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一些农村何时才能买到口罩?
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尽管一直向好,但目前国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我们的依然防控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专家多次警告:戴口罩,勿聚集,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捂口鼻。面对防控物资紧缺,我们全国人民聚焦核心区武汉,万众一心支援重点疫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作为我们农村,尽管口罩是出门必须要戴的,但是若是一时买不到,那也别慌乱,毕竟我们农村还处于人口分散区,加上大力的防控人员流动,目前还没有疫情发生,因此只要我们不出门,不聚集,专家说了,这种情况下可以不戴口罩,因此也不要急乱,相信随着国家加大防控物资的复工复产和全国调配,我们农村很快就会买到口罩的。
疫情期间一些农村何时才能买到口罩?
谢邀!疫情期间一些农村何时买到口罩?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的老百姓。买不到,不管是卫生室,还是各个超市都买不到。网上也是无货的状态!幸亏我去年买了几个防雾霾的,这次用上了!至于你问何时买到,随着复工复产的开始,我想,这个问题,马上就解决了。没有事情,尽量不要出去!在家不用戴口罩哦!图片那个粉色的口罩是村里发给站岗和志愿者的!
实录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新闻发布会
发布人:
马 健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唐兴丽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一级巡视员
李新国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夏 兴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省能源规划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
聂晓光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
主持人:
常轶旸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办公室主任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办公室主任 常轶旸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为全面展示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激发奋进力量,从今天起,我们将在这里举行“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省直单位负责同志出席,重点介绍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进展、成效等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今天是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一场,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出席新闻发布会的发布人: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马健先生;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支安宇先生;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唐兴丽女士;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新国先生;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省能源规划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夏兴先生;
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聂晓光先生。
下面,先请马健主任作主发布。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马健
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上午好!
首先,感谢社会各界对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关心和支持。
党的二十大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一座伟大丰碑,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河南发展,寄予我们“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的殷切期望,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了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以前瞻30年的眼光提出“两个确保”奋斗目标、作出实施“十大战略”重大部署,打出“万人助万企”“三个一批”“四个拉动”和 “六新”突破等组合拳,推动全省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蓄势的强劲态势。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坚持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作为“首要战略”,全面构建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为支柱平台的“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建设形成16家省实验室、40家产业研究院、36家中试基地、12家创新联合体贯通融合的创新平台体系,引进落地北京理工、上海交大等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强力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技术合同成交额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深化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耦合,出台超硬材料、新能源汽车等28个重点产业链行动方案,成立7大产业联盟,实施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行动,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基本完成,洛阳百万吨乙烯、航空港区新型显示基地全面启动,郑州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正式投产,前三季度,五大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3%、9.9%、10.8%。
二是区域协调迈出新步伐。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成功争取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复函,统筹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洛阳、南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全面重塑航空港区管理体制机制,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全面建成。深入推进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改革探索,制定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0.6%。全面建立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制度,探索推行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模式,多措并举应对多年罕见的“烂场雨”冲击影响,大力实施秋粮增产夺丰收行动,预计全年粮食产量继续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三是绿色转型展现新图景。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加快黄河干支流防洪工程建设,黄河干流出省境断面水质达到II类。推进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深化丹江口库区国家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陶岔取水口水质由II类改善为I类。全面建立碳达峰“1+N”政策体系,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发展等13个专项行动,深化碳达峰试点、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前三季度,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降低4.5%。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截至11月8日,全省平均优良天数210.9天、同比增加2.7天,160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比达79.2%,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
四是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坚定不移推进制度型开放,实施郑州机场航空货运三年倍增行动、客运发展三年行动,启动郑州国际陆港新址建设,加快推进内河航运“11246”工程,全面建设河南自贸试验区2.0版,开封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第二届郑州—卢森堡“空丝论坛”、中国—马来西亚航空货运枢纽项目纳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中欧班列(中豫号)实现“五统一”管理、累计开行班次突破万列大关,前三季度,郑州机场新开通客货运航线25条、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141%。坚持以良好营商环境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出台实施深化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意见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3个专项方案,挂牌运行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中心,前10个月,全省新设经营主体176.8万户,其中新设外资企业430家、同比增长34%。
五是民生共享得到新提升。坚持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前三季度,新增技能人才(取证)286.2万人、高技能人才(取证)108万人。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新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2个、累计达12个,105个县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全部达到二甲水平,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513所、乡镇寄宿制小学150所,郑州等5市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城市。编制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省)建设保护规划,举办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偃师二里头、渑池仰韶村、郑州商城3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投用。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纲举目张抓工作,铆足干劲促发展,推动全省经济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在扩大需求稳增长上持续发力。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三年行动,滚动开展“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全力抓好增发国债项目建设,着力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拓展新型消费,巩固提升外贸基本盘,推动经济持续向上向好。
