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51km

“龙颜”有何进化?比亚迪宋Pro了解一下

比亚迪“龙颜设计”2.0时代的首部作品宋Pro,即将在4月16日开幕的上海车展,作为全新的A+级大五座SUV车型首发亮相。

而在此之前,我已经对宋Pro进行了简单体验,也和背后的设计师们进行了简单交流,本文带大家先睹为快。

一、如果说宋Pro是“龙颜设计”2.0,那1.0是谁?

全新一代唐、秦Pro、宋MAX这些,可以说是“Dragon Face”比亚迪家族化设计的第一代作品。这些作品强烈改变了比亚迪在广大用户心中的印象,下面这些用户的评价词如果在几年前,你肯定不知道这是在形容比亚迪。

我本人关注MPV车型比较多,拿10万元级MPV市场的“大黑马”宋MAX来说,除了精准的产品定位等因素,设计对它的帮助和提升是不言而喻的。

之前跟一位比亚迪的销售顾问朋友了解到,买宋MAX的客户相当一部分是冲着“好看”来的。“这车是前奥迪设计大师设计的”,就是个非常好的销售话术,之后让客户自己去看就够了。

二、2.0时代有什么新的进化?

整体来说,“Dragon Face”1.0时代的设计对于比亚迪来说是成功的。下一步的进化,对于以沃尔夫冈·约瑟夫·艾格为首的设计师们,又会怎么继续讲这个“龙故事”呢?我从宋Pro上看到了很多进化:

最明显的是“龙晶”,也就是车灯。作为以“龙”为灵感设计的进化,“龙爪”元素首次同时运用于前后灯,真的是像龙的锐利的爪子,很有神。

前后灯设计呼应,识别性很高。一体贯穿式尾灯,镀铬装饰和大灯融为一体,对制造工艺的要求也很高。

“龙嘴”,前格栅的造型,如果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变得稍微硬朗了一些,格栅倒角也更小,看起来更精确、更有力量感。

在燃油、DM、EV不同版本上继续采用了不一样的设计风格。比如从现场看到的DM版,在前格栅大量使用了哑光电镀,看起来更精致更立体,不同版本的设计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龙须”延伸至车侧的线条比较平直,呈现出低稳平衡的车身姿态。

最亮点的是D柱,这样的设计目前还比较少见,也是比亚迪的第一次。D柱这块装饰件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可选择材质和颜色,喜欢悬浮车顶可以继续选择悬浮车顶。侧面辨识度更高,更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从外观的整体设计来看,将龙元素在整车运用得更为彻底。进入车内,也和之前的比亚迪有很大不同。

最大的不同来自分舱设计,给驾驶席一个环抱式氛围。而且中控台不再像以前是平直的,而是向驾驶员倾斜7°,突出双空间的概念,营造更强的运动感。

在这个环抱下还有个新的设计就是BYD Heart,一个集成性操作台。上面集合了驾驶、换挡、驾驶模式、空调快捷键于一体,操作起来更方便,按键逻辑设计也不错。这个BYD Heart也将成为比亚迪内饰的家族元素之一。

这款宋Pro轴距达到了同级少有的2712mm,可以算做是A+级SUV了。给用户带来最大的好处是后排空间很宽敞,几乎可以媲美中级SUV。而且座垫很长很厚实,靠背还能大幅度调节角度,乘客的乘坐体验也是值得肯定的。

此外,在细节上,比如触感式全景天窗、触感式车顶照明灯、中控台的缝线设计、各种镀铬装饰点缀,也给内饰氛围增添了一些精致感。

三、“龙颜设计”的背后都是谁?

说了这么多“龙颜设计”,那么给比亚迪带来设计向上、设计实力提升,背后的人都是谁?

沃尔夫冈·约瑟夫·艾格,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他在2016年加入比亚迪后,为当时正在进行的比亚迪汽车设计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特别是在设计流程建设方面,艾格给比亚迪带来了国际一流的设计开发理念和工作流程。

在艾格的影响下,近期又加入了另外两位国际一线设计师。一位是胡安马·洛佩兹,现在任比亚迪全球外饰设计总监,曾服务于兰博基尼品牌、奥迪集团、西亚特、法拉利等品牌,代表作有法拉利FF、F12 Berlinetta,LaFerrari,GTC4 Lusso等等。

另一位是米开勒·帕加内蒂,现在任比亚迪全球内饰设计总监,曾服务于大众汽车集团和戴姆勒集团,广受好评的现款奔驰S级内饰便是出自他之手。

当然,能把这些一线设计师请来,并给他们充分的权利开展设计工作,更离不开比亚迪高层的支持。就像艾格所说:“良好的工作氛围非常重要,在比亚迪设计工作的流程很清晰、决策很高效,我直接向廉总(比亚迪高级副总裁廉玉波)汇报,廉总向王总(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汇报,我们一起做决定,然后各自采取行动,是非常棒的体验。在比亚迪,我们享受设计的过程,只要在享受中工作,我们几乎可以做任何的设计。”

顶级的、专业的汽车设计一定是讲究体系化的,比亚迪的“设计体系化”建设,不仅有了国际一流设计人才,也有一流人才带来的国际一流设计开发理念和工作流程。在设计工具方面,正在建设中的比亚迪汽车设计中心,将于今年上半年揭幕。这座国际一流的设计中心,会有国际一流的设计研发装备,为设计体系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持。

