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自动超车

比亚迪“超车”

本文收录于专辑#产业进化论#

57岁的王传福,最近“哭出了圈”。

8月9日,在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之际,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说起了故事,这一次,他比以往所有在镜头前的时刻都更动情。“虽然难走,我们仍然坚持走了二十年,这是比亚迪造车的故事,也是中国品牌造车的缩影。”

一时之间,“王传福哭了”“王传福的眼泪”开始刷屏。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越过2000万辆,全球首家500万辆产量的新能源车企出现,人们不仅聚焦闪光灯的荣誉,更爱深究其辛酸慰藉的泪水。

二十年前,王传福说,要造车,要造新能源汽车;二十年后的今天,王传福说,我们终于迎来了春天。这背后是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等待,坚定与主动,是比亚迪的齿轮与换道超车的时代紧紧相扣,以业兴人和待天时地利。

短短一周时间,刚从“全球首个500万辆里程碑”突破的“泪奔”走出来,16日,王传福又发布了比亚迪下一个更大的变革。

在方程豹品牌暨技术发布会上,王传福放言,“油被电取代只是汽车变革的一小部分,更大的变革就是让汽车从‘工业化的标准品’,成为新时代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个性化专属品’。”

比亚迪对“变革”的奔赴,不仅仅描绘了自身美好的新能源梦,也讲述了中国汽车产业70年发展历程中最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情节,书写了中国车企的“新”故事,更走出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独特路径。

比亚迪“超车”。 简仁山 绘

“没人相信电动车时,我们就开始‘养’”

在国内市场,比亚迪已经是鲜有对手的存在,市场份额超过“南北”大众。如果将时间拉回到20年前,估计没有人会想到有这么一天。

2003年,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大年”,除了比亚迪收购濒临倒闭的秦川汽车开始造车进程,跨国品牌也相继涌入中国市场。王传福曾约现任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当时在某公司主抓汽车设计研发的廉玉波谈了一个通宵,激情四溢地讲着他的造车原因和思路:“在电池领域比亚迪仅用30%的成本优势就击败了索尼、三洋,汽车有400%的成本优势,我们没有理由打不倒国外企业。”

事实上,比亚迪过去也曾风光过。2009年,中国汽车市场总销量超过1300万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比亚迪也达到了汽车生涯的第一个高峰,凭借F3、F0和F6的“三F”组合,当年总共售出44.8万辆汽车,力压奇瑞成为自主品牌车企的销冠。

然而,基于对技术的前瞻判断,比亚迪加速了新能源的转型。比起跨行造车的踉跄学步、头破血流,新能源汽车的证明题更难。同样是在2009年,《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正式实施,比亚迪也推出了首款新能源车型比亚迪F3DM。不过,这款车第二年的销量仅400多辆。

2010年,比亚迪坚持推出了第一款纯电动车型e6,与F3DM一起,靠着出租车示范项目争取勉强维持生产线运行的月销。尽管有对应补贴,这也意味着研发、生产的成本极其巨大。在后来几年的财报里,比亚迪曾提出,新能源汽车产品结构的变化以及补贴退坡,是净利润大幅下滑的主要因素。

那几年,中国努力在全球大市场的节奏中抢跑。2012年,中国首次确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目标并实施新能源汽车优惠政策,比亚迪秦电动概念车于同年亮相,当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与商用车整体销量超十万。特斯拉Model S也在2012年6月正式开启交付,当年卖掉了3000辆,2013年在全球范围内交付了2.2万辆。

尽管如此,新能源汽车技术产品不够成熟,市场驱动力远远不够,仍然是许多人眼中补贴给钱、企业烧钱的“吃力不讨好”。王传福却坚定地在公开场合看好新能源汽车。他说:“新能源车就是一条‘大鱼’。10年前,没人相信电动车时,我们就开始‘养’,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股东说你‘烧’了这么多钱,分红少了,有争议。这就是困难,但我们坚持、不放弃,因为我们认为中国有石油安全、空气清洁、气候变暖这三大问题必须直面。”

时至今日,不得不承认,这种高瞻远瞩的预判,已经成为王传福的魅力标签。巴菲特都为他打破规则,十几年来重仓比亚迪,查理·芒格也盛赞他:“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合体——既能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难题,又能像韦尔奇那样把要做的事情一一搞定。我就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

