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比亚迪彻底没油了
文/ 金错刀频道
比亚迪,最近正上演着一场大型黑转粉现场。
这两天,比亚迪宣布:正式停产燃油汽车。
毫无悬念,它成为了全球首个停止燃油车整车生产的车企,打了所有造车新势力一个措手不及。
还有,这项决策并不是在未来几年内执行,也不是4月起执行,而是在官宣前一个月就这么干了。
闷声办大事,这就很比亚迪。
做电池,三年成为中国之首;做新能源 ,连续九年全球第一;
2021年,比亚迪的市值甚至突破了9000亿,超越了中国银行。
不过,在中国电动车市场,最高调也是最愿意跟特斯拉互撕的,一直是努力走出“PPT”的造车新势力。
但谁也没想到,这次比亚迪竟然走在了所有车企的最前面。
第一个“对燃油车说不”,比亚迪胆子凭什么这么大?
因为比亚迪背后的草根狂人,王传福。
人狠话不多:起于抄袭,却用技术摆脱抄袭王传福言语温和,说起话来向来单刀直入。
他不善应酬,在他的理解里,“企业家更要埋头苦干、多干少说”。
2003年,刚带领比亚迪夺得全球电池第二的王传福,向外界宣布:下半辈子就干汽车了。
结果过了一年,比亚迪亏损已经高达7000多万。
但比亏损更伴随比亚迪一生的黑料,是山寨和抄袭。
当时,王传福花一个多亿请日本企业开了模具,但经销商并不买账,还认为不符合中国人审美。
王传福忍痛放弃了整套设计,亲手砸掉样车,上亿投入就这样打了水漂。
没基础、没技术、没设计,怎么造?
王传福拿出自己的奔驰S300,让手下人拆了。几个人看着价值百万的奔驰不敢下手。他拿起车钥匙,在车身上狠狠划了一道,说,“这样你们就可以动手了。”
结果可想而知,2005年的首款量产车比亚迪F3,到后来改良版的F6,王传福不仅没有做出一款有说服力的车型,而且“山寨味”浓厚。
“心脏”发动机靠采购,而且是别人淘汰的技术,外观全靠抄作业。
不光被外人骂,公司内部也出现了极大的争议。
甚至高管都劝王传福别自讨苦吃,“我们电池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去碰汽车?汽车的技术壁垒太高了……”
王传福嗤之以鼻,“所有的技术壁垒,都是给后来者营造一种恐惧,逼你放弃的纸老虎”。
王传福的真正厉害之处在于:在早期,他让比亚迪扣上抄袭的帽子,日后,却让比亚迪成为了中国车企中技术腰板挺的最直的公司。
这归功于一个几乎违背汽车产业的惯例的战略——垂直整合。
简单来说,电机、电池、发动机全都自研自造。王传福的解释更狠,除了轮胎、玻璃和少数标准件,比亚迪几乎所有配套产品都能自己生产。
这一战略的好处容易理解:降低成本。
但这套打法需要对技术的绝对死磕,也需要极度自信——在所有现代汽车产业中,只有比亚迪一家车企这么玩。
“我们是被逼出来的。十来年前比亚迪规模较小,没人看好也不愿意配套,不敢陪着比亚迪冒险。”
这种自研自产的心酸阵痛,是独立自主的必然代价。
据王传福的员工说,他每天在研发大楼里可以走够一万步。
过去两年,比亚迪的研发投入分别达到84.21亿元、85.56亿元,是研发投入最多的民营车企。
现在,有人给比亚迪算过一笔账,即便不计轨道交通,只是将电池、电子、汽车等几大业务简单相加,估值也超过3000亿。
国产扛把子:看似断臂,其实是实力评判一个人不光要看他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做了什么。
停产燃油车,并不是光靠胆子大,一拍脑门的决定——而为了新能源这一刻的爆发,比亚迪其实蛰伏了15年。
自始至终,王传福坚信汽车行业将发生一场新能源革命,当时被许多人嘲笑。
王传福说,石油是汽车的“血液”,而中国70%油基本是靠进口,年花费万亿,这很可怕。
2008年,中国第一款新能源车比亚迪F3DM正式亮相。
比亚迪F3DM使用的是铁电池,王传福砸了10亿人民币,并为此申请了多达600项技术专利,掌握电池、电机、电控、芯片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
现在用上帝视角来看,这是中国汽车在新能源车行业零的突破。