有这样的软硬件设计实力,其实未来比亚迪的设计可以更令人期待。

如果你正在关注比亚迪宋Pro这款新车,不妨关注下>>上海车展58车特别报道。

小米76秒,比亚迪58秒,特斯拉40秒:下线一台车时间背后的真相

文/王新喜

76秒。这是小米下线一台车的时间。看发布会的时候,很多人对这个数字挺震撼。但是如果从行业来看,小米只是一个正常的速度,还没有到领先的程度。

我们来看其他车厂的速度。

燃油车阵营,由于品牌太多,我们主要来看传统燃油车巨头中的丰田和大众,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的车间分为冲压车间、焊装车间、涂装车间、总装车间四个车间,最快56秒即可生产下线一辆新车。华北基地生产节拍提升至每小时下线65台车,换算一下,生产节拍可以控制到55秒。

而丰田更快。位于中国常熟的丰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丰田49秒下线一台汽车。

造车新势力中,头部车企有比亚迪、蔚小理这几家。

先看比亚迪,比亚迪国内六大工厂,比亚迪西安工厂58秒就可以下线一台新能源汽车,与一汽大众的时间相当。

再看蔚小理——蔚来的合肥汽车总装车间,平均每70秒就能下线一台整车。而理想要稍慢一点,去年6月,理想官方表示,理想工厂80秒可以下线一台车,最快可以冲刺72秒。而小鹏平均下线一台整车的时间是90秒左右。

再看特斯拉,一辆整车从产线下线到装配完成,仅需不到40秒的时间。

对比这几家来看,小米下线一台车的时间,超过了小鹏与理想,作为一个新入局者,这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但不敌蔚来丰田大众特斯拉比亚迪。

下线一台车的时间背后有哪些我们看不到的竞争力呢?

下线一台车的时间,背后首先是离不开中国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和供应链的能力支撑。其次这与厂商的产线有关系。一般厂商说的下线一辆车的时间是指产品节拍时间,节拍时间由客户需求量(订单量)决定。决定交付量,不能看到“工业水准”。

装好一台车从头到尾假设2小时,每2小时下线一台车。那么开两条线,每1小时就能下线一台。我开100条线,每72秒就能下线一台。工序上,不是每一道工序的耗时都是一样的,所以有些简单的工序,机器就能少一点,耗时多的工序,机器就摆多一点,最终达成流水线每一段的流速基本一致就行。

小米76秒一台车,背后体现的它的产能规划还不错,我们从这个速度来看,假设一天24小时不休的产量:24小时每天x60分钟每小时x60秒每分钟÷76秒每辆=1136.8辆/天。

一个月不休的产量是 34104辆,全年无休二十四小时连轴转的产量是约41万辆。特斯拉上海工厂2023年全年产量94.7万辆,是小米预计产能的两倍多。

我们把小米的产能对比问界来看,问界M9进行首批交付的同时,位于重庆的赛力斯超级工厂正式建成。作为基于国际领先标准打造的全球顶级汽车工厂,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拥有超1000台智能化设备、超3000台机器人的基础上实现了关键工序100%自动化。

客观来看,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的一天最高产能是一千二百台,这个产能要超过小米工厂的。

但尽管如此,华为问界M9也曾经遭遇过产能瓶颈,此前华为问界M9因产能不足,许多用户无法在年前提车。导致用户抱怨很大,余承东亲自道歉。

小米是一家新的汽车厂商,跟丰田、大众与特斯拉甚至华为比,的确是欺负小米了。但是相对而言,特斯拉在工厂这一块做的更好,我们得承认事实,国内所有的主机厂汽车工厂跟特斯拉都有差距。

也在3月30日,特斯拉宣布正式下线第600万辆汽车。

汽车有四大工厂,分别是冲压,焊接,涂装,总装,但决定生产速度的最主要的还是工位的布局,包括零件的传送速度,生产节拍的布局,尤其是零部件全部到位,合格率全部达标,所有工序和现场调度无需调整,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才能开始规划产能。

因此,下线一台车的时间的实际实现速度,背后本质上是产能与供应链之争,交付效率之争,在这方面,不管理想、问界、小鹏、蔚来等,都曾经遭遇过产能瓶颈。

如何去生产,如何去控制生产节拍,这就是技术了,比如说交付量跟物料也有关系,你能生产这么快,不代表你的物料供应商能提供这么多、这么快。

国内几乎所有的新能源汽车产线都是从传统车产线改装而来的,但特斯拉是最第一个运用一体化压铸成型技术,但特斯拉没有造油车的经验,特斯拉的车一切都是全新设计的,没有按照传统车那样去设计,能标准化的标准化,能让机器自动完成的就自动完成。

比如说,原先的制造工厂,都是个园区。厂房与厂房中间,有很大的空地。完成一个厂房的工序,需要有卡车把半成品拉到下一个厂房,装货、卸货、运输,都有成本。特斯拉想了一个问题——为啥我要把厂房分开呀?于是他盖了个超大的厂房。这个厂房还分好几层。制造组装在上层、运输在下层。缩短距离,减少搬运。把装卸、运输成本再降低到极限。

有业内人士认为,60秒以内,在目前的大型整车厂是正常的速度。超过75秒的速度,意味着生产线里面有卡点,可能卡在那个大型铸造机身上了。

国产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了,但是在最基础的工业上面,我们还是要看到与特拉斯的差距,丰田的生产效率已经是汽油车行业的天花板了,其精益制造的能力是全球制造业的典范,但生产效率与特斯拉依然存在很大差距。这背后涉及到质量、成本、交付效率、产能、品质安全、流程创新等层面的汽车工业水准之争。

我们要做的就是承认差距的存在,努力追平差距,精益求精,力求做的更好。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51km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