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汽车技术专利

攻克超声刀关键技术,比亚迪为啥什么都做?它藏着万亿市值的秘密

今年6月份,比亚迪公布了一份专利,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份专利既不是关于造车的,也不是关于电池的,而是一份“超声骨刀”的专利。

比亚迪为什么放着一堆的汽车订单不造,跑去跨界造医疗器械?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比亚迪市值突破万亿,成为国内第一车企的秘密。

比亚迪为什么要造超声骨刀?

王传福说,“比亚迪是一家有责任的企业,我们的使命,就是用技术创新,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句话,就是比亚迪为什么,要跨界造超声骨刀的原因,也是比亚迪市值突破万亿元的秘诀。

超声骨刀,是一种新型的手术器械,使用的时候,让刀头以每秒55000次的超高频率震动,产生高强度的聚焦超声,用来切割牙齿、骨骼等坚硬的人体组织。

在这么高频的震动之下,即便是人体内最坚硬的牙齿,也可以轻易地粉碎。

并且,超声骨刀还有一个神奇的特性,它可以精确地切割骨骼,却不伤及其他的组织。这是因为人体组织结构的不同,神经、肌肉、血管等组织比较柔软,对超声骨刀高频震动反而没什么感觉。

而且,超声骨刀还可以针对人体不同部位的骨骼,调节频率,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粉碎、切割。

所以,超声骨刀拥有伤口小、止血快、疼痛感轻等诸多优势。

凭借这些优势,超声骨刀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在牙科手术、骨科手术乃至脊柱微创手术中,都开始取代传统手术工具。

但超声骨刀也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价格比传统骨刀要高得多。

造成超声骨刀价格高昂的原因,除了超声骨刀结构更加复杂、精密之外,还与欧美在这一领域的垄断有关。

就在3月份,深圳市进行了一次医疗设备招标采购。在这次采购中,美国的强生、美敦力等国际医疗器械巨头,以每把2499元的“封顶价”,获得了超过10万把的订单。

而同期中标的赛诺微等国产品牌,不仅价格比强生低了300多元,采购量更是只有人家的三分之一不到。

如果国产品牌能够在质量和技术上,赶上欧美巨头,仅这一次采购,就能够节省超过三千万元。

而此次采购还只是一个缩影,在全国的整体层面上,欧美厂商更是长期垄断这一市场,80%的市场份额,都掌握在美国强生、美敦力等国际医疗器械巨头手中。

依靠技术和垄断优势,这些欧美厂商赚得盆满钵满,而这些钱,说到底,都是来自无数的国内患者,来自每个人都要交的医保基金,我们急需有人突破欧美企业的垄断。

但是,造超声骨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超声骨刀的技术难点,集中在几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材料工艺上,想要让刀头承受住,每秒几万次的超高频震动,普通的材料都无法胜任,只有用钛合金制成的刀头才够用。但是,钛合金的先进加工技术,一直掌握在美国企业手中,国内厂商的技术实力很有限。

除此之外,超声骨刀还使用了,压电陶瓷材料。而这一领域,更是美国和日本的强项,美日组成的科技联盟,掌握了全球近50%的市场份额。

第二个,就是超声骨刀中的电气元件,超声骨刀需要把电能,转化为刀头震动的机械能,再转换成超声波。

这些转化,需要通过换能器和超声发生器来实现,在这些电子设备上,国内与美国,也存在较大差距。

第三个,就是对超声骨刀整体架构的整合,这一方面,甚至可能是我们与国外差距最大的地方。

别看只是一把小小的骨刀,它的内部,其实包含了先进材料、复杂电气元件以及能量转换,几乎囊括了精密制造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想要将这么多部件整合到一起,甚至实现优化,是一件难度非常高的事情,没有足够的技术研发、多年的经验积累,想要追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是很困难的。

而比亚迪这次拿出的专利,针对的,就是我们这些薄弱环节。

比亚迪在超声骨刀的整体结构上,改变了超声骨刀的重量分配,从减轻了使用时的震动。

这说明,比亚迪已经有了,对超声骨刀整体架构,进行整合的技术与信心。

除此之外,比亚迪还尝试着,用国内更熟悉的陶瓷刀头,取代钛合金刀头,试图突破欧美的材料封锁,找到一条超越欧美厂商的新道路。

比亚迪此次跨界造超声骨刀,无疑是践行了,“用技术创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理念。

那么,这一理念,与比亚迪市值突破万亿元,又有什么关系呢?

比亚迪凭什么做到万亿市值?

