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高陵比亚迪招工

从这个“西安战略”,看特斯拉二厂选址“暗战”

最近,关于特斯拉第二工厂的选址传闻,在互联网上沸沸扬扬。

为何它的关注度如此之高?首先,全球趋势,国策推动:“新能源汽车”时代,正全面到来。第二,驱动经济,拉动巨大: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其综合效益超乎想象。

目前,西安目标“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下一步,有何机遇?

暗战:特斯拉第二工厂

关于特斯拉第二工厂的传闻,颇为引人注目:

最早,有相关报道称“特斯拉第二工厂将落户青岛自贸区”。随后,包括西安、广州、郑州、武汉和合肥等城市点了名;同时,山东的济南、烟台和日照等,也上了榜。

这,大概只有十多年前富士康在郑州选址,能与之相比。随后,特斯拉中国区副总裁很快辟谣:“网络上关于特斯拉第二工厂选址的信息不属实。”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来源/浦东发布

虽然特斯拉否定传闻,不过中国市场巨大空间,让官方确认“持续坚定加大在中国的投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斯拉影响究竟多大?

公开新闻显示,2021年前8个月,上海特斯拉产值高达689亿,预计全年产量45万辆。今年1-10月,出口量已近15万辆。

特斯拉所在片区,成绩更为惊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给出数据显示:今年1-8月,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已达968.7亿,预计前三季度产值突破1000亿。

这,直接带动上海汽车产业增长13.4个百分点。2021年前三季度,上海增速达全国平均水平9.8%。战略性新兴产业,居功至伟。

上海特斯拉产业链及相关企业◎NEWS

一家工厂产值过千亿,带动一座城市超千亿产业链,影响数百家上下游配套企业——零部件本地化率已达90%。这,就是产业链和创新链。之于超级城市的上海,特斯拉依旧是范本。

为实现特斯拉落地,在土地、手续、政策和贷款方面,上海付出极大努力,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交付”。

一个方面,这说明上海为吸引龙头企业的迫切性。另一方面,它成为上海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

同时,上海与特斯拉“对赌”:从2023年底起,特斯拉每年须纳税22.3亿,否则必须归还相应土地。目前来看,无疑已形成“双赢”。而在特斯拉之前,上海就有上汽、大众等知名车企。

西安:最新文件的未来规划

西安经济不强,核心是以工业经济不强。

非常时期,最能检验经济成色。2020疫情之年,尤为明显。根据西安统计局数据,二十个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行业,正增长仅五个:

以三星和美光为代表,撑起西安高新技术制造集群。汽车产业排名第二,超第三名达4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支柱性产业。

西安汽车产业,呈南北两大片区:一是高新区,“龙头”是比亚迪;二是高陵区,“龙头”是陕汽和吉利。在新一轮变革下,新能源汽车时代的“西安战略”是什么?

2020年西安工业产值及增速情况◎制图/城记智库

日前,《关于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目标是“到2025年,将西安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比如,力争新能源汽车产值占汽车制造业40%以上;比如,核心竞争力提升取得新突破等。在产业上,我们撷取三点:

第一,扩大新能源乘用车领先优势。大力支持比亚迪发展新能源汽车,积极引进国际高端品牌和造车新势力,鼓励支持西安吉利加大研发投入。

第二,推动新能源载货车规模化量产。鼓励支持陕汽、比亚迪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加大纯电动、氢燃料、无人驾驶重卡的技术储备和产品研发。

第三,做大做强动力电池产业。推动比亚迪、三星环新等企业持续放量和提产扩能,加快比亚迪刀片等、北汽双园等高端动力电池项目建设。

作为核心载体,“龙头企业”是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关键。

西安吉利已迎来第3万辆汽车的下线◎NEWS

西安汽车产业南北两大版图◎制图/城记智库

以比亚迪为例,近些年累计投资达228亿,实现工业总产值超2860亿,累计生产乘用车420万辆(新能源超40万辆)。上缴税金126亿,解决4万人就业。

2017年7月18日,吉利签约西安,刷新国内乃至全球汽车整车项目合作最快记录,成为吉利技术水平最高的生产基地,目前已正式投产。新闻显示,奔驰smart将在此投产。

