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爱驰汽车厂商

17亿买了两年“寂寞”爱驰汽车退出江铃控股转为“代工模式”

财联社(北京,记者 张怡)讯,在入股江铃控股近二年后,造车新势力爱驰汽车选择了退出。

天眼查APP显示,江铃控股有限公司股权日前发生变更,原持有江铃控股50%股权的股东爱驰汽车,变更为了江西国控汽车投资有限公司。至此,业界流传已久的爱驰将退出江铃控股的消息,最终尘埃落定。

“我们依旧与江控(江铃控股)保持着战略合作关系。”6月30日,有爱驰汽车内部人士对阐明了目前双方的关系,“(爱驰汽车的)资质不是问题,可以理解为(双方)是一种代工模式。”

史上最贵“牌照”

相比威马收购黄海汽车的11.8亿元、理想收购力帆汽车的6.5亿元,爱驰汽车一度创下了国内造车新势力获取生产资质的最高记录。

2019年7月,江铃控股股权变更完成,爱驰汽车以17.47亿元收购了前者50%的股份,其中10亿元计入注册资本,7.47亿元计入资本公积。爱驰汽车由此成为江铃控股的最大股东,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汽车产品生产资质。

不仅爱驰藉此获得了“最贵牌照”的殊荣,江铃控股也因此被视为“国企改革的最佳实践”。

为了成就这一国内首个由造车新势力主导的央企、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三方混改的试点项目,江铃方面煞费苦心。2019年4月4日,原江铃控股旗下A股上市公司江铃汽车发布《关于控股股东存续分立的提示性公告》。这则《公告》揭示出了江铃控股实施混改的“两步走”步骤:第一步“先分家”,即通过存续分立的方式将原江铃控股分拆为江铃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新江铃控股”)和新设的南昌市江铃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江铃投资”)。通过存续分立后,下一步实施混改的主体公司新江铃控股与上市公司江铃汽车之间做好了切割,股权结构更为清晰,而且新江铃控股从营运目标、发展模式和核心竞争力来看也更为明确,为混改做好了铺垫。

混改的第二步,则是通过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就在江铃汽车发布上述公告的前一日,新江铃控股增资项目正式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北交所)公开挂牌,拟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引入1家战略投资者,拟募集资金对应持股比例为50%。

按照北交所的说法,新江铃控股增资项目“曾吸引多家知名汽车出行企业前往咨询”,但显然,这一为爱驰汽车量身度造的项目,绝不可能花落别家。

“爱驰将通过江铃获得生产资质。”早在2018年下半年,便有接近爱驰汽车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称。这一说法在当年11月得到了部分证实。是年11月30日,江西省发改委印发了关于江铃控股上饶分公司年产10万辆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核准的批复。这份文件表明,江铃方面已为爱驰入股做好了铺垫。

2019年5月31日,也就是新江铃控股增资项目在北交所挂牌58天后,该项目公告期满,毫无悬念地征集到一家符合条件的投资方——爱驰汽车。

官方信息显示,本次增资交易完成后,新江铃控股的注册资本金将由人民币10亿元增至20亿元,爱驰汽车持有新江铃控股50%股权,长安汽车和江铃集团持有股权比例均分别由之前的50%稀释到25%,同时爱驰汽车获得9个董事会席位中的5个。

爱驰“亡羊补牢”?

在成功入股江铃控股后,2019年8月16日,江铃集团、长安汽车和爱驰汽车三方的合资合作发布会在江西南昌举行。根据发布会上透露的最新战略合作规划:混改后的新江铃控股将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未来。首先,在品牌布局上,爱驰品牌和陆风品牌将形成覆盖主要国内外市场的完整品牌矩阵,其中陆风品牌产品覆盖传统车和新能源车型,爱驰品牌专注新能源车型;其次,在制造体系上,南昌、上饶两大生产基地与包含燃油、混合动力、纯电动在内的三大平台,将使新江铃控股始终跟紧市场前沿趋势;此外,在产品以及渠道布局上,新江铃控股同样将整合多方优势,催生聚合效应,持续以创新、优质的产品以及多样的渠道模式,为用户创造出最大价值。

“本次合作的达成,标志着公司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通过此次重组,江铃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引进新思维,转变机制、体制,实现了产品、品牌双丰收。”江铃汽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邱天高在现场表示。

然而,在业界看来,彼时这一被称为“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在诞生之初便充满了不确定性。“抛开江铃作为老国企,和爱驰作为新造车企业间巨大的企业文化间的鸿沟不谈,单就江铃控股此前的市场表现和爱驰的实力而言,双方的合作便不可能一帆风顺。”彼时,有行业分析人士表示。

以江铃方面为例,2019年3月,江铃陆风X7被法院裁定抄袭路虎揽胜极光的设计,并被强制停产停售,对陆风品牌形象造成伤害,也严重影响到了陆风的销量。长安汽车2020年财报显示,江铃控股在2020年的投资亏损为1.97亿元,原因为“销量低,亏损较高”。

