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plus司机四个月赚翻,是比亚迪的打工皇帝还是另有隐情?
春节后的汽车市场可谓风起云涌,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这不,比亚迪秦plus的一波降价操作,就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有网友表示:“真是扎心了!我9.98万贷款买的秦plus,四个月滴滴司机生涯才赚了2万,这下全给比亚迪打工了。”看来,这次降价不仅让老车主心疼,也让准备入手新能源车的消费者开始犹豫了。
实际上,这次春节长假,新能源汽车的短板暴露无遗。想象一下,北方的冰天雪地里,有车主因为堵车整整在高速上待了4天5夜,光充电就花了2000多块。而在海南的骄阳下,也有车主因为港口拥堵,等待上船的时间长达2天1夜,最后还得花费5000多元进行电车托管或托运。
这一切,都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新能源车。网友们纷纷警告说:“电车靠不住,尤其是冬天和春节这种高峰期,跑长途更是让人崩溃。”甚至有网友表示,看到比亚迪秦plus从11.38万降到7.98万,降了整整3万,都够冲十年电了,这谁还敢买新能源车啊?
不得不说,这次春节长假确实让新能源车的弊端一览无余。除了之前提到的充电时间长、续航里程短等问题外,新能源车在极端天气下的表现也让人担忧。像湖北等地的大雪天气,电池无法完全激活,空调只能开到6到7折,这对于在寒风中等待的车主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海南的情况更是让人瞠目结舌。琼州海峡限制新能源汽车上船过海,原因是担心新能源车在高温暴晒和充电不当的情况下引发自燃,危及船上其他乘客的生命安全。这无疑给新能源车泼了一盆冷水。
面对这些问题,有网友表示,除非未来电池技术有重大突破,比如充电5分钟就能续航1000公里以上,否则他们是不会考虑换新能源车的。这也反映了当前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的疑虑和担忧。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和经济性带来的优势。但是,在追求绿色出行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在春运这种高峰期和极端天气下,新能源车的短板更是暴露无遗。
因此,我认为对于想要购车的消费者来说,不妨先观望几年,等新能源车技术更加成熟、价格更加亲民时再考虑入手。而对于已经购买新能源车的车主来说,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规划,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总之,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出行的重要方向之一,其发展和普及还需要时间和努力。我们期待在未来能够看到更加成熟、稳定的新能源车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环保的出行选择。
最近,不少车主都在热议一个话题:船舶运输公司是不是歧视新能源汽车?说实话,这个问题还真不是空穴来风。但事实上,这些公司可不是无缘无故地“歧视”新能源车,他们可是在执行一项严格的规定——《琼州海峡新能源车辆滚装运输作业指南》。
这个指南明确要求,运输新能源汽车的比例不能超过10%,而且每艘船上最多只能装18辆新能源车。不仅如此,这些车还得乖乖地放在船尾。为啥要有这么严格的规定呢?原因嘛,就是新能源汽车那大块头的电池。在高温和碰撞下,这电池就像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再加上渡船在海上行驶,难免会遇到绑扎不牢、恶劣天气等情况,这新能源汽车自燃的风险就大大增加了。
所以说,这些规定可都是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虽然这些规定让新能源汽车行业有些头疼,但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新能源汽车虽然技术进步飞快,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这不,2024年开年,比亚迪就首先扛不住了。为了应对市场的质疑和挑战,他们不得不做出让步,宣布plus降价25%。这一下子就让其他车企也感到了压力,大家不得不擦干眼泪,面对现实的挑战。
但话说回来,这次降价也算是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虽然新能源车在应用上还有些问题,但咱们也不能否认它的优点和潜力。所以,大家在选车的时候,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情况来做出选择。
总之,这次新能源汽车的遭遇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咱们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安全问题。只有这样,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我们出行的好帮手。
先换比亚迪秦55公里最低配来跑滴滴怎么样?网友:压力大
中年男车主的生活压力 大家给点建议
36岁刚刚失业,无房贷和车贷,存款45万左右,现在油车跑滴滴。先换比亚迪秦55公里最低配来跑滴滴怎么样?现在压力大。
下面网友们留言的对吗
1:我跟你一样,我换的荣威D7混动低配来跑,落地10.9万,每天冲二次电,跑400-450块钱,跑七个小时,油费电费每天平均花费80块,中午买三个包子将就下,早晚自己做饭吃,去年用的老捷达还得天然气跑的,收入差不多就是车不行,今年终于换车了。距离我10 0万存款目标越来越近了,25年可以实现。成都市一套地铁口小套二,2014年买的总价33万已经全部还清,目前价值180万(历史最高260万,这二年跌了,目前主要出租月收入1900,自己住在资阳跟爸妈住,一家五口人住,社保15年已经交清,21岁毕业,工作了15年全程央企,社保基数挺高的)努力存100个,压力小点,我有时候不想跑车我就去送外卖,外卖也挺赚钱还锻炼身体,跑车坐久了也难受
2:我来给点建议。
一、在眼下的时局,千万不要拿来做生意!千万不要炒股!千万不要跟人合伙!