同时,还鼓励陕汽、比亚迪、法士特等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建设。

时代:一个新的汽车时代

要知道,风向已发生变化。电动汽车,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

对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的中国来说,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全球主要经济体,也对电动汽车拉动经济复苏寄予厚望,皆在加大扶持力度。

欧盟多个国家,均发布相关标准及燃油车禁售时间。从市场来看:从2019年开始,特斯拉Model 3在美销量已吊打BBA,在欧洲是最畅销中型豪华车。

新能源汽车的“西安战略”◎NEWS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设定目标:“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新车销量20%左右;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

各种政策,也在不断出台。比如,上海到2022年底将继续给予新能源汽车免费专用牌照。对上牌“摇号”天价的上海来说,力度空前。

中国,已进入“汽车时代”。对发展中的超大城市西安来说,更是如此。根据最新消息,西安机动车数量已突破400万辆,居全国第七位。

西安交通一直滞后于城市发展◎NEWS

从数据上来看,截至2020年底,西安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0.49万辆,较2019年增加1.81万辆。根据规划,力争到2025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50万辆左右。

根据规划,到2028年西安非纯电动网约车全部完成退出。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西安共有巡游出租汽车企业48家,共计15263辆;网约车平台11家,共计24783辆。

无论是西安消费力,还是庞大人数带来的需求。“电动车时代”,事实上开启。那么,我们西安还将面临一个新的挑战:巨量的人口、庞大的消费需求和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

无论如何,时势是发展和定位根本所在。对一些新兴发展的城市来说,这是产业崛起的最佳时机。

全网五百余万阅读,100,000余文字,30余张图表

城记智库-《重新发现西安》即将付梓印刷

西安,当下最显著的两个矛盾:人口高速增长与经济总量不高的矛盾、城市发展需求和城市建设滞后的矛盾。

“工业一业定乾坤”。如果说,巨型城市比喻摩天大楼;那么,工业就是坚实核心筒——决定建筑的高度。在“水资源+人口基数+产业基底+交通条件”都完备下,西安空间即现。



高陵20辆纯电动客运班车(高陵-西安)投入运营!乡党们坐了么?

近日,高陵区运输公司20辆新能源纯电动客运班车正式投入运营,线路为高陵至西安。

这批电动客运班车的投入运营意味着高陵客运班车在绿色低碳、环保出行的发展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据了解,该线路电动客车选用了比亚迪C7,34座纯电动车,车辆续航里程能够达到270公里。与传统能源客车相比,纯电动车有着绿色环保的特点,其最大的优点就是依靠电力驱动运行,低能耗、零排放,对我们城市的大气不会造成污染。对于乘客来说,车辆在启动和运行过程中都比较平稳,噪音特别小,在维持原来票价的基础上,乘坐体验更加舒适。

乘客:今天我去西安坐这个车的时候,发现这个车,无论是卫生还是设施呀,都比之前好很多,里面也挺凉快的,外面天这么热,里面很凉快,比较舒适,挺好的。这个车也是纯电动的,也符合绿色出行的理念,对空气也不会造成多大的污染,很绿色。

对于驾驶员来说,纯电动无需手动变速,也无需踩离合器,有效地减轻驾驶员的劳动强度,从而使驾驶员注意力更加集中,增强了安全操作。

高陵区运输公司经理惠昌龙: 这次区政府给咱运输公司更新的这比亚迪c7这个车辆,首先从这个安全性能和舒适度来说,要比以前的车辆有所提高,增加了逃生窗,逃生窗在应急的时候,按照这个提示说明,扳手一扳,自动就打开了,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新购置的20辆车,按照“两客一危”的标准和这个4G平台,随时可以提醒驾驶员的安全操作,有效遏制驾驶员的疲劳驾驶。 同时给驾驶员这边设置的安全防护门,确保了驾驶员在运行中与乘客发生争吵时影响操作安全,对驾驶员也是一种保护。 同时,咱这个车是无级变速,比以前有档位的车操作起来会轻松很多,减少了驾驶员的劳动强度。