但当时,因为太前卫,没几个友商有意愿花精力去研发新能源车,外界更不看好这个被王传福视为梦想和未来的产品。
有业内人士评论,“比亚迪造手机电池行,造电动车是忽悠。”
2009年一整年,比亚迪只卖出48辆F3DM。
在深圳坪山的总部,只有王传福每天驾驶着F3DM上下班,“孤独”的开启了中国电动车行业。
此后数年,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比亚迪的研发重心一直紧紧围绕着新能源汽车。
2011年,比亚迪大幅减少燃油车研发,又试图提高产能,口碑一落千丈。
王传福焦头烂额,比亚迪跌入谷底。
他召开媒体发布会,对待错误的坦承与率直,甚至大大出乎外界的意料:
比亚迪犯了三个错 ,第一是渠道发展过多,扩张过快,太关注数量,忽略了质量;2003年开始做汽车,我们稀里糊涂就成功了,但没有理解品牌的内涵。第三就是在品质方面没有做好。
没打太极,更没说任何借口。
2020年,韬光养晦的王传福化身刀锋战士——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向三元锂电池行业发动了一轮真正意义上的猛攻。
宁德时代追求更高续航里程,而比亚迪则死磕电池安全。
从技术上来看,刀片电池完成了对磷酸铁锂电池的架构创新,最大杀手锏是杜绝了电动车自燃的可能。
即使被一辆46吨满载重碾压过,刀片电池包依然完好,无漏液、无变形、无冒烟现象,装回去还能正常使用。
发布会现场,王传福说出了那句 ,“安全,是纯电动汽车最大的豪华。”
比亚迪通过刀片电池解决用户最关心的安全痛点,通过超级混动DM-i加速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
比亚迪的混动DM这项技术强到什么地步?
这项技术已经写进清华大学教材《汽车动力系统原理》中。
德国大众高管专程来中国试驾比亚迪全新一代唐DM,借来的车,没想到在上海超速被拍。
被网友调侃,“百公里加速4.5s太快没hold住”、“德国没有限速习惯了”,白给比亚迪打了活广告。
日本车企也从中国进口了6台比亚迪唐回去研究。
2020年,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占总销量的比例为44.4%,去年,比例几乎翻了一倍,达到81.2%。
到今年,被嘲笑的王传福,让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连续9年拿下全国第一。
草根硬刚高富帅,凭什么是比亚迪?宣布彻底停产燃油车,到底意味着什么?
从此,全球市场中将会出现两大真正意义上百万的新能源巨头,一家是特斯拉,另一家是比亚迪。
巨头背后的两个创始人,一个是借钱创业的中国草根工程师,一个是15岁就写下“我的使命是拯救人类”的美国钢铁侠。
小鹏汽车说对特斯拉放话,“我要打得你找不到东!”
零跑汽车扬言,“三年赶超特斯拉!”
蔚来汽车的发布会上,李斌说,“不要再捧特斯拉的臭脚了。”
但事实上,无论是销量还是技术,能豁出去跟特斯拉抗衡的,只有比亚迪。
王传福头脑很清醒,他怼的并不盲目:“特斯拉只是富人的玩具,比亚迪做的是面向大众的产品。”
这里的“大众”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比亚迪的性价比,人人买得起;另一层意思是,比亚迪同步推动着许多公共交通类产品,适用于所有人,销往全世界。
比如云巴和云轨。
王传福一次去东京发现,东京有800万辆车,比北京还多了300万,但市区远不如北京拥堵。于是,他开始换乘各种公共交通工具,观察路况,调研东京交通。
最后,王传福发现东京的轨道交通体系虽然庞大,但其中地铁所占比例并不高,绝大多数都是轻轨。
因为地铁造价太贵,每公里要5亿-12亿元不等,全世界的地铁公司,只有香港的港铁能实现盈利,还是靠的沿线物业开发和商业收入。
而轻轨,同样不占道路面积,乘客吞吐量大,且造价低。
就这样,王传福花了5年时间,又砸了50亿,终于研发成功,并在比亚迪厂区先运行。
这一次,外界又质疑声一片:“云轨”是什么鬼?一个民营企业怎么可能做得起来轨道交通?