精准重投新能源汽车的王传福,给比亚迪埋下了成功的种子。接下来就是所有竞争对手都难以复制的一点:在不知道结果时,对新能源汽车、对技术路线长达二十年的耕耘。

“死磕”技术研发

靠自研起家的比亚迪,深谙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从不吝啬在研发上的投入。

早在2002年,比亚迪开始在动力电池上进行大量投入,2003年则开始了混动技术的研发,至今已经累计投入了上千亿元的资金。数据显示,近12年中,比亚迪有11年的研发投入超过了当年的净利润,甚至很多时候是净利润的3—4倍。2017年—2019年,比亚迪连续三年净利润大幅下滑,2019年净利润只有16亿元,当年的研发投入仍然高达84亿元。

目前,比亚迪拥有11个研究院,超9万研发人员,研发总投入超千亿元,平均每个工作日递交19项专利申请,获得15项专利授权,刀片电池、DM混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易四方、云辇等颠覆性技术还在扩列。

搞技术是个苦命题,关键是如何长时间的不计成本地证伪,如何让投入产出更高效益地转化。

纵观过去15年汽车“新四化”转型中,对电动化、智能化的技术路线看多者不乏少数,但能始终如一地坚持,不受市场短期挫败影响者却寥寥无几,比亚迪就是其中之一。靠的正是它的那股“轴”劲儿:找准进击点,就持续朝目标努力。

2019年,财报业绩的至暗时刻,恰恰也是比亚迪动力电池技术路线的至暗时刻。磷酸铁锂市场份额跌至史上最低的32.5%,宁德时代已经超过比亚迪成为中国市场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三元高镍电池因为能量密度优势,已经取代磷酸铁锂,成为锂电池首选。

跟进三元高镍技术路线,意味着失去磷酸铁锂的技术积累,“拾人牙慧”将丧失核心竞争力。

比亚迪的选择是“死磕”。能量密度是劣势,那就继续攻克。2020年7月,搭载刀片电池的比亚迪汉上市,月销屡屡破万,刀片电池一战成名。通过阵列的方式排布,刀片电池可实现系统能量密度提升50%,成本比主流三元锂低,磷酸铁锂的特性也更加安全稳定。

刀片电池凭一己之力,让“遇冷”的磷酸铁锂长红。同样的坚持与蜕变,还发生在混动技术上。2008年比亚迪发布了全球首款量产插混车型F3DM,2018年,比亚迪的DM技术发展到了第三代。

2020年起,比亚迪的技术成果进入成熟爆发期。除了刀片电池,插混专用发动机、EHS 电混系统也迎来突破,第四代DM-i混合动力实现了以电为主,以油为辅,在燃油经济性和成本上达成了平衡优势,迅速风靡市场。

“技术为王、创新为本”,以自研为基石,比亚迪面向新能源汽车实现了从三电系统到IGBT的全产业链布局,除了电子代工业务外,轨道交通、储能等新能源布局也稳定推进中。

“只有掌握核心技术,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战略先人一步,跨入高门槛行业,才能赢得发展优势。”王传福曾这样说道。

从技术驱动向制造能力培育,再向市场成果转化,在精准战略与坚持研发的推动下,比亚迪只待“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时代的选择

对比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历史的销量,可以清晰发现一个特别明显的特点:与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曲线有着惊人的一致。

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用了10年市场渗透率才突破了1%;从2016年到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用了不到4年时间,渗透率提升到5%。从2020年起,我国新能源渗透率进入快速提升期,连续两年实现了翻倍增长,到今年前6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32.4%。

曾经,新能源汽车是市场的“凄美地”。2008年,比亚迪第一款混动车型F3DM在深圳上市,销量惨淡,到2010年,F3DM年销量也不过千辆。不过,经历了被质疑嘲笑、孤军奋战的十余年后,比亚迪坚持坚守抓住了生机。

2021年,比亚迪实现收入2161.4亿元,同比增长38.0%,净利润30.5亿元,同比下滑28.1%,其中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业务的收入约1124.9亿元,同比增长33.9%;整车销量达74万辆,同比增长73%。

2022年,比亚迪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6.2%,净利润同比大增445.9%,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业务收入3246.91亿元,同比增长151.8%,占集团总收入76.57%,汽车业务毛利率20.4%,同比增长了3个百分点。

这两年是比亚迪看见曙光、抓住机会、领跑行业的关键。

看准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市场机遇,2022年4月,比亚迪汽车进行有史以来的最大变革:停止燃油车生产,彻底转型新能源——如释重负,比亚迪实现了业务大爆发,全年销量186.9万辆,同比增长1.5倍。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在发展初期,受政策引导支撑力度大毋庸置疑。可贵的是,随着产业与市场走向成熟,政策与补贴“放手”,比亚迪破局而出,勇敢地与时代双向奔赴,这才有了节节高升的领跑成绩。

