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早期在甘肃隐蔽斗争人物
原标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中国共产党早期在甘肃隐蔽斗争人物
田伯萍
秦明
刘仁书
马兰香
马兰香,1907年出生,女,回族,甘肃省榆中县人。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马兰香以开饭馆做掩护,打探消息,传送情报,掩护同志,面对敌人的酷刑坚贞不屈,被誉为“陇上阿庆嫂”。
马兰香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8岁嫁给本村农民米景山。为了维持生计,夫妻俩在榆中金崖老爷庙旁边开了一家饭馆。
1937年,中国共产党甘肃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甘肃工委)成立,以兰州地区及榆中农村为中心,把工作面逐步扩展至河西、陇南、甘南,并派出党员开展工作。1938年春,朱家沟一位教书先生张杰到马兰香家食宿。后来,杨静仁、金少伯、陈成义、傅从俭等人经常聚集在张杰住的窑洞内商量事情。渐渐地,马兰香从其言谈中,知道了他们共产党员的真实身份。通过长期接触,马兰香的思想、生活发生了重大转折。经党组织考察谈话,她自觉地担负起为我党传送情报的光荣使命。她家的饭馆成了党员传递情报的秘密联络站,她也从一个普通平凡的农村妇女转变成一名秘密交通员。
在担任秘密交通员时,马兰香千方百计在发髻、棉袄、牙膏皮等处巧藏情报。一次,有一份加急的情报要迅速交给杨静仁。为防止敌人盘查,马兰香把情报卷成一个小卷装进毛笔套中,然后将笔套塞进鱼肚子里,又在鱼身上浇上冷水,把鱼冻得硬邦邦的。她和丈夫提上鱼,装扮成走亲戚的样子,把情报安全地送到了目的地。
1938年初冬一个傍晚,天空下着鹅毛大雪,马兰香的饭馆来了两个身穿长衫、头戴礼帽、鼻梁上架着墨镜的人。两人谈论着:“朱家沟……等天亮前就动手”。马兰香凭着敏锐的政治嗅觉,意识到这两人说的事情与张杰他们有关,决定不论如何,都得把这一情况告诉他们。可是两个“客人”离开时,已是晚上9时许,金崖离朱家沟30多公里,加之漫天风雪,她一人去报信肯定会延误时间。她想到了邴家湾村的进步青年周焕丰。于是,她顶着漫天的风雪,深一脚、浅一脚,直奔3公里外的邴家湾村,让周焕丰连夜出发去朱家沟报信。次日凌晨四五点,果然有五六个持枪骑马的人突袭了张杰住处,而张杰等人早已接到情报安全转移。
1941年农历正月,张杰等人前往徽县开展工作。他们走后不久,一名男子来到饭馆,自称是杨静仁的“外甥”来找杨静仁。马兰香一听就明白了,因为杨静仁根本没有什么外甥。她从容地答道:“我是卖饭的,哪里有工夫打听客人叫啥名字。”一句话就把他支了出去。谁知第二天那人又来了。他一进饭馆就气势汹汹地问:“杨静仁在哪里?还有那个张杰到哪里去了?”马兰香回答:“我不是说了吗,我不知道!”那人见问不出名堂,就恼羞成怒,抽了马兰香一顿耳光,又双手按着她的头狠狠地往墙上撞,鲜血顿时从马兰香头上流了下来。那人见她仍不说,气急败坏地从案板上拿起一把菜刀,狠狠地在她的右臂上砍了一刀背,呵斥道:“杨静仁他们到底在哪儿?”马兰香坚称不知。那人听了,竟然转身从火炉里夹出一块烧得通红的炭,将马兰香的裤腿猛地拉起,强按她跪在炭块上,马兰香痛得昏了过去,却始终没有泄露一点党的秘密。
1965年10月,马兰香到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杨静仁多次要接她到北京生活,老人都婉言谢绝。1986年1月,80岁高龄的马兰香被选为皋兰县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并连任第二届常委、第三届委员。
田伯萍
田伯萍(1917年-1984年),又名田之远,化名田君实,贵州开阳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奉中共中央南方局派遣到甘肃玉门油矿职工子弟学校任教,以教书为掩护,组建了玉门油矿职工子弟学校党支部,秘密开展情报工作。
田伯萍于1936年在遵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长期在贵州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共贵州省工委遭破坏,大批贵州籍党员被疏散到重庆,田伯萍到重庆后担任《新民报》资料室主任。
1937年,国民政府开始对玉门老君庙油田开展勘查,并于1938年组建甘肃油矿局,在玉门老君庙油田钻探出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口油井。几年时间,位于戈壁荒原的玉门老君庙,集中了15000名石油工人及家属,石油新城拔地而起。到1942年年底,玉门油矿的原油产量占当时全中国原油总产量的97%。
