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本田70cc摩托车 经典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本田70cc摩托车 经典,本田70cc摩托车 经典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田的V4引擎传奇故事—从震撼的椭圆形活塞NR500战车说起(二)

上一期说到椭圆型活塞的NR500无法在GP500大赛立足。如果现在的Motogp允许使用椭圆型活塞的话,相信先进的计算机电子系统可以让它大有可为。虽然NR500的寿命短暂,但V4精神不灭,并延伸到多款强劲的赛道战马及民用车,唯独没有平民版的V4街跑,让不少V4迷感到失望。唯一解释是V4引擎复杂,开发费昂贵,况且HONDA已有成功的CBR1000RR,无必要冒险,现在让我们一起重温多款昔日HONDA V4战车。

由于日本国内实施马力限制,所以衍生了众多400CC版本的V4引擎,也是我们最熟悉的。

NR500繁殖力惊人,后代V4名驹众多,包括如今的motogp战车RC213V

除了始祖NR500和NR750是椭圆形活塞,其他后代都只使用传统圆形活塞。

本田许多V4引擎都是以齿轮来驱动凸轮轴

1982 HONDA VF750S SABRE运动型巡航车

1982 HONDA VF750C MAGNA休闲型巡航车

虽然HONDA NR500在GP500失利,但并没有打击车厂对V4引擎的信心,不过HONDA可能担心市场对V4市售跑车存有戒心,因此先以两款巡航型的VF750S SABRE及VF750C MAGNA测试水温,车辆很明显是针对欧美市场而设。

结果是反应一般,原因是玩大排量的骑士已深深被顺滑的直4街车吸引,其次是不想成为第一代V4的实验白老鼠,而且引擎的汽门出现不少机械问题,行驶中有时发出扰人的金属敲击声,使车迷对首代V4街车感到有些失望。

虽然VF750S SABRE及VF750C MAGNA没有跑车味,但配置了豪华及高科技的装备作招徕(以当时标准来说),例如有前卫外型及显示丰富信息的仪表板、专为V4设计下沉式化油器(传统侧吸式)、自动恒温水冷散热系统、水冷双凸轮轴16气门90度V4引擎、TRAC防俯冲前避震、SABRE版配置气压式回弹调校的Pro-Link尾避震、Magna版配置双筒避震、光纤防盗系统、可调角度的手把及免维修轴传动等等。

1984年,由于美国对700c.c.以上的机车征收高税率,因此本田推出减排版的VF700S SABRE,但同年还推出1,100cc的SABRE。

1982 HONDA VF750S SABRE

1982 HONDA VF750S SABRE

光纤防盗系统,被割断会自动报警。

由于布局太紧凑,第一代V4街车引擎出现不少问题,打击车迷信心。

排气量︰748c.c.

最大马力︰72ps

最大扭力︰6.1kg-m/7,500rpm

干重︰

VF750S SABRE 224kg

VF750C MAGNA 219kg

1982 HONDA RS1000RW,专为美国戴托纳200大赛和AMA大赛而生的公升战车

自60年代起,美国成为HONDA最大的外销市场,为了彰显实力及争取市场占有率,HONDA投放了大量金钱在美国的赛事上,而每年举行的DAYTONA 200英里大赛成为了各日本车厂兵家必争之地。

自1972年起,YAMAHA的2冲YZR500垄断了DAYTONA 200赛事,因此DAYTONA 200又被戏称“YAMAHA 200”。赛事主办方为了打破YAMAHA的垄断,在1980年后允许4冲1公升战车与2冲750cc及2冲500cc同场角逐殊荣。

1981年虽然多了日本4冲1公升战车参与,仍无法阻止YAMAHA 2冲的YZR500及TZ750的声势,HONDA当时派出直4引擎的RS1000参赛。到1982年,HONDA从失败的NR500吸取经验教训,开发针对DAYTONA 200的RS1000RW,新战车采用4冲V4引擎,排气量是1,024cc,马力达到惊人的150匹,由于车身庞大及采用水冷散热,因此被冠以"鲸鱼Water Whale"的称号。