6月10日,比亚迪的市值,突破了一万亿元,成为了国内第一,世界第三大的车企。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有人说,是因为比亚迪不仅仅是一家车企,他还同时涉足了电子代工、电池制造、医疗器械等等多个领域,并在这些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但这其实只是表面而已,我们想要知道的是,比亚迪凭什么能够涉足这么多行业,还能同时取得成功?

其实很简单,比亚迪靠得,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理念:人民需要什么,比亚迪就造什么。

用王传福的另一句话来说,就是,“作为中国制造业的耕耘者之一,在人民有需要的时候,我们应该站出来”。

为什么这么说?就让我们从超声骨刀,一层一层地剥开比亚迪的产业布局,看看这背后的逻辑。

比亚迪在今年6月份拿出了超声骨刀的专利,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从事医疗器械生产行业,需要通过国家审批,拥有相应的资质才行。

而比亚迪作为一家车企,他的医疗器械生产资质是从哪来的呢?

这就得说到,2020年疫情刚起的时候了。

大家都经历过那个时期,也都知道,当时全国上下对各种医疗物资的渴求。特别是口罩,一个都要卖到几十块钱,到了“一罩难求”的地步。

而这个时候,比亚迪与很多企业都接到了国家的任务,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转产口罩,满足供应。

而比亚迪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短短三天时间,比亚迪就画出了,自动化口罩生产线的设计图;更是在七天内,就制造出了整套的生产设备。

紧接着,比亚迪就在,深圳龙岗的电子代工厂里,从无到有地,建立起口罩生产车间,开始高速生产口罩。

仅仅一个月之后,比亚迪的口罩产能,就提高到了500万只/天,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口罩生产商之一。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比亚迪通过了国家医疗器械生产评审,获得了医疗器械行业的生产资质。

可以说,是疫情时,人民的需要,让比亚迪涉足了,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医疗器械行业,成为了今天的世界第一大口罩生产企业。

而这背后,其实又有个疑问,那就是,比亚迪为什么能够这么快就转产口罩,产量还这么大?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比亚迪是世界第二大的,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代工厂。电子代工厂本来就要求无尘、无菌生产,是最适合转产医疗器械的工厂。

而比亚迪又拥有一支数量庞大(仅电子工程师,就超过12000人),经验丰

富的工程师团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拿出设计图,制造出生产线。

而比亚迪的电子代工能力,同样诞生自满足人民需求的理念。

比亚迪的电子代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的电子代工行业,都被富士康、和硕、纬创等台资企业所垄断。

而这些台资企业,对内疯狂压榨员工,压低成本;对外,则不断宣扬自己对中国的重要性,以此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

比如说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就曾对外表示,“假如富士康离开中国,大量的中国企业都要倒闭”。这等于在说,中国的手机、电脑等电子行业,离不开富士康。

与此同时,富士康还奉行“苹果优先”的策略,无论是产能,还是先进工艺,各种资源都优先向苹果公司倾斜。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产手机品牌想要跟苹果竞争,就必须绕开富士康的代工,国内急需拥有自己的电子代工企业。

比亚迪看到了这一需求,2002年,王传福成立了比亚迪精密制造公司,专门从事电子代工业务。

比亚迪精密制造刚一成立,就与富士康杠上了,不仅高薪从富士康挖人,而且从富士康手中抢下了摩托罗拉、诺基亚等一批电子行业巨头的订单。

而随着国产手机品牌的崛起,比亚迪还帮助国产手机降低成本,提高工艺。

2014年,小米CEO雷军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要用304不锈钢,来做小米4的手机中框。在当时塑料和铝合金机身为主导的手机市场,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决定。

因为虽然不锈钢金属机身,在结构强度、耐腐蚀、质感上都更胜一筹,但技术难度也很高。

一块金属边框,要经过几十道制程,100多道工序,才能锻造成形,整个工艺流程长达32个小时。

所以,仅仅这一块不锈钢板,富士康给出的加工价格,就高达400元,少一分都不行。对于追求极致性价比的小米来说,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预期成本,无法接受。

而小米又不想放弃不锈钢金属边框的设计,这时,比亚迪站了出来,给出了320元的报价,比富士康整整低了20%。

而比亚迪敢于提出这样低价的底气,是比亚迪比富士康更强的,金属加工技术。

早在2011年,比亚迪全球首发了,PMH纳米注塑技术,专门用于手机金属后盖的生产。凭借这一技术,比亚迪在2013年,就制造出了世界第一款金属后壳的手机。

比亚迪用事实告诉富士康:中国从来没有离不开富士康,而是富士康离不开中国。

在比亚迪代工的帮助下,国产手机品牌不断崛起,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上手机种类最丰富,价格最便宜的市场,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