1941年1月,甘肃油矿局(局机关位于重庆)决定设立子弟学校,急需聘请教师。党组织得知此事后,决定派出田伯萍、宁汉戈、黄小穆和丁酉成4名同志组成党支部到玉门开展工作,田伯萍担任支部书记,后又增加丁毅、孙铭勋,支部共6名党员。
这批中共党员来到玉门油矿后,黄小穆化名黄永森担任子弟学校校长,田伯萍化名田君实,担任教导主任(后任校长)。玉门油矿职工子弟学校党支部的成员,以教职员的身份为掩护,由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在玉门开展工作。他们在玉门油矿逐渐站稳脚跟后,广交朋友,秘密发展党组织,与《新华日报》的潘梓年、张立直接联系。通常,田伯萍用暗号称呼“莲姐”(潘梓年),如果玉门这边出了事,称“有病”,如果安全则称“健康”。他们利用公开的电码本破译暗码,传送情报。比如抄一张粮食蔬菜物价表,将表中数字按照某种规律破译,就是情报的真实内容。通过这种方式,田伯萍及支部成员开始向中共中央南方局报送有关玉门油矿的情报。1943年,为加强对玉门油矿的控制,国民党中央派员到油矿设立党训班并成立国民党甘肃油矿局区党部。由于特务密探活动频繁,职工子弟学校里也时不时来一些身份不明的人,因此,党支部决定让大家分批撤离。
新中国成立后,田伯萍历任重庆市军管会人事处长、市政府人事局局长等职,1966年筹办重庆工业大学,1973年出任重庆市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后任市人大秘书长、市政协副主席。1984年病逝于重庆。
秦 明
秦明(1916年-1948年),原名乔映淮,字清川,曾用名高明、李国华,甘肃靖远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他在中共甘肃工委的领导下,开辟了兰州经庆阳至延安的秘密交通线,并建立靖远中转站。
1933年春,秦明考入甘肃省立一中读书。1936年毕业后赴南京求学,后因经济拮据,于同年7月返回靖远,在北湾小学当教员。这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和好友万良才、刘宗道等人一起创办了靖远“同进消费合作社”,发行进步书刊。1937年初,他辞去教员工作,再次来到兰州,进入甘肃学院高中部就读。“七七事变”后,秦明参加了由我党领导的进步青年组织——甘肃青年抗战团,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秦明等人还成立“秘密读书会”“同仁消费合作社”,发行《读书月报》《星期生活》和部分延安出版的进步书刊,传播革命思想,主张合作救国。1937年11月,经万良才、万通轩介绍,秦明在兰州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受党组织委派打入国民党在兰州的西北训练团。
1938年10月,经八路军驻甘办事处介绍,秦明和新婚妻子一起赴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在中共中央青委领导的“中国青年干部训练班”(通称“安吴青训班”)学习抗日革命理论。1939年3月,秦明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靖远,担任中共靖远县城关支部书记、靖远县委秘书。他以西关小学教员的公开身份为掩护,在靖远县城各学校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同年秋,秦明担任了中共靖远县委委员,他利用自己三哥在县城里开的小杂货铺,建立了县委的秘密机关,制定了严密的联络暗号和接头办法,并派可靠的同志化装成卖货郎,肩挑货担往返于5个基层党支部之间,传达上级指示,了解基层情况,把5个党支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
为了冲破国民党顽固派对我党的限制、封锁,及时传送党中央的指示,沟通中央与中共甘肃工委的联系,中共中央指示中共甘肃工委开辟兰州到延安的秘密交通线。1939年冬,秦明受命开辟兰州—靖远—海固—庆阳—延安交通线,并建立靖远中转站。经过一番认真准备,这条秘密交通线很快就开始运转。党中央和中共甘肃工委的机密文件、指示、信件、消息经由这条交通线,秘密顺畅地传递往返。1940年6月中共甘肃工委被敌人破坏,工委书记李铁轮、副书记罗云鹏等负责同志被捕。为了保存党的有生力量,秦明等人立即撤往延安。在延安大学学习一年多后,秦明于1942年4月被调到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当语文教员。
