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制动 搭载DM技术 比亚迪混动轻卡T5试驾
卡车作为生产资料来讲,很多购买者和使用者对于成本非常的关注,并且他们也非常关注车辆的续航里程,这两个问题,在短期内很难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比亚迪认为,混动可能是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案。
2023年10月18日,比亚迪首款搭载DM技术的4.5吨级城市物流轻卡T5重磅发布。
它是比亚迪全力打造的第一款4.5吨级混合动力车型,是比亚迪向物流运输市场提交的新答卷,T5DM围绕卡友关切需求,以“多快好省”的理念融入设计与开发,让客户放心买,安心用,乐意开,致力于把产品打造成行业新的标杆。
● 发电功率90千瓦 综合续航1000公里
动力部分,比亚迪混动T5搭载了DM1.5T混动专用发动机,采用了和乘用车上混动同源技术,比如米勒循环、高压缩比、涡轮增压、近期可变相位VVT、静音链条正时系统、高强度高模态机体设计、低张力活塞环、低摩擦运动系统、低粘度机油、全铝缸体盖以及树脂零部件等技术的加持,让这台专属于轻卡的发动机热效率达到41%。
采用了高集成的设计:发电、驱动电控采用二合一设计,发动机、发电机、控制器、增速器(提高发动机转速满足发电机工作工况)进行了集成设计,可以实现体积最小化;同时,发电机控制器和驱动电机控制器进行了二合一设计,可以减少连接的电缆,降低能量消耗,提升产品的功率密度,让发电机可以达到90千瓦的最大发电功率。
电池方面,搭载了和乘用车同源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电池的总电量达到了18.3千瓦时,纯电续航里程可以达到50公里,油电最大综合续航里程可以达到1000公里。
全球首创的DM混动专用功率型刀片电池和车架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刀片电池替代了车架横梁,增加车架强度的同时,也可以让电池布局更加的合理。刀片电池包采用了非常稳定的材料晶体结构+全球领先的热管理系统,采用直冷的方式来给电池控温,让电池的效率提高17%。刀片电池无模组结构,体积效率可以提高50%。
采用成型绕组电机,相比散线电机具有更好的温升性能,同时它的体积可以做到更小,并且有更高的效率转化;扁线电机的使用,可以提升30%的功率密度,集成式的驱动桥峰值功率可以达到150千瓦,让车辆0-50公里/小时的加速时间只需要5.5秒。
温控方面,发动机和电机、电控系统的工作温度不同,发动机采用独立的高温循环系统;电机、电控等系统采用低温冷却系统,更加合理的温度管控,一方面可以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电控、电机得到更好的工作温度。
● 全系标配ESC 电子制动让行车更安全
安全方面,比亚迪混动T5标配了ESC车身电子稳定系统,它通过轮速传感器和转向输入持续监控轮速,如果传感器检测到驾驶员正在失去对车辆的控制,系统会结合或释放每个轮胎的制动器以纠正过度转向或转向不足,让车辆避免严重的事故发生。
制动系统采用前盘后鼓液压方式,这一点不足为奇。但是“技术为王”的比亚迪可不满足于此,在这台车上采用了制动主缸总成和集成式制动模块总成分开布局的方式。也就是比亚迪开发的IPB系统。
在传统的采用油刹的车辆上面,基于发动机产生的真空源,来实现降低制动踏板的踩踏强度(油刹),然而在纯电动车型上面,因为取消了发动机,如果想要获取真空就需要单独加装真空泵,不光增加体积、能耗,其工作时还会产生噪音,这和纯电动车的设计理念不符。
比亚迪IPB制动系统通过我们给可调“刹车脚感”施加制动压力,线控解耦制动系统可以在140毫秒内建立15兆帕的制动压力,并且通过集成式制动模块总成动态的分配制动力,这套系统和传统车辆的制动系统相比,制动力可以提高4倍以上,实现快速停车避免危险的同时,它还可以实现能量回馈,提高纯电的续航里程。
这套系统和目前普遍的制动系统相比,它取消了过去总泵推动分泵的方式,并且,这一技术在比亚迪乘用车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在安全方面不存在任何风险,它的配备,只会让制动力度更强、制动反应时间更快、制动力的分配更加的智能。
● EPS电动助力转向 让转向更加轻松