二是在创新驱动强引擎上持续发力。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着力抓好“两城一谷”建设、产学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构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高校“三个调整优化”等牵引性举措,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
三是在聚链成群育产业上持续发力。坚持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抓深、抓细、抓实7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8个千亿级产业链培育,扎实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提速制造业“智改数转”,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四是在城乡融合优布局上持续发力。出台实施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规划,体系化推进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五是在改革开放激活力上持续发力。坚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深入推进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落实落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各项举措,持续提升“四条丝绸之路”辐射力和航空港区、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水平,加快中原出海新通道建设,进一步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六是在绿色发展促转型上持续发力。贯彻落实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深入开展黄河流域和南水北调生态保护治理,统筹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快实施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三年行动,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七是在坚守初心惠民生上持续发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持续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是在防化风险保安全上持续发力。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扎实推进保交楼工作,稳妥有序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债务等风险,持续强化能源稳定供应,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谢谢大家!
常轶旸
谢谢马主任全面详实的介绍!接下来,欢迎记者朋友就本场新闻发布会关注的内容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央广网记者
基本公共服务是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的部署要求。请介绍一下党的二十大以来,河南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谢谢。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 支安宇
感谢你的提问。正如你所言,基本公共服务覆盖了男女老幼所有人群、涵盖了“从摇篮到摇椅”所有阶段,是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工作,同时,又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承载民意、关系民生、连接民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于2021年印发了《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2021年版)》,这是我省首个基本公共服务标准,首次明确了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对象、内容、标准、支出责任等具体内容,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出了最低标准、服务规范和财力保障要求。
党的二十大以来,在解决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从“无”到“有”的基础上,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我委会同有关部门,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从“有”向“优”发展,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关心的上学、就业、就医、养老、托育等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体做到“八个突出”。
一是突出抓好顶层设计落地实施。以河南省《“十四五”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规划》为引领,以《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2021年版)》为准则,突出抓好政策落实,为此,省政府印发了《省与市县共同财政事权支出责任省级分担办法》,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政府投入保障机制,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今年共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43亿元用于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上半年,全省民生支出4159.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1.6%,确保我省82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落实到位,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二是突出抓好公平优质教育体系建设。实施学前教育普惠扩容工程,到10月底,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13所,新增学位12.45万个;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年内已新建、改扩建150所乡镇寄宿制小学,国家确认6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开展中职学校达标建设,中职学校达标率年底达到80%。支持郑大、河大“双一流”建设,培育河南农业大学等7所高校11个专业“双一流”第二梯队。谋划筹建河南电子科大等5所高校,填补我省高校科类空白。
三是突出抓好高效优质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全力创建国家医学中心,积极引入复旦妇产科医院、北大六院、北大积水潭医院等国家级医疗资源布局河南,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学科达到12个,居全国首位,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方便我省居民在家门口即可请名医诊病。建成3个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完善省级慢性病分治网络。设置60个县(市)三级综合医院,创建179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二级甲等”医院县级全覆盖,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是突出抓好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建设。建成省科技馆新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二期、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形成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加快推进省综合体育训练中心建设。城市“15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乡镇和行政村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
五是突出抓好“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托育服务能力倍增行动,目前,托育服务机构总托位达到29万个,比“十三五”末翻一番。持续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累计推动157个县(市、区)全部建有县级特困供养机构,实现673个街道、7334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
六是突出抓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省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7842万人、1120万人、1099万人,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累计建成农村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机构2312个,集中照护4.1万农村重度残疾人。连续多年持续提高城乡低保、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
七是突出抓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统筹推进棚户区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截至目前,全省棚改安置房基本建成21万套,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38.98万户,分别完成工作目标的105%、103%,提前完成年度任务。
八是突出抓好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就业人群,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力度,成功举办第二届全省职业技能大赛。截至9月底,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27.3万人次,全省城镇新增就业98.43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89.5%,就业增量及时序进度均高于去年同期。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将在近期修订出台《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2023年版)》,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同时抢抓发展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统筹推进标准完善和项目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工作,为全省人民提供更加优质普惠的公共服务,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谢谢大家!