兄弟切记![机智][机智][机智]
二、你手上的45万,可以分成三部分。大头存进国有四大银行(放进去就行了,不要乱动,不要存小银行尤其是城商行或村镇银行这类);一部分换成实物黄金(金条,不是黄金首饰或工艺品);另外一部分换成外汇现金。
三、先租车,试一下自己是否适应滴滴这种职业,能坚持有钱挣再换车。
四、实在不行就找个班上,哪怕工资低点,有单位交社保,蛰伏,等待时机。
3:我就是开网约车的,各地情况不一样,这位兄弟已经用油车在跑网约车了,说明他那里行情还不错,这些瞎操心的就别出馊主意了,兄弟,跑网约车当然要用纯电车型,你说的秦最低配纯电续航好像只有五十多公里,这和油车好像区别不大啊!而且你在南方,对电车很友好,买一台纯电吧,跑几年有了新的工作或者投资完全可以转回非营运,私家车也是需要的!
4:现在网约车没法干!拿郑州来说,一小时合到三十块钱!有时候长时间没单子根本合不到三十,一天在线时长十三四个小时能有四百都不错了!一个月三十天咋可能天天四百?不休息?没别的事?算下来一个月挣一万吧,除掉租金三千五六,然后除掉充电一千出头,总共支出按五千算,还能落多少?算下来每天十四五个小时只挣不到二百!开车操心还大!有个事故都要扣钱!退车时才得找你毛病呢!去上班要是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也不止这点钱吧?所以说这行适合五六十岁有养老金给家闲着没事的!
5:不建议网约车,我没提车之前有个习惯,每次打车都会和司机聊天,十几年一直都是,总的聊下来,滴滴现在根本赚不到钱,新能源也是,不开特价车没单,开了最后到手剩不了多少,油车亏本,电车微利,甚至有130货车司机转过来做,我这边是最早的一批北汽车,现在想卖卖不掉,1、运营年限和里程过大半不卖到期只有强制报废,2、首任车主电池终身保卖了就失效。只能继续捆绑上面开
6:如果决定长期跑,滴滴就买纯电
如果只准备跑一段时间,然后再去找工作,就买混动dmi[大笑][大笑]
7:找个合适的工作上班吧,稳定了再整个兼职开车吧,这样可以劳逸结合,专职跑滴滴先不说赚多少钱,把身体累坏了,还不够看病的
卖一辆车只挣8600元?比亚迪哪来的勇气
近日,关于比亚迪利润空间是否太低,网络上出现了不少讨论。
比亚迪2023年报显示,公司全年营收为6023.2亿元,同比增长42.0%;净利润达到300.4亿元,同比增长80.7%。
有媒体分析各项数据后估算得出,比亚迪单车利润约为8600元。
这意味着,2023年比亚迪平均每卖出一辆车,能赚取的钱居然连一万都不到。“比亚迪卖一辆车净赚9000元”的话题也一度冲上了微博热搜榜,不少网友甚至还调侃称“希望比亚迪能多赚点”。
作为全球电动汽车领军者,比亚迪在全球腾飞,甚至在2023年四季度电车销量赶超特斯拉,成绩亮眼。今年春天,比亚迪还高举“电比油低”的标语,大打价格战,以实际行动助力油车进入“生命倒计时”,颇有中低端车市霸主之魄力。
但谁能想到,如此耀眼的比亚迪,日赚8000万,单车利润却低得让人跌破眼镜,也说明汽车市场卷到了什么地步。要知道,同样是卖车,特斯拉的平均单车利润接近6万元,是比亚迪的六倍以上。
2023年车企单车利润排名。来源:易车网
比亚迪,卖得太便宜?