今年8月,全球首家停产燃油车的企业,成为全球首家达成500万产量的新能源车企,与100万、300万不同的是,比亚迪作为中国车企的代表,已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地位和竞争机遇。“这是属于比亚迪的高光时刻,也是属于中国品牌的高光时刻。”王传福说道。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我国自主品牌出口进入了新的阶段,也就是进入了新能源发展的机遇期。”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与产业链优势持续爆发,“换道超车”正在由国内市场向海外扩散,“中国汽车”也在制造能力、技术输出的赋能下,醒目地登上世界舞台。

王传福称,到2025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超过60%,中国汽车品牌市场份额将提升至70%,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中国有创造世界级汽车品牌的基础和实力,中国汽车产业必将诞生一批令人尊敬的世界级品牌。

换道超车,比亚迪仍在与时代双向奔赴。

■进化视点

未来持续向上破局的三道关隘

过去几年中,鲜有中国车企如此备受国人关注,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成为全球首家达成这一里程碑的车企,这意味着继高铁、5G、人工智能、航天等产业之后,我国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已经取得了领先。

在发布现场,王传福有感而发、几度哽咽,不仅道出自己20多年的辛酸,也说明了比亚迪过去成长的艰难,更展现了中国汽车发展的曲折不易。

众所周知,汽车制造业由于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对经济拉动明显,是全球主要经济强国的支柱产业。不过,造车对企业的持续投入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着较高门槛,是一场高水平的马拉松比赛,并非是百米冲刺短跑。

从零到500万辆,从零到世界第一,这是比亚迪过去20年努力取得的优势,是比亚迪通过正确的战略布局,锲而不舍的持续投入,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在新能源汽车新赛道上取得先发优势。

那么,面向未来,比亚迪如何进化才能保持领先,如何蝶变才能将先发优势转化为持久的竞争优势?

目前,比亚迪虽然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第一,但仍然有“短板”需要补。首先,比亚迪必须在高端化全面破局。从技术领先到品牌向上,从价值链中下游迈向中高端,这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逻辑,也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比亚迪而言,也不例外。过去5年中,我们已经清晰看到比亚迪通过PHEV、BEV等核心技术的创新,成功将产品的售价中枢从最早聚焦于10万元以下车型,向15万元到30万元区间转变。

在更高的30万以上价格区间,比亚迪尚处尝试阶段。譬如腾势品牌,瞄准了30万元到60万元区间;仰望品牌,瞄准了60万元以上区间;方程豹品牌,探寻个性化高端品牌的可能性,等等。并且,这些品牌发展处于早期阶段,发展基础尚未牢固。可喜的是,从腾势的发展来看,比亚迪已经看到成功的希望,看到未来高端化之路的可能,看到了中国品牌高端化的潜力。

其次,比亚迪必须在国际化尽快全面破局。汽车制造业对于规模效应十分讲究,这决定了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和利润能力。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全球知名汽车企业来看,必然是一个全球化企业,从全球角度设计产品,从全球角度布局生产,从全球市场管理销售。

从我国汽车出口数据来看,比亚迪尚未进入第一阵营。并且与国内汽车出口头部企业有着一定的差距,更不用说全球巨头。中国市场固然重要,但全球市场才是世界巨头角逐的重点。事实上,高端化与国际化这两者相辅相成,高端化的突破会加速国际化的布局,反之亦然。

再者,比亚迪需要建立更为具有竞争力的“生态圈”。过去几年,汽车“新四化”不断重构着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传统制造与ICT产业的跨界融合,让汽车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就需要像比亚迪这样的链主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加速推动产业融合,从更高维度去构建一个健康的“生态圈”,进一步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今年以来,可以清晰看到,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破局之时,海外传统车企电动化转型的速度加快。因此,面向竞争更为激烈的未来,在电动化更为拥挤的赛道,500万辆对于比亚迪而言,更多是一个全新的开端,这需要在未来进化之路上,持续保持战略定力,持续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持续在领跑之路“狂飙”。

【采写】南方+记者 魏泓泉 郭小戈

【海报设计】潘洁、谭唯

【统筹】 郭小戈 周人果

【策划】 陈韩晖

【出品 】南方产业智库

【作者】 魏泓泉;潘洁;郭小戈;谭唯;周人果

南方产业智库

比亚迪“超车”