与此同时,比亚迪的电子代工业也跟着水涨船高了:

截止到2021年,比亚迪电子的金属结构件销量,已经高达2亿件,占到全球Android手机总金属出货量的三分之一。

比亚迪仅旗下工厂,每年就可以组装1亿台手机,每10台手机中,就有2台与比亚迪有关。

比亚迪满足人民群众的“手机自由”需求,而中国市场,反过来也让比亚迪在电子代工行业,成为世界第二。

同样的事,还发生在比亚迪现今最火热的新能源汽车领域。

从电池到造车

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快速崛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比亚迪既有多年的造车经验,又有自己的先进电池技术。两者结合,造就了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独一无二的优势。

而这两点,同样来自“制造业要满足人民需求”的理念。

1990年代,在珠三角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电子产业是最大、最火热的行业之一。

而伴随着国内电子产业的崛起,国内对电池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但是,当时的电池产业中,日本的三洋、松下,韩国的LG等公司,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是绝对的霸主。

国内的电子行业想要降低成本,与外国企业竞争,就必须拥有自己的电池产业。

1995年,王传福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辞职,决心在电池行业闯出一片天地,打破日韩企业的垄断。

而这一目标,很快就实现了。刚成立不久的比亚迪,就靠价格和品质的优势,从全球最大的电池厂商——日本三洋电池手中,抢走了台湾最大无绳电话公司的订单。

而从这之后,依靠技术和成本上优势,比亚迪更是在电池领域不断攻城略地。

到2003年,比亚迪就击败众多日韩企业,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电池生产商,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国际巨头的订单,也从日韩转移到了中国。

而电池行业的转移,还让更多的企业,将生产线搬到了,配套更为齐全的中国,华强北等众多电子市场,也随之诞生,中国电子产业实现了腾飞。

比亚迪并没有只满足于,成为电池行业巨头,在同一时期,王传福还看到了人民群众对汽车不断增长的需求。

虽然国外的汽车不断进入中国市场,但是一辆桑塔纳都要卖十几万,汽车对普罗大众无疑是奢侈品。

能够拥有一辆平民价格,外观靓丽,性能不错的汽车,是人民群众最大的心声。

于是,2003年,比亚迪顶着众多的质疑和嘲讽,收购了秦川汽车,正式进入了汽车制造业。

2005年,比亚迪推出了其第一款车型——F3,价格只要4-7万元,却有着丰田花冠的外形,以及在当时较为优秀的使用性能,完美切合了大众的需求。

所以,F3一经上市就成为当年的热销爆款,在短短13个月内,就卖出了10万辆,成为当时的“中型车之王”,甚至胜过别克凯越、伊兰特等进口车型。

在f3一炮打响的同时,比亚迪就已经开始,布局电动车领域了。对于这一点,王传福曾表示,中国有70%以上的石油都依靠进口,进口的石油有7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和南海;而这些石油中,又有70%都被用于汽车燃料,

从这三个70%可以看到,电动车必须要大力发展,或者说中国发展电动车,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紧迫性。

正是在这种紧迫性之下,在2006年,比亚迪就推出了F3e电动汽车,这是比亚迪的第一款电动车,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款,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汽车。

就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比亚迪以超过20万辆的销量,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不需要我们赘述了。

一路看下来,无论是医疗器械、电子代工,还是电池生产、新能源汽车制造,比亚迪都遵循了人民需要什么,比亚迪就造什么的理念。

而从结果来看,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实现对国外垄断企业的突破,也让比亚迪在涉足的领域所向披靡,成就了比亚迪的万亿市值。

EV专利:比亚迪独领中国,跻身世界

中国纯电动汽车(EV)大型厂商比亚迪(BYD)正在提高国际存在感。日本经济新闻社(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在专家的协助下分析了比亚迪的纯电动汽车相关专利,结果发现,在中国企业中,其申请数量最为突出,在日美欧的申请也在增加。比亚迪自主开发的蓄电池“刀片电池”被其他企业的专利大量引用,有可能在中国乃至世界市场成为不容忽视的存在。

比亚迪将在欧洲启动销售的运动型轿车“汉(Han)”

比亚迪成立于1995年,最初涉足个人电脑等的电池业务,2003年进入汽车业务领域。2022年3月,比亚迪停产汽油车,开始专注于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V)。在中国,2022年上半年在包括纯电动汽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上,比亚迪超过特斯拉,跃居首位。