河南日报
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开发区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请问,目前相关工作进展及成效如何?下步工作重点有哪些?谢谢。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 唐兴丽
谢谢你的关注。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是各地改革创新、壮大产业的前沿阵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开发区工作,明确提出把开发区打造成为经济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实施以“三化三制”为核心的改革举措,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两年多来,随着开发区改革的持续推进,尤其是“一县一省级开发区”“管委会+公司”“三化三制”改革的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整体性优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明显提升,发展活力动力有效激发。
一是规划布局全面优化。全省已将经开区、高新区、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等288个开发区整合为184个开发区,并新设豫东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豫商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布局;完成开发区四至边界划定,全省开发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3378.6平方公里,实际可利用空间1871.9平方公里,生产力布局得到优化、发展得到规范,资源配置分散、力量分散等问题有效解决,为长远发展留足了空间。
二是体制机制系统重塑。“管委会+公司”运营架构实质化运转,经济管理权限下放运行效果总体良好,非跨行政区的开发区社会管理职能基本完成剥离,实现了“瘦身健体”、聚焦主职主业。领导班子任期制、员工全员聘任制、工资绩效薪酬制框架全面建立,一批有干事创业激情、专业性强的干部充实到开发区中,奖优促劣的实绩导向更加突出,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充分调动。
三是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22年,营业收入超400亿的开发区达到24个,超800亿元的8家,超千亿的达到4个,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达68%、营业收入占全省比重达72.3%、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0.7%,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为全省经济稳定向好提供了坚实支撑。其中,全省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7226家、占全省66.5%,实际利用外资11.04亿美元、占全省62.1%,开发区产业发展加快迈向更高能级。
今年6月份,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议,对推动开发区改革再深化、发展再提质、能级再提升工作进行部署。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开发区工作重心聚焦到提质提效提速发展上来,推动各开发区紧紧围绕省级重点培育的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8个产业链,精准补链延链升链建链,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进一步明确在链群中的发展定位,强化项目招引和企业培育,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培育壮大产业链群的平台支撑,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提供强劲引擎。谢谢。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省突出强调“项目为王抓投资”,请问近期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有什么具体谋划?谢谢。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李新国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我省坚持“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投资、以高质量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树牢“项目为王”导向,深入开展重要项目集中攻坚,政策靠前发力、资金靠前使用、服务靠前保障,一大批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高,强基础、补短板、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接续实施,有力支撑投资稳定恢复增长,为深入实施“十大战略”、推进现代化河南实践提供“强引擎”和“硬支撑”。
一是以“双百工程”为引领的重大项目支撑强劲。2023年共实施省重点项目2496个。其中,围绕产业转型、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省政府确定了100个总投资100亿元左右的重特大项目,由省领导领衔分包重点推进,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截至10月底已完成投资2390.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4.7%。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郑济高铁濮阳至济南段、龙门实验室、超短超强激光平台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今年前三季度,全省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1.7%,重大项目发挥了稳经济、稳投资“压舱石”作用。
二是以“三个一批”为牵引的产业项目作用彰显。2021年7月以来,已组织开展10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共实施项目14156个,总投资10.5万亿元。其中,累计签约一批项目4068个,总投资3.4万亿元;开工一批项目6730个,总投资5.5万亿元;投产一批项目3358个、总投资1.66万亿元。随着“三个一批”项目的压茬推进、滚动实施、持续发力,投资拉动和产业带动效应持续释放,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洛阳石化百万吨乙烯、富士康新事业总部等一大批标志性引领性项目相继落地,促进全省工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投资工业同比增长7.7%,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3.7%。“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已成为新时代河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和亮丽名片。