绘图:简仁山

57岁的王传福,最近“哭出了圈”。

8月9日,在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之际,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说起了故事,这一次,他比以往所有在镜头前的时刻都更动情。“虽然难走,我们仍然坚持走了二十年,这是比亚迪造车的故事,也是中国品牌造车的缩影。”

一时之间,“王传福哭了”“王传福的眼泪”开始刷屏。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越过2000万辆,全球首家500万辆产量的新能源车企出现,人们不仅聚焦闪光灯的荣誉,更爱深究其辛酸慰藉的泪水。

二十年前,王传福说,要造车,要造新能源汽车;二十年后的今天,王传福说,我们终于迎来了春天。这背后是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等待,坚定与主动,是比亚迪的齿轮与换道超车的时代紧紧相扣,以业兴人和待天时地利。

短短一周时间,刚从“全球首个500万辆里程碑”突破的“泪奔”走出来,16日,王传福又发布了比亚迪下一个更大的变革。

在方程豹品牌暨技术发布会上,王传福放言,“油被电取代只是汽车变革的一小部分,更大的变革就是让汽车从‘工业化的标准品’,成为新时代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个性化专属品’。”

比亚迪对“变革”的奔赴,不仅仅描绘了自身美好的新能源梦,也讲述了中国汽车产业70年发展历程中最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情节,书写了中国车企的“新”故事,更走出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独特路径。

“没人相信电动车时,我们就开始‘养’”

在国内市场,比亚迪已经是鲜有对手的存在,市场份额超过“南北”大众。如果将时间拉回到20年前,估计没有人会想到有这么一天。

2003年,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大年”,除了比亚迪收购濒临倒闭的秦川汽车开始造车进程,跨国品牌也相继涌入中国市场。王传福曾约现任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当时在某公司主抓汽车设计研发的廉玉波谈了一个通宵,激情四溢地讲着他的造车原因和思路:“在电池领域比亚迪仅用30%的成本优势就击败了索尼、三洋,汽车有400%的成本优势,我们没有理由打不倒国外企业。”

事实上,比亚迪过去也曾风光过。2009年,中国汽车市场总销量超过1300万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比亚迪也达到了汽车生涯的第一个高峰,凭借F3、F0和F6的“三F”组合,当年总共售出44.8万辆汽车,力压奇瑞成为自主品牌车企的销冠。

然而,基于对技术的前瞻判断,比亚迪加速了新能源的转型。比起跨行造车的踉跄学步、头破血流,新能源汽车的证明题更难。同样是在2009年,《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正式实施,比亚迪也推出了首款新能源车型比亚迪F3DM。不过,这款车第二年的销量仅400多辆。

2010年,比亚迪坚持推出了第一款纯电动车型e6,与F3DM一起,靠着出租车示范项目争取勉强维持生产线运行的月销。尽管有对应补贴,这也意味着研发、生产的成本极其巨大。在后来几年的财报里,比亚迪曾提出,新能源汽车产品结构的变化以及补贴退坡,是净利润大幅下滑的主要因素。

那几年,中国努力在全球大市场的节奏中抢跑。2012年,中国首次确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目标并实施新能源汽车优惠政策,比亚迪秦电动概念车于同年亮相,当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与商用车整体销量超十万。特斯拉Model S也在2012年6月正式开启交付,当年卖掉了3000辆,2013年在全球范围内交付了2.2万辆。

尽管如此,新能源汽车技术产品不够成熟,市场驱动力远远不够,仍然是许多人眼中补贴给钱、企业烧钱的“吃力不讨好”。王传福却坚定地在公开场合看好新能源汽车。他说:“新能源车就是一条‘大鱼’。10年前,没人相信电动车时,我们就开始‘养’,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股东说你‘烧’了这么多钱,分红少了,有争议。这就是困难,但我们坚持、不放弃,因为我们认为中国有石油安全、空气清洁、气候变暖这三大问题必须直面。”

时至今日,不得不承认,这种高瞻远瞩的预判,已经成为王传福的魅力标签。巴菲特都为他打破规则,十几年来重仓比亚迪,查理·芒格也盛赞他:“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合体——既能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难题,又能像韦尔奇那样把要做的事情一一搞定。我就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

