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唐燃油版的油箱多大

长城汽车举报比亚迪!争议中的“常压油箱”究竟有何问题?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郑栩彤

长城汽车和比亚迪开始“骂战”。

5月25,长城汽车发布声明称,长城汽车向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递交举报材料,举报比亚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问题。

图源:长城汽车微博

随后,比亚迪发布声明称,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保留法务诉讼的权力。长城所测试车辆由长城购买、保管并安排送检,测试车辆严格来说不符合国标要求的送检状态。比亚迪认为其检测报告无效,长城不能以此作为依据。

图源:比亚迪微博

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微博上就此事评论称:“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5月25日,车辆测试是否规范的问题,时代周报记者联系长城汽车相关负责人,未获回应。

比亚迪相关车型是否涉嫌污染物排放不达标,是此事焦点。据长城汽车发布的声明,比亚迪两款车型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长城汽车正密切关注该案立案及处理进展。而据比亚迪声明,测试车辆不符合送检状态,即应由第三方抽样、保管及送检,并要求完成3000公里磨合后测试,而长城送检的车辆在检测时,里程仅为450-670公里。比亚迪欢迎有关部门随时过来调查、取证和检测。

长城汽车所举报的依据,在于2020年7月1日实施的《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GB 18352.6—2016)。这一国家强制标准,对车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蒸发排放做出了一定的要求。有媒体援引行业人士的解读,称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由于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运行时间短,炭罐冲洗机会少,导致炭罐内的油气无法及时冲洗充分,从而增加油气从炭罐大气口溢出的风险。

据了解,常压油箱是相对可耐更高压力的高压油箱而言。燃油在这类普通油箱内有挥发可能性,燃油连接至炭罐,气态燃油由炭罐吸附,气态燃油则可在发动机启动后进入燃烧室做功,由此调节油箱压力并减少燃油浪费。目前,不少插电混动汽车采用高压油箱,有媒体援引业内人士解读称,高压油箱可减少蒸发物排放,但成本更高。

另有汽车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蒸发污染物排放还有油箱密封性不好的可能。此外,普通油箱供油不足、空气稀薄、空气浓度太高等情况也有可能导致燃油未被完全吸附,影响车辆行驶。

不过目前时代周报记者无法确认比亚迪秦PLUSDM-i(产品型号:BYD7152WT6HEVC2)、宋PLUS DM-i(产品型号BYD6470ST6HEV2)是否采用相关常压油箱,进而导致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

多位业内分析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汽车厂商举报竞争对手技术问题的情况很少见,长城举报比亚迪可能是做了大量工作,不然随意侵害竞争对手的名誉风险也很大。

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汽车行业内竞争加剧是这一举报事件的背景,以往厂商间的摩擦不少见,但举报同行技术问题的情况很少,厂商一般不会撕破脸皮。比亚迪如今在业内较强势,对手可能感受比较大的竞争压力,如果比亚迪在真的在技术上有瑕疵,也可能引来竞争对手的攻击。

不过最后结果还是要以相关部门的调查为准,打口水战并不会真正赢得市场。

目前,秦PLUS和宋PLUS是比亚迪的畅销车辆。据比亚迪公众号发布数据,今年前4个月,宋PLUS车系销量133948辆。而今年前4个月,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757384辆,宋PLUS车系在其中占比17.7%。至今年3月,比亚迪称宋PLUS车系累计销量突破50万辆。至2022年10月,秦PLUS累计销量则已突破40万辆。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比亚迪秦是国内零售销量最高的新能源轿车,销量13.1万辆,市场份额占比14%,比亚迪宋则是国内零售销量最高的新能源SUV,销量17.4万辆,市场份额20.5%。

图源:乘联会

图源:乘联会

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年内均有新车上市。今年2月,秦PLUS DM-i2023冠军版上市,比亚迪公众号称上市5天订单达25363台。5月25日则是宋PLUS DM-i冠军版新车上市日。

今年前4月,比亚迪销售新能源汽车76.24万辆,同比增长94.3%,其中乘用车75.74万辆,含纯电动36.9万辆和插电式混合动力38.84万辆。今年前4月,长城汽车销售汽车31.3万辆,同比下降7.18%,其中新能源车4.27万辆,同比增长8.6%。

乘联会数据显示,比亚迪是今年前4个月国内零售销量最高的乘用车品牌,长城汽车未挤入乘用车零售销量TOP10榜单。

比亚迪DM-i的常压油箱,真有问题吗?一文全解读!

近两天,汽车圈最热的话题,莫过于长城汽车发布的一份举报比亚迪旗下产品,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声明,比亚迪在之后也迅速做出了回应。

那么,今天我们从技术角度分析一下,看看比亚迪DM-i是否真的存在排放问题。

▌原理分析

我们知道,汽油的挥发性很强,汽车在行驶、加油或停车时,油箱内的燃油会很快挥发出来,导致油箱内部的压力被迫增加,当压力到达一定值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危险。

于是,人们就想开始想法子来平衡压力,起初是将油箱盖做成了限压阀,当压力高过某一值时,限压阀就打开,把汽油蒸汽排到大气中;后来,人们出于节约燃料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采用了一种装置——碳罐。

碳罐内部由吸附性很强的活性炭填充,油箱中多余的燃油蒸汽不再排到大气中,而是由一根管子引入碳罐,由活性炭临时吸附燃油蒸汽。

当发动机下一次启动时,装在碳罐与进气歧管之间的电磁阀门打开,碳罐内的汽油蒸汽在进气管负压作用下,被由碳罐通气孔吸入的空气带入气缸参与燃烧,从而达到节约燃油和环保的目的,这一过程也被称作碳罐脱附。