在转向系统上面,传统的纯电动车辆如果依然采用液压助力的方式,就必然额外增加一套液压泵来给转向液压系统提供压力。
比亚迪所采用的EP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可以让用户在任何场景下面在操控车辆时都能够得到更顺手的方向盘力矩。同时,EPS系统还能够让转向更加的精准。
其原理是,通过改变电动助力转向机电流的方式来调整我们所转向的力矩,从而让车辆不管的空/重车,以及不同的路面附着力的情况下都能够得到更加轻松的转向体验。同理,在车辆空/重车时,行驶速度的不同,通过调整转向机的转向力矩,一方面可以让我们在低速时获得比较轻盈的操控体验,在高速时转向相对沉稳,行驶更加安全。
在可靠性方面,这套EPS系统长通电流为经电池包降压后的24V直流电,如遇突发情况电池包失效,它会立即切入24V蓄电池,让我们的车辆随时保证安全行驶。
● 标配10.1寸大屏 驾驶室支持“躺平”
比亚迪混动T5内饰标配的10.1寸智慧大屏,除了功能的显示和操作之外,还可以通过语音控制对空调、导航进行控制,甚至可以通过语音实现目的地搜索、地图导航控制、在线音乐搜索等功能。
配备DiLink智能车机系统,集众多货运APP与一体,运营接单的效率更高。导航地图方面,预装了货车专用导航系统,避免了因为导航出现的闯禁行、限高等问题的发生。
同时,通过车机系统,还可以实现车辆的远程管理,通过手机APP可以实现车辆的远程解闭锁、远程开启、关闭空调、远程查看车辆状态等功能。
新车采用EPB电子手刹和旋钮式换档,且位置集成在了中控台的位置,相比于传统车型换档机构、手刹机构侵占座椅的设计,比亚迪混动T5的三个贯通式座椅中间没有任何的凸起,用户在车上稍作休息时也可以“躺平”。
● 试驾感受:转向轻盈 制动相应快
随后,我们在比亚迪淮安工厂试车跑道对这台混动T5进行了简单的试驾。最大的感受主要有4个方面:
1、安静:在纯电模式下,因为这台比亚迪混动T5的地盘完全基于纯电动车进行开发,底盘上没有任何作用于附件系统的电机等设施,让这台车在行驶起来非常的安静。
2、加速快:150千瓦的电驱桥拥有非常强劲的动力,在空车状态下,我甚至都没敢将加速踏板踩到100%,一半的开度之下,它可以让我感受到非常明显的推背感。虽然我没能测试它的0-50公里/小时的加速时间,但是根据经验判断,满载工况下,达到厂家宣称的5.5秒完全不成问题。
3、转向轻盈:我试着在原地、50公里/小时的工况下分别对方向盘的转向力矩进行了感受。在原地时,转向非常的轻盈,且转向旷量非常的小;在50公里时速下,这台车的方向盘相较于原地时,能明显感受到转向力的增加,让我驾车非常的放心。
4、制动迅速:这台车的制动系统可以分做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轻踩,此时车辆会判断到我的减速意图,电驱桥开始反拖从而实现车辆的减速,第二是重踩,IPB系统能够非常快速的建立制动压力,并且根据各个轮胎附着的情况来施加制动力,让车辆能够以最短的制动距离停车。
● 编后语:
比亚迪混动T5最为吸引人的主要有2点:
1、和DM-i同源的混动技术,在乘用车市场得到充分验证的、成熟的技术,移植到卡车上之后,油耗、动力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据官方公布,比亚迪混动T5的百公里油耗为9.2升,动力方面,经试驾之后可以给出满分的成绩。
2、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制动系统,可以让车辆的制动响应时间更短,制动距离更短,制动更加的安全。
作为比亚迪商用车搭载混动系统的重要里程碑,混动轻卡T5的推出,是比亚迪坚定电动化战略不动摇的最佳证明,也预示着比亚迪商用车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未来,比亚迪将按照“纯电+混动”双轮驱动的市场布局,不断推出新产品,满足差异化市场的需求。
电动车单踏板模式将渐渐成为主流?“再也不怕错把油门当刹车了”
最近有邦友给邦老师留言称,最近打算购买纯电动车,在试驾了很多车型后,发现使用一个踏板就能加速减速,但对于他而言却很难适应。邦老师发现,很多车型都配备了一个功能叫做单踏板模式,而且不少厂商开始拿这个单踏板模式做文章,有的人很喜欢这样的功能,但有的却很难适应,所以今天邦老师就抛砖引玉,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个单踏板模式到底怎么样?