事实上,本次纯电动客运班车的投运是我区推广“低碳环保 绿色出行”的一个缩影,早在今年的2月份,10辆“0污染,0排放,纯电动”的新能源公交车就已加入到免费公交的阵营。同时按照计划,至今年年底,我区将投入资金,将城区免费公交全部更换为新能源电动车。目前,已购置的15辆纯电动农村班线车,更新的18辆纯电动免费公交,将为我区群众提供更加绿色、安全、舒适、便捷的出行服务,继续推动我区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更好地实现绿色出行,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记者 苏龙 何阳 )

2022年西安这样干——抓好十个着力点 推进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的西安坚持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郝钟毓 摄 资料图片)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开创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重要之年。

我们要坚定必胜信心、增强发展定力,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统领西安工作全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力以赴抓好市委确定的2022年九个方面重点工作,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务实的工作举措、更加过硬的工作作风,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1.2个百分点,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省上下达任务。

车水马龙的小寨商圈。 (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王健 摄 资料图片)

着力点1

城市综合能级

着力提升城市综合能级

增强区域发展带动能力

——科学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健全“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大力实施“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战略,推动形成城市空间疏密有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布局,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拓空间、增韧性。

●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建立“留白留绿”机制,划定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和历史文化保护控制线。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发展,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保障生态功能区人口逐步有序转移,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

二环路扩能提升工程将实施。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窦翊明 摄 资料图片)

——持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面启动西安东站建设,加快推进西延、西康、西十高铁、机场三期、京昆高速改扩建和国道210西安段等重大工程。

●开展城市环线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年内建成蓝田通用机场和外环高速南段。

●着力提升供水能力,推进引汉济渭二期、引蓝济李等重点供水工程,启动子午水厂、灞河水厂一期建设,建成西南郊水厂一期二阶段,新增日供水能力20万吨。

●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质检测,确保饮用水安全。

●以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抓手,提升钟楼—南门、小寨—大雁塔等核心商圈和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易俗社文化街区等特色商业街区品质。

●推进宜家购物中心、丝路国贸中心等重点商贸项目,加快建设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促进西安老字号创新发展,提升“国际美食之都”新内涵和美誉度。

●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免税经济,积极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热点,促进消费升级。

——引领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加快西安都市圈建设,深入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健全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在城乡规划、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治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促进一体化发展。

●加快地铁16号线、1号线三期、西余铁路客运化改造和16条主干道路等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跨渭河发展,促进主城区与渭北工业区道路连通,加快地铁10号线建设。

●开展西阎城市快速公路前期工作,推动渭河两岸产业互补、交通互联、深度融合。

●推动主城区—阎良—富平轨道交通建设,实质性推进西渭融合。

●充分发挥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合作办公室作用,加强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间常态化交流合作。

中欧班列助力抗疫。(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王健 摄 资料图片)

着力点2

产业链

着力提升产业链水平

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

——深入实施“链长制”

●加快建立链式发展、链式创新、链式招商、链式服务新机制。

●围绕19条重点产业链,培育壮大一批千亿级、百亿级“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精准实施配套企业梯度培育,引导重点产业链各类企业开展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改造提升,构建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提升,壮大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不低于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迈出倍增计划第一步。

●全面实施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年行动,突出抓好897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隆基高效单晶电池、西电集团智慧产业园、航天动力产业园、创维智能电子生产基地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

●全年重点项目投资5000亿元以上。

●新增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130户以上,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5%。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持续加大对5G网络、新一代互联网、充电桩等新基建投资,着力培育引进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推动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广“陕鼓模式”,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依托中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西安重型机械研究院、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设计产业,打造全球“设计之都”。

