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e平台3

比亚迪开始追查员工学历了!学历造假被查会产生哪些后果

有网友分享了一份比亚迪内部员工《承诺书》,其大致内容是,员工要签署的这份承诺书必须保证自己的毕业证及其相关证件必须真实,如果发现弄虚作假,会立即解除劳动合同关系。

有人说是变相裁员,有人说是去年毕业地业绩爆发,企业招聘需求大幅扩张,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想年初对人才进行再次筛选。

不但小编认为,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反映出了各大企业对学历的重视程度!

大部分花钱买“假学历”的人,都是想用它换个好的工作。毕竟很多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都是卡学历的。

但走这样的捷径,其实是有很大的风险和严重后果的!

直接开除,劳动合同视作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伪造学历追究责任

购买假文凭、假证书者,目前尚不构成刑事责任,但需要追究其相应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一般只追究伪造与贩卖假文凭者的刑事责任,对于购买与使用假文凭者目前尚不追究其刑事责任。对于伪造、贩卖假学历的,以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定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伪造、变造、买卖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会追究相应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印章的;

(二)买卖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的;

(三)伪造、变造、倒卖车票、船票、航空客票、文艺演出票、体育比赛入场券或者其他有价票证、凭证的;

(四)伪造、变造船舶户牌,买卖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船舶户牌,或者涂改船舶发动机号码的。

不良征信

不良征信记录随着国家征信系统的建立,使用假学历将终身记入征信档案,得不偿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之一

【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盗用身份证件罪】在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身份证明的活动中,使用伪造、变造的或者盗用他人的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情节严重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影响个人名誉,在行业内“社死”

现在是信息化社会,尤其是在相同行业里,一个人在职场的任何事情都是藏不住的。造假的简历,不仅会让求职者蒙受经济上的损失,个人名誉和诚信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让求职者在应聘新工作时,无形中就会增加难度和风险。

加上新公司通过背调等手段主动去了解求职者的工作经历,更是让人无所遁形。尤其是, 互联网大厂基本都有自己的黑名单,一旦被入册,那么和这家大厂有关联的公司基本上都会将你拒之门外了。

总之,对企业来说,留用学历造假的员工,需要背负的风险不小。对你个人来说,你还会摊上法律责任,得不偿失。与其被动的让人查验还不如早点报名拿个真文凭。

说漏嘴了?走进比亚迪两大“健康指数”实验室:车辆安全的另一面

本次比亚迪汉“健康之旅”活动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参观实验室的环节中带我们一探究竟的,都是一线的工程师,而非一些车企专门对外的讲解人员,且电磁辐射与干扰以及车内气味实验室的两个男工程师,都是典型的理工科“直男”,一说到自己专业完全停不下来,整个过程中笔者就听到了多次其同事“这个应该不能对外说”的提醒。

回溯了这样一个细节,笔者要说的是:如此更多“超纲”的对外输出,让笔者起初没有太高预期的活动,带来了不少呈现在本文中的内容。不得不说,比亚迪造新能源车是认真的……

[搜狐汽车·E电园] 想来不少人听过“电动车辐射大掉头发”,“新车刺鼻的气味含有致癌的甲醛”等类似的说法,其实对此是否属实,笔者一直也存在疑问,因为此前没有一个车企站出来解读这个问题。比亚迪绝对是第一个,不仅解释得很清楚,而且还有数据支撑。与其它车企一样,比亚迪的实验室参观同样不能进行任何拍摄,所以本文的相关内容,大家就只能听我“纸上谈兵”了。

[·“电磁辐射大掉头发”是伪命题·]

笔者作为一个5年的纯电动车车主,其实比很多人都更关注“电磁辐射大掉头发”这个问题,毕竟以电池为本、电动机驱动的产品,最终要遵循“电生磁、磁生电”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磁场的传播介质就是空气。

对此,比亚迪EMC技术研究部、汽车工程研究院的陈晓宏博士,一上来就给出了明确的解释:电磁辐射与紫外线、热辐射、无线电波、微波一样,属于大自然中的非电离辐射。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所有用电设备,都有电磁辐射,我们就活在“电磁场”之中。

而既然是电磁场,那么强度就与电压和电流,以及距离有关。距离好理解,通过空气传播的电磁场无论强度多大,人离得远自然是没问题;另一个决定因素电压和电流,医院CT与核磁共振的电磁辐射确实会对人体造成影响,像笔者每年体检都会接到提示:准备要小孩的人不要进行X光胸透这一项。