反观爱驰汽车的销量,目前仍暂未能在市场上形成规模。截止5月中旬,爱驰2021年出口1477辆,累计出口超过2500辆。另有数据显示,今年1-5月爱驰汽车国内上险数不足800辆。如此销量与其他造车新势力横向比较,亦有巨大差距。

在资金层面,尽管从今年以来,爱驰汽车连获包括滴滴、宁德市等行业龙头的投资,但17.47亿元的入股资金对现在的爱驰绝对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对于爱驰汽车来说,退出江铃控股可视为及时止损,能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专注发展纯电动车,加速新产品落地。”有行业人士分析认为,在行业主管部门已认可“代工模式”的背景下,爱驰汽车退出江铃,一定意义上“是件好事”。

江铃集团-长安汽车-爱驰汽车联手 江铃控股开启新篇章

8月16日上午,江铃集团-长安汽车-爱驰汽车合资合作发布仪式于江西南昌正式举行。

江铃控股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聚焦SUV领域的汽车企业之一。据了解,为顺应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国家政策走向,江铃集团、长安汽车、爱驰汽车三方达成了关于江铃控股的合资合作协议,并于7月26日完成了对新江铃控股的工商变更。根据协议内容,新江铃控股由爱驰汽车、江铃集团、长安汽车以50%:25%:25%的股比重组而成。新江铃控股将在品牌、市场以及电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核心技术上展开创新探索,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此次三方强强联手,将合力打造富有竞争力的汽车集团企业。

紧握机遇,拥抱变革

2019年1月10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实施《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鼓励国有汽车企业与其他类别企业强强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和特点,组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汽车企业集团。

江铃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江铃控股董事长邱天高对新江铃控股的未来充满期待,他说:“本次合作的达成,标志着公司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通过此次重组,我们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引进新思维,转变机制、体制,实现了产品、品牌双丰收。未来,希望能充分利用各个股东的资源,快速补齐短板,担起新使命,为江铃控股发展赋能。”

长安汽车董事长张宝林在发布仪式上说,在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驱动下,“新四化”浪潮促进了汽车上下游产业链之间、车企与业内及跨界类伙伴的资源整合,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业态,为中国汽车企业品牌向上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对此,长安汽车启动“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战略,以“创变”核心价值,以全新的开放心态,积极与其他汽车企业、科技型企业、金融类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坚定地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本次三方的开放式合作正是“第三次创新创业”的又一重要成果。三方重组后的合资公司,也将为中国汽车企业在深化国企改革、产业合作方面,提供先行经验和成功样本。

爱驰汽车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江铃控股副董事长付强说:“中国汽车已经走到了时代变革的关键节点,正处在剧变的十字路口。随着江铃控股开启新篇章,我们将发挥爱驰和陆风两个品牌技术、定位、渠道等方面的互补优势,资源共享,重构产业链、重构商业模式,更好把握住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把握住消费者需求的本质,把握住时代变革的机遇。”

优势互补,实现“多赢”

根据战略合作规划,混改后的新江铃控股将形成爱驰与陆风双品牌、双制造基地驱动的格局。其中陆风品牌产品覆盖传统车和新能源车型,爱驰品牌专注新能源车型。在研、产、供、销等方面协同共进、优势互补,以合力推进企业快速和持续发展。

江铃集团与长安汽车都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国有企业,拥有一批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自主品牌产品,具备完善成熟的汽车企业管理体系和生产制造体系,在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有丰富的产业、网络以及供应商等优势资源。爱驰汽车是一家用户深度参与的智能出行服务公司,致力于将智能科技创新性地应用于人-车-出行-生活的各种场景,提供体贴入微个性化关怀并用于共创美好生活。此次合资合作的达成,将为新江铃控股引入最新的新能源车平台、技术和制造开发体系,以智能化重塑陆风品牌的产品体系,激活产能利用率,并将通过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技术优势,以及企业运营、产品发展方面的新思维为企业注入活力,全面加速新江铃控股向“新四化”转型。

在三方精诚合作下,新江铃控股将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未来。在品牌布局上,爱驰品牌和陆风品牌将形成覆盖主要国内外市场的完整品牌矩阵;在制造体系上,南昌、上饶两大生产基地与包含燃油、混合动力、纯电动在内的三大平台,将使新江铃控股始终跟紧市场前沿趋势。此外,在产品以及渠道布局上,新江铃控股同样将整合多方优势,催生聚合效应,持续以创新、优质的产品以及多样的渠道模式,为用户创造价值。

爱驰汽车17亿入股江铃试水央企混改,能否造血成功?