精准重投新能源汽车的王传福,给比亚迪埋下了成功的种子。接下来就是所有竞争对手都难以复制的一点:在不知道结果时,对新能源汽车、对技术路线长达二十年的耕耘。

“死磕”技术研发

靠自研起家的比亚迪,深谙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从不吝啬在研发上的投入。

早在2002年,比亚迪开始在动力电池上进行大量投入,2003年则开始了混动技术的研发,至今已经累计投入了上千亿元的资金。数据显示,近12年中,比亚迪有11年的研发投入超过了当年的净利润,甚至很多时候是净利润的3—4倍。2017年—2019年,比亚迪连续三年净利润大幅下滑,2019年净利润只有16亿元,当年的研发投入仍然高达84亿元。

目前,比亚迪拥有11个研究院,超9万研发人员,研发总投入超千亿元,平均每个工作日递交19项专利申请,获得15项专利授权,刀片电池、DM混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易四方、云辇等颠覆性技术还在扩列。

搞技术是个苦命题,关键是如何长时间的不计成本地证伪,如何让投入产出更高效益地转化。

纵观过去15年汽车“新四化”转型中,对电动化、智能化的技术路线看多者不乏少数,但能始终如一地坚持,不受市场短期挫败影响者却寥寥无几,比亚迪就是其中之一。靠的正是它的那股“轴”劲儿:找准进击点,就持续朝目标努力。

2019年,财报业绩的至暗时刻,恰恰也是比亚迪动力电池技术路线的至暗时刻。磷酸铁锂市场份额跌至史上最低的32.5%,宁德时代已经超过比亚迪成为中国市场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三元高镍电池因为能量密度优势,已经取代磷酸铁锂,成为锂电池首选。

跟进三元高镍技术路线,意味着失去磷酸铁锂的技术积累,“拾人牙慧”将丧失核心竞争力。

比亚迪的选择是“死磕”。能量密度是劣势,那就继续攻克。2020年7月,搭载刀片电池的比亚迪汉上市,月销屡屡破万,刀片电池一战成名。通过阵列的方式排布,刀片电池可实现系统能量密度提升50%,成本比主流三元锂低,磷酸铁锂的特性也更加安全稳定。

刀片电池凭一己之力,让“遇冷”的磷酸铁锂长红。同样的坚持与蜕变,还发生在混动技术上。2008年比亚迪发布了全球首款量产插混车型F3DM,2018年,比亚迪的DM技术发展到了第三代。

2020年起,比亚迪的技术成果进入成熟爆发期。除了刀片电池,插混专用发动机、EHS 电混系统也迎来突破,第四代DM-i混合动力实现了以电为主,以油为辅,在燃油经济性和成本上达成了平衡优势,迅速风靡市场。

“技术为王、创新为本”,以自研为基石,比亚迪面向新能源汽车实现了从三电系统到IGBT的全产业链布局,除了电子代工业务外,轨道交通、储能等新能源布局也稳定推进中。

“只有掌握核心技术,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战略先人一步,跨入高门槛行业,才能赢得发展优势。”王传福曾这样说道。

从技术驱动向制造能力培育,再向市场成果转化,在精准战略与坚持研发的推动下,比亚迪只待“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时代的选择

对比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历史的销量,可以清晰发现一个特别明显的特点:与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曲线有着惊人的一致。

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用了10年市场渗透率才突破了1%;从2016年到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用了不到4年时间,渗透率提升到5%。从2020年起,我国新能源渗透率进入快速提升期,连续两年实现了翻倍增长,到今年前6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32.4%。

曾经,新能源汽车是市场的“凄美地”。2008年,比亚迪第一款混动车型F3DM在深圳上市,销量惨淡,到2010年,F3DM年销量也不过千辆。不过,经历了被质疑嘲笑、孤军奋战的十余年后,比亚迪坚持坚守抓住了生机。

2021年,比亚迪实现收入2161.4亿元,同比增长38.0%,净利润30.5亿元,同比下滑28.1%,其中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业务的收入约1124.9亿元,同比增长33.9%;整车销量达74万辆,同比增长73%。

2022年,比亚迪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6.2%,净利润同比大增445.9%,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业务收入3246.91亿元,同比增长151.8%,占集团总收入76.57%,汽车业务毛利率20.4%,同比增长了3个百分点。

这两年是比亚迪看见曙光、抓住机会、领跑行业的关键。

看准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市场机遇,2022年4月,比亚迪汽车进行有史以来的最大变革:停止燃油车生产,彻底转型新能源——如释重负,比亚迪实现了业务大爆发,全年销量186.9万辆,同比增长1.5倍。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在发展初期,受政策引导支撑力度大毋庸置疑。可贵的是,随着产业与市场走向成熟,政策与补贴“放手”,比亚迪破局而出,勇敢地与时代双向奔赴,这才有了节节高升的领跑成绩。