HONDA RS1000RW

可是由于战车的马力太强劲,传统轮胎(对角线轮胎/X-PLY)的耗损速度非常惊人,即使车手斯宾塞及Mike Baldwin起步后遥遥领先,可惜在比赛期间频频更换损耗的轮胎,在大好形势下只夺得第二名,YAMAHA再次夺冠。最后迫使HONDA与BRIDGESTONE(普利司通)合作研发出全新的辐射式轮胎(Radial Tyre)。

虽然HONDA RS1000RW在1982 DAYTONA 200只夺得亚军,但在之后的美国AMA 、曼岛TT 及世界耐力赛中却频频报捷。

1983 HONDA VF750F是HONDA第一代750cc Superbike

美国销售市场对摩托车发展有一定影响,1983年举足轻重的美国AMA SUPERBIKE超级摩托车锦标赛及DAYTONA 200改变规则,排气量由1公升(1,025cc)改为4冲4汽缸750cc或2汽缸1,000cc,自此全球各地SUPERBIKE比赛及耐力赛纷纷仿效。

1982年HONDA VF750S SABRE及VF750C Magna面世后,HONDA在年底发表750cc的VF750F Interceptor截击者SUPERBIKE。当年的SUPERBIKE由生产性街车改装而成,没有大包围,除了新款HONDA VF750F Interceptor,同期还有Kawasaki GPZ750及SUZUKI GS750。

新款VF750F Interceptor的车头除了有猪头外,车底还有肚兜。鉴于采用跟VF750S SABRE相同的V4引擎,在高速退档减速后出现强劲的ENGINE BRAKE使得后轮摇摆或锁死,因此VF750F Interceptor是首台配上Slipper Clutch(防锁死离合器)的街车。同VF750S SABRE及VF750C Magna相同,由于凸轮盖容易出现异常损耗,除了在运作时使凸轮轴跳动外,更不断发出异响,最终解决方法是损耗后更换零件,这可以说是设计上的失误,因此令HONDA的V4再次蒙上一些阴影。

HONDA VF750F Interceptor也是首台采用摇篮式方形钢管车架,还配上前16吋后17轮框,后摇臂是铝合金制造,前后均为拥有调校功能的气压式SHOWA避震。

1983年美国AMA大赛由公升级改为750CC,本田使用VF750F参赛,拿下多个冠军。

1983 HONDA VF1100S SABRE

1983 HONDA VF1100C MAGNA

1983年,HONDA推出超过1公升版(1,098cc)的MAGNA及SABRE,强劲的加速力(约105匹)及充满战斗风格的外型,成为了肌肉型巡航车的典范。当年的传媒称她为都市战士(Urban Streetfighter),车辆更被美国本田改装成参与1/4英里直路加速赛。其外型及马力更启发Yamaha于1985年推出令人津津乐道的YAMAHA V-MAX。

1984 HONDA VF1000R

HONDA于1984年推出真正全包围的V4赛车-VF1000R。而包围的车身花纹更是HRC花,并标榜采用空气动力学设计,除此之外,HONDA同时推出只有猪头及肚兜的F版本。虽然两台车同样使用水冷V4 16气门的998c.c.引擎,但R版拥有122ps马力,而F版只有116ps。

两车虽然采用相同的方形钢管车架,TRAC气压式Prolink后避震,前16吋后17吋轮框及名牌ComStar轮框等,但贵为R版当然拥有更多赛车科技,例如引擎的凸轮轴采用齿轮推动、快拆式前轮框、浮动式前不锈钢碟盘、碳纤整流罩、还有一双耐力赛跑车式的双头灯。由于生产数量极之有限,导致车价非常昂贵,厂方更说明车辆并非为一般骑手而设,车辆需要较高的驾驶技术才能驾驭。

进入80年代,车坛人材辈出,GP 500进入黄金年代,拥有包围的跑车备受车迷追捧。

VF 1000R Spec:引擎︰水冷四冲程V4 16气门 排气量︰998c.c. 最大马力︰122ps/10,500rpm 最大扭力︰9.4kg-m/8,000rpm 干重︰238kg 前轮胎︰120/80-16 后轮胎140/80-17

