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碰撞测试安全气囊没弹出来

比亚迪这次碰撞试验,再次逼急欧洲人?


作者丨潘磊

“当欧洲汽车制造商意识到比亚迪这个挑战者的真正实力时,欧洲人的自满情绪可能维持不了多久了”。

华尔街投行伯恩斯坦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说,欧洲制造商总是以为潜在的挑战者至少需要20年,才能在欧洲站稳脚跟,“这让他们低估了很多风险”。

Evercore ISI的报告则解释了比亚迪活力四射的原因,称其可能是“这个星球上垂直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汽车制造商”。

比亚迪在汽车技术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来自于一场不可思议的碰撞测试。

近期,国内汽车安全类测试栏目TOP Safety,对比亚迪海豹进行了一次新能源汽车双面侧柱碰撞试验,以验证比亚迪的CTB技术对电动车安全性的意义。

在试验中,搭载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的比亚迪海豹,通过了主驾驶侧柱碰试验,副驾驶后排侧柱碰试验,以及两次侧柱碰后的电池包复用试验。

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的最大卖点,就是其整车三明治结构,刀片电池既是能量体又是结构件,不仅从物理角度拓展了电池容量空间,同时也增加了车体刚性,显著提升了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

考虑到欧洲的碰撞测试项目还停留在燃油车的碰撞项目层面,这次双面侧柱碰撞试验再次验证了海外媒体对欧洲车企发出的警告——比亚迪将引领中国电动车在欧洲的“广泛且不祥的威胁”。

的确,欧洲人喜欢把所谓的“威胁”挂在嘴边,但在电动车这种硬科技领域,“嘴炮”其实意义不大,因为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这种双面侧柱碰试验有多难。

侧柱碰试验“难上加难”

新能源汽车在安全方面不一样的一点在于,需要在考虑整车结构和乘员安全的同时,还要确保碰撞后的电安全。

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好像车子的“正面碰撞”看起来更加吓人,但实际上车子在正面往往有非常多的碰撞缓冲设计——这跟车子前方的空间相对充裕有关。

但车子的侧面就需要额外关注了。

因为侧面其实难以布置被动安全装备,或者吸能设计,因为空间太狭窄了。

在这种情况下,侧面柱碰的碰撞点往往更集中,碰撞接触面积更小,也因此能够对车辆形成一种横向“切割力”,对车身造成破坏。

尤其是考虑到新能源汽车的车身底部搭载了电池包,所以侧面柱碰对电池包的安全是一个极大考验。

但比亚迪又加了难度——通过双面侧柱碰,以验证海豹CTB在更极端的连环撞击工况下的安全表现。

这非常难,堪称难上加难。

但试验结果显示,海豹CTB扛住了这种极端碰撞测试。

经历两次碰撞,电池包仍可装车就走

双面侧柱碰试验的具体流程是,一台比亚迪海豹CTB先进行一次标准侧柱碰,然后进行第二次侧面柱碰。

在碰撞试验中,比亚迪海豹CTB以32km/h的速度和75°的角度,先后两次完成碰撞试验。

两次碰撞过后,比亚迪海豹CTB的整车结构最大变形量为183mm,显著低于传统燃油车平均300mm左右的变形量。

这表明,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确实大幅提升了整车结构强度,进一步验证了整车安全。

比亚迪海豹试验数据结果

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结构,有点类似于业界流行的“滑板底盘”,完全发挥了材料本身的强度优势。

另外,CTB一体化结构的全平底板设计,拓展了车内空间,实现了更好的操控性能。

有了CTB的结构安全,再加上安全气囊的缓冲,参加碰撞试验的比亚迪海豹CTB中三个乘员保护指标全部达到满分。

关键的电池包也几乎未受到影响,没有漏液、起火。

另外软件系统安全也获得了验证。

碰撞瞬间,车辆的BMS立即执行高压断电保护策略,确保驾乘人员安全。

但这还不是全部。

TOP Safety把经历两次侧柱碰的电池包重新装入另一台新车,车辆依然可以正常启动并安全行驶。

欧洲品牌“望而生畏”?

6月新车上险数显示,乘用车销量为196.9万台,其中新能源车达到了65.3万台,渗透率为33.2%。

这表明至少在中国,人们已经接受了新能源车。

但与此同时,度过了最初关注续航里程、后来关注智能网联配置的阶段后,用户的需求开始逐渐回归车子本身的基础性能,其中就包括至关重要的安全性能。

因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相对于人们熟悉的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貌似更加“脆弱”一些。

某种程度上,这跟新能源车使用动力电池这种能量体有关——一旦车身结构或者电池不安全,车子的安全性能将无法保障。

对于比亚迪来说,刀片电池把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提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而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又从车身结构层面强化了安全性能。