三是以“集中攻坚”为抓手的推进机制成效显著。去年以来,我省持续实施稳经济重要项目集中攻坚行动,成立60家成员单位参与、8个工作专班支撑的推进机制,将“三个一批”、省重点、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项目纳入攻坚范围,聚焦手续办理、要素保障和问题协调,强化“一项目一清单”管理,坚持挂图作战、交办督办,推动各类项目加快建设。近两年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342亿元、发行专项债券4229亿元、签约投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221亿元,争取中央安排用地保障指标44.6万亩,有力支撑了新建郑州南站、平漯周高铁等一批多年想干的重大项目提早开工建设,隋唐洛阳城、黄河国家博物馆等项目加速推进。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3%、教育卫生等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0.3%,短板弱项加快补齐,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抢抓国家增发1万亿元国债的政策机遇,多措并举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提质增效、投资运行进一步向好发展。
一是加强项目谋划储备。聚焦国家政策导向、资金投向、规划指向,结合我省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建设需要,组织持续谋划储备重大项目,做深做细前期工作,尽早提出2024年省重点项目清单,及时启动“十五五”规划重大项目研究,提早谋划支撑未来发展的重大项目。
二是优化项目推进机制。在系统深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印发进一步优化重要项目集中攻坚行动的方案,更加突出重大问题协调功能,优化专班设置和运行机制,强化挂图作战、交办督办、督导服务、考核奖惩,推动前期项目加快开工、在建项目加快施工,努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三是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坚持“要素和资源跟着项目走”,组织提前储备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增发国债等项目,做好准备工作,积极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盘子。用好国家加大重点项目用地保障力度、省重大项目白名单等制度和机制,加强土地、能耗等指标省级统筹,对重大项目应保尽保。谢谢。
中宏网记者
我们知道,能源是经济社会的基本支撑,请问河南能源发展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谢谢。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省能源规划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 夏兴
谢谢你的关注。河南是全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供应保障能力,促进绿色消费转型,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抓项目,保生产,能源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加快推动洛阳洛宁、信阳五岳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建成投产南阳天池项目。洛阳万基1号煤电机组投产运行,谋划新增一批清洁高效煤电纳入国家规划。全面开工洛阳石化百万吨乙烯项目,积极推进外电入豫、西气东输三线河南段、大型煤炭储备基地等重大工程建设。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约2.4亿吨标煤,居全国第七、中部六省第一;全社会用电量3908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七、中部六省第一;发电总装机突破1.3亿千瓦,油气管道总里程超过9800公里。
二是早谋划,强统筹,能源迎峰度夏保供坚强有力。提前谋划、综合施策,积极落实煤源,组织统调煤电机组应开尽开,实施需求侧错峰避峰管理,提前着手争取外电,成功应对7889、7917万千瓦两次历史最高用电负荷,以较低的经济成本保障全省电力运行平稳有序。着力稳定入豫气源,协调中石油中石化提前签订合同,在全国平均压减10%合同气量的情况下,我省气量未受压减,确保天然气充足供应。
三是优结构,促转型,能源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大力发展新能源,风光生物质等发电装机突破6000万千瓦,占总装机比重达到47%,其中,风光装机规模居全国第五、中部六省第一。今年1-10月,全省新增屋顶光伏1100万千瓦,新增规模居全国第一。
四是出政策,占先机,新型储能产业蓬勃发展。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关于加快新型储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在上网电价、调用次数、财政补贴、容量租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十四五”末新型储能装机达到500万千瓦,力争600万千瓦,居全国第一方阵,有力提振市场信心。
五是勇创新,蓄势能,能源发展活力更加充沛。抢抓国家政策机遇,聚焦前沿技术,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科学谋划项目布局,编制印发《河南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建设郑汴洛濮氢走廊;构建绿色氨醇零碳产业体系,打造千亿级能源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对能源发展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紧围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一体推进控煤、稳油、增气、引电、扩新”方向目标,坚持科技引领、增绿减碳、内稳外引、智能高效,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是全面提升能源供应保障水平。深挖省内能源供应潜力,夯实煤炭煤电兜底保障作用,规模化开发新能源,谋划建设外电入豫新通道。到2025年,全省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1亿吨标煤以上,风电光伏装机达到7500万千瓦。