VF 1000F Spec:引擎︰水冷四冲程V4 16气门 排气量︰998c.c. 最大马力︰116ps/10,000rpm 干重︰233kg 前轮胎︰120/80-16 后轮胎︰140/80-17

1986 HONDA VFR750F (RC24)第一代运动巡航跑车

自从第一代VF750C SABRE/MAGNA及VF750F的引擎出现技术问题后,不少人对HONDA的V4缸乏信心。但到了1986年,新一代的VFR 750F推出后却一改负面的形象,往日的毛病都已解决,此车的性能更获得许多媒体的好评。老实说,首次看到这车感觉样子保守,车厂将它定性为多用途运动型巡航车辆(穿州过省),而非正宗的V4超级跑车。虽然如此,但车辆的赛车潜能却出奇地高,不但拥有极佳的加速性能,由于采用16吋前轮框及流行的目字型铝合金车架,其弯道性能没有因为车体肥大而变得迟钝。此车刚一推出便胜出美国的AMA Superbike大赛。

1985 HONDA RVF 750耐力赛战车,RC30、RC45的鼻祖。

在市售车VFR 750F推出前,HONDA已派出专为赛道而生的RVF 750战车参战日本Suzuka八小时耐力赛,虽然战车的引擎以VFR为基础,但经过厂方调校下,马力输出达到142ps(140hp),更惊人的是车辆只有168kg重量。

除此之外,与法国ELF共同开发的Pro-Arm单后摇臂首次出现在RVF战车上,虽然外界对Pro-Arm的优缺点存在分歧,但可以在耐力赛上减少更换轮胎的时间。凭着超卓的性能,RVF 750最后连夺85及86Suzuka八耐的总冠军,这台强劲的works跑车,开始奠定HONDA的V4形象,日后以它为基础开发的RC30及RC45更成为当年众多男士的梦中情人。

1988 HONDA VFR750R(RC30)创造本田V4传奇的纯种战马!

80-90年代被喻为赛车的黄金年代,除了赛车科技日新月异外,车手更是人才辈出,GP 500、GP 250及GP 125风靡全球车迷,但毕竟车辆属于原型车Prototype(跟市售车完全不同),普通人很难接触到。有见及此,World Superbike(世界超级摩托车锦标赛WSBK)于1988年成立,赛事的规则有别于当时是二冲天下的GP 500,其参赛资格是车辆必须来自市售车(就是可供车迷购买的跑车,产量至少500台以上)。排气量方面,两汽缸的车辆可达1公升(针对意大利等欧洲车厂如Ducati、Aprilia及Bimota等),而四汽缸车辆的排气量必须在750c.c.以下。老实说,虽然参赛战车的外型跟市售车相似,但改装程度及马力输出与原装车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当年HONDA并没有合适的市售车参赛,但为了符合赛事的要求,故此以参加日本铃鹿8耐厂车RVF 750为蓝图,设计出所谓市售版本的VFR750R(RC30)纯种跑车。RC30能成为当今最经典跑车之一的原因,除了拥有深不可测的改装潜能外,由于车辆是由HRC部门的技术人员以手工装嵌而成,并且限量1000台,即使价钱昂贵,市场仍然供不应求,因为买家主要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车队。

车辆最动人之处是发展自耐力赛的快拆式单后摇臂设计,还有那台纤小的V4引擎,外壳是由镁合金制造,连活塞的连杆都是钛合金制品。为了防止高速退档时锁死后轮,所以配备先进的防锁死离合器Slipper Clutch,而原装车的重量只有185kg,马力达113ps(112hp),如果有能力从本田的HRC购买到改装部件,马力可提升至130ps,甚至更高的马力。

至于第一及第二届的SBK的冠军宝座,最终由美国车手Fred Merkel凭借RC30夺得,其次在欧洲享负盛名的英国曼岛TT比赛及各地的赛事中,RC 30更是所向披靡,成功把HONDA V4形象推至巅峰。

好了,这一期先说到这里,下一期我们继续来聊本田的V4传奇!