——积极开展产业招商

●强化投行思维,做深做实项目前期,严格把牢项目“入口关”,培育引进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和“小巨人”“专精特新”企业。

●签约一批含金量足、含绿量多、含新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精心组织“遇见新西安”系列招商活动,持续在欧亚经济论坛框架下举办配套博览会。

●坚持审慎承诺和刚性兑现,把全周期服务融入项目落地、建设各环节,推动在谈项目快签约、签约项目快开工、开工项目快见效。

●全年引进内资350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以上。

着力点3

秦创原

着力释放秦创原平台效应

推动创新发展见效成势

——做实做优创新平台

●推动秦创原“一总两带”协同发展,抓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硬科技创新示范区等试点示范。

●加快建设高新丝路软件城、西部云谷硬科技小镇、航天基地荣耀科技园等平台园区。

●支持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等特色示范平台60个,认定市级以上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40个。

●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支持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链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开展协同攻关,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500个以上。

●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动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支持国家超算(西安)中心、稀有金属材料创新中心、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等创新平台建设运行。

●利用西安离岸创新基地,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大力培育科创主体

●按照“微成长、小升规、规上市”梯度路径,实施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推广“一院一所”模式,支持引导科研人员、团队领办创办企业。

●围绕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规划布局,健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体系,建设一批区域承载型、高校孵化型、院所支撑型、企业主导型双创载体,加快孵化培育科创型企业。

●年内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00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0000家,培育瞪羚企业100家,秦创原总窗口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并注册公司超过200个。

——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

●设立100亿元西安市创新投资基金,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基金西安子基金、秦创原种子基金、大西安产业基金等政府性引导基金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社会资本发起设立种子、天使和成长基金。

●推广技术交易信用贷、无形资产质押贷等信贷产品,支持担保机构为科创企业增信。

●培育壮大科技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科学家+工程师”、创新型企业家三支队伍,累计培育市级以上技术转移机构150家,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200亿元。

●加快秦创原全球路演中心建设,办好硬科技创新大会、创投峰会和“科创西安”系列活动。

●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建设,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水平。

着力点4

营商环境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聚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和“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做到“清单之外无审批”。

●强化政府监管,严格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防止监管缺位。加快数字政务建设,全市政务服务事项80%以上实现全程网办。

●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加快推进“用地清单制”“交地即交证”改革。

●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措施,惠企利民政策“免申即享”。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理顺开发区管理机制,调整优化工作机构,逐步精简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实现园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

●突出效能结果导向,建立开发区差异化考核激励机制。

●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入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推动市属国企专业化重组整合,完善国资监管体制。

●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加大力度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

——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用足用好货币政策工具,扩大新增贷款规模。

●深入实施企业上市“龙门行动”计划,全年新增上市公司12家,大力推进股权投资行业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投资高地。

●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让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的提升和融资成本的下降。

●加快金融要素聚集,积极创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做好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

●引导设立总规模不低于50亿元的抗疫恢复发展基金,强化20亿元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增信基金规模效应,支持受疫情影响较大企业恢复发展。

●加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

●对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国际经贸规则,发挥产业、科创、会展、人文、区位综合优势,探索形成更多制度创新成果,推动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用好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发挥三星、美光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支持陕汽、隆基、法士特、爱菊等本土优势企业走出去,积极探索发展海外仓、保税维修、离岸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

●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提升服务贸易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建设,打造国际仲裁中心。

●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800亿元、增长10%以上。

——加快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

●按照港产港贸港城一体化的思路,深入实施西安港扩能优化行动。

●完善智慧口岸功能,落实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加快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二期建设,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

●积极拓展多式联运,持续提升长安号运行质效,深化“长安号+境内外城市港口”模式,加密“+西欧”线路,以日韩为重点培育东向通道,深度融入全球港航体系和物流网络。

●推动陆港空港协同发展,建好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集散中心。

美丽乡村促振兴,农村展现新面貌。(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旭东 摄)