什么是单踏板模式?
所谓的单踏板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只需要使用一个踏板就能完成,加速、减速、甚至刹停的一个功能。这特别像是飞机上的油门推拉杆,一个杠就能搞定加减速。由于电动车没有变速箱,完全靠电机高转速、高扭矩的特性来驱动车辆,所以使得单踏板模式变得更加容易实现。
新款日产聆风配备了全球首个单踏板操作系统,它可实现单踏板驾驶车辆,它被称之为e-Pedal电子踏板系统。e-Pedal是一个可单独开关的全新驾驶模式,驾驶员只需推动挡把前方的按键,即可切换到e-Pedal模式,该功能运用线传技术将加速、减速整合在一个踏板上。
当e-Pedal模式开启后,驾驶员只需增加或减少油门踏板的力度,就可以控制加速、减速和刹停操作。据日产官方介绍,该功能可完成驾驶员日常90%的操作,可让驾驶员不必频繁进行踏板转换,避免误操作。
这和电动车的能量回收系统有什么区别?
现在的电动车上都配备了能量回收系统,当你把能量回收力度调到最大你就会发现,松开电门后车辆会有一种拖拽感,开始被动减速,在这个过程中动能转化成电能,这样的驾驶感受同样和聆风的e-Pedal模式类似,但这并不是完全的单踏板模式。
在能量回收系统的被动刹车过程中,无法精准控制刹车力度,在减到一定速度的时候,例如,比亚迪是低于10公里/小时的时候,能量回收系统就会自动关闭,相当于这个时候会感觉到突然没有了刹车,车辆会自动往前溜。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发电机在车速非常低的情况下,它产生的电压会低于电池组的电压,此时需要停止回收制动能量。 但聆风所搭载的e-Pedal电子踏板在松开踏板后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刹车,后刹车灯也会亮,并非简单的被动减速。
当然单踏板模式,并不代表刹车踏板制动功能的丧失,遇到紧急情况,一样能够通过踩下刹车踏板来减速,其实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在单踏板模式下,很少的几率会用到紧急刹车。
那么这样的驾驶方式能习惯么?
说实话,科技的创新已经和传统驾校所学的内容完全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的辅助功能开始帮助我们,脱离传统的驾驶习惯。对于老司机来说,离合器踏板、刹车踏板、油门踏板、手动换挡杆之间的关系就像是长在身体里一样,说的专业点,就是有了肌肉记忆。
还记得邦老师第一次开自动挡车的时候,在行驶过程中误把刹车踏板当成了离合器踏板,踩停了好几次。而第一次开电动车的时候,松开电门后,总感觉有人给你往后拽了一把,极其不适应。
从不适应到适应,都有一个过程,在科技创新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功能的简化,虽然和传统不一样,但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造福用户。
正方观点:
邦老师认为,在汽车电气化的未来,减少操作提高效率是目前的大趋势,未来单踏板模式的将会成为“标配”。汽车从早期的三个踏板到自动档时代的两个踏板,直到电动时代的单个踏板驾驶,总的来说,驾驶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智能。
反方观点:
邦友认为,单踏板模式很难适应,习惯了驾驶燃油车,突然驾驶电动车,松开电门后拖拽感极强,控制不好电门就特别难受,能量回收系统也不是每辆车型都可以调的,还不如手动挡车型开的爽。
那么你认为单踏板模式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把你的观点告诉邦老师吧!