1946年4月初,秦明被派到设在庆阳的中共甘肃工委工作。同年6月,中共甘肃工委又派秦明前往靖远,寻找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靖远秘密党组织。秦明克服重重险阻,只身来到靖远,找到何清涌等人,了解当地党组织的情况,向他们传达了中共甘肃工委的指示,布置了任务,规定了今后的联络暗号。同年10月,秦明被中共甘肃工委派往环县,任县委常委、统战部长,负责环县周围的秘密工作。1947年3月,秦明先后在环县武工队、游击队工作。在一次掩护其他同志突围的战斗中,不幸被敌军俘虏。
秦明虽因被捕而失去自由,但在狱中他并没有停止斗争。敌人唯恐军心动摇,先后把他转押到中宁、平凉等地监狱。秦明在押期间,中共甘肃工委多方设法营救,但均未能成功。1947年6月,秦明被敌人押到兰州后,他和狱友高波(我军某部团政委)秘密建立了狱中党支部,带领全体难友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48年5月2日,秦明和高波等人被国民党当局用飞机押送至江苏镇江金山寺“国防部训导所”。在狱中,秦明等人积极斗争,帮助王会文等同志成功越狱。同年10月,秦明被敌人以组织狱中暴动为由秘密杀害于南京雨花台,年仅32岁。(本文由甘肃隐蔽斗争历史研究小组提供)
我宣布:又掉坑了
黄轩是个体质相当特别的男演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拿不到主要角色,但哪怕只出场短短几分钟也能轻松自然地抓住你我眼球。
《无人驾驶》如此,《蓝色大门》如是,连众星云集的《黄金时代》那为数不多的戏份都能让黄轩在文青聚集的豆瓣被人反复提及。不少网友因此说他“最适合演年代戏”,毕竟特殊背景下的文人风骨不全是靠演,入戏者自带的气韵比什么都强。
类似的好表现多了,导演编剧们主动把对他的赏识转换成了资源,而观众则把这种认可和肯定积累成某种遗珠待赏识的期盼。
于是前几年,每逢黄轩新作上档,网友和媒体都会用“这次总该他‘爆’了”之类的标题来畅想一番可能演员因作品因角色而步步走高的爽文场景,却忽略了作为演员的黄轩已经有了国民度和好口碑,和用来介绍新晋爱豆那套KPI考核法则是不太兼容的。
在“爆扑”鉴赏论的影响下,黄轩也一度错乱迷失。
《芳华》过后,势头正好的黄轩接连出演了两部电视剧,在妆造豪华的都市剧里努力诠释悬浮的霸总剧情,创造了“我爱上了你的身体,和另外一个女人的声音”这样的经典雷句。
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摧毁却只用弹指一挥间。
《完美关系》的豆瓣短评页面,冲着黄轩来的四星和吐槽他演技油腻的一星就上下紧邻,比男女主人公的狗血姻缘更有戏剧冲突和可看性。
所以朋友们都已经开追并且安利了好几轮《瞄准》之后,风终于刮到了我这。
我可以放胆承认,最初本人的的态度是隐隐有些抗拒的——
虽然黄轩扮演的男主一出场,彻底甩去了“油腻”的标签,甚至于头发花白、满脸皱纹,整个人看起来比《芳华》时期的银幕状态看着还要老上十岁。
做的活计也很落魄,在路边就着自行车就能起个简陋的木雕摊,客人说什么就做什么,不多话地挣点手艺钱。
但镜头调度和氛围营造无时不刻不在告诉你,这个人的来头不小。
不然这么个毫不惹眼的小摊,这么个貌不惊人的工匠,怎么会对市集里的暗流涌动格外敏感。
《瞄准》是什么设定?解放前,1949初夏,国内最大的城市松江。
保密局松江特派员叶冠英要和特务接头传递一份重要情报,警方本来准备在松江码头布下埋伏,打算连人带情报一网拿下。
谁知打草惊蛇,被惊动的叶冠英躲到了一个三面有遮挡的地方,还抓了个孩子当人质来做正面防护。
这是料定了警方不敢在闹市区公然开枪,松江警员们也确实没那个本事在千里之外取人首级。
谁知当警局队长曹必达决定自己去交换人质的时候,叶冠英被不知从何发出的第三方子弹击中了……
在现场已经被提前封锁的前提下,还会出现直接命中目标的第三人,这显然是超出松江警方预料的。
叶冠英在昏迷前提到了令人心惊胆战的水母暗杀组,保密局也认为其遇刺与“水母”有极为紧密的关系。
没有人知道“水母”究竟是谁。
即使是军统和保密局的卷宗也只记载了其在这十三年内执行的大量暗杀任务,至于刺杀手法和习惯却是一片空白。
华东局介绍了对“水母”颇有研究的欧阳湘灵给松江警方,看她相关准备那些资料,每一页都骇人听闻。
我们已知黄轩出演的是男主,他正正好好地出现在了接头现场,导演又用很多镜头切换来渲染了他这一角色的特殊性,这难免让人产生了怀疑:
警方说再好的枪法都没法击准叶冠英,如果说黄轩扮演的男主就是那个出手的神秘人,那看似普通人的他用一枚木鱼就能打中死角里的特派员——这“城市狙击手”的戏份真的不是在重复曾经“抗日神剧”那些一枪飞出八百里的雷人桥段吗?