着力点5

精细化管理

着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建设更有韧性更加宜居的品质之城

——深入开展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

●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补齐城市路网、管网、电网等短板。

●抓好地铁7条在建线路建设,年底前6号线二期试运营。

●实施二环三环路扩能提升工程,启动北辰大道北延伸、西户路、东临路等快速路工程,推进地铁、公交、快速路和城市慢行系统协同衔接。

●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推动地下综合管廊断点打通、连网成片。

●按照“同城同网”原则,统筹推进政府和城燃企业应急调峰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液化天然气(LNG)应急储备调峰项目。

●集中攻坚65座变电站及配套电力沟道建设,确保按期建成投用。

●全年城建投资完成1100亿元以上。

——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按照“政府主导、科学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防范风险”原则,稳妥有序推进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改造,着力解决基础配套、公共服务、消防和公共卫生等隐患问题。

●深入开展城市“双修”,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让文化融入城市肌理,启动实施幸福林带周边区域、洒金桥等重点片区改造。

●深入开展违建拆除整治攻坚行动,不断提升城市之美。

——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

●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城乡社区(村)阵地建设,夯实基层治理力量,强化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

●开展物业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提升物业服务管理水平。

●加强停车综合治理和交通秩序管理,持续开展医院、学校、景区周边交通秩序整治。

●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综合指挥中心,启动建设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与协同调度平台,让城市运行更智慧、更高效、更安全。

●加强市、区县、镇街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支持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等健康发展。

周至猕猴桃成为村民“致富果”。(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郝钟毓 摄)

着力点6

文化建设

着力加强文化建设

增强城市软实力和归属感

——坚持文物保护优先

●加强考古调查研究,实施太平遗址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快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基地和文物库房建设。

●加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持续提升秦始皇陵、汉长安城未央宫、大明宫等大遗址保护展示水平,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

●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实施革命文物主题保护展示工程,让文物“活”起来。

●落实“四严”要求,确保文物安全。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推动文旅产业集聚发展,市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达到150个。

●持续提升《长恨歌》《梦长安》《驼铃传奇》《西安千古情》等品牌演艺影响力,打造演艺之都。

●推进碑林历史文化街区、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兵马俑文旅度假区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

●开通慢享西安·城市观光车,打造北院门、嘉会坊、永宁门等特色夜游板块,提升大唐西市、西影艺术中心等文创聚集区品质,构建“一核两廊八板块”文旅融合发展格局。

——加强文化交流互鉴

●策划承办高规格、高层次会议会展,办好西部文博会、丝路国际电影节、国际音乐节、国际戏剧节、国际舞蹈节等品牌活动。

●充分利用“东亚文化之都”等对外交流平台,发挥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旅游委员会纽带作用,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在文化旅游、文物考古、历史研究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持续增加群众文化获得感

●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办好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

●组织开展西安交响乐团大雁塔户外公演、“红五月音乐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实施文化惠民演出。

●推出《寻找刘文西》《山河无恙》等文艺新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加快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加强十四运场馆赛后运营管理,举办西安市第十七届运动会,创建国家综合体育训练基地。

●加快建设西安国际足球中心,积极做好2023年亚足联中国亚洲杯西安赛区各项筹备工作。

着力点 推进高质量发展

农业机械化助力“三农”快速发展。(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郝钟毓 摄)

着力点7

乡村振兴

着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

●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

●实施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行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稳定。

●进一步丰富百姓“菜篮子”,积极实施设施蔬菜建设与提升工程,稳定生猪产能,加快推进渭北农产品物流城规划建设,确保蔬菜及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强化粮食安全教育,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和反食品浪费行动。

——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持续抓好特色产业集群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推进临潼石榴、周至猕猴桃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试点,加强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控防治。

●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高素质农民队伍,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加快发展智慧农业。