10月,比亚迪宣布在欧洲主要国家推出新款纯电动乘用车。将发布3款车,从此前的试销售转向正式拓展业务。还宣布2023年正式进入日本市场。计划以日欧为开端,将全球化纳入视野。我们借助专利探寻了该公司的优势。

在从事专利分析的日本知识产权图景公司(Intellectual Property Landscape,位于东京中央区)的协助下,我们分析了在中国销售纯电动汽车的中国4家主要企业的纯电动汽车相关的专利申请。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是比亚迪,为1557项。达到排在第2位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团(870项)的1.8倍。第3位是奇瑞汽车(640项),第4位则是上海汽车集团(448项)。

比亚迪在海外的申请数量也超过其他3家,可见该公司放眼于全球化。在欧洲申请了171项,占申请总数的比率为11%。在美国申请139项(8.9%),在日本申请49项(3.1%)。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总计为870项,欧洲为58项(6.7%),美国为33项(3.8%),日本仅8项(0.9%)。此外,奇瑞汽车仅为数项,上海汽车几乎为零。

按时间顺序来看,比亚迪的申请开始增加是在2016年,达到203项,增至2015年的3.5倍。2016年挖来在德国奥迪设计部门担任一把手的设计师,吸引了优秀人才。专利申请随后也持续增加,到2020年达到349项。

另一方面,其他企业的行动则较比亚迪落后数年时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的行动变得活跃是在2018年,申请数为98项,相比2017年增至3.8倍。知识产权图景的首席执行官(CEO)山内明认为“目前在中国企业之中,有能力通过纯电动汽车打入世界市场的只有比亚迪”。

我们还分析了比亚迪的专利在多大程度上被其他企业关注。分析在其他企业专利中的引用次数可以发现,最多引用比亚迪专利的是丰田,达到103项。规模逼近特斯拉专利的146项。奇瑞汽车为29项,上海汽车仅为9项。山内表示“即使在专利质量上,比亚迪也压倒其他中国企业”。

实际上,丰田对比亚迪的技术实力给予高度评价,双方具有合作关系。丰田还在10月发布消息称,近期携手比亚迪推出面向中国市场联合开发的纯电动汽车“bZ3”。

知识产权图景根据引用数等,对影响竞争力的申请专利排出名次,结果“刀片电池”相关技术排在首位。这是正极采用磷酸铁的锂离子电池,不仅安全性高,还无需使用昂贵的钴和镍。

日本企业和韩国企业具有优势的采用镍、锰和钴的“三元”锂离子电池具备较高的能量密度,容易提高续航距离等的性能。而比亚迪的战略是在电池的形状方面下工夫,通过形成扁平细长的形状来实现小型化,借助这一点与对手竞争。据称安全性卓越。除了用于计划在欧洲和日本上市的纯电动汽车之外,还将搭载于丰田在中国市场推出的“bZ3”。

通过分析,有关蓄电池周边技术的比亚迪的优势浮出水面。关注焦点是有关充放电的技术。知识产权图景针对中国4家企业以及在中国市场上演王者之争的特斯拉等5家企业,根据引用次数等,对充放电相关专利的重要度排出名次。

从前10项来看,特斯拉和比亚迪分别占5项。第1位是2013年比亚迪申请的专利,这是在不使用昂贵的转换装置的情况下支持多种电源标准充电的技术。在德国奥迪、美国福特和韩国现代汽车等其他企业的100多项专利中得到引用。有助于纯电动汽车与纯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与供电网等连接起来的电力互通。

比亚迪在对于纯电动汽车行驶方面尤为重要的热管理的相关专利上也正受到关注。电池要在适当温度下发挥性能。通过2017年申请的专利,比亚迪显示出细致掌握电池的状态、控制加热和冷却所需的电力、准确调节温度的技术。

提升安全性的措施也受到关注。比亚迪于2017年申请了在发生事故时用于保护蓄电池的车身结构的相关安全技术。

调查公司MarkLines的数据显示,中美日欧等14个主要国家的纯电动汽车等的销量9月达到95.5万辆,占汽车销量整体的比例为17.8%。这一比例在2020年9月仍为5.0%,由于着眼于脱碳化的各国对汽油车的限制政策,纯电动汽车销量正在增长。有预测称从2022年的纯电动汽车销量来看,比亚迪将仅次于特斯拉,排在第2位。

在除中国以外的纯电动汽车市场,特斯拉一枝独秀,欧洲和日韩的企业在其身后追赶。今后,比亚迪在欧洲和日本能在多大程度上扩大市场份额将成为焦点。山内认为“以通过祖业积累的技术为武器,比亚迪有望在世界市场也显示出存在感”。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福冈幸太郎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日经中文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汽车技术专利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