其实,碳罐也是属于汽油蒸发控制系统(EVAP)的一部分,该系统是为了避免发动机停止运转后燃油蒸汽逸入大气而被引入的,从1995年起,我国规定所有新出厂的汽车必须具备这一系统。

以往,传统燃油车只要启动上路行驶,碳罐中所积蓄的燃油蒸汽会被及时引入发动机燃烧掉,不过随着混动车型的到来,发动机工况出现了多种形式,碳罐的“冲洗”脱附就不是那么及时了。

比如在EV模式下,发动机长时间不启动,仅以电能驱动车辆行驶,这时油箱里的汽油还在持续挥发,碳罐中的活性炭吸附量又是有限的,极端情况下发动机无法为碳罐提供充足的冲洗流量,无法完成脱附,从而造成击穿,这也是此次争议的核心逻辑。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可以用更密闭的碳罐系统,比如高压油箱。

高压油箱的工作原理是,油箱和碳罐通气口之间有“FITV阀”,碳罐高负载时,FITV阀会自动关闭碳罐与油箱之间的管路,切断汽油蒸汽进入碳罐的路径。这时汽油蒸汽就会被锁定在油箱里,避免碳罐过载导致汽油蒸汽直接进入大气中,污染空气、浪费燃油。相应的,成本也会增加一部分。

▌证据上的“瑕疵”、比亚迪相关发明专利

对于比亚迪声明中阐述的国标要求“完成3000公里磨合后测试,而对方送检的车辆行驶里程仅为450-670公里”,有些网友比较在意,认为就算新车行驶里程到了3000公里,测试结果区别也不大。

这里就存在两个问题——

其一,一般常识来讲,一辆新车的污染物排放是最高的,车辆越新,污染物排放浓度越高,之后逐年衰减,其中有来自内饰座椅的、有来自油漆的、有来自车身塑料件等等。国标要求3000公里的测试条件,而此次却用了450-670公里行驶里程的车辆去测试,是不是多少有点不科学呢?至少也是不严谨。

而且比亚迪一直强调要符合国家标准,其中的门道也并不复杂,如果不限制条件的一致性,想要超标或者不超标实在太简单了。比如找一辆过了3000公里磨合期的车但硬是几个月不开,每天暴晒、摇晃促使汽油挥发,又比如这次是送检,不是抽检,对车辆材料是否有替换很难说得清等等。

想要刻意制造出污染排放不合格的条件,并不太难,当然我们这里不是说一定就这么做了,可事实是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性。因此符合国标要求的各方面条件,对各方才算都是公平的。

其二,这次委托中汽中心所测到的污染蒸发物,都是来自车上的常压油箱吗?答案是不好说,因为测试对象是整车。

有人忽视了一个关键信息——举报声明中的“涉嫌整车污染蒸发物排放不达标”,请看,污染蒸发物的来源是整车,因此是比较难界定全部都来自新车油箱的。

再将目光投向高压油箱,是不是只有高压油箱这一种路径呢?其实也未必,常压油箱也未尝不能胜任。

按照生态环境部发布的《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的要求,并没有强制必须使用高压油箱,而是明确要求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汽车油箱压力应设定为不高于2.5kpa,这也是常压油箱的范围。所以比亚迪使用常压油箱还是高压油箱,并不违反标准,重要的是在国标要求的检测条件下,看是否都达标。

试想一下,如果在碳罐“饱和”之前,即使车辆在EV模式下行驶,控制车辆的管理系统也强制启动发动机,对碳罐中吸附的燃油蒸汽进行燃烧,是不是也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有分析人士认为,比亚迪有20多年的插电式混动技术,对插电式混动技术的各个系统都进行了深入研究,自主开发能力在行业内部算是比较强的。关于PHEV油箱这部分,比亚迪有常压油箱,也有高压油箱的技术解决方案,都符合蒸发排放法规标准。

其进一步表示,比亚迪对EV行驶里程、时间与碳罐特性的研究其实要更深入一些,也开发出了常压油箱的油气排放控制技术,实现了PHEV在碳罐饱和前,即使EV行驶下也会通过短时启动发动机,完成汽油蒸汽自由脱附。

就在这一事件发酵之际,有网友又翻出了比亚迪2020年申请的一项有关油箱碳罐脱附的发明专利《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混合动力车辆》。

这项专利中明确载明,车辆处于电动模式时,根据预先建立的碳罐吸附模型确定碳罐吸附量,以及在所述碳罐吸附量大于预设值的情况下,将所述电动模式切换为混合动力模式以进行碳罐脱附。

在这项发明专利的帮助下,车辆能够在不增加零部件等硬件成本的情况下,未启动发动机时也能够预估碳罐吸附量,并且在碳罐趋于饱和之前,自动将车辆的运行模式切换为混合动力模式,以及时脱附碳罐,有效避免了由于碳罐过载,导致的燃油蒸汽泄漏等情况的发生,保证碳罐能够长期处于有效工作状态。

从这项发明专利来看,比亚迪DM-i车型上常压油箱的环保性有了双向印证,明显是有备而来。

我们回看比亚迪的成长之路来看,技术一直扮演着绝对的主力角色,比亚迪的技术鱼池里大货很多,像是云辇车身控制系统、刀片电池、DM-i/p超混技术、e平台3.0、IGBT4.0芯片、CTB、Sic、iTAC等等,都是代表着电动车行业的一线水准,很难想象比亚迪会在这个小水沟里会翻船。

写在最后:

不管是比亚迪还是长城汽车,都是中国汽车品牌的一线代表,是中国汽车在电动化领域的先行者,也是实际受益者。从这次风波看,比亚迪这两款车型确实使用了常压油箱,但此常压油箱非彼常压油箱,比亚迪的上述发明专利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混动车型就一定不能用常压油箱吗?我们让子弹飞一会,静待水落石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唐燃油版的油箱多大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