但前两集的悬念实在有点多,毕竟黄轩又不那么像一个坏人。
他的确有你我一眼就可以看穿的漏洞:
他自称姓曾,跟曹必达说自己没当过兵,满身枪痕是因为之前日本人占领松江时把他打伤过。但这位“曾思过”三年前才出现在这一带,附近的居民可提供的证词也只能回溯到三年前。
又比如那莫名的淡然,比如面对警局审问却毫无惧色……这都不是寻常小老百姓该有的状态。
但他在警局里唯一的着急时刻就是询问旁人现在几点钟,心急火燎忙着应付完警方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一个三年级的小姑娘打电话。
攒钱、赶时间,都是为了给这个叫小雪的女孩买蛋糕过生日。
他说自己是小雪的另一个家长,高手隐姓埋名后归隐人世的味道。那“水母”的毒辣狠绝真的会是这个人的另一面吗?
而当时的松江市,有暗杀叶冠英嫌疑的高手也不止黄轩扮演的男主这一个。
《瞄准》的开局其实是另一场命案,有人在维多利亚号邮轮上杀了一名贵客,借以替代了对方的身份。
作案时,凶手戴着假发胡子,姿态优雅。
等他提着箱子步出凶杀现场时,礼帽挺括、大衣抖擞,又别有一番的派头。
那显然不是黄轩,而且这个身材高大的男人又拿着一束鲜花出现在叶冠英所住的医院,其目的也不言自明了……
那他究竟又是谁?
杀了客人再一路跟进特派员的踪迹,更有为完成目的不罢休的意味,其手起刀落不眨眼的作风也更明显符合人们对“水母”的描述。
有一身本事却甘愿隐匿于俗世,黄轩究竟演谁?
背着重重谜团,谁才是真的“水母”?
我是因为这个悬念才一直追了下去,没想到“啪叽”一下掉坑里了。
再抬头一看主创人员名单,导演五百……
害!不早说,早说我就能提前适应这种带着谜团让你不断往下看的叙事手法了。
随着大幕缓缓拉开,“双雄”设定也逐渐浮出水面。
曹必达把木鱼送到对“水母”研究甚深的欧阳湘灵那里,终于锁定了那个自称“曾思过”的神秘男人的真实身份:
“牧鱼”,是和“水母”共生同食的存在。
这个身手不凡的男人叫苏文谦,曾经是军统一号杀手池铁城的老搭档。
这对黄金搭档曾经在抗日战争中执行过多次暗杀任务,刺杀了多名日本军官和伪政府官员。但抗日战争结束后,内战爆发,苏文谦和池铁城也逐渐卷入党派之间的纷乱缠斗。
在一次任务执行中,苏文谦失手杀死了自己的救命恩人杨之亮,从此对狙击这件事产生了怀疑和厌恶,因而决定金盆洗手退隐江湖。
这一走,谁也没有告诉。
直到苏文谦在“水母”刺杀叶冠英行动中按捺不住而出手救人,包括池铁城在内的一干人马才知道“牧鱼”又回来了。
这个池铁城啊,真是狼言虎语不对劲(摸下巴……
他一看到那半截木鱼,一听说“牧鱼”出现,脸上立马炸出神秘微笑……
明明前几分钟还在因为行动失败,让徒弟们自残谢罪,还要在伤口裹盐来“记住这一次教训”。
知道是苏文谦出手之后,又格外自豪地表示“一把弹弓就能赢,你们所有人加起来也赢不了他!”