里程碑式的一代名车RC30

本田高性能弯梁摩托车,水冷双缸,经济适用,高速长途必备!

虽然以绵羊形态出现的Integra和NC700S采用同一车架同一引擎,但感觉上Integra的车身比NC700S巨大得多,如果以正常绵羊的上车方法,更会觉得Integra的龙骨位置相当高,上下车时要小心鞋边别刮花车身。

仍是同一句话,虽然和NC700S同一车架同一引擎,但Integra的排气声比NC700S更沉实更有磁性,而且起步加速的感觉更实在,拉扯感更强,翻查数据原来两车马力不同,这是本田精心调较出来的分别,让NC700S走行政斯文路线,而Integra主打科幻跑羊,虽说Integra是羊,但其实李哥只是屈服在主流意见之下,在李哥心中Integra是街车,只不过是伪装成为绵羊形态,但话虽如此,一坐上Integra时便马上提醒自己Integra是绵羊的操作,左手牛角是尾迫力,不是离合器。

以灵活性来说,NC700S较灵活,Integra比较稳重,再加上有风挡,跑高速跑长途会较NC700C舒适,而改了低风挡的Integra外型更煞食,V型头灯脸谱比起其他重型绵羊都更恶更有霸气,虽说低风档在140km/ h以上开始不够用,但总比700S全裸式街车舒服。

以一个习惯驾驶街车的人来说,两车之间会选择NC700S,贪其操控性较高,又有油缸夹,但如以一个牧羊人来说,肯定会拣Integra,因为驾驶操作方式一样,有大架,也有泊车手掣,乘客也坐得较舒适,再加上DCT变速箱全面打败CVT变速箱,令绵羊爱好者不用再忍受CVT变速箱在慢车时想加速时拖泥带水的情况。

初初不熟悉加减档按钮位置,初试700S时,拖档时左手拇指错误按在指挥灯按键上,后来再试Integra时便不会犯错了。

以D mode行车,柔顺悭油,行顺之后电脑以极快的速度跳上高档,以二档40km/h一收油,二秒之后便已升到5档。

如果用六档以60km/h巡航想加速时,必需以人手拖档才有令人满意的加速,六档跑80km/h则表现较正常,此外,入弯前煞车减速,档段也不会主动拖档,想有最佳表现便需以左手拇指按下“减”掣拖档,在D mode状况下入弯,拖档连按两下效果更佳。

以S mode行车,电脑不会尽快同你转上高档,加速感更强,但在低档时开油收油的引擎牵引力颇为明显,驾驶者有feel,但乘客不会喜欢这感觉,无论是D mode或是S mode,在行车时都可以随时切换人手拖档。而DCT档箱换挡表现相当顺滑,但离合器重新接上时的力度非常平滑,车身不会感到挫顿感。

如果是人手放离合器的话,必需要放得比较慢才有这效果,但现在DCT转档时间短,接合时又非常柔顺,骑手很难每次都做得到。

以一个骑惯手动转档的人来说,选择M mode手动转档是最佳选择,因为行车电脑不会无端帮你转档,举个例,以S mode行车,市区遇上慢车,以二档收油后想再加速时,变速箱突然退入一档才再升上二档,这突如其来的拖档感觉令人觉得有点唐突,如果改用手动转档的话便没有这问题出现,反正车速过低时,电脑还是会帮你自动退档。

「肉叔说车」本田NC系列车型分类详解(一)

2011年,本田在EICMA(意大利米兰国际两轮车展)上发布了一个不同于往日的CB系列,以 New Concept(新概念)为命名来源的NC系列车型产品。这个系列车型不同于以往的摩托车开发方式,旨在将汽车行业中的“平台化”策略引进到摩托车行业中。NC系列融合了各类摩托车的基本骨架,将大量零部件通用化模块化,再通过外观部件和个性化功能设计来生产出各种不同车型,以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