二是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按照自发自用、多用绿电的原则,因地制宜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充分利用工业园区、公共机构屋顶和空地,建设分布式风电光伏,合理配置储能;推动景区和城市公共停车场、高速服务区建设“光储充”一体化项目;推进农村能源革命,推动绿电和清洁取暖、产业发展、污水处理等相结合,逐级推动一户一村一乡一县用电自给自足,实现能源从“远方来”到“身边取”。
三是积极发展能源数据经济和科技创新。研究开发多领域能源监测预警和供需调配应用场景。加快攻关前沿技术,争取在氢能、异质结、钙钛矿等方面取得突破。
四是统筹推进外电入豫和省属能源企业转型。盘活省属企业省外煤炭资源,建设坑口电站和风光项目,构建省外能源保障基地,做大做强省属骨干能源企业。
五是加快优化电网结构。推进电网南北、东西互济工程建设,缓解供电卡口,实现真正“一张网”。优化农网投资结构,提高户均配变容量和投资效率,提升供电质量和新能源消纳水平。
六是持续提升需求侧管理能力。加强重点行业、企业负荷管理,精准匹配用电曲线和负荷曲线,不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的情况下,科学引导错峰避峰用电,降低企业成本。督促企业实施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推行综合能源服务模式。
七是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制定全省储能发展规划,新能源项目合理配置储能,加强大型独立式储能设施建设,实现新能源和新型储能融合发展。谢谢大家。
顶端新闻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对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我省也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一明确提出,深入推进。请问,作为农业大省和农村人口大省,近年来乡村振兴取得了哪些明显的成效,有何突出特点?下一步又将如何深入推进?谢谢。
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 聂晓光
感谢你的提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在古老厚重的中原大地徐徐展开,呈现出“稳、富、强、美、融”5个鲜明特点。
一是立足于“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始终胸怀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尤其是克服近年来最严重“烂场雨”等不利影响,今年夏粮总产仍达710亿斤,秋粮预计产量600亿斤以上,粮食产量有望连续7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3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292万亩,更多“望天田”变成了“稳产田、高产田”。
二是着眼于“富”,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做足做活“土特产”大文章,加快推进“三链同构”。全省发展优质专用订单小麦1600万亩,优质花生1900万亩,均位居全国第一。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已发展成万亿级产业,越来越多的双汇、好想你等“豫字号”农产品走出国门,丰富了“世界餐桌”。
三是致力于“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赋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中原农谷发展规划(2022—2035年)》,健全完善“1+1+2+N”政策体系,中原农谷高位起势,成为带动全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新引擎”。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7%,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四是聚焦于“美”,加快和美乡村建设。全部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所有行政村,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8%,乡镇和农村热点区域实现5G网络全覆盖,基础网络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五是贯穿于“融”,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支持许昌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发挥兰考、鄢陵、新安、南乐、新郑5个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标杆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18元,增长6.8%,高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
下一步,我们将以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为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一是以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绿色发展田园。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推进“中原农谷”成势见效,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强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二是以乡村建设为主阵地,着力打造美丽生态家园。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提高村庄规划布局合理度、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乡村公共服务便利度,推进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三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关键,着力打造富裕幸福乐园。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和乡村特色产业,多措并举促进农民稳岗就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加快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四是以厚植文明乡风为内核,着力打造和谐善治港湾。实施乡村振兴“塑形”+“铸魂”工程,持续健全“四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深化“五星”支部创建,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
谢谢!