TOP Safety的双面侧柱碰试验结果表明,即便是在极端工况下,刀片电池和CTB的组合也能确保安全。

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结构

欧洲人的看法是,日系车和韩系车曾经通过“廉价车战法”,在中低端市场建立了市场地位,但根本无法撼动德系高端品牌的江湖地位。

但不同的是,来自于以比亚迪和上汽旗下的MG为代表的中国车企的新威胁,比几十年前日系和韩系带来的竞争要危险得多。

这些中国车企发起的这一轮市场攻势,目标不一定是奔驰、宝马和奥迪,但却足以让大众和雷诺这样的品牌望而生畏。

“比亚迪已经是全球新能源车的领导者。”Evercore ISI在一份报告中说,这不是比亚迪是否会占据市场份额的问题,而是何时会实现这一点,以及占据多大份额的问题。

这不难理解——TOP Safety的双面侧柱碰试验表明,比亚迪在所有技术环节都没有所谓的“短板”,也以此正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攻城略地。

比亚迪海豹被正面100%碰撞!车头变形明显?够安全吗

日前,2022年中汽测评“新能源 热门车”比亚迪海豹,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试验场内,按照《C-NCAP管理规则(2021年版)》,成功完成了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

需要说明的是,这项测试的规则是将车速提升至50km/h,车头100%重叠正面冲击固定刚性壁障,评价前后排假人的受伤情况。从现场的碰撞情况来看,比亚迪海豹的表现基本符合预期,乘员舱没有看到明显的变形情况,车内约束系统(安全带、各个位置安全气囊)工作正常,不过具体的数据还需等官方公布,下面先给大家简单回顾一下碰撞情况。

可以看到,在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测试中,比亚迪海豹的车头吸能后变形比较明显,前杠与发动机盖都往后移了一些距离,不过前轮没有出现断裂的情况,纵梁的溃缩吸收和转移了很大一部分冲击力。

在碰撞测试过程中,车头的溃缩吸能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驾乘舱不受挤压,最大限度保证车内人员的安全。从现场图可以看到,比亚迪海豹经过碰撞后,A柱以及门槛梁都没有明显的变形,驾乘舱的侵入量应该是比较小的。

还有一个细节是,碰撞后车门要自动解锁,这样才能方面救援人员进入车内或车内人员逃生。从现场直播里看到,比亚迪海豹的车门还是轻易打开的。

碰撞成绩的好坏,是通过车内假人的受伤害程度来评价。需要说明的是,在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中,在前排驾驶员和乘员位置分别放置一个 Hybrid III 型 50 百分位男性假人,用以测量前排人员受伤害情况。

在第二排座椅一侧座位上放置一个 Hybrid III 型 5 百分位女性假人、另一侧座位上放置一个儿童约束系统和一个 Q 系列 3 岁儿童假人,用以测量第二排人员受伤害情况。在安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后排 Hybrid III 型 5 百分位女性假人与 Q 系列 3 岁儿童假人左右随机放置。

在碰撞过程中,保证驾乘舱不受变形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车内的约束系统(安全带、各个位置的安全气囊、气帘)也尤为关键,直接关系到车内人员的受伤害程度。

可以看到,比亚迪海豹的安全气囊都能正常弹开,而且坐姿也比较正常。另外,假人头部的色漆在安全气囊正中央,说明了碰撞过程中气囊打开及时给予头部比较到位的承托而免受撞击伤害。具体的受伤害程度还得等官方公布了,接下来还会有侧面碰撞、更严苛的MPDB“对撞”测试,我们会持续跟进报道,敬请保持关注!

比亚迪仰望U8追尾大货车:前发动机机舱撕裂,乘员舱几乎没受影响!

近日,一段比亚迪仰望U8遭遇追尾大货车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一辆大货车猛烈追尾了前方的比亚迪仰望U8,前发动机机舱瞬间撕裂,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乘员舱几乎未受影响,乘员安全无虞。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的关注和讨论。

据目击者介绍,事发时两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由于前方车辆突然减速,大货车司机未能及时刹车,导致追尾事故发生。撞击的瞬间,比亚迪仰望U8的前发动机机舱严重变形,但乘员舱保持了相对完整,为乘员提供了重要的保护。

专家分析认为,比亚迪仰望U8之所以能够在如此严重的撞击下保持乘员舱的完整性,主要得益于其先进的汽车安全技术。现代汽车在设计时都注重乘员安全,采用高强度钢材和先进的结构设计,以提高车身的刚性和抗撞击能力。此外,比亚迪仰望U8还可能配备了主动安全系统,如预碰撞安全系统等,这些系统能够在事故发生时及时作出反应,减少乘员的伤害。

此次事件也提醒我们,在选择汽车时,除了关注外观、性能和价格外,更应该重视汽车的安全性能。一个优秀的汽车安全设计能够在关键时刻保护乘员的生命安全。同时,驾驶员也应该时刻保持警惕,遵守交通规则,确保行车安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碰撞测试安全气囊没弹出来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