而较大电磁辐射的医疗器械,需要将电压升高到几万伏到几十万伏,才能实现穿透人体的目的,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家用电器(手机、电脑以及电动汽车等),电压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这种水平的电磁辐射相当温和,没有明显证据表明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说完了电压,再看电流。纯电动车急加速高放电倍率下,电流会迎来瞬时的大幅增加,伴随而来的就是电池辐射强度的提升,这就涉及到了我们此次活动走进的比亚迪电磁兼容实验室了。

笔者从未见过一款车全油门超过5分钟的,这次在实验室中比亚迪的汉EV就这么做了,就为了展示大电流状态下车内的电磁辐射水平。从实际结果来看,汉EV常规油门深度的电池辐射强度仅为国家标准的2%左右,相当于家用40W白炽灯在3米以外的水平;全油门时的瞬时最大值(地板位置)也才不到8%,相当于贴近40W白炽灯50厘米以内的水平。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国的电磁辐射国家标准出台要晚于海外,但标准限值目前是全球最高的。

以上参观比亚迪实验室环节的展示车辆是汉EV,那么像笔者这样的老车型如何呢?用车频率远超家用车的出租车等营运车辆呢?要知道出租车一个月的行驶里程就够一般家庭开一年的。

这方面比亚迪早就有考虑了,在2020年年初疫情之前,邀请了大量比亚迪纯电动大巴和e6出租车的司机,面对面听取主观反馈。

在此可以确定的是:脱发真不是电磁辐射的事,而是工作压力和遗传基因的“锅”。

[·电磁安全乃至OTA更应该考虑抗干扰·]

智能电动车是近期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引入传统燃油车没有的高压驱动系统,以及更多以电信号传输的智能化配置,这本就是一个新的挑战。这方面分为内外两部分。一是要要规避车外的电磁场干扰,二是平衡车内更多电控模块之间的相互影响。

先说来自车外影响。实际上,越是高压的体系被外部因素影响的机率越小,纯电动车的三电系统都没有这个问题,反倒是纯电动和传统燃油车都有的低压系统(12V电瓶驱动)小信号源,容易被干扰。

这个干扰能有多大影响?比亚迪EMC技术研究部、汽车工程研究院的陈晓宏博士举了一个实例。此前比亚迪在云南的高原测试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天然高磁场区域,车辆驶入该地之后,电动助力的方向盘受到干扰,出现了小幅度的自主转动。非人为的操作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而且还是方向盘,你就说影响大不大吧。

再看车内影响,这个问题以前是没有的,因为传统燃油车的控制单元(ECU)各自独立、互不影响。而智能电动汽车,因电气功能越来越多,电子电气架构逐渐转向整合的控制域,更多的电子模块被集成在了一起,小信号源反倒是更容易被内部的“自己人”干扰到。

汽车这方面的原理其实就跟智能手机一样,只是二者之间的电子元器件不再一个数量级,车辆的组成明显要复杂的多,对相互之间抗干扰的需求可以说是成几何倍数的增加。而其中最需要“照顾”的就是车载芯片,无论是座舱还是自动驾驶,两大控制域的芯片可谓高度“集权”,乃是功能实现的大脑。

关于芯片的抗干扰能力,做得最出色的当属特斯拉的电子电器架构,左右排列的物理分布方式加上电磁干扰超前的研发水平,让2019年和2020年所有参与到国家GB 8702-2014电磁环境检测的车型中,国产Model 3获得了满分。而比亚迪汉EV虽然系统集成度没有特斯拉那么高,但在电磁干扰方面与国产Model 3一样得到了满分。

如果是以前的车,车辆出厂时要做好内部的电磁干扰就行了,但如今流行OTA升级也是一个因调整电子系统而改变内部电磁场的因素。这方面笔者与陈晓宏博士进行了单独的沟通,他表示,因为一个功能的OTA升级影响到其它传感器正常工作,是很可能出现的。

这方面,比亚迪在2014年就开始了相关的研究工作,我们活动中看到的汉EV只是其一,所有e平台车型全车最多66个传感器,都能独立升级而互不影响。这就又涉及到了一个说法,传统车企OTA升级的频率低、次数少是保守,笔者也认同这个观点,只是展开来说,这个“保守”是为了让车辆更稳健,每次OTA都能万无一失,这一点在此要给比亚迪点赞。