这三年里,池铁城一直没放弃寻找苏文谦的去处,叶冠英之所以会把接头地点选在松江码头,也是听了池铁城的交待要给他一个“惊喜”。
谁知道徒弟会错了意,担心能够破解水母组暗码的苏文谦落到共产党手里,会帮助警局的人破译他们的情报,于是打算痛下杀手……但池铁城一来,就为了救苏文谦违抗命令。
池铁城自己承认,为了苏文谦,他打破了很多既有规定,也坏了水母组从无失败可能的招牌。
“因为你苏文谦,我第一次,把任务放在第二位”,只为了求他回归再携手。
但这种“深情”真的就只是为了迎合当下观众的“kswl”的“卖腐”需求吗?
当然不是。
苏文谦和池铁城,识于微时,但两人的生活条件天差地远。前者是家境优越的大少爷,而后者是为了自保而不得不练出一身跟人玩命本事的孤儿。
没想到“一二八”事变让苏文谦也无家可归了,凭着之前和池铁城一起玩弹弓攒下来的相识共赏,两个人一起踏上了拜师学艺、进了同一个杀手组织的漫漫相依路。
在苏文谦生命垂危的时候,是池铁城救了他的命。
苏文谦,是池铁城最好的伙伴,也是唯一认定的对手。
只有这个人,从小和他比弹弓,长大了能比枪法,甚至在右手受过重伤的前提下,还能用左手使出令大家惊诧的绝妙枪法。
而且池铁城为苏文谦的破例,还有一些赎罪的意味:
???????????????????????
???????????????????????
三年前让苏文谦决定退出狙击手界,不再执行暗杀任务的那次失手,实际上是池铁城为了完成目的而设计的结果。
苏文谦的救命恩人杨之亮察觉了那次暗杀计划,代替水母组原本的刺杀目标秦鹤年走到“牧鱼”的枪口下。
而杨之亮也是一直引导苏文谦相信自己内心,用心中善良正义去分清目标的重要存在。
所以那次误杀让“牧鱼”彻底消失不见,因为那不仅摧毁了苏文谦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信念,也失去了对曾经的生死伙伴池铁城的百分百信赖。
射击本不分好坏,真正决定对错的,是将枪口对准谁的选择。
苏文谦成为狙击手是迫于无奈,“觉醒”也不在一朝一夕,杨文亮离开之后,他隐姓埋名、苟活于世,只有小雪母女能够让其情绪泛起涟漪,其它的通通“不关我事”。
最终打动他的,是一个迟来的秘密——
杨之亮和池铁城都救过苏文谦的命,不过池铁城当初是大咧咧地表示“你的命只有我能做主”,而杨文亮身为共产党员,却愿意因为相信苏文谦是好人而甘愿交付自己的生命。
两条命的恩情,是不一样的走向。
池铁城在三年后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除了是对苏文谦技术的欣赏,还有对他这一身好本事为共产党所用的恐慌。
但当欧阳湘灵亲自出马,用杨之亮的死来逼他承认自己的身份、直面“苏文谦”的内心时,一层层防备被逐步击穿,“自我”才真的透了出来。
黄轩说他整个人都沉浸到了戏里,拍完苏文谦的“觉醒”后全身还在抖。
因为从人物的角度出发,杨之亮的存在和牺牲都是让苏文谦自我封闭的枷锁,只有通过这把关键“钥匙”才可能撬动其心门。
最终让苏文谦决定加入反暗杀组,带领对“水母”一无所知的专案组进行反击的,也正是因为人性和大爱。
从两边交手时,你就能对比出风格悬殊:
