还在迅速升级中和传统动力比充其量说个各有千秋,谁包括宁德和比亚迪之外的技术上突破了,要灭掉现在的电池厂也就一两年的事吧。
比亚迪组大哥局,吉利、奇瑞壮腰,自主五强真能好好在一起?
坊间一度将吉利、长城、长安并称为“自主三强”,随着比亚迪的强势崛起和奇瑞的韧性回归,“三强”变“五强”,比亚迪媳妇熬成婆制霸车市。
8月9日,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王传福在分享20年造车经历时几度哽咽。这场活动中,感人的不止他的哽咽,还有“中国汽车”的同框画面。
按照乘联会最新数据:7月,乘用车市场同比下降2.3%,环比下降6.3%,但自主品牌逆势跑赢大盘,同比增长15%,环比增长1%。7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53.2%,超越合资。
从月度厂商零售排名来看,“自主五强”排名依次是比亚迪、吉利、长安、长城、奇瑞。批发销量排行榜中,奇瑞跃居NO.2,仅次于比亚迪。
其实大家都有感觉,随着竞争加剧,“五强”关系变得紧张微妙;而从销量结构来看,各家发展至今的基本盘和增长点其实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盘一盘自主五强的喜与忧。
01
比亚迪:挑战从国内第一到世界第一的复杂
作为全球首家达成500万新能源下线的车企,比亚迪在500万庆典中愿意将自己变为“之一”,将合影C位让给其它品牌,颇显格局。不管其它几个品牌认不认这个大哥,比亚迪起码拿出了姿态,当然,大哥也有大哥的烦恼。7月,比亚迪的月度销量已经突破26万台,努力向全年300万目标挺进。但比亚迪的宏图壮志并不局限于卖更多车,而是打造世界级新能源产业链。
短期来看,坚持自产自研的比亚迪要面临技术和成本的两大挑战,当插混技术线路壁垒不再,比亚迪需要打造新的技术护城河;其次,垂直模式的供应链体系相对供应商如何继续保持成本优势?所以,比亚迪需要规模,也需要高端差异化,接下来易四方、云辇等技术将助推比亚迪向上走,方程豹、仰望接踵而来。能否得到市场认可,今年明年就能看出来。
比亚迪当然已经意识到,光靠占领国内市场的不足以支撑世界梦,所以海外市场必须打开。从近期印度投资遇阻事件大家都能感受到,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留给比亚迪的是一条麻烦的路。
02
吉利:搞定了B端和高端,最难是中端
按照数据,吉利7月销量达13.8万台,其中新能源销量为4.1万台,单月新能源渗透率近30%——除All in电动车的比亚迪之外,“五强”之中或属吉利的渗透率最高。
但众所周知,吉利在共享出行领域已经布下天罗地网,导致不少消费者对之电动车印象就是网约车。而与这个印象形成反差的是瞄准30万+市场的高端极氪。7月,极氪交付量达1.2万台,突破新高且势头稳健,口碑基础强大,深受年轻精英的喜爱。
拿下一高一低,吉利如何在10-20万的中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通过帝豪L和星越L,雷神Hi·P混动系统的存在感并未在主流消费圈刷起来;好在今年推出的银河L7较快实现月销破万,银河L6也将在9月正式上市,它们给了吉利找回场子的信心。
吉利想要在比亚迪打下的“混动”江山里分食并不容易,产品层面的“卷”无非就是增配&压价,背后其实考验的是供应链&销售渠道。按照规划,吉利为银河匹配了全新零售体系,年底将达到600家渠道布局,为年销10万打基础。
