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纳税2023

比亚迪会搬离深圳吗?

燃油车就买手动挡。自动挡就买新能源。自动档油车就是阉割了的手动挡。新能源就是运行平稳无噪音。手动有车就是发动机听噪音来换挡的乐趣。

比亚迪一年能赚多少钱?

去年卖了301万辆新车,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比亚迪,到底赚了多少钱?

据财报显示,2023年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6023亿元,同比增长42%;归母净利润300亿元,同比增长80.7%;毛利率同比增长3.17个百分点至20.21%。

这是什么概念呢?作为对比,另一家民营车企吉利汽车集团,同年汽车销量167万辆,营收1792亿元,归母净利润53亿元,毛利率15.3%,比亚迪在账面上几乎是全方位碾压,稳坐中国汽车“一哥”的位置。

当然了,在这6000亿营收的里面,并不是大家想象中完全靠卖车赚来的。

实际上比亚迪的营收由两大业务组成,分别是广为人知的汽车业务(包括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交通、充电电池),以及鲜为人知的手机业务(包括手机部件、组装及其他消费电子业务)。

从上图可以看到,2023年比亚迪汽车和手机业务的营收比例约为8:2,其中手机业务营收1186亿元,同比增长20%,毛利率为8.78%。

这里释放出两点信息,一是近年消费电子行业持续低迷,比亚迪的代工生意增长率远低于汽车业务,要知道在2019年两者的营收比例为6:4。某种程度来讲,比亚迪汽车能有今天的成绩,要感谢手机业务持续为其输血。

第二点是手机业务的低毛利率,掩盖了比亚迪汽车的真实盈利能力,从来报来看比亚迪汽车业务的实际毛利率,达到几乎可以傲视全行业的23.02%,比它的对手特斯拉高了近5个百分点。

一方面当然是规模效应带来的单车折旧费用大幅降低,说人话就是摊分的费用少了。

另一方面是比亚迪拥有全行业里绝无仅有的垂直整合能力,可以从旗下的子公司如弗迪视觉、弗迪模具、弗迪动力,弗迪电池中采购零部件,据说比亚迪整车约75%的零部件都由自家生产。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还可以赚取从原材料到整车组装、销售的全链条利润,其中光是电池自给自足这一条,就能让比亚迪大幅降低采购成本,赢在起跑线上。

大家可以回顾一下我们对宁德时代的财报分析,里面就说了卖电池可比卖车要来钱快多了。(传送门)

出海并不赚钱?

2023年,比亚迪已经在全球六大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400个城市通过乘用车出口、纯电动大巴和出租车运营等方式完成了市场开拓。不仅通过出口拿下了泰国和巴西的纯电动车销量冠军,还在匈牙利、巴西和泰国等国家开始建立工厂,实现从整车出口到落地生根的进化。

从出口量水平来看,2023年比亚迪的出口量达到24.3万辆,同比增长337%。海外销量增速不仅远超比亚迪的国内销量增速(61%),也超过了国内的总体电动车出口增速(80.9%)。

这也使得比亚迪2023年的境外业务营收高达1602.2亿元,同比增长75.2%,增速远高于境内业务的32.9%;同时,营收占比也提高了5个百分点至26.6%。

按照比亚迪的计划,24年预计将实现出口40-50万辆,同比再翻一倍。为此比亚迪还“丧心病狂”地组建自己的滚装船队以保障运力。

不过有一项数据是比较反直觉的,大家都说中国汽车在外国能卖高价,把外国人的钱狠狠给赚了。例如比亚迪Atto 3(元Plus)在日本的售价折合22.8万人民币,比国内贵了近10万元。

但实际从财报数据来看,比亚迪海外业务并没有想象中的赚钱,境外业务毛利率仅为7.11%,远低于国内的24.96%。

之所以造成巨大落差,估计是被各项税费、运费、准入费、验证费、经销商返点给“砍一刀”,不过我相信随着比亚迪实现“落地生根”,海外业务毛利率会逐年提升,我们明年不妨回头再来对比一下。

研发费用继续翻倍

从2020年刀片电池发布,到2021年E3平台发布,再到2023年易四方和云撵,比亚迪在技术上的创新一直走在行业前列,其背后是多年来不计成本的研发投入。

从下图可以看到比亚迪研发费用一直在创新高,更为夸张的是2023年比亚迪研发人员数量足足增加了47.6%至10.2万人,以至于研发费用直接翻倍,光是工资就发了217.4亿,大家可以算算平均工资是多少。

相比研发支出狂轰猛炸,更值得关注的是研发费用「资本化率」持续走低。所谓资本化率,就是将研发费用分期付款;而相对应的「费用化率」则可以理解为一次性付款。

简单来讲,高资本化率(分期付款)能减少当期对利润的损失;高费用化率(一次性付款)则会影响当期利润,但可以减少应纳税额,而比亚迪选择的是后者。

言下之意,比亚迪并没有选择“润色”自己的财报制造“虚假繁荣”,哪怕在销量爆发之前,比亚迪一直都是这么干的。假设比亚迪将研发费用以40%的幅度资本化,至少能多出100亿净利润。