继续做好“双减”工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冯炜 摄)

——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认真对标国家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评价指标查漏补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

●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深化太仓—周至协作,支持脱贫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和社区工厂,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

●统筹提升镇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深入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充分挖掘村庄历史人文典故和自然资源优势,打造11个市级美丽村庄示范片区。

——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周至、蓝田)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不断提高发展整体性、协调性。

●推进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做好县城空间规划和市政设施配套,大力提升县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能力,推动高中教育向县城集中,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

●落实省“一县一策”事项清单和“一县一业”行动计划,打造县域首位产业集群。

●加快西咸新区、高陵、阎良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接合片区建设。深化“三变”改革,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村群众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环城公园水清岸绿,市民沿河道健身锻炼。(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郝钟毓 摄)

秦岭风光美如画。(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窦翊明 摄)

着力点8

绿色发展

着力推动绿色发展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加强秦岭生态保护

●严格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规划,巩固峪道峪口整治成果,强化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用途管制,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积极参与秦岭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做好重点群体高质量就业工作。(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窦翊明 摄)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抓好第二轮中央及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积极参与汾渭平原及关中地区大气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提升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能力。

●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三基地一中心”建设,提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废弃物等固体废弃物处置能力。

●深入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新建改造9座污水、污泥处理厂,污泥处置能力达到2800吨/日,实现“日产日清”。

●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前移关口管控污染风险。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实施“双碳”西安行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和“两高”产能。

●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充电设施配套建设,新建公共(专用)充电场站30个。

●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装配式建筑占比不低于30%。

●积极推进西咸新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

检查设备,确保用户安全平稳用气。(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翟小雪 摄)

着力点9

民生实事

着力办好民生实事

让百姓生活更美好

——坚持就业优先促进增收

●精准做好就业援助、创业扶持、技能培训等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高质量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4.5万人。

●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

●拓展城乡居民增收渠道,积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继续做好“双减”工作,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

●新建、改扩建学校116所、新增学位10.5万个。

●深入推进“名校+”工程,持续加大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工作力度,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双达标”工作。

●搭建智慧教育大平台,创建市级智慧校园40所。

开展食品安全检查,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明 摄)

着力点10

发展和安全

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

积极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压紧压实“四方责任”、落细落实“四早”措施,科学精准从速处置局部突发疫情,不断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效能。

●建立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转换机制,完善重大疫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流调溯源、检测检验、医疗救治、隔离场所、物资保障体系,推进“三公(工)”深度融合。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提高早期发现和预警监测能力,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

●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健全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加强重要物资储备和产能保障,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送得到、用得上。

●优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推进市级重点医院、救治基地、平急结合传染病院和区县疾控中心建设,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救治网络,年内建成市疾控中心新院区,全市核酸日检测能力达到200万管。

●加大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建立疾病控制和卫生应急培训基地,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队伍。

坚守防疫一线,核酸检测有速度。(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窦翊明 摄)

——建设高水平“健康西安”

●优化医疗服务体系,推动三级医院帮扶支援或托管区县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紧密型医联体,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进一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创建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

——落实“房住不炒”要求

●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继续抓好住房租赁试点,有效增加租赁住房市场供给,年内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8.8万套(间)。

养老助餐服务暖胃更暖心。(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旭东 摄)

——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

●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

●切实做好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抚恤工作。

●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推进三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城乡养老事业,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保障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合法权益。

●加强民生兜底保障和困难群众救助,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扎实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航天城院区为城南区域百姓就医提供有力保障。(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明 摄)

——毫不松懈抓好公共安全管理

●推进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试点。

●扎实做好城镇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持之以恒强化危化品、道路交通、建设施工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

●巩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成果,完善食品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和安全应急体系。

●加强城市应急能力建设,建立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完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应急指挥体系,超前布局城市应急救援和物资储备系统。

●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文/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端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来源:西安新闻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高陵比亚迪招工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