[·“油改电”没前途 电动车专属平台才是王道·]

从以上两项对电磁安全的解读,衍生到了另外一个此前热度非常高的讨论话题,即电动车专属平台相比传统燃油车“油改电”的优势在哪?本文隐性的、更深层次的答案来了。

首先是电磁辐射。即便是都在全球最高限值的国家标准之内,也是分数值高低的,自然是辐射强度越低越好。防护措施要低于电池的高压线束,其实才是电磁辐射的“大户”。“油改电”车型已固定的底盘结构,能给动力电池挤出空间就很难了,高压线缆布置全都是以能放下为原则、没有例外,想要线缆远离座舱根本没有空间。

反观纯电动车专属平台,一开始立项就会把动力电池的位置以及底盘走线规划好,既满足高效能量传输的需求,也能拉开电磁辐射与乘客的距离,这一点比亚迪的e平台可谓典型,要不怎么精明的丰田与之合作建立合资公司呢。

其次是电磁抗干扰。根本因素与高压线缆的电磁辐射原理一样,也是布线的问题。集成度更高、体积更小的控制域,线缆的数量与密集程度根本不是传统燃油车底盘能相提并论的,即便是豪华品牌的旗舰车型也是如此。

全新的智能电动汽车都面临过多的低压线束问题,就更别说毫无任何储备的“油改电”了。不说芯片、模块等硬件之间的融合,就连多出来的线束都没地方安置,因此“油改电”终将是时代的弃儿。

由此不难看出:“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个说法,在智能汽车的电磁辐射与干扰两方面再次得到了印证。

[·车内气味其实就看车企付出的成本·]

相比电磁的安全,车内气味这个话题倒没什么新意,重点还是看车企为此付出了多少,比亚迪真的惊到我了。笔者上一次见到空气质量检测的封闭舱,还是在中国空气质量检测局这个国字号的下属公司之中,在车企见到这个实验条件还是第一次。

我还特意询问了比亚迪的这个检测封闭舱的造价,与国字号的价格差不多,这个不到100平米、顶高跟商品房差不多的空间花费了500万元(算上检测设备),平均一平米超过了50万元。

空气质量检测项目,就是可以致癌的苯、甲苯和醛酮两大类可致癌有机挥发物。而比亚迪除了常规的五苯三醛(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还检测可能致癌的物质,检测分类细化到了总共26项。

而且比亚迪定制的标准水平远高于国家给出的“统考”,这不光是单纯的实验室检测,还有着模拟夏季日常暴晒环境的实地测试,该测试是对在深圳比亚迪总部暴晒8小时以上的车辆进行评价。

另外,那些对人体无害但刺鼻的新车气味,这个国家标准之外的“超纲”项目,也在比亚迪的研发与检测范围之内。以比亚迪汉系列为代表的王朝系列车型,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座舱内部的中控台、座椅、顶棚乃至原厂地毯,比亚迪全部选用了不容易产生刺鼻气味的材料。

什么材料不容易产生刺鼻气味?比亚迪工程院、气味性能首席专家梁鹏博士给出的答案是,大分子的材料。落在实际车内材料中,即汉、唐等车型采用的湿法烘烤顶棚,还有以PU皮代替PVC人造革的座椅仿皮材质,乃至疫情期间摇身一变成为全球第一大口罩制造商之后,比亚迪加入了口罩无纺布层的空调滤芯等等。

而为了解决用户对于刺鼻气味主观上的体验,比亚迪除了通过仪器的检测手段,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金鼻子”团队,只招鼻子敏感度高的特种人才,岗位要求检测人员在职期间必须远离烟酒,这也导致该团队最多也就10几个人,鼻子因身体原因不灵了就会退出。就是这样一群人“敦促”着比亚迪的研发部门,造成用户体验更好的健康座舱。

[·写在最后·]

本次比亚迪汉“健康之旅”活动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参观实验室的环节中带我们一探究竟的,都是一线的工程师,而非一些车企专门对外的讲解人员,且电磁辐射与干扰以及车内气味实验室的两个男工程师,都是典型的理工科“直男”,一说到自己专业完全停不下来,整个过程中笔者就听到了多次其同事“这个应该不能对外说”的提醒。

回溯了这样一个细节,笔者要说的是:如此更多“超纲”的对外输出,让笔者起初没有太高预期的活动,带来了不少呈现在本文中的内容。不得不说,比亚迪造新能源车是认真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e平台3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