吉利能否在主流C端站稳脚跟,就看银河了。后劲多大?也需要时间来检验。
03
长安: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自主五强之中,长安是唯一的国字号车企。在四大国字号集团里,长安是唯一不靠合资撑腰的自主品牌。7月,长安集团销量破20万台,其中的中国品牌汽车达17万台,占比高达85%。
目前,长安汽车已经在燃油车市场占据稳定头部地位,研产销服体系经历了各种考验后愈发强韧,拥有令人羡慕的基本盘。不过,切换到新能源赛道,长安汽车并不是把握先机的那一波。
节奏上慢一拍或许也算“谋定而后动”?7月,长安在销量海报中大方晒出月销近4万的新能源数据;假如按照7月乘用车13.5万台的数据大致推算,其新能源渗透率也不算难看。
随着深蓝品牌影响力提升,C端市场对长安新能源车的印象并不似吉利那么拧巴,这算是一个好的开始。随着后期启源系列加入,长安势必要在新能源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占位。毕竟,目前的新能源销量远不及长安的年初预期。
04
长城:“动物园”改造升级,稳住10万荣誉线
自从哈弗H6跌下SUV冠军宝座,属于长城的黄金时代就暂告一个段落了。新能源赛道中,长城其实的起步并不晚。2020年,魏建军自我鞭策,提出长城命悬一线,并发布三大技术品牌:坦克、柠檬和咖啡。而随后长城在营销端的表现却有些看不懂,咖啡命名、动物命名噱头掩盖了长城真正的技术投入。
在经历了大概半年的波折低迷后,近期的长城销量重回正轨。今年7月,按照长城官方数据,其销售的新车达10.9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型销量为2.89万辆,占比达26.51%。在哈弗枭龙以及魏牌高山等车型的带动下,长城旗下各品牌都没有放弃在新能源赛道上努力奔跑。
自主五强中,长城的基本盘承压着实不小。30%的新能源市场要与比亚迪过招,70%的燃油车市场要和诸多合资品牌以及长安、奇瑞竞争。长城的第二增长曲线在哪?除了新能源,也是海外。长城的国际视野不容小觑,1997年就开始出海的长城,海外战略理念早已不是产品出海,而是生态出海。谋篇布局之后能否迎来硕果?考验长城的是耐心,还需要一些天时地利人和。
05
奇瑞:出国下乡都不难,进城难,怎么破?
在一二线城市,奇瑞汽车的”出街率”并不高,所以很多人对于近两年奇瑞销量的猛涨并不理解,然而自主五强之中,奇瑞是”破卷“最成功的。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今年上半年,奇瑞出口39.4万辆,占同期总销量(74.14万辆)的53%。还有数据统计,近三年来,奇瑞出口量翻了三倍,海外销量的占比从28%上升到如今的50%以上。
海外大涨其实遮盖不了奇瑞在国内市场的失意。无论是新能源还是高端化,技术奇瑞起步都很早。比亚迪卧薪尝胆造了20年的新能源,奇瑞的新能源研发也可以追溯到二十多年前。但两条路,奇瑞都走得不顺利,典型的起大早赶晚集,幸好如今有海外业绩撑腰。
今年4月,奇瑞发布了新能源战略,将”奇瑞、星途、捷途、iCAR”捆在一起构建全新品牌矩阵。下半年,eQ7、星纪元 ES将问世,奇瑞后期还要与华为合作造纯电轿跑......奇瑞踩下电门,第N次对高端市场发起冲击。
产品层面,奇瑞并不缺乏技术储备。接下来,能出国、能下乡的奇瑞要突破的瓶颈是如何能够风风光光进城?大城市的渠道布局和营销破局,是奇瑞的必修课。
【写在最后】