水母暗杀组功课齐备,要对松江粮食局局长殷千粟下手,却先对松江市长文克狄使出暗杀威胁,让所有安保力量都集中倾斜到市长身上,使得殷千粟身边留有空缺破绽。
然后又借松江著名民主党人士秦鹤年因食物中毒在医院调养的契机,对担忧其病情的殷千粟释放了“秦老病危”的假消息。
殷千粟为了见秦鹤年“最后一面”而赶往医院,步出了警方力量严备的府邸,步步走入了水母组准备已久的圈套。
而下车到医院、医院内部走道和进入秦鹤年病房后,都有狙击手的埋伏。
而苏文谦这边要带领的,是一支完全的“生瓜蛋子”。
但他却能带领共产党的反暗杀组,一次又一次地破坏池铁城的周密计划。
昔日的朋友变成如今的对手,每个彼此了解的默契点都会变成施以攻击的软肋和痛点,这让“双雄”对决也变得越来越精彩。
《瞄准》前几集其实只展开了一天之内的情节变幻,但多视角切入让观众能对人物产生更清晰立体的了解,也让情节在铺垫中次第展开,追剧时生怕快进会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对情报传递的险和奇也有进一步的体会。
而除了“双雄”对决之外,衡州线的徐徐展开也逐渐解开了和松江城市内暗杀行动的种种关联,台词对白都暗藏杀机,群像人物的逐次丰满,每句对话都是状若无意的生死试探。
《瞄准》把“狙击”拆分成了两个动作,“瞄准”和“射击”。后者是对胜败存亡的宣判,而前者是对自己内心的摸索和挖掘,那需要更长久的等待、更艰苦的训练、更坚定的信念,才能做出最准确的决断。
至于孰重孰轻,苏文谦和池铁城用曾经交汇但最终分道扬镳的错身告诉了我们结果,而导演也把主创的思考汇聚到了片名中。
黄轩说苏文谦是个戏剧性很强的角色,因为他不再是“恋爱脑”和“勇武匹夫”,而是经历了人性的挣扎反复后,跟随了正义的光亮而。我们不断挖掘类似题材也不仅是要调动某一类情绪、塑造相似的荧幕形象,那些思量、探索、牺牲所换来的和平才是各位应该珍视的。
更重要的永远是人心,毕竟特殊环境下的进退抉择和风云变迁中的人性明暗,从来就不是那么简单的抉择。
原创不易,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
谁都没想到,这个出手大方的少校是个绝密人物,代号:1号情报员
1948年初宜川战役前,中共中央西安情报处1号情报员,一位潜伏在国民党胡宗南部队里的红色特工,忽然收到上级的紧急任务,要求限期拿到胡宗南部队的最新军事部署,以及胡部整编后,甲、乙、丙三种整编师的编制内容和相关各种表册,特别是部署在陕北的胡宗南嫡系部队——董钊整编第一军和刘戡整编第二十九军的人员编制、兵力配置、武器装备、各级主官姓名等情况。
搞清胡宗南的最新军事部署,办法相对还比较多。至于甲、乙、丙三种整编师的编制内容,这份绝密情报只有一个地方能搞到,那就是西安绥靖公署参谋处,胡宗南参谋长盛文办公室的保险柜里,不是一般人能接触得到的。
老一套的办法,诸如配钥匙、弄暗码、撬开保险柜等,不但危险,而且时间也来不及。那么有没有可能,通过某种关系,来搞到这份情报呢?1号情报员的公开身份,只是国民党部队里面一个管后勤的少校,平时根本接触不到参谋长盛文那么大的官,他能如期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吗?