常轶旸
谢谢各位发布人!时间关系,今天的现场提问先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关注的问题,可以在发布会后,与省发展改革委联系,进一步进行采访了解。
在此,希望各新闻媒体的朋友持续关注和支持全省发展改革工作,全景式、多角度地宣传展示好我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举措成效,进一步提振信心、凝聚力量,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再次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记者朋友们!再见。
全球车企裁员停产,超1400万名员工面临就业难题,两个月没了7000亿!国内车企苦日子也远未结束
01
在过去,中国是各大车企的必争之地,尤其是2008年经济危机后,德国车、日本车和美国车都在这里重新找到了增长动力。
时间到了2020年,有些手头拮据的企业不得不选择撤离,比如才进来没几年的法国汽车品牌雷诺。
4月14日,东风集团发布公告称,雷诺拟将其持有的东风雷诺50%股权转让给东风,东风雷诺也将停止雷诺品牌相关的业务活动。
就在两个月前,雷诺还曾公开辟谣称不会放弃中国市场,没想到一转身就变了脸——“自己的员工竟然要在港交所公告才得到消息,领导层在干吗?”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自从3月份世界疫情全面爆发以来,各国不得不陆续下达封锁令和社交禁令。供应链转不起来,经销商也没车可卖,全球汽车行业陷入冰封,超过150座工厂停工停产。
早在今年年初,雷诺CEO就立下了缩减20亿欧元成本的军令状,欧洲老家不能不要,那就只能灰溜溜得撤离中国。
法系车遭遇滑铁卢,其他大牌的日子也不好过。
本田丰田的北美工厂要停产到五月,福特工厂重启遥遥无期,疫情最早爆发的欧洲更不必说,近百万汽车工人被迫赋闲在家,申领失业金的队伍也是看不到尽头。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底,在欧洲、美洲、日本、韩国等整车制造业集中地,全球共有26个国家、超过150家汽车工厂处于停工、停产状态,超过1400万名车企员工正在面临就业难题。
按照一位英国专家的估计,裁员、转产、增加信贷等措施也只是权宜之计。如果停工到四月底的话,欧洲和北美市场销量可能腰斩,整个行业的损失将超过7000亿。
02
对早就复工了的国内车企来说,苦日子也远未结束。从陆续披露的年报数据来看,下跌和亏损成了业内心照不宣的常态。
在销量整体下滑的2019年,曾经高歌猛进的国产品牌也卖不动了。在14家上市车企中,有8家的年销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上汽、东风、广汽等赫然在列。
不仅销量下滑,不少车企还陷入了“越卖越亏”的窘境:长安亏了26亿、上汽集团首跌,更夸张是濒临退市的一汽夏利,净利同比下降4068%,已然是资不抵债了。
最惨的是去年就闹过一次“破产”风波的众泰汽车,不光公司陷入绝境,连董事长都成了“老赖”——据天眼查消息,因为一笔9万元的欠款,众泰汽车董事长被鄢陵县人民法院发布限制消费令。
在亏损和销量下滑的双重夹击下,车企最终还是得回到降薪、裁员的老路上来。
大集团的动作很快,家大业大的上汽集团更是其中翘楚:上汽汇众调低了员工的税前工资,上汽大通和上汽乘用车则砍了绩效。
前段时间,网上还曝光了了一份北汽集团的销量考核标准。为了完成任务,销售部门全员与销量挂靠,上至零售中心高管、下至普通员工,完不成任务就扣钱,最多扣70%。
上市公司尚且如此,那些资金链紧张、靠融资度日的新兴造车公司更是不容乐观。
威马汽车取消了全体员工的年终奖,爱驰汽车的基本工资降了10%,博郡、前途等新势力企业,更是早就被曝欠薪数月,早就坚持不下去了。
2020年一季度,乘用车只卖了301万辆,同比下滑41%。看来在经历了2月份的史诗级暴跌之后,车企们还是没能挣扎上岸。
03
在历史上,这样的萧条景象在九十年前就有过预演。
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讲的那样,那个时代的汽车是一种寓意深刻的文化符号。它的出现贯穿着主人公的命运起伏,也见证了美国从大繁荣走向大萧条。
在股市暴跌和银行倒闭的恶性循环中,裁员成了稀松平常的事情。失业的汽车工人们聚在一起,在一家有一家工厂的门外徘徊,直到被保安驱赶。
当时还流传着这样的黑色笑话——高盛集团的股票会附赠一把免费的左轮手枪,而酒店前台也会在入住时跟客人确认,“您是来睡觉的,还是跳楼?”