比亚迪秀肌肉!仰望发布易四方概念车,砍掉转向器、刹车卡钳
仰望又有新动作!11月17日,在广州车展上,比亚迪旗下的高端品牌仰望发布了仰望超跑平台,以及易四方概念车。其中,仰望推出的全新“易四方”概念车,砍掉了转向器、刹车卡钳等传统的机械机构,而是通过四个电机来实现转向、制动。
易四方概念车:没有传统转向器和刹车卡钳
“易四方”是比亚迪为高端品牌打造的专属技术平台,也是国内首个量产的四电机驱动技术平台。今年1月5日,易四方正式对外公布,意在通过四电机独立矢量控制技术,从感知、决策、执行三个维度突破传统汽车的技术框架,以全新的思路提升车身安全性能。
此次广州车展上,易四方再次进阶。从外观来看,这款基于仰望U8打造的概念车,并没有安装车身蒙皮和大灯等部件,更像是一副U8的“骨架”,造型可谓非常“赛博朋克”,极具未来感。
这台概念车还配备了两项重要的黑科技。据介绍,首先是,在易四方四轮四电机系统的加持下,这台概念车取消了传统转向器,仍能正常驾驶。其次是,全新的电制动系统取代了传统机械式卡钳刹车,在踩下刹车踏板后几乎没有任何延迟。有分析称,“仰望推出的易四方概念车,消灭了汽车最后的传统机械结构。”
比亚迪副总裁、产品规划及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表示,易四方这一颠覆性技术平台,可实现四电机独立驱动,首创了行业驱动冗余、电源冗余、制动冗余和转向冗余四大整车级冗余能力,实现了驱动、制动和转向三合一。通过易四方技术持续创新和迭代,我们能够不断拓宽整车安全边界,将汽车安全推向全新高度。
在本届广州车展上,仰望架构下的超跑平台也正式发布。同时,比亚迪旗下的超级跑车——仰望U9也首次公开内饰。其中,U9的运动座椅引入了主动侧翼调节功能,使用麂皮全包覆和大面积碳纤维,仰望Link搭载有多块智慧屏幕。目前,仰望U9尚未开启预售。
仰望U8豪华版首批量产车已下线,今年内将开设超90家直营门店
目前,仰望旗下共有U8和U9两款车型。据介绍,主打硬派越野的仰望U8搭载自主研发、国内首创的“易四方“技术与全球首款新能源越野车专属的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云辇-P技术,支持应急浮水功能、爆胎应急行驶等特殊功能。
仰望U8共有两个版本,分别是豪华版和越野玩家版。9月20日,仰望U8豪华版已正式上市,上市价格为109.8万元。订单数量方面,据“西安发布”微信公众号披露,仰望U8已正式投产,产品订单超3万辆。
11月10日,“比亚迪汽车”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近日,仰望汽车旗下百万级新能源越野车仰望U8豪华版首批量产车正式下线。比亚迪表示,随着首批量产车正式下线,仰望U8豪华版交付在即。
安信国际认为,2024年将是比亚迪向上突破的关键之年,仰望U8的上市代表着比亚迪正式将产品价格带覆盖到百万元以上,让比亚迪完成了”从家用到豪华、从大众到个性化”市场的全领域覆盖。
平安证券认为,仰望品牌定位百万级豪华新能源品牌,在此之前,自主车企鲜有达到该价格带的车型。“易四方”的推出意味着中国品牌迎来了以核心技术优势冲击高端市场的机遇,有能力掌握高端性能的定义权,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车企在新能源车时代的技术自信。
渠道建设方面,仰望品牌将建设完全独立的销售渠道,分中心体验店和展厅店。截至目前,仰望首批门店正在试营业,覆盖上海、杭州、深圳、成都及青岛等21个城市。其中,仰望全国首家中心店北京朝阳仰望中心于11月10日正式开业。
仰望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胡晓庆此前透露,今年内,仰望预计在全国40余个城市,开设超过90家直营门店,以实现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全覆盖。
采写:南都湾财社 记者 邱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