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杨燕煌

今年第一单并购退出:背后VC都赚钱了

2024年1月23日,科创板上市的模拟芯片龙头思瑞浦发布公告,宣布拟收购创芯微85.26%股份。这也是2024年中国VC/PE行业的第一单并购,十余家投资机构扎堆退出。

这是一个好消息。在退出难于上青天,沪深IPO数量急剧下降之际,科创板正悄然兴起一轮并购热,思瑞浦已经是开年以来科创板的第三家发起并购重组的上市公司。

1月17日,亚信安全发布重大资产购买暨关联交易预案,拟收购亚信科技股份28.8%-29.9%股权,并成为后者的控股股东;1月8日,普源精电发布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预案,拟收购耐数电子逾67%股权。

另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监管部门已经着手,聚焦“硬卡替”等重点领域引导推出更多示范案例,鼓励公司综合运用发行股份、定向可转债等支付工具置入优质资产,对采用市场法等多元化估值方法、收购未盈利优质标的、创新业绩承诺指标等交易安排予以更多包容。

或许,2024年就别苦等上市了,找找上市公司并购的机会吧。

融到B轮的公司被卖掉了

思瑞浦收购创芯微的交易,是2024年VC/PE通过并购退出的第一单。如果不是IPO环境的变化,创芯微很可能不会进入并购市场。

创芯微创始人杨小华是前比亚迪高管,曾是比亚迪ACDC产品线创始人、比亚迪高压驱动IC和IPM负责人,在比亚迪主导推出了国内首款1200V汽车级IPM模块、国内首款双面散热IGBT模组。2017年杨小华在深圳创立创芯微,专注做中高端的电池管理芯片。该年底,创芯微研发出全球面积最小的单节锂电池管理芯片,打破日厂在该领域近30年的垄断。

2021年12月,创芯微入选了工信部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并拿到了知名VC深创投和朱袁正、顾成标两位个人投资者的5000万元A轮融资,其中朱袁正是上市公司新洁能的董事长。

2022年8月,创芯微完成了更大规模的B轮融资,这次引进了芯动能投资基金、宁波辰图、恒信华业、清控金信资本、深创投、盛宇投资、要弘创投、创东方投资、龙岗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俱成资本等十余家投资机构,融资额2亿元。

按这个节奏,创芯微显然是奔着IPO去的。实际上也确实如此,A轮融资后,创芯微就已经启动了IPO的准备工作。但因为种种原因,创芯微并没有能够实质性进入IPO程序。

根据思瑞浦的公告,创芯微产品已经成功导入OPPO、小米、VIVO、小天才、联想、美的等众多知名消费电子品牌客户,2021年度、2022年度、2023年1-9月其营业收入分别为2.0亿元、1.82亿元、1.85亿元。

但创芯微始终处于亏损的状态,2021年度、2022年度、2023年1-9月净利润分别为-1.0亿元、-1.0亿元、-412万元。

创芯微具体为何未能IPO,原因不得而知。抛开个案不谈,近两年科创板收紧对半导体企业的审查、暂停受理亏损企业IPO等政策面的变化是客观事实。

差异化定价,保障了VC回报率

对于创业公司背后的VC们来说,走并购的道路最大的顾虑是估值。一般而言,并购的估值倍数要显著低于IPO,政策上对上市公司并购标的估值也有限制,这也是很多高估值的明星项目走并购退出的主要障碍。

思瑞浦此次并购创芯微,对后者的整体估值是10.7亿元。而创芯微A轮融资估值约8.5亿元,B轮融资估值约13.1亿元。也就是说,思瑞浦开出的估值要比创芯微B轮融资估值低19%。

看起来,B轮的十余家投资机构似乎要蒙受亏损了。但其实并非如此,根据思瑞浦披露的方案,这次并购采取了差异化的定价。

思瑞浦此次共收购创芯微85.26%的股权,其中65.60%从杨小华等公司创始团队取得,总对价是5.7亿元;其余19.65%从投资机构股东取得,总对价是3.2亿元。也就是说,前者对应公司总估值8.72亿元,后者对应公司总估值16.2亿元。