今年8月,全球首家停产燃油车的企业,成为全球首家达成500万产量的新能源车企,与100万、300万不同的是,比亚迪作为中国车企的代表,已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地位和竞争机遇。“这是属于比亚迪的高光时刻,也是属于中国品牌的高光时刻。”王传福说道。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已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0%,专利公开量占全球70%。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突破2000万门槛,上半年出口量增至2.6倍,助力汽车整体出口跃居世界第一。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我国自主品牌出口进入了新的阶段,也就是进入了新能源发展的机遇期。”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与产业链优势持续爆发,“换道超车”正在由国内市场向海外扩散,“中国汽车”也在制造能力、技术输出的赋能下,醒目地登上世界舞台。

王传福称,到2025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超过60%,中国汽车品牌市场份额将提升至70%,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中国有创造世界级汽车品牌的基础和实力,中国汽车产业必将诞生一批令人尊敬的世界级品牌。

换道超车,比亚迪仍在与时代双向奔赴。

■进化视点

未来持续向上破局的

三道关隘

过去几年中,鲜有中国车企如此备受国人关注,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成为全球首家达成这一里程碑的车企,这意味着继高铁、5G、人工智能、航天等产业之后,我国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已经取得了领先。

在发布现场,王传福有感而发、几度哽咽,不仅道出自己20多年的辛酸,也说明了比亚迪过去成长的艰难,更展现了中国汽车发展的曲折不易。

众所周知,汽车制造业由于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对经济拉动明显,是全球主要经济强国的支柱产业。不过,造车对企业的持续投入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着较高门槛,是一场高水平的马拉松比赛,并非是百米冲刺短跑。

从零到500万辆,从零到世界第一,这是比亚迪过去20年努力取得的优势,是比亚迪通过正确的战略布局,锲而不舍的持续投入,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在新能源汽车新赛道上取得先发优势。

那么,面向未来,比亚迪如何进化才能保持领先,如何蝶变才能将先发优势转化为持久的竞争优势?

目前,比亚迪虽然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第一,但仍然有“短板”需要补。首先,比亚迪必须在高端化全面破局。从技术领先到品牌向上,从价值链中下游迈向中高端,这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逻辑,也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比亚迪而言,也不例外。过去5年中,我们已经清晰看到比亚迪通过PHEV、BEV等核心技术的创新,成功将产品的售价中枢从最早聚焦于10万元以下车型,向15万元到30万元区间转变。

在更高的30万以上价格区间,比亚迪尚处尝试阶段。譬如腾势品牌,瞄准了30万元到60万元区间;仰望品牌,瞄准了60万元以上区间;方程豹品牌,探寻个性化高端品牌的可能性,等等。并且,这些品牌发展处于早期阶段,发展基础尚未牢固。可喜的事,从腾势的发展来看,比亚迪已经看到成功的希望,看到未来高端化之路的可能,看到了中国品牌高端化的潜力。

其次,比亚迪必须在国际化尽快全面破局。汽车制造业对于规模效应十分讲究,这决定了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和利润能力。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全球知名汽车企业来看,必然是一个全球化企业,从全球角度设计产品,从全球角度布局生产,从全球市场管理销售。

从我国汽车出口数据来看,比亚迪尚未进入第一阵营。并且与国内汽车出口头部企业有着一定的差距,更不用说全球巨头。中国市场固然重要,但全球市场才是世界巨头角逐的重点。事实上,高端化与国际化这两者相辅相成,高端化的突破会加速国际化的布局,反之亦然。

再者,比亚迪需要建立更为具有竞争力的“生态圈”。过去几年,汽车“新四化”不断重构着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传统制造与ICT产业的跨界融合,让汽车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就需要像比亚迪这样的链主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加速推动产业融合,从更高维度去构建一个健康的“生态圈”,进一步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今年以来,可以清晰看到,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破局之时,海外传统车企电动化转型的速度加快。因此,面向竞争更为激烈的未来,在电动化更为拥挤的赛道,500万辆对于比亚迪而言,更多是一个全新的开端,这需要在未来进化之路上,持续保持战略定力,持续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持续在领跑之路“狂飙”。

南方日报记者 魏泓泉 郭小戈

统筹 郭小戈 周人果

策划 陈韩晖

出品 南方产业智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自动超车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