自主五强发展至今,各个都是大哥,所以老实来讲,自主五强想在同一赛道齐头并进,听起来美好,但并不现实——所以,扩增量比抢存量更重要,增量在哪?打败特斯拉?抢占海外市场?海外又有多少细分赛道?这将等待中国汽车一边走出去,一边梳理。
打造关键技术、把握产业链的竞合关系、洞察市场需求、完善海外新能源基础建设,还得扛住政治形势带来的各种不确定压力......想要走出去的中国汽车将面临很多考验——唯一确认的,是永远不要低估中国车企的韧性。至少,自主五强,没有一家会躺平。
迈过500万,船夫哥煽的情,是真情。中国车企都是盐碱地里长出来的,谁都不容易。
间谍,背叛,贿赂,起底富士康与比亚迪的,中国知识产权第一案
手机代工业老大富士康,与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却有着一段商业机密窃取案的黑历史。前后的剧情跌宕起伏,在出手与反制之间,上演了一出比无间道更为精彩的商业战争大戏。间谍,背叛,贿赂,反侦察,堪称是中国知识产权第一案。
王传福与郭台铭
那今天猫眼儿就跟您扒一扒后起之秀王传福与老江湖郭台铭的恩怨情仇。欢迎关注猫眼儿的频道,您的点赞是对猫眼儿最大的支持,感谢。
比亚迪与富士康恩怨的起点
比亚迪,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曾经的国民神车F3,或者是当下的国产新能源汽车,但这大哥其实还有另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国内手机代工行业当之无愧的老二,全球排名前几名的手机,三星,华为,苹果,vivo,小米,OPPO都是其准客户。
当然因为前边有座很难逾越的大山,代工业的老大,郭台铭的富士康。所以同行是冤家,那这对儿冤家的事儿,还要从2002年11月27号说起。
郭台铭
当时还是小角色的王传福去找老郭谈业务,希望富士康能代工自己的电池外壳,毕竟小王就是靠手机电池发的家嘛。因为一些关系,双方并未谈拢,但商场嘛,也讲究个情面,买卖不成仁义在嘛,完事,老郭呢就顺便带老王去自己的手机生产线去转了一圈,也好展示下自己的实力嘛。之后,老郭就没把这当回事,该干嘛就干嘛去了。
王传福
王传福进军手机代工业务
而回去的小王内心不平静了,看这代工手机零部件也不是很复杂嘛,再说手机将来也会越来越普及,第二个月就开始着手建立第三事业部,也就是代理加工手机零部件产品,原来做电池的比亚迪,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缺少人才,所以从2003年过完年,比亚迪的首要任务就是挖人。
富士康的技术最牛,那自然也就挑这老大下手了,于是通过各种高薪,补贴的诱惑,从富士康挖人,其中还包括富士康花几十万,派往欧洲学习过的高级技术人员,到2008年,从富士康跳槽到比亚迪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多达400多人,可能当时王传福觉得,你上百万人的大厂,有几百个跳槽的,不是很正常吗,原本富士康的高管们也没觉得这有啥大不了的,但随后比亚迪的表现,让老郭坐不住了。
比亚迪logo
比亚迪原本就是个做手机电池的,可这几年下来,业务已经做到了液晶屏,键盘,手机壳等等的,除芯片之外的所有手机零部件。而且2006年比亚迪手机制造的营收就达到51.35亿,而2004你那仅仅只有9.39亿,两年翻了四倍多,这实在是太不正常了,甚至还来跟富士康抢客户了,富士康是可忍孰不可忍。老郭觉得你这发展的速度也太离谱了吧,事出有因必有妖,刚好又跟从我这挖人的时间吻合,于是下令严查。
富士康
富士康先下手为强