对于财务投资者和创始团队的股权,估值相差近一倍之多。

在如今“最后一轮普遍倒挂”的市场环境下,这也是并购退出的优势之一。

这样一来,创芯微A轮投资者有近一倍的盈利,B轮投资者也有20%以上的盈利。而且,思瑞浦以全现金的方式向它们支付对价的。如果通过IPO退出,即便能够顺利上市,还有一年锁定期,解禁后减持也有限制,退出时长无法预测,还要考虑股价下跌和流动性的问题。相比之下,并购退出能直接转化为DPI,体验无疑要好得多。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是政策,科创板并购升温,与政策暖风频吹是分不开的。

2023年以来证监会多次表态支持高质量产业并购,市场化改革新政频出,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并购重组“绿色通道”,适当提高轻资产科技型企业重组的估值包容性,优化完善并购重组“小额快速”审核机制等,展现出开放、包容的监管态度。

2023年10月27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6号——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决定》的通知,延长发股类重组项目财务资料有效期,促进上市公司降低重组成本,加快重组进程。

2023年11月17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购买资产规则》,进一步支持上市公司以定向可转债为支付工具实施重组,置入优质资产、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对于上市公司,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开展并购,当前的政策环境是前所有的友好。在IPO红利窗口过去之后,接下来应该是并购红利。

并购的政策暖风与IPO形成了鲜明对比。2023年下半年以来沪深交易所IPO受理数量急剧下降,科创板更是出现了长达92天的“0受理”。因此,当前并购通道的打开无异于雪中送炭。并购成为VC/PE基金主要退出渠道的时代,可能真的要来了。

退出堰塞湖,大并购时代来了

2015年之后中国VC/PE爆发式发展、人民币基金批量设立,按基金7+2的存续期,现在已经到了集中清算时期。再叠加当前的IPO环境,退出难已经火烧眉毛,据说有的机构已经在全员搞退出了,有人甚至用“退出堰塞湖”来形容目前的局面。

就像投中网之前发的《IPO焦虑突然就来了》一文写到过的,中国VC/PE市场一年的投资案例数量超过1万例,即便按前两年巅峰时期每年400多个IPO,也是远远不够的。对于IPO数量上的缺口,近期很多大佬都做过各种各样的计算,这里就不复述了。总而言之,依赖IPO退出,已经成了一道无解的算术题。

就拿创芯微所在的半导体赛道举例,根据第三方数据统计,仅2020-2022年的三年,中国芯片半导体行业投融资总数量就有1994起。随着A股市场上半导体上市公司逐渐饱和,上市门槛提高,这近2000家的半导体公司,大部分恐怕都很难独立上市了。

正如一位投资人向投中网分析的,很多团队凭着某一项技术就开始创业,也能得到资本的支持,做出一定的规模,但仅仅只是一个产品很难成为所谓的龙头企业,所以一定是大量的并购重组。

另一方面,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中国半导体行业过于分散、需要并购整合也是共识。具体到思瑞浦并购创芯微的案例,思瑞浦作为模拟芯片龙头之一,下一步要向“平台型”、综合性模拟芯片厂商迈进,形成国际竞争力,并购整合是顺理成章的选择。思瑞浦以信号链和电源模拟芯片为主,下游应用主要是通讯、工业、新能源汽车等,创芯微则以电池管理和电源管理芯片为主,主要用在消费电子。收购创芯微,对思瑞浦的产品布局能带来直接的补充。

如果对照海外半导体产业,英特尔、阿斯麦、德州仪器、新思科技等巨头都是通过一次次的产业并购做大做强的。虽然最终只会有少数几家巨头型公司成为赢家,但这些赢家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伴随着大量并购。德州仪器发展过程中据称并购了20多家企业,新思科技至今并购数量则超过了80次。

因此,并购的数量可以是IPO数量的几十倍,这样一算局面就豁然开朗了。注册制改革之后,A股产生了超千家新上市公司,它们手握的资金超万亿元。退出难本质上是因为资产没有买家,这些新晋上市公司们就是最值得关注的潜在买家。

德新科技80后董事长迎来考验:上任不到一年,公司营收净利双降

文 | 杨万里

4月10日,德新科技股价跌停。截至收盘,公司股价为22.71元,总市值为53.26亿元。

4月9日晚,德新科技披露2023年报和2024年一季报。2023年,德新科技营收净利同比下滑,2024年一季度净利预亏,80后邱岭上任董事长不到一年就面临考验。

昔日,德新科技在前任董事长王仲鸣带领下,成功转型,曾一度提振公司业绩。新接棒的董事长邱岭,能否带领德新科技“梅开二度”?