现在,比亚迪已经在国内外多个城市投建了云轨。
云轨的造价只有地铁的1/5,建设周期也只有地铁的1/3,更重要的是,作为公共交通工具,可以一口气解决污染和拥堵两大问题。
这成了比亚迪人无我有的绝对优势。
跟新能源的浮躁相比,王传福也狂,但是“技术狂”,他说:
“困难算什么?太多了。最怕的是没有公平的市场环境,只要有公平的市场环境别的都不成问题,都可以去克服。”
结 语:
比亚迪停止生产燃油车这步棋,让同行佩服 ,也打了很多黑粉的脸。
做到这点,就要求一个企业不怕做错,更敢于试错。
比亚迪是新能源车转型路上走的最决绝、最坚定的车企。不止是因为胆子大,还有15年的技术储备,和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
王传福说,“一个产品开发错了,最多损失5000万;但是一个战略错了,也许你会损失5年。”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联想风头正盛,比亚迪毫不起眼。
但联想放弃了艰难的“技工贸”路子,走了速成之后,十几年后它与比亚迪、华为的地位已经互换了。
新能源汽车也是如此,玩票的很多,传统汽车说不屑的也很多,但产品一个接一个的扑街。
但不屑久了,结局就是不能。
大家都在仰望星空,但总需要有人脚踏实地。
现在,谁又有资格嘲笑王传福“疯子”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篇作者 | 张一弛
都是一箱油能跑1000km 但这两字母差远了!20万选谁更省钱?
现在你要问我,当下国内最火热的新能源车是哪个?毫无疑问以“特蔚理鹏”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一直占据着网络话题的大头。
但是,流量不能直接变成销量。消费者最终还是用手上的钞票来投票的。比亚迪才是现在国内新能源车品牌的销量王。
过去的2月,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高达87473辆,依然保持着销量“一打十”的势头。刚刚上市的宋MAX DM-i、汉DM-i和汉DM-p也斩获了不少的订单。这是过去十几年比亚迪新能源技术积累的集中爆发,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DM,和纯电动的EV。
所以比亚迪的DM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是如何发家的,他们如何做到现在如此庞大,甚至能与两田混动匹敌的规模?
比亚迪在2009年就推出了第一款DM混合动力车型——F3DM。DM意为“双模式混合动力”,代表其具有串联和并联两种驱动模式,并使用电脑控制的离合器来实现串并联模式的切换。这种结构,甚至比大家熟悉的本田i-MMD(现名为e:HEV)还要早。而同时代同样使用双电机串并联的混合动力系统只有丰田的THS。
虽然这套系统非常先进,而且很省油,但是它的成本太高了。F3DM当时的售价是14.98万元,虽然看着不贵,但你想想,这款车除了动力系统,其他一切东西和比亚迪F3一模一样,但售价却比F3高出了将近一倍,差不多和当时的卡罗拉一个价了。对于当时还处在模仿阶段的自主品牌来说,这样的价格显然比较难接受。
而且当时充电设施的普及未如现在那么广泛,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大电池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而且混合动力在那时候也是新鲜事物,市场接受度普遍不高。当时比较亲民的混合动力车型中,六代凯美瑞(XV40)Hybrid、普锐斯、本田音赛特普遍要价都要30万以上。
所以当时的F3DM销量未如理想也在情理之中。
但情况在近几年逐渐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随着混合动力技术普及化带来的成本降低,以本田和丰田为代表的非插电式强混合动力技术逐渐在家用车中普及,卡罗拉/雷凌双擎、凯美瑞双擎、雅阁锐·混动等车型在市场中的表现越来越好。
另一方面,国家开始大力扶持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在内的新能源技术,电池成本得到了降低而比亚迪虽然没有在F3DM身上拿到多少亮眼的市场表现,但也积累了不少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经验。