你说这几百号人,哪能个个都干干净净呢,还真查出俩人,于是2006年8月31号,富士康向比亚迪和两个富士康离职员工柳相军、司少青发起诉讼,两名员工离开富士康后入职比亚迪,把富士康的商业技术秘密带到比亚迪,并建立起了与富士康相似的手机生产线,要求索赔7000万,不过第二天又把索赔金额降到了500万。
比亚迪手机生产线
案子是立了,但是断断续续地审了一年多也没个结果,但是2007年7月底,王传福计划把比亚迪电子准备分拆上市,这下子,老郭实在是做不住了,这要是一旦上市,对我的威胁不是越来越大了,必须加快阻挡比亚迪的步伐。
在2007年6月11号再次以相同的理由在中国香港高等法院提起诉讼,这边法院刚开始受理,你还别说,还真是有效果,受到诉讼影响,比亚迪第一次申请失败后,又继续提出了上市申请,而富士康则在10月5号在香港撤诉,然后再隔了四天后,又再次以相同理由又一次在香港起诉。
王传福与郭台铭交锋
再次起诉,那你们这些媒体是不是要报道报道呢,这么做的目的无非就是想动摇比亚迪上市投资人的信心,试问谁敢投资一个官司缠身的企业呢,被老郭这么一闹,比亚迪的上市计划不得不再拖半年。
比亚迪被动挨打
而小王也是非常被动,面对富士康的凶猛攻势,比亚迪也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份,正当比亚迪上市的当口上,无奈的小王向法院申请先搁置争议,却被富士康激烈的反对,无奈之下,小王不得不发表声明说,在比亚迪国际上市后,如果因为诉讼使得比亚迪国际产生的损失,比亚迪集团会向比亚迪国际提供补偿,以打消投资者的担忧。
而到了2007年11月6号,一幕奇观出现了,这是国内唯一一个中等人民法院的案件,却由最高人民法院委托鉴定机构进行司法鉴定的案子,其委派了北京九州世初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心,为这起案件进行司法鉴定,鉴定的对象,是柳相军和司少青等人在比亚迪办公室电脑硬盘中的资料。
北京九州世初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心
而鉴定的核心则是,富士康认为硬盘中的带有富士康logo的文件是比亚迪盗取的,而比亚迪则称,这些文件是从公开渠道获得的。所以鉴定这些文件是否属于公开内容就成了关键。
富士康的攻势下,比亚迪的曲折上市之路
但司法鉴定是需要时间的,而12月20日比亚迪上市前夕的这段时间,两家的口水战就此起彼伏,富士康甚至还拉来了高盛,从专业角度去分析了比亚迪上市对投资者不负责的言论,就在你来我往的口水战中,12月20号成功上市,但却并没有预想中的火爆。
比亚迪成功香港上市
老郭虽然没能完全阻止比亚迪上市,但也达到了迟滞和阻碍的效果,只能说是小胜,而比亚迪也是受了女神的眷顾,如果再晚20天,可能比亚迪就上不了市了。
对比亚迪极为不利的司法鉴定结果
2008年1月10日,经过两个月的司法鉴定后,鉴定中心的报告认为,比亚迪被查获的硬盘中116份属于富士康的文件中,有55%不是公开信息。硬盘里有两份文件信息与富士康提供的文件信息相同。
富士康手机生产线
这也就意味着鉴定结果对比亚迪极其不利。当然比亚迪也并没有坐以待毙,小王对这一结果提出质疑,发现在送往检测中心的前后文件数目差了17份,认为数据很可能被篡改了。以此为由,比亚迪申请核查,案件再次陷入僵局。
富士康把民事诉讼升级为刑事诉讼
但老郭并没有放弃,为了使事态更加严重化,2008年3月14日,富士康发布公告称,去年的司法鉴定中可能涉及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所以遂将对比亚迪的侵犯商业机密的民事诉讼,改为追究刑事责任。