5家亏4家,子公司拖累盈利表现

资料显示,德新科技致力于锂电裁切模具、精密结构件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与服务以及道路旅客运输和客运汽车站业务。

截至2023年末,精密制造、道路客运、其他业务占公司营收比重分别为89.75%、5.74%、4.51%。

业绩方面,2023年,德新科技实现营收5.622亿元,同比下滑3.45%;实现归属净利润1.08亿元,同比下滑34%,营收净利呈现双降情形。

我们关注到,这份年报数据与部分券商分析师的预测数值有一定差异。

比如,2023年7月4日,天风证券分析师在研报中提到,考虑到比亚迪等下游需求相对较弱,将德新科技2023年净利润预测由5.6亿元调整为4.18亿元。若对比最新年报披露的数据,归属净利润数值相差超3亿元。

2023年,德新科技营收同比下滑,原因为公司模具等产品的销售单价下跌所致。

2023年,德新科技净利下滑,旗下4家全资子公司及1家控股子公司中,有4家出现亏损。

去年,分别从事道路旅客运输、国际客运、物业服务的3家全资子公司以及1家从事旅客运输的控股子公司均为亏损状态。

从事锂电设备裁切模具的全资子公司--致宏精密实现净利润1.86亿元,低于2022年的净利润数值(2.16亿元)。德新科技在2023年年报中提到,致宏精密的出货量随下游市场波动,较上年出现下降。

2024 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显示,德新科技预计今年一季度亏损1100万元-1600万元。德新科技解释称,与公司业务规模、订单价格以及订单量下滑等因素有关。

盈利指标方面,2023年,德新科技的毛利率为51.19%,相较2022年的毛利率63.59%同比下滑12.4个百分点。毛利率下滑主要受精密制造产品拖累。2023年,该公司精密制造的毛利率同比减少14.47个百分点。

除了净利润数据下滑,德新科技部分财务数据同比改善。

2023年,德新科技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522亿元,同比增长187.53%,主要原因是该公司加强应收账款管理,资金回笼率提高。

2023年,德新科技的资产负债率为26.66%,相比2022年的资产负债率43.92%同比下滑17.26%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德新科技披露的2023年报数据有喜有忧。而如何提振业绩,对于以邱岭为主的管理层是一次考验。

邱岭的考验:上任不到一年,公司营收净利双降

德新科技曾用名为德新交运。上市之初,德新科技的主业为道路运输。

值得一提的是,德新科技一度沦为*ST概念股。在低谷期,前董事长王仲鸣带领公司转型,选择了与新能源产业链相关的精密制造,切入了火热的锂电赛道。

2021年4月份,德新科技完成对东莞致宏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的收购,并办理了工商过户登记手续。

2022年9月29日,德新科技完成了公司名称以及公司章程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2022年11月份,“德新交运”的股票证券简称变更为“德新科技”。

德新科技转型后,该公司的业绩数据大幅改善。比如,2021年、2022年,该公司营收分别同比增长427.43%、114.64%,归属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920.69%、130.38%。

二级市场也上演一波上涨行情。德新科技从2021年2月份的5元附近起步,于2022年8月中旬最高涨至71.89元,区间涨幅超过13倍。

取得一定成绩后,前董事长王仲鸣退出公司核心管理层,接棒的是一位80后。

2023年5月17日,德新科技公告称,“由公司董事长王仲鸣提名,且经公司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审议通过,聘任邱岭先生担任公司总经理”。公开资料显示,邱岭于1989年出生,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研究生。

不到一个月,前董事长王仲鸣递交辞职报告。2023年6月10日,德新科技公告称,“因个人原因,王仲鸣申请辞去公司董事、 董事长、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职务”。辞职后,王仲鸣将在公司担任其他职务。

2023年7月初,德新科技召开第四届董事会第十次临时会议,邱岭被选举为公司第四届董事会董事长。

我们关注到,2023年第三季度,德新科技的营收、归属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33.31%、66.66%。

邱岭上任之际,德新科技的季度业绩数据出现下滑,2023年全年更是营收净利润双下滑。邱岭成为董事长后几个月,德新科技就进行了重大的股权投资。

2023年11月份,德新科技公告称,拟1亿元购买烟台海辽集成电路产业投资中心8.04%股权。德新科技表示,本次对外投资旨在为实现通过投资集成电路材料项目获取投资收益。

2023年12月份,德新科技又公告称,拟继续以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8600万元购买杨小华所持有的烟台海辽集成电路产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6.92%股权。本次追加投资后,德新科技将合计拥有烟台海辽集成电路产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的14.96%股权。

但在2023年年报中,本次重大的股权投资的预计收益一栏显示为“不适用”。短期内,这笔投资暂时没有显示收益。

在业绩低谷期,邱岭等管理层能否带领德新科技提振业绩,“梅开二度”?