从1929年到1932年,美国汽车销量下降75%,四分之一的美国汽车经销商破产。直到1933年罗斯福上台,经济才在不断扩张的新政中回暖,萧条的汽车行业也开始转危为安。
在今年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中,已经发展了一百四十多年的汽车行业同样损失惨重。供应链中断、工厂停工、经销商停业、市场需求萎缩,开源节流取代扩张成了主旋律。
五菱、比亚迪做起了口罩和防护服,跨国巨头们则盯上了呼吸机,经销商们模仿起了李佳琦,跟房产中介们一起恶补直播带货。
虽然目前看效果一般,但也好歹算是一种尝试,也许再坚持坚持就能熬过萧条。
但可惜的是,这些自救措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疫情并不仅仅按下了车市的暂停键——在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面前,传统车企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04
自我国第一部汽车产业政策出台以来,私人购车松绑,逐渐开放的市场开始显露出消费潜力。从2008年开始,过去一直吊车尾的中国汽车销量迎头赶上,连续9年位列世界第一。
但从2018年开始,增长乏力的魔咒也开始显现。
在传统汽车消费时代,供不应求是主旋律。车企们无需花费心思去了解消费喜好和车型定位,造什么就卖什么。偶尔也会请一些调研公司,即使数据不准也无所谓,反正都能卖出去。
随着大家对汽车的认知从“身份象征”转向“代步工具”,一掷千金的豪气没了,取而代之的是货比三家的精挑细选,时代确实变了。
尤其是这几年,在家庭收入变少的情况下,过高的持有成本也开始左右人们的选择,汽车这种“大件”受到的影响也会很大——都开始报复性存钱了,报复性消费还得再等等。
除此之外,不断崛起的新能源势力也是传统车企的一股劲敌。
虽然起步稍晚,但在奔放的补贴支持下,比亚迪、小鹏、蔚来等品牌不断涌现,中央补完地方补、早卖一辆补一辆,买车的消费者早就挑花了眼。
尽管近几年新能源补贴退坡已经提上了日程,但在日益严峻的消费形势下,这个最后期限也在不断延迟。即使补贴的金额未来逐步缩减,但也能维持两年500亿左右的规模。
受限于当前道路规划和停车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城市人口密度以及限号政策等因素也在阻碍中国汽车市场的继续高速增长,想买车的买不到、销量也早早摸到了天花板。
诸多不利因素叠加,汽车市场早就站在了十字路口上。
2019年全球汽车销量为9032万辆,同比下降3.2%;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2019年实现汽车销量2572万辆,同比下降7.5%。
在全球前十大汽车制造商中,除了丰田、戴姆勒之外,在2019年的销量都呈现下跌趋势,通用、福特的销量同比跌幅更是达到10.7%和9.1%。
不管愿意与否,曾经与消费者脱节的巨头们,终于来到了产能过剩的时代。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这是一场车企们不得不面对,但却不一定能赢的战争。
来源:大猫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