富士康诉讼由民事诉讼升级为刑事案件报道
富士康声称,侵犯商业机密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而深圳的宝安分局在审查了现有证据后,认为有必要拘传比亚迪负责人。但王传福那段时间刚好在美国进行商务活动,没在深圳,那就在3月21日把比亚迪的副总裁和创始人之一的夏佐全给逮捕,协助调查,这一事件的严重程度绝不亚于半年后国美董事长黄光裕被逮捕事件。
比亚迪创始人之一夏佐全
这让比亚迪非常难受,不过幸好关了四天后,就被释放了,但为了不把事情闹大,比亚迪迅速地发布公告称,夏佐全由于个人原因,在2006年12月15日申请辞职,在2008年3月20日,也就是被捕的前一天,比亚迪已经批准了他的辞职,这显然就是弃车保帅的做法。
而此时的富士康感觉已经稳操胜券了,毕竟打掉一个副总裁也算是个小胜了,在4月10号发布公告称比亚迪副总裁被刑事拘留,当然没说被释放的事,同时还说了两个前员工的事,宝安法院审查了两个员工的文件,并参考了鉴定中心的鉴定结论,判处两人四年和1年4个月的有期徒刑。
两富士康前员工被判刑
比亚迪匆忙与所有嫌疑人划清界限
照富士康的说法,好像所有的事都已经盖棺定论了,第二天比亚迪也火速发布公告说,被拘传的比亚迪创始人夏佐全,被拘留4天后因证据不足被释放,另外两个被判刑的前员工在被定罪前,已经跟比亚迪解除了劳动关系,所以他们属于个人犯罪,跟比亚迪无关,况且两人在比亚迪工作期间也非高管。
但是在11号当天,比亚迪和比亚迪电子的股价双双暴跌,而在市场上还到处都在传连王传福都被抓了,当然后来被证明是谣传,但风雨欲来风满楼,可能一个不小心,比亚迪将会万劫不复。在6月30号的时候,比亚迪还向法院申请搁置争议,再次被富士康强力驳回。
王传福VS郭台铭
比亚迪迎来超级大反转
可接下来的四个月来了一个180度的大反转。
2008年12月2号,比亚迪发公告称:
1.公安局撤销了对本公司的刑事调查,
2.当初进行司法鉴定的北京九州世初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心负责人,赵军,陈勇,刘付兴,因为涉嫌帮助毁灭、伪造证据和收受贿赂,已经被公安机关执行逮捕,那你猜这几个人是帮谁伪造了证据,又是收了谁的贿赂呢。
3.同时查获了富士康安插在比亚迪的间谍张朝正,其涉嫌接受富士康贿赂,非法窃取公司保密文件.
4.终止了对比亚迪创始人之一的夏佐全先生的所有调查。
反转
而从这天之后,比亚迪绝地大反击,从岌岌可危转变为掌握主动权。
从此王传福与郭台铭互换了角色。
比亚迪不但摆脱了控诉,反而富士康被指涉嫌贿赂。
比亚迪与富士康无法解开的死结
但在之后的数年间彼此也并非相安无事。根据一位比亚迪高管所说的,其实比亚迪很早就成为了苹果零部件的供应商,但即使是比亚迪股价非常低迷的时候,也不敢公布这一消息,因为富士康一直在盯着他们,在内部安插有眼线,如果稍有不慎,被抓到有违规的地方,就会被投诉到苹果,根据苹果那近乎苛刻的标准来看,一旦被抓到把柄,肯定会被踢出供应链,毕竟富士康在苹果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足可见比亚迪对富士康这个庞然大物的忌惮,因为老郭曾经放过话,在有生之年,与比亚迪的官司一定打到底。
郭台铭
富士康穷追猛打比亚迪的深层原因
可是你有没有反过来想过,不说今天的比亚迪,就说15年前的比亚迪,即使发展得再快,营收达到50亿,可在年营收数千亿的富士康面前,也仍然是个小矮子,比比亚迪牛的代工企业有很多,为啥独独对比亚迪狠的牙痒痒呢?