实际上,单车利润较低的,并不只比亚迪。
这与车企的定价策略有关。同为“自主三强”的吉利和长城,2023年单车利润分别约为3200元和5700元,较上年均有所下滑。
中国车企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在卷到极致的市场中,薄利多销是企业的合理策略。
在争夺中国汽车市场份额的关键节点,比亚迪“价格屠杀”的行为有点激进,但不算奇葩。除比亚迪之外,蔚来、问界、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也推出了不同力度的优惠。加速下沉以抢夺市场份额,成为车企的共识。
即便如此,比亚迪似乎显得“太不赚钱了”。单车利润仅8600,比亚迪却仍打起“价格战”,秦Plus起售价甚至直降2万,换谁都要问一句:“比亚迪,谁给你的勇气?”
其实,比亚迪的利润被低估了。
首先是计提折旧上,比亚迪非常激进,2023年总计计提折旧了377.15亿元。比亚迪刻意调紧财务确认方式,令账面利润显著减少,但也为未来几年的利润压力留下了空间。例如将动力电池生产设备的长期资产折旧/摊销年限统一缩短为3年(3-12年为正常区间),由此造成的2023年全年净利润减少预计为28亿元。
其次是研发费用方面。虽然单车利润微薄,但比亚迪一直都不吝惜在研发上的投入。2023年,比亚迪研发投入399.18亿元,同比增长97.39%,几乎翻倍,而且是2019年的接近5倍。而且,比亚迪的研发投入比特斯拉要多出111.8亿元,而在前一年,2022年比亚迪的投入是186.5亿元,彼时要比特斯拉少25.6亿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资本化研发投入占研发投入比例仅有0.86%,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即便是2022年,这个数值也只有7.76%,而同年长城是62.53%,长安是23.99%,广汽是78.26%。
资本化比重越高,扣除金额就越少,相应的账面净利润显得更“好看”一些,这也是比亚迪看起来“不赚钱”的原因之一。比亚迪399.18亿元的研发投入,基本没有资本化,也就是不计入未来三年的成本之中。
有不少分析都指出,比亚迪在财报里“藏”了不少利润。以上述的研发投入为例,如果资本化率提高到80%以上,净利润将提高320亿左右,甚至比2023年的净利润还高!
说到这不得不感慨一下,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多年坚持自主研发,曾一度依靠国家补贴收窄亏损,也有过困难时刻。五年前,比亚迪平均每卖出一辆车能赚到约1100元净利润,而如今能赚到8600元——这还是被大幅低估之后的数据。
图源:晚点Auto
薄利之后,“多销”了吗?
薄利的目的,最终是要“多销”。
最新的一份比亚迪产销数据显示,第一季度的总销量为62.6万辆,同比增长13.4%,其中纯电动车30万辆,比去年四季度的52.6万辆下降42%,但同比增长了36%。
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是——比亚迪还卖得动吗?
外媒怎么看?英国《金融时报》抓取“比亚迪纯电动汽车环比下降42%”的信息作为标题;《日经亚洲》则在标题上写道:“在整体销量下降的情况下,特斯拉从比亚迪手中夺回了电动汽车桂冠。”
就连马斯克也要以比亚迪为例,来为特斯拉一季度的糟糕表现开脱。
特斯拉一季度表现如何?全球累计交付量为38.7万辆,同比下滑8.53%,环比去年四季度下跌20.2%。这是特斯拉近4年来单季度交付量首次同比下降,也是过去5个季度最差的表现。
路透社指,即便是降价促销,特斯拉也无法激起更多的需求,一季度的表现被看作是一场“灾难”。《华尔街日报》则刊发题为“特斯拉如何从一车难求落到为卖车发愁?”的分析文章,颇有落井下石之意。
特斯拉的糟糕超出市场预期,但马斯克居然要拉同行下水,说比亚迪也很糟糕,真是如此吗?