但比亚迪的弱项在于发动机,像本田和丰田都有自行研发的,专门匹配自家混合动力系统的发动机,但比亚迪并没有这样的发动机,这也间接导致F3DM的亏电油耗比不上日系竞争对手。
既然要比经济性比不过,比亚迪选择另辟蹊径,利用大功率涡轮增压发动机、大功率电机,在燃油动力总成的基础上打造一套以性能见长的混合动力系统,这就是“542”科技,也是老一代DM-p。
542科技的目标是百公里加速5秒、全时电四驱、百公里油耗2升。这套动力系统使用了P0+P3+P4的三电机结构,分别是48V轻混电机、前轴电机和后轴电机,但是整体保留了纯燃油发动机+双离合变速箱的油车动力传动系统。
多电机同时发力的好处自然是在满电状态下的恐怖加速能力,而搭载542科技的秦系列DM、唐DM都能做到同级别最顶尖的加速性能。曾经有一家车企为了宣传自家的动力系统,举办了一场加速对比大赛,结果这场加速大赛成为了比亚迪车主们的狂欢。
但542科技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有电是条龙,没电是条虫”。电池亏电不仅会导致车辆加速性能大打折扣,再加上当时比亚迪双离合变速箱的调校功力不如德系对手,平顺性、噪音、油耗等方面的性能也会出现大幅度退步。
以至于在这个时候,比亚迪不得不利用48V电机反拉发动机,来调整发动机换挡时的转速,减少顿挫,但这样的话48V电机的优势无法发挥了。
542科技在油价较便宜的时代,确实能作为比亚迪宣传的一大亮点。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政策变动,主打性能的插混系统市场表现开始走下坡路。比亚迪这时候就拿起自己曾量产的第一代DM系统,保留其基本的工作逻辑,对其结构稍作改动,DM-i就此诞生了。
相比第一代DM系统,DM-i的两个电机从同轴布置改为异轴布置,同时加入了一个减速齿轮,更容易让电机进入高效工作区间,扁线电机和喷油冷却技术也让DM-i的效率有了大幅度提升。
但是一套高效的混合动力系统,其灵魂还是一套高效率的发动机和智能的动力控制系统(PCU)。PCU对于比亚迪这个软件工科男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但比亚迪一向不擅长研发发动机,尤其是高效发动机,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比亚迪想到了找外援,他们找到了全球领先的发动机燃烧模型设计商AVL,合作研发了骁云发动机的燃烧模型。
对于一台发动机而言,发动机燃烧室的气流流动、油气混合是非常复杂的。但这对于发动机效率提升至关重要,这关系到汽油能否燃烧完全,能不能把每一滴油放出的能量转化为驱动汽车的动力。
AVL为骁云发动机设计的燃烧模型在将发动机几何压缩比提升至15.5的同时,通过活塞顶部的凹陷设计大幅减少了滚流在气缸内的阻力,从而让油气混合更充分。比亚迪官方资料显示,新的燃烧模型配合阿特金森循环直接将发动机热效率提升了2%。要知道现在的内燃机热效率提升1%都可以作为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了,提升2%的热效率可想而知有多厉害。所以43%的热效率真不是吹的。
另外,比亚迪DM-i还有独门绝技——刀片电池。它既比三元锂电池安全,能量密度也比镍氢电池高出不少,价格也相对较低,并且配备了插混车型少有的快充插口可以说集合了性能、安全和成本优势,在快充桩遍布的今天,实用性也高出不少。
所以DM-p也要与时俱进了,抛弃了老掉牙的2.0T发动机和顿挫成狗的双离合变速箱,EHS电混系统中电机和发动机的解耦让DM-p无论是满电还是亏电都有非常好的加速感受。只不过在满电的时候DM-p就是DM-p,亏电的时候DM-p变成了DM-i。1.5T骁云发动机也有40.98%的最高热效率,动力性、平顺性和经济性都可兼得。
新款汉DM系列现在已经预售了。DM-i系列售价在21.68-29.28万元之间,DM-p直接去到32.28万元。相比DM-i 242km旗舰型,DM-p主要多了一个最大功率200kW,最大扭矩350Nm的后桥电机,和一套DiSus-C主动悬架系统,售价贵了3万元。DiSus系统为比亚迪自主研发的全新一代智能悬架系统,目前包括DiSus-A、DiSus-C、DiSus-P三个方向,分别开发空气悬架、连续可调阻尼减振器、全主动油气悬架,目标为实现智能悬架系统的全车型覆盖。
3.7秒的零百加速成绩确实非常吸引人,但那样的成绩只能在满电状态下做出。在这之后你就只能开一辆四驱的DM-i了。不过智能电四驱的牵引力还是要比单前驱好不少的,至于那套全新的主动悬架系统,我想我要试过才能再做决定。
所以DM-i确实能无脑买,新的DM-p待我试过再和大家做推荐。至于旧的DM-p,也就是542科技的车,谁要和自己钱包过不去呢?