刚刚发布时,这个系列共有三款产品,包括NK街车NC700S、休旅车NC700X和大型踏板NC700D(Integra),以同样的钻石型钢管车架为主体,搭载同样的排量为670cc的水冷并列双缸发动机。这款发动机极度偏向高扭矩和燃油经济性设计,最大功率仅为37千瓦,功率峰值非常靠前,出现在6250转。点火形式为270度异步双缸,排气声浪浑厚有力,听起来非常像V2布局的发动机,但又没有意大利V2机器比较嘈杂的其他运转噪音。缸径与本田飞度轿车相同,都为73mm,活塞行程为80mm,比飞度短9.4mm,国外媒体称其为半台飞度发动机。其独特的六档DCT双离合自动变速箱是本田能够将NC平台设计成为各类不同车型的核心基础。

时至2020年,距本田的这个平台化产品发布已经过去8年时间。NC平台的系列车型也不断扩充和进化。2014年,NC系列排量增大至745cc,车型上,NC系列增加了巡航车CTX700、极具未来派风格的大型踏板NM4以及跨界越野踏板X-ADV。本文将通过盘点NC系列车型的各类车型和更新情况,站在车迷的角度来探讨“平台化”产品究竟是不是我们想要的。(本文不单列仅改变车色的年款更新,仅列举有硬件改动变化的升级)

1、基础NK街车 NC700S(NC750S)

作为NC系列的基础车型,NC700S的配置也相当基础,钻石型钢管车架搭配钢质方管后摇臂,其体量在600/650级别中属于较小的那一类。NC700S座高为790mm,能够兼顾大多数驾车者身高。前减震形式是相当传统的不可调41mm直径正立式减震器,后减震为本田Prolink系统多连杆式中置减震,前后减震行程均比较短,仅有120mm。整备质量为218kg(DCT+C-ABS版本,手动变速箱+C-ABS为215kg),在600级别街车中属于中等水平。

NC700s的主要卖点在于DCT自动变速箱以及日常通勤的载物能力,以及在同级中最经济的油耗水平。其dct变速箱设置有D、S模式和M模式。D模式为标准经济模式,变速箱升档比较积极,以本田自己的测试,其经济时速油耗可以做到3.61升/百公里。S模式为运动模式,变速箱升档转速设置的要高一些,加速力和收油时发动机的牵引力也会更强,当然,油耗也会更高一些。55度前倾角的卧式气缸布局为NC700S腾出了21升的前置储物空间容积,能够完整的放下一顶shoei全盔。

在其他配置上,NC700S就显得普通甚至寒酸了,钢管一体式龙头把手、正立式不可调前减震、钢制方管后摇臂、前刹单向双活塞卡钳配固定式320mm单刹车盘的这些配置很少在一台600cc以上级别的车型上见到,更多见于250cc以下的小排量车型。低配版本的NC700S甚至连ABS都没有配备。这些较为寒酸的配置换来的是实惠低廉的入门价格,NC700S的入门价格还不到当年CB650系列的80%(美国市场)。

2014年,NC700S迎来了一次升级,外观几乎没有改动,但发动机排量提升至745cc,主要变化是缸径部分,由73mm增加至77mm。排量增加了,压缩比却有所下降,有11.7:1降至10.7:1,所以这75cc的排量增加并未带来太多功率的改善,仅从37千瓦增加至38.5千瓦。排量增加后它的变速箱传动比也随之响应改动,同样的行车速度能以更低的转速达到。在这次更新中,新的NC750S标配了ABS系统,却没有了之前的联动刹车功能。(之前的700S高配版本配备的是C-ABS,具备联动刹车功能)

2016年款的NC750S相比14年款有了较大的变化,除了灯具全LED化、仪表背景色彩可选之外,排气的样式也发生一些改变,但最重要的是,16款NC750S配备了Showa Dual Bending Valves双弯曲阀门前减震系统,油压阻尼能对应不同压缩速度作出变化。

发动机方面,2016款NC750S增加了Adaptive Clutch Capability Control(自适应离合器输出控制)系统,能够更顺畅的输出扭力给后轮。从16款开始,DCT自动变速箱的S模式分成了3个可选模式,S3模式能够适应更运动化的驾驶风格。

下一篇,肉叔将给大家介绍NC系列中的休旅车型NC700X和大型踏板车NC700D(Integra),敬请期待。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本田70cc摩托车 经典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