在2023年度总经理工作报告中,德新科技提到的2024年度经营计划包括:拟发展好锂电池裁切模具业务,同时健全上市公司业务及产品结构;客运业务要努力减亏;持续加强人才团队建设,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目前,精密制造产品贡献了德新科技八成以上收入,稳住核心业务同时,部分亏损的业务或部分亏损的全资子公司减亏或扭亏同样要下功夫。

后续,尺度商业将持续关注德新科技的管理层动态以及公司的业绩变化。

创芯微批量发布新品,力争成为国产高端保护IC三巨头之一

集微网消息,5月8日下午,深圳市创芯微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芯微”)“2021代理商大会暨新品发布会”在深圳市龙岗区智慧家园隆重举行。会上,创芯微发布了TWS电池管理方案、6~14串多节电池保护、18~65W PD电源管理方案等诸多新品,同时就其成立四周年以来的发展历程、未来发展规划、愿景目标进行了详细介绍。

创立四年,高速发展“最”惊人

创芯微成立于2017年5月9日,营销总部位于深圳,同时在深圳、西安、珠海3地设有研发中心。

成立6个月后,创芯微推出了首款自研产品——CM1002/06系列单节电池保护IC,该产品面积全球最小,在同类产品中,开创性采用180nm制程工艺;此后伴随多个“首创”,创芯微开启了自己的高速发展模式:

·2018年1月:推出国内工具出货量第一的CM1031/41/51系列3~5串保护芯片;

·2018年3月:推出业界首创的最简洁3串保护IC——CM1033系列,创芯微凭此产品真正打开了多节电池保护IC市场,该产品也是目前缺货最严重的系列产品之一;

·2018年10月:推出业界首款单芯片7串次级保护IC——CM1261/70系列,功耗全行业最低;

·2019年5月:推出全球面积最小,性价比最高的12W以内ACDC芯片——CM170X/160X系列;

·2019年8月:推出国内首款高端单节保护IC——CM1003/1112系列,性能优于日系同类产品;

·2019年10月:推出国内首颗双节保护IC——CM1020/21系列;

·2020年8月:精度最高、功耗最低的二合一电池保护IC——CM1123/24系列研发成功。

伴随技术的突飞猛进,创芯微产品迅速吸引了大批用户粉丝,截止目前,获得了OPPO、vivo、小米、一加、传音、天珑移动等终端手机厂商的采购,主要应用于手机、手表、手环、耳机等可穿戴产品;哈曼、Skullcandy、捷波朗、漫步者等音频终端品牌则用来生产TWS耳机、蓝牙音箱等产品;其产品也导入到Anker、傲基国际、倍思科技、品胜电子、ZENDURE等电商品牌中,用于开发耳机、移动电源、打气泵、扫地机器人、汽车应急启动等产品;同时供货给新能德、欣旺达、飞毛腿、VDL等锂电产品制造商,主要将产品用于各类电池生产;另外与莱克电气、科沃斯、米家、沃尔玛、宜家、格力博等品牌也有合作,产品成功导入筋膜枪、打气泵、电动工具、吸尘器、扫地机器人、园林工具等各类器具生产中。

创芯微总经理杨小华

在众多合作伙伴的支持下,创芯微营收屡创新高。成立之初其营收仅为45万元,此后逐年翻倍增长,2018-2020年营收分别为750万元、3750万元、9550万元;同时2021年营收也有望达到3亿元,创芯微总经理杨小华“无奈”表示:“今年原定业绩目标为2亿元,但经过细化分析发现,我们今年的营收不会低于3亿元。”

创芯微势如破竹的高速发展状态仍在持续。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新品纷至沓来

资料显示,创芯微成立之初只有3位创始人,待到成立四周年之际已发展到40人,团队来自比亚迪、全志科技、ST等国内外领先的IC设计公司,均具备10年以上的电池和电源管理芯片设计和量产经验,如创始人杨小华,为比亚迪ACDC产品线创始人;联合创始人白青刚为原比亚迪电池保护产品线负责人;研发总监王蒙先后在ST、全志科技从事过AMOLED电视屏幕驱动芯片、平板及音箱SoC配套电源芯片研发。