其实内在的逻辑是比亚迪在挤占原本属于富士康的政府资源,以前国内没有类似富士康的企业,好处都给了富士康,而比亚迪做了代工之后,还发展迅速,政府自然也就会把一些资源分给土生土长的比亚迪了。而比亚迪越发展得越好,挤占的资源自然也就越多,你看看为啥最近富士康又是要到印度,到越南建厂呢,不全是因为劳动力便宜,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政府的支持资源变少了。所以老郭才会对小王恨得牙痒痒。
富士康在华税收优惠
土生土长的比亚迪是大陆的幸事
但不管怎么说,有一家土生土长的本土代工厂是一种幸事,19年受美国制裁华为的影响,代工巨头美国伟创力扣押了华为的手机生产材料,并停止生产华为手机,就在这种情况下,比亚迪完美的承接下了华为手机的大部分代工业务,所以大家现在还能使用华为的手机,至少还是要感谢下这个大家一直都瞧不上的比亚迪的。
对于比亚迪的另类,您还知道哪些轶事呢,欢迎留言评论,都看完了就顺便点个赞呗,感谢关注猫眼儿的频道,下期再见。
比亚迪:“老大”不好当
最近的王传福或许有点郁闷。
不仅是因为这家曾经市值破万亿的企业,相较巅峰回落近三分之一的市值。还因为这家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最高的车企,不是在辟谣就是辟谣的路上。 如果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曾经有一个靶子是特斯拉的话,如今的比亚迪似乎俨然承担起了这个角色。在舆论社交平台上,有关于比亚迪的各种消息,总会以超乎常规的方式发酵,成为关注的焦点。 高处不胜寒,比亚迪这个“第一”多少当的有些不自在。
比如,前不久一则比亚迪长沙工厂出现工人“离职名额已满”的传闻,不到3个小时就传遍了全网;再比如,比亚迪全资收购易安保险,能够第一时间让各大新闻APP的小编推上首页;亦或者,王传福本人站在比亚迪工厂前因为保安不让进、上海车展坐地铁等“花边新闻”,都能以非常超常规的方式传遍全网。
背后的原因可能极其复杂,但不可否认的是,跃居中国最畅销汽车企业第一宝座的比亚迪,已经成为了所有人目光关注的对象。热捧者有之,认为比亚迪代表了民族工业;讥讽者有之,认为爬得越高摔得越惨。
回归过去一年,比亚迪的两起舆论事件都和长沙工厂有关。
去年5月,“比亚迪工厂污染疑致多名儿童流鼻血”的话题登上热搜。比亚迪紧急回应称,园区排放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及标准。针对网传“排放超标引起流鼻血”的情况,比亚迪表示,这属于恶意捏造关联,已报警,并将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时隔一年,一则比亚迪长沙工厂“排队辞职”再度冲上了热搜。比亚迪不得不回应“经核实,‘离职名额已满’、‘排队辞职’等说法与事实不符。目前,长沙园区人员招聘工作正常进行。目前公司订销良好,市占率稳中有升,今年1至4月销量位居行业第一。”
在不少行业人士看来,有关于比亚迪的新闻不管正负面,总会以超常规的方式曝光。相比一般的汽车企业,比亚迪的“各种新闻”似乎接连不断。
在上述人士看来,一方面是比亚迪确实当前站的位置过于的高。去年的宁德时代也是这种情况。舆论总是乐于聚焦那些站在金字塔尖的企业和个人。另外一方面则是,比亚迪粉丝对于比亚迪的事件高度关注。
在国产品牌中,很少有一个品牌能像比亚迪一样,有那么多的拥趸者,只要你在网上指出比亚迪的缺点,总是会被群起而攻之。反之,如果你称赞比亚迪,也会有无数的粉丝为你点赞。
不过在庞大的粉丝之外,外界更为关注的是比亚迪市场占位带来的舆论光环。
2022年6月10日,比亚迪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市值突破一万亿,成为第一个跻身万亿市值俱乐部的中国车企,同时超越大众汽车,继2021年11月后再一次跻身全球汽车企业市值前三,仅次于特斯拉和丰田汽车。
同时,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为186.35万辆,同比大增208.64%,超越特斯拉卫冕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
就像若干年后回忆上学的青春岁月,班级里,印象最深的要么是学习最差的那个,要么是学习最好的那个。
好学生的比亚迪,必然要被更多的关注。更何况,他的身后还有一群为好学生喝彩的“迪粉”。