蔡茂林,1920年2月13日生,河南省新密市城关镇东街村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开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7月,经中共密县地下县委负责人的介绍,蔡茂林去陕北公学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底毕业后,被分配回密县继续搞抗日救亡活动。
1939年8月,密县地下党组织遭到敌人破坏,蔡茂林与组织失去了联系。1940年7月,国民党县政府以共产党嫌疑分子为理由,逮捕了蔡茂林。经多次审讯,严刑拷打后,押往洛阳劳动集中营,后又被押送到西安劳动集中营。蔡茂林在国民党监狱中关押了两年多时间,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他毫不动摇,始终没有暴露党员身份和党的秘密。
汪维恒
1942年夏,中共打入国民党内部的汪维恒(时任国民党西北军需局局长,解放后曾任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局长)和周坚两位同志,按照上级指示,对没有被国民党特务抓住什么把柄的同志,开展了营救工作。具体办法是,通过汪维恒的一个学生——西安劳动集中营经理科长卢树楠的关系,以在劳动营办理经理人员训练班的方式,招收这些同志为学员,由军需局聘请教员讲授业务课,训练半年,毕业后分配到西安军需局安置工作。蔡茂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了这个训练班。因为当时正值抗战用人之际,汪维恒、周坚的这一行动,并未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怀疑。
经理人员训练班结业后,汪维恒和周坚又在军需局内再办了一期“军需独立业务研究班”,由汪维恒兼班主任,由同情我党的进步民主人士杨杰科任队长,周坚任政治指导员。这个班时间不长,只有一个月,实际上是对这些学员进行思想摸底。毕业后,每个人都发了毕业证书和证章,一律按中尉科员分配到国民党各部队工作。
蔡茂林被分配到甘肃省张掖地区,国民党军需局在那里新成立了一个办事处,由中共党员、汪维恒的弟弟汪益堃任处长。蔡茂林受汪益坤的领导,从此开始了情报工作。
1944年夏天,汪益堃因飞机失事遇难。蔡茂林怀着沉痛的心情从张掖回到西安,向汪维恒和周坚汇报了情况,并请示今后的工作。周坚很快约见了蔡茂林,告诉他现在有个新情况。因为洛阳失陷,原驻洛阳的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解散。当局决定在汉中成立新的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由陈诚担任司令长官,汪维恒兼任该部的经理处长。汪维恒希望蔡茂林和他一起去汉中,并打算提升蔡茂林为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经理处被服科上尉科员,蔡茂林当即表示同意。
汪维恒后来向蔡茂林解释,为什么让他当被服科科员。当时在国民党军的军需界,管被服被认为是最苦最累最没油水的差事,多数人都不愿意干。因此不会有人来算计这个位置,蔡茂林就可以长期干下去,可以掌握敌军的动向,更好地为党工作。
1945年初,陈诚调任国防部长,一战区并入胡宗南的第八战区,汪维恒作为陈诚的亲信,去了重庆。几经考虑,汪维恒决定把蔡茂林派往国民党西北补给区司令部去工作,仍管被服。
解放后,西安情报处部分成员与家属合影,前排右四是王超北,后排右二是蔡茂林
临走时,汪维恒找蔡茂林谈话,对他说,本来可以带蔡茂林去重庆,考虑蔡茂林在西北各方面都熟悉,工作已经扎下了根,所以决定蔡茂林仍留西北,以不动为宜。西北补给区司令部主管七个战区的补给任务,范围很大,可以搞到十分有价值的军事情报,希望蔡茂林一定要坚持下去。
在西北补给区司令部里,蔡茂林巧妙的利用手中掌握的物资,满足敌人军官的贪污需要。在他掌握的被服仓库里,有的是被服、大衣、皮鞋、饭盒等各种物资。蔡茂林便借这些物资来拉拢同他有关系的单位。逢年过节,批给他们一套新衣服,一双新鞋,这些人自然高兴。当他有求于这些人时,他们自然也乐于从命。
有时为了和人拉关系,就用请客、打麻将时有意输钱,以加深“友情”。在当时贪污受贿成风的国民党军队里,他这样做不但没有引起人们的怀疑,反而赢来了一片叫好声,说蔡茂林讲义气,够朋友,也都愿意同他交往。这样,蔡茂林不仅在补给区,就是在西安绥署和各部队里,也有了一批“交情”很深的人,为他后来完成任务打下了基础。
西安情报处交通联络站旧址纪念碑
1946年,几经辗转,蔡茂林的关系转入到王超北(化名庞智,是与潘汉年齐名的红色特工,被称为“南潘北王”)领导的中共中央西安情报处。蔡茂林向西安情报处提供的第一批情报,就显示出了巨大的价值,内容有:
(1)国民党军在陕西的兵站、仓库地点及设施情况;
(2)胡宗南的一战区对豫西伪军的整编计划;
(3)西北补给区司令部编制的第一、二、五、八、十、十一、十几等七个战区的敌军序列番号,指挥官姓名、驻地、编制及现有人员的服装补给统计数等。