强大的研发团队,让创芯微产品开发及量产进程得以高效推进,杨小华举例道:“日本某企业开发一个新参数产品需要6个月,而我们只需要2个星期!而且该公司新品开发流程复杂,需要签订各类合同、交预研费用等;而我们不怕失败,只要客户提的要求合理,我们就去做,这是我们的竞争力。”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不断拔高的研发投入。2017年成立至今,创芯微各年度研发投入分别为100万元、359万元、1054万元、2141万元、6000万元,占营收比重始终在20%以上,很好保证了研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持续的研发投入终结硕果。本次发布会上,创芯微在盘点现有产品线之时,同步推出了众多新品,具体有:

·TWS电池管理方案:CM1123、CM1124、CM1125、CM1126、CM1127系列等;

·6~14串多节电池保护方案:CM1061、CM1071、CM1361、CM1371、CM10A1、CM10D1、CM10E1系列等;

·18~65W PD电源管理方案:CM1768、CM1765、CM1622系列等。

新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优化原有产品线,“本次新推出的部分新品是对原有产品功能、精度、品质的提升。”杨小华如是介绍;二是扩充产品线,如多节电池保护IC,创芯微原有产品线只能覆盖到7串,新产品线则覆盖到了14串;二合一保护IC增加了单芯片二合一;电源管理芯片覆盖到PD方案等,很好补强了创芯微产品覆盖能力,可以满足更广泛的客户需求。

创芯微此次发布新品的力度之大业内罕见,杨小华透露:“此前我们将2020年定义为新品研发之年,持续扩大研发团队,集中力度开发新品;最终将产品线系列从10个提升到了15个,增幅高达50%。”这也成为创芯微四周年庆典最美的献礼。

有意思的是,研发队伍的持续壮大还让创芯微办公区域变得紧张起来,就在今年4月25日,继拥有500多坪独立办公区后,创芯微深圳研发部搬迁至面积更大、更宽敞的智慧家园1栋B座2104室,再次踏上创新发展新征程。

创芯微深圳研发部新办公区一角

向纵深发展,力争成为国产三巨头之一

面向未来,创芯微主要向两个方向推进,一是向纵深发展,“从今年到明年年底,全球性产能短缺问题导致我们已经不适合再去推出新产品,不过通过调整研发方向,我们计划把产品向纵深发展。比如把系列化产品做到行业最高的精度、最好的一致性、最小的体积、最低的静态功耗等,这是我们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

同时,创芯微也希望把CM1002、CM1003、CM1006等系列产品做成行业经典,“首先单节电池保护IC是一种应用领域广泛、生命周期长、迭代进程缓慢的产品;其次新应用既有新需求,也有对传统的传承。而创芯微要做的就是持续迭代产品的稳定性与一致性,通过优化提升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及竞争力。”杨小华如是说道。

二是拓宽核心产品线。在目前已有的ACDC、同步整流、LDO、PMU、电池保护方案基础上,创芯微将再扩展协议芯片、DCDC、Charger、模拟前端、电量计方案等,使之形成从AC输入、DC降压、电池充电、电池保护到电量管理的全套芯片、解决方案。

不过杨小华表示拓宽产品线为未来5-10年的发展计划,当下要解决的主要是产业链问题。

成立之初,创芯微因公司小、实力弱,曾多次经历过产能被晶圆厂挤下的情况;目前批量上来了,却又面临着全球性产能短缺、芯片供应不足的新问题,“今年最大的挑战不在研发端,也不在市场端,而是在供应链,今年达成3亿元营收目标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拿到足够多的货源。”杨小华表示。

据了解,2020年创芯微锂电保护芯片的出货量为280kk,计划今明两年分别提升到500kk、750kk,同时力争在未来3~5年实现营收突破10亿元大关,针对产业链供应短缺问题,创芯微已在积极与上游供应商沟通,有望在不久将来解决产能限制问题。

而在下游市场上,创芯微正在加速导入全球知名品牌,希望通过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持续提升行业影响力以及壮大实力;“每当客户有需要时,就会想到创芯微。”白青刚继续表示:“(未来)国产高端保护IC三巨头必有我们的一席之地。”(校对/Arden)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杨燕煌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