比亚迪燃油车
比亚迪,2003年收购秦川汽车,进入汽车行业;2022年,宣布停止燃油车整车生产,将专注于纯电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业务;目前,比亚迪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
回顾一下比亚迪的燃油车历史,盘点一下比亚迪曾经生产过的燃油车。
一、微型车
1.福莱尔(2004年上市)
2003年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推出了福莱尔,英文名为FLYER,意思是“飞天”;该车在奥拓车型平台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开发设计
2.比亚迪F0(2008年上市,原名F1,后改为F0)
该车造型可爱,官方指导价3.69~4.69万元,创下了当时主流微型车最低上市价格记录,成为了很多工薪家庭首选的第一台车;该车2017年正式停产,制造周期近10年
二、紧凑型
1.比亚迪F3(2005年上市)
直到2021年停产,比亚迪F3各类车型,在16年内热销了300万辆,成为比亚迪的销冠
该车借鉴丰田花冠,空间宽敞,外形大气时尚,性价比高
2.比亚迪F3R(2009年上市)
F3R可以说是F3的两厢版本
3.比亚迪G3(2009年上市)
比亚迪G3是G系车型的第一款,与丰田卡罗拉有着相似的内饰风格,G3的上市标志着比亚迪开始向高端化迈进
4.比亚迪G3R(2011年上市)
G3R可以说是G3的两厢版
5.比亚迪G5(2014年上市)
比亚迪G5基于速锐平台打造,外形上和设计上倾向年轻群体用车需求
6.比亚迪L3(2010年上市)
定位略高于G3,配置更加丰富
7.比亚迪速锐(2014年上市)
比亚迪品牌战略转型后推出的全新车型
该车还配置有遥控驾驶技术
三、中型车
1.比亚迪F6(2008年上市)
比亚迪首款中型车,外形大气流畅,轴距达到2740mm
2.比亚迪G6(2011年上市)
G6是定位高于F6的中级车,前脸有点凯美瑞的味道,而侧面线条上又有点像八代雅阁
3.比亚迪思锐(2013年上市)
全新平台诞生的一款全新中级车
四、SUV
1.比亚迪S6(2010年9月)
比亚迪S6是比亚迪的首款SUV,S6定位为中高端自主SUV
2.比亚迪S7(2014年上市)
比亚迪S7是在S6的基础上发展的全新SUV,与同级其他品牌车型相比性价比高,上市之初,被称作汽车界的“小米”
3.比亚迪元(2015年上市)
比亚迪元是比亚迪首款小型SUV,开启了比亚迪“元朝”系列
4.比亚迪宋(2015年上市)
一改往日比亚迪偏重保守的外形设计,年轻时尚成为了新车的主旋律
5.比亚迪唐燃油版(2018年上市)
燃油版本第一次出现在唐上面
五、MPV
1.比亚迪M6(2010年上市)
比亚迪首款MPV,在外形方面与丰田普瑞维亚相似,都是流行的子弹头设计
2.比亚迪宋MAX(2017年上市)
比亚迪宋MAX是前奥迪设计总监艾格加盟比亚迪后的第一款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