8月16日,江铃集团、长安汽车和爱驰汽车的合资合作公司——新江铃控股正式成立。作为国内央企、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首例,新江铃控股由爱驰汽车、江铃集团、长安汽车以50%:25%:25%的股比重组而成。

随着新江铃控股合资公司的成立,爱驰汽车也终于拿到了生产资质。而与蔚来汽车、理想汽车选择代工或者直接购买生产资产的模式不同,根据上市公司公告显示,爱驰汽车对江铃控股增资17.47亿元,其中10亿元计入注册资本,7.47亿元注入资本公积。

爱驰17亿元“买”下生产资质

对于生产资质,爱驰汽车早在一年以前就有了布局。2018年底,爱驰汽车就与江铃控股有限公司上饶分公司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彼时,上饶分公司正预计年产10万辆纯电动乘用车。

今年4月,长安汽车就发布公告表示,江铃汽车拟通过公开挂牌增资扩股方式,引入一家战略投资者。据公告明确要求,意向投资方必须具有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的实际经验。5月底,长安汽车再次发布公告称,爱驰汽车向北京产权交易所递交了《产权受让申请书》,并缴纳保证金3亿元人民币。6月份,长安汽车再次发布公告表示,同意引入爱驰汽车作为战略投资方。至此,爱驰入股江铃终于敲定。 8月份,新江铃控股正式落地,根据协议内容,新公司将在品牌、市场以及电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核心技术上展开创新探索,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

如今,经过近一年的曲线进程,爱驰汽车的生产资质终于落地。在新江铃控股发布会仪式上,对于为何入股江铃,爱驰汽车联席总裁徐骏直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资质。根据发改委发布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显示,今年1月10日起,发改委将不再核准管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这就意味着造车新势力们的生产资质问题只能通过市场方式来解决。

爱驰汽车“双品牌”发展

目前,在中国新能源市场内,随着主流合资车企的下探以及国内传统车企的布局挤压,造车新势力的生存空间正在逐步紧缩。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纯电动乘用车的销量为44.5万辆,较去年同期的25.8万辆增长了42%。然而,截至目前,成功进入交付阶段的造车新势力也仅有9家。

值得注意的是,整个上半年造车新势力的总体销量也仅占整个新能源纯电动汽车销量的9%。其中,蔚来、威马、小鹏汽车三家金字塔尖的企业市场份额占据了6%左右。爱驰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付强向媒体表示,当真正的自动驾驶实现商业落地后,新能源汽车将会成为市场中的主流;反之,燃油车仍是市场中的主流。或许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让爱驰汽车不再仅仅局限于独立运营发展,反而将目光放在了还占有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传统燃油车领域。

付强表示,入股江铃,对于爱驰汽车来说将形成“燃油车+新能源”的互补局面。在他看来,爱驰汽车的市场用户主要聚焦在国内一二线城市,然而国内的三、四、五线城市,还具有活跃的增量潜力,燃油和新能源并驱将有利于爱驰汽车加大产品覆盖面。同时,根据战略合作规划,新江铃将形成爱驰与陆风双品牌战略,拥有覆盖国内外市场的完整品牌矩阵。更重要的是,爱驰汽车和江铃控股都地处江西,从市场战略和资源集中等维度来考量,双方也将发挥更大的资源聚合效应。

汽车行业分析师任万付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相较于其他造车新势力,爱驰汽车既为自己赢得了焦点,又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有了央企、国企的背书,即使今后无法在资本市场获得支持,也能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江铃还是陆风,品牌力都很弱。而且,爱驰作为一个造车新势力,其品牌力更需要时间去验证。

爱驰入股平摊“风险”以自我造血

业内认为,无论是从资金和技术的互补、资质的获得,还是从新公司品牌的布局来看,爱驰汽车成为混改的首个样板,都将助力行业开启发展新模式。然而,机会与挑战并存,从江铃近年来在市场上的表现来看,逐渐疲弱的产品力和愈渐僵化的企业模式加剧了其经营亏损、品牌孱弱和边缘化危机,爱驰汽车此时入股将面临与江铃平摊市场的风险。

根据江铃汽车2018年财报显示,2018年江铃汽车的营业收入为282.49亿元,同比下降9.88%。其中,整车营业收入为251.79亿元。利润方面,2018年江铃汽车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92亿元,同比下降86.71%。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江铃连续第三年出现利润下滑。销量方面,2018年江铃汽车累计销量为28.51万辆,同比下滑8.05%。其中陆风品牌车型销量仅为1.88万辆,同比下降55%。进入2019年,江铃汽车上半年包括商用车在内也仅售出13.6万辆,仅占年度销量目标的35%。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陆风与爱驰汽车形成了双品牌矩阵,但是在今年,由于陆风X7的“抄袭门”事件,陆风汽车的品牌形象也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2019年陆风汽车被市场边缘化更加明显,1-6月,陆风汽车仅售出新车不足9000辆。

付强表示,目前U5的量产交付正在瞄准10月30日,而位于第一梯队的蔚来、小鹏、威马等头部企业已经进入第二款车型的研发生产,其中,蔚来ES6已经上市。除此之外,新能源补贴退坡效应也让7月份的新能源市场首次迎来负增长。按照爱驰汽车的规划,首款量产车型并没有赶上补贴福利,这也让爱驰汽车不仅要面对合作方的资金危机,还要直面车市的销量压力。无疑,此刻面对爱驰汽车的不仅是要尽快盘活陆风资产,解决亟需的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抓紧时间将自己的产品投入市场,实现“自我造血”。

新京报记者 刘阳 实习生 汪林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作者 李文娣 校对 刘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爱驰汽车厂商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