王超北当即决定,要亲自和蔡茂林接头,并把他列为1号情报员。
那一天秋高气爽,阳光灿烂。西安北城墙处走来一位上尉军官,他走到北城门楼向西数第三十六个城垛处,拿出一张报纸,坐下看起来。王超北身穿空军中校军服,戴一副墨镜,手持拐杖,走到他跟前,用拐杖在地上连击了三下,然后向对方借火吸烟,点燃烟后,王超北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询问对方:“贵姓?”“左。”“您贵姓?”对方接着问。“敝姓黄。”“哪一部分的?”王超北又问:“军官总队。”对方答,“巧啦,我也是军官总队的,咱们一块儿谈谈好吗?”“好!”暗号对上了,两人开始了实质性的谈话。
现在的西安城门
蔡茂林介绍了自己的具体工作部门及同组织的关系后,王超北告诉他自己的化名“黄润僧”,身份是煤炭公司工程师,并给他起了个化名叫“安子举”。他们商定每周二、五晚上到蔡茂林家接头,别人问起,就说王超北是他在第一战区司令部时的老同事,现在西安绥署工作。后来,王超北让情报处交通科长秦治安与他联系,秦化名“拳师”,以商人身份去取情报。
王超北给蔡茂林规定,除临时重要军事情报外,每月弄一份胡宗南所属部队的番号、人数、驻地和指挥官姓名的情报。这些都是属于绝密的材料,蔡茂林手中并不完全掌握这些数据。怎么办呢,他后来想了个主意,请上管军粮补给的那位军官来家里吃饭,一边喝酒一边闲谈。
蔡茂林说,现在各部队每月请领军粮的人数与统计表,和请领被服装具的月报表,人数往往矛盾百出,相差很大。长期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被上面发现,到时候谁也吃不消。说轻了去军法处,要是重了可能会脑袋搬家。为了一致起见,不如两人合作,每月编印一份补给军粮和被服装具的表册,内容包括各部队番号、编制人数、驻地、指挥官姓名、上月决算人数、本月预算人数、差额等,这样可以一目了然,既可以应付上面的检查,又可以作为核发军粮和服具的参考。对方觉得蔡的主意不错,当即拍板同意。这样,蔡茂林就每月按时向王超北报送这种绝密的军事情报,直到西安解放。
1948年初,蔡茂林已升为少校,接到了本文开头提到的紧急任务,这一次,他要怎么做才能完成任务呢。
蔡茂林经过仔细研究,决定从西安绥靖公署参谋处里面,一位姓赵的中校参谋那里下手。这位赵参谋和蔡茂林一样,都是从汉中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过来的,在胡宗南手下颇受排挤。蔡茂林与他早就认识,没少给他好处。赵参谋喜欢看戏,蔡茂林就常常请客,和他成了戏友。当然,最关键的是,赵参谋有保险柜的钥匙。
趁着参谋长盛文出差不在西安,这天上午,蔡茂林来到绥靖公署参谋处,找到那位赵参谋。寒暄一番后,蔡茂林向他提出来,自己正在给部队编造配发夏季服装计划,各部队报送请领服装的人数与统计表人数相差很大。因手边无整编后的编制资料,无法核对,因此借绥署的整编资料用一下,三天之内,保证原物归还。
赵参谋沉思了好一会,对蔡茂林说:“这让上边知道了,可不得了,实在难以从命。”
蔡茂林假装生气的说到:“赵参谋,咱们是不分彼此的老朋友啦,我的忙你不帮谁帮?你要是信不过我,那我就只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了!”
赵参谋急忙拉住蔡茂林,看看周围没人,便低声对蔡说:“赵某是讲交情的,念系老朋友,借用一下可以,可千万要保密,不能叫外人知道,要不你我都吃罪不起。”
蔡茂林说:“你一万个放心,我蔡某是够朋友的,你还不知道?”赵参谋从保险柜里取出所需要的材料交给蔡,并把蔡送出绥靖公署的大门。这份绝密情报,就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到手了。
当天这份情报就到了王超北手中,王超北组织机要科的同志连夜抄写,并迅速通过秘密电台,在宜川战役前发送给了中央。
连续剧《特殊使命》剧照
蔡茂林在西安情报处一直战斗到西安解放,由于他提供的军事情报准确及时,中央曾三次来电嘉奖这位战斗在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后来,西安情报处的那些惊险故事,在2006年被拍成连续剧《特殊使命》。
解放后,蔡茂林一直在公安系统中工作,先后担任西安市公安局户籍科长、省公安厅劳改局新安机械厂厂长、新川煤炭石油联合厂厂长等职务。1991年7月,公安部授予他“人民警察一级金盾”荣誉章。1995年2月18日,蔡茂林病逝于西安,享年75岁。
本文作者:季雨,“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 ,未经作者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任何媒体、自媒体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读者欢迎转发。
公众号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