首先,比亚迪无论是纯电车还是总销量均保持同比增长。之所以纯电车的销量环比下降,一是去年四季度销量火热造成的高基数,二是今年以来全球市场出现温差所致。况且,一季度往往都是车企的销售淡季。比亚迪和特斯拉两家巨头出现同样的环比下降,足以说明并非个别企业的问题,市场因素有很大影响。
比亚迪生产基地
其次,分月份来看,比亚迪的价格战策略正在生效,效应仍在显现。首三个月比亚迪销量分别是20.15万辆、12.23万辆和30.25万辆,而去年同期销量分别为15.13万辆、19.37万辆和20.71万辆。
尤其是3月,比亚迪销量突破30万,同比增长46.06%,环比强势增长147.34%,表现绝对不算差。
因此,特斯拉虽然在纯电动车销量上反超比亚迪,但一季度的业绩无论同比还是环比均出现下跌。在这种情况下,马斯克还要拿比亚迪当挡箭牌,明显有些说不过去,毕竟比亚迪无论是纯电还是总销量都是同比增长的。比亚迪重回30万销量线,就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增速放缓,遇冷的不只是比亚迪和特斯拉。一方面,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正逐渐超越尝鲜阶段,进入针对价格敏感的普通消费者阶段。其次,一些国家正在减少购买电动汽车的激励措施。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电动汽车市场将衰退。据瑞银分析师预测,2024年欧洲和美国的电动汽车销量预计将比2023年分别增长10-15%。国际社会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仍然存在缺口,但全球范围内供需匹配需要一定时间。
自主品牌,注定低端?
实际上,随着比亚迪在全球腾飞,无论是国产新能源汽车国际认可度,还是比亚迪等中国车企的品牌形象,近些年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近期,有博主在“小红书”上发帖称,在北京偶然见到一辆“不太一样”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车牌号为“330·001使”的比亚迪汉。不同于一般新能源汽车使用的绿色牌照,专用于涉外车辆的黑色牌照与比亚迪汉的“梦幻联动”,可谓十分吸睛。
该车其实是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的专用车。该帖的博主也惊呼“万万没想到联合国驻华最高代表坐的001号车居然是比亚迪汉”,并笑称“比亚迪快冲啊,不宣传糊涂啊”。
不过,这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毕竟,一提起比亚迪,不少人总会联想到网约车。要知道,比亚迪凭借高质量与低价的优势,一度占据了网约车市场的半壁江山。甚至还有网友揶揄道:“原来联合国使节下班了也开网约车”。
当然,玩笑归玩笑,但玩笑背后也反映出国产汽车全球腾飞的困境所在。
作为全球电动汽车行业老大,比亚迪的国际认可度越来越高,品牌形象也在逐步升级——从过去“网约车专用”的形象,摇身一变成为“外国使节用车”乃至“总统座驾”,二者大有不同。
比亚迪总裁王传福曾经说过:“打造与比亚迪技术地位相符的品牌形象,打造令人尊敬的世界级品牌,是我们奋斗的方向。”王传福这一番话,可谓是雄心壮志也不为过。
在消费者心中,任何商业品牌都有高端与低端之分,价格是最常见的评价标准,但未必是唯一的标准。作为比亚迪高端车型的仰望U8已经卖到了一百万人民币,但市场上的大部分消费者显然并未将比亚迪与所谓“高端豪华品牌”相联系。
打个比方,同样是一百万的预算,究竟是买比亚迪,还是买保时捷卡宴,恐怕对于大部分中国消费者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很困难的抉择。更何况,一提起高端,消费者潜意识里大多会联想到合资品牌、国际大牌,很难联想到国产汽车品牌。
中国消费者的思维惯性,显然是改革开放以来由合资品牌主导的汽车市场所致。相应的,要改变这种思维惯性,不仅需要车企的努力,同样需要市场不断“教育”消费者,重塑消费者的心理和习惯甚至是认知,这都需要漫长的时间。
来源丨“趋势捕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