客观而言,无论是王传福还是比亚迪本身,发展到今天这一步是远远超出自己预期的。这其中既有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大浪潮,也有当下旺盛的市场需求。 踩准了风口的比亚迪确实做到了趁势而起。在这种评价下,舆论总有一种声音认为,比亚迪是最有可能和特斯拉掰手腕的中国企业,承载了中国的汽车强国梦想。 客观来说,尽管从市值上比亚迪距离特斯拉还有一些的差距,但在规模上,比亚迪已经完成了对特斯拉的超越,年销近两百万辆的规模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问题在于,世界汽车产业的竞争远不是规模取胜,或者说在新汽车的时代,规模已经不再是评价汽车企业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还包括智能技术、产品质量、营销服务等。
在这些标准当中,销量只能代表他们在进行阶段性的发展以及战略趋势,而不能作为衡量他们的价值标准。核心的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迭代趋势非常迅速。今天的领先未必能够明日领跑,当下的创新不能代替明日的创造。
不停的创新、不停的在市场中夯实自身优势,是最终所有企业经营的“终极宝典”。
归根结底,特斯拉不是软柿子。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鼻祖,没两把刷子特斯拉活不到今天。
超越特斯拉,绝不仅仅是打打嘴炮能够实现。
2023年,延续了13年的 “国补” 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补贴 “断奶” 后,车企普遍面对万元以上的成本增加,成本阵痛势必带来行业新一轮洗牌。
这也是比亚迪的最大隐忧。在2022年的财报中,占同期净利润的62.5%。也就是说,比亚迪每销售一辆新能源车,大概可以获得近6000元的补贴。如果剔除掉新能源车补贴的话,比亚迪净利率只有1.5%,看起来似乎并不理想。这还是包括了锂电池业务在内的净利率。
如何追赶上特斯拉更为高效的利润率,考验着比亚迪。
而在前不久,特斯拉廉价车型被传即将进入市场。多位人士猜测,特斯拉或将杀入比亚迪拥有定价权的 “10万元-20万元” 价格区间。这就意味着,未来15万元,甚至15万不到,买一辆特斯拉,将成为可能。许多网友更是表示,“15万元的特斯拉,估计会卖疯掉。”
更为重要的是,15万左右的特斯拉一旦推出,可谓直击比亚迪的大本营。
比亚迪目前最火最热销的几款车型,定价区间就在10万-20万。比如:宋 Plus DM-i低配版售价15万左右、元PLUS定价在14万-17万、海豚售价11-14万。
2022年,比亚迪销售了180万辆车,单车利润8600元人民币左右。而特斯拉卖出130万辆,单车利润约为9600美元,是比亚迪的七倍。
特斯拉降价,比亚迪当然可以跟。但特斯拉可以一直降价,因为特斯拉的销售渠道以及不管不顾的决心,比亚迪学不来。先别管比亚迪内部怎么理顺关系,像特斯拉那样的价格调整,估计经销商就能把比亚迪的天灵盖掀飞。 比亚迪也许很明白,自己绝对不能和特斯拉卷细分市场,所以比亚迪则选择进击高端。
4月18日,在2023上海车展上,比亚迪正式发布了仰望U8豪华版和越野玩家版,预售价格为109.8万元。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表示,仰望品牌将在今年三季度末开始交付。
此外,另据李云飞透露,比亚迪专业个性化品牌(F品牌)将聚焦60-80万元市场,将在成都车展上首发亮相,四季度开始交付。
这些品牌很难说有巨大的成功,但它们的出现宣示了一种态度,比亚迪和特斯拉扳手腕的方法,不是跟在特斯拉后面。 不愿跟随的前提是,比亚迪能否能自成一派。
但事实上,比亚迪在诸多方面的创新上,似乎还是一个传统汽车的转型者形象。比如王传福高呼的自动驾驶不能实现、延续新能源补贴等等。即便是在用户最受用的补能层面,比亚迪至今也没有建立起一根共用充电桩。 倒不是说一定要去做用户型企业,但至少为用户多想一点总没错。
“马斯克向下,王传福向上”,不同的进击策略,势必带来不同的经营成果。相关车企的一系列动作把新汽车推向了高潮,但这场大战,或许才刚刚开始,技术与资本同步的战场,才是对比亚迪最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