巨额的研发投入也就意味着,前期所积累的优势,会在后期逐渐爆发起来,比亚迪的百宝袋里藏着许多黑科技等着掏出来。

比如说,王传福最近透露比亚迪将在今年发布第二代刀片电池以及1000V高压SiC平台。前者的能量密度将从140Wh/kg提升至190Wh/kg,纯电车型的续航将突破1000km,后者能使充电5-8分钟即可续航500公里成为可能。

在插电混动方面,比亚迪计划于2024年推出全新DM5.0超级混动平台,据闻一箱油能跑2000公里。

随着高端化车型腾势、仰望、方程豹的推出,比亚迪意识到智能化可能是高端化过程中必须要修的一门课,所以在研发上开始疯狂砸钱补短板。

未来,比亚迪还会继续在智能化领域投入1000亿元,希望在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战场——智能化战场中与第一梯队的华为、蔚小理等品牌拉近距离,并占据一定的优势。

大家认为补齐短板后的比亚迪能持续扩大优势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比亚迪员工收入纳税明细曝光,高薪传闻竟是假象?网友热议不断!

“月薪4000,你敢想象这是比亚迪员工的工资吗?”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恐怕没人会把这个数字和如今风头正劲的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联系在一起。毕竟,在我们心中,比亚迪可是代表着高科技、创新和前沿产业的“香饽饽”,怎么会和“低收入”这三个字沾上边呢?

然而,事实就摆在眼前,那份网友爆出的收入纳税明细,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这家光鲜企业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4000多元一个月,这个数字对于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白领来说,可能只是一次购物的小花费,但对于比亚迪的某些员工来说,这却是他们养家糊口的全部。

不得不说,这与我们印象中比亚迪那高大上的形象,确实有些格格不入。我们总是习惯于将大型企业与高薪、高福利划上等号,却忽略了在这些企业光环背后,也有着和普通企业一样的薪资问题。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是比亚迪故意压低员工工资,还是市场竞争下的无奈之举?又或者是员工自身能力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要考虑成本控制。另一方面,员工的薪资水平也与其个人能力、岗位需求、市场供需关系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比亚迪给每位员工都开出高薪,那么它的产品成本势必会大幅上升,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否又是一个好消息呢?而作为一个企业,它除了要承担社会责任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盈利,以维持其正常运营和发展。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对低薪视而不见。相反,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这个问题,并探讨如何在保障员工权益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优化生产流程来降低成本;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社会各界也可以共同努力,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晋升机会。

回到比亚迪这个例子上来,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一个数字就对一个企业妄下结论。毕竟,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经营策略和市场定位。但我们可以从这个数字出发,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追求企业利润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保障员工的权益?如何让员工成为企业发展的真正受益者?

“月薪4000”的比亚迪员工,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在这个看似光鲜亮丽的现代社会里,还有多少“隐形低收入者”在默默奋斗?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做的是,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个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之道。

最后,我想问一句:你对于比亚迪员工月薪4000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你认为企业应该如何提高员工的薪资待遇?或者,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平衡企业利润和员工权益之间的关系?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希望这篇文章能引发你的一些思考,也期待我们下次再见时,能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差距!长安:五年缴税-1.7亿,六大车企纳税对比,比亚迪五年59亿

声明:本文税收数据全部来源于上市公司财报公开数据,因为公开数据只有企业所得税,所以对比的只有所得税,而增值税属于企业代缴,消费者买单,不应做为对比项!

首先惯例先上数据汇总

上图为近五年我国主要上市汽车制造厂利润及企业所得税纳税情况

分开来来看,利润上排名第一的是上汽5年利润高达2008亿,其次是吉利、比亚迪、广汽、长城和长安,分别达到403.8亿、393亿、广汽385.56亿、长城340.94亿、长安125.42亿。

企业所得税缴税情况,排名第一的依然是上汽,高达311.56亿、后面是比亚迪59.28亿、吉利48.7亿、长城38.75亿、长安-1.7亿、广汽-5.42亿。

可以看到企业所得税的缴纳情况与利润排名有所不同,上汽排名不变,比亚迪缴税上升一位、吉利下降一位、长城上升一位、长安上升一位、广汽下降2位。

所以我计算了六大车企的缴税比例(所得税除以利润),从5年中缴税比例来看,5年综合,上汽第一15.51%、比亚迪也很棒排名第二15.08%、吉利和长城分别是12.06%和11.66%

后两位就有必要单独列出来了,长安和广汽怎么做到所得税为负的。

分年份来看,上汽在2020年到2022年三年中的所得税都是比例最高的,2020年吉利比例最高,2021年长城最高。

众所周知,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是25%,计算不是单纯的用利润乘以25%,但是与利润是正相关。

那么为什么长安和广汽可以做到相关收入抵扣所得税后还能正收益呢?我查了一些说法

首先第三点亏损抵扣应该是不属于长安和广汽的情况,两者5年都是大幅盈利,那么大概率是第二点。(具体情况不清楚不往深了聊了)

下面几幅图是各个车企的财务数据

长安

比亚迪

吉利

长